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李奚是李思齐和奚勇。
1、剧本杀《一座城》人物介绍李思齐:在外地工作,母亲李子娟留守在老家,老人去世后尸体当天被火化,自然死亡证明是第二天才补的。
2、奚勇:有赌博习惯的瘸腿工人,日常生活中对女儿疏于照顾,导致女儿奚雯雯失踪了。
演员 角色 内容 初登场集数 杨丽音 林诗亭 仙草 王金龙、林春华之挚友 曾喜欢王金龙后来喜欢阿西 1 况明洁 李曼娜 Amanda 纪保罗之前妻 罗世宏之前情妇 罗安安前上司 曾经陷害小真 被纪保罗和罗世宏骗钱 1 王宏文
(班杰) 李思齐 威廉 Amanda表弟 王文强大学同学 暗恋罗安安 1 佐藤麻衣 菜菜子 林春华助手 1 刘香慈 蔡乔茵 马元凯之前妻 为了钱才嫁给马元凯 1 英 雄 司机 马俊风之司机 1 张峰硕 手下 马俊风之手下 1 林立青 琳 达 李曼娜助手 1 高 捷 纪保罗 李曼娜前夫 被罗安平杀死 2 陈博正 阿 西 小真之养父 喜欢林诗亭 林照雄 屘叔公 洪家家族长辈 参加建中和明明的婚礼 被方蕙心请出面解决事情 慕钰华 张美琴 洪志忠之生母 曾经企图让自己被车撞,因为想拿保险金 99 安定亚 杨怀安 刘乐乐之前男友 阿 鸿 铁 齿 马沙手下 郭惠敏男友 王世官 铁 板 马沙手下 岳 虹 丽 雪 李中和前妻 志明之妻 李宝弟之母 曾患精神病 丁力祺 阿 斌 爱情骗子 对Amy和郭惠敏骗财骗色 张文玲 美玉姨 酒店** 想刺杀吴金生,却不小心伤到谢明明 周英明的间谍,后来变好 230 尤泷澍 海 叔 渔夫 曾和戊己等人作对 后与世贤戊己等人联手对付周英明 231 陈玉玫 黄爱玲 娃娃之母 吴金生情人 患有心脏病 于第240集过世 231 露易莎 万仙桃 方蕙心员工 262 黄建群 周英明 本剧大反派 嘉义县议会议长 杨瑞华、谢明明之前夫 小雨之前男友 杀了四川、瑞华、文强、志忠 于第386集被世民开车撞死 273 杨琼华 杨瑞华 周英明前妻 使出下三滥手段来对付英明 于第335集被周英明的手下抓去山上喂狗 292其他:
丁力祺在《爱》里起初是饰演惠敏男友“阿斌”;后来是饰演一个叫“丁世民”的角色。六月在此剧里饰演两个角色,分别是“罗安安”和“唐可欣”。
该剧也出现了许多认亲的戏码而导致剧情重复。此外,该剧也出现了一个非常老套的桥段,(兵家绮)饰演的“何晓莉”在该剧是以情妇的角色出场。
该剧重心结构不稳扎;电视剧初期围绕在台北的环球集团以及林春华家庭的故事发展,但是过后剧情大转向,从台北演到嘉义的世界饭店,初期角色无端消失或被赐死,连女主角林春华也神秘消失。剧本方向之后继续转变,转至吴家的政治剧情。到了大结局,剧情已完全和剧本初期毫无牵扯。
徐达打下山西以后,奉命进攻陕西,元朝的将领一致推举李思齐为统帅,带领大家作最后一搏。朱元璋派遣使者前去招降元军,但使者有去无回,朱元璋于是写信给李思奇说:“我的使者至今尚未回来,莫非是你将他扣留了?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你怎能如此糟蹋自己的名声呢?你现在拥有地利,而且兵多将广,但你的手下却非常不团结,各自怀有私心,不可能和你一起坚守阵地。你现在不趁机自立为王,等到我占领了整个中原,那就为时已晚了。请你仔细考虑,如果想通了,我一定厚礼相待,否则,后果自负。”
李思齐看了降书心中有些动摇,但是他的养子赵琦却不愿投降,他建议李思齐向西逃到吐蕃。这时,徐达已经率大军到达了奉元(今陕西西安),张良弼本来想带兵援助奉元,但听说明朝大将郭兴前来,当即吓得屁滚尿流,一溜烟儿跑了。孤立无援的奉元很快就被占领,守将哈麻图逃跑后,被当地的民兵夺去了性命。此后,明军发现关中一带正在闹饥荒,于是朱元璋派徐达给每户人家送去了救命的粮食,很快就笼络了民心。
