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和李敖各方面比较哪个更厉害?

王小波和李敖各方面比较哪个更厉害?,第1张

李敖和王小波异同谈 (思想)

其实此篇名叫得太大,李敖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王小波亦是身后名动江

湖,这二人不是我等无名之辈几千字所能搞定的,而之所以又敢写,纯是兴

趣,自娱自乐而已!

二人都是自由主义者,李敖自称他在台湾是硕果仅存的“皮肉相连的自由主

义者”,而王小波是个“自由主义的浪漫骑士”(王夫人李银河语)。但二人又

有明显的不同,从气质上来讲,李敖更象一个战士,“与人斗、其乐无穷”,

充满了斗争精神,从不妥协,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是他觉得必

须坚持的,他都会义无返顾地坚持,“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他真实的写

照;而王小波更象一个隐士,偷偷地自由主义一下,可还是在游戏规则内进

行,顶多玩点插边球,但决不过火――象李敖一样玩成个“大坐牢家”。按照

林语堂的说法,王小波算是有点老滑。

若挖挖他们思想的根,李敖应是与胡适、殷海光一条线的,只是他来地更彻

底、更坚决、更爽!王小波嘛,思想根源自然应是他时时挂在嘴边的“大贤罗素”。

李敖是自视极高的,他有一首诗云:“上帝所造皆鼠子,抬眼我欲笑天公,

冷眼白尽世间相,漠然无语傲群生”,实在是狂得很也!这种狂使得他自认

为早生了五十年,也造成他与普罗大众的关系――他是他们的代言人,于是

就有了“一个老兵李师科”“黄中国”等等的文章,而他自己绝不会成为李师

科、黄中国。王小波则不同,他本人也芸芸众生的一员,乃是一个“沉默的

大多数”,他所写的东西,就是咱们老百姓心中有、笔下无的话。他并未代

言,只是“我手写我口”罢了!

(参考http://hibaiducom/syxxj/blog/item/0952d61ee0175df01bd576c5html)

李敖自称写白话文天下第一、而李银河却说“不知道李敖先生看到小波的文

章会怎样?”。其实,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字的好坏,实在是萝卜

白菜、各有所爱罢了。

王小波的风格是标准的黑色幽默,看他的杂文或是小说都会拈花微笑一下,

而细细一想,笑中或许带着泪珠,或许又带着苦涩。换言之,他是用乐观的

表象表现悲观的实质。李敖则不然,无论其早期还是晚期的文章,多是天生

的乐观派,其中或有沉重、但很看到苦涩。就我而言,更喜欢其早年的文

章,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等地意气风发、何等地锋芒必露!而 晚年

的文章,虽仍是骂人不辍,但显得甚是拖沓。王小波文章不多,属大气晚成

一类,他早先把写小说当成其毕生的兴趣所在,后来是辞去教职、专心写了

起来。而李敖把写文章比做“妓女接客,不管有没有性欲都要接”――不管有

没有灵感都要写下去,所以他著述等身,与他这一套“妓女”论是颇相关的。

但有些文章的质量可要大打折扣了――妓女做爱,不会每次都做得高潮迭起罢!

王小波知识面很宽,算是文理兼修的一个人才。在他的文章里,能有文字的

和解数学题的双重快感。这也是学历史的李敖所写不出来的。

(参考http://hibaiducom/syxxj/blog/item/9b437e390c0c69f73a87cec6html)

《红拂夜奔》(王小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xr7j

书名:红拂夜奔

作者:王小波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7

页数:312

内容简介:

王小波说:“凡人都喜欢有趣。这是我一生不可动摇的信条,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红拂夜奔》谈的是这一点。”

《红拂夜奔》借隋末大将军李靖和杨素家妓红拂的风流韵事为蓝本,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观照历史,表现知识分子在反智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在历史与现实,虚幻与真实的纷繁交错中,小说看似荒诞,却处处体现着对现实的反讽,对自由、趣味的向往。正如王小波在序言中所言:“我写的是内心而不是外形,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编辑推荐:

王小波经典代表作,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版!怀疑三部曲之“趣味之书”——“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

自由理性、特立独行、黑色幽默,二十年来王小波的文字像一面猎猎旌旗感召着一代代年轻人,王小波是书店里永不消失的风景!

王小波全部作品的独家授权!包括从未面市的遗稿及大量私人照片!

