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我老希望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
——林徽因
书的名字叫做《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不过其实并没有什么干系,只是取了一句响亮的话,就好像老舍文集会取名叫做《茶馆》,而实际上茶馆只是书里收录的所有文章之一,而对于这本林徽因文集而言,甚至根本不牵扯到四月天的一切。没有弄错的话,那是林徽因一首声名远播的诗,名字写着繁复,高晓松提起她每爱称先生,我就也写作先生吧。先生有一首声名远播的诗,名叫《你是人间四月天》,但不在建筑卷里,在林徽因文集的上卷——文学卷里收录,我们有一本,在雯儿那里。
建筑卷是下卷,收录了大量先生研究建筑的文章,毕竟在知性才女和民国女神之上,她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身份,民国建筑学两位大师之一。也正是这个身份,成其不朽,成其神韵所在。
因为专业是工程管理,多少和建筑扯得上一点关系,加上偶然对一个设计师处理空间的技巧大为折服,对建筑这个命题,很有一些兴趣。在雯儿说建筑卷读不懂的时候,便很有兴致地拿来读了。
今年的生活似乎没有从前那么紧张了,自己处理生活中种种问题的技能见长,完成之后似乎还剩下了一点时间,剩下了一点脑子一点心,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读书。我并不是一个有多么强大自制力的人,所以凡要读的书,总是须有一点兴趣的,有点类似我对爱情的观点,所有的爱情都值得认真经营,但在最初,是须有一点心动的。
事实证明倘没有这一点心动,还真的恐怕坚持不下来了。书的前半本读的很慢,也大量地读不懂。先生和先生的先生,哈哈,好吧,梁先生。先生和梁先生都是中国古建筑的专家,据说梁先生是受先生的影响,才投身了这个领域的,但是总的感觉,先生在建筑方面的造诣,其实并不如梁先生。又或许是感于意中女神的激励,才会耿耿地埋头于建筑这个领域,一生不改。个中或有某些先生与先生的灵魂交流浪漫桥段,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哈哈跑题了。
看我读得很痛苦,雯儿说看不懂就跳过去,我却不大想。虽然知道自己只是在一个一个地读汉字,并不能串成一句人话,甚而大量句子中汉字也认不全的,但是始终觉得读下了就自然入了心。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相信我多次读到这样的句子之后,哪怕仍然不能弄懂,它也或多或少会在我心中留下一些奇妙的痕迹,沾染一下先生大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虽然这样说,但并不是所有都读不懂,大半本读完,还是了解了先生对于建筑灵魂的基本要素的裁定。在这一点上先生和梁先生观点一致,在我感觉中这样的裁定似乎更加偏向一些梁先生的风格,毕竟两个人在一起,互相总会有一些对方的东西在灵魂中存在。
好的建筑,特点有三,实用、坚固和美观。前两点不说,美观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先生始终认为,一个建筑美观的所在,必要是其结构不可缺少的所在,而不能仅仅是美观的所在。孔子说,君子不器,大体是同样的道理。例如屋子角上的弯弯翘起的飞檐,曲线玲珑,却不影响整个建筑风格的稳重。而飞檐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减少遮挡檐下窗前的日光,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落雨时雨水飞溅,积存的雨水会顺着飞檐的翘曲斜上跃出,成一条弧线,这样才叫做一种美。又如屋脊六兽实际上是屋顶结构上的固定铆钉,镂空雕花的木窗实际是在没有玻璃的年代为屋中增加日光,种种存在必须有它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这才是好的建筑,这才是灵魂所在。
每每遇到一处建筑,处心积虑地做单纯装饰,先生必要鄙夷一句,几无例外。我还记得大学时我床头上挂着一幅字,君子不器,原先并不完全懂这话,现在能懂了。我又想到人,偶尔纠结,关于外貌这件事,当前世间,让自己好看一些毋庸置疑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可是要怎么样才不算是过分在意外貌呢,是否也要每个美观的所在都不仅仅是美观的所在呢?哈哈,没有细想,算了不说。