等到常遇春和徐达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时候,李思齐早就逃到了临姚(今甘肃临姚)。这时有人提议,说张良弼占据庆阳(今甘肃庆阳),相对于李思齐来讲要好对付一些,所以应该先攻下庆阳,再包围临姚。而徐达则说:“庆阳城池异常坚固,攻打起来非常棘手,我们要趁李思齐立足未稳,乘胜追击,才可以让他无处可逃。一旦拿下了临姚,那么周围的郡县都不攻自破。”
哪知道事情比想象中的还要简单,当兰州(今甘肃兰州)被攻破的时候,元军守将赵琦起了私心,带着金银珠宝逃走了,害得李思齐孤掌难鸣,不得已只有举手投降。
朱元璋厚待李思齐,封他为江西行省左丞。
徐达继续进军,奉命攻打庆阳。庆阳守将张良弼听说这个消息,又逃之夭夭,留下弟弟张良臣守城,可张良弼逃到半路上却被扩廓帖木儿的军队抓个正着。
张良臣听闻此事,立即投降了明军。张良臣素来骁勇善战,而且善用计谋,所以朱元璋曾警告过徐达,一定要小心防备此人。所以,薛显奉命进入庆阳安抚百姓,但并没有在城中过夜。张良臣的计划没有得逞,便在夜深人静时带兵突袭薛显,薛显早有防备,及时脱逃。
1950年9月,美国侵略朝鲜,朝鲜政府向中共中央发出了请求,急盼中国予以特别的援助,出兵朝鲜。
毛泽东说: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
刚刚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缨,随志愿军入朝作战。
出发前,他对刘思齐说:他要出差去,去很远的地方,如果你要收不到我的信,你不要着急,交通不方便,然后告诉她要去多看望一下父亲毛泽东,多陪陪老人。
他将妻子紧紧拥入怀中,分别时心中充满了不舍,妻子送他到门口,他不让再送了,岸英往前走了几步,忽然转过身来,然后他给思齐深深的鞠了一个躬,当时思齐心里有点嘀咕。
刘思琪是烈士的遗孤,从八岁起就被毛泽东认做干女儿。1949年10月毛岸英在中南海毛泽东的住所内举行了婚礼,婚礼的证人就是毛泽东主席。
刘思齐结婚才一年,老公就要出远门,而且不知道去向,这对于任何一个新儿媳都是难以接受的。
毛岸英曾长期在苏联生活和工作,讲一口流利的俄语,因为当时志愿军方面和苏联一直有着物质和人员来往。他就留在志愿军总部担任秘书,跟随彭德怀老总,这也是彭德怀精心安排的,毕竟跟在自己身边随时有个照应,也正是因为在彭总身边工作,行踪都必须严格保密。
到了朝鲜,毛岸英被安排在首长作战办公室,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就是最高领袖的儿子,只有彭德怀,还有彭德怀身边寥寥可数的几个工作人员。
后来,李思齐收到了岸英的一封信:“他说自己很好,然后就提了几句,他跟我结婚以后,照顾我很少,希望我能原谅他,说他都忙于工作,跟我在一起相处很少。”
思齐觉得他以前出差也没这么写过,这次写的信和以前的味道不一样,后来就再也没有收到岸英的信。
但后来思齐看到丈夫的一张照片后,才知道他去了朝鲜前线。
1950年11月25日,周恩来收到朝鲜前线发来的一份电报。
今天志愿军总司令部遭到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
这份电文是彭德怀亲自起草的,短短的电文,彭德怀写了一个多小时,周恩来看到电报后,深思之后决定暂时不告诉毛主席。
毛泽东知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了,直到志愿军打过三八线,周恩来才将这份电文送到毛主席的案头。
后来,彭德怀从朝鲜战场飞回北京,当面向毛泽东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过程,1950年11月24日晚,美军向志愿军总司令部发起大规模进攻,当时彭老总和其他将领连夜讨论战况后,带着毛岸英等人一起转移到半山腰的一个山洞办公。
