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琦文言文

冯琦文言文,第1张

1 含有书信的诗句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

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王昌龄《寄穆侍御出幽州》

一病经四年,亲朋书信断。——白居易《寄元九》

万里书信断,数年云雨乖。 ——孟浩然《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探得阶字》

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卢照邻《横吹曲辞·折杨柳》

莫道幽闺书信隔,还衣总是旧时香。——梁锽《代征 喜夫还》

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杜甫《寄韦有夏郎中》

天寒塞北雁行落,岁晚大梁书信稀。——黄庭坚《寄张仲谋次韵》

楼头约取衡阳雁,寄得一行书信无。——俞桂《寄书》

近得尚书信,殷勤问圣躬。——冯琦《读杨太宰诗有感二首》

2 快中考了

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 邓家巷)人。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父亲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

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 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 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 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

北宋嘉佑三年 (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 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 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 朝廷的重视。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 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 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 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 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 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

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 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 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 王荆公。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 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 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 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 横。

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 为纪念这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人民 在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该馆于1986年冬建成之后,前往 参观、游览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 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清运道人。

明代杰出的 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被誉 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家山(今临川区)。

汤显祖 从小聪明好学,二十一岁时中举。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虽博学多 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

后历任太常博士、詹 事房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 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 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 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 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 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派的主要人物罗汝芳,受到了反 正统宋学思想的熏陶。在南京为官时,又受到李贽、达观等人反 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加上他对当时腐败社会的深刻认识,使他 成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文人,这也是他在文学事业上获得 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 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 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我国历 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 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此外,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 庙记》也是我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 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汤显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 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 卷。

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关部门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认真 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汤显祖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人民 在临川区修建了汤显祖墓园,玉茗堂影剧院, 影剧院内设有汤显祖纪念室。

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中 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国剧协江西分会在抚州玉茗堂 影剧院联合举行了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大会。 人民 修建 的汤显祖纪念馆已建成开放。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 词人。 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 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五十三 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 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 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 书。

3 词极恳挚,时论韪之是什么意思

言辞极为诚恳真挚,而当时的时事评论却相当忌讳这样做《明史·于慎行传》:“ 慎行 遗书,言 居正 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

词极恳挚,时论韪之。《明史·于慎行传》原文: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

年十七,举於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隆庆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

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恶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吕高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

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

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

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思,全大臣簪履之谊。词及恳挚,时论韪之。

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考烈后升祔,祧仁宗。

万历改元,穆宗升祔,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言:“古七庙之制,三照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刘歆、王肃并以高、曾、祖祢及五世、六世为三照三穆。其兄弟相传,则同堂异室,不可为一世。

国朝,成祖既为世室,与太祖俱百世不迁,则仁宗以下,必实历六世,而后三照三穆,始备。孝宗与睿宗兄弟,武宗与世宗兄弟,照穆同,不当各为一世。

世宗升祔,距仁宗止六世,不当祧仁宗。穆宗升祔,当祧仁宗,不当祧宣宗。”

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辩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

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附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

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

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

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 三十三年始起掌詹府事。

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

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於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録遗逸、补言官。

数日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神宗时,词馆中以慎行及临朐冯琦文学为一时冠。

于慎行(1545~1608)字可远,又字无垢。山东东阿人(今属平阴县东阿镇人)。

明代政治家,学者、诗人、文学家。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于慎行为人忠厚老成,熟悉历代典章,对明朝礼制建设有较大贡献。其文学造诣亦极高,与冯琦并称于世。

“齐风”主张有其自身的内涵和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慎行著有《谷山笔麈》(18卷)、《谷城山馆文集》(42卷)、《谷城山馆诗集》(20卷)、《读史漫录》(10卷);编纂《兖州府志》。

4 宋史记事本末和明史记事本末是什么书

是纪事本末,不是记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一O九卷,明陈邦瞻撰。它是继《通鉴纪事本末》以后,用纪事本末的体裁,记述宋代(公元九六○至一二七九)三百余年历史的书。

陈邦瞻,字德远,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万历二十六年(公元一五九八)进士,曾任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后官至兵部左侍郎,《明史》卷二四二有传。在他之前,有山东临朐人冯琦(《明史》卷二一六有传),曾起草编写此书;另外,南京的侍御史沈越,也用同样的体裁编录宋代的史事,取名《事纪》。这两部书都未完稿。后来就由冯琦的弟子监察御史刘曰梧、应天府丞徐申创议,请陈邦瞻将冯、沈二书加以增订,合为一编,於万历二十二年(公元一六O四)着手编撰,大约历一年左右的时间,全书完成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代重要史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清谷应泰(1620~1690)撰。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因该书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该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凡八十卷,每卷为一目。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该书详於政治,略於经济和典章制度,且选录的历史事件也不够全面,但因成书较早,又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书中极力回避明满关系,有的内容依据野史传闻,间有失实之处。

