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第1张

  一篇好的古代文学论文首先是要选好标题,选准了标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

 2 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3 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

 4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5 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

 6 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

 7 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

 8 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

 9 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0 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

 11 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

 12 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 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

 14 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15 论《诗经》中的玉 文化

 16 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

 17 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

 18 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 语文教材 中的接受

 19 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

 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

 3、论先秦儒家道德 教育 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

 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

 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

 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

 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

 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

 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

 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

 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

 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

 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

 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

 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

 20、论先秦儒家 散文 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

1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2 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

3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4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5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宋词:是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阶段,从诗歌的角度去理解,从先秦两汉找它的形态,从唐五代论述它的起源,从宋词本身各流派论述它的丰富形态和内容,从明清显示它的衰落,宏观把握它的脉络、特征、从近现代诗词论述它的影响,

从文学史上的显著地位演绎出论文的结论。很好写的。

望采纳~~~~~~

  古代文学不仅成就了一代代文人雅士,也缔造了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历代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乃至普通人还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提高社会文明的步伐,提高个人的修养。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

 1 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2 论乌江流域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3 论乌江流域竹枝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4 论乌江流域古代贬谪文人的诗歌创作

 5 论乌江流域民间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6 乌江流域历代碑刻文学艺术价值略论

 7 论王维山水诗田园的诗情与画意的交融

 8 论李白诗歌与道家精神的关系

 9 杜甫夔州行迹及诗歌创作考论

 10 负重生活下的自我寻求——从杜甫诗歌看其性格

 11 杜甫成都诗与夔州诗的差异比较

 12 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

 13 浅谈苏辛词风之异同

 14 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15 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

 16 试论杜诗中的“哭”字诗

 17 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

 1 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缺失性体验

 2 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

 3 论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内转倾向

 4 论宋元时期的李商隐研究

 5 论李贺诗歌的神秘美及其成因

 6 论禅修队苏轼词境的影响

 7 论宋元明清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传播

 8 苏轼、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比较

 9 论黄庭坚诗歌对杜甫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10 论通俗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

 11 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12 论李贽对明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13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研究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三)

 1 从乌台诗案探苏轼政治悲剧的根源

 2 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朦胧意境

 3 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比较

 4 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5 李白、李贺浪漫主义诗歌比较研究

 6 论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因素

 7 论李白的咏侠诗

 8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9 李白和杜甫对诗歌创作的贡献与影响比较研究

 10 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演变

 11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探源

 12 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13 杜甫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及其审美观照

 14 论杜甫咏怀咏史诗的超前意识和批判精神

 15 论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

 16 论杜甫的律师成就

 17 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及其思想根源

 18 论李商隐咏史诗对杜甫咏史诗的突破创新

1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2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3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4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5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唐诗与唐以后的诗

研究唐诗,原本是范畴明确边界清晰的,如许文玉的《唐诗综论》、胡云翼的《唐诗研究》、苏雪林的《唐诗概论》、杨启高的《唐代诗学》、王士菁的《唐代诗歌》,直到陈伯海的《唐诗学引论》都是有关唐一代诗歌的研究,视野完整或者说对象完整,论述也完整。我曾经说过,做唐诗研究“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与宋诗的纠缠”。但做宋诗研究的人与唐诗的纠缠太多、太深的缘故,孤立地谈唐诗似乎也就缺乏一个比较的视角。因此最注重唐诗学科建设意义的《唐诗学引论》首篇“正本篇”中也不得不先要提到“宗唐宗宋”的历史争议,也要就唐宋诗比较的学术意见中引出自己的思考。钱钟书《谈艺录》开篇第一节就是“诗分唐宋”,明确提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话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钱先生这段话概念很清楚:唐诗不必出于唐人,即唐人写的未必就是唐诗;宋诗不必出于宋人,即宋人写的也未必就是宋诗。——唐诗宋诗应以审美质性来划分,即以“体态性分”来判别,所谓“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所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个诗学审美意见影响极大,流播极广,将唐诗的时代概念打破了,或者说打通了,然而它也只是诗学理论上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审美见解(德国的席勒与清代的吴雷发均有类似的意见),“美学”上固然有突破的意义,而在“历史”上的雷池却仍无法跨越。——唐诗仍有它天然的、不可移易的历史规定性。我们看钱先生的《宋诗选注》,就没有选收一首唐朝人的诗歌,尽管他谈过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都写出过真正的“宋诗”,开出宋调之先河。

