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婚姻的结婚制度

蒙古婚姻的结婚制度,第1张

第一种是族外婚制。即与本族以外的民族通婚,这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时的规定。那时每个氏族跨过广阔的草原去迎娶婚嫁。时间一长,蒙古族之间的血统就比较混杂,又有同宗之间不能结婚的规定。

第二种是聘婚制。进人封建社会以后,泉族结婚时,男方家里要给女方下聘礼,主要是牛、马、羊等牲畜,以九为吉数,其次也有金、银、等财务,聘礼越多越贵重,窝意则越好。这样,到了年龄的,婆家下的聘礼就成了衡母一个女子价值的尺度,婚姻也就成了父母的买卖交易。对于没有聘礼的穷人就只能打着光棍了。

第三种则是人赞婚,也称招女婿,是指将男子嫁到女子家中。分永久性人赞和非永久性人赞。前者多为男子家里无力迎娶女方结婚后搬到女方家里生活。后者则是男子发挥雷锋精神,人赘到没有劳动力的女方家里,或是没有男子继承家业的女方家里,在生下一个男孩儿后就可以带着妻子回自己的父母家里。

最后一种就是收继婚。主要特点就是结婚后若是丈夫不幸早亡,妾子如果想要改嫁,只能嫁给丈夫家族的成员。

1 蒙古族头发怎么扎

远古时候大多用蝎子辫,蝎子辫的由来就是蒙古族,现在蒙古族姑娘怎么扎头发的都有。

蝎子辫:

1、从最上面取一大股头发平均分成3股、

2、最上面一层编成麻花辫3在2上,1不变1在3上,2不变从右边取出一小股为4

3、2和4合并,为5

4、5在1上,3不变

5、从左上方取一股,为6

6、5和3合并为7

7、7在5上,1不变,然后重复第5步,继续往下编

8、编到最下面,两边没有头发了就接着编成麻花辫

9、把头发稍微拽松一点不

2 蒙古族的家庭观念以及婚嫁的习俗是怎么样的

蒙古族的家庭观念 (一)父系家庭 蒙古族祖先以狩猎,采集为生,后逐步过渡到游牧畜牧业生产。

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男子在生产劳动中起着主要的作用。男子的地位突出,以父系计算家世,家庭成员中男子为家长,是家庭的支配者;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

蒙古族男女的地位不平等,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她们除生育抚养子女外,还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如挤奶、接羔、剪毛、熟皮子、缝制衣服等等,在家庭中男子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 蒙古族的家庭,虽然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但多数还是小家庭。

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几个儿子,成年后分家,一般留幼子守家。上层汗和那颜贵族家庭人数较多,他们拥有众多的财产和奴隶以及属民,往往有三妻四妾,在妻室及子女中还有嫡庶之分。

(二)家庭财产的分配与继承 蒙古族的传统惯例是在其父在世时,长子成人结婚分出去居住,分得一部分财产和牲畜等,女儿出嫁也有相当数量的陪嫁。而其父亲死后,由正妻所生的最小的儿子(蒙古语叫“斡赤斤”,意为守灶者)继承财产,管理家务。

《史集》载:“蒙古自古的风俗,(首领)在期生时,遣其诸长子居于外,分予财产、牲畜属众;其作则尽属幼子。” 《蒙古法基本原则》一书说:“成吉思汗的大札萨克规定,兄弟分家时财产按下列原则分配: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未子继承父业。”

直到现在,蒙古人分家继承财产都是照长子与末子为主的习惯进行的。 (三)亲属关系 蒙古族的亲属可分宗亲、外亲、妻亲等。

男系血统的为宗亲;女系血统的亲属为外亲;妻的本亲为妻亲。亲属称谓是由历史形成的,一般不随意变更。

血亲只有当事人死亡而自然消除;姻亲只在离婚的情况下解除。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外亲、妻亲,均为女系亲,如外祖父(哈屯额卜格)、外祖母(哈屯额克)、外孙子(折扣兀)、姨(纳哈出额格赤)、舅(纳哈出)、岳父(哈敦额赤客)、岳母(哈屯额克)等。

蒙古亲属制度,在封建领主制度下,突出血统的地位,在婚姻、结亲、家庭也都注重血统,这是蒙古亲属制度的一个特点。 蒙古族的婚嫁习俗 自18世纪30年代巴尔虎、厄鲁特等和以后的布里亚特部迁入呼伦贝尔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各部的婚姻大同小异,即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同姓不婚,大都由父母包办成婚。

