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人结婚时要新郎用秤杆挑起新娘的盖头是为什么?

古时候人结婚时要新郎用秤杆挑起新娘的盖头是为什么?,第1张

在旧式婚礼进行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宾朋如云,人头攒动。在这一片热闹场景中,有一个“蒙面人”出现了。“蒙面人”的出现,人们非但不恐惧,反而增加了喜庆,把婚礼推向高潮。人们簇拥着“蒙面人”,小心呵护,照顾有加。 此“蒙面人”何许人也?呵呵,她就是新娘子啊! 汉族人的旧婚姻,从提亲定亲到结婚,新郎和新娘没有见过面,双方什么长相,根本不知道。举行婚礼时,本来新娘子来到新郎面前,然而,新郎看到的是一个“蒙面人”————头顶着盖头!新娘子以如此神秘的样子出现,吸引了围观的众人猜测,新娘子什么样?长相如何?最最好奇的人就一个,那就是新郎官,“朝思暮想的人儿啊,你是如花似玉还是奇丑无比?”婚礼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拜天地和其他繁琐程序完了之后,新郎新娘入洞房。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新郎要掀开新娘子的盖头。 此时,新郎官不是用手去掀开盖头,而是手里拿着一杆双钩子杆秤,用秤钩掀开新娘子的盖头。 为什么要用双钩子杆秤呢?这里面是有说头的。 秤杆上的秤星不仅是为了称量东西,它还有丰富的含义。秤杆上的秤星乃是天象。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共十六星。旧的称量进位制是十六,一斤是十六两,一两是十六钱,一钱是十六毫。因此,秤杆上的秤星是以十六为段分开。所以,小小秤杆承载了天象。 双钩子,也有说法。那就是,成双成对,好事成双。 用双钩子杆秤掀开盖头,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也显示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程度。 盖头掀开之后,新娘子露出了庐山真面貌。此时,两个新人喜出望外也好,大失所望也好,但是,已经木已成舟,无法更改。所以人们就说了那么一无可奈何的句话,“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呵呵,这就是旧式婚姻。

俗话说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同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的洞房花烛夜恐怕是每一位男士最期待的了,当然,想要洞房花烛夜首先得先有婚礼吧!不然一个“巴掌拍不响”。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把婚姻看成个人的终身大事,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婚姻是终身大事,岂可儿戏!“终身、终身”就是一辈子的事,婚姻如此重要,相比现在的结婚流程,那么古代的婚礼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现代的婚礼多是中西结合品,而且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婚礼的形式也会不同,但其中的精髓都是古代老祖宗流传下来的。

在一些影视剧中不少看到古人一般先是提亲,也就是下聘礼,然后选定日子,新郎迎亲,拜堂和洞房花烛夜。事实上,古人的婚礼程序要比影视剧上的复杂一些,据周朝《礼记·昏义》记载,分为以下六个程序。

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方和女方合对眼了,想要成亲,这个过程可不是像现在一样,可以双方商定好然后就可以结婚。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人首先得请媒人到女方提亲,女方同意后才可以下聘礼。

为什么一定得先请媒人呢?古人讲究明媒正娶,绕过媒人是与礼相背,即使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也会假媒人之口上门提亲,古代媒人不是今天的媒婆,随便要两个人的****约出来见个面,古代媒人则工作量大很多。媒人会全程参与,直到两个人成婚,期间得充当跑腿,婚后如果夫妻不和睦,媒人还得从中调解。

据记载古代媒人有两个工具分别是斧和秤。斧是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的:“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秤自然是衡量,古人崇尚婚姻要门当户对,等级观念严重,癞蛤蟆吃天鹅肉的现象发的几率是非常低,即使有,那也是大多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悲剧收场,良贱不婚似乎已经是铁打的规律了。

除此之外,纳采重要的一环是奠雁,因为雁代表的是忠贞,阴阳和顺,完毕后把雁放生,否则不吉利。

纳采之后就是问名,顾名思义,问名即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双方八字相合。接着进入纳吉环节,主要是把问名的结果告诉女方,并送礼但不是聘礼,下婚书,这个过程也要奠雁。

第四是纳征,所谓纳征,送聘礼也。聘礼贵重依据男方的财力决定,一般都为金、银、娟等之类的。《梦梁录·嫁娶》记载到,条件好的富贵人家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次一点的人家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再次一点的银三两,彩缎三表里,杂用绢一十五匹。”看来古人结个婚压力也不比现代人轻啊!