5 牡丹花的别称有哪些

别名:木芍药 百两金 伊洛传芳 花后 贵客 洛阳花 鹿韭 雄红 赏客 鼠姑 醒酒花 京花。

《牡丹》唐 白居易 《牡丹芳》 唐 白居易 《西明寺牡丹》 元稹 《白牡丹》 韦庄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苏轼 《牡丹》五首 冯琦 《无题》 薛蕙 《春半雨寒牡丹殊无消息》 杨万里 《雨中花》 苏轼 《满庭芳》 陈瓘 《浑侍中宅牡丹》 唐 刘禹锡 《牡丹》 五代 皮日休 《咏白牡丹》 明 潘韶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惜牡丹花》二首 唐 白居易 《牡丹落后有作》 孙鲂 《牡丹》 张淮 《洛阳牡丹图》 欧阳修 《牡丹》 李孝光 《牡丹》 马氏 《次韵杨司业牡丹》二首 吴澄 《夜合花》 晁补之 《如梦令》 晁冲之 《红牡丹》 唐 王维 《黑牡丹》 明 程先贞庵 《牡丹亭》汤显祖 清平乐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椅栏杆。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 直恐明年花不开。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二 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吟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6 含有银河的诗句

1、一派银河倾碧落

唐寅

《观瀑图》

2、波光上与银河通

解缙

《庐山歌》

3、天上银河落

方大治

《百丈潭》

4、银河咫尺愁风波

蔡羽

《捣衣篇》

5、万里银河月在沙

陈鹤

《池上听陈老琵琶》

6、江门秋水钓银河

陈宪章

《饮酒》

7、银河挂空洒飞雪

方孝孺

《李白观瀑图》

8、半空飞瀑悬银河

方孝孺

《江山万里图》

9、星桥直接银河起

冯琦

《观灯篇》

10、卷入银河一泓水

顾德辉

《白云楼歌三叠》

11、天高阊阖银河白

郭奎

《早秋旅夕》

12、翻笑银河织女思

韩邦靖

《弄玉篇》

13、银河烛影夜沉沉

韩上桂

《子夜歌·月光欲没花含烟》

14、银河相望牛与女

呼文如

《宛转词归丘生后作》

15、耿耿银河开

胡安

《秋日》

16、银河星淡流云湿

胡俨

《四时词》

17、一道银河漾彩舟

皇甫涍

《秋日过庄居》

18、银河东倾浪波接

九皋声公

《龙挂》

19、至今海与银河通

九皋声公

《题乘槎图》

20、万里银河欲泻空

懒庵禅师

《翠微亭》

21、烛引银河转

独孤实

《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陆郎中》

22、鹊警银河断

羊士谔

《郡中玩月,寄江南李少尹虞部孟员外三首》

23、绛阙银河曙

韩愈

《和席八十二韵》

24、银河一夜卧阑干

殷尧藩

《登凤凰台二首》

25、隐隐银河在

姚合

《西掖寓直春晓闻残漏》

26、彩船当夕泛银河

裴夷直

《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

27、银河扑醉眼

李商隐

《拟意》

28、银河耿耿星参差

温庭筠

《鸡鸣埭曲》

29、银河欲转星靥靥

温庭筠

《晓仙谣》

30、飞向银河旧路岐

韩偓

《鹊》

31、银河正清浅

吴融

《即席十韵》

32、银河水到人间浊

黄滔

《寓题》

33、秋光寂历银河转

和凝

《宫词百首》

34、帘卷银河转

徐铉

《纳后夕侍宴》

35、银河昨夜降醍醐

成彦雄

《露》

36、银河清浅白云微

毛文锡

《浣溪沙》

37、阿谁提笔上银河

毛文锡

《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

38、深秋寒夜银河静

尹鹗

《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39、疏星时作银河渡

冯延巳

《菩萨蛮·金波远逐行云去》

40、帘卷银河转

徐铉

《纳后夕侍宴》

7 诗名里带濂字的诗词有哪些

1、《四月癸已发浔阳馆过濂溪饭于杏溪愒清虚庵宿》宋·魏了翁 旌旗阴里盛传呼,春梦才醒一事无。

草草山肴话朋友,依然白鹤故时吾。

2、《和张竹处韵钱陈匝峰之濂泉》宋·赵必象 不愁官冷客无毡,力欲回澜障百川。无己晚年工觅句,元龙豪气讳求田。

3、《敬题濂溪先生书堂二首》宋·柴中行 有生同宇宙,所欠好江山。

因自春陵空,留居庐阜间。斯文傅坠绪,太极。

4、《登濂溪太极楼》宋·乐雷发 岑楼跨层崖,灌木翳颓沼。旷哉宇宙心,况兹展遐眺。

前哲日以远,川麓。5、《和恕斋濂溪书院二首》宋·释道璨 满目青山满面风,谁云太极在图中。

晦翁去后僧来少,苔满空堂晓日融。

6、《送钟淑濂给谏阅视上谷》明·冯琦 晨发青琐闱,暮出居庸道。长风吹大漠,万里白浩浩。

维时上谷塞,未有。7、《过皋亭龙居湾宿永庆禅院同一濂澄心恒可诸上》明·李流芳 归装出西湖,间道向黄鹤。

屡愆桐坞期,偶遂龙居诺。轻舟凌晨风,遥山。

8、《青罗山房歌寄宋景濂》明·刘基 若有人兮乃在大江之南,浙河之东。连山掎拔瀛海上,上与河鼓天津通。

9、《故周茂叔先生濂溪(溪在庐山下。)