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秉《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王士礻真《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到孙洙《唐诗三百首》,到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再到葛兆光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的《唐诗卷》,千余年唐诗精华不断被人甄选推扬,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沉潜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遗产的顶峰与典范。以至于鲁迅先生要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而中国的文化巨匠的成长几乎无不受到过唐诗的雨露沾溉,如郭沫若在《少年时代·我的童年》里就说到他的母亲,“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很多的诗。”——这又可见出中国民间唐诗之深入人心,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普及读物,不断有“新注”,又不断有“新编”的原因了。

当然我们应看到从唐代以来对唐诗的认识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唐人眼中的唐诗似乎更应该引起我们研究的兴趣,我们要更多看一看唐人对唐诗的地位的认识与理解、唐人审美趣味的承续与演化、唐人对唐诗人成就的评价及其依据的文化价值、哲学内涵的思考。这里我只想就唐人眼中的唐诗,包括唐人选诗评诗的实践扼要指出三点:一、唐人选唐诗各家标准差异很大,宗旨也大异其趣。有的对唐诗(盛唐为主)评价很高,如殷@③的《河岳英灵集》;有的批评甚峻,如元结的《箧中集》;有的树“察风俗之邪正”,“审王化之兴废”为选评准则,强调政治讽喻“系国家之盛衰”,如顾陶的《唐诗类选》;有的以韵美调新、风情宛然为艺术追求,宣扬“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的审美趣味,如韦谷的《才调集》。这里可以见出唐人对唐诗的认识差异很大,文学主张与审美趣味各呈其词,颇有一种百花齐放、众声喧哗的自由局面。二、编选范围五花八门,有的主要甄选一个时期如初唐,如盛唐,也有主要选大历诗人的。前期的几种选本往往将唐诗与六朝诗编在一起,以为一脉承传。也有的企图目观全唐,尝试集大成打通一代诗歌。目光一路朝放大走,一路朝精细走,呈现多元的认识判断,唐诗史的历程初具界碑。三、在诗人取舍上更是目断心审,标准林立。最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几种重要的选本都不选杜甫。如果说《箧中集》因局格太狭窄,主张太偏激,不选杜甫可以理解的话,殷�《河岳英灵集》的不选杜甫似实难理解。从他完备且明确的理论主张,如“神来、气来、情来”的创作意识,如“既多兴象,复备风骨”、“既闲新声,复晓古体”,称美建安气骨又不忘太康宫商的审美标准来判断,不选杜甫更是不可思议。他的选诗以盛唐为主,也确实反映了盛唐诗歌的气象风貌,他甚至有意识地要通过诗歌评选和理论概括立出自己的文学主张。然而他竟没有注意到杜甫,或者说竟放弃了杜甫!殷�选诗时密切注视诗坛动态发展,敏锐地探捕新星,荐拔佳篇,而且认真分析寻索同时代诗人的风格特点。再如果说殷�之不选杜甫还有其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杜甫彼时进入诗坛不久,诗名不很大,信息交通不发达等等,那么,晚唐人韦谷的《才调集》不收杜甫,则更令人无法解释。《才调集》十卷,规模宏大,选诗一千首,初、盛、中、晚齐全,而且还选了和尚和妇女的诗,却不选杜甫。而且此书明显是承接韦庄《又玄集》的模式框架,人又与韦庄同在西蜀先后做官,应该是信息资料上可以沟通接续的。《又玄集》三百首,选了杜甫,《才调集》一千首却不愿选杜甫,而且从审美主张上他能独具只眼地选白居易的《秦中吟》,竟不肯选杜甫。这跟后来的千家注杜局面真是不可同年而语,这一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学术兴趣。——总的来说,唐人眼中的唐诗与我们今天理解中的唐诗有很大差异,这个差异或正是我们今天的唐诗研究者不可忽略的。同时代人的认识与评介或许更有人文层面上的研究意义和历史文化及其接受领域上的判断价值。