钱送完了,接下来当然是择良辰日子成亲了,即请期。

最后一步是

亲迎,简单说就是新郎亲自到新娘家接回新娘子,古代的亲迎和现代的接亲程序差不多,要说最大区别就是大红花轿变成了汽车。

俗话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反而在婚礼时间选择上选择黄昏时刻,不免让人想到古人的时间掌握的刚刚好,拜完堂,直接可以入洞房,毫不拖泥带水。

其实对于选择黄昏时刻结婚,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晨迎昏行,“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白虎通》上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古人选择黄昏举行婚礼据说还来源于上古一个传说,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间,男子不需要再到女方家去生活,然风水轮流转,女方需到男方家住,女子当然不愿意,软的不行当然只能来硬的,男子便抢人,黄昏时刻,天色渐暗,正是“干大事”的时候,把女子抢过来,强行结婚,从此女从夫居便沿袭下来了。

至于现在的婚礼为什么在白天举行了,那都是帝皇的功劳,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百姓地位卑微,皇帝自然不能与百姓为伍,这就造成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皇帝要在黄昏举行婚礼,你百姓就得避开,得选择其它时间,久而久之,婚礼在白天举行的习俗形成了。

婚姻是合二姓之好,娶到一个贤内助,有可能真的“少奋斗二十年,”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更是人尽皆知。古人把婚姻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朱元璋能取得天下,背后离不开马皇后的深明大义,她死后朱元璋泪如雨下,此后在位不再立皇后。

纵然古人结婚都比较早,平均年龄在15岁左右,这与古人的寿命有关。三妻四妾是家常便饭,但也只限于富贵人家,帝皇更是后宫佳丽三千,贫苦人家都是一个妻子,总而言之,古人的婚礼繁琐而又不失庄重。

 结婚送礼是结婚繁杂的一项流程,那么古代结婚时送什么礼物呢下面由我为你整理古代结婚送什么礼物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结婚礼物

 古代六礼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 通知 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 物品 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 决定 婚期。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 礼仪 。

 古代婚礼要准备的东西

 1、花轿:花轿成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迎亲太太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回时新娘、迎亲、送亲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或绿)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3、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4、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5、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6、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7、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需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8、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秤称“六证”。意为“六证”可知家里粮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貌怎样、账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讲只有“三媒六证”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时,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

 9、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古代结婚送礼

 古代结婚送礼一般都是宅院,良田,珠宝首饰,布匹,床上用品,酒肉等东西。

现在结婚需要什么?三金?彩礼?还有酒席?父母那代人结婚需要三大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婚礼要求。

古人要比我们现在更加重视婚礼习俗,各种结婚的程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因为在古人眼里,坏了规矩以后就会不顺利!

我们看看古人结婚都需要什么!

古人结婚之前需要三本书:聘书,礼书,迎书。聘书用来定亲的文书。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的书柬。

礼书在男家送聘礼时用的文书,列明聘礼的内容。

迎书,迎亲接新娘过门时男方给女方的文书。

男方在结婚的时候需要为女方准备: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的祝福。

镜子,代表圆满、完满,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丽,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纵使时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托。

如意秤,取材于传统婚礼仪式中用于新郎掀开新娘红盖头的如意秤,现作为父母送给出嫁女儿的婚庆九宝之一,希望女儿今后的生活称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四色糖:即冰糖、桔饼、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头到老的意思。

剪刀,是传统婚礼中的“六证”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装剪裁之用,婚嫁礼仪中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梳子,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梳子有“结发”之意,尤白首相庄,指夫妇一生相爱相守,白头偕老。

海味﹕发菜是必须的,取其发财之意。其他还为根据经济状况而定,有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和鱼肚等。