毕竟建筑与人不同。这世界上也并不是没有可以单纯是美观的存在,郭德纲常说,不要老想着教育人,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毕竟郭德纲存在的第一要义是娱乐大众,而建筑的第一要义并不是美观。写到建筑这个概念,先生下笔之间隐隐有种神圣感,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生发出一种神圣感,在当下也是少有了。每一份职业都值得付出虔诚,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略有些急躁了。先生说美观者要“具有合理的权衡……要呈现稳重,舒适,自然的外表”,不仅想起聒噪一时的裤衩楼、比萨斜塔楼种种,提笔在旁边写下“当今建筑,未免哗众取宠”。
然而在今天,新奇了就能火,火了就有流量,而流量是决定收益的根本,这大体是罗胖那套哲学的一种观点。我是很喜欢罗胖的,我也承认这个道理的正确性,但是当今世界无大家,又岂不是一个事实呢?我想若我有天要有所成就,一定要稳稳重重,堂堂正正,用最传统的方式,得最踏实的果。
前半本艰涩,然而整体是越读越轻松的,写完了古建筑纲要,先生大体分析了一下北京。钟楼鼓楼后海什刹海,看得饶有兴趣,时时抄起笔来咂摸,觉得可以作为以后去北京玩儿时顶好的谈资。
写完北京古建筑分布,建筑卷部分基本收工,后续几十页,是书信附录,与建筑毫无关系,想来是上下卷共同的附录。这一截看得最是妙趣横生,心驰神往。
这里不再把她当作大师来看,毕竟和建筑无关了,只当作一个人,不再叫先生,叫她林徽因。
想要了解一个人,看她的文章未必真能看出本性,毕竟文章写给天下人看,文人总还是要有斟酌挑选。但是书信就不同,真情流露,就好象她就坐在你身边细声细语地说,一伸手就摸到她。
看林徽因书信里文字,驾驭能力极强,好似老工匠手里一把小刀,轻抹慢挑,把多细腻的情绪都淋漓刻画出来,不能说不是一种享受。
她讲徐志摩托她送曼殊斐尔姐姐东西,她自己写着:“渠眷念KM之情直转到她姐姐身上,真可以表示多情厚道的东方色彩,一笑。”这句直看得我前仰后合,乐不可支。“一笑”两个字我也用过,多是用来表达自己没有什么所谓,在她这里,“多情”和“厚道”两个词由一个女人嘴里说出,已均不算什么好词,再加上最后一个“一笑”,真是感觉一抹飞醋腾空而起,仿佛一个白眼从书页里悠然飘出。哈哈哈哈哈,逗死我了。
后来写和书信里对方错过见面,说:“大驾刚北返,尚未得晤面,怅怅。迟日余夫妇当同来领教。”字字精巧,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舒服极了。感叹完之后又在定在“怅怅”两个字上看了一会儿,林徽因偶尔用叠字,不多,但用得很动人。在整齐无比的句式中蓦然一个“怅怅”,不合文法,但表意通畅,玩闹卖萌意味十足,却也是笔力深厚才能为之。
林徽因对生活有细腻的感触,我始终觉得这一点难能可贵。古人常有,读诗词能懂,只要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真正的佳句又何尝不是真情流露,真正的诗人何尝不是一身的真性情。车马愈快,时光愈轻。已经越来越少有人,对生活有什么细腻的感触了,所以难能可贵。战乱年代,林徽因流离到二哥沈从文的故乡,沅陵。一个地方有一个人的气息,我也曾有过这种感觉。林徽因说爱极了沅陵城。沅陵的风景,沅陵的城市,沅陵的人物,她忘却了零落苦难,悲伤哀愁。那封信是她战乱中情绪最好的一封信,末尾写着“无限亲切的感觉,因为我们在你的家乡”。一个女人的温柔情愫,不过如此。
写在最前面那段“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是林徽因回想少年时在异国寂寞苦闷的时光,读到这里已经完全拉下神坛,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模样。的确如此,每个女孩都做着这样的梦,更何况是一个情感细腻,心思灵巧的女孩。