唐以后的诗基本上笼罩在唐诗的影响下。五代十国五十年,与晚唐往往看作一体,与宋初又混沌接续,不易分割。宋初六七十年间,宋人学白居易,学李商隐,学韦应物,学张籍,学贾岛,又移步到学韩愈,学杜甫,沿王禹�、梅尧臣到欧阳修始出露自己的面目,到王安石、苏轼与黄庭坚三大家,才真正形成宋诗体制。所以严羽说:“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但到了南宋的中晚期,四灵、江湖派又掀起回归唐诗的大潮,学贾岛、姚合,学晚唐的风气,一直绵延到南宋的灭亡。元诗不甚发达,无论是元诗四大家,还是刘因、姚燧、杨维桢、萨都剌等都在一片宗唐学唐的潮流里沉浮,学李杜,学白居易,学韦应物、学李商隐,尤其是元末的一股学李贺旋风,仙灯鬼火,大放异彩。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元诗的学唐近唐,大多趋于“�缛绮丽”的一路。胡应麟所谓“元人诗如缕金错采,雕绘满眼”。——元人学的唐也在“中晚”,不过不同于宋季学的“中晚”,一条趋走的是李贺、李商隐绮丽之路,一条追尚的是贾岛、姚合“清苦”之风。或许正是出于反拨归正的心理,元之后的明代,从高�秉到前后七子重新打出严羽的“诗必盛唐”的旗号。南宋的严羽曾心怀忧患地指出:“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他提出了“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明确口号。——明前后七子“诗必盛唐”不仅总结了严羽的理论经验,也总结了元诗学唐的创作实际。由于他们的诚挚提倡与逼真实践,明诗在公安、竟陵之前的“盛唐”面目尽管傀儡装束、肤廓皮相,却是唐诗传承史中最辉煌的一段。

清初的诗人与学者,显然眼孔放得大了,晚明乱提口号,师心自重,闹哄哄的诗坛局面使他们多了个心眼,不肯轻易跟着别人走。但大的样板却只有两块:唐与宋,正如钱钟书所说,没有第三条道路。到了那个时候,无论是谁,“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于是,宗唐宗宋形成了胶着状态,宗宋的黄宗羲、吕留良、吴之振、叶燮拼命拉抬宋诗的地位,顾炎武、朱彝尊、王士礻真、毛西河等“大家”则力主唐音,又偏重盛唐。吴乔、贺裳、冯班等一批小批评家则又花言巧语鼓励引诱学晚唐。王夫之干脆说宋一代无诗,他评选古诗、唐诗、明诗,独不取宋诗(因为元一代在异族统治之下,他干脆也一笔抹去了元诗)。清初特定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史背景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旨趣和批评情绪,诗坛人物多少有些情绪化的表现,理性思维气氛淡薄。难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论及这个局面时要说:“尊唐抑宋,未为不合。而所谓宋诗,皆未见宋人得失,漫肆讥弹,即所谓唐诗,亦未造唐代藩篱,而妄相标榜”。到了乾嘉时,唐宋诗之争才趋于调和——恰恰本于人心思想的趋于平和——诗坛上可以各自宣明旨义,不必漫肆讥弹。沈德潜主唐音,讲求温柔敦厚;翁方纲喜宋调,尤好辨析肌理;袁枚出入唐宋,唯性灵为归的;赵翼则更是放大眼孔唱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互相不见倾轧与攻击。但沈德潜有两句话还是相当委婉精到地道出了他主唐音美学上的原因:“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外,发露则意尽言中。”——这段话与钱钟书先生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有些貌似,但钱说更多有一点双峰并峙的意味,而这种双峰并峙的具体阐释无疑要以缪钺《论宋诗》中“唐宋诗之异点”之“论其大较”一段名句为代表。总括而言,唐人的诗更多一点主动性的感情发抒,自主且真率;更多一层心灵的自然流荡,澄净而明朗;更显出一种自由的独特风格,唐人评判外部世界的意见主观单纯,往往带有唯美的意绪。宋诗及宋以后的诗不免多一层模仿的味道。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王志》)说:“三唐风尚,人工篇什,各思自见,故不复模古。”而宋人则不免被认为是最要模古的,后来的宋诗派更是有意标榜宋人处处是学着唐人的,好用唐诗的标准来评判宋诗,好以唐诗的模式来比附宋诗。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卷一的“按语”里,以唐诗发展的过程阶段来套宋诗发展的脉络线索,仿严羽、高�秉的初盛中晚四唐说来规画初盛中晚的四宋说,不仅四期一一对应,而且四期的代表人物也一一对应。——不管这种刻意模古是否道出历史真相,也不管宋诗的面目是否被人误解,宋诗以及宋以后的诗实际上已被主流的诗学批评家们人为地与唐诗的形体血脉粘连在一起,而唐诗与唐以后诗的魂魄气骨、精神风貌的区隔却是更清晰可辨了。