第二天早上9:00多,毛岸英从山洞回到办公室工作,此时美军轰炸机投下了燃烧弹,毛岸英不幸牺牲,当时他的遗体已经被烧得无法辨认,大家是通过他随身带的手表认出他来的。
这一年,他才28岁。
讲完后彭德怀十分内疚的表示:主席,我没有保护好岸英。
毛泽东沉默一会后,反而安慰起彭德怀,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话说的很轻松,但彭德怀走后,毛泽东却一直站窗前,久久望着窗外。
对于杨开慧,毛泽东心里又多了一份内疚,如果当初他没有同意让岸英去前线,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可是,这也是儿子自己的选择。
毛岸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1922年出生在长沙,从小就跟着父母辗转各地革命。
1930年,杨开慧被湖南军阀逮捕,三个儿子也一同入狱,在监狱的日子,是他和母亲在一起的最后时光。
这一年的11月14日,杨开慧与浏阳门外十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亲历了母亲残忍杀害的全过程,而母亲的坚贞与大义从此,深深的影响了他一生。
小小年纪的毛岸英变得成熟了很多,他带着弟弟四处流浪,讨饭捡垃圾,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直到1936年才被组织找到。
之后他和弟弟被送到苏联学习,在革命思想的洗礼下,他依然决定要像父母一样为穷苦大众干革命。
朝鲜战争,他主动请缨去前线,彭德怀马上表示不同意,但毛泽东很支持儿子,他说,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作为一个***,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你就收下吧,岸英会讲俄语,英语让他担任翻译工作也好。最后彭德怀同意了。
毛岸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1953年,最后一批志愿军部队也已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回到了祖国,刘思齐却依旧没有等到丈夫归来的消息。
刘思琪鼓起勇气去问毛主席:毛岸英怎么还没有回来?主席这才说:没有告诉你,岸英已经牺牲了,听了主席的话她伤心地哭了。
她万万没想到三年来日思夜想的丈夫,竟然早已天人永隔,这样残酷的现实让她无法接受,刘思齐转身离开时,跟毛主席握手,一握手才发现主席两个手冰凉冰凉的,她突然意识到主席比她还难过。
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第六位亲人 。
为了和平,毛岸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牺牲却鼓舞了更多的中国战士走上战场,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战争惨烈到令人难以想象,但中国战士们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拿着最落后的武器,却打败了世界最强的军队,把敌人死死抵挡在三八线外。
战争胜利后,志愿军总部发电,询问毛岸英遗骨是否运回国,毛主席只说了一句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毛主席身为革命领袖对忠魂的敬意以及毛主席对逝去儿子的深深不舍,实在令人动容。