四京果:即龙眼干、荔枝干、合桃干和连壳花生,以祝福子孙兴旺,亦含圆满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三牲:鸡两对,猪肉三到五斤。

这些东西在现代眼里可能不算什么很贵重的东西,但是这只是寻常人家需要准备的,那些个高门大户不接地气,咱们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但是我们也是要知道,即便是这些“小物件”,对古人来说,也是十分珍贵重要的,不仅是难得,更重要的是里面的真诚的祝福。

誓言是美好的,幸福的!不论是什么时候的结婚宣誓词都是让人幸福的。古代结婚誓词也是一样的,中国古代结婚誓词古典结婚誓词亦是一样的美妙幸福,让人神往。

古代结婚誓词一: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译)妻子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若能生还,丈夫发誓: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古代结婚誓词二: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译)誓言也是在最后四句: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古代结婚誓词三: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译)青山不会烂,水面浮不起秤锤,黄河不会枯竭,参星和辰星不会在白天出现,北斗不会回到南天,半夜不会升起太阳,爱情不会中断。

古代结婚誓词四: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译)你就像磐石,我就像蒲苇,蒲苇坚韧如丝不可断,磐石坚定不会改变。

古代结婚誓词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译)(我对天发誓誓)今生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结为夫妻同居一室,那么死后我也希望和你合葬在一个墓穴中,日后,当你对我的话有怀疑时,请抬头看看天上永不消逝的太阳。

古代结婚誓词六: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缺巫山不是云。

(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古代结婚誓词七: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译)青山不会烂,水面浮不起秤锤,黄河不会枯竭,参星和辰星不会在白天出现,北斗不会回到南天,半夜不会升起太阳,爱情不会中断。

古代结婚誓词八: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译)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现在结婚常说的彩礼和嫁妆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习俗,彩礼与嫁妆如今都与房子车子有关,那么你知道古代彩礼和嫁妆都有什么吗下面由我为你整理古代婚嫁嫁妆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彩礼与嫁妆一:彩礼 物品 均要记上红纸礼帖,其称呼宜双忌一,又多用喜、成、双等吉祥文字。

 例如:谨具婚书成通、启书成封、聘金双封、盒仪成封、训仪成封、锦麟成楹、寿帕双福、色仙成端、金猪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满百、梦糖成盒、龙烛双辉。古时,男方准备彩礼通常按照以下规矩行事:

 1、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的祝福。

 2、梳子: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梳子有“结发”之意,尤白首相庄,指夫妇一生相爱相守,白头偕老。

 3、绣花鞋:鞋与“偕”同音,寓意夫妻相亲相爱,长相厮守,在花繁锦绣的美好岁月中白头偕老,共沐生活的瑰丽与芬芳。

 4、压钱箱:九宝中的第九宝是压钱箱,是婚庆中女方送嫁礼品之一,借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时也是女子婚后用于 收藏 心爱珍品之物。

 5、镜子:代表圆满、完满,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丽,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纵使时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托。

 6、如意秤:取材于传统婚 礼仪 式中用于新郎掀开新娘红盖头的如意秤,现作为父母送给出嫁女儿的婚庆九宝之一,希望女儿今后的生活称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7、都斗:原是量粮食的器具,在婚嫁礼仪中用于彰显男方的财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儿嫁过去之后也能过上丰衣足食、轻松无忧的富裕生活。

 8、算盘:生活中用于算筹收入和开支的计算工具, 婚庆礼仪 中的千足黄金算盘,寓意新人对未来安宁富裕生活的理想与规划,能够合理的投资 理财 ,赢得广茂财源。

 9、剪刀:是传统婚礼中的“六证”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装剪裁之用,婚嫁礼仪中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古代彩礼与嫁妆二:古代的嫁妆是女人的私有财产,也是女子在夫家的地位体现。

 1、彩礼、聘礼是男方给女方家人的,女方父母有可能将聘礼也作为嫁妆给女儿,但不给也没问题,女方父母有全权支配。

 2、嫁妆是给新娘子的,属于新娘子的私人财物,婆家是无权动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动媳妇的嫁妆,必须得到媳妇的同意,而媳妇如果不同意也是正当的。在古代,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利。