李银河老师,亲自校勘全稿,并作序追忆对王小波的思念之情。

王蒙、王朔、李敬泽、章诒和、徐则臣、徐浩峰、麦家、冯唐、柴静,诸多文坛名家倾情推荐,致敬王小波。

名人推荐:

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李银河

极其怀念王小波,一个真正的独立作家!——章诒和

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柴静

我细读了《黄金时代》。不是一般的好。太好了。写下这些文字时,作者心灵中只有纯粹的文学思维,只对文学负责。然而那些由最朴素的词句铺排的文字中不仅渗透着诗意,也熔铸着极密极浓极细极深的时代、社会、人生信息,并有对人性的探幽发隐。——刘心武

看了王的小说,你怀疑的是他王小波“真有那么坏吗?”……他写的那样天真本色率性顽皮还动不动撒点野,搞点恶作剧,不无一种“痞”味儿……如果说你在某些人的作品中常常看到感到假面的阻隔,那么他的小说使你觉得他常常戴起鬼脸。——王蒙

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1997)

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云南插队。后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3年在北京当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86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从没有人像他那样有无数青年自愿充当其“门下走狗”。他的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现代汉语小说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的杂文,幽默中充满智性,为读者打开一条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轻人奉为精神偶像。

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代表作有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小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其中《黄金时代》《未来世界》分别获第13届、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节最佳编剧奖。

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一股“王小波热”。去年,一批他的坚决拥趸者还出版了《王小波门下走狗》一书。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数年时间里,还如此不衰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明天是王小波去世六周年纪念日,由骄傲地“买下了所有版本的小波作品”的大卫来讲述小波给他的心灵感动。——编者

��王小波生平年历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生于北京。

��1968年16岁的他,到云南插队,在那些没有书读的日子里,他对小说来了兴趣,70年代开始写那本从名字看更像动物学的小说:《绿毛水怪》。

��1972年他开始了他的《黄金时代》。

��1978年,26岁的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商业管理系。1984年到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

��1991年《黄金时代》发表。

��1992年《似水流年》、《三十而立》发表。

��1993年《2010》发表。

��1994年《未来世界》完成,《我的阴阳两界》《革命时期的爱情》发表,《黄金时代》结集出版。

��1995年《未来世界》发表。

��1996年《2015》发表。

��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北京。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小波

��日本人爱把人生喻为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调谢了。小波的生命就像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溘然凋谢了。

��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我第一次和他单独见面是在《光明日报》社,那时我大学刚毕业,在那儿当个小编辑。我们聊了没多久,他突然问:“你有朋友没有?”我当时正好没朋友,就如实相告。他单刀直入地问了一句:“你看我怎么样?”我当时的震惊和意外可想而知。他就是这么浪漫,率情率性。

��我们俩都不是什么美男美女,可是心灵和智力上有种难以言传的吸引力。我起初怀疑,一对不美的人的恋爱能是美的吗?后来的事实证明,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我们爱得那么深。他说过的一些话我总是忘不了。比如他说:“我和你就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这形象的天真无邪和纯真诗意令我感动不已。再如他有一次说:“我发现有的人是无价之宝。”他这个“无价之宝”让我感动极了。这不是一般的甜言蜜语。如果一个男人真的把你看作是无价之宝,你能不爱他吗?

��我有时常常自问,我究竟有何德何能,上帝会给我小波这样一件美好的礼物呢?去年(1996年)10月10日我去英国,在机场临分别时,我们虽然不敢太放肆在公众场合接吻,但他用劲搂了我肩膀一下作为道别,那种真情流露是世间任何事都不可比拟的。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他转身向外走时,我看着他高大的背影,在那儿默默流了一会儿泪,没想到这就是他给我留下的最后一个背影。

��小波的文字极有特色。就像帕瓦罗蒂一张嘴,不用报名,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胡里奥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奥一样,小波的文字也是这样,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台湾李敖说过,他是中国白话文第一把手,不知道他看了王小波的文字还会不会这么说。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

��作为他的妻子,我曾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失去了他,我现在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小波,你太残酷了,你潇洒地走了,把无尽的痛苦留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我相信,小波也会通过他留下的作品活在许多人的心里。

��樱花虽然凋谢了,但它毕竟灿烂地盛开过。

��我最最亲爱的小波,再见,我们来世再见。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在一起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再也不分开了。(李银河)

