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结婚富贵馍代表着三家一起发财,因为知道3×8=24,三家分别代表着自己家,婆家和娘家,代表发财的意思。所以结婚24个馒头就代表着三个家庭以后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红红火火的意思。
男方叫迎亲、迎娶,俗称“娶媳妇”(澄城县称“色媳妇”,富平县称“撩媳妇”,华阴市称“过缘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称“发落娃”或“打发娃”。
结婚前由男方择吉日良辰,邀当地有名望人士,将新媳妇上、下轿时辰和沿途忌讳、礼仪程序等书于红笺,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应允后,双方各自备办婚用。婚前数日,亲友给待出嫁女子送首饰、衣物,称为“添箱”;给男家送首饰、衣物,称为“行礼”。
男家将所备办婚用之首饰、彩礼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礼”,有的婚前三天送,称为“下三天帖”。在华阴市,舅家、姨家等近亲还宴请新女婿,称为“洗花道”。在大荔县,新女婿结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细长面条),外婆家给外甥赠“腔花”一对,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
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坟祭祖,男方给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结婚日清晨,女方聘请女中尊长为新娘开脸(用瓷碗片除去额头和颈部汗毛)、上头(盘发);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后,按所择吉日,请傧相骑马引花轿偕媒人、鼓乐至女家迎亲。轿内坐十二三岁小孩一个,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称之为“垂轿的”或“压轿的”。
有的还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带有的还给轿内放鸡、书或宝剑,以图祛邪吉利,并用红纸书“一路福星”贴于轿帘。轿至女家,女方饭食招待后,新娘头顶红盖头,着凤冠霞帔,穿绣花红鞋,拜祖、拜双亲,由姑嫂搀扶上轿,按所择方向盘腿而坐。兄弟数人扶轿,吹鼓手奏乐于前,女家亲友送嫁妆者尾随,谓之“送女”。
迎亲花轿须按来时路线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还有索要“买路钱”之习俗。入村,韩城一带讲究遇井、碾子皆用红布遮盖。轿至男家门口,新郎披红插花,着礼帽长袍,大荔等地还胸挂铜镜,由傧相陪同,走向花轿施礼。在鞭炮、鼓乐声中,傧相向花轿撒“铜钱”,新郎揭开轿帘,新娘由女喜傧扶拽下轿,韩城一带由公婆抢抱,孕妇、寡妇及属相相克者回避。
这时,有的县(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烧红铧尖,用食醋浇注,冒白烟后,围花轿转三圈,俗称“打醋胎”;有的先以四个蒸馍在花轿四角轮番投掷,再举干草火把绕轿三周。随之,由一能说会道的热闹男子充任“相风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麸、谷草杆、核桃、枣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等,同新郎、男女傧相引导新娘脚踏红毯直入洞房。
进门时,新郎给新娘头上插筷子,意为“快生贵子”;用擀面杖挑去新娘盖头,拉手上炕,绕炕角转一圈,俗称“踏四角”;新娘按所择方向,盘坐于备好的酒曲(或醋曲)上,谓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脚,嬉击三拳,以示“出嫁从夫”。出洞房时,年轻人争给新郎脸上抹黑,谓之“贺喜”。
午时,宾客入席后,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礼,称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后夫妻互拜。席间,好热闹者给新郎母亲抹黑脸,叫“搭喜”。宴席间,有的地方还有新郎新娘抓饺子、馄饨,抓住饺子示生男,抓住馄饨示生女。宴毕,送走女方宾客,新娘给本家及亲友长者倒茶,长者赠送礼物,俗称“认亲”。
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饮交杯酒,称之“合卺”。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来“闹房”,多以猜谜、磕头、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闹,俗称“耍媳妇”。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
扩展资料:
古代的订婚习俗:
订婚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第一道程序。旧时,男孩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称“提亲”。媒人向双方提说后,如无意见,则于龙、凤“庚帖”上分别开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对方家中。三日内若无不祥之事发生,即请阴阳先生按男女双方年庚、属相进行占卜,算命“合婚”,如无“冲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订亲。
接着商定彩礼、衣物诸事。清末,一份礼白银24两。民国,一份礼银元24枚。彩礼一般一两份。此外,还有衣料、被褥、首饰、棉花、丝线等。男方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俗称“问媳妇”,有的称“戴耳坠”(女子从此戴上耳坠,表示已订婚),也叫“换帖”。
