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民歌风格特点

苏联民歌风格特点,第1张

1、苏联歌曲多为叙述性的歌曲,歌词大多为听众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曲子的起伏也符合歌词情节的起伏。

2、时代性很强 苏联很多著名歌曲都是为当时社会环境所创造的 这和其他国家时代歌曲生命力短有很大区别。

3、苏联音乐工作者善于运用音乐,苏联很多歌曲实际上是只有曲子的 歌词是根据需要增加的

4、苏联歌曲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于传唱 这一点当然有苏联国立强大影响深远 俄罗斯民族喜爱音乐的因素 但更在于苏联歌曲曲子简单 即使是用简单的口琴 手风琴也可以奏出很好的曲子,而歌词简介 使得其容易被人民接受。

扩展资料

前苏联歌曲歌词多是颂扬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人有一种坚定的信仰和目标。发自内心地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的生活,并用双手去建设美好的未来。

前苏联歌曲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的口号,也不是单一轻佻的小调,它们总是带着深深的情感,和俄罗斯广袤的土地,多灾多难的历史以及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它反映着普通劳动者的命运和生活,反映国家和劳动者息息相关的关系。

是不是有人会想,苏联人能有什么青春,不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吗?然鹅,最近看的这部苏联青春**《我漫步在莫斯科》,清新可爱得不像话,优雅从容,没有堕胎斗殴辍学,一个大写的美。

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当桌面了,构图光线没得说,演员们的颜值也很对得起观众。随便跑个龙套的演员都美哭了……配乐轻快可爱,尤其是最后那首“我漫步在莫斯科”,晴天雨天都适合哼的小曲儿。先来三张图随意感受一下**画风。

**的海报也很好看。

**讲述的故事非常清新,两天,四个年轻人,一场婚礼。画面很平和,似乎这两天发生的事情和余生并无差别。年轻的西伯利亚维修工瓦洛佳在莫斯科停留两天,他在《青春》杂志上发表了小说,吸引了主编的注意,于是顺路过来与主编见个面。

结果被狗咬了还没地方住,幸好科里亚出现帮忙。

电车上,他结识了莫斯科本地人,18岁的地铁工人科利亚。他总是自称是个诗人,乐于助人,热情开朗,笑起来透着点小狡颉。瓦洛佳的朋友萨沙来找科里亚,让他帮忙把自己的入伍时间推迟一个月,好跟女朋友结婚。三人在商店买唱片的时候约女售货员阿莲娜参加萨沙和女友当晚举行的婚礼,手续办妥后,两人因为种种误会又要分手,萨沙一气之下剃了光头准备明天入伍,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最终两人和好。

莫斯科地铁里,阿莲娜、科利亚和瓦洛佳分别了。阿莲娜和科里亚依依惜别,电灯泡瓦洛佳在电梯上唱着小调,我漫步在莫斯科……

习惯了《荒野猎人》茹毛饮血重口味的人,看了剧情简介会不会觉得寡淡?咦就这么结束了?居然没有堕胎斗殴辍学?好像不太是战斗民族的风格哦?可是,可爱的青春不就是这样吗?小小的情愫小小的友谊,无所事事似乎什么都没发生,依然停留在原点的两天,一切都还没有改变。

就像淡淡的校园民谣,眉目寡淡,天马行空。有姑娘有兄弟,有还没被污名化的诗和远方。尚未匍匐在地用力生存,还能轻盈跳着,翘着弯弯的嘴角,耍着嘴皮唱一首 “我漫步在莫斯科” 。

**中有很多幽默好玩的桥段,比如瓦洛佳家门口的咖啡馆,咖啡馆小哥用跳广场舞的超高分贝放英语磁带,学英语的痛苦样子好像听专八听力哦……

还有路遇载歪果仁的出租车司机,因为语言不通没法儿让客人付钱,于是司机大叔把车停到路边求助年轻人瓦洛佳和萨沙,英语狂烂的瓦洛佳强行揽下这桩事,最后还是稍通英语的萨沙和稍懂俄语的外国人把事情弄清楚了。那种跟外国人对话的样子大家都懂的,各自懵懂。

