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越国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故事。

战国时期,越国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故事。,第1张

范蠡西施的爱情故事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城(今南阳)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大商人。入卢(氏)之前,他与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西施,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青年时期,范蠡和文仲入越,二人深得越王重用,范为谋臣,文为宰相。越王兵败降吴,文种守越,范蠡随越王勾践入吴。期间,范蠡为勾践倍受屈辱,出谋划策,化险为夷,终获释放。范蠡回到越国之后,与文仲一起,同心同德协助越王治理国家,以图东山再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报国,背水一战。十年之后,越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心复仇。一天,勾践把范蠡喊去,说明心意,问其可否?范蠡回答说:“不可。越国虽然励精图治,大有发展,但与吴国相比差得甚远,应从长计议,好好训练军队。再一,吴王好色,可用美人计打败吴国。”勾践采纳范蠡建议,便让文仲到全国各地挑选美女。

文仲,对越王忠心耿耿,毫不怠慢。他与随同跑了很多地方,没有选到一个美女。后来在返回途中的一个山脚路边,忽然发现两个砍柴女子长得标致,貌似天仙,楚楚动人。其中一位就是西施,楚国人,其父被吴王杀死,自己流落到越国。文仲说明用意,西施想到一可消灭吴王,二可为父报仇,当即答应。

文仲把西施带给越王,越王大喜,夸其天香国色,定能让吴王夫差倾倒。然后,越王把西施交给范蠡教练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以及行刺等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范蠡、西施两人一见钟情。期间,范蠡除了对西施一丝不苟耐心指导外,常常互送秋波,卿卿我我,情意绵绵!

训练结束,范蠡自告奋勇护送西施入吴,勾践欣然同意。从越国会稽(今浙江省杭州)起程,到吴国姑苏(今江苏苏州)大约二、三百里,范蠡与西施竟然走了三年之多。除了途中阴雨连绵和继续训练耽误了一些时间外,二人含情脉脉,走走歇歇,游山玩水,自然常事。范蠡一到吴国即把西施献与吴王夫差,夫差不知是计,喜出望外,神魂颠倒,大加赞美,并对范蠡大摆宴席,好鱼大肉,款待数日。范蠡、西施心心相印,难舍难分。二人各居一方,日夜思念,食不甘味,盼望来日!

西施在吴使尽解数,助纣为虐,使吴王*奢骄逸,吃喝玩乐,不问朝政,挥金如土,修建了一个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姑苏台(办公地方),接着又建了难以数计的行宫,用于踏青郊游所用。此外,西施还让夫差为己造了一个木娃宫,耗资巨大,金碧辉煌,十分漂亮!为了打鬼,借助钟馗,伍子胥是夫差的忠实大臣,在吴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灭吴,西施施用了“离间计”,进言夫差逼伍子胥自杀。子胥是楚国人,死时对吴王说:“君让臣死,臣不可不死,但死后请将眼剜掉给挂到楚国城墙上,让我看着吴国是怎样灭亡的!”吴王昏庸不解,逼胥自杀。

十年期间,范蠡多次奔走越吴两国,向西施传达越王授意,并取回西施提供的绝密情报。同时,二人假公济私,相约会面,立足实现,着眼未来,勾画家庭。

十年之后,吴国苛政,人心向背,经济萧条,温饱难济,危在旦夕。当西施传来最后一份急报时,范蠡预感时机成熟,速报越王。越王勾践当即立断出兵吴国,先是逼迫夫差自杀,接着杀了良相文仲,最后又杀了立下赫赫大功的西施。勾践当了霸王,封范蠡为大将军。范蠡十分气愤,质问勾践:“你为何要杀西施?”勾践回答:“太迷人了,她能灭吴,也能灭越!”范蠡悲痛欲绝,决定与勾践分道扬镳!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范蠡认识到勾践为人只可共患难,而不可同安乐,便向越王“辞呈”返乡。勾践不准,范蠡便带上金银软软偷偷乘船入齐。从此改名换姓,开荒种地,引海煮盐,成为巨富。齐王得知后封他为相,范蠡不肯。

