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包衣,乾隆亲封第一贵妃,为何却只做了两天的皇贵妃?

出身包衣,乾隆亲封第一贵妃,为何却只做了两天的皇贵妃?,第1张

因为身体的原因乾隆封她做贵妃后,她的身体旧疾发作,最后病逝了,死后乾隆为高氏上谥号为慧贤皇贵妃。

这位慧贤皇贵妃其实是在雍正时期就进入后宫。清朝雍正年间,在一次选秀中有一位高氏包衣女子脱颖而出,随后以使女的身份进入到了弘历的府邸,虽然是包衣,但是他的父亲高斌当时担任江南河道总督的封疆大吏,这个职位算是皇家的金库了,是十分的关键,当时雍正为了拉拢高氏一族,便被提拔为弘历的侧福晋。

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乾隆继位后,册封嫡福晋富察师为大清的皇后,高氏直接被封为贵妃,而乌拉那拉氏则被封为娴妃。这个时候乾隆也是和雍正一样的心态是为了拉拢高氏父亲高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高氏被乾隆封为贵妃的时候,还特别享受到了一次特殊待遇,那就是可以享受公主王福晋和三品以上命妇到她寝宫跪拜叩头朝贺的礼仪。而之后晋封的任何一个贵妃就没有了这种待遇。

高贵妃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在封为贵妃后她的旧疾发作了,最终病逝。升为贵妃后仅只有两天的时间就去世了,死后乾隆特别给出谥号为慧贤皇贵妃,从“慧贤”二字可以看出高氏是一个聪慧贤淑的女子。而对于这个谥号,应该是其他所有后宫女子都羡慕的一个称号。

高氏死后的没多长时间,她的家人就被查出贪赃枉法来,高氏也是幸运的,在自己家族最辉煌的时刻进入到了后宫,享受到了最好的待遇,之后便去世离开了。

包衣阿哈

包衣阿哈系满语音译,“家仆”之意,“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仆”,简称“包衣”。

包衣阿哈涉及清代八旗满洲内部的一种人身领属制度,服务相应贵族,其中一些包衣因受宠而显贵,如曹雪芹家族。

中文名

包衣阿哈

外文名

booiaha

简称

包衣

释义

家奴

年代

清代

词语简介

包衣阿哈即“家仆”,只存在于八旗满洲之中,其中上三旗的包衣由内务府管辖,服侍皇室;下五旗的包衣分属下五旗的王公贵族。

清昭梿《啸亭杂录·汉军初制》:“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其不足者,拨内务府包衣隶焉,其制始定。”

清龚自珍《答人问关内侯》:“亲王以下,贝子以上,其户下五旗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

清嬴宗季女 《六月霜》第十一出:“他每那里晓得:咱每本是内务府的一个包衣出身,何尝知道甚么新名词,何尝知道甚么种族界。”

冯其庸 《曹雪芹的时代、家世和创作》:“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贵族官僚家庭,但又是一个奴才家世,因为他的上世很早就入了旗籍,属正白旗包衣。”

主要来源

包衣阿哈的来源主要有三种:

由诸申(满族平民)转化而来。平民犯罪,沦为奴仆。或穷困欠债,将妻子儿女典卖为奴。

家生奴婢。包衣阿哈世代为奴,其所生子女仍为奴,亦称“家生子”。他们的生活、婚嫁、居住,都要由主人来安排。

战争掠夺俘虏为奴。初期女真族各部落之间互相征伐,掠取对方部落人口为奴。尔后,抢掠汉人、朝鲜人作奴。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馈赠,亦可以买卖。沈阳开城地区就是一处贩卖奴仆的市场。

社会地位

包衣是满语音译,意即“家奴”(注:“包衣”的全称是:“包衣阿哈”(booiaha),亦可单称"阿哈"。包衣阿哈中男的叫做“包衣哈哈”(booi haha),女的叫作“包衣赫赫”(booi hehe),义即家中男人、家中女人。按曹家隶属于“包衣旗鼓佐领”;抄本《八旗掌故》卷一云:“又满洲八旗包衣参领下分辖各佐领……下又有‘管领’‘分管’‘管辖’各名目,其佐领或称‘旗鼓佐领’,……蒙古、汉军,俱无包衣佐领。”又注云:“旗鼓佐领下人,多系国初民人投充,如见在大粮庄头、园夫之类。”而福格《听雨丛谈》谓包衣佐领原系兵弁家丁性质。曹家先世毕竟如何归旗并成为何种家奴,尚待详考。