》宋·苏轼 世俗眩名实,至人疑有无。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

坐令此溪水,名与。10、《濂溪诗》宋·黄庭坚 溪毛秀兮水清,可饭羹兮濯缨,不渔民利兮又何有于名。

弦琴兮觞酒,写。11、《予题郁孤泉管五湖翁姚濂为之和翁官满归里因》宋·文天祥 巢龟君往好,涌翠我来迟。

夜雨呼三韭,春风试一旗。飞花行客梦,芳草。

12、《濂溪图》明·唐寅 草苫书斋石垒塘,栏杆委曲娆溪傍。方床石枕眠清画,荷叶荷花互送香。

13、《过道州谒周濂溪故居》宋·柴随亨 迢迢豸岭过萦纡,知是元公此结庐。

老屋至今图太极,古碑犹在勒通书。

14、《题濂溪画像》宋·陈杰 睟盎真元会,扬休沕穆宣。定非三代下,自得六经先。

翠草红莲地,光风。15、《题濂溪书院》宋·董嗣杲 远径溪流水自圆,光风霁月渺无边。

窗前生意休除草,堂上清风独爱莲。

16、《留题濂溪书堂》宋·度正 千载斯文傥可求,暮春春服共行游。向人鱼鸟都和乐,满眼溪山只恁幽。

17、《题同濂阁》宋·高斯得 霁月光风洒落人,与君同调太怜君。

不须叹息知音少,后世岂无扬子云。

18、《寄题浔阳周氏濂溪草堂》宋·贺铸 濂溪之水清,未足濯公缨。平生抱苦节,成就此溪名。

长啸置符传,孤云。19、《伯成尝受学于河朔前辈鹤鸣翁其学亦宗濂洛赠》宋·家铉翁 南方共宗鹤山老,北方亦有鹤鸣翁,鹤山道脉接濂洛,鹤鸣之派应与鹤山。

20、《谒濂溪周虞部》宋·李大临 帘前翠霭逼庐山,门掩寒流尽日闲。我亦忘机澹荣利,喜君高躅到松关。

21、《过濂溪》宋·潘兴嗣 鳞鳞负郭田,渐次郊原口。

其中得清旷,贵结林泉友。一溪东南来,潋滟。

22、《送永倅周茂叔还濂溪》宋·任大中 君去何人最泪流,老翁身独宿南州。随君不及秋来雁,直到潇湘水尽头。

23、《水濂洞》宋·石敦 洞门千尺挂飞流,碎玉联珠冷喷湫。

万古无人能手卷,紫萝为带月为钩。

24、《贤八咏·濂溪爱莲》宋·姚勉 斯莲君子花,几为佛所污。先生独拈出,万世知向慕。

25、《濂溪》宋·曾极 逍遥社里周夫子,太极图成昼掩关。

欲验个中真动静,终朝临水对庐山。

26、《寄宋景濂》元·杨维桢 一代春秋付托颛,龙门太史笔如椽。山河大统三分国,正朔中华一百年。

27、《题石生仲濂所藏李克孝竹木》明·张以宁 息斋之孙李公子,尽将幽意入经营。

修篁石上生云气,古木山中作雨声。

8 威什么不什么的诗句

威之不建,祸延凶播。——刘琨《答卢谌诗》

武存止戈,威寓不战。——岳珂《英宗皇帝宁字御汉体书赞》

威弧不能弦,自尔无宁岁。——杜甫《樊二十三寺御赴汉中判官》

威仰噤死不敢语,琼花云魄清珊珊。——皮日休《奉和鲁望早春雪中作吴体见寄》

威灵久不泯,如与耳目接。——韩维《和曼叔昆阳城》

威惠不兼济,徒以官力欺。——欧阳修《南獠》

威而不怒默常吼,寂子触之遭毒手。——释慧空《寄支提禅师》

威神竟不没,万里震南夷。——张俞《谒白帝庙》

威福不有归,佞邪尚何惮。——郑侠《谢太守答诗莱州》

威颜尚不接,肝胆终难谅。——冯琦《壬辰书事赠别钟淑濂张伯任》

9 古代名臣单谥“文”或“武”的有哪些人

单谥“文”的是文官最高的谥号了,单谥“文”的就王安石和韩愈,历史上也只有这个两个。

从宋代以后“文正”便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比较有名的如司马光、范仲淹等死后都谥“文正”。

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清代权利核心机构为军机处,但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文忠”。一般情况下,只有为人臣者道德功业皆极其出众,经内阁草拟由皇帝亲赐这一无限哀荣。所以直到大臣去世后上谥号时皇帝对大臣的最终看法才可见端倪。有名的如晚清红人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张之洞都谥“文襄”都没有得到最高谥号。“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明清之际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

有清一代共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谥“文正”。汤斌是康熙时期理学名臣,在朝以敢于争议闻名,乾隆元年谥“文正”。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帝师谥“文正”,曾国藩在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曾任首席军机大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最终得谥“文正”。只有曹振镛乃一平庸之辈,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明朝的谥法与清朝略有不同,武将谥号都以“武”始,如:徐达谥“武宁”。文臣如刘基、王守仁都谥“文成”。据本人所知,有明一代谥“文正”的有李东阳、谢迁、倪元潞,但还很不全面,欢迎朋友们补充。

