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电影会被遗忘,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长存

《牛虻》:电影会被遗忘,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长存,第1张

**诞生100多年,古典音乐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格里高利圣咏横空出世之际,那是公元9世纪和10世纪的事了。那么,小弟弟向老大哥取经,也就名正言顺了。**喜欢引用古典音乐,《走出非洲》引用了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沉默的羔羊》引用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入殓师》引用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光倒流七十年》引用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幻想》…… 有没有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专门为一部**创作过音乐呢?

在聆听上海爱乐乐团2018-2019年音乐季闭幕演出之前,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就算听过那场音乐会之后,我都惊讶得难以想象, 自己少年时看过很多遍的苏联**《牛虻》,居然请了当年已经闻名世界、被誉为“20世纪贝多芬”的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来为**创作背景音乐。

听完那场音乐会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忆当年自己一遍遍观看《牛虻》的情形,要么是应学校要求去学习列瓦雷斯为意大利人民奉献自己青春的动人事迹,要么为了再看几眼漂亮又打扮入时的女主角波拉夫人,要么为仔细揣摩红衣主教蒙塔奈利究竟用了什么计谋骗取了阿瑟的信任,等等。从来没有一次是为了音乐再去看《牛虻》的—— 在聒噪的所谓音乐中长大的我们这一代,到了能观看**《牛虻》的年龄,又有几人已经能认知到音乐是非常美妙的存在。

根据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同名小说拍摄的苏联**《牛虻》,初映于1955年。**完成后,人们发现受命为《牛虻》谱曲的肖斯塔科维奇为**谱写了不少音乐素材,限于影片的篇幅和叙述节奏,这些音乐素材没有全部用上。嗣后,另一位苏联作曲家列冯·阿托缅不忍心让大师的创作烟消云散,便根据肖斯塔科维奇的手稿整理出了总共12首的《牛虻组曲》。

《序曲》、《民间舞》、《华尔兹》、《加洛普》、《浪漫曲》等等组成的《牛虻组曲》中,最广为人知的,非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莫属了。

准备重看**《牛虻》之前,我按照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默默地将《牛虻组曲》的每一首与**中的人物一一对应, 觉得最有听众缘的那一首《浪漫曲》应该出现在阿瑟初遇琴玛对她陡升爱慕之情、两人共坠爱河以及由阿瑟变身为牛虻列瓦雷斯后重遇已成波拉夫人的琴玛时,然而,窄银幕、黑白片《牛虻》,虽然清晰度不够,声音效果也显扁平,但《浪漫曲》渐渐响起的刹那,我的耳朵没有误听。1小时40分钟片长的《牛虻》,两度完整地出现了《浪漫曲》,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始4分多钟时,还有一次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处1小时30多分钟时。那么,两次响起《浪漫曲》的当口,银幕上出现的人物形象是不是阿瑟和琴玛以及列瓦雷斯和波拉太太呢?答案是否定的。4分多钟的《浪漫曲》是为阿瑟和神父蒙塔奈利奏响的,1小时30多分钟响起《浪漫曲》时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红衣主教蒙塔奈利在劝说被捕入狱的意大利青年党人列瓦雷斯俯首称臣。

《浪漫曲》出现在**《牛虻》中的时间点,貌似音画错位了。当然,**创作者不会错,一定是我们的理解出了岔子。为了找到自己错在何处,我翻箱倒柜地找出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原著翻阅起来。 “意大利青年阿瑟,出身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漏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琴玛误会,并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塔奈利神父的私生子。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他以假自杀为掩护,愤然出走,在外漂泊13年,历经艰辛,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火,积极准备起义。最后不幸被捕,面对军方的威胁和生父的劝降,不为所动,从容就义。”这是印在书的封底上的内容简介,与我重看的同名**表达的内容并无二致。 正因为是一部表现幼稚的青年被蒙骗后幡然醒悟、继而为革命事业献出年轻生命的**,1955年上映的苏联**《牛虻》,情节经过删繁就简后几乎只剩下了从阿瑟到牛虻的成长过程,阿瑟与琴玛的爱情、列瓦雷斯重遇琴玛的悸动以及作为私生子阿瑟遭遇的鄙视,影片都表现得非常匆忙,没有了表演空间的演员们,只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吹胡子瞪眼”,所以, 很多年以后苏联科学院《**史纲》曾这样评价**《牛虻》:“影片《牛虻》是不均衡的……但肖斯塔科维奇谱写的充满紧张激情的、很有气魄的音乐是影片最优秀的部分。”  既然如此,影片最优秀的部分音乐怎么会将《浪漫曲》错位给阿瑟与蒙塔奈利在一起时的戏码?