**中串联起各人物的莫斯科小哥瓦洛佳,由后来拿了奥斯卡小金人的大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扮演。对就是拍了《蒙古精神》、《西伯利亚理发师》、《烈日灼人》等影片的那个。就不放他现在照片了,看了有点心疼(微笑脸

18岁的米哈尔科夫自带莫斯科小青年气质,非常可爱。热情善良,很爱现,那种 “整天无所事事还没长大” 的小男孩样子,大写加粗下划线着 “青春” 两个字,轻盈有灵气,因此一角成名…… (此处省略对 18 岁小米的赞扬一万字)

据说**拍摄过程中,小米同学耍滑头要求将片酬从一天8卢布提高到一天25卢布,导演达涅利亚也很滑头地微笑表示,如果提高片酬,那就换个人来演。小米同学痛哭着表示那还是算了,并说坐地起价这一招不是他自己想的,是他大哥哥教他的……

《我漫步在莫斯科》的导演,格鲁吉亚人格奥尔基·达涅利亚在苏联时期拍了好几部经典**,比如《秋天的马拉松》、《米米诺》啥的。最受俄罗斯人好评的大概是《幸运先生》,据说其中 “讲师” 这一经典形象非常讨俄罗斯人尊敬喜爱。整部**非常幽默可爱,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豆瓣上评分并不高。(b站可看)

- 八卦 -

国家**委员会一开始评价这部**是 “不好笑的喜剧”,导演于是提出了一个新名词:“抒情喜剧”。这个梗后来被用到了《幸运先生》的台词里,出现了一个“不抒情的喜剧”。

导演还说,剧中最小清新的场景之一,也就是那张著名的红色海报上的场景:骑着自行车的小伙子和脱下高跟鞋姑娘在下大雨的莫斯科走(tiao)路(wu),前后一共换了三个姑娘拍,第一个姑娘第二天不知为什么就没来片场,第二个姑娘因为第二天有考试也没来,到了第三个姑娘,终于拍出了这个美哭的小清新桥段。

- End -

**说

莫斯科是座可爱的城市

每个把心打开的人来到这里

都将遇见真正的朋友们

  C大调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

  创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爆发后,前苏联政府马上总动员艺术界“为祖国而战”,由此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品,这部交响曲就是其中的佳作。作者肖斯塔科维奇表示:“此曲是战斗的诗篇,是坚强的民族精神之赞歌。”全曲的气势极其宏伟壮大,终乐章的音响更是震耳欲聋。

  德军包围列宁格勒,造成城内危机的1941年七月末,作者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作为“防空监视队”的一员战斗在第一线。就是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此曲的大部分草稿。1942年3月5日,在古比雪夫“文化宫殿”的礼堂,这部作品由隆莫斯德指挥,莫斯科国立剧场管弦乐团演奏,同时对全国及国外做现场直播。可见这部交响曲的初演,便是拿来宣传,用以提高士气和宏扬国威,完全作为前苏联的一项 “国家大事” 来对待。本曲题献给“列宁格勒”,并获得当年“斯大林奖”的首奖。

  乐曲赏析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稍快板-C大调-4/4拍。首先呈示出“人(梦)的主题”(C大调-G大调,配器较少),描绘的是战争之前安宁的生活。小提琴明朗平稳地奏出主题,接着是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常见的气息很长的木管(短笛)独白。突然,远方传来的鼓声(小军鼓)击碎了和平的美梦,出现了进行曲风格的“战争主题”(发展部-bE大调)。接着,作曲家进行了频繁的转调,开始使用2个铜管组。呈示部主题将以c小调呈现。接着大管奏出了几声哀鸣(以钢琴伴奏为背景),引开再现部。最后,乐章在沉闷的鼓声中结束。