二 唐诗学术与唐学术

张潮《秋星阁诗话》小引云:“李唐之世,无所谓诗话也。而言诗者,必推李唐。……夫唐人无诗话,所谓善《易》者不言《易》也。”——诗话以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为始作俑。唐一代无诗话,但不能说唐一代没有诗歌的理论建设,没有有关诗歌的“学术”。但是唐人不是善《易》而不言《易》,只是用力在《易》也即是诗的致“善”之道。致“善”之道大抵有二:一、为做诗做好各种充分的准备工作——各种文学类书的编纂;二、为做诗定出细密的格式、法则——各种诗格、诗式的编撰。

类书,是介乎文学与学术之间的(或者说是混合了两者的)一种做文做诗的参考书。体制上以语词、文句、典故、事实、妙语镌策汇编为主,所谓“英词丽句,以类相从”,所谓“事类联属,便于采撷”。这种类书有唐一代名目繁多尤以初唐产品为夥:《文思博要》、《累璧》、《瑶山玉彩》、《三教珠英》、《芳林要览》、《事类》、《文府》、《碧玉芳林》、《玉藻琼林》、《笔海》等等。如今存世名声最大则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贴》(大部分都亡佚了)。闻一多在《类书与诗》(《唐诗杂论》)说它是“太像文学的学术和太像学术的文学”,“不过是《兔园册子》的后身,充其量也不过是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兔园册子》”。这一类文学参考书或者做诗实用手册,从中央编的大部头巨型类书到民间比如敦煌发现的《珠玉钞》、《随身宝》之类的微型“兔园策”,在一个相当广泛层面上凝聚了一支自觉的诗人创作队伍,因而在实践上大大推动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兴旺。难怪闻一多嘲笑说:唐初是个“大规模征集词藻的时期”。“词藻”——英词丽句的巨量镶嵌——也便成了一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与形式特征。病态的文藻与浮华不仅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畸型的繁荣,而且为有唐一代的诗歌创作的世俗化普及大开了方便之门,尤其为那些天分不高、才气不足且被一个时代的做诗潮浪卷了进去,拼命努力要做出成就的大量中下等诗歌作者鼓足了做诗的信心。——唐诗研究者有的已经发现了这种“兔园册子”深刻地影响到较高层次文人的创作(后来的李商隐还精心自制“兔园策”,如《金钥》、《杂纂》、《蜀尔雅》等,为自己做诗时随心调用故典镌策而预为之备),而且不自觉中规范与牢笼了一批诗人的词语选择与表达形式,为诗歌创作唱酬、联句、应对、测试的机械化、公式化、标准化铺设了便道,不管这种类书“指导”诗歌的理论意义如何,它已是唐诗学术的一种,对唐诗的创作发生了独特的影响。

第二点便是诗格、诗式的大量撰作。明胡应麟《诗薮·杂编》中存录了一批名单:“唐人诗话,入宋可见者:李嗣真《诗品》一卷、王昌龄《诗格》一卷、皎然《诗式》一卷、《诗评》一卷、王起《诗格》一卷、姚合《诗例》一卷、贾岛《诗格》一卷、王睿《诗格》一卷、元竞《诗格》一卷、倪宥《龟鉴》一卷、徐蜕《诗格》一卷、《骚雅式》一卷、《点化秘术》一卷、《诗林句范》五卷、杜氏《诗格》一卷、徐氏《律诗洪范》一卷、徐衍《风骚要式》一卷、《吟体类例》一卷、《历代吟谱》二十卷、《金针诗格》三卷。今唯《金针》、皎然、《吟谱》传,余绝不睹,自宋已亡矣。”——“诗格”、“诗式”、“诗法”均是讨论诗歌体式、法度与规则的“金针”,实际上也是传授写诗的基本格式与形式的要诀,王夫之斥为“画地为牢”。——先是为社会大众服务,像函授的诗学教程,“三家村”知识分子最得益。后来诗赋取士,又理所当然成为一种“高考参考资料”,刻意为公式化、标准化操作服务。等皎然因《诗式》而获荣名,一批有志通外学、修文辞的和尚也嗜好此道,借以光耀佛门。此类“诗格”、“诗式”著作有的比如皎然《诗式》不仅着眼在形式法则、声病偶对的探讨,而且涉及到创作论、艺术论、审美特征的讨论,如“取象”、“取境”,已经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与开拓,对晚唐五代乃至两宋的诗格理论发生过巨大影响。——当然对有唐一代诗歌创作产生推动作用的则主要还是初盛唐的著作,这些著作从上官仪的《笔札华梁》开始,较有积极影响的如崔融《新定诗格》,王昌龄《诗格》、元竞《诗髓脑》、皎然《诗式》多因日本释空海的集大成《文镜秘府论》六卷的整理而得以保存。所谓“唐人卮言,尽在其中”。张伯伟有《全唐五代诗格校考》一书,校辑考释甚为精详,对“诗格”形式的历史演化、利弊功用的分析评判也甚客观。——客观来说,诗格、诗式与类书“兔园策”一样,尤其是初盛唐的,都是为唐诗的创作繁荣、唐诗发展高潮作了准备工作、后勤工作、服务工作。——严格地说,它们谈不上理论建设,更无所谓学术建树。一为征集词藻,一为规范形式,当然征集词藻的还附有作品大全的展示,规范形式的也偶备审美经验的传授。从某种形式的意义上来说,这两者或可以构成唐诗的理论建树与学术规模。尽管它们是如此的简陋、粗糙,与唐诗实际上取得的巨大成绩远不相配,也几乎没有人肯承认两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联。——唐诗的繁荣与它的学术建设、理论指导是一个悖论。