翻开伏尼契的原著,我们会发现, 女作家在表现阿瑟与蒙塔奈利这位秘密的亲生父亲之间的互动以及列瓦雷斯撕掉红衣主教的面纱与虚伪的父亲当面对质时,笔触细腻、细节饱满、情感炽热、内涵丰富。总共300来页的《牛虻》,一上来伏尼契就用了两个半章节详细描述了阿瑟对神父蒙塔奈利的依恋以及蒙塔奈利对儿子阿瑟的爱意,父子俩在神学院读书,到瑞士游玩,在家里在路上,通过伏尼契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蒙在鼓里的阿瑟和实情在胸的蒙塔奈利共同围绕着“爱”字展开的亲密无间互动:

”神学院院长蒙塔奈利神父停下手中的笔,以疼爱的目光看了看俯在文稿上的那颗乌黑头发的脑袋。“

”说我的样子像你。我要真是你的侄子那才好呢,神父——“

至于小说快要结束时,已知红衣主教真实身份的牛虻与蒙塔奈利的一次灵魂对话,则将一对如双头蛇一般的父子因人生目标完全相异而撕裂的战栗,痛陈在了字里行间。

肖斯塔科维奇为什么要将《牛虻组曲》中最美的旋律安排给阿瑟与蒙塔奈利以及牛虻与红衣主教?虽然受命为**谱写音乐,这个认真了一辈子的作曲家,一定一丝不苟地读了伏尼契的小说,所以,他知道女作家主要想表现的,并非1955年版的苏联**所呈现的,是一个懵懂青年何走上革命道路并为之牺牲自己的故事。那只是背景,伏尼契想要表达的,是在革命洪流滚滚而来时,一对曾经亲密无间的父子是如何分崩离析的。

《牛虻》评价如下:

生于爱尔兰的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百年前著成的《牛虻》,可以无愧于“伟大”一词的称誉,她笔下那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时间已使它成为了经典。

关于《牛虻》,它对理想始终不渝的殉道精神;它爱情和责任的冲突;它由人伦引发的痛苦与悲剧各有不同的理解。

《牛虻》**版本中的配乐堪称是杰作,此片于1955年由列宁格勒**制片厂出品。由A·法英齐姆密尔导演,奥列格·斯特里奇诺夫主演,俩人都是都是当时苏联**界的艺术家。

相比起原著,**中“牛虻”这一角色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影片着重刻划了他为追求自由和真理,不屈地战斗并奉献生命的精神,把小说中这一人物的不完美之处都略去了,但它仍是公认的佳作。

斯特里奇诺夫饰演的牛虻,以其充满忧郁和悲剧命运的目光及高贵傲然的气质,在人们心目中记忆鲜明,难以超越。

**美化了“牛虻”身上人性的弱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著的艺术性,但肖斯塔柯维奇的**配乐从另一方面弥补了这一不足。

主人公亚瑟(牛虻)的曲折命运和深邃情感还是让作曲家动了真情。只是限于影片的篇幅和叙述节奏,音乐未能充分展开,很多写好的音乐最终也未能用上。

此后,一位苏联作曲家列冯·阿托缅根据肖氏的手稿陆续整理出一些完整的曲子并将其编为《牛虻组曲》,这部作品近年来有很高的上演率。

这12支曲子正是肖斯塔柯维奇“用音乐来打动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情感”的作品。看过**的人会对这一点有更深的体会,配合着情节画面,音乐和谐完美地完成了剧中人物情感的映射,使牛虻作为一个“人”的心灵经历鲜活而动人。

《牛虻》的配乐并非只有这首《浪漫曲》出跳,其他如《序曲》的大气磅礴,《民间节日》的轻快明丽和《夜曲》中浓得化不开的浪漫,都大大超越了它作为**配乐的初衷,完全具备了独立欣赏的条件。