  第二乐章,稍快的中板与小快板-b角调式-4/4拍,三段体诙谐曲乐章。相传作曲家这样描述本乐章:“……这是对愉快的事情,人生快乐插曲的回忆。但悲哀的情绪笼罩着这种回忆……”乐章主部由第一小提琴轻松奏出的主乐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弦乐器那强烈的节奏背景,还有双簧管优雅的副乐念等构成。三声中部有高音单簧管及乐队的ff力度陈述(#c小调)。双簧管的副乐念由低音竖笛接替,长笛、竖琴的低音伴奏部分很有特色。此乐章可以说是最具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音乐。

  第三乐章,慢板至最缓板-D大调-3/4拍。自古以来人们都说:“俄罗斯人对自己的祖国和土地有着一种深厚的挚爱。”这一乐章在于表现“对自然的美之敬意”,犹如俄罗斯大地上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一般。最后在低音提琴与大锣的轻微演奏下,直接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转中板。首先,弦乐与木管奏出黑暗的声部(c小调),预示着战争的到来。由定音鼓呈示出类似贝多芬“命运主题”动机的短暂导入部后,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展示,然后进入自由发展的主部c小调)。在小号的同音反复下,紧张的节奏随之而来。几次艰苦的斗争(机枪扫射、冲出氯气范围、骏马奔腾)后,弦乐器与少量的木管奏出了缓慢的主题(调号为5个升号),表示作者为躲避德军进攻而匍匐前进。依照肖斯塔科维奇的本意,这个终乐章在于表现“为报仇雪恨、胜利而英勇拼搏”。在缓慢的铺陈叙述后,乐队逐渐增大音量。最后,第一乐章“人(梦)的主题”由铜管乐器强有力地奏出(C大调),在排山倒海般的凯歌之后,小鼓奏出了宛若“机枪扫射”式的连续音符(表现了作者坚贞可靠),四个定音鼓奏出乐章的中心主题,全曲结束。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曲式分析如下:

这是一首复三部结构的作品,首部的前20小节每4小节为一句,每一句是前一句的重音移位或高八度、高四度移位,由b小调转到最后的3小节e调上,之后转到第一乐段b小调的重下属调a小调上,再回到b小调上完成了首部。然后用了19小节作动机展开,过渡到中部。

中部织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D大调转到b小调,结尾扩充为一个动力再现。再现部是首部的重复,也是由b小调转到e小调。

一、作者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是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俄罗斯乐圣”。他幼时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在他所写的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等方面都留有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子。

他一生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四季》是在他创作的第一阶段所写下的钢琴小品曲集,《四季》包含了围绕一年景色不同的十二个月而写成的十二部钢琴曲,其中《八月-收获》就是它所包含的第八首乐曲,首部和再现部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及不断地跳音很形象的勾勒出人们在田地里紧张而又繁忙的秋收劳动。

作曲背景:

《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布鲁赫十九岁在科隆时开始构思的,但是它在九年后才在科布伦茨完稿,1866年4月初次演出,作者亲自指挥。这首乐曲后来通过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和萨拉萨蒂的演奏之后,便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那样闻名于世,成为众多小提琴演奏家常演曲目之一。

1865-1867年,布鲁赫担任德国科布棱茨宫廷的乐长,在此创作了他最为人所知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并与当时第一流的小提琴家如大卫、约阿希姆、萨拉萨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交谊。受到这些演奏家的影响与启发,布鲁赫后来又为小提琴写作了大量作品。

扩展资料

《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协奏曲按惯例分成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首前奏曲,用不完整的奏鸣曲形式写成,从定音鼓轻微的滚奏开始,在乐队和弦式的进行和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句几次交替出现后,独奏小提琴便奏出乐章奔放有力的第一主题。

主题简短的陈述后,发展部首先发展第一主题,而第二主题则穿插其间发展,同时结合着独奏小提琴的一系列装饰乐句,使这一热情奔放的合奏具有奇妙的效果。

但是当发展部告一段落后,只见开始处的木管合奏同独奏小提琴华彩乐句的交替重现,而乐章的两个主题都被省略掉了,乐队以一个从最强减到最弱的下行乐句,把音乐不间断地转入第二乐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130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