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料的特点是什么呢?

明朝史料的特点是什么呢?,第1张

1文学性高。

明史》是我比较喜欢读的一套史书,家里也买过不同版本的《明史》。整体而言,明史叙事简洁,材料翔实,文笔不错,个人认为,就文笔而言,仅次于前四史。

2成书艰难。

《明史》之所以备受质疑,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成书过程的艰难曲折,并充满杀戮。

《明史》从顺治二年就开始修了,到清乾隆4年,才最终定稿。 毫不夸张的说,《明史》是中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方修订的史书。前后历时94年之久,是明朝编写《元史》时长的90多倍,当然,这又是另外一种极端了,也不可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对明史的编撰非常重视,进行了很多次大规模严格的增删、政审、篡改。

另外,清朝同时不但严禁民间修《明史》,否则一律杀头,同时还焚毁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此外,对有关蒙古、满清及其先祖的各种明朝原始资料做了系统性的销毁和篡改,对诸如"皇明""甲申"等字眼的书籍,更是全部进行销禁、焚毁。

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现存的明朝原始资料分析,明朝宫廷档案原本有3000多万份明朝史料,中国档案馆内现仅存3620余件明朝原始档案,其他都被销毁了。而且这些档案基本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资料。明朝早中期的原始资料几乎都没了,这也让如今的学者对明史的可靠性失去了强有力的第一手反驳证据。

有朋友经常问我清朝修了《明史》,为啥又要系统销毁明朝原始史料,个人以为,这个只能说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害怕被人看到自己篡改的部分

对此,著名明清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就曾专门指出《明史》有5个缺失的地方:

一是缺失对清廷不利的史实,都删光了。

二是对明初历史记载不够详实,特别是对明朝驱逐蒙古于漠北、东北女真臣服明朝的历史,语焉不详。

三是出于清廷的需要,《明史》对建文帝的事情非常忌讳。

四是对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大肆抹黑嫁祸。

五是对东林党人多加以美化。

3明朝历史黑料本身就多。

明朝大臣对明朝皇帝本身黑得也够多,这也导致清朝修史的时候直接予以了借鉴。

大家都知道,明朝中后期,言官以骂皇帝为荣,以骂皇帝为时尚,以此可以博取虚名,赢得声望,有的甚至不惜公然抹黑,典型就有海瑞骂嘉靖皇帝的万言书,直接把嘉靖皇帝气的吐血,不久就不治身亡。最后海瑞自己也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听到嘉靖死了,自己也吐血不止,痛哭流涕。

有鉴于此,清朝格外注重对言论的控制,甚至不惜大兴文字狱,历代莫不能比,当然,这只是大兴的文字狱之一了。

4如何看待《明史》真实性问题?

个人以为,《明史》大部分内容还是可信的,有一些不合逻辑的抹黑的存在,当然那些所谓抹黑材料大部分应该是存在的。大家都知道,古代史书有为尊者讳之说,但如果要毁掉一个人的形象,也不定要编虚假材料,就把这个人好的方面说一点,再把他一辈子的黑点如实记录下来,并略加以放大,就足够遗臭万年了。

很多网友很关心《明史》记载的明朝皇帝是不是真的,个人以为大部分内容还是可信的,但小篇幅的编造容易造成很大的误导。 比如,《明史》称郑成功将鲁王朱以海沉入海中杀死,根据最新考古资料及相关墓志铭记载,事实上郑成功去世是先于鲁王朱以海的。鲁王朱以海死后,其世子朱弘桓渡台湾,得到郑经的庇护,直至明郑覆亡。

其次,清朝以前修史都为尊者讳,到清朝修史大部分不为尊者讳,跟前代皇帝相比,皇帝个人形象差距自然也就出来了。

另外,在记录明朝皇帝历史事实的同时,如实记录下明朝皇帝一辈子做过的臭事,也够让他们遗臭万年了。哪个人敢保证自己一辈子没做过几件臭事呢?在写一个人的墓志铭的时候,在记录他一辈子做过哪几件事的同时,再如实记录你这个人一辈子犯过几次浑,后人在千百字的文章里,就知道这个人生前是如何荒唐了。

