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生卒: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
一般译作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议员。
生平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次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雪莱后来的作品《朱利安和马达洛》便是以拜伦与自己作为原型来创作的。同年11月,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离开英国。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极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1821年2月23日,约翰·济慈逝世,6月,雪莱写就《阿多尼》来抒发自己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并控诉造成济慈早逝的英国文坛以及当时社会现状。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法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
1810年,《论德国》出版,斯塔尔夫人(1766-1817)在欧洲备受瞩目。然而在法国,本书却被判定“不忠于皇帝”:塌贺已印数千册遭查禁,印版也被责令销毁高衫好。
拿破仑通过警务大臣传达口谕:将斯塔尔戚铅夫人驱逐令无限期延长。这一禁令意味着,在她的有生之年,除非拿破仑垮台,斯塔尔夫人将无法重返巴黎。
在致友人书信中,斯塔尔夫人提及她打算携带子女移居美国的计划,并表示即便她本人由于身体/政治原因不能成行,也要想方设法让她的儿子“实现这一梦想”。斯塔尔夫人出身豪门。其父内克尔先生是欧洲著名银行家,曾三度出任法国财政大臣,母亲是巴黎沙龙女主。
斯塔尔夫人交游广泛,其座上宾既有拜伦、夏多布里昂等文学之士,也不乏贡斯当、惠灵顿公爵等政坛名人。
她在奥地利、西班牙及瑞典宫廷大受欢迎,与沙皇亚历山大书信往来频繁。毫无疑问,倘若她提出迁移上述任何一国,都不会令人意外——事实上。
沙皇在闻听她的不幸遭遇后已向她颁发特许护照——但出乎意料的是,斯塔尔夫人婉拒这一邀请,却将目光投向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
1、欧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乔治·戈登·拜伦。
2、人物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3、人物影响
乔治·戈登·拜伦是举世公认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他倡导热情,倡导想象,他的诗作被世人赞誉为“抒情史诗”,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的叛逆者,被称作“拜伦式英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依时间顺序排列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主要的作者的国家,代表作及其代表作品中的主人公名称。英国:
浪漫主义时代开启:“湖畔派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 萨缪尔·柯勒律治, 索赛)
威廉·华兹华斯
人物介绍(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主要作品有《孤独的割麦女》、《哀歌,为比尔城堡而作》,长诗《序曲》等。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和1800年这部诗集再版时华兹华斯所写的序言。这一集一序揭开了英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文学的新时代,即浪漫主义时代。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
雪莱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自然山水诗:《致云雀》、《西风颂》,长诗《麦布女王》等。雪莱注重对未来的描绘,他试图在创作中充分描述出他对人类远景的看法。诗剧中普罗米修斯对暴君宙斯的最后妥协,进一步强调了不屈抗争的精神,并预言人类社会最终将“再也没有暴力,没有暴君,人们彼此间,好像精灵一样地自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是雪莱理想主义的体现。
拜伦
(1788—1824)其主要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梦》、《黑暗》、《唐璜》等,创造了“拜伦式英雄”的形象。
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诗的本身即是热情”可谓他诗歌美学的核心。他
德国:
诺瓦利斯,迪克,“海德尔堡浪漫派”(克雷门斯·布伦塔诺,阿西姆·冯·阿尔尼姆),格林兄弟,克雷斯特,霍夫曼等
法国:
夏多布里昂
法国诗人夏多布里昂是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
《基督教的真谛》:包括两部中篇《阿达拉》和《勒内》塑造了“世纪病”患者的形象。
《阿达拉》:写了一个发生在北美原森林的故事。歌颂了基督教的崇高伟大,赞美为天主献身的精神。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主人公:印第安人夏克塔斯、部落酋长之女阿达拉。
《勒 内》: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
史达勒夫人,拉马丹,
雨果(1802--1885)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极出代表。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乔治·桑
1832年,她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安蒂亚娜》一举成名,从此享有广泛的社会声誉,成为法国当时名气仅次于雨果的畅销书作家。桑的田园小说描绘大自然和乡村极为出色,她的《冬天之美》已经被收入我国中学课本。桑一生衣食无忧,晚年隐居乡村的举动有点像中国诗人陶渊明。桑的女权主义在两性关系上的反映是倡导女性的主导地位。她的个人感情生活丰富多彩,其思想和做派在今日看来依然长篇《“先锋”莫普拉》康素爱萝(序曲。
大仲马(1802--1870)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督山伯爵》。
俄罗斯
普希金(1799—1837)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按照屠格涅夫的说法,他不但创造了俄罗斯语言,还创造了俄罗斯文学。他不但是俄罗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察尔达耶夫》,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包括《射击》、《暴风雪》、《棺材匠》、《驿站长》以及《村姑**》5个短篇的《别尔金小说集》,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中篇小说《黑桃皇后》等。
早期: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
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史达尔夫人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中期: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
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
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
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
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
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音乐家:莫扎特、舒伯特、舒曼、肖邦、贝多芬
作品:《魔弹射手》、《幻想交响曲》
1、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2、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3、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
4、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5、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6、《魔弹射手》
CMvon韦伯创作的3幕歌剧。又译《自由射手》。1821年在柏林首演,剧本由F金德根据德国民间故事编写。剧情是护林人马克斯与林务官之女阿加特相爱,但他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才能升任林务官并和阿加特成婚。
已将自己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护林员卡斯帕尔为了换取自己免受惩罚,企图使马克斯成为他的替身。马克斯在第一天的比赛中不幸败北,他受卡斯帕尔的引诱,不惜去狼谷向魔鬼索取魔弹。
7、《幻想交响曲》
法国音乐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充满想象力的管弦语法,为音乐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决定性的大门。在当时,浪漫主义正从文坛、画坛渐次席卷到乐坛,柏辽兹正好恭逢其会。
只不过,法国人讲究优雅细致,不像德国追求的是严肃与厚重,因此在交响曲这样讲究形式结构的曲风上,法国人一向少有杰出的发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