后来,他弃齐东行,到了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定居下来,又改名为陶朱公,置了田地,耕作养殖,经商有道,家财万贯。但是,他时常因思念西施而寝食不安。

晚年,他把生意交给长子经营,带上家人顺黄河而上,游山赏景。经汴梁、郑州、洛阳来到了卢氏。在青山碧水湖光荡漾的神禹导洛处的东畔开设店铺,做起了山货和运输生意。他在卢长达数年之久,为当地乃至周边发展经济、繁荣市场和商品流通起到了巨大作用。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们为了纪念范蠡,把他当年经商的地方卢氏莘川村改名为“范蠡村”,尔后演变为“范蠡乡”、“范蠡镇”。

西施,这个 历史 上因美貌而出名的女子,历来是各位文人骚客所描绘的重点。

李白的《子夜吴歌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王维的《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曹雪芹的《五美吟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等等都成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其实 历史 上的西施除了她的美貌,她的结局仍是人们讨论的重点!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女子,今浙江诸暨人。因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也成了吴国的人质,后被放回。之后,勾践为了报仇,就采用了大臣的美人计,把西施送给了吴王夫差。虽然明知自己是枚棋子,但西施毫无怨言,因为她为了自己的国家。西施不辱使命,很快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使得吴国国力衰弱,并被越国给消灭了。

1944年乐蒂版西施

关于她的结局,史书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人们推测出了两个她的结局。

第一个推断就是吴国灭亡后她被越王给沉江了。

在《墨子亲士》中有记载:“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里的“沈”是沉的假借用法,沉,可以理解为沉江。

关于这其中的原因人们也有争议。

有人说践灭吴之后凯旋,并带回了西施。他在归国当晚就要求西施侍寝,西施拒不同意,他便以“抗君之罪”将西施处死。

还有就是《史记》中提及:“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伍子胥是“盛以鸱夷革”沉江的,越王于吴亡后溺杀西施以报伍子胥之忠。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个结局或许不能让人接受,一个复国功臣被杀这是让人何其的寒心啊。但是我们想想, 历史 上这类事情并不少见,开国皇帝害怕开国功臣功高盖主,除之而后快。但是对于西施这样一个弱女子,这样的结局无疑是让人难受的。

曹颖版西施

第二种说法是跟范蠡游五湖。

说法源自《越绝书》。但《越绝书》仅有西施被训练后送给吴王的记载。根据唐朝陆广微编写的《吴地记》,里面援引了一段《越绝书》的记载:“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也许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越绝书》部分已经散佚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西施的这种下场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毕竟美女跟情郎最终走到一起,远离世俗,远离红尘,想想都觉得浪漫得一塌糊涂。

颖儿版西施

笔者多么希望她的结局是第二种,这也不就是我们现代很多人的梦想吗?年轻时努力,攒够了钱,有了实力,就可以和爱的人一起去开间民宿,书写未来的故事!

[西施身世]西施,春秋越人,本姓施,名夷光。出生在今诸暨萝村,村有东、西,夷光居西,故人称西施。出身贫寒,父卖薪,母浣纱。西施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颇有姿色,秀媚出众。亦称“西子”、“沉鱼”。春秋战国时,越败于吴,勾践君臣被俘,沦为吴王驾前马夫,受尽凌辱。越国大夫范蠡为使吴王沉于美色,以图洗雪亡国之耻,便选美女西施、郑旦进贡。西施深怀报国之心,在她与乡人惜别、赴吴宫的路上,演出种种佳话。后经十年卧薪尝胆,越终于灭吴。

[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

有一首通俗歌曲这样唱道:“爱情是什么是朝露是美酒是蜜糖不管是什么吧,反正鲜亮一阵子,沉醉一阵子,甜蜜一阵子,就和你‘拜拜,了,消失得无影无踪。’’爱情是什么问问西施和范蠡。

