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杨绛的婚姻真相是什么?为何说是不为人知的?

钱钟书、杨绛的婚姻真相是什么?为何说是不为人知的?,第1张

钱钟书和杨绛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他们向人们展示了平淡的日子里爱情的绚烂,有些人见一面就能定终身,钱钟书向杨绛走来,风度翩翩的钱钟书遇见了娇小玲珑的杨绛,俩人当时都已经是学校里小有名气的人,第一次见面,就双双坠入爱河。

一、你和我变成我们

俩人一见钟情后,迫不及待的向对方解释自己的感情状况,钱钟书表示自己从未订婚,杨绛表示自己之前的绯闻男友不是真的,俩人的恋爱得到了父母的赞同,见到了双方家长,并且举办了浪漫的西式婚礼,在此期间两人身边都有不同的追求者,但是他们都能很好的处理与对方的关系,避免绯闻,任何可能引发误会的人,两人都会为婚姻及时清理障碍,两个如此优秀的人结合一直陪伴彼此,没有其他人的插足。

二、吵架后的处理

结婚之后,杨绛发现,彬彬有礼才华横溢的钱钟书生活和学术有很大反差,对于一些生活常识,钱钟书就像小孩子一样,杨绛从未厌烦,一直包容他,他们两个也会吵架,而且在一定方面共同语言多了也会有不少争执,因此两人规定,吵架之后绝不冷战,绝对不说伤害彼此的话,所以在以后的生活里,他们总是商量着来。

三、懂得感恩

夫妻之间要懂得彼此付出,也要懂得去感恩彼此,不要把彼此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生活上是白痴的钱钟书先生,一直以来都是杨绛照顾他的生活,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在事业上更好的追求,后来两个人到英国之后,钱钟书为思乡心切的杨绛做了一顿早餐,钱钟书也总是毫不吝啬的夸自己的妻子。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份势均力敌的爱情。

一次。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锺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从此,杨绛与钱锺书开始恋爱。1933年,与钱锺书在苏州一饭馆内由男女两家合办订婚礼。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成婚后,没有过离婚的消息。

杨绛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他的作品,主题思想大多是女性意识,儒家美学,动荡的温情以及底层人物。

应该是在1934年。

1932年早春,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两人初次偶遇。

1933年,钱钟书与杨绛便举办了订婚仪典。杨绛先生回忆说:默存和我的“订婚”

1935年,杨绛陪夫君去英国牛津就读。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一书中提到过致已婚的你这段话。这段话是她在婚姻生活中的感悟,她认为在婚姻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和理解,两个人能够相互包容理解,才会有一份长久的婚姻。同时,她也提到了自己对于婚姻的态度,她认为婚姻并非终点,应该把它看作人生中的一部分,应该在婚姻之外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空间。这段话展现了杨绛先生对于婚姻的独特见解和对于人生的深入思考。

钱钟书在朋友眼中就是移动的图书馆,只要问他与书相关的问题,他没有不知道的。

但是,有一次在朋友家中,有人问他uxorious是什么意思,他却说不知道。钱钟书不仅会英语,还会法语、意大利语,他怎么会不知道?

原来uxorious是疼爱老婆的意思,钱钟书只是不好意思回答,只好说自己不知道。

钱钟书年轻时是清华大学“三大才子”之首,曾狂言,整个清华大学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当自己导师。

不过,这样一个狂傲的才子,却有“誉妻癖”,夸妻子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不过,杨绛的贤惠和才华,并不是钱钟书夸出来的,而是钱钟书亲身感受出来的。

在《杨绛传:淡定从容便是优雅》这本书中,作者刘颖用优美的笔调,将杨绛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了解到,杨绛作为一个作家、翻译家、戏剧家的人生经历,了解这位跨越世纪的百岁老人,在各种磨难面前展现出的人生智慧。

杨绛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受到父母的教导,养成了淡泊名利、坚韧乐观的性格,在人生的各种磨难中都能从容、淡定、优雅面对。

她与钱钟书的婚姻也是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结婚到离去,他们一直恩爱如初,共同度过了63年的时光。

民国时期的才女,比如张爱玲、丁玲、萧红,在感情上都不顺利。而杨绛却能获得美满的婚姻,她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学会拒绝,内心有原则才不被外界动摇