1厄鲁特蒙古婚俗 大致有这样几个过程:相亲,定亲,下哈达,拜天地成亲。首先,男方的父母带问安酒到女方家,以示问安,相认。

第二步,男方选亲友中有声望的人,带着酒到女方家提亲,确定婚姻关系,并商定彩礼数目和送哈达日期。此后,姑娘直到结婚不能见男方和其家人。

第三步,下哈达,也就是送彩礼。厄鲁特人送哈达,根据定亲酒席上商定的彩礼种数,按所定日期送到女方家。

女方家办小规模的酒宴,确定嫁娶吉日和一些事宜。婚礼是最高仪式,女婿在大婚的头一天到女方家住,参加姑娘酒宴和娱乐。

女婿去时骑马,身带弓箭,也有陪伴者和迎亲队。第二天早茶后,迎亲和送亲队出发,姑娘坐篷车,女婿按一定的目标,射三支箭之后打马先行,到家报信准备。

迎亲队伍走到途中时,男方派人送酒肉茶之类,以便途中午餐。姑娘到了新家后,陪姑娘的嫂子给姑娘梳妆打扮,把做姑娘时梳的多条小辫子放开,从正中分梳成两条辫子,戴上银簪等饰品,身着艳服、外套长襟坎肩。

然后,在院内设桌,男女新人拜天地成亲,婚宴即开始。第二天早上,新媳妇熬奶茶,喝了新媳妇熬的茶后送亲者回,只有嫂子留住,陪新媳妇至第三天省亲为止。

2布里亚特蒙古婚俗 先定亲后结婚,其过程是: 求亲:无论父母做主还是自由恋爱,都经求亲这一步。求亲先由男方氏族的长者选吉日,带着哈达早上到女方家,向佛桌磕头问安,接受女方家敬茶之后,讲明来意,并向佛桌讲清,要将谁家的女儿聘为谁家的儿媳妇等。

交待清楚后,把哈达献在佛龛上。女方家同意并接受了哈达之后,双方商议婚礼的有关事项。

姑娘走亲戚:婚礼之前数日,姑娘到自己的亲戚家串门作客、住宿。姑娘串亲戚要邀请男友女友各两名,被邀请的男女同伴从姑娘串亲始至结婚,对姑娘进行照顾和服侍。

结婚的头天,姑娘回自己家,办姑娘喜宴并联欢,以绵羊荐骨部肉招待,唱荐骨礼仪歌,教导姑娘到婆家后过好日子,预祝幸福美满。 婚宴:选择适当的季节和吉祥的日期举办婚宴,男方提出婚礼日期,并经双方商议确定。

而后,女方邀请亲友邻居,讲明谁于某月某日娶媳妇敬请光临,或谁于某月某日嫁女儿请您作客送亲。邀请时,要摘下帽子,摊开双手弯腰,以示敬重。

婚礼当日,女方送姑娘到婆家,围房转三圈,男方在西南方,女方在东北方分别下马。这时,男方的男女亲家分别迎接,接马相互问安,行见面礼敬请入席。

双方从族亲中选长者为首席胡达(男亲家),并排坐主位,其左侧双方首席胡达贵(女亲家)并排入席,右侧由双方娘舅亲并排入席,其他客人分年长或辈份依次入席。先上奶茶、糕点,而后上熟羊头、马头,羊、马头面向客人敬献,客人用右手拿起刀交换到左手,从右侧动刀割肉,先敬天地,而后向右侧传,传到半圈之后交给献者,他再献余下的半圈,撤下后上羊荐骨。

3 伴娘发型怎么编头发,伴娘中长发编发发

伴娘婚礼职责一、伴娘服装:绝对不能穿纯黑和纯白的出席(礼服也不行);米色虽然好看,但也尽量避免,而且鲜艳的颜色尤其是艳粉色可以更加衬托出喜庆的气氛,典礼时和白纱很搭配,还有一点:让新人可以从人群中一眼看到你!(这在新人敬酒时很重要呦!)二、伴娘工作时间:一般都是在婚礼当天一早到新娘家和她一起准备(如果关系好的,可以提前一天去新娘家),直到婚宴结束。

三、伴娘工作流程(最重要的环节)1、与新娘商定见面时间和住宿地点和酒店地点(婚前一星期敲定)2、按时到新娘家报道,随新娘准备尚缺物品(如头上的插花)。此时一定要注意多沟通,新娘已经忙晕了,可伴娘要清醒,多问问该准备的事都准备全没,喜烟、喜糖、敬酒时的假酒、撒花瓣的女宾、点炮竹的男宾、香槟台、烛台都做好没,音响试过没,主持又联系没……不要以为新人会把所有事都记住,把他们的婚礼当成自己的,从开始就进入角色,毕竟成功的婚礼是每个人都期盼的。

如果有条件,一定建议新人在实地演练一遍,在他们练习时,把自己想象成跟在后面,在脑海中演练。3、晚上帮新娘再穿一次婚纱,一是伴娘熟悉一下穿衣过程,二是给新娘找找感觉。

穿时最好在婚纱下垫一块布,防止因摩擦使婚纱带静电吸引地上的灰尘。4、监督新娘睡前饮水量,提醒新娘早睡。

睡前上闹铃,把要用的东东分类摆在明显处。5、第二天早上,比新娘早起一会,赶在她前面洗漱。

在新娘洗漱时,伴娘要抓紧时间自己化妆(有请化妆师化伴娘妆的jm就省事多了,有的新娘去影楼化的,伴娘就要见缝插针了),装面不要太浓,把脸上的痘痘坑坑什么的遮住就行,假睫毛假发就甭想了。头发不用特意弄,本人就是随意一抓解决问题,因为是烫的(当然,也基本没什么时间弄)。