唐诗的学术建设与理论指导更多的融化在时代实践中政治的引导和文化的诱导。我们知道,有唐一代,由于初盛的几个皇帝的大力提倡和躬自表率,以及一些诸如开科诗赋取士、礼敬厚遇文人的行政措施,唐诗到开元年间已是十分繁荣。唐玄宗即位不久,在答一位臣子的手诏中还专门强调“夫诗者,动天地,感鬼神,厚于人,美于教矣。朕志之所尚,思与之齐,庶乎采诗之官,补朕之阙”(《旧唐书·崔日用传》)。——玄宗本人便是一个酷爱文艺、酷爱美的皇帝。“开元天宝的时代在文化史上最有光荣。开国以来一百年不断的太平已造成了一个富裕的、繁荣的、奢侈的、闲暇的中国,到明皇时代,这个闲暇繁华的社会里遂自然产生出优美的艺术与文学”(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册)。我们看看《旧唐书·音乐志》里记载的玄宗如何热心提倡和指导音乐艺术——音乐直接关系到有唐一代乐府诗的发达,而乐府诗的发达与衍变正是唐一代诗歌兴旺繁荣的关键。(注:胡适在《白话文学史》第十二章《八世纪的乐府新词》中说:“盛唐是诗的黄金时代,但后世讲文学史的人都不明白盛唐的诗所以特别发展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盛唐的诗的关键在乐府歌辞。第一步是诗人仿作乐府。第二步是诗人沿用乐府古题而自作新辞,但不拘原意,也不拘原声调。第三步是诗人用古乐府民歌的精神来创作新乐府。在这三步之中,乐府民歌的风趣与文体不知不觉地侵润了,影响了,改变了诗体的各方面,遂使这个时代的诗在文学史上放一大异彩。”)《音乐志》还记载,玄宗亲自创作乐曲:“玄宗新曲四十余,又新制乐谱”。——这同唐太宗亲自写诗与宫廷大臣唱和酬答一样都有一种躬为表率的作用。——唐诗的繁荣原因诸多,但帝王的提倡尤其是带头实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的文艺才性与实践作品虽不是第一流的,但为第一流的诗人与诗的诞生铺开了红地毯,也正是在唐玄宗时李白、杜甫大步走上了文化舞台。