关于西施和范蠡爱情的描写,在唐宋时就已滥觞,在诗词和一些笔记中都有涉猎。如:“娉婷初出芋萝春,一笑当年国自倾。丝网珠玑迷去路,鸱夷风月倍多情"((宋)姚宽)而真正敷演成故事的,最早大概要算梁辰鱼的《浣纱记》。再后来便成为描写吴越春秋的文学作品里不可或缺的一段最动人的故事。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段恋情太不寻常了。

区区一男一女之间的恋情份量这般沉重,沉重得真正能叫一声“惊天地、泣鬼神”恐怕在浩瀚中国历史上也属麟角凤毛,不可多得的。相比之下,诸如梁祝、西厢、宝黛这些爱情专门家们也恐怕是要自愧不如的。

有人说,且慢,先搞清楚西施和范蠡是不是一对恋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至多只是一些尚有争议的说法:“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吴越春秋》),这并不足以说明两人之间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情。

当然,2500年前的事情到底是圆是方谁也不敢下个定论,但依情依理,这两人之间是必定要发生一些故事的。

一个倾国倾城,顾盼生辉,聪明绝伦而又深明大义,是巾帼中的豪杰;一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文韬武略而又胸怀大志,是须眉里的英雄。两个人在同一个事件中聚到一块,把两条命捆在一起去完成同一个任务。怎么不能英雄爱美,惺惺相惜,演出一场爱情悲喜剧呢

历代文学家们的叙述,不可能是杜撰的。

说说这段悲壮的爱情吧。

很少能见到个人的感情这么直接地联系着国家的安危。西施和范蠡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然而他们的恋情即使不至于导致越国的再次沦丧,也将延续越国的苦难。范蠡献不献出西施,不单单是夫差会不会“苏台日夜惟歌舞’’([唐]汪遵)的问题,还有个勾践依不依的问题。以勾践的心胸而言,要是范蠡把西施留在自己身边,难免是要起疑,起嫉的。那末,君臣失和,国难指日可待了。

惟其悲壮而沉重,才显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惟其多难,才有那种任凭“天柱折、四维绝’’海枯石烂的坚贞。一念仅存,忍辱负重,等到功成之日,驾一叶扁舟,携手悄然离去,“不知所终”,又是何等的潇洒。这种大气,这种坚贞,这种潇洒,岂是常人所能企及的!

真该让那位很迷茫地在问“爱情是什么"的女歌手来听听这场爱情交响曲,这曲千古绝唱!

当然,即便如何,也还是有人颇不以为然,要在旁边指指戳戳。这就应了一句古话,叫做:“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其实这并不奇怪,每个人都受着所处时代的局限,受着各自的道德观、价值观的约束,见妍见丑,是鹿是马,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来。

其中之一便是“贞操论”,觉得西施既已嫁给夫差,就不能再与范蠡一起隐居,否则违背了“一女不嫁二夫”的规范。而范蠡再娶西施面子上也不大好看。“归之于吴,是吴之夫人也。仍同泛湖之游,是必欲其更二夫矣。沉之以灭其迹,而使少伯无风清月白之叹,又适所以成西子处耳。”([明]钱人楷),宁可把西施沉入江中,让范蠡断了念头,还说是为了成全西施的名声。这位老先生实在是迂得可恨。他大约是以程朱理学为其行事准则的。不知他想没想过,西施范蠡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百越之地还刚刚走出蛮荒,披发纹身,崇拜图腾,原始色彩还相当浓郁,连周礼恐怕尚未“普及",那时的人们,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一女不嫁二夫”对他们来说恐怕只是天方夜谭罢了。

相比之下,倒还是老百姓没有顾虑,他们一心只想成全这对恋人,全不顾什么礼法之类。嘉兴县南有座“语儿亭",相传范蠡送西施去吴国,相依相伴,难舍难分。一走走了三年。到了这里,路上所生的孩子已经周岁,会说话了。故而此亭唤作“语儿亭",(见陆广微《吴地记》)看看,多么大胆,多么不加掩饰。即便是有点荒唐,却把对这对恋人的同情、赞赏、祝福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了。