再然后读到一句“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她不只一次说道,希望能拥有“横溢情感”的生活。惊奇的事,这话我竟不是第一次听到。第一次听到是我小学的一个同学,一个很聪明的男生,说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尽可能地体验所有的情感。时光太过遥远,我对他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可是这句话当时入了心,我至今还记得清楚,也曾经深以为然。可是走到今天,生活中重要的东西很多,再也不会有这种想法。读完这句,我说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林徽因爱徐志摩了,我能够理解她那些错综的恋爱线条,我不欣赏,但我能够理解。提笔划下这句话,旁边标一句“未免小女人脾性”。
心思细腻,感情深重的人,往往不得好死,看林黛玉。所以我常想,幸亏林徽因,嫁了梁思成。倘若徐志摩不那么短命,假使他俩真的在了一起,我想绝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甚至还可能毁了林徽因。当然,只是我个人看法。
战乱一来,无家无国。林徽因是绝对有高洁心性的,有人问她,敌人打进我们这里,怎么办。她毫不犹豫,自然是投江死节。没有这个风格,也枉作一个真性情的人了。但是怕的是,无家无国了,生活呢?林徽因不能忍受异国寂寞苦闷,那么一个没有未来的生活,又要如何依托自我。当然在那个“有人要来爱我”的时候,她才十几岁。而今颠沛流离的时候,被悲苦情绪淹没几遍之后,她心里开始生发一件无关情感无关浪漫与爱的事,她觉得我要做些什么。
看到同龄的孩子,冻饿出征,她发现于战时的国家而言,自己只能是个“不可救药的累赘”,她开始强烈地欲要做些什么,她开始认真地思考“要怎样活着才有法子安顿这一副还未死透的良心?”这话朴素干净,没有文笔精巧,没有情感妖娆,可是这句话,却让我看得舒心不已。林徽因一生成就不用多说,她的价值也将被世代铭记。
林徽因一向被人称作国民女神,而今算是能够明白,也能够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她了。我自己在想,林徽因算是一个纯粹的女人,所有女人应有的优点,所有女人应有的缺点,她都有。而她每一处,都能做的淋漓尽致,成精髓,成传奇。甚至连做一个最最朴素的“糟糠”之妻,粥饭柴米,她都可以。
当一个女人把女人做到极致的时候,她自然是值得爱的,也自然会让人忍不住去爱她。但真正让我对她拜服的,却与这些全都无关。真正让我可贵的地方,是她的自我实现,而让这可贵更加可贵的地方,是她本是一个纯粹的女人,却最终实现了最努力的自我实现。
我想,林徽因一路走来,梁思成的温润如玉给了她任性肆意的空间,可也给了她一个坚定踏实的概念。或许当年迎头痛击的战乱,反而对她是一种成就吧,谁又会知道呢。
很期待去读那本文学卷了。
林徽因这个名字,在此之前我高中听过,是学习《再别康桥》中,我们老师讲述过这首诗的大致背景,就提到了作者徐志摩的初恋,但当时我全然不知道前后的情节。
《林徽因传》这本书说来也可能是缘分,当我从图书馆出去准备回宿舍时路过借书机,就在旁边随便翻了一下,突然就看到了林徽因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很吸引我,就借出来看啦。
看完我真的是太羡慕林徽因了,作者的文笔也是妙笔生花,把林徽因也写成了一朵高贵、美丽、富有诗意、具备才情的白莲花,我心里也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林徽因!
我现在心里对林徽因的印象就宛如我对仙子的印象,实在是太完美了,真是绝美!(词穷了)
不得不说她的家境很不错,书香门第世家,家族中有及其重视教育,这对她后来的学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在当时林徽因已经接受新的思想教育,而且16岁就留洋,游学欧洲,在欧洲的学习对她来说是具有深刻影响的,正是那时候在欧洲的见闻和学习,让她了解到了建筑,并且后面领着梁思成一起,投身建筑事业。
当然说道林徽因自然就要说到她的恋情,她的恋情说有多么复杂其实也没有。在伦敦游学时期,遇见的徐志摩,徐志摩是一个非常浪漫,非常理想主义的一个人,徐志摩一下子就爱上了林徽因,即使当时徐志摩已经结婚,当然这段婚姻自然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并不幸福。徐志摩当时为了林徽因,马上就和妻子张幼仪离婚了,当时张幼仪已有身孕,其实这里我觉得确实有点不负责任用现在的话说,但对于徐志摩为爱而做出的举动我确实没有很大的反感,可能是内心觉得徐志摩的才华浪漫和林徽因的才情于高雅确实很相配,而且从徐志摩的诗中能够看出林徽因是真的进入了徐志摩的内心,徐志摩的是真是因为林徽因才能变得那么美妙,林徽因也一直是徐志摩诗中的女主角。