10 含有飞鸟的诗句

1、雪满梁园飞鸟稀明唐寅 《题画四首》2、飞鸟愁网罗明贝琼 《答客(一首)》3、江静无飞鸟明边贡 《杂诗》4、木落如飞鸟明陈继儒 《同印空夜坐凭虚阁》5、独倚阑干飞鸟外明陈言 《上金山寺集元句》6、飞鸟流云落镜中明陈沂 《江上呈华玉》7、飞鸟无声人迹绝明程嘉燧 《题画雪景送炤师归黄山喝石居(去年除夕,师》8、飞鸟犹能识衮龙明楚石梵琦 《居庸关》9、心惊飞鸟过明冯琦 《送见素业师南还二首》10、手接飞鸟攀危藤明高启 《忆昨行寄吴中诸故人》11、空田苍茫飞鸟尽明顾璘 《夜雨叹》12、飞鸟不可度明顾璘 《度枫木岭》13、有情飞鸟能相伴明韩上桂 《紫陌行》14、飞鸟掣文移明胡直 《卧病省署作》15、觚棱却飞鸟明揭轨 《秋日汴京同马希穆登上方琉璃塔》16、飞鸟曾闻载鬼车明瞿佑 《残蝶》17、碧林红叶惊飞鸟明李东阳 《四禽图》18、飞鸟乱随天上下明李东阳 《金台夕照》19、弹琴酌酒送飞鸟明林鸿 《寄王六校文兼似吴二太守》20、客路随飞鸟明林鸿 《剑阁秋阴图》21、岂意笼飞鸟唐杜牧 《除官归京睦州雨霁》22、鸣鼙走马接飞鸟唐李颀 《杂歌谣辞·郑樱桃歌》23、不知飞鸟学唐韦渠牟 《杂歌谣辞·步虚词》24、卧视飞鸟没唐王维 《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25、马疾过飞鸟唐岑参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26、交河城边飞鸟绝唐岑参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27、独立飞鸟外唐高适 《登广陵栖灵寺塔》28、飞鸟不在外唐杜甫 《万丈潭》29、飞鸟数求食唐杜甫 《早行》30、孤魂托飞鸟唐顾况 《弃妇词》31、息阴倦飞鸟唐李益 《自朔方还与郑式瞻崔称郑子周岑赞同会法云寺》32、飞鸟罢呈祥唐徐敞 《虹藏不见》33、飞鸟绝高羽唐孟郊 《寒江吟》34、樯乌疾飞鸟唐李绅 《移九江》35、寄谢云帆疾飞鸟唐李绅 《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与追怀不殊,今编于》36、良时如飞鸟唐鲍溶 《秋思》37、凌空瘴气堕飞鸟唐施肩吾 《送人南游》38、自怜孤飞鸟唐曹邺 《杏园即席上同年》39、飞鸟犹恋巢唐苏拯 《寄远》40、花飞鸟亦散唐寒山 《诗三百三首》。

1 《明史·罗伦传》中的罗伦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史·罗伦传

罗伦注,字彝正,吉安永丰人。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伦诣贤沮之,不听。乃上疏曰:“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疏入,谪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疏救,不报。御史杨琅复申救,帝切责之。尚书王翱以文彦博救唐介事讽贤,贤曰:“潞公市恩,归怨朝廷,吾不可以效之。”伦至泉,有司率诸生从之。在公余聚众收徒,讲学郡北净真观。时巡抚御使朱公贤奏请迁福之柏衙,制从之。提举罗公伦云:“衙门设立自有其地;迁移亦有其数。盖以柏衙僻陋,非可设之地;岁数未穷,非可迁之时。”遂寝其事。成化三年,贤卒。明年,以学士商辂言召复原职,改南京。居二年,引疾归,遂不复出。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十四年卒,年四十八。嘉靖初,从御史唐龙请,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祀市舶司提举罗文毅公伦。(节选自《明史•罗伦传》,有删改)

注:罗伦,明代理学家、状元,晚年隐于家乡金牛山授徒讲学,开明代书院会讲之先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B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C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D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答案C

解析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居父母丧,是指古人在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长辈去世后,子女按礼守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守丧。

B成化,是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如文中的成化三年、居二年、嘉靖八年等。

C翰林修撰,是指明、清时期,翰林院设置的修撰官一职,一般在殿试揭晓后,由科考状元担任该职。

D谥,是谥号。谥号是用来“彰善恶,垂劝诫”,官员能得到谥号,往往被认为是名垂青史的莫大荣誉。

答案B

解析“居二年”不是年号。

2 明史 汤显祖传 文言文翻译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 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辅臣乃及其报命,擢首谏垣。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

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不需要全文翻译吧,列出些陌生的字,去查古汉语字典,基本就没大问题了)

比如:少善属(zhǔ,连缀,接连)文

太长了,默默爬走。

3 明史•罗洪先生传的答案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传:学习。 B父每肃客 肃:庄重。

C十八年,简宫僚 简:选拔。 D率友人躬振给 振:通“赈”,救济。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犯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敞惧,归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谨败,敞乃谢循。(5分)

(2)顺之 ,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5分)

参考答案雨露教育网()整理

4、B 5、D 6、B

7、(1)王敞害怕,回来后催促改变奏章,罗循故意拖延时间,数天后刘瑾倒台,王敞于是向罗循道歉。

(关键词: “趣”“迟”“谢”各1分,大意2分)

(2)顺之应招,想要引他出山,严嵩因为同乡的缘故,打算假托治理边疆的人才起用他,都尽力推辞了。

(关键词: “挽”“拟”“假”各1分,大意2分)

4 文言文《明史列传第四十九》翻译

陈选,字士贤,临海人。父亲陈员韬,宣德五年考中进士。担任御史,出京巡按四川时,黜退贪官,奖励廉洁之士,昭雪死囚四十余人。正统末年,大军征讨邓茂七,前往安抚当地百姓,释放被诬陷为盗贼的一千余家。都指挥蒋贵向部下索贿,都督范雄因病不能治军,都弹劾他们罢免了他们的官职。他历广东右参政,福建右布政使。广东正值黄萧养叛乱之后,而福建也是寇盗刚被平息,员韬所到之处,注重安抚教化,深得士民之心。