尤其是这部红极一时的《牛虻》,用厚积薄发来解释似乎说不过去,老肖属于多产作家;1955年的创作环境已经进入了“解冻季节”,照理作曲家应该能写出更直抒胸臆的东西?但是却写出这样一部完全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配乐,可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谜。

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年),生于圣彼得堡,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达到了在特殊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极致,被誉为“20世纪的贝多芬”。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遍及各种音乐体裁,特别是15部交响曲使他享有20世纪交响乐大师的盛誉。他在通俗音乐领域同样是一位能手,他的歌曲《相逢之歌》(1932)成为30年代苏联群众歌曲大繁荣的先声。肖斯塔科维奇1955年作在莫斯科为**《牛虻》 所作的配乐:6首小品Op97a,包括:1方阵舞曲、2西班牙舞曲、3夜曲、4手摇风琴、5前奏曲、6浪漫曲。这六首小曲,非常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质。其中第二首西班牙舞曲因流动悦耳的旋律、生动活泼的节奏被广泛流传。

  目前网上没有这部影片的资源;

  或者楼主去CCTV6网 试一试,

  以前CCTV6网是有,现在可能没有了,毕竟影片也有差不多十年了吧

  看到网上有96年开播那一年播过的译制片

  里面有一部《凯西梦克》不知道是不是同一部

  卡萨布兰卡快车

  侠盗罗宾汉(美)

  英伦之恋(美)

  钦差大臣(苏)

  美凤夺鸾(美)

  海盗(美)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

  屏开雀选(美)

  我的童年(苏)

  空谷芳草(美)

  死亡盟约(美)

  化身博士(美)

  碧云天(美)

  青春恋(美)

  红伶奇缘(德)

  复仇(美)

  彼得大帝·上下集(苏)

  逃离魔穴(美)

  康涅迭格的圣诞节(美)

  肖像(美)

  山地大战(苏)

  有情人终成眷属(苏)

  最后的裁决(美)

  拳王(美)

  幻想杀手(美)

  忠诚的考验(苏)

  无罪的人(苏)

  疯狂的钱欲(美)

  环游海底世界(美)

  谍海奇才(英)

  悲惨世界·上下集(法)

  纽约奇潭(美)

  蝴蝶梦(美)

  马耳他之鹰(美)

  农家女(美)

  狩猎人(美)

  维克托与维多利亚(美)

  大拇指汤姆(美)

  双城记(美)

  军校轶事(法)

  贝琳达(美)

  城堡(美)

  封面女郎之死(美)

  热浪(美)

  库图佐夫将军(苏)

  叛舰喋血记·上下集(美)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意)

  有劣迹的女人(美)

  快乐的结局(美)

  春闺怨(美)

  老朋友(美)

  抵抗运动中的巴比(法)

  雨树县(美)

  孟菲斯(美)

  逃亡列车(法)

  匪巢探秘(苏)

  合法婚姻(苏)

  射月(美)

  **悲欢曲(苏)

  大奖(美)

  明年夏天(法)

  蓝色民谣(法)

  莫斯科之恋(苏)

  对罗基·罗宾逊的军法审判(美)

  风流女窃(美)

  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苏)

  小饭馆(美)

  丹娘(苏)

  谢尔盖神父(苏)

  漂亮的奥黛罗(法)

  执着的爱(美)

  保卫察里津(苏)

  战地浪漫曲(苏)

  好莱坞幽灵(美)

  水手艳遇(美)

  第一骑兵军(苏)

  啼笑皆非(法)

  荒宅遗怨(美)

  我不愿长大(苏)

  恋人与美人(美)

  光荣的日子(法)

  白比母黑耳朵(苏)

  两个人的车站(苏)

  困境(法)

  机组乘务员(苏)

  赢家(法)

  红与黑·上下(法)

  警察与小偷(意大利)

  圣诞节的风波(法)

  钻石宝剑(法)

  末代皇帝·上下集(美)

  冒险家(法)

  宠儿(美)

  家中的陌生人(法)

  昔日之恋(美)

  血腥十字花(美)