林徽因虽然很感性,但是她更理性,理性告诉她她不能爱。林徽因是爱徐志摩的,却不能爱,虽然林徽因接受的新思想,但她内心其实还是传统的,由于家庭的影响,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容许她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干涉别人的生活,虽然当时徐志摩已经离婚了,当时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对张幼仪会造成阴影的,此外林徽因意识到徐志摩爱她,可能爱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徐志摩心中理想中的林徽因,他们两个可以是精神上的恋爱而不能在现实中恋爱,林徽因明白徐志摩不能带给她一份安稳的婚姻。
林徽因从欧洲学成归来才不到18岁,回来后就差不多正式确定了和梁思成的恋爱关系。林梁两家是世交,不仅是生活当中世交而且是政治上的世交,当时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和梁启超是在一起任职的,俩为父亲都很满意双方的子女于是就促成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恋爱,这两人虽然是在双方家长的介绍下认识,但并不是如同旧式的婚姻那样,他们也是自由恋爱的,双方家长并没有强迫的意思,嗾使出自书香门第,门当户对,学识相当,确实也很相宜,林徽因选择梁思成其实还是因为梁思成能够给与她一个稳定的家庭。梁思成也非常优秀,到那时当时是林徽因把他带入建筑的大门,之后就是一起留学美国,一起奋斗,一起学习,真的太甜了,他们的事业和爱情选择完全结合在一起,是他们最初的选择也是一生的选择,并一生为之奋斗。这也许是生死阔约,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读者他们的爱情故事,会想起苏芮的《牵手》:
当然在和梁思成结婚后林徽因哲学界的金岳霖也有一段情感故事,他们的情感很存粹,这种情感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很难现象的,梁思成的心胸也非常的宽宏,可以说梁思成成就的林徽因,林徽因也成就的梁思成!
有些感情是有缘无分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爱情最终的结局并不都是圆满的。有些人虽然长相思,却无法长相守,但只要心中有情,又何必朝朝暮暮?就像林徽因和徐志摩一般,各自在他们心中其实都为对方留了一个位置,只是由于各自的家庭、志向、梦想还有现实并不十分契合,但并不能说他们彼此就不相爱,精神恋爱,诗歌恋爱真的很唯美。
恋爱并不等于结婚,结婚是选择一个人,选择一个家庭,选择一个家族,选择一群人,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林徽因选择梁思成是幸运的,是幸福的,不但梁思成本人学识过人,气度非凡,而且他有一个优秀的父亲,一个优秀的家庭,一个书香的环境,两家确实是门当户对。
我真的很喜欢徐志摩为林徽因写的诗歌,还有林徽因回复徐志摩的诗。当时林徽因在英国不辞而别,使徐志摩写下来《再别康桥》:
在高中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我感觉就只是死记硬背,并不了解这首诗真正的含义,但这次当我了解了这背后的故事,对这首诗的感觉真的大有不同,明白了这里面的金柳、新娘、艳影等等都是指林徽因,俄日徐志摩只想陪在林徽因身边,所以甘愿做水草,因为水中有林徽因的倒影。这首诗直白的表达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浪漫的诗人遇上了林徽因,并爱上了她。因为爱情,他成为一个诗人;因为爱情,他变得痴迷;因为爱情,他忘记了一切;因为爱情,他写出了世间最美的情诗!可他的爱情却没有得到回应。
对于林徽因来说,感情并不是她全部的生活,爱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她还有学业,还有未来的事业,父亲和家族对她有更多的期待,她要走得更远,学习更多的知识,她选择了梁思成。后面但徐志摩回国再次遇见林徽因时,林徽因写下来《仍然》一诗来回应徐志摩,同时也说明了自己的心迹。
徐志摩于林徽因的故事很揪心,但林徽因和梁思成很幸福。
也许初恋是最难以忘怀的吧!