说起这乾隆背后的女人,我们了解到的大多是电视剧中的人物,比如说孝贤皇后、继后、令妃等等,实际上,多情天子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乾隆确实有很多宠爱的女人,今天笔者要讲的是他继位后第一个宠爱的女人,她便是仪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仪嫔的家世。

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仪嫔黄氏是内务府的一名包衣女子,而且是包衣管领下人,什么是包衣管领下人呢?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辛者库人,差不多是紫禁城内身份最低的一类人了。

而且,仪嫔家人也没做过什么大官,祖父佛公保是内务府营造司的掌印郎中,就是专门为皇室制造器物的,父亲戴敏一开始没有任何官位,后来才靠着女儿之宠被赐予圆明园额外副总领一职,也只是一个七品小官而已。仪嫔有一个叔叔,名为黄阿琳,是苏州制造李煦的女婿,不过,苏州织造李煦在雍正继位不久便倒台了,甚至还被抄了家,因此这层关系并不能给仪嫔家带来多少好处。

大约在雍正初年,仪嫔参加了内务府举办的宫女选秀,相貌出众、精于女红的她顺利脱颖而出,随后以使女的身份来到皇四子弘历身边服侍,资料显示,雍正五年弘历成婚之前,身边已经有了八九位格格,推测仪嫔便是其中之一。

按照仪嫔祭文中的相关记载,称其“勤妇功于紫掖”,可知仪嫔是比较擅长纺织、刺绣的,这一点有点类似于《如懿传》中的愉妃(海兰),而且,仪嫔还“习娴女史”,正是其身上具有诸多优点,才使得弘历喜欢上了这个女子。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宝亲王弘历即位于太和殿,是为乾隆皇帝。乾隆继位后,立刻赐予其潜邸侍妾名分,其中关于仪嫔的诏封记载是“格格黄氏著封为嫔,按黄氏之母家系包衣管领下人,著拨归本旗包衣佐领。”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点,仪嫔的这次诏封并不是简单的诏封,比诏封更重要的是后面的赏赐,乾隆令仪嫔母家由包衣管领拨入本旗包衣佐领,也就是改变了仪嫔一家的辛者库人身份,相当于提高了仪嫔母家地位,这可是皇恩浩荡,即使后来盛宠如令妃,也只在封妃三年后才由包衣管领改为包衣佐领的,而仪嫔封嫔与拨旗是同时完成的,仪嫔之宠,可见一斑。对此,仪嫔祭文中也有“渥宠有加”的相关描述。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仪嫔的初封为嫔位,与纯惠皇贵妃的初封是一样的,在乾隆初封的后妃中排第五位,排在孝贤皇后、贵妃、娴妃与纯嫔之后。也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仪嫔怎么也是一个皇贵妃吧。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在乾隆继位之时,仪嫔已经病入膏肓了,据史料记载,雍正九年四月仪嫔曾遇喜,但却没有生育的相关记载,推测可能是小产或流产了,而仪嫔的病可能就是在这次小产或流产中落下的。

关于仪嫔去世的具体时间,史料中没有记载,但是乾隆元年的《宫内等处女子嬷嬷妈妈里食肉底账》已经没有了她的分例,也就是说,仪嫔是在雍正十三年九月到十二月这两三个月去世的,不过,乾隆还是对这个曾宠爱过的女人进行了追封,将其追封为仪嫔。

乾隆十七年,仪嫔被葬入裕陵妃衙门,成为第一位入葬该园寝的妃嫔。

康熙十二年正月,一批由内务府挑选的宫女,被送进宫中培训。其中有个叫乌雅氏的宫女,年仅14岁,来自满洲正黄旗。她容貌娇美,性格温柔端庄,因此进宫没多久,便被康熙皇帝看中,收入后宫为妃。

乌雅氏很受宠爱,很快就为康熙生下一个儿子,就是皇四子胤禛。胤禛出生康熙很高兴,便晋封乌雅氏为德嫔。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乌雅氏又先后为康熙,生下五个孩子,她也因此被升为德妃。

后来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了皇位开始明争暗斗,德妃一直支持自己的小儿子胤禵,甚至希望胤禛能够帮助弟弟夺位。胤禛自己想夺位,加上他不满母亲偏心弟弟,内心一直是有苦说不出。好在胤禛有勇有谋,最后凭借智慧,夺取了储君之位。

康熙去世后,胤禛顺利继位,是为雍正。德妃作为雍正的生母,理所应当成为皇太后。由此可见,乌雅氏是从康熙的德妃,直接升级成为皇太后的。既然她为康熙生下3子3女,儿子又继承皇位,她为何没当过皇后呢?