爱情是什么,不是朝露、美酒和蜜糖,爱情是奉献,而且不仅仅是为所爱的人作奉献。

伟大的爱情,要有伟大的奉献做基础。

沉鱼之美说西施

西施长在浦阳江边,浦阳江上西施的故事多而又多。这故事,那故事,但我觉得还是“白鱼潭的故事"最美。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范蠡选美,在诸暨苎萝村寻得西施,便择日亲自送往新都会稽。龙舟由浦阳江顺流而下,这日来到一深潭。潭中的游鱼闻知西施经过此地,都想一睹芳容,便纷纷浮出水面争看,但船高潭水低,尽管鱼儿们拚命抬头看,蹦呀跳呀,还是看不清。小鲫鱼灵机一动,身子一侧,平躺在水面上,一只眼睛朝天看,这下龙舟上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别的鱼儿见了,争相效仿,顿时,满潭一片银白,好不壮观!西施见了,不禁微微一笑,脱口而出:“好一个白鱼潭!”鱼儿闻声,“哗啦”一声,急沉水底,消失得无影无踪。自此,这潭便叫“白鱼潭”,“白鱼潭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白鱼潭在诸暨县城北面十多里的浦阳江上,潭水幽幽,碧波荡漾。潭边一小村,绿树绕堤,屋舍相连,村名因潭而得,曰白鱼潭村,世代沿用,至今不废,现为双桥镇管辖。

西施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是世所公认的“天下第一美人”。但西施毕竟是一个二千多年前的古人,谁也没见过。西施之美,究竟若何谁也无法说清,只好由各人自己去想象了。“白鱼潭的故事"虽只字未讲西施长得怎样怎样,却使人感到西施确实美极了――沉鱼之美。美得鱼儿惊艳而沉水,美得鱼儿自愧而藏匿有比这更美的吗它使其他众多旨在表现西施之美的文艺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塑像,影视戏舞里所扮演的西施形象还是小说诗词里所描写的西施容貌,显得相形见绌,人们看了这些作品后,往往会有不满之感,总觉得西施还应该更美,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因为在人们头脑里,她的美是完美无缺的,是美仑美奂的,是无与伦比的,也是无可言说的。“白鱼潭的故事”美就美在让人们充分去想象西施的美,让各人按自己对美的理解去塑造心中的美西施。

[西施的离去]

元475年,越王勾践大举进攻吴国,围城两年之久。吴王想苟且偷生,越王却说:“上天曾经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却不接受,现在,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岂能推辞?!”夫差只得刎颈而亡。

姑苏台大火三日不灭,西施,也就此失去下落

说法(一):浣纱为生。

吴越战争后,西施被遣回乡,在若耶溪畔,以浣纱度其晚年。

初唐宋之问《浣纱篇》写道:“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入松萝,鱼沉畏荷花。”

说法(二):沉水而死。

和西施时代相距不远的《墨子》记载:“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比干、孟贲、吴起的死因都是历史事实。那么,西施被沉的结局,也应当属实。

传说,西施最终是像伍子胥一样,沉于钱塘江,壮观的钱塘潮,就是西施的怨怒。

柏杨的《皇后之死》说:越王将西施掳回国,王后妒其美貌,恐其祸国,私自将西施溺死。

说法(三)泛舟而去。

这个说法最浪漫,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范五湖而去。明代的梁辰鱼的《浣纱记》描述的就是这种结局。说:“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吴国亡后,范蠡认为越王阴狠,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激流勇退,携西施,驾一叶扁舟,泛五湖而去。尔后传说,家财万贯的陶朱公就是逃逸的范蠡。”

自古英雄爱美人,昭君出塞,貂蝉离间。还有一个英雄与美人的故事不得不说那就是西施和范蠡的故事。西施和范蠡都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西施是浣纱女以美貌流传于世,范蠡是越国军师,成功策划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那么西施与范蠡的最终归宿是怎样的?西施和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又是什么?

西施和范蠡最后归宿如何?