陈选从小端正诚实,寡于言笑,以圣贤为榜样来要求自己。天顺四年会试考取第一,成为进士。授命为御史,巡按江西,将贪婪凶残的官吏全部黜退。当时人们说:"前有韩雍,后有陈选。"广东贼寇流窜到赣州,他上奏报告,不待回报,派遣士兵讨平了他们。

宪宗即位后,曾经弹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鸿胪卿齐政救、修撰罗伦、学士倪谦、钱溥。他的意见虽然没有完全被采用,但人们一时敬畏他的风采。后来,他到南畿督学。在学宫中颁设冠仪、婚仪、祭仪、射仪,让学生们按时学习。创作《小学集注》来教授学生。出巡所辖地区时,常常留宿在学宫中,晚上巡视两侧的厢房,考察学生诵读情况。(他)废除了试卷糊名的陋习,说:"自己都不自信自己,怎么取信于别人?"

成化六年,他升为河南副使。不久改任提督学政,仍如在南畿那样立教。汪直出巡,都御史以下官员都拜谒,陈选唯独做个长揖。汪直问:"你是什么官?"陈选回答说:"提学副使。"汪直问:"比都御史大吗?"陈选曰:"提学怎能与都御史比,只是忝为人师,不敢自辱而已。"陈选词气严正,而学生也都群集官署外面。汪直为陈的正气慑服,好言送他出来。

不久,他晋升为按察使。他审理释放了数百名罪行较轻的人,重罪的也多有平反,监狱为之一空。他为政崇尚简易,唯独对于贪官污吏绝不宽容。不过受贿一百金以上的,他只罚六七环。有人问他,他说:"奸人惜财也惜命,如果尽将所收受的贿赂去买通要人,则法律就会受到阻扰。"历任广东左、右布政使。肇庆大水,不待回报,就分发粮食赈济百姓。

二十一年,诏令减免各地的贡献,而市舶中官韦眷上奏请用均徭户六十人添办地方特产。陈选拿着诏书力争,皇帝命令给他一半,韦眷由此怨恨陈选。番人马力麻谎称自己是苏门答剌使臣,欲入京朝贡,私下里做贸易。韦眷看中他丰厚的贿赂,将要批准他,陈选立刻将他逐出。撒马儿罕使者从甘肃进贡狮子,将取道广东从海上回去,说要前往满喇加一边做生意一边回去。陈选上疏说不能答应他,恐怕被外番嘲笑,从而轻视中国。皇帝采纳他的建议,而韦眷更恨陈选了。

先前,番禺知县高瑶没收韦眷沟通外番的资财巨万,陈选下达公文嘉奖他,并且汇报朝廷。至此韦眷诬奏陈选、高瑶勾结起来贪污。诏令派遣刑部员外郎李行会同巡按御史徐同爱审问此事。被陈选罢黜的官吏中有个叫张的,韦眷以为他一定怨恨陈选,引来让他诬陷陈选。张坚决不从,抓住张进行拷打,他也绝不松口。李行、徐同爱害怕韦眷,最终按照韦眷所奏的定了陈选的罪,与高瑶一起被征送京师。士民数万人号泣挡道要留下他们,使者开道才得以出来。到了南昌,陈选疾病发作。李行阻止给他医药,陈选最终死去卒。终年五十八岁。