后来,毛泽东曾因悲伤过度不得不离京休养两个月,他还瞒着所有人默默珍藏儿子的遗物。
毛岸英曾在日记本里一遍又一遍写到 “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
“合格,你是我的骄傲。”毛泽东一遍又一遍的对着天空回答。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誓师北进中原。北伐檄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直接以反蒙元为号召。
第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正式开创明朝称帝,建元洪武。徐达、常遇春的北伐大军先攻占山东,然后由东到西席卷华北大地。
1、
而元朝此时还在忙于内讧,皇太子削扩廓帖木儿爵邑,命秃鲁、李思齐等进攻扩廓帖木儿。蒙元统治阶层的内讧在明军不断攻城掠地时,照样持续了半年之久,等到当年八月双方讲和时,明军已经直逼大都了。
《元史》记载:
“ 闰月己亥朔,扩廓帖木儿杀貊高、关保。
庚子,徐达陷卫辉路,壬寅,陷彰德路,丁未,陷广平路。
壬子,明将常遇春陷德州。
丁巳,罢大抚军院,杀知大抚军院事伯颜帖木儿,复扩廓帖木儿官爵。皇太子总天下兵马,裁决庶务如前诏。
戊午,明兵陷清州,辛酉,进至直沽,右丞相也速等溃走。癸亥,平章政事俺普等与明兵战于河西务。败绩。
甲子,常遇春陷通州,知枢密院事卜颜帖木儿败绩,死之。 ”
常遇春在8月底的时候已经打到了通州,明军已经在大都城的大门外了。
洪武元年(1368年)9月10日,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在大都皇宫清宁殿,召见群臣宣布驾临上都。
听到这一消息,百官立即明白皇帝陛下是要放弃大都逃跑了。左丞相失列门、知枢密院事黑厮、参知政事郭庸及宦者赵伯颜不花反对,称放弃京城无异于宣布王朝灭亡。
但是,妥懽帖睦尔去意已决。当夜,皇帝一行百余人,包括奇皇后、三宫后妃、皇太子及其妻妾、高官、年幼的皇室成员,悄悄穿过京城西北的健德门,离开了京城,将高耸屹立的城墙抛在身后。
此后,黄金家族的皇室成员们再无一人回到过大都。他们只能在梦想和回忆中憧憬大都昔日的繁华。
2、
次日,皇帝一行抵达居庸关。居庸关的石墙上饰有佛教转轮王的精美雕像。居庸关作为防御堡垒,不仅控制从北方通往大都的主要驿站,而且其本身也是具有政治宗教意味的纪念碑。14世纪40年代,居庸关为庆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登基而营建,此时却被皇帝本人抛在身后,高耸的关门目睹了元朝帝国的崩塌。
元顺帝离开大都的第三天,洪武元年(1368年)农历八月二日,西历9月13日,徐达大军自大都齐化门外填濠而入,攻占大都。
蒙古史籍《黄金史》、《蒙古源流》记载,元顺帝北逃时作了一首蒙文诗歌:
诸色珍宝修成的我那宝贵宏伟的大都城哟,
惬意消夏而居的我那上都开平库儿都城哟,
古时诸圣的夏营地我那上都的失喇塔喇哟,
在那万物枯黄的戊申年,我误失了大国哟!
九色珍宝装修成的我那宏伟的大都哟,
可执缚九十九匹白马的我那上都开平哟,
广受众惠的我那政教二道的福乐哟,
称为天下之主我那可惜的美名哟,
起早登高举目远望,烟霞缭绕,前后眺望观赏,景色悦目,
不分冬夏,居住无忧快活,
是我自在薛禅皇帝建立的宝城大都!
先祖享乐的我那宽广宏伟的大都哟,
有缘相聚的我那众王侯、宰相和属民万众哟,
不听亦剌忽丞相明谏之言,是我的遗恨,
听信反叛而去的朱哥官人,是我的昏昧!
误杀具足智慧的脱脱太师,
逐回大德上师,是我的罪过。
可惜我万众之主的皇帝的名声!
可惜我那尽情享受的快乐!
具有神力的薛禅皇帝多方营建的,
福禄汇集的我那大都城哟!
被汉人朱哥官人收占去了!
恶名落到我妥欢帖睦尔身上了!