唐诗在初盛唐乃至整一代的繁荣发达又引出一个与唐代整个思想文化学术的关系。尽管李姓皇帝提倡道教,武姓皇后抬高佛教,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却大多秉持儒教正宗观念,并且不反对严重鲜卑化了的艺术形式(音乐歌舞)。故在主流形态的文化生活层面上真有一派三教并兴、百花齐放的局面。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传统(尤其是乐府文学的传统)垂直影响或者说严重熏染了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随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完成,意识到了的审美追求大大激活了他们的文学审美才性,文学的兴趣、绘章雕句的习惯几乎贯穿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而且考科名由进士入仕途还得备习诗赋,《文选》几乎是最热门的一部必读书,莘莘学子固然案头必备,士大夫官员也必须时时温习,用心揣摩。在官场的应酬中,有文学的修养素习才能潇洒地周旋俯仰,才能引得圈子里的尊仰与朝廷的敬重。比如张说为宰相时曾把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亲手题在政事堂,让朝中文士作为人才及其作品的楷模。——《文选》本身即是文学的一部集大成的参考书,一个文学经典的样板。“选学”是炙手可热的学问,理所当然也成了一种正宗学术。朝廷在刚刚流行的李善注本之外,又迫不及待命工部侍郎吕延祚等五位大臣合注《文选》,以求完备新颖。文学的学术化又拉动了学术的文学化,朝廷上上下下、江湖幽深之处都弥漫着追逐文学的浓烈气氛。一个直接的结果是人人都写诗,王公大臣、士大夫知识分子自不必说,林泉隐逸、岩樵渔父、和尚道士、闺阁名媛、娼妓宫嫔也都写诗,响应一种上下合流的时代精神,陶醉在这个诗化的时代之中,唐一代文化格局几乎就沉浮在诗歌的大潮之中。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唐代的史学高度发达,尤其是初唐。但初唐的史学又恰恰是文学味最浓重的。初唐官修的几种重要断代史都染有非常浓重的文学气味,绮藻丽句、文学的笔触随处可见。闻一多说:“只把姚思廉除开,当时修史的人们谁不是借作史书的机会来叫卖他们的文艺——尤其是《晋书》的著者!”这话虽偏激一点,但触到了一个史的诗化的问题,即史学叙述中调动文学手段的问题。其实,这一种我称之为“史的诗化”的现象上可追溯到《史记》、《汉书》,而尤以范晔的《后汉书》最为典型。司马迁著《史记》,抑止不住内心的文学描写的冲动,诗的才性与激情不自觉中流荡而出,一部《史记》直可当文学书来读,故鲁迅先生有“无韵之《离骚》”之赞颂。两《汉书》也是文采飞扬的,班固、范晔都是文章高手,都是文学当行,作史时忍不住时时调动文学手段,使严峻的史的叙述染浸上浓重的诗的情调。至初唐的几位史家更是踵事增华,不惜要“借作史书的机会来叫卖他们的文艺”了。这种风气与趋势到盛唐的刘知几出来大声疾呼直言其弊,才被刹住,而且是永远的刹住了。刘知几的《史通》在史的理论上把中国诗化史学的传统截断了,从此以后历史与文学严格分了家,正史均秉笔直书,精炼简核,不敢再有文学的夹羼染绘,连润色都很少见到了。甚至欧阳修这样的大文学家修史时也严格按照了刘知几的规矩,不敢涉入文学一步。

刘知几在那个时代几乎是唯一的一位守住学术阵地、拒不肯让文学浸漫过来的纯粹学者。他在《史通·自叙》中说:“予幼喜诗赋,而壮都不为,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幼喜诗赋”是时代习染,及壮,则明确对诗赋说“不”!“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学术的家学渊源,“著述”的崇高使命,扬雄以来不为雕虫小技的文化眼光使刘知几自身与盛唐文学风气划清了界限。刘知几的例子是很有认识意义的,他的著述立场与学术态度在盛唐以后是不可能再有的。开元以后,天下士人“耻不以文章达”,诗赋取士的制度确立并固定化之后,攻诗赋、擢科举是一代人心所向,是一代人才精英的正途出路。刘知几虽把文学驱除出了史学领地,但在一个诗与文学光焰万丈的时代里,史家守住自己的贞节的同时也只得忍受自己的寂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一代的学术(包括史学)在精神上已被诗赋冲垮了,人才流失,光芒黯澹,虽然成果累累,但在整个时代文化大格局中只有默坐隅角的地位。

唐一代学术大抵有两端:史学与佛学。史学最称发达,成果十分丰厚,除了姚思廉、李百药、令狐德、李延寿等正史作者之外,还有撰“国史”的吴兢、韦述、柳芳、令狐�亘、于体烈等名家。《贞观政要》(吴兢)、《东观奏记》(裴庭裕)、《顺宗实录》(韩愈)都是重要的“国史”专书。特别值得称道的当然是刘知几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杜佑《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后世所谓“九通”、“十通”之首。开元间修撰的《唐六典》、《大唐开元礼》也是十分重要的典礼类专书。唐一代通俗史事类杂著笔记也相当纷繁,著名的如《通历》(马总)、《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大雅)、《明皇杂录》(郑处诲)、《安禄山事迹》(姚汝能)等。另外,唐僧玄奘口述辩机编纂的《大唐西域记》也应列入山川地域史志的范畴,此书已开了释僧撰属的先河。

