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跟钱钟书的婚姻,为什么可以一直做到相濡以沫呢?

杨绛跟钱钟书的婚姻,为什么可以一直做到相濡以沫呢?,第1张

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过钱钟书先生的那句经典名言,婚姻就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大家千万不要被钱钟书先生骗了,表面上在说婚姻是围城,其实自己的婚姻幸福的要死。钱钟书和自己妻子杨绛的婚姻从一见钟情到相濡以沫,这才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第一,钱钟书和杨绛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杨绛在《我们仨》当中曾经写道,她和钱钟书一生当中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看书,每天晚上吃饭过后,两个人什么都不用说,一人捧着一本书,坐在桌子的一边,互不打扰,彼此都有自己宁静的内心世界,也能够对彼此看过的书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和讨论,书就是他们婚姻生活当中最好的伙伴,也是增加他们彼此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第二,钱钟书和杨绛门当户对,有共同的三观,钱钟书和杨绛都出生于书香门第,两个人在清华大学当中相识,第一次见面就相互欣赏,第二次见面的时候,钱钟书直接说我没有订婚,而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爱情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对待爱情有着共同的浪漫的追求,对待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纯真和哲学,或许只有门当户对,才能举案齐眉。

第三,他们都愿意为了婚姻付出,钱钟书和杨绛结婚之后,为了能够陪在彼此身边,杨绛放弃了美国大学的奖金,陪钱钟书到牛津大学读书,为了钱钟书相夫教子,从大家闺秀到家庭主妇,洗手做羹汤,钱钟书虽然不通家务,但每天仍然愿意笨拙地为自己的妻子准备早餐,日子虽然平淡,但是一直幸福。除此之外,他们还懂得相互欣赏,就拿钱钟书那句非常著名的话,说杨绛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是什么样的感情才能使钱钟书和杨绛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六十年如一日呢?

《我们仨》讲述了杨绛和钱钟书共同生活六十多年的点点滴滴,充满了温馨、浪漫,琐碎的日常生活被他们过成了诗。这样的婚姻堪称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学习。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

是呀,每个家庭都是如此,按理说都应该如此幸福才是,可是现实中却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本应该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却变成了相爱相杀。是感情淡薄了,还是相看两相厌,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网友在后台给我留言,我和丈夫是上学时候认识的,我们虽然算不上一见钟情,但是也有很不错的感情基础。大学毕业后,我们如愿结婚了,可是慢慢地我们之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从刚开始的拌嘴,到后来的面红耳赤。

其实说起来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大的矛盾,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晚上喝得醉醺醺地回来,不洗脚就上床睡觉,我只是说了他几句,他就大发雷霆。有时候是因为孩子教育的问题,有时候是因为父母的问题。总之,我觉得我们的感情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有时候会冷战好几天,我该怎么办呢?

关于婚姻,虽然我也是个过来人,但是我的婚姻生活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我也一直在探寻幸福的秘诀。杨绛一家的生活,也是令我羡慕不已。我希望在《我们仨》中找到幸福的秘诀。

读了《我们仨》后,我发现钱钟书虽然是个大学者,但是他也存在很多缺点。比如说,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当年钱钟书先生初到牛津大学就磕掉了大半个门牙。

其实杨绛怎么会不知道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呢?但是她对待钱钟书缺点的态度,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在杨绛生孩子住院期间,钱钟书经常像犯错的孩子一样告诉杨绛他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我做坏事了,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

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试问,这样的胸襟有几个妻子能有呢?关于夫妻关系,杨绛是这样说的,“夫妻该是终生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是互相尊重的伴侣。”

你知道吗?在钱钟书的眼里,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杨绛的心,钱钟书就像孩子。

阿瑗(杨绛的女儿钱瑗)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儿’,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杨绛如是说。

多么和谐的一家人啊!彼此照顾,彼此理解,也许这就是幸福的真谛。关于爱情,《平凡的世界》中田晓霞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融合在一起——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

还记得那段结婚誓言吗?