杨绛在东吴大学读书时,年纪小、模样好、成绩好、家世好,是大学里许多男生的追求对象,想要追求杨绛的男生排起了长队。

不过,有一个男生费孝通替杨绛回绝了,他说:“我跟杨继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他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费孝通的确早就认识杨绛,他们苏州振华女中的同班同学,费孝通是女校唯一的一个男生,不过后来转走了。

本就对杨绛有好感的费孝通,在大学里有了危机感,所以挡下了众多爱慕者,自己亲自向杨绛表白:“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

杨绛回答也很直白:“朋友可以,但是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并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也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你看,杨绛的态度,对于明确的要求,采取明确的拒绝,这是对自己的感情负责,也是对他人的负责。

如果不喜欢对方,不明确拒绝,甚至收对方礼物,将对方当做备胎,这种没有边界感的关系,最后是害人害己。

杨绛和费孝通的关系一直都有边界感,没有一丝暧昧,一直到老。即使钱钟书去世以后,作为朋友的费孝通上门拜访,杨绛说话也是一语双关,她送费孝通下楼时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知难而上’了。”

可以说费孝通是重情重义,杨绛也是有礼有节。

杨绛在感情上是一个非常慎重的人,内心有自己的原则,不会被外界迷惑,在没有遇到理想的“他”之前,绝不随意交往,她要守着自己的心,等一个对的人出现。

二、学会包容,爱就是爱他的才华也爱他的笨拙

1932年春天,清华大学的古月堂,杨绛第一次遇见一生挚爱钱钟书,在第二次见面时,钱钟书就表明态度:我没有订婚。杨绛也如实相告:我也没有男朋友。

当时的钱钟书书生模样,带着黑框眼镜,穿着青布大褂,脚踩厚底布鞋,留给杨绛的印象是“蔚然而深秀”。

杨绛留给钱钟书的印象是: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只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因为相遇而美好,因为相爱而难忘。

1935年,钱钟书以史上最高分考取了牛津大学,获得了英国庚子赔款奖学金。钱钟书不忍与杨绛分离,想让杨绛陪自己同去。

当时,杨绛在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还差一年毕业,她所读的外语系没有出国留学的名额。为了爱情,杨绛选择休学,和钱钟书结婚,一起去牛津大学,自修西方文学。

1937年,杨绛生下女儿钱瑗住院期间,钱钟书尽做笨事,一会打翻了墨水瓶,将桌布弄脏了,一会台灯坏了,一会门轴坏了。

这种事情如果放在现在,钱钟书一定会被骂惨,妻子生孩子住院,自己做了笨事不自己处理,还要等妻子出院回家解决,不是“巨婴”,就是“妈宝男”。

但是,杨绛没有,她反而安慰钱钟书:“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钱钟书听后也就放心了,杨绛出院以后果真全部弄好了。

钱钟书满腹才华,却不擅长家务,60多岁才学会划火柴。与这样的人一起生活,也许很多人会抱怨,可是杨绛为什么没有一丝抱怨?

因为她懂钱钟书,也懂得如何去爱。她崇拜钱钟书的才华,懂得如何去呵护他的“痴气”,因为懂得,所以包容。

婚姻中最容易犯的错,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对方,让对方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而杨绛明白,爱他就是爱他的才华,也爱他的笨拙。

两个人一起生活总有观点相左的时候, 他们一生中只吵过一次架,是因为一个法语的发音,后来再也没有吵过。

因为爱就是不争论输赢,不管谁赢了,都不会开心,吵架没有任何意义。爱情不是激情,是琐碎生活中的包容和陪伴,是平凡岁月中的尊重和理解。

三、学会守护,在岁月中见证真情

1938年秋天,杨绛和钱钟书回国,她当过中学校长和老师。1943年,32岁的杨绛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部剧本《称心如意》,此后一夜成名,名震上海滩,接着又写了《弄假成真》等戏剧。

看见妻子成名,钱钟书也不甘落后,有了写小说的想法,杨绛知道后全力支持,包揽了全部家务,业余时间继续写作。

1947年,《围城》出版,杨绛的《风絮》也出版。夫妻二人比翼齐飞。《围城》版一出版就轰动了海内外华人圈,不断再版。

可以说杨绛成就了《围城》,《围城》成就了杨绛。杨绛给了钱钟书关心、尊重和理解,也给了钱钟书一个最好的自己。就像舒婷的《致橡树》中所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946年,钱钟书的短篇小说《人·兽·鬼》出版后,在自己留下的样书上写下一段话:赠季康;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最高级的评价,也是钱钟书对杨绛最贴切的评语。两个人在生活中相濡以沫,在事业上携手共进。