唐代的佛学相当繁盛,著名的佛学家,有学术性著述可考并声名显赫的就有玄奘、窥基、神秀、慧能、神会、法藏、湛然、宗密、怀让、马祖、怀海等等。唐代的佛学固称辉煌,但内典佛藏、方外奥义毕竟不是严格意义的中国学术,也不是纯正形而上范畴的哲学思考。唐代哲学一般不称发达,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主要诠释官方的经典见解,陆德明《经典释文》也只是儒典的一般音韵、训诂的著作。儒学在佛学(也包括道学)的重重压迫之下,几无成绩可言。那是胡适所谓“印度思想哲学泛滥的时代”,儒学的复兴要等到两宋才开始酝酿并最终完成。唐初的傅奕力主反佛,影响所及有中唐韩愈的排佛,但韩愈的主要哲学文章《原道》、《原性》以及李翱的《复性书》也并无严格意义的学术推进。而对哲学问题深感兴趣(也困扰半生)的刘禹锡、柳宗元们却用心在宏观的天人关系的探索与寻绎,《天论》、《天说》、《天对》固有一些深辟的见解,闪耀出睿智的思想火花,但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有限。而“文中子”王通的《中说》旨在调和三教,不但入不了儒家的“经”,自立一“子”也似乎是非常勉强的。——有唐一代在汹涌奔腾的诗歌潮流的映照之下,学术的音响总觉空杳渺远,学术的景色显得暗澹无光。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赋相对沉寂,连新近出版的《中国文学通史·唐代文学史》都几乎没提到)。这个时代盛产诗人与诗歌,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拼命写诗,引吭高歌,率性任情,阔步前行,——整整一个时代,诗是生命的原旨,诗是文化的正色,诗是学术的主调。几乎整整一代人高张着感性的风帆,喷薄着生命的热力,内心激涌着诗的冲动,笔下铺展开锦绣玉缀,只认创作,不思其他。诗人们关于时代的对话,同行间技艺与情思的交流,生命的理解,审美的实践,功名进取成功的矜夸、失败的怨屈,诗几乎是唯一的媒介。读读《高氏三宴诗集》、《断金集》、《元白继和集》、《三州唱和集》、《刘白唱和集》、《汝洛集》、《彭阳唱和集》、《吴蜀集》、《三舍人集》、《汉上题襟集》的题

  我国的现代文学在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抵制现代性,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又难以正确处理其落后性,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界也就有必要理清我国现代文学利弊共存的局面,使其不会将审美观念总结为“怨恨”。然而我国现代文学所具备的现代性却和这种怨恨相互关联。

 学年论文选题(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为了防止5000字的学年论文流于空洞,一般要求大家选择现当代文学中的某一个具体作品(体裁不限),在对其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评析,并具备一定的理论色彩。因此这里所提供的,仅仅是作为参考,以求在启发大家的思路上略有助益。

 《狂人日记》新论

 《阿Q正传》新论

 《伤逝》新论

 论《呐喊》的艺术特色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故事新编》

 论《野草》

 论《朝花夕拾》

 鲁迅杂文艺术论

 《女神》艺术新论

 论郭沫若的历史小说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论屈原形象塑造

 论抗战时期郭沫若历史剧的主题特点

 吴荪甫新论

 论《子夜》的结构艺术

 论茅盾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虹》和《腐蚀》心理描写比较

 论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高觉新

 论《激流三部曲》中妇女的悲剧命运

 论《家》的艺术成就

 论巴金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论《寒夜》的悲剧艺术

 论祥子的悲剧性格

 论虎妞

 论《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论《四世同堂》

 论老舍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

 论《月牙儿》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作品的民俗色彩

 高觉新、祈瑞宣、蒋蔚祖形象比较分析

 重评老舍的科幻小说《猫城记》

 论《雷雨》

 论《日出》

 论《原野》

 论《北京人》的喜剧性

 论《北京人》的艺术特色

 论 “雷雨性格”和“原野精神”

 论曹禺剧作中的小人物

 论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边城》主题之我见

 论翠翠的形象塑造

 论《边城》的艺术特色

 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成就

 论沈从文小说的诗体特征。

 论艾青诗歌中的意象

 论艾青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论丁玲短篇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论莎菲

 论丁玲的作品及其女性意识

 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心理描写

 《尝试集》新论

 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论叶绍钧短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论叶绍钧的教育小说

 论《倪焕之》

 论冰心的“问题小说”

 论《寄小读者》

 冰心散文艺术谈

 评冰心爱的哲学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郁达夫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论郁达夫小说的叙述模式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人”形象与俄国小说中“多余人”形象比较