相传范蠡辅佐勾践,终使“吴为血沼”,功成之后,急流勇退,挂冠潜行,载西施泛游五湖,所谓五湖,也就是太湖。这个历史传说自然是家喻户晓。

传说中的范蠡和西施,是先在太湖鼋头渚落脚,然后转移到宜兴定居。所以陶朱公和西施轻舟游五湖的传说,跟无锡和宜兴两地的渊源最深。宜兴的鼎山和蜀山之间有个“蠡墅”,据县志记载说是因范蠡“尝居于此”而得名。它的近旁,还有“西施荡”和“施荡桥”,传说是西施曾经游荡之处。宜兴城东有一条三十余里的运河,据说也是范蠡领导开凿的,所以称为“蠡河”。传说范蠡到宜兴后毕生尽力于制陶事业,并因而致富,遂将自己的姓氏也改为“陶”,称为“陶朱公”。宜兴的陶瓷工人,一直把范蠡当作制陶业的创始人,奉为祖师爷,把他的塑像供奉在庙宇里,尊为“造缸先师”、“致富先师”等等。每逢九月初九重阳节,还举行盛会来纪念他。 

吴亡后,范蠡不可能在“长颈鸟喙” 的勾践身旁安居度日,所以他只好到齐国化名经商去了。那么西施呢?

历代一些文学家和文艺家,把美女西施说得天花乱坠。尤其是她的归宿,很多作品里都说成是被范蠡用扁舟载去,双双邀游五湖,真是充满了浪漫色彩。其实,浣纱出身的弱女子西施,不过是政治斗争中的一具牺牲品,一个可怜的美女,是一个冤沉水底的悲剧人物。但是,也可以说,她是一个勇于牺牲自我的爱国者。

西施出身贫穷,经过越国一番精心培训之后,把她作为一个重要核武器献给了越国的敌人吴王夫差。那时吴国十分强盛,越国是个刚战败的孱弱国家。西施在吴王夫差身边,因美丽备受宠爱,连重臣伍子胥都奈何她不得。按理说,当时一个贫穷女子所可向往的富贵荣华,她都已经“至于此极”。如果她仅仅贪图个人的享受,至少就应该力求保持现状才好,还可以把她的父母亲友统统接到吴宫,以免后顾之忧。但她没有这样做,却利用这种地位,在政治上与越国君臣密切配合,对吴国展开掏心战术,为自已在吴宫的这种优越地位自掘坟墓,终于迫使吴国政权彻底倾覆。至于吴越之争中双方的是非善恶问题,我们置之勿论,但仅就助越亡吴这一点来说,西施难道不是用她的青春美貌作牺牲,为故国朝野作出了自已的一份力量吗?吴国终于亡了,吴国的统治阶级或许有理由把西施碎尸万段,但是,把她作为武器安插到吴国来的越国君臣呢?为她胜利完成了既定任务应该如何评价呢?

事实上,吴亡之后,内心虚弱的越国的统治者,却又竞把西施看作是“红颜祸水”,认为留下来对他们也不利,于是把她沉到江中淹死了。这情形,正如范蠡在给文种的信中,对越王勾践所作的分析一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她的死,当时的范蠡是否也是勾践身边的决策者之一不得而知,范蠡是在西施被“沉于江”之前还是之后浮海出走的,因为手头缺乏这方面的史料,不敢忘议。

墨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他的治学态度是相当严谨的。他比范蠡、西施虽然年轻了许多,但他是生于吴亡之前,所以和范蠡、西施基本上是同时代人。据《墨子》记载说,西施是因为长的美,在吴王以后终于被丢下水去淹死了。(“西施之沉,极美也。”)这个记载应该比后来的一切稗官野史或民间传说更为可信,更为权威。其后,《吴越春秋》和明朝人杨慎的有关文章,也都记载着吴亡之后,西施就被丢到江里,“以报子胥之忠” 云云。西施在历史真实中的悲剧结束,看来是无可怀疑的了。

徐蕴生在一首五言绝句中说:“国破心己碎,家亡岂惜身,吴宫献歌舞,不是为偷生。”这是对西施被抛弃江中的挽歌了!

西施和范蠡的故事内容详情

范蠡(前517-前448) 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我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他与越往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摩登男士:mrmodern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265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