渭南市人民政府-婚丧习俗
花馍的品种繁多,玲琅满目,既有食用性花馍,又具有观赏性,二者兼有之。既有糕类、馍类、吉祥物类、盘顶类,也有插棍式、吊线式、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题材十分广泛,制作非常讲究,诸如浮雕式的“嫦娥奔月”、“五龙碑雕”、“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系列花馍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其工艺和收藏价值十分可观。
花馍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杀牛宰羊等动物的习俗,民间对捏面人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庐江时,忽遇狂风,机智的孔明,随即用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畜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顿时江面风平浪静,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后来但凡有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花馍距今约有1000年的历史,晋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其中以花馍流传最盛,也最具有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按晋南当地的风俗,每逢重大节日,人们走亲访友、喜庆新婚、老人寿诞、孩子满月、盖房上梁、乔迁新居、祭祀祖宗、朝拜神灵等都有蒸花馍的习惯,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荣花馍的代表:云仙面塑已有20年的历史。其创始人解云仙老师从一个农村妇女成为现在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离不开他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离不开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创业品质,更离不开它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创业初期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个灶台、一口大铁锅、三五个铁质蒸笼,单个重10公斤,别说一个女的,就是成年男子搬上搬下一天我吃不消!解云仙硬是凭着一股子狠劲,为了节省成本,她一个人连制作带销售,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吆喝卖馒头!就这样风雨无阻坚持了半年,人们认可了云仙花馍,认可了她的诚实守信、认可了她的坚韧不拔,第二年,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个支持下,云仙面塑开始推出大馄饨馍,来自四面八方的订单开始源源不断,各种培训邀请应接不暇,解云仙凭借着她的一双巧手诠释了万荣人的“挣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云仙花馍的系列作品。
新生儿满百日或周岁时举行的仪式中,最为流行的是挂长命,锁在小孩胸前,挂锁其意义就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在古代富人家用金银等材质制作项圈,而普通老百姓家有的用铁做成铁环,其中有一户人家无意中用面蒸了一个圈套住孩子的脖上,没想到这个孩子比同龄人都要壮实,随后人们纷纷效仿,慢慢的,就演变成现在的项圈,云仙面塑推出的项圈花馍,主要特点是:男孩龙,女孩凤,寓意:人中龙凤。虎头具有驱邪避灾之意,12生肖保平安。
结婚花馍:龙凤呈祥,龙凤呈祥比喻:夫妻间比翼双飞,恩爱相随,相濡以沫,颐和百年的爱情故事。上图这组结婚花馍,主体是一对龙凤馄饨,为什么会有馄饨这个词呢?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面粉制作成这个样子,取名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这组龙凤馄饨,里面有:糖和小米(甜甜蜜蜜);造型上是一对鸳鸯,愿做鸳鸯不羡仙;龙飞凤舞、花团锦簇,寓意平安、富贵、吉祥。
“子福”中包罗万象,要将核桃团入揉好的面中,再揉捏成圆形,然后才开始装扮。先在像小丘一样的“子福”顶部正中位置,扎一颗鸡蛋,再在鸡蛋的两边,分别立上两个用彩色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大眼睛、细胳膊,煞是好看。然后围绕中心,开始布置四个点。第一个点,是在顶端鸡蛋四周盘一条蛇;第二个点,是在“子福”上粘两条宽宽的绶带,成十字交叉状;第三个点,是在底座四周对称位置分别扎四颗鸡蛋;第四个点,是在空余位置和绶带上分别装饰祈福纳祥的面塑、枣、核桃、豆类等。另外还要在空余的地方,见缝插针地至少布置好五颗鸡蛋,和前面的五颗相加,寓意十全十美。面塑品五颜六色,内容主要是蝎子、蝙蝠、莲花、柳枝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万荣云仙花馍是万荣县的一面旗帜,二十年来,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突出贡献,孜孜不倦是我们的艺术追求,力求创新是我们的发展理念,我们的口号:让世界爱上万荣花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