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傣族一般就男的两个姓:岩(ai)和刀。一般来说刀都是以前的贵族后代,而岩就是一般百姓。而女的不管什么父亲姓什么都叫 玉或者 依居多,应该说不算姓。傣族占版纳州人口的35%傣族又分旱(汉)傣、水傣和花傣三个分支。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腊区并飘乡、尚勇区曼庄乡、磨龙乡、龙门乡、大户乡。房屋依山傍水而建,房屋为两层,下层为柱(通常用来拴耕牛和养家禽)上层为居室,早期为竹木结构,现为砖混结构,样式仍保持吊角楼的式样。
扩展资料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傣族人
傣族(傣仂语:ᦺᦑᦟ /tai˥˩/;傣那语:ᥖᥭᥰ /tai˥/;泰语:ไทย或ไท),可以指称泰老民族,又可指称中国境内的泰老民族。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泰族。
傣族是中国跨境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坎底傣、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泰语:ไทย /tʰaj˥˧/),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系出同源。
中国境内的傣族,包括有傣泐(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傣阮(云南西双版纳,有几个村寨是傣阮村寨,而傣阮的主体主要位于泰国北部。
扩展资料:
族源与历史
傣族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西汉称其先民为滇国,东汉称为“掸”,唐、宋称黑齿蛮、“ 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茫蛮、绣脚,“白衣”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称“白夷”、“摆夷”、“百夷”。
他们在宋朝曾有自己的国家,称为勐泐(即车里宣慰司),首都在景洪。国主叫叭真(帕雅真)。版图至兰纳、老挝与越南西北。有四子,小儿子管西双版纳,其他三人分别管泰国的清迈、越南西北、老挝的丰沙里省,他的王国生存至1950年。
而德宏一带则有被称为麓川思氏的德宏傣族地方政权,由元末生存至明英宗时代。
—傣族
公元一世纪中后期,达光王国受到汉朝的挤压,被迫将都城由怒江东面迁到怒江西面,怒江东面的领土被汉朝占领。傣族先民被怒江一分为二,怒江西面的傣族先民忠于达光王国,怒江东面的傣族先民成为汉朝的属民。而后几年,西迁的达光政权不断向南伸展,再次崛起并称雄于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被汉朝称为“掸国”。为避免汉朝(东汉)的进一步打压,达光(掸)王国选择与汉朝交好,汉朝也作出友善的回应,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关系。
公元三世纪初期,达光王国为抵抗骠人的进犯,将王城南移至伊洛瓦底江中游的蒲甘姆(今属缅甸)一带。此后数百年,傣族势力不断向南伸展,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的很多部族被达光(掸)王国兼并。
公元六世纪中期,达光(掸)都城被骠国大军攻陷,达光(掸)政权土崩瓦解,达光(掸)北部的混鲁、混赖兄弟在勐卯(瑞丽)组织傣族军民抵抗骠人进犯的同时统一了傣族各部,开创了另一个傣族政权——前果占璧王国。
公元七世纪时期,怒江西面的傣族在果占璧王国(即前果占璧)的统治下日益强大;怒江东面的傣族也在中原汉族势力退出后形成了蒙舍(南诏)、蒙嶲等大大小小数十个邦国。
公元八世纪时期,洱海南部的傣族小邦蒙舍(南诏)通过战争兼并了洱海地区的其他小邦,之后吞并怒江西面的前果占璧王国及云贵高原上大大小小的部族,建立了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傣族势力开始延伸至云贵高原每一个角落。强大起来的南诏与唐朝、吐蕃战战合合数百年,客观上促进了傣族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
公元十世纪以后,傣族先民失去蒙舍(南诏)政权,傣族各部分崩离析。离洱海较近的傣族先民被河蛮人(白族先民)建立的大理王国纳入统治;远离洱海的傣族先民犹如一盘散沙,不断受到外族的侵扰,怒江、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傣族不断被缅人侵扰,澜沧江中下游的傣族则陷入孟人的统治。
公元十世纪中期,伊洛瓦底江、怒江流域地区的傣族在前果占璧王族的主导下,恢复了果占璧王国(即后果占璧)。
公元十二世纪初期,蒙舍的傣族首领率傣族军民南下抗击孟人,统一了澜沧江流域地区的傣族各部,并脱离大理王国在景洪建立勐泐王国。
公元十三世纪中期,蒙古大军入侵傣族地区,后果占壁王国及勐泐王国先后被蒙古大军占领,导致傣族大量南迁西徙,间接增强了南部、西部傣族小邦的实力。阿洪王国统治了今印度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兰纳王国统治了今泰国西北部、缅甸东北部地区,素可泰王国统治了今泰国中部、北部地区,缅甸北部的傣族也控制了缅族创立的蒲甘王国,成为今缅甸中部及北部实际统治者。
公元十四世纪时期,勐卯的傣族脱离蒙古人建立麓川王国,在与蒙古人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优势,统一了今云南西部、西南部及缅甸西北部等广大地区;琅勃拉邦的傣族王子借助高棉人势力统一了今老挝大部分地区;控制蒲甘王国的傣族分裂后又再次统一,建立阿瓦王国统治着今缅甸中部及北部地区;勐泐王国也在蒙古人衰败后,恢复对云南南部及老挝北部、缅甸东北部的统治。麓川王国开国君主思汗法
