词牌的分类: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要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词牌的来源说起:
词牌,词调的名称,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关于最早的词牌名称的来源,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 给唐教坊原有的曲调配上词而后成为词牌。这类词牌名实为曲调名,如果按这个观点来看的话,最早的词牌名应该是《菩萨蛮》、《西江月》、《浪淘沙》、《蝶恋花》、《水调歌头》这五个。
② 从最早的一首词中摘取几个字作为词牌名。如果按这个观点来看的话,最早的词牌名应该是《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它取之李白《忆秦娥》中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③ 最初定的词牌名是对内容或故事的概括。如果按这个观点来看的话,最早的词牌名应该是:咏舞蹈的《踏歌词》,咏打鱼的《渔歌子》,咏黄莺的《黄莺儿》,咏夜晚的《更漏子》和取自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故事的《鹊桥仙》以及取之沁水公主园林故事的《沁园春》。
④ 借用。如果按这个观点来看的话,最早的词牌名应该是取之李白诗句的《水龙咏》和借用古琴曲名的《风入松》。
现在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以上四种观点的学术界代表人物都还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个人来看,我觉得第二种说法更合理些,而且它也是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观点,不过你也可以赞成其他三种观点。
最初的词牌名沿袭下来,后人用原有的词牌填词,如果内容相同,则注明"本意",即词牌同时是题目。但绝大多数的词不用本意,只是套用原有词的格式,如辛弃疾的《贺新郎》,实际上与新郎和结婚毫不相干。李煜的《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1、百发百中
新郎或者指定兄弟团成员戴上角帽,兄弟团将手中的圈全部套上角帽才算通关。投环的距离由姐妹团说了算。掉落的罚红包。
2、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的政策已经施行了几年了,但兄弟团们都能够分得清是什么垃圾吗,所以考验兄弟团的时间到了。这个游戏有难度,有深度。
3、相反指令
要求新郎和伴郎做出和口令不一样的动作,新娘或者伴娘手指向一个方向,新郎和伴郎要迅速转向和指令不一样的方向。每人连续玩3次,输的人接受惩罚,依次玩完结束。
4、猜柠檬水
准备与兄弟团人数相同的几杯柠檬水,把柠檬汁挤到水杯里,每杯柠檬汁酸度不同,让兄弟团通过喝柠檬水的方式表达自己喝道的酸度,然后从高到底排序。排错了就罚红包,并且把柠檬水喝光。
5、你划我猜
准备一些词牌,由伴娘举着词牌,新郎背对词牌,伴郎按照词牌进行手势比划,过程中不能说话。计时5分钟,10个中猜8个词语。最后猜不出来的话,接受惩罚,或者罚红包。
6、指压板
把指压板铺在地上,让新郎拖鞋从指压板上走到新娘身边,速度不能快,每走一步说出一个爱新娘的理由。这个游戏很考验新郎的承痛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