随后跟新娘共进大量早餐(这可是一天的口粮!)6、在新娘化妆期间,伴娘主要任务一是整理自己的衣服和妆容(一般化妆师会帮你画个伴娘装的,自己只要带好粉饼补补装就行了),二是检查新娘要带的物品,如:头花,首饰等是否都装好,最重要的是传达和完成新娘的各项指令,如:新娘想喝水——倒;新娘想找人——叫;新郎来电话——接;化妆师忙不过来——上……总之,要有“螺丝钉”精神——哪里需要哪里到。7、新郎接亲时,使出浑身解数阻止他(时间允许可以多刁难一下),问的问题,提的要求越苛刻越好,如果同来的没有长辈,让新郎找鞋给新娘穿鞋不要少(一只就够),因为给新娘穿鞋时,新娘脸上幸福的表情真的很动人(可能一生就这一次)。

8、下花车后,会有很多彩带洒在新人身上,要及时清理。仪式开始前,再检查一遍新娘的妆容(有化妆师的就省事了)。

及时把新娘所需物品运送到换衣间。(有时新娘的娘家人会做的)9、将餐巾纸、化妆品、钻戒放入小手袋中带上,回到新娘身边准备入场。

10、入场时适度帮新娘提起婚纱,最好从侧方把婚纱和裙撑一起稍提高一些,防止新娘绊倒。本人较矮,基本不用弯腰,高个jm此时要有点牺牲精神,弯下高贵的腰,就算自我感觉不好,为了新娘也要做(谁也不希望新娘摔倒)。

11、送新人站到舞台上后,和伴郎自动退居舞台两侧随时听候调遣(抢风头不好,当绿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自然的,所以还不如候场)。若新娘流泪,迅速递纸巾,补妆。

12、仪式完成后,以最快的速度给新娘换衣、补妆,把东西分类收拾好(能有娘家人的帮忙最好了),能吃点东西最好了。千万提醒新人和自己上趟wc。

13、敬酒时,伴郎端酒,伴娘端烟糖。提醒新娘敬酒时,遇男宾敬烟;遇女宾剥糖;红包交伴娘保管。

14、挡酒的事交给伴郎吧,趁他们推杯换盏之际,迅速找熟人给你送饭送菜(事前一定打好招呼,不过也要注意吃相)。看到新人吃了什么难以下咽的东西,适时递上纸巾。

15、耐心地等到宴会结束,再累也要客气地问问“还有什么要帮忙的?”,然后交代好新娘物品的去处,红包的收缴、上缴情况,跟新人的父母面带微笑地道喜、道别。临走注意清点物品,别带走新人的东西,也别把自己的东西拉下。

4 以前古代蒙古人是什么发型

蒙古人的头发是辫发,他们的一大半头发都会被剃掉,仅留下前额上的一撮头发。

这撮头发一直垂到眉毛,并把多余部分剔除,稍留些耳边上的头发。这里的头发尽量留起来,梳成辫子,长长地垂于耳侧。

总体的样子就是两束辫子垂于耳侧,仅留前额一撮头发非常可爱。蒙古的女人结婚作了新娘,剃去前半部分头发,仅留后半部分并扎起来然后戴上类似于朝鲜人的那种帽子。

帽子就像倒扣的钵盆使他紧贴于头上突出帽沿,蒙古人叫Bocca,帽子用树皮做成边上装饰漂亮的丝绸和羽毛。 蒙古男士的梳头辫发与修饰胡须等都有古老的传统习俗。

古代蒙古人都留一种叫做“呼和勒”的发式。汉文献中称作“婆焦”。

它的样式像汉族小儿在头顶留的三搭头,将头顶四周一弯头发剃去,留当前发而剪短散垂,将两边的头发辫做两髻,垂悬于左右肩之间。或者将额顶的散垂发剃掉,后脑上的头发编成一到数股,下垂于后背或系成垂鬟的习俗。

这种发式通过元太祖、元成宗、元世祖的画像可知大概。民间传说中认为蒙古男士留有如此发式的原因在于模仿了部落的象征鸟——游隼或海东青的缘故。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男人放弃了留“呼和勒”发式的传统,直至解放为止都留有一种“贴别”的发式。贴别是把前额部分的头发剃掉,剩余头发分三股编成一条辫子,平时下垂与后背,参加劳动或走路时以顺时针方向盘绕在头顶上。

男人的贴别发式的主要部分是从未剃过的“胎发”保留下来的。蒙古男孩子第一次剃发留贴别的行为叫做“乌日波”仪式。

由于蒙古人认为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所以一般在 小孩长到三、五、七、九岁时,选择吉日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小孩的接生婆操刀剃发举行“乌日波”仪式。把剃下来的头发用哈达或白布包好珍藏终生。