在动荡的岁月中,他们也不离不弃,互相鼓励,互相搀扶。

他们喜欢在一起看书,钱钟书专注地写《管锥篇》,杨绛在旁边认真地翻译《堂吉诃德》,即使不说话,也能在静谧的时光中感受美好。

杨绛先生86岁时,女儿钱瑗病逝,87岁时,钱钟书病逝,但痛苦没有摧垮她,她将思念化作行动,整理出钱钟书的手稿。

晚年的杨绛先生,用文字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杨绛先生92岁时,完成了《我们仨》,96岁时,出版了《走在人生边上》,103岁时,出版了最后一部书《洗澡之后》。

杨绛先生用心守护着三里屯的家,过着简朴、充盈的生活。磨光的水泥地板,罩着布套的旧沙发,安静中发出的翻书声,这就是她的日常生活,数十年如一日。

在钱钟书去世后,杨绛先生将自己和钱钟书的所有稿酬,全部捐给母校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基金,完成了钱钟书生前的遗愿。

当清华大学几次提出给她装修房屋时,她都拒绝了。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她的家依然是当初搬来时的模样。

在杨绛先生看来,再豪华的家具,再名贵的珠宝,都是身外之物,人最重要的是不虚度此生。就像她自己所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在《杨绛传:淡定从容便是优雅》中,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坚韧的、从容的、优雅的杨绛先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磨难面前不屈服,在名利面前不争抢。她的一生都在做学问,一生也只爱一个人。

杨绛先生这位跨越世纪的百岁老人,世人对她有着发自内心的崇敬,她不仅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也是世人眼中的杨绛先生。

------------end--------------

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过钱钟书先生的那句经典名言,婚姻就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大家千万不要被钱钟书先生骗了,表面上在说婚姻是围城,其实自己的婚姻幸福的要死。钱钟书和自己妻子杨绛的婚姻从一见钟情到相濡以沫,这才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第一,钱钟书和杨绛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杨绛在《我们仨》当中曾经写道,她和钱钟书一生当中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看书,每天晚上吃饭过后,两个人什么都不用说,一人捧着一本书,坐在桌子的一边,互不打扰,彼此都有自己宁静的内心世界,也能够对彼此看过的书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和讨论,书就是他们婚姻生活当中最好的伙伴,也是增加他们彼此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第二,钱钟书和杨绛门当户对,有共同的三观,钱钟书和杨绛都出生于书香门第,两个人在清华大学当中相识,第一次见面就相互欣赏,第二次见面的时候,钱钟书直接说我没有订婚,而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爱情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对待爱情有着共同的浪漫的追求,对待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纯真和哲学,或许只有门当户对,才能举案齐眉。

第三,他们都愿意为了婚姻付出,钱钟书和杨绛结婚之后,为了能够陪在彼此身边,杨绛放弃了美国大学的奖金,陪钱钟书到牛津大学读书,为了钱钟书相夫教子,从大家闺秀到家庭主妇,洗手做羹汤,钱钟书虽然不通家务,但每天仍然愿意笨拙地为自己的妻子准备早餐,日子虽然平淡,但是一直幸福。除此之外,他们还懂得相互欣赏,就拿钱钟书那句非常著名的话,说杨绛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杨绛的丈夫是:钱锺书。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学者、作家,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钱”。

民国十八年(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毕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与杨绛结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副博士学位。民国三十年(1941年),写成《谈艺录》和《写在人生边上》。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围城》。

杨绛与钱锺书的爱情过程

1932年的春天,清华大学的校园春意盎然,花香袭人。杨绛去看望同来清华借读的老同学孙令衔,孙令衔也正要去看望表兄,而其表兄正是当时已是清华名才子的钱锺书。

之后,两人便开始交往。期间,钱锺书鼓励杨绛报考他所在的清华大学的外文系研究生,并时常给予帮助辅导。1933年,杨绛通过一年的努力自学和钱锺书的悉心辅导,果然一考而中。两人的感情也在清华大学甜蜜的相处中,迅速升温,两颗年轻的心愈靠愈近了。

1935年的7月,钱锺书和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家大厅内,举行着西装婚纱、伴乐队演奏的西式特点的典礼。礼毕客散之后,二人迅速换装,带上出国的行李,由钱家人接到无锡七尺场钱家,举行了叩头鞠拜的中式仪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046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