 3、女人去世后,她的嫁妆只能由亲生子女继承,如果没有子女,则要由娘家后人继承。这是因为从某朝代以后(忘记了是唐还是宋明),中国女子实际上有一定的继承权,而对娘家财产的继承就是通过嫁妆来体现,所以如果她没有后人要返还给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占用的。

 4、如果女人被休离或者离开夫家,嫁妆自己带走,没有分割一说。

 5、古代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媳妇还是会因为软弱被婆家霸占嫁妆,但这种事情如果有人告或传出去,婆家是要付出代价的。古代女子通常用嫁妆来补贴家用(小家庭),资助丈夫读书或经商,养育并传承给孩子,也有特别“贤惠的”还用自己的嫁妆给丈夫纳妾,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前段时间堂妹结婚,我被选为送亲人员之一,和众亲友一起送堂妹到男方家里。因为男方家距离比较远,一路颠簸很久才到。但到后心情不是很愉快,感觉到对方好像是不够热情的。结婚典礼上也没让女方家人参加,只是典礼过后才来招呼我们。这让我感觉到两地结婚习俗的差距!因此小编想了解下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是什么样的。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古代六礼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二、古代婚礼流程

1、亲迎

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要先进雁为礼,《仪礼》中称之为“奠雁”。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离,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则形只影单终生不再婚配。以此反映夫妇坚贞不移、琴瑟合鸣、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一人在最前边盛装骑马负责开路,然后依次是回避牌、吹鼓手、铡锣、缀灯、旌旗等,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器,也都排列在仪仗的行列里。新郎骑马或坐绿帏轿在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是威风凛凛,此时此地的新郎好比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

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

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喜庆的意思。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张毡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

2、拜堂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旧时,新娘进门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在新娘下轿(车)撒彩色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3、进洞房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

首先是坐帐,亦称“坐福”,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还要撒喜果于帐中,称为“撒帐”,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花着生”。

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卺”酒,又称交杯酒。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再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他宾客均坐陪座,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

“闹洞房”习俗古已有之,自两汉以来一直盛行不衰。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比如把洞房闹得热闹红火,驱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暖房”;旧时男女结合多经人介绍,彼此并不熟知,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拘谨。

在现代的中式婚礼里,喝交杯酒和闹洞房的习俗基本上保留了下来,但都挪到了婚礼仪式当中,比如婚礼游戏就是闹洞房习俗的沿袭与演变。

三、古代婚礼要准备的东西

1、花轿:花轿成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迎亲太太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回时新娘、迎亲、送亲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或绿)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3、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4、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5、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6、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7、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需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秤称“六证”。意为“六证”可知家里粮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貌怎样、账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讲只有“三媒六证”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时,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

8、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形成的很大差异性,小编看过古代的结婚习俗流程后感觉到很传统很讲究。这就是传统文化中魅力之处。

(一)一般古典中式婚礼典礼流程:迎亲环节

1上头

上头就是梳头,在古代,男女双方在出门前要请一位“全福”的婆婆,在特定的吉时梳头。其中“全福”代表着,梳头的婆婆“六亲皆全,儿女满堂”。

“全福”婆婆梳头时会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这个传统仪式,寓意美好,是希望结婚的两人能长长久久永远幸福。

2叫门

“叫门”就是如今的接亲环节了,也是婚礼中的高潮环节之一。

在古代,新郎是要兴歌赋作对才能过关的。如今的“叫门”环节,新郎也要经过千奇百怪的考验,才能顺利迎娶新娘。

3拜别

"拜别"就是新娘离开家前和自己的父母道别。

新娘子要叩拜自己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新郎则要向新娘的父母鞠躬行礼,表示他要带走新娘了,请岳父岳母放心,他一定会照顾好二老的女儿的。

如果有红盖头的话,还须由新娘的父亲为新娘盖好,和西式婚礼中新娘爸爸给新娘披上头纱一样。

4射箭

等到迎亲的队伍到达之后,新郎需要做出三个射箭的动作。

一是向天射箭式,二是向地射箭式,三是向远方射箭式,之后才能接新娘下车或是下轿。

向天射箭,是祈求上天的祝福;