乌日波仪式是男人成长历程上的第一个庆典。所以尽量进行得严肃而隆重。

在庆典上长者或接生婆给孩子品尝鲜奶和朗诵祝赞词,预祝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富足。男孩子长到十三至十五岁就意味着进入少年时代,从这时开始在辫子上系扎黑色线穗儿,从成年开始男人可以在贴别辫子上戴假发套。

蒙古男人剃头时要选择吉日良辰而且必须在上午的时间里进行。一般年长者为年少者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2633664理发。

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年长者自己拿剪子(刀子)动了自己的头发之后,年少者才可以开始理发。忌讳亲生儿女为自己的父辈理发。

理发时从右侧往左侧剃,不能动脑后的辫子。把剃下来的头发丢放在房屋西北方向的高地上。

不能踩踏剪下来的头发,不能把头发与垃圾混在一起丢弃。也不能把两个人的头发混放在一起。

蒙古男人不能够长时间不理发或披散着头发走路。只有守孝期间不理发。

过年或参加重大庆典活动前必须理发。 胡须是蒙古男人成年的标志。

所以留胡须或留什么样的胡须有约定俗成的年龄规定。如果少年留胡须的话,马上就听到:“你跟爷爷是同辈?和父亲是弟兄?”等别人的嘲讽言语。

男人到了二十五岁可以留上嘴唇的胡须。把胡须两端撮好略让往上翘,这种胡须称作“老虎胡子”,是年轻力壮的象征。

男人到了三十七岁,被认为是进入了成熟老练,智勇双全的年龄,可以留下巴的胡须。到了四十九岁以后就可以留络腮胡,六十岁以后,对胡须不加以特别修饰,顺其自然,但是注重一种“五缕全胡”(两腮、下巴、上唇胡须下垂两角),认为这种胡须是德高望重,有福之人的标志,受到众人的尊敬。

可是有些地方习俗中,保存着爷爷和父亲去世以前不能留胡须的约束。

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能的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婚礼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定亲、婚礼和回门。定亲:儿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就要物色一位年龄、长相、针线、营生都般配的姑娘,作为儿子的配偶。接着就请一位媒人去女方那儿说亲。通过几次来往,确定以后,双方父母就可以互相走动,选择一个吉年吉日,围绕八卦举行一个“开婚”的仪式,同时商定迎亲、挽头的具体时辰,尔后双方便可以向亲朋邻友发出婚宴的邀请了。分辨出嫁: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新装娶亲: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著鲜艳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换上崭新的装束,忙碌着准备去迎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闭门迎婿:按照传统的礼节,迎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迎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献羊祝酒: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 母女惜别: 第二天,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往往泪如雨下,似乎很伤心。其实这是婚礼中的“哭嫁”习俗。这时,祝颂人领新郎“抢亲”。陪亲的姑娘将新娘保护起来。男方好言相劝不成,便挤进人群中“抢”新娘,场面十分热闹。迎亲途中: 于是,新娘和亲人们依依惜别,送行的人们唱起送亲歌,歌声中,伴娘用红纱为新娘蒙上头,然后上马绕自家的蒙古包一周,便策马向新郎家驰去。跪拜公婆:新娘下马后,先在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旗杆下举行“跳火”仪式,取兴旺之意。新娘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向新郎的父母发问,新媳妇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回答后,婆婆揭开儿媳的蒙头纱,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席开始,持续到天明。掀盖头: 交接茶勺。次日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送亲的众人都要畅饮三杯,然后方跃马扬鞭,踏上归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相处得都很和谐,所以相互通婚的情况越来越多。其中蒙古人性格豪爽深受各民族的人的喜爱,那么蒙古族和汉族结婚条件是怎样的呢?

 

中国泱泱大国具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使得中国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富强。其中蒙古人在全国各地都是有分布的,而蒙古人早已经融入和汉族人的生活,汉族人也非常的喜爱内蒙古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蒙古族和汉族结婚条件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人是相爱的,只要是两个人是情投意合的,那么就可以到民政局登记结婚。另外,还应该知道蒙古族的婚俗,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蒙古族的大家庭。

 

蒙古族的婚俗,蒙古族的青年男女结婚也是要选择良辰吉日的,像汉族一样男方要给女方送彩礼,具体包括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等。女方的话也是有陪嫁的东西的,包括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稻谷、花生瓜子等等。女方的嫁妆是要交给女方送亲人保管的,而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在结婚的前一天还要有男方将贴上红纸的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作为礼物让女方家招待宾客。

 

总结的来讲蒙古族的婚俗特点是订婚送礼比较多;新郎要接受掰羊脖子的考验;娶亲的路上很热闹,争抢先到家;不拜天地而拜炉火。

 

蒙古族和汉族结婚条件大家都了解了吧?结婚的注意事项就是要将婚俗牢记于心,这样在婚礼中遇到突然的状况才知道如何的应对,否则的话就会很狼狈,这样虽然给带给大家欢声笑语,但是毕竟还是会让自己的形象产生折扣。如果说准备和蒙古族通婚的朋友们,赶紧的咨询一下身边的蒙古族的朋友或者长辈吧,让自己可以每个环节都做得完美,获得更好的结婚体验。