康熙既然有意传位给雍正,为何不提前册封乌雅氏为皇后呢?如此一来,外界就不会传出,雍正篡位的谣言了。那么乌雅氏为何没成为皇后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乌雅氏出身不高

乌雅氏虽然属于满洲正黄旗,可她是包衣女子,也就是属于满人中的“下等人”。包衣出身的女子,是不能直接选为妃子的,所以乌雅氏刚进宫时,只能做一名宫女。如果不是被康熙看中,这一辈子也出不了头。

正因为她出身低微,所以当胤禛出生时,她没有权利亲自抚养儿子。清朝有一项规定,就是位分低的妃嫔,是没权利带自己孩子的,因此胤禛满月后,就被送去给孝懿仁皇后抚养了。

即使后来乌雅氏已经升为德妃,可她的出身永远无法改变。想要当清朝的皇后,除非满足这两种情况之一。一种是娘家势力强大,可以为皇帝提供支持的,就好比顺治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她的背后就有蒙古人的支持。

另一种是出身高贵,由皇帝亲自指婚,嫁给某位皇子当嫡福晋。那么皇子继位后,这位嫡福晋,就顺理成章成为大清皇后,就好比乾隆的皇后富察氏。很明显,乌雅氏两种条件都不符合,所以她与皇后之位,还是有些距离的。

第二、康熙克妻

康熙一共有三位皇后,乌雅氏是被雍正追尊的皇后,不是康熙亲封,因此不算在内。康熙的发妻赫舍里氏,是他的第一任皇后,结果在生胤礽的时候,不幸难产去世。康熙为此悲痛欲绝,便将所有的关心,都放在了胤礽身上。

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是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康熙并不是很喜欢她。赫舍里皇后去世后,康熙让她暂代皇后之职。钮祜禄氏十分能干,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康熙也颇为满意,便封其为皇后。只可惜成为皇后还不到一年,钮祜禄氏也去世了。

钮祜禄氏去世后,康熙有十多年时间,没有再次册立皇后。但在这段期间内,后宫都是由贵妃佟佳氏主持。康熙二十八年,佟佳氏病重,康熙决定册立其为皇后,好为佟佳氏冲喜。结果前一天立后,第二天佟佳氏就病逝了。

其实自打钮祜禄氏去世后,康熙就不打算立后了。他一直让佟佳氏管理后宫,晋升她为皇贵妃,就是不希望她像前面两位皇后一样。只是念在佟佳氏病重,希望为她冲喜,康熙才决定立她为后,只可惜佟佳氏还是去了。

正因为如此,康熙之后便再也不敢立后,也不愿意立后了。不管乌雅氏有多么受宠,她也没办法成为皇后。其实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如果真的当了皇后,还不知会有何结局。反而就当个妃子,雍正即位后,自然就成为皇太后了。

乌雅氏生前没有当过皇后,可她死后被追尊,也有了皇后的头衔。原本儿子当了皇帝,她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她一生固执,偏爱小儿子胤禵,与雍正关系闹得很僵。最终还没来得及上太后徽号,就去世了。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众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车辆,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车乘坐。因此,乾隆时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著动用户部库银。”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为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车树双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秀女们乘坐的骡车则从神武门夹道东行而南,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北行,经北街市,然后再经地安门来到神武门外,这时,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选完毕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依次登上她们来时所乘坐的骡车,各归其家。这种井然有序的排车法,是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丹巴多尔济的额驸发明的。 当应选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走下骡车后,先由户部司官维持秩序,再由太监引入宫中。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在保证血缘和社会地位高尚的情况下,才讲女子的美貌与素质。在八旗子女内部“选秀女”形成定制以后,每三年都有一批年轻的旗籍女子被选到宫中,不仅皇帝的后妃要从这些女子中挑选,有的秀女还有可能要配给皇帝的近支宗亲。选择作为后妃的秀女有严格的条件。清制规定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选,凡年龄在13至16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须参加阅选。 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经过选秀女这一关之后,才能论及婚嫁。秀女年满十三岁称“及岁”,超过十六岁称“逾岁”。“逾岁”者一般不再参加挑选。如因故未能阅选者,则必须参加下届阅选,否则虽至二十余岁亦不能出嫁,违者将受惩处。凡应选的旗女,在未阅选前私自与他人结婚者,也将由该旗都统参查治罪。即便是因为残疾不具备选秀女的条件,也要经过各旗层层上报,最后由本旗都统呈报给户部,再上奏皇帝认可后,才能免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95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