5明朝皇帝到底如何?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很多人对明朝皇帝在《明史》中的形象不免要打一个❓,大家需要辩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万斯同修的《明史》,史实性相对是最可靠的

首先,明朝皇帝肯定不是个个昏庸暴虐,否则明朝也不可能延续200多年了。需要指出的是《明史》对于明朝的皇帝也并非全部贬低抹黑,对于某些皇帝的描写还是比较客观的,不过正是这种真真假假,以及曲笔写法,使得后世读者很难分辨其中的真伪。

那么《明史》到底哪些是可信,哪些又是不可信的呢?个人以为总体趋势是“两头黑的多,中间挑着黑”,也就是说明朝前期的皇帝洪武、建文、永乐和后期的万历、天启、崇祯黑料相对会比较多,中间则有正德、英宗、嘉靖几个皇帝黑得比较惨,其他的倒还好。

最后,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会写文章的都知道,抹黑也是需要技巧的,那种明面文字抹黑属于低级黑,历代编修史书的可都不是一般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高手,他们往往通过一点点的文字稍微改动,甚至标点符号的变动,就能让你对这位皇帝的印象大为改观。 何况是经过四代人94年层层严格把关,反复打磨的《明史》呢?

明朝景泰年间,边事纷乱,为增加军费,遂开明朝以资财得官的先例,“军民输纳者给冠带,官吏罪废者输草于边得复职”。英宗天顺年间,因山东大饥,又开纳粟之例,富民可得散官。明朝还可以捐纳国子监的贡生、监生出身,即生员纳马、纳粟入监,初时控制较严,后来则越行越滥。《明会要》卷四十九记述:“我朝宣德以前,科员之途人太学者,犹须精择,至于景泰时,始生员纳粟、纳马人监之例,然是时多不过八九百人。(成化)二十年,山、陕大饥,民相食,大臣以救荒无策,不得已又令纳粟人监,限年余即止,时人监者已至六七千人。正德以后,纳银之途益广,世宗人继大统,诏严止之。嘉靖四年,又复暂开。近太仆缺马,户部缺边费,开例益溢,市井恒人,皆得借俊秀名目输粟人监。”用资财捐出身,是明朝的一大特点。

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为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

明朝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皇帝的只有洪武永乐两代,尽管如此,明朝却能有276年国祚其关键点就在于皇权的扩大加上内阁优良的缓冲机制,正统以后的明朝,呈现出君主专制则衰落,内阁掌权则复兴的特点

六部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监察机构

太祖尚为吴王时,始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罢御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三到五名,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永乐元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十八年,罢北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阯三道洪熙元年,称行在都察院宣德十年,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正统中,去“行在”字

六科

六科,负责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员,每科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该制度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

五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

内阁

洪武十三年诛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在废除丞相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五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世宗时改为中极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明仁宗增置谨身殿(世宗时改为建极殿)大学士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厂卫机构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在东厂设立后,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东厂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置于武宗时期,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其它机构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明朝只永乐年间,明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太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一朝皆为虚衔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担任)亲军上直二十六卫,除锦衣卫设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他二十五卫各设有一个镇抚司,已上俱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女官,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只保留少数女官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规划和经营,清代帝王的宫殿也是在明宫殿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完善而来的这一时期的都城北京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建的,建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

明代继续大力修筑宏伟的防御建筑——长城,长城许多重要段落的墙体和城关堡寨都用砖砌,建筑水平达到最高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甘肃嘉峪关,长达5660公里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关城,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杰作;北京八达岭段长城、司马台段长城等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明代,中国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此外,此时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园林建设非常发达,明式家具也闻名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时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129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