中国人,本人的户籍证明;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或工作单位的县级以上机关、学校、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出具的记有本人基本情况和与何人结婚的证明。

2、外国人须持以下证件:本人护照或其他身份、国籍证件;公安机关签发的《外国人居留证》,或外事部门颁发的身份证件,或临时来华的入境、居留证件;经本国外交部(或外交部授权机关)和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的由本国公证机关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或该国驻华使、领馆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

蒙古族的家庭观念

(一)父系家庭

蒙古族祖先以狩猎,采集为生,后逐步过渡到游牧畜牧业生产。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男子在生产劳动中起着主要的作用。男子的地位突出,以父系计算家世,家庭成员中男子为家长,是家庭的支配者;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

蒙古族男女的地位不平等,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她们除生育抚养子女外,还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如挤奶、接羔、剪毛、熟皮子、缝制衣服等等,在家庭中男子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

蒙古族的家庭,虽然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但多数还是小家庭。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几个儿子,成年后分家,一般留幼子守家。上层汗和那颜贵族家庭人数较多,他们拥有众多的财产和奴隶以及属民,往往有三妻四妾,在妻室及子女中还有嫡庶之分。

(二)家庭财产的分配与继承

蒙古族的传统惯例是在其父在世时,长子成人结婚分出去居住,分得一部分财产和牲畜等,女儿出嫁也有相当数量的陪嫁。而其父亲死后,由正妻所生的最小的儿子(蒙古语叫“斡赤斤”,意为守灶者)继承财产,管理家务。

《史集》载:“蒙古自古的风俗,(首领)在期生时,遣其诸长子居于外,分予财产、牲畜属众;其作则尽属幼子。”

《蒙古法基本原则》一书说:“成吉思汗的大札萨克规定,兄弟分家时财产按下列原则分配: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未子继承父业。”直到现在,蒙古人分家继承财产都是照长子与末子为主的习惯进行的。

(三)亲属关系

蒙古族的亲属可分宗亲、外亲、妻亲等。男系血统的为宗亲;女系血统的亲属为外亲;妻的本亲为妻亲。亲属称谓是由历史形成的,一般不随意变更。血亲只有当事人死亡而自然消除;姻亲只在离婚的情况下解除。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外亲、妻亲,均为女系亲,如外祖父(哈屯额卜格)、外祖母(哈屯额克)、外孙子(折扣兀)、姨(纳哈出额格赤)、舅(纳哈出)、岳父(哈敦额赤客)、岳母(哈屯额克)等。蒙古亲属制度,在封建领主制度下,突出血统的地位,在婚姻、结亲、家庭也都注重血统,这是蒙古亲属制度的一个特点。

蒙古族的婚嫁习俗

自18世纪30年代巴尔虎、厄鲁特等和以后的布里亚特部迁入呼伦贝尔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各部的婚姻大同小异,即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同姓不婚,大都由父母包办成婚。

1厄鲁特蒙古婚俗

大致有这样几个过程:相亲,定亲,下哈达,拜天地成亲。首先,男方的父母带问安酒到女方家,以示问安,相认。第二步,男方选亲友中有声望的人,带着酒到女方家提亲,确定婚姻关系,并商定彩礼数目和送哈达日期。此后,姑娘直到结婚不能见男方和其家人。第三步,下哈达,也就是送彩礼。厄鲁特人送哈达,根据定亲酒席上商定的彩礼种数,按所定日期送到女方家。女方家办小规模的酒宴,确定嫁娶吉日和一些事宜。婚礼是最高仪式,女婿在大婚的头一天到女方家住,参加姑娘酒宴和娱乐。女婿去时骑马,身带弓箭,也有陪伴者和迎亲队。第二天早茶后,迎亲和送亲队出发,姑娘坐篷车,女婿按一定的目标,射三支箭之后打马先行,到家报信准备。迎亲队伍走到途中时,男方派人送酒肉茶之类,以便途中午餐。姑娘到了新家后,陪姑娘的嫂子给姑娘梳妆打扮,把做姑娘时梳的多条小辫子放开,从正中分梳成两条辫子,戴上银簪等饰品,身着艳服、外套长襟坎肩。然后,在院内设桌,男女新人拜天地成亲,婚宴即开始。第二天早上,新媳妇熬奶茶,喝了新媳妇熬的茶后送亲者回,只有嫂子留住,陪新媳妇至第三天省亲为止。

2布里亚特蒙古婚俗

先定亲后结婚,其过程是:

求亲:无论父母做主还是自由恋爱,都经求亲这一步。求亲先由男方氏族的长者选吉日,带着哈达早上到女方家,向佛桌磕头问安,接受女方家敬茶之后,讲明来意,并向佛桌讲清,要将谁家的女儿聘为谁家的儿媳妇等。交待清楚后,把哈达献在佛龛上。女方家同意并接受了哈达之后,双方商议婚礼的有关事项。