向地射箭,是代表天长地久;

向远方射箭,是祝福今后生活幸福美满。

5跨火盆

新郎新娘需要从火盆上共同跨过去。

其寓意是辟邪,相传有鬼魅喜跟在人后,鬼魅怕火,当新人跨过火盆后,鬼就不能跟过来了。

跨火盆能够洗去晦气和不祥,表示今后的生活会红红火火。

6拜堂

在古代,拜堂主要包括了拜天地、拜祖庙、拜父母和夫妻交拜。

现在简化为:拜天地、拜高堂和夫妻对拜。

7掀盖头

掀盖头指新郎用一杆秤挑开新娘的红盖头。

“秤”与“称”同音,寓意着新娘对于新郎来说十分称心如意。

8合卺酒

卺原本是一个长着像葫芦的瓠瓜,在古代人们将它作为婚礼中盛酒的容器。

合卺礼需将瓠瓜一分为二却用红线相连,随后新郎新娘各拿一半交杯对饮。

其寓意着婚礼将两人合二为一,婚后相亲相爱,同甘共苦。

9改口茶

新郎新娘需要向对方的父母敬感恩茶,并且改口称对方父母为爸爸妈妈,当双方父母喝完茶后还需要给新人红包。

在这个仪式中,双方父母喝下新人的这杯茶,表达自己对儿媳或女婿非常满意。

(二)唐朝婚礼仪式流程

1新郎先登台,台上和伴郎一起高喊“新妇子出来”(司仪注解“新妇子”的意思并说明:“新郎这样喊你可喊不出新娘来哦”)

2新郎念催妆诗:“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阳台近镜台。谁道芙蓉水中种青铜镜里一枝开。”(司仪注解,赞扬新娘子象水中的芙蓉一样的美丽。 ) 下台把新娘子迎进来。 (音响切换到主宴会厅)

3新人走上红地毯后,金童玉女在身后撒五谷杂粮。(司仪注解撒五谷的意思,一切准备就绪,良辰吉时就到了)

跨火盆:玉凤抬足迈盆火,凶神恶煞两边躲。喜从天降落福窝,好日子红红火火!新人跨火盆喽——)

跨马鞍 :一块檀香木,雕成玉马鞍,新人迈过去,步步保平安。新人跨马鞍喽——) 跨米袋 :有吃又有穿 一代胜一代。新人跨米袋喽——)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上台转过身。

有请新郎官在自己新婚庆典的舞台上三箭定乾坤: 一箭射天 天赐良缘 一箭射天 地配一双

三箭射洞房(笑) 三箭定乾坤 新郎接新娘入

4“却扇之礼”———新娘始终用扇面遮面,即使新郎挑开红盖头,扇面也未撤去,必须要用新郎的才华来打动新娘,才可看到新娘容貌。

司仪:各位来宾,各位贵友,按照咱老祖宗的规矩,新娘的盖头是到了洞房新郎才挑开了,但是,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这么多的朋友,这么多的嘉宾,大家是不是想早一点看看新娘的花容呀!(想)。那好!今儿咱们就来个“与时俱进”,提前在这里让新郎揭开盖头,好不好(好)(然后拿一称杆,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呀(称杆)对,这是称杆,称杆这上面的是什么(称星)这秤杆也叫“喜竿”,咱们让新郎官,拿这个“喜竿”挑开新娘的盖头,(响乐)一挑——眉清目秀,二挑——口红齿白,三挑——称心如意 ”,“蒙头红、挑三挑,过不了三年有两小,新郎官“称心如意”啦!