5 《明史·刘熙祚传》原文和翻译

译文 刘熙祚,字仲缉,常州府武进人。

父刘纯仁,曾任泉州推官。熙祚于天启四年(1624)乡试中举。

崇祯年间为兴宁知县。考核其政绩为最好,因授御史之职。

崇祯十五年(1642)冬,巡按湖南。李自成攻陷荆州、襄阳诸郡,张献忠攻破蕲州、黄州,准备渡江。

熙祚估计张献忠会在第二年二月抵岳州,令诸将分别防御江边,联络偏沅、郧阳二抚以为声援。当时义军马守应占据澧州,欲进取常德,当地农民军甘明杨等接应。

熙祚赶到常德斩明杨,五月还长沙。 武昌、岳州相继陷落,熙祚急令总兵尹先民,副将何一德率军万人守罗塘河,扼住要害。

而巡抚王聚奎却撤守长沙,义军长驱南进。聚奎率败将孔全彬、黄朝宣、张先壁等退往湘潭,长沙不能守。

这时避居于长沙的惠王与吉王计划逃走,熙祚把他送到衡州。衡州本桂王的封地,聚奎的军队也到了这里,大肆焚劫,桂王、吉王、惠王都乘船避难。

熙祚单骑赴永州布置防务。不久,聚奎又退往祁阳,衡州失守。

永州士民闻聚奎将至,纷纷逃亡,永州成为空城。桂、吉、惠三王至永州,聚奎随即而至,第二天孔全彬等也到了永州,抢劫府库金银而去。

熙祚派兵护送桂、吉、惠三王逃往广西,随即回永州拒守。义军追捕到熙祚,献忠在桂王宫中令熙祚跪下,熙不跪。

又派降将尹先民去劝说,熙祚仍不屈,被杀。朝廷闻知,赠太常寺少卿,谥忠毅。

原文 刘熙祚,字仲缉,常州府武进人。父刘纯仁,曾任泉州推官。

熙祚于天启四年(1624)乡试中举。崇祯年间为兴宁知县。

考核其政绩为最好,因授御史之职。 崇祯十五年(1642)冬,巡按湖南。

李自成攻陷荆州、襄阳诸郡,张献忠攻破蕲州、黄州,准备渡江。熙祚估计张献忠会在第二年二月抵岳州,令诸将分别防御江边,联络偏沅、郧阳二抚以为声援。

当时义军马守应占据澧州,欲进取常德,当地农民军甘明杨等接应。熙祚赶到常德斩明杨,五月还长沙。

武昌、岳州相继陷落,熙祚急令总兵尹先民,副将何一德率军万人守罗塘河,扼住要害。而巡抚王聚奎却撤守长沙,义军长驱南进。

聚奎率败将孔全彬、黄朝宣、张先壁等退往湘潭,长沙不能守。这时避居于长沙的惠王与吉王计划逃走,熙祚把他送到衡州。

衡州本桂王的封地,聚奎的军队也到了这里,大肆焚劫,桂王、吉王、惠王都乘船避难。熙祚单骑赴永州布置防务。

不久,聚奎又退往祁阳,衡州失守。永州士民闻聚奎将至,纷纷逃亡,永州成为空城。

桂、吉、惠三王至永州,聚奎随即而至,第二天孔全彬等也到了永州,抢劫府库金银而去。熙祚派兵护送桂、吉、惠三王逃往广西,随即回永州拒守。

义军追捕到熙祚,献忠在桂王宫中令熙祚跪下,熙不跪。又派降将尹先民去劝说,熙祚仍不屈,被杀。

朝廷闻知,赠太常寺少卿,谥忠毅。

6 古文《明史 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明史 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崇祯十有七年三月,流贼李自成犯京师。

十九日丁未,庄烈帝殉社稷。文臣死国者,东阁大学士范景文而下,凡二十有一人。

福王立南京,并予赠谥。皇清顺治九年,世祖章皇帝表章前代忠臣,所司以范景文、倪元璐、李邦华、王家彦、孟兆祥、子章明、施邦曜、凌义渠、吴麟征、周凤翔、马世奇、刘理顺、汪伟、吴甘来、王章、陈良谟、申佳允、许直、成德、金铉二十人名上。

命所在有司各给地七十亩,建祠致祭,且予美谥焉。 范景文,字梦章,吴桥人。

父永年,南宁知府。景文幼负器识,登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东昌推官。

以名节自励,苞苴无敢及其门。岁大饥,尽心振救,阖郡赖之。

用治行高等,擢吏部稽勋主事,历文选员外郎,署选事。泰昌时,群贤登进,景文力为多,寻乞假去。

天启五年二月,起文选郎中,魏忠贤暨魏广微中外用事,景文同乡,不一诣其门,亦不附东林,孤立行意而已。尝言:“天地人才,当为天地惜之。

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下万世共之。”

时以为名言。视事未弥月,谢病去。

崇祯初,用荐召为太常少卿。二年七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

京师戒严,率所部八千人勤王,饷皆自赍。抵涿州,四方援兵多剽掠,独河南军无所犯。

移驻都门,再移昌平,远近恃以无恐。明年三月,擢兵部添注左侍郎,练兵通州。

通镇初设,兵皆召募,景文综理有法,军特精。尝请有司实行一条鞭法,徭役归之官,民稍助其费,供应平买,不立官价名。

帝令永著为例。居二年,以父丧去官。

七年冬,起南京右都御史。未几,就拜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屡遣兵戍池河、浦口,援庐州,扼滁阳,有警辄发,节制精明。尝与南京户部尚书钱春以军食相讦奏,坐镌秩视事。

已,叙援剿功,复故秩。十一年冬,京师戒严,遣兵入卫。

杨嗣昌夺情辅政,廷臣力争多被谪,景文倡同列合词论救。帝不悦,诘首谋,则自引罪,且以众论佥同为言。

帝益怒,削籍为民。 十五年秋,用荐召拜刑部尚书,未上,改工部。

入对,帝迎劳曰:“不见卿久,何癯也!”景文谢。十七年二月,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未几,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师。有请帝南幸者,命集议阁中。

景文曰:“固结人心,坚守待援而已,此外非臣所知。”及都城陷,趋至宫门,宫人曰:“驾出矣。”

复趋朝房,贼已塞道。从者请易服还邸,景文曰:“驾出安归?”就道旁庙草遗疏,复大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

遂至演象所拜辞阙墓,赴双塔寺旁古井死。景文死时,犹谓帝南幸也。

赠太傅,谥文贞。本朝赐谥文忠。

倪元璐,字玉汝,上虞人。父冻,历知抚州、淮安、荆州、琼州四府,有当官称。

天启二年,元璐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册封德府,移疾归。

还朝,出典江西乡试。暨复命,则庄烈帝践阼,魏忠贤已伏诛矣。

杨维垣者,逆奄遗孽也,至是上疏并诋东林、崔、魏。元璐不能平,崇祯元年正月上疏曰: 臣顷阅章奏,见攻崔、魏者必与东林并称 。

夫以东林为 ,将以何者名崔、魏?崔、魏既 矣,击忠贤、呈秀者又 乎哉!东林,天下才薮也,而或树高明之帜,绳人过刻,持论太深,谓之非中行则可,谓之非狂狷不可。且天下议论,宁假借,必不可失名义;士人行己,宁矫激,必不可忘廉隅。