  无声的追击(美)

  罗马十一点(意)

  午餐谋杀案(美)

  致命的友谊(美)

  罪行始末(法)

  幻影(美)

  钻石胳膊(苏)

  请不要吃掉雏菊花(美)

  恐惧降临巴黎(法)

  替身奇侠(美)

  少年船长斗匪记(苏)

  男子汉们(苏)

  小歌星(美)

  少女与战争(法)

  空摇篮(美)

  卡图什(法)

  王子替罪羊(美)

  莫扎特的爱情生活(美)

  莫斯科在广播(苏)

  小神童(美)

  飞跃大峡谷(美)

  大象音乐会(苏)

  虎胆警官(法)

  危楼风波(苏)

  空中猛士(美)

  伊莎贝尔的选择(美)

  死亡阴影(美)

  父亲的愤怒(美)

  虎口余生(法)

  山鲁佐德的又一夜(苏)

  火球司令部(美)

  消灭三K党(美)

  野性的呼唤(美)

  无头骑士(苏)

  万世师表(美)

  德克萨斯小夜曲(法)

  聪明小子(美)

  风筝(中、法)

  星期天的爸爸(苏)

  三宝磨房(苏)

  走向真爱(美)

  蛇谷的诅咒(苏)

  红颜劫(美)

  职业杀手(法)

  教授与白痴(苏)

  驯火记(苏)

  池水清清(美)

  世界闻人(法)

  美国**(美)

  特谴队(美)

  奥赛罗(苏)

  漂亮女仆(美)

  梦魇(法)

  陌生人(美)

  红帆(苏)

  罗密欧与朱丽叶(苏)

  死亡游戏(法)

  墨西哥城的歌手(法)

  凯西梦克(美)

  阴暗的早晨(苏)

  正义永恒(美)

  无罪辩护(法)

  赤裸的谎言(美)

  扎根西部(美)

  生活是条静静的长河(法)

  牛虻(苏)

  暴风雨中所诞生的(苏)

  我的生命(美)

  包法利夫人(法)

  那时侯只剩下我自己(美)

  安娜·卡列尼娜(苏)

  塔曼果(法)

  麦收风云(美)

  家庭危机(法)

  黎明前的黑暗(美)

  拿破仑传(法)

  杀人动机(美)

  冒险家——让·加尔莫(法)

  警察米歇尔(美)

  残酷的罗漫史(苏)

  勇战墨西哥城(法)

  左岸·右岸(法)

  神怪海奇(美)

  替身将军(美)

  铁血神探(法)

  婴儿拐盗案(美)

伯辽兹: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茱丽叶》;

勃拉姆斯:F大调温柔的浪漫曲;

布鲁赫:为小提琴和管弦乐而作的A小调浪漫曲;

德沃夏克: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F小调浪漫曲、《水仙女》中“银月之歌”;

佛莱: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A大调浪漫曲;

法雅:魔法师的爱情;

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G大调浪漫曲

格拉祖诺夫:交响诗《抒情诗》;

李斯特:爱之梦;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

圣桑:C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降D小调小提琴浪漫曲;

肖斯塔科维奇:《牛虻》**配乐组曲:浪漫曲;

约翰施特劳斯:爱之歌圆舞曲、深情圆舞曲;

理查施特劳斯:歌剧《莎乐美》;

舒曼:A大调浪漫曲;

西贝柳斯:弦乐《爱情故事》、降D大调浪漫曲;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F小调浪漫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埃尔加:爱的礼赞;

马斯奈:《泰伊斯》沉思;

维尼亚夫斯基:浪漫曲;

萨拉萨蒂:安达鲁西亚浪漫曲。

由于古典音乐大多为调性标题(如:降B小调、C大调等等),作品中的浪漫乐章、爱情唱段(歌剧)很多,多得无法列举,非常好听。

推荐几张浪漫曲专辑:

1、古典发烧极品《穆特演奏的浪漫名曲》——古典小提琴作品中的浪漫乐章;

2、沙汉姆演奏小提琴《浪漫曲》——古典小提琴小品

3、苏克演奏史上最悦耳的小提琴浪漫曲集

4、卡拉扬:柔版名曲集、续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559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