姑娘走亲戚:婚礼之前数日,姑娘到自己的亲戚家串门作客、住宿。姑娘串亲戚要邀请男友女友各两名,被邀请的男女同伴从姑娘串亲始至结婚,对姑娘进行照顾和服侍。结婚的头天,姑娘回自己家,办姑娘喜宴并联欢,以绵羊荐骨部肉招待,唱荐骨礼仪歌,教导姑娘到婆家后过好日子,预祝幸福美满。

婚宴:选择适当的季节和吉祥的日期举办婚宴,男方提出婚礼日期,并经双方商议确定。而后,女方邀请亲友邻居,讲明谁于某月某日娶媳妇敬请光临,或谁于某月某日嫁女儿请您作客送亲。邀请时,要摘下帽子,摊开双手弯腰,以示敬重。婚礼当日,女方送姑娘到婆家,围房转三圈,男方在西南方,女方在东北方分别下马。这时,男方的男女亲家分别迎接,接马相互问安,行见面礼敬请入席。双方从族亲中选长者为首席胡达(男亲家),并排坐主位,其左侧双方首席胡达贵(女亲家)并排入席,右侧由双方娘舅亲并排入席,其他客人分年长或辈份依次入席。先上奶茶、糕点,而后上熟羊头、马头,羊、马头面向客人敬献,客人用右手拿起刀交换到左手,从右侧动刀割肉,先敬天地,而后向右侧传,传到半圈之后交给献者,他再献余下的半圈,撤下后上羊荐骨部、肋等肉。婚礼一天即可结束,酒用的不多,有礼有序地进行。未被邀请者不允许参加。结束时,女方长辈向女婿赠送服装,男方给来宾赠礼物。

布里亚特人新婚,男方备新蒙古包,搭在父母毡包的东侧稍向后。包内东半部放碗柜,中间是铁炉等炊具,中心靠后供佛。女方备四季用的服装、床、被褥、枕头、毛胡来车(物品柜车)和备银鞍等马具的马,有条件的还可给一定的陪嫁牲畜。

姑娘省亲:布里亚特姑娘每年正月之后专门回娘家探亲,第一年可以住一个月,以后渐渐减少。当探亲的女儿回去时,娘家煮羊或牛的荐骨部、胫骨为主的熟肉以及奶制品、糕点、糖果等礼品带回去。如因姑娘年岁大等原因不省亲时,娘家将特制肉食、糕点专程送去。

3巴尔虎蒙古婚俗

在过去,巴尔虎青年男女结成夫妇多由父母做主,即使当事人情投意合,也必须经过父母同意。父母替儿女找对象,主要条件是看对方家庭经济情况,因此,“门当户对”是过去订婚最普遍的。其次是喇嘛看卦。青年男女成婚,一方面要听父母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要取得喇嘛的同意,如看双方八字是否合适。万一不合,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便很可能不能成为夫妇了。

父母同意和经喇嘛看卦以后,就是订婚,亦有两个步骤:一是看八字,当某一家的男子看上另一家的女子后,他便请媒人(多半是他们的亲友)拿着男方八字去女方家求婚。如果女方家也愿意,便也拿出女子的八字,和男方八字统交喇嘛看,是否同意。如果喇嘛也同意了,便仍旧请他择日订婚;订婚这一天,男方的父兄带着酒和缎子来到女方家,请求订婚,并请女方亲友吃酒,共同商议婚事。得到女方应允后,男方把缎子放在佛前作证,并给女方倒酒,订婚即告完成。

以往男女结婚都较早,十五、六岁结婚是普遍的。在缔结婚姻上,多限于亲戚朋友的范围之中,最明显的是表亲婚姻,也就是说舅表兄弟姊妹与姨表兄弟姊妹是很好的配偶。但直系关系、有不治之症、同姓者不能结婚。

结婚仪礼必须花一笔钱,按经济情况不同在仪礼的铺张上也各有差别。较富有者的彩礼多半为牛羊,一般为40多头牛或十几只羊,富裕者有达百余只的。这些彩礼多在结婚以前送到女方家,但也有婚后才送的。女方父母当女儿要出嫁时,必须给她预备出嫁时的东西。一般有牲畜、箱子、柜、床,数目不等。最富裕的家庭甚至给出嫁的女儿预备新蒙古包,以及赠送女婿马匹、衣服等。

结婚前一日,女方亲友早给新娘预备了一件蓝色或黑色的衣服,肩上有旗并有银饰,另外还有一顶帽子。新娘在哭泣中穿上这件衣服。另外有十几个女子陪伴她去向附近亲友家辞行。每到一家便哭一次,表示很留恋。这时,亲友也为她杀羊摆酒,表示挽留,甚至还留姑娘住一夜。这一天在新娘的自己家里,由她的父亲作席,招待来到家里的男方的父兄和新郎。作席的材料多为男方带来,通常以牛羊为主,数目不一定,最多达二、三十只。男方在结婚前一日,由父兄亲友陪着新郎来女方家。除新郎的父兄带羊和酒以外,新郎多半还带上弓箭。新郎进包以后,给佛爷点灯,叩头。继之便向女方父兄亲友叩头,为他们装烟,及至吃酒,还为他们倒酒。