你是否愿意这个男子成为你的丈夫与他缔结婚约?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或是任何其他理由,都爱他,照顾他,尊重他,接纳他,永远对他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回答的时候,都是“是的,我愿意”,可是你真的做到了吗?

幸福其实很简单,只有彼此相爱,彼此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自然也就少了一些是非,少了一些矛盾。

这就是杨绛和钱钟书幸福婚姻的秘诀,希望你也能做到。

杨绛和钱钟书都是江苏人,且都是家境殷实的书香世家。原本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这样一对男女的结合,往往是长辈眼里的天赐良缘。

一、钱钟书和杨绛是令人羡慕的一对。它们向人们展示了平凡日子里爱的光辉。有些人可以在他们见面的时候决定他们的生活。钱钟书来到杨绛跟前。帅气的钱钟书遇上娇小的杨绛。他们两人当时都已经是学校里的名人了。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们都坠入了爱河。

后来出现了赵萝蕤是一个典型的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白富美。她是一个名门望族的女儿。在知识方面,她是一位毕业于名校的才女。就外表而言,她是一个华丽的美人。

二、面对这样一位魅惑众生的国民女神,即使是傲慢的钱钟书也不能幸免。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赵萝蕤在资历上是钱钟书的姐姐,但在年龄上比钱钟书小两岁。就因为她是个天才女孩,16岁就升任燕达,转学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年仅20岁,被公认为校花。

对于钱钟书,赵萝蕤不但是不屑一顾、毫无好感,而且可以说是厌恶到了极致。对于追求她的男生,她不屑一顾,反倒是爱上了父亲的得意门生陈梦家,还放下姿态主动倒追心上人。

三、所以在与杨绛一见钟情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向对方解释了自己的感受。钱钟书称自己从未订婚,杨绛称之前的八卦男友不是真的。他们的爱情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见到了父母,并举行了一场浪漫的西式婚礼。

在此期间,他们身边有不同的追求者,但他们能很好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避免八卦,任何可能引起误解的人,两人都会及时为婚姻扫清障碍。两个如此优秀的人一直在一起,没有别人的干预。

且以优雅过一生。

作者:洞见·荠麦青青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被钱钟书称作“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一生都活得清醒自持。

在是非原则上有清晰的认知,在困厄之境中也不改其志。

哪怕到了垂垂老矣的暮年,不再耳聪目明,但那盏点于心中的长明灯,一直烛照其行。

所以,无论她身处何种境地,都活得自在从容。

1

感情中清醒:择一人终老,遇一人白首

钱钟书曾写给杨绛一段很美的文字: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杨绛对于钱钟书的感觉。

钱钟书当时是清华著名的才子,博古通今,清高孤傲,难以近身。

杨绛更是卓而不群:

“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七十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

面对络绎不绝的求爱者,甚至纠缠不断的登徒子,她都一概拒之门外。

这些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人,不乏世家子弟、青年才俊,但她都芳心未动,直到遇到钱钟书。

1932年春,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门口,两人邂逅。

当时钱钟书身着长褂,穿老式布鞋,面容清癯,并无七尺男儿昂藏之气,但在杨绛的眼里,他却像一颗熠熠生辉的发光体。

在杨绛日后的描述中,钱钟书机智幽默,学识过人,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而钱钟书对秀外慧中的杨绛更是无比倾心,曾写诗赞美她:

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这样的美妙发生在两个深具传统文化人格的才子和才女身上,也是浪漫至极。

1935年,两人完婚。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

婚后,两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直至1998年钱钟书去世,杨绛过上了寡居生活。

一次,她的同学费孝通去看拜访她,费孝通是著名的 社会 学家,在中国 历史 上,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作为杨绛的同学,费孝通非常喜欢她,在大学时也是杨绛的追求者之一,但怎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当杨绛独身后,那时鳏居已四载的费孝通产生了重续前缘的想法。

当费孝通颤巍巍下楼时,杨绛对他说,“ 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费孝通至此彻底死心。