 论郁达夫散文的艺术成就

 论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乡土派小说

 论田汉话剧的艺术成就

 从洪深的《赵阎王》看奥尼尔的影响

 论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论王统照前期小说创作

 论许地山小说与宗教的关系

 论废名的小说

 论庐隐的短篇小说

 论冯沅君的短篇小说集《卷葹》

 论凌叔华的短篇小说

 论林徽因的诗歌

 李金发诗歌漫议

 论田汉早期剧作的思想倾向

 论丁西林的世态喜剧

 论蒋光慈的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

 论柔石的《二月》

 论殷夫的诗歌

 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蒲风的诗

 论萧军《八月的乡村》

 论萧红《生死场》

 论东北作家群的短篇小说

 论李劼人的历史小说

 论《死水微澜》中罗歪嘴形象的塑造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论穆时英小说的思想与艺术

 论臧克家的《烙印》

 论臧克家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艾芜的《南行记》

 论艾芜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野猫子的形象塑造

 论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淘金记》的思想与艺术

 论沙汀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

 方鸿渐形象的文化学阐释

 论方鸿渐形象的塑造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对民族劣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论田间的街头诗

 论七月派诗歌

 论七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论中国新诗派

 郑敏和陈敬容诗歌比较分析

 论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

 从《呼兰河传》的妇女形象看萧红的反封建思想

 论《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论张爱玲小说

 论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从心理分析方法看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论张爱玲对中外小说的借鉴与创新

 论路翎的《财主底女儿们》

 论黄谷柳的《虾球传》

 论师陀的《果园城记》

 论师陀的长篇小说《马兰》

 论张恨水的《啼笑姻缘》

 论苏青《结婚十年》

 论徐訏的《鬼恋》

 论无名氏的《塔里的女人》

 《赛金花》新论

 论夏衍的话剧创作

 论夏衍戏剧的抒情特色

 话剧《法西斯细菌》主题之我见

 论陈白尘的喜剧艺术

 论丘东平的报告文学

 论赵树理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论赵树理小说的讽刺特色

 从《小二黑结婚》看赵树理对古典小说的借鉴和创新

 重评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论孙犁小说妇女形象的塑造

 论孙犁小说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论孙犁小说人物的灵魂美和人情美

 论陆地现代时期小说的民族审美特征

 试从文化学角度阐释华山报告文学的民族风格

 论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论闻捷诗歌与新疆民歌的关系;

 论郭小川诗歌中的哲学意识;

 论冰心散文中的“爱的哲学”;

 论吴伯箫忆旧散文的情感品质;

 论散文三大家的时代精神与历史意识;

 论《茶馆》的悲剧性;

 赵树理小说与鲁迅小说比较;

 孙犁小说与沈从文小说比较;

 论十七年小说的战争观;

 论《青春之歌》的生命观;

 《洼地上的“战役”》里的心理分析;

 论归来诗人创作的生命意识;

 论朦胧诗的个性意识;

 论第三代诗人的诗歌观念;

 论《随想录》中巴金的精神世界;

 论杨绛散文的文品与人品关系;

 余秋雨散文辨;

 论《唐山大地震》对中国报告文学的独特意义;

 论探索剧的得失;

 论伤痕小说的文学价值;

 论高晓声对鲁迅、赵树理传统的继承;

 论蒋子龙小说对改革精神的探掘;

 论《人生》里的人生启示;

 论《棋王》里的“道禅一致”;

 论新写实小说对中国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革新;

 论新历史小说中的历史观;

 《红粉》与《小巷深处》的比较

 余华小说论

 试析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描写

 分析余华小说的“冷漠叙述”

 试析余华小说中的戏仿与反讽策略

 试析余华小说的人物符号化趋向

 试析余华小说的先锋性

 略谈孙甘露小说的语言游戏化倾向

 试论马原“叙述圈套”的意义

 试论马原小说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

 试论洪峰小说的叙述策略

 试析格非小说的“叙述空缺”

 试论格非对小说形式技巧的探索

 试论莫言《红高粱》的审美追求

 试论韩少功小说的寻根意识

 试论张承志小说的诗化倾向

 分析苏童小说的历史意识

 分析陆文夫小说的文化意蕴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那些看看下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吧!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

 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

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

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

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

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

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

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

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表现手法运用

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

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

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

44、冰心“小诗”简论

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

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

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

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

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

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

65、论“朦胧诗”的产生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

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

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

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

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

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

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

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

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

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

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478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