结婚日,即男方到女方家的第二天。新娘坐上马车,新郎在她马车顶上向前射一箭,意思是把鬼怪射走了。在回男方家还有10来里的地方,早有人在迎接。之后,又在男方家的包中作席。新娘在进包时,也向佛爷叩头,以及拜见男方父兄亲友。吃酒时也为他们斟酒。一直到筵席散后,新郎新娘还要送这些亲友至门口。把亲友们送走后,他们才回到包里来吃合欢酒,这时有小孩在陪着他们。

结婚以后,新娘到亲友家中去串门,介绍自己,让这些人认识她。同时在结婚后不久,有的是在3天以后,有的则在20天以后,去娘家一趟。完成了这些礼节,新娘便和其他的姑娘一样劳作起来。

巴尔虎、布里亚特妇女在未结婚之前,其发式都梳单瓣(布里亚特甚至有编8瓣之风),婚后梳双瓣,新巴尔虎妇女还有在婚后理去前额头发(戴头饰)再梳双瓣的习俗。1949年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蒙古族的婚姻风俗虽还保留着若干旧的习惯(特别是在牧区),但已有了较大改变,趋向简单和比较讲究实际,如去饭店等,并逐步向现代方面转化。

婚俗习惯

1厄鲁特蒙古婚俗

大致有这样几个过程:相亲,定亲,下哈达,拜天地成亲。首先,男方的父母带问安酒到女方家,以示问安,相认。第二步,男方选亲友中有声望的人,带着酒到女方家提亲,确定婚姻关系,并商定彩礼数目和送哈达日期。此后,姑娘直到结婚不能见男方和其家人。第三步,下哈达,也就是送彩礼。厄鲁特人送哈达,根据定亲酒席上商定的彩礼种数,按所定日期送到女方家。女方家办小规模的酒宴,确定嫁娶吉日和一些事宜。婚礼是最高仪式,女婿在大婚的头一天到女方家住,参加姑娘酒宴和娱乐。女婿去时骑马,身带弓箭,也有陪伴者和迎亲队。第二天早茶后,迎亲和送亲队出发,姑娘坐篷车,女婿按一定的目标,射三支箭之后打马先行,到家报信准备。迎亲队伍走到途中时,男方派人送酒肉茶之类,以便途中午餐。姑娘到了新家后,陪姑娘的嫂子给姑娘梳妆打扮,把做姑娘时梳的多条小辫子放开,从正中分梳成两条辫子,戴上银簪等饰品,身着艳服、外套长襟坎肩。然后,在院内设桌,男女新人拜天地成亲,婚宴即开始。第二天早上,新媳妇熬奶茶,喝了新媳妇熬的茶后送亲者回,只有嫂子留住,陪新媳妇至第三天省亲为止。

  2布里亚特蒙古婚俗

  先定亲后结婚,其过程是:

  求亲:无论父母做主还是自由恋爱,都经求亲这一步。求亲先由男方氏族的长者选吉日,带着哈达早上到女方家,向佛桌磕头问安,接受女方家敬茶之后,讲明来意,并向佛桌讲清,要将谁家的女儿聘为谁家的儿媳妇等。交待清楚后,把哈达献在佛龛上。女方家同意并接受了哈达之后,双方商议婚礼的有关事项。

  姑娘走亲戚:婚礼之前数日,姑娘到自己的亲戚家串门作客、住宿。姑娘串亲戚要邀请男友女友各两名,被邀请的男女同伴从姑娘串亲始至结婚,对姑娘进行照顾和服侍。结婚的头天,姑娘回自己家,办姑娘喜宴并联欢,以绵羊荐骨部肉招待,唱荐骨礼仪歌,教导姑娘到婆家后过好日子,预祝幸福美满。

  婚宴:选择适当的季节和吉祥的日期举办婚宴,男方提出婚礼日期,并经双方商议确定。而后,女方邀请亲友邻居,讲明谁于某月某日娶媳妇敬请光临,或谁于某月某日嫁女儿请您作客送亲。邀请时,要摘下帽子,摊开双手弯腰,以示敬重。婚礼当日,女方送姑娘到婆家,围房转三圈,男方在西南方,女方在东北方分别下马。这时,男方的男女亲家分别迎接,接马相互问安,行见面礼敬请入席。双方从族亲中选长者为首席胡达(男亲家),并排坐主位,其左侧双方首席胡达贵(女亲家)并排入席,右侧由双方娘舅亲并排入席,其他客人分年长或辈份依次入席。先上奶茶、糕点,而后上熟羊头、马头,羊、马头面向客人敬献,客人用右手拿起刀交换到左手,从右侧动刀割肉,先敬天地,而后向右侧传,传到半圈之后交给献者,他再献余下的半圈,撤下后上羊荐骨部、肋等肉。婚礼一天即可结束,酒用的不多,有礼有序地进行。未被邀请者不允许参加。结束时,女方长辈向女婿赠送服装,男方给来宾赠礼物。