自以假借矫激为大咎,于是彪虎之徒公然背畔名义,决裂廉隅。颂德不已,必将劝进;建祠不已,必且呼嵩。

而人犹且宽之曰:“无可奈何,不得不然耳。”充此无可奈何、不得不然之心,又将何所不至哉!乃议者以忠厚之心曲原此辈,而独持已甚之论苛责吾徒,所谓舛也。

今大狱之后,汤火仅存,屡奉明纶,俾之酌用,而当事者犹以道学封疆,持为铁案,毋亦深防其报复乎?然臣以为过矣。年来借东林媚崔、魏者,其人自败,何待东林报复?若不附崔、魏,又能攻去之,其人已乔岳矣,虽百东林乌能报复哉?臣又伏读圣旨,有“韩爌清忠有执,朕所鉴知”之谕。

而近闻廷臣之议,殊有异同,可为大怪。爌相业光伟,他不具论,即如红丸议起,举国沸然,爌独侃侃条揭,明其不然。

夫孙慎行,君子也,爌且不附,况他人乎!而今推毂不及,点灼横加,则徒以其票拟熊廷弼一事耳。廷弼固当诛,爌不为无说,封疆失事,累累有徒,乃欲独杀一廷弼,岂平论哉?此爌所以阁笔也。

然廷弼究不死于封疆而死于局面,不死于法吏而死于奸珰,则又不可谓后之人能杀廷弼,而爌独不能杀之也。又如词臣文震孟正学劲骨,有古大臣之品,三月居官,昌言获罪,人以方之罗伦、舒芬。

而今起用之旨再下,谬悠之谭不已,将毋门户二字不可重提耶?用更端以相遮抑耶?书院、生祠,相胜负者也,生祠毁,书院岂不当修复! 时柄国者悉忠贤遗党,疏入,以论奏不当责之。于是维垣复疏驳元璐。

元璐再疏曰: 臣前疏原为维垣发也。陛下明旨曰:“分别门户,已非治征”,曰“化异为同”,曰“天下为公”,而维垣则倡为孙党、赵党、熊党、邹党之说。

是陛下于方隅无不化,而维垣实未化;陛下于正气无不伸,而维垣不肯伸。 维垣怪臣盛称东林,以东林尝推李三才而护熊廷弼也。

抑知东林有力击魏忠。

7 《明史·刘熙祚传》原文和翻译

译文

刘熙祚,字仲缉,常州府武进人。父刘纯仁,曾任泉州推官。熙祚于天启四年(1624)乡试中举。崇祯年间为兴宁知县。考核其政绩为最好,因授御史之职。

崇祯十五年(1642)冬,巡按湖南。李自成攻陷荆州、襄阳诸郡,张献忠攻破蕲州、黄州,准备渡江。熙祚估计张献忠会在第二年二月抵岳州,令诸将分别防御江边,联络偏沅、郧阳二抚以为声援。当时义军马守应占据澧州,欲进取常德,当地农民军甘明杨等接应。熙祚赶到常德斩明杨,五月还长沙。

武昌、岳州相继陷落,熙祚急令总兵尹先民,副将何一德率军万人守罗塘河,扼住要害。而巡抚王聚奎却撤守长沙,义军长驱南进。聚奎率败将孔全彬、黄朝宣、张先壁等退往湘潭,长沙不能守。这时避居于长沙的惠王与吉王计划逃走,熙祚把他送到衡州。衡州本桂王的封地,聚奎的军队也到了这里,大肆焚劫,桂王、吉王、惠王都乘船避难。熙祚单骑赴永州布置防务。不久,聚奎又退往祁阳,衡州失守。永州士民闻聚奎将至,纷纷逃亡,永州成为空城。桂、吉、惠三王至永州,聚奎随即而至,第二天孔全彬等也到了永州,抢劫府库金银而去。熙祚派兵护送桂、吉、惠三王逃往广西,随即回永州拒守。义军追捕到熙祚,献忠在桂王宫中令熙祚跪下,熙不跪。又派降将尹先民去劝说,熙祚仍不屈,被杀。朝廷闻知,赠太常寺少卿,谥忠毅。

原文

刘熙祚,字仲缉,常州府武进人。父刘纯仁,曾任泉州推官。熙祚于天启四年(1624)乡试中举。崇祯年间为兴宁知县。考核其政绩为最好,因授御史之职。

崇祯十五年(1642)冬,巡按湖南。李自成攻陷荆州、襄阳诸郡,张献忠攻破蕲州、黄州,准备渡江。熙祚估计张献忠会在第二年二月抵岳州,令诸将分别防御江边,联络偏沅、郧阳二抚以为声援。当时义军马守应占据澧州,欲进取常德,当地农民军甘明杨等接应。熙祚赶到常德斩明杨,五月还长沙。

武昌、岳州相继陷落,熙祚急令总兵尹先民,副将何一德率军万人守罗塘河,扼住要害。而巡抚王聚奎却撤守长沙,义军长驱南进。聚奎率败将孔全彬、黄朝宣、张先壁等退往湘潭,长沙不能守。这时避居于长沙的惠王与吉王计划逃走,熙祚把他送到衡州。衡州本桂王的封地,聚奎的军队也到了这里,大肆焚劫,桂王、吉王、惠王都乘船避难。熙祚单骑赴永州布置防务。不久,聚奎又退往祁阳,衡州失守。永州士民闻聚奎将至,纷纷逃亡,永州成为空城。桂、吉、惠三王至永州,聚奎随即而至,第二天孔全彬等也到了永州,抢劫府库金银而去。熙祚派兵护送桂、吉、惠三王逃往广西,随即回永州拒守。义军追捕到熙祚,献忠在桂王宫中令熙祚跪下,熙不跪。又派降将尹先民去劝说,熙祚仍不屈,被杀。朝廷闻知,赠太常寺少卿,谥忠毅。