林徽因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林徽因是中国非常出众的才女,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更是民国年间最美的一道风景。
林徽因的一生使美丽的,传奇的,富有诗意的一生,她最美的四月天。
最后分享一下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最后一首诗也是最直接的诗:
以及林徽因写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是错过,是遗憾。当徐志摩因为林徽因而与妻子张幼仪离婚时,林徽因却下定了决心结束这段感情,一方面是因为受自己家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早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婚。之后,林梁二人结婚,再之后,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合。二人终是各有归属。徐志摩飞机失事,林徽因痛苦难抑,但仍与胡适等说,即使徐志摩活着自己也不能再对他改变什么。发乎情止乎礼吧。尽管有很多人猜疑二人的感情。
全文:
你是人间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赏析:
林徽因现存的诗作有五十余首,大抵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样富有个性, 别具-格。读她的诗和散文甚至小说,丝毫没有距离感,仿佛作者就在对面-她的作品喜欢用“你”字,时刻提醒你注意。读她的作品就像和她谈话,就像置身她的沙龙,林徽因极具逻辑和富有思想的话就仿佛在耳畔。她用词亦非常严谨,为准确表达思想,她在好多作品里使用了英语词汇。同样,为了准确表达思想,她的文章句法多变而欧化。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著名诗人、建筑学家,旷世才女林徽因的诗,善于哺捉巧妙的意象,情感细腻入微,呈现出轻柔灵秀、蕴藉清丽之美。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可谓匠心独运,极具创造力。
四月天,阳光明媚,和风吹送,绿草如茵,河流清澈,百花争妍,飞鸟鸣啼。 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快乐和梦想尽在四月。因此,用四月天写爱,才最真挚感人。
扩展资料: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永正图书推出的“比烟花寂寞”系列之三。“比烟花寂寞"系列包括《民国女子》《爱眉小札》《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我眉心未完的诗》。这系列以前所未有的包装形式推出,引起读者尖叫连连。一经上市,便引发各大报纸、媒体的一致报道。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集,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其散文成就颇大,虽然数量不多,但风格独特,知识性强。诗歌尤多,其诗作融人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每篇文章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她的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拂面的春风。可以说。她的文字拥有超越时间的魅力。笔下流露出令人惊讶的对民间百态的深谙。
参考资料:
导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作品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
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有学文学的朋友谈到林徽因的诗,说她的诗如其人,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既不华丽,也不冷峻,但却温柔,却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读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很容易以为是林徽因写给诗人徐志摩的情诗。林和徐的确是有过许多美丽故事的一对。但从经历、传记中看林徽因,其实还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她在浪漫云游的诗人和脚踏实地的建筑学家之间,选择了后者。多年以后,林对儿子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其实她对徐的感情是看的很清楚的,就是投影在波心的一片云而已。
创作背景: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5月的《学文》1卷1期上。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其实林徽因是一个很理智的人,但是同样他也是一个水做的女人,她也喜欢浪漫,她的诗里处处有一种窒息的唯美的感觉,所以她与徐志摩走到了一起,但是她看准的是忠贞不二,她看出了徐志摩的风流成性。说实在的也怪不得徐志摩,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他的山居笔记中便可看出他对女人身体有一种迷恋。最后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 ,说实在的梁思成完全没有徐志摩帅气,但是搞建筑的毕竟实在许多。所以林徽因或许看重浪漫,但绝不会被冲昏头脑,她所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爱情,一辈子的忠贞不二的那种
一次偶然的机会去到杭州旅游,位于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的一座纪念碑就是当地人称的杭州第一美女林徽因。
在这块新颖别致的纪念碑上,人物和文字全部镂空,纪念碑由杭州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建造。
纪念碑上的碑文是这样写的:
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村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学者和诗人。纪念碑建于2006年8月23日。
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1904~1955,出生于杭州,女建筑家,诗人,在中国古建筑研究,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中有重要贡献。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一位女婴在西子湖畔呱呱坠地,她就是一代才女,出生豪门的林徽因(音),在8岁时,因父亲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宣传辛亥革命,全家从杭州迁往上海。此碑的建立,让林徽因“魂归故里”,杭州也多了一处人文景观。
收获最美爱情
1920年4月,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并与徐志摩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1921年,随父回国,在双方家长的安排下,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定亲,并于1924年6月一起赴美攻读建筑学。两人于1928年春,结婚。
林徽因浑身散发着浪漫的文学气息,但却非常理智,而且善于控制情感。她没有盲目跟从诗人徐志摩,而选择了志同道合的梁思成,与金岳霖产生婚外情却能妥善处理,使之成为一段佳话,而不是八卦狗血肥皂剧,足以见得林徽因的情商极高,充满智慧。
多才多艺气质独特
虽然所有男人都倾慕她,围绕着她转,但她绝不是现在肥皂剧里的傻白甜玛丽苏。她多才多艺,出身名门,复杂的家庭关系,培养了她独特的气质,也教会了她做人的智慧。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她的人生,享年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著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在杭州的花港公园里,同样一块碑,记录着她与杭州。
名人眼中的她
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貌美、有才华、理性、坚毅、果敢、独立,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自己醉心的事业,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这样的林徽因,也许才是最值得纪念并且最应该为后人所记住的。
她曾在诗中写过: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