公元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各地傣族政权开始走向衰弱。汉族明王朝三次出兵麓川王国,缅族东吁王国吞并了傣族的阿瓦王国、兰纳王国、澜沧王国、勐泐王国、阿瑜陀耶王国,阿洪王国开始了印度化进程。
公元十六世纪中至十八世纪中,北部傣族完全被汉族明王朝控制,之后又被满族清王朝控制;南部的阿瑜陀耶王国则脱离缅族东吁王国再次崛起,兰纳、澜沧成了阿瑜陀耶王国的属国。
公元十八世纪中后期,缅族贡榜王国兴兵入侵阿瑜陀耶王国,占领兰纳、澜沧,南部傣族又陷入缅人的奴役统治。1767年,披耶郑信将军赶走缅军,在吞武里建立“吞武里王国”,兰纳、澜沧也趁机脱离缅族独立。1782年,披耶却克里推翻吞武里政权,在曼谷建立“暹罗王国”,统一了吞武里王国、兰纳王国、澜沧王国等南部傣族政权。
公元十九世纪,傣族的阿洪王国因宗教冲突元气大伤,逐渐衰弱[2]。1822年,缅人趁机出兵攻占阿洪王国,两年后,英国人又将缅人赶走,将阿洪王国收为自己的殖民地。1885年,英国征服缅人后,占领缅北的傣族地区。1893年,法国强占了暹罗的属国澜沧(此时已分裂为琅勃拉邦、万象、占巴塞三国)。
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企图统一傣族地区的暹罗与日本结盟,出兵占领缅甸北部的傣族地区。原澜沧琅勃拉邦王也利用日本势力,宣布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治下的傣族独立,建立老挝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缅甸北部的傣族与缅甸南部的缅族联合组建了“缅甸联邦”,并由傣族贵族苏瑞泰出任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印度东北)的傣族被独立后的印度统治;原勐泐、麓川的傣族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各级地方自治政府;老挝因世界冷战爆发,成为东西两大阵营角力的场地,在1975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已改名为“泰王国”的暹罗成了美国最主要的盟友,君主立宪制得到巩固和发展。
1、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第一天,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
2、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
3、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
扩展资料:
1、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
2、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
参考资料:
-傣族泼水节一、苗族的传统节日:
1、四月八节
“四月八”是苗族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流行地区较广,但各地的意义不同。贵阳等地,是为了纪念战死的先辈英雄亚努。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都穿上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英雄。
2、跳花节
“跳花节”是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众性社交娱乐的节日。“跳花”又名“跳月”、“踩花山”、“扎山”等,各地无统一日期,但大多是农历正月或春天。
二、瑶族的传统节日—盘王节:
盘王节又称“做盘王”、“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纪念始祖“盘王”的盛大传统节日,20世纪80年代前一般在秋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1984年将全国瑶族过盘王节的日期统一定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
扩展资料
苗族和瑶族的风俗习惯:
一、苗族:
1、饮食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为主食。
2、建筑
苗族通常聚族而居,村寨周围茂林修竹,风景幽美。村寨大多设有寨门,寨内种植有常青的保寨树。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而房屋大多为木结构建筑,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盖屋顶。
二、瑶族:
1、饮食
瑶族以玉米、稻米为主食。岭南四季温暖,适宜蔬菜生长,园圃冬夏常青,人们终年都可以吃到鲜嫩的蔬菜有芥菜、白菜、萝卜、辣椒、茄子等;瓜豆类有南瓜、黄瓜、冬瓜、豆角、黄豆、饭豆等;肉类主要有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等;油类有猪油、花生油、茶油、火麻油、向日葵籽油等。
2、建筑
瑶族是个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通常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瑶族房屋建筑主要有四种形式:横宽式、杆栏式、曲线长廊式和直线长廊式。
中国政府网-苗族
中国政府网-瑶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