8 《明史》列传第二十五 关于 罗复仁 文言文(翻译)急

罗复仁,江西吉水人。

年少时是学习狂,(后来被)陈友谅召用,当我。过了一些时候,罗复仁认识到陈友谅是个水货,就悄悄离开了陈友谅。

罗复仁在九江找到太祖(朱重八),太祖留下他,并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罗复仁跟随太祖在鄱阳作战,(曾奉命)携带蜡书前往江西那些还未被(太祖)攻破的郡,晓谕这些郡投降。

罗复仁跟随太祖打武昌,太祖想要招降(武昌守将)陈理,因为罗复仁了解陈友谅情况,(太祖)就派遣罗复仁进入城中告知陈理,希望陈理归顺自己,并且对罗复仁说:“陈理如果能够归降,(我保证他)不会失去富贵。”罗复仁跪下叩头说:“如果(陈理投降)你能保他全家不死, 别人说我小罗说话算数,我就是为招降而挂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太祖回答说:“你放心前往,我不会害得你成为食言者的。”罗复仁来到武昌城下,(因被拒绝入城)哭的死去活来一整天。

陈理(最后)用绳子将他吊上进城。罗复仁见到陈理,又哭,(接着)陈述太祖希望陈理归降的愿望,并且说:“强大的明军所到之处,佛挡杀佛,你不投降,城破之时,明军就要屠城,城中的老百姓有啥罪过(而要被杀戮)?”陈理听从了罗复仁的劝谕,于是就带领所辖官吏出城投降。

过了一些时候,罗复仁又奉命出使扩廓处。(太祖)以前派往扩廓处的使者往往被扩廓羁押留置,复仁(出使扩廓)言论慷慨,(前后被派往扩廓处的使者)只有他能够(平安)返回。

洪武元年,罗复仁被提拔担任编修,又跟张福一起前往安南,晓谕安南归还其所侵占的占城国的土地。安南遵奉朝廷的命令(归还了其所侵占的占城国的土地),(另外)安南又赠送丰厚的金、贝、土产等给罗复仁,罗复仁全都推辞不受(傻!)。

太祖听说之后,认为他品行端方,很敬重他。 洪武三年,(朝廷)设置弘文馆,任命罗复仁为学士,和刘基处在同样的地位上。

罗复仁(常)在皇帝面前坦率地陈述自己对朝政得与失的看法,有时(着急了还会)带出南方家乡口语。太祖欣赏罗复仁为人本色正直,呼他为“老实罗”,而不称他的名字。

(一次)太祖悄悄地去到罗复仁的住处,那地方背靠外城墙,在小巷深处,(太祖到的时候)罗复仁正在用白灰刷墙,(见到太祖,)他急忙吩咐老婆抱出一个小马扎给皇帝坐。皇帝说:“那么牛的人怎么住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于是赐给罗复仁一座小高层。

天寿节时,罗复仁创作了一阕《水龙吟》献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重重赏赐了罗复仁。

不久以后,罗复仁请求辞官退休(得到允准)。在朝廷上正式拜辞皇帝的时候,皇帝赐给他大布衣,衣襟上有题诗褒奖赞美他。

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又召罗复仁到京城,罗复仁上奏请求给江西农民减税。皇帝回答No problem。

皇帝留罗复仁在京城住了三个月,赏赐意大利皮带、苹果手机、沙发、别克车、电饭煲等等给他,(然后)安排他回家。(罗复仁)最后以高寿而终。

作者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干,又号海若、清运道人。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有专家考证,《牡丹亭》是汤显祖根据杜丽娘话本和流传在江西南安大庾的女魂恋人故事创作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万历年间有一段距离,然而在剧作家笔下,杜丽娘和柳梦梅是“当代人”,他们超凡脱俗的爱情际遇,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而剧作家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包括唱词和道白,也是新颖的。所以他在剧本的开场白中写道:“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在结尾处又说:“唱尽新词欢不见,数声啼鸟上花枝。” 剧本问世以后,立即遇到了能否用昆山腔演唱的问题。许多人以昆腔的尺度来衡量它,觉得剧本的曲辞不合规律,腔、板绝不分辨,衬词、衬句凑插乖舛,唱起来会拗折人们的嗓子。当时的著名演员王怡庵评论说:“叠下数十余闲字,着一二正字,作(怎)么度?”(见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作为江西临川人,汤显祖习惯于用宜黄腔、乐平腔、弋阳腔等地方腔调来创作。由于《牡丹亭》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的剧本迅速出现了沈璟、冯梦龙、吕天成、臧懋循、硕园等人的改编本,其中有不少是以方便昆剧演唱和一般人索解而改编的——所有这些改本都不为汤氏承认,他常常坚持要让人们按照原来的剧本演出。汤显祖在给宜伶罗章二的信中明确指出:“《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了。” 哪怕当年便有雅俗之争,《牡丹亭》毕竟是那个时代的“现代戏”,很能为普通观众所理解。汤显祖在剧本中倾注了自己无限的伤心、无限的感触。每一出戏都充满着凄美的意趣和幽默的色彩,每一个场景交织着沉郁的怨恨和悲凉的情调。正因为如此,《牡丹亭》博得了以俞二娘为代表的无数青年女子的共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848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3
下一篇2023-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