奇怪了,红盖头都挑了,为什么新娘要用扇子遮住芳容,不让新郎看见,哦。。。。。。原来这是我们老祖宗唐朝的规矩,新郎和我们大家真想见新娘的芳容还必须要经历一道关,那就是新娘还要考考新郎的才华,啥才华新郎还必须当众在吟一首“却扇诗”,看看能不能打动新娘子哦。

新郎当众吟诗:“莫将画扇出幄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是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 司仪:新郎这首诗吟的巧吟的妙啊,把新娘比喻成了美丽的桂花。 新娘将扇子移开

这正是“芙蓉出绿水,新人露花容”。大家掌声祝福啦!(响乐)]

5有请证婚人为2位新人证婚

6三拜九叩大礼

司仪:下面请新人行大礼,行三拜九叩之礼。

一拜天地日月星,请一对新人转过身,整衣冠,拱手作揖,拜——。(响乐) 风调雨顺,一鞠躬, 五谷丰登,再鞠躬, 家业兴旺,三鞠躬, 再拜高堂,老祖宗。 有请双方家长上台入座。 整衣冠,拜。(响乐)

祝父母多福多寿,一鞠躬。 愿高堂幸福安康,再鞠躬。

愿父母双亲,寿比南山,三鞠躬。

请新人面向北,相对而立——互相整衣官——拱手作揖——拜 夫妻恩爱,一鞠躬。 百年好和,再鞠躬。 早生贵子,三鞠躬。(响乐)

天上牛郎会织女,地上才子配成双,今日两家结秦晋,荣华富贵万年长

7咱老祖宗结婚的时候啊,还要交换信物给对方,今天啊,我们这对新人也有信物给对方, 交换戒指

8“结发之礼”———侍女奉上剪刀,新郎新娘各剪下一缕头发,然后用红线扎起放入锦囊挽成“合鬓”,由新娘保存,象征着夫妻和睦,永结同心。(假装剪)

9在这里我也代表一对新人,祝愿双方老人“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愿你们来年的此时共享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感恩献茶啦!!!(伴娘送上) 新郎手捧盖碗:1 请泰山大人喝茶,2 请岳母大人喝茶。 细节: 双方父母喝茶,给红包。

10“合卺(jǐn)之礼”——— 交杯酒,将一个一分为二的葫芦上系着红绳,新郎新娘交换葫芦瓢,共同饮下瓢中酒。司仪说:“合卺是指夫妻交杯酒,葫芦是苦的,倒进去的自然是苦酒,一分为二的葫芦含有同甘共苦的深切含义。一朝同饮合卺酒,一生一世永缠绵。(伴娘送上交杯酒)新人挽起双手,幸福从此开头。同干共饮交杯酒,真情真爱心中留,有请干杯!共祝新人痴心情浓,血脉相融,爱满苍穹。

送入洞房————(新郎背起新娘下主台朝宴会厅门口奔)一路司仪撒红包, 每桌上撒 新郎发言

总结:唐朝婚姻习俗多继承于北朝。以上就是唐朝婚礼仪式流程,想要举办一场正宗唐朝婚礼的新人可不要错过。

(三)汉服婚礼流程

迎亲前

新郎迎亲前,男方妈妈要给新郎穿上大婚服,戴上头冠,然后在亲朋好友的观礼之下,行教子礼。父亲会送给新郎一杯酒,并叮嘱儿子要夫妻恩爱,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孝顺父母。然后将信物木雁交到新郎手中,让新郎捧着下楼前往迎亲。

迎亲流程

1新郎出发

新郎出发可以从父母家出发,也可以从新房出发,如果婚车需要扎花车,也可以从扎花车的地方出发,这就没有具体规定了。只是要记住出发前给每个婚车车队的司机每人发一个喜袋,和一张路线图,摄像车上要有一个认识新娘家的人。另外新郎不用太早出发,只要避开高峰就好,早到,迟到接到新娘的时间都差不多的,到的太早只会让自己更累,但是也不能太晚了,防止会有突发事件发生。什么时候出发还要考虑到路程的远近,路况等等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综合考虑。

2堵门、玩接亲游戏

堵门是迎亲中新郎对大的考验,新郎要注意两点:1要哄,哄伴娘,哄新娘的亲戚朋友,至于是用红包哄呢,还是用行动来哄,就看新郎;2是要忍,不管怎么刁难,新郎都不可以红脸,切记切记!当然,新娘那边,堵门别全是要红包,可以多弄点游戏来难为难为新郎,这样既热闹,又有气氛。比干要红包好多,当然也要提醒堵门别太过了,大家都是为了热闹,太过就不好了,点到即止。

3进门后先求婚

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进门了,可以见到新娘啦。进门后第一件事就是手捧鲜花,来个干净漂亮的单膝跪地,想新娘求婚,动作要连贯,漂亮一气呵成。进入新娘的闺房后,第一件事就是老老实实的求婚。别一进门就想着找鞋子,鞋子肯定要找的,先求婚,大家注意!