满篇懊恼后悔的意思,但已经无济于事。
这个月的月末,妥懽帖睦尔一行顶着雨雪寒风来到上都。上都原本是元朝夏都所在,此时却显得很凄惨地孤零零矗立在那里,因为城内城外的大部分建筑在红巾军的多次进攻下已化为灰烬。在上都,元朝皇帝一行惨淡地熬过了整个冬天。
妥懽帖睦尔和他的大臣们一直想着各种不靠谱的法子想要扭转局面:今后是应该收复大都,还是继续逃亡至哈拉和林?有大臣要找高丽这个表面盟友的出兵援助,有人打算让扩廓帖木儿赶来援助,朝廷确实在年底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但明军攻势如潮,扩廓帖木儿自顾不暇,在1369年1月被明将徐达在保安州击败。
所有的策划都是一团浆糊,屡试屡败,屡败屡试。流亡朝廷陷入绝望的氛围,大臣们或者沉溺于美酒,醉生梦死,或者投入高丽美女的温柔乡。也有大臣义愤填膺地站出来,斥责他人贪生怕死,碌碌无为。而此时,妥懽帖睦尔在明军日益逼近的强大压力下,缠绵病榻,无法上朝。
3、
1369年六月中,也速与明将常遇春战于全宁州,大败。甲戌,明军攻陷大兴州,元朝中书右丞脱火赤被俘。元朝所剩无几的能打仗的将领之一李思齐,以临洮降于明军,流亡朝廷被明军逼得不得不继续奔北而逃。
1369年7月底,妥懽帖睦尔一行离开上都迁往应昌落脚。他们前脚刚离开,常遇春的大军后脚就攻占了上都。
《元史》记载:“ 冬十月丁未,明主复遣使赍手书来。 ”朱元璋给妥懽帖睦尔送去一封言辞比较客气的劝降信,蒙元皇室诸人及大臣们无言以对。
妥懽帖睦尔看着朱元璋的劝降书,哀叹良久,然后以汉语作了一首七言律诗来答复,题为《答明主》: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丁宁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元顺帝在诗中不说自己亡国,只是说自己是禅让明主,但这只是为了保存颜面,自欺欺人而已。他们还寄希望高丽援军,但实际上高丽国已经与明朝暗通款曲,向明朝称臣了。年底,妥懽帖睦尔终于一病不起。
1370年,明朝洪武三年,元朝至正三十年春正月初三日,朱元璋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李文忠副将,中山侯汤和和为冯胜副将,出兵进攻此时蜷缩在草原与中原边界的元朝残余势力。
此为明军的第一次北伐蒙古草原,分兵为二道:一令大将军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一令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
二月,李文忠陷兴和,进至察罕脑儿,击败元军平章政事竹贞所部。
夏四月,扩廓帖木儿与徐达战于沈儿峪,被明军击败。
1370年5月23日,常年诸事不顺、饱受痢疾之苦的妥懽帖睦尔在应昌离世,在位三十七年,年五十有一。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逃离大都时没有做焚城之事,因此很客气地给了他一个“顺帝”的谥号。
4、
妥懽帖睦尔之子,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如愿以偿即位当上了皇帝,后称为元昭宗。这位不安分的太子殿下,接受过完整系统的汉文化教育,能写诗会画画,是元朝崩溃灭亡的祸首之一:他曾几次试图篡位,还与自己的皇帝老爸打内战,但都没有成功,只是加速了大元的崩溃。在妥懽帖睦尔去世十四天后,农历五月二十一日,李文忠大败应昌府的北元守军,攻陷应昌,捕获了上千头牛羊,只有昭宗率十余骑突围,出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从此,元朝残余势力被称为北元。
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买的里八剌及其侍妾被明军俘获,被押送到南京,交给朱元璋。直至1374年,他们一直“客居”南京。新任元朝皇帝儿子被明朝俘虏,自己也丧失了中原这一庞大资源,其部将也越来越如狼似虎地觊觎皇权,直至1378年去世,大元皇帝爱猷识理达腊,一直是朱元璋最大的威胁之一。
爱猷识理达腊的一辈子颠沛流离,几次处于被废、被杀的危机中,即位之后极力要反攻中原,但总是无法成功。在他死前,唯一可以自我安慰的,那就是他比扩廓帖木儿(卒于1375年)要长寿。扩廓帖木儿一直效忠妥懽帖睦尔,曾在1365年拒绝与奇皇后一齐拥戴爱猷识理达腊即位。