��与王小波相遇,是一种偶然,但也是一种必然。1995年秋天,我在江苏徐州的一家书店里随手翻开一本畅销书——必须说明的是,我不是一个跟风跟得很紧的人,历来,我对畅销书就本能地保持着警惕。但,扉页照片上的这个身高一米九二的人,却如大山一样,横亘于我的视野且突兀得让我喘不过气来。仿佛一个酋长,从远方打马而来,在我还没有准备的时候,突然,在我身边翻身下马,然而,我正想与他好好地聊一聊,他却纵身一跃:得,驾!王二告辞了……还没缓过神来,只见一骑绝尘而去。

��小波的书对于我,是夜宵或复合维生素

��像大多数文人一样,我有一个乱翻书的习惯,不管是来京前还是来京后,在我的床头,都有这本书,被我点心一般地放着,如果更确切一点说,那是一道夜宵,或者说是一瓶复合维生素——时不时拿起来找篇文章,药丸一般,口服一次。如你所猜,这本书的名字叫《沉默的大多数》。

��此后,我买了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所有王小波的著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我的精神家园》、《地久天长》、《王小波文存》。

��看小波的书,不必正襟危坐,躺着读,最好。而且,小波的文字,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阅读——以最自由最放松的姿势,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也会怅然若失地笑不出来。他不是哲学家,但却可以打开你许多迷惑,他不是老师,但却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从不板着脸说教,他极擅长于反讽。小波的文字,是透明的也是朦胧的,是本分的也是狡猾的。迷宫一般,让你想到博尔赫斯,小波兜起圈子来,比出租车司机还要出租车司机……总之,你可以读到无限的可能或者不可能、无限的确定或者不确定。

��在文字的帝国,打造他的黄金时代

��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王小波走了。像一本书,命运之手,刚把他翻到第45页,就匆匆合上,一如哈欠连天的上帝,疲倦地合上眼皮。

��如果说,海子的卧轨,成就了海子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说,小波的死成就了小波?甚至,还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今天小波还活着,他的影响会这么大?可以肯定的是,王小波会波澜壮阔但不会如此地波涛汹涌。然而,我们也不能据此说,王小波今天如此大的名气得益于他的英年早逝——其实,他生前的寂寞与死后的热闹,只不过再一次反证我们的时代,还缺少真正的大师。

��正如王小波的岳母李克林的直言:“现在一些纪念小波的文章,写得情真意切,令人感动……他生前经历坎坷,刚刚在发展,处于成长的过程中,远未达到顶峰。过分的溢美之辞,他地下闻之也不会愉快的。”

��王小波其实是一个凡人。

��但这个凡人的语言方式却又有强大的感染力,可谓独创了“小波体”,这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实属罕见。我不否认王小波文字的魅力,但,如果仅仅靠文字的魅力,小波也仅仅是一条“小小的波”。小波胜就胜在他的境界、人格。

��小波的朋友张晓回忆说:“数年前,我们企图帮助一位蒙冤入狱的好友,小波说他认识一个公安人员。为此他和我在一个小区中找了很长时间,总算找着了,那人并不太热情,小波又豪侠地请饭,那人似乎不是真‘公安’,或者是‘公安’也根本帮不了我们。我们怏然而归时,全天大雨,开始掉点时我们还紧着骑,后来越下越大,淋急了赶忙在鼓楼地铁的廊檐下避雨。想着狱中的朋友,我俩无言地站着看着天风豪雨。直到雨将过,小波才自言自语地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某位鼓吹胡万林的作家,给小波来了封信,最后一句是“握你的手”。小波公开撰文抨击他的特异功能作品不老实,是欺骗民众。“不和他握手”,小波对一个好友笑道。

��“我远看不像个好人,近看还是个好人。”这是小波的幽默和自信。

��“再不说话,人家把屎都抹在你脸上了。”这是小波的焦灼。

��于是,1992年9月,小波40岁的时候,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在这倒计时一般的五年时光里,小波以沉重的肉身,和诸神对话,他张着一双翅膀,带着我们飞啊飞,那是一种加速度的飞,浮云可以遮住望眼,但遮不住思想的灵光片羽。他在文字的帝国,打造他的黄金时代,他不属于人间,也不属于天堂,他只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黄金时代,他不是荷戟独彷徨的战士,他是一个头戴红顶篷、着一袭黑披风、啸傲江湖的浪漫骑士。