这一生,杨绛对感情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是清醒至极。

哪怕年轻时有再多的追求者,哪怕晚年寡居期间乏人陪伴,她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归于何处,因此绝不给其他人以可乘之机。

这样就避免了爱情里毫无必要的纷纷扰扰,也不会旁逸斜出,将精力和感情倾注于一人,坚守着自己的天荒地老。

作家卢思浩在《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中写道:

在这个日益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面临着太多的选择,爱情尤甚。

当“乱花渐欲迷人眼”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面对,真正的爱情不是填补寂寞的工具,不是攀龙附凤的“上位”。

它是灵魂对灵魂的呼应,它更是能够相携一生的妥帖和踏实。

2

困厄时清醒:人在低谷,唯有自渡

1969年,她和钱钟书被下放至河南干校接受改造,杨绛被安排种菜。

翻译家叶廷芳后来回忆说:“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

同伴回忆她,“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

干校劳动改造结束后,她写下了《干校六记》。

语言朴实俏皮,笔调清隽,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写出人生低谷时的种种际遇,以浓淡相宜的平和口吻娓娓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诞与残酷。

胡乔木很喜欢这本书,曾对它下了十个六字的评价: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看似云淡风轻的散文佳作,其实写的都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那些在其他人眼里惶恐、悲伤、愤怒与绝望的经历,都被她内化为足以滋 养生 命的养料,宠辱不惊,淡然自处。

因为她知道,呼号,哀告,乞求,自怜都是无济于事的,人只有看清当下的境遇,清醒平和以对,才能逾越苦难的煎熬。

正如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甚至磨难。

当一个人处在低谷中时,只有保持足够的清醒,才能相信否极泰来,根扎大地,蓄势待发。

才能在光明到来之时,以重生的姿态拥抱希望。

3

孤独时清醒: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997年,被杨绛称为“ 我平生唯一杰作 ”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钟书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临终前,他的一只眼不肯闭上,杨绛附在他耳边轻言道:“你放心,有我呐!”

为了让天上的亲人放心,她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除了饮食有度,生活规律外,还坚持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她努力保持着身体的硬朗,以应对孤独和岁月的侵蚀。

第二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她拒绝了:

晚年时,媒体对她的各种邀约不断,但她和钱钟书在世时一样,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

“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她,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译书和写作

年轻时不汲汲于名利,到了晚年,一切盛誉和喧嚣更是于她如浮云。

每逢7月17日她的生日,总有不少人会打电话祝福或前往家中探望,而杨绛的回应则是“替我吃碗面就行了”。

甚至在九十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目的是为了“避寿”。

她有出世的清冷,但也有入世的热情。

她曾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2016年5月25日,105岁高龄的杨绛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就像她曾经引用过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颗历经了百年沧桑的灵魂,自始至终都没有迷失过生命的方向,保持了一贯的冲淡和悦,明心见性,悲喜自洽。

无论命运给予她的是狂风骤雨,还是和风细雨;无论是面对时代的大江大河,还是最终归于生命的涓涓细流,她都能清醒通透地面对一切境遇。

顺境时能皈依本心,逆境时能恬然自适,取舍有度,进退自如。

这样的女人,不仅活出了顶级智慧,更活出了一生的万千气象。

有一次,杨绛给钱钟书写了一封信,信上只有一个字:怂。钱钟书很快给杨绛回了信,信上同样也只有一个字:您。杨绛收到了钱钟书的回信后,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意,甚至为两人的心有灵犀而感动落泪。不过,杨绛的好友并不明白两人之间的哑谜是什么意思,杨绛只好支支吾吾向她们解释,钱钟书的回信其实是一封情书。

原来,杨绛寄去一个“怂”字是为了问一问钱钟书的心上人到底有几个,而钱钟书一下就读懂了杨绛的意思,痛快回应“您”,意思是心上人只有你一个。这大概就是文人之间的浪漫与默契吧。

0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57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