奇皇后是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的母亲,高丽贡女出身,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确实曾计划逃亡高丽沿海地区的耽罗岛(今济州岛)。在蒙元帝国灭亡的滚滚 历史 潮流中,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的多年反攻中原的努力,只是小小的浪花,没能翻滚几下,就消失不见了。退回草原的元朝残余势力,至此后只是草原割据势力。1378年,洪武十一年四月,爱猷识理达腊去世,庙号昭宗,汗号必里克图汗(Biligtü,蒙古语意为“聪明的”)。十年后,明军大破北元于捕鱼儿海,歼灭蒙古骑兵7万余人,俘获北元皇帝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途中,遭到蒙古其他力量毒手。至此,北元彻底崩溃。
参考书籍:《元史》、《明史》、《高丽史》
描写了朱元璋年轻时候的苦难生活,分析了他走上了农民革命战争道路的历程,并对他成了明皇朝的开国皇帝之后的种种表现作了实事求是而又比较辩证的分析。
原文:
帝疾大渐,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辛卯,葬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开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
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
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出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
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
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如神,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
白话释义:
高皇帝疾病大大加重,遗诏说:“我承担天命三十一年,心里总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而忧虑,日日勤劳,不敢懈怠,致力于为百姓谋利益。
怎奈出身贫苦低微,没有像古人那样博学多闻,好善疾恶,远远比不上他们。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天下人归顺皇太孙,最适合于登皇帝位。
内外文武百官同心协力辅佐政事,来安定我的百姓。治丧祭奠仪式的物品,不要使用金玉。孝陵山川依然照旧,不要改动。各位藩王只在各自的封国内哀悼,不必到京都。凡不在这个诏令之中的,依据这个诏令行事。”辛卯日,葬于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太皇帝由上天授予他智慧和能力,统一了全中国,武功文治是汉、唐、宋各代君主所不能相比的。当他开创功业之初,能够沉着镇定审时度势,遵循规律经营,很有谋划。经常与各位大臣议论谋取天下的策略,他说:“我时逢丧乱之际,当初起兵乡里,本来只为保全自己。
等到渡过长江之后,看到群雄的所作所为,只是祸害百姓,而张士诚、陈友谅尤其是大蛀虫。士诚倚仗富有,友谅倚仗兵强,唯独我没有什么可以倚仗的。只有不嗜好杀人,布施信义,实行节俭,和你们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起初与张士诚、陈友谅二位敌人相对峙,士诚尤为逼近,有的人说应该先击败他。我依据友谅志气骄傲,士诚器量狭小,志气骄傲必然喜欢生事端,器量狭小必鼠目寸光,所以首先攻打友谅。鄱阳湖之战,士诚终于不能走出姑苏一步去支援陈友谅。
如果先攻打士诚,他在浙西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友谅必定会倾国而来,我就会腹背受敌了。两个敌人都已经消灭,于是北伐中原。
之所以先取山东,再夺取河洛,并制止潼关的军队不急于攻占秦、陇,是因为扩廓铁木儿、李思齐、张思道都是身经百战,未必愿意甘拜下风,(如果)逼急了他们,他们势必会合力在一个地方,仓促间(一下子)反而不容易平定,所以(我们)出其不意,回师向北进攻。燕都已经攻克,然后西征。
张、李没有了指望,气势也没有了,所以不战而胜,然而扩廓仍然在极力抵抗不愿屈服。假使那时未攻下燕都,骤然和他们斗力,谁胜谁负就难以预料了。”
太祖皇帝的雄才大略,料敌如神,克敌制胜,都与此相类似,所以能够平定祸乱,直到拥有天下。古话说:“天道后起者胜。”这绝不是偶然的。
此文出自清代张廷玉所编著的《明史》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玉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
康熙四年(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