��他更像一个农夫,把真理从虚无里牵出来

��小波著作也没有等身,但是,他的那一种无所不在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却烛照了万千心灵。小波是以一个自由写作者的身份,蜗居于北洼附近的某一栋民居里,他给我们最大的“遗产”,不是那些气象万千的文章,而是他特立独行的思想。

��生前给友人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中,小波这样写道:“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所说的一切和我们无关……总而言之,是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有人曾把王小波与鲁迅相比,我认为,这两个人其实是不可比的。如果硬要比的话,只能说,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而特立独行的王小波却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幽默中死去”。

��尽管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天才,但,我还是愿意再一次地说,王小波是一个凡人。因此,他真实而又有趣、陡峭而又平实,他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废话,他从肩上取下高大的英雄观、虚饰的道德理念,但,小波的心里,始终揣着欢乐与悲悯。

��他更像一个农夫,把真理从虚无里牵出来——就像从羊圈里牵出一头羊一样自然。

��“银河”里闪耀着爱情的“小波”

��早在2001年4月的一个下午,我就在东四环附近的一幢高层公寓里,采访了王小波的妻子、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按响门铃之后,最先与我见面的,竟是一只非常漂亮的小狗,毛发雪白,跑动笨拙。

��李银河说,他们是1977年初认识的,1980年结的婚。“他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他的第一句话是�‘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李银河说,王小波是一个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那一双浓眉小眼就红得像火焰。其实,小波又何尝不是一团火焰呢,他短暂的一生,一直在燃烧。

��他是天才,天上也需要他啊。世俗的眼里,李银河的痛苦没人能够理解。但,作为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小波的人,她又最有权利说幸福二字。因为他们相处的20年,除了美好还是美好。上帝派往人间的天才本来就少得可怜,而她却有幸遇上了一个。且那么的浪漫,那么的忠诚,那么的优秀。

��所以,也正是鉴于此,李银河才有了这样的感喟:“我觉得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到1997年与他永别,这二十年间我看到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

��撰文/大卫资料搜集/王健

��

��王小波致李银河的信

��银河,你好!

��我收到你的信了。可是我仍然闷闷不乐,只有等你回来我才高兴呢。

��你要我告诉你我过的什么生活?可以告诉你,过的是没有你的生活。这种生活可真难挨。北京天气很冷,有时候天阴沉沉的,好像要开始一场政治说教,可真叫人腻歪。有时我沮丧得直想睡觉去。

��说实在的,我没有像堂·吉诃德一样用甜甜的相思来度过时间,我没有,我的时间全在沮丧中度过。我很想你。

��我好像在挨牙痛,有一种抑郁的心情我总不能驱散它。我很想用一长串排比句来说明我多么想要你。可是排比句是头脑浅薄的人所好,我不用这种东西,这种形式的东西我讨厌。我不用任何形式,我也不喜欢形容词。可以肯定说,我喜欢你,想你,要你。

��总之,爱人和被人爱都是无限的。

��你走了以后我写了几页最糟糕、顶顶要不得的东西,我真想烧了它。快考试了,没有时间再写啦。我总也写不好爱情,什么热烈和温情也到不了我的笔端,我实在是低能透啦。我觉得爱情里有无限多的喜悦,它使人在生命的道路上步伐坚定。(写于1978年)

《东宫·西宫》(李银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8IDhnnKrt02D_sVQ-SYoQ

密码:fxdu

书名:东宫·西宫

作者:李银河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7

页数:316

内容简介:

本书收有《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东宫·西宫》、《大学四年级》、《黑铁公寓》、《茫茫黑夜漫游》、《夜里两点钟》。

作者简介:

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为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李银河,女。1952年出生,北京人。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1999年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五十位最有影响的人之一”。

理性与知识的现实意义。理性不仅是王小波思想以及人生哲学的核心,也是他的性格特点。他本是个欣赏逻辑学、数学、科学的人,终身追求着理性与知识。

这可以从《有关“错误的故事”》、《科学与邪道》、《科学的美好》、《对待知识的态度》等杂文了解到王小波的思想观点。王小波把文革时期作为其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与他崇拜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小波在作品中注入的历史观念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王小波徜徉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肆意遨游,目的并非寻找什么大道或背离主旨,相反,他在体道适性,以求“有智、有性、有超”。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个人情感与主体精神一以贯之。

扩展资料

王小波,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文学剧本《东宫·西宫》及数十万字的杂文随笔文字。 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

-王小波全集

-王小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305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