  布里亚特人新婚,男方备新蒙古包,搭在父母毡包的东侧稍向后。包内东半部放碗柜,中间是铁炉等炊具,中心靠后供佛。女方备四季用的服装、床、被褥、枕头、毛胡来车(物品柜车)和备银鞍等马具的马,有条件的还可给一定的陪嫁牲畜。

姑娘省亲:布里亚特姑娘每年正月之后专门回娘家探亲,第一年可以住一个月,以后渐渐减少。当探亲的女儿回去时,娘家煮羊或牛的荐骨部、胫骨为主的熟肉以及奶制品、糕点、糖果等礼品带回去。如因姑娘年岁大等原因不省亲时,娘家将特制肉食、糕点专程送去。

  3巴尔虎蒙古婚俗

  在过去,巴尔虎青年男女结成夫妇多由父母做主,即使当事人情投意合,也必须经过父母同意。父母替儿女找对象,主要条件是看对方家庭经济情况,因此,“门当户对”是过去订婚最普遍的。其次是喇嘛看卦。青年男女成婚,一方面要听父母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要取得喇嘛的同意,如看双方八字是否合适。万一不合,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便很可能不能成为夫妇了。

  父母同意和经喇嘛看卦以后,就是订婚,亦有两个步骤:一是看八字,当某一家的男子看上另一家的女子后,他便请媒人(多半是他们的亲友)拿着男方八字去女方家求婚。如果女方家也愿意,便也拿出女子的八字,和男方八字统交喇嘛看,是否同意。如果喇嘛也同意了,便仍旧请他择日订婚;订婚这一天,男方的父兄带着酒和缎子来到女方家,请求订婚,并请女方亲友吃酒,共同商议婚事。得到女方应允后,男方把缎子放在佛前作证,并给女方倒酒,订婚即告完成。

  以往男女结婚都较早,十五、六岁结婚是普遍的。在缔结婚姻上,多限于亲戚朋友的范围之中,最明显的是表亲婚姻,也就是说舅表兄弟姊妹与姨表兄弟姊妹是很好的配偶。但直系关系、有不治之症、同姓者不能结婚。

  结婚仪礼必须花一笔钱,按经济情况不同在仪礼的铺张上也各有差别。较富有者的彩礼多半为牛羊,一般为40多头牛或十几只羊,富裕者有达百余只的。这些彩礼多在结婚以前送到女方家,但也有婚后才送的。女方父母当女儿要出嫁时,必须给她预备出嫁时的东西。一般有牲畜、箱子、柜、床,数目不等。最富裕的家庭甚至给出嫁的女儿预备新蒙古包,以及赠送女婿马匹、衣服等。

  结婚前一日,女方亲友早给新娘预备了一件蓝色或黑色的衣服,肩上有旗并有银饰,另外还有一顶帽子。新娘在哭泣中穿上这件衣服。另外有十几个女子陪伴她去向附近亲友家辞行。每到一家便哭一次,表示很留恋。这时,亲友也为她杀羊摆酒,表示挽留,甚至还留姑娘住一夜。这一天在新娘的自己家里,由她的父亲作席,招待来到家里的男方的父兄和新郎。作席的材料多为男方带来,通常以牛羊为主,数目不一定,最多达二、三十只。男方在结婚前一日,由父兄亲友陪着新郎来女方家。除新郎的父兄带羊和酒以外,新郎多半还带上弓箭。新郎进包以后,给佛爷点灯,叩头。继之便向女方父兄亲友叩头,为他们装烟,及至吃酒,还为他们倒酒。

  结婚日,即男方到女方家的第二天。新娘坐上马车,新郎在她马车顶上向前射一箭,意思是把鬼怪射走了。在回男方家还有10来里的地方,早有人在迎接。之后,又在男方家的包中作席。新娘在进包时,也向佛爷叩头,以及拜见男方父兄亲友。吃酒时也为他们斟酒。一直到筵席散后,新郎新娘还要送这些亲友至门口。把亲友们送走后,他们才回到包里来吃合欢酒,这时有小孩在陪着他们。

  结婚以后,新娘到亲友家中去串门,介绍自己,让这些人认识她。同时在结婚后不久,有的是在3天以后,有的则在20天以后,去娘家一趟。完成了这些礼节,新娘便和其他的姑娘一样劳作起来。

  巴尔虎、布里亚特妇女在未结婚之前,其发式都梳单瓣(布里亚特甚至有编8瓣之风),婚后梳双瓣,新巴尔虎妇女还有在婚后理去前额头发(戴头饰)再梳双瓣的习俗。1949年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蒙古族的婚姻风俗虽还保留着若干旧的习惯(特别是在牧区),但已有了较大改变,趋向简单和比较讲究实际,如去饭店等,并逐步向现代方面转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8001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1
下一篇2023-10-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