4敬茶,改口

求婚完毕后就要向长辈敬茶改口了哦,敬茶的顺序是先敬父母,后敬爷爷奶奶。如果摄像是单机摄像的,新人和父母不要面对面的站,这样拍出来的视频会不好看,最好能站成45度角。改口别光改父母,新娘家在场的亲戚都改口喊一边,都是有红包的。

5找鞋子

终于要出门了,新娘的鞋子还是一定要找的。这找鞋子就要看新郎的人缘了,平时和新娘家的亲戚多走动走动,这时候会比较好过关,如果买通了伴娘,也会比较好办,如果事先毫无准备,那就只能找了,发动所有的兄弟姐妹一起帮忙吧。

6出门

终于要出门了,新娘依旧要由新娘的亲戚背出去,背新娘的肯定是要给大红包的。新娘们要注意,背下楼时要防止走光,因为很多婚纱都是有篷裙的,所以要注意呀,特别是夏天结婚的新娘更要注意了。在出门之前新娘要注意保护脚,很多人都要求结婚当天才能穿婚鞋,所以很多婚鞋结婚当天还是新的,新鞋都会比较硬,很容易磨破脚,如果结婚当天把脚磨破了,那会相当的痛苦,所以新娘们在穿婚鞋前,先在脚上帖上一些创可贴,要是那种肉色的,超薄的,至于贴在哪就根据自己平时的穿鞋经验,自己感觉穿高跟鞋时哪里磨的疼,那就贴哪。这样可以保护好脚,脚磨破了还要继续穿高跟鞋就太痛苦了。

7上车

新娘出门了,准备上婚车,出门时新娘手上要拿一个苹果!这里还要再提醒大家一下,如果新娘家住在一个很深的巷子里,那婚车还是不要进去吧,万一出不来就杯具了!!让被新娘的吃点辛苦,多背点路,红包给大点。

8穿鞋

婚车的车门前要放两条糕,新郎给新娘穿鞋时,新娘的脚就踩在糕上,这叫步步高升,至于要什么糕,水月准备用那种云片糕,红色的喜庆,哈哈新娘坐在车上穿鞋时,要注意往外坐一些,要保证半个人在车外,因为车里和车外的光线完全不同,坐在里面光线不好拍出来的照片会很不好看,所以新娘们要注意,上车后调整好位置再让新郎帮你穿鞋。

9到新房

好不容易把新娘接了回来,回新房就要新郎自己背新娘了,这时候就希望婚房别在6楼,7楼的爬的要死人的。新娘回到新房后把苹果放在床头,意思是把平安从娘家带到了夫家,很好寓意哈。到了新房后,就是新娘要敬茶,改口,还要喝甜汤的,以后的生活会甜甜蜜蜜的。

婚礼仪式

上午十点,周制汉服婚礼仪式正式开始。众多亲朋好友让婚礼现场气氛温馨、和谐,喜气洋洋。两位着汉代婚服的新人在妹妹或者好友扮作的侍女的陪伴下出场。

赞者读诰文,随后新人行沃盥礼,洗双手,表达郑重之情。

行同牢礼,吃碗里同一种肉,同一种饭,表达新人从此合为一家。

行合卺礼。卺是指葫芦。侍女拿过一个剖开的葫芦,新郎新娘各饮瓢中苦酒,表示新人从此同甘共苦。喝完,将葫芦对到一起,新娘用红线系住葫芦。

随后,新人行解缨结发礼,新郎新娘相互剪下一缕头发,新娘用红线将头发扎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新人为对方佩戴玉佩,而后行执手礼。最后行三拜之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7436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