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
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辈,在创作、演出、指挥和音乐社会活动方面都进行积极工作,为新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开辟了道路。他创作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浪漫主义气质,那种富于幻想性的特色,那种追求民族和民间情趣,以及作品中带有戏剧情节的构思和注重色彩变化的手法,都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他的创作是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民族意识高涨的背景下进行的。特别是在歌剧舞台为意大利和法国歌剧所统治的情况下,韦伯所开创的浪漫主义民族歌剧,不论从题材上和风格手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的10部歌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魔弹射手》。这部作品以从未有过的浪漫主义气质和民族风格,为歌剧创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使韦伯在音乐史中占有一个重要地位。韦伯的《邀舞》(1819)极具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运用了把生活风俗性内容和舞蹈音乐结合起来的写法,为后来浪漫派作家写作标题性的钢琴舞曲提供了范例。
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以创作艺术歌曲成名,艺术歌剧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是浪漫乐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舒伯特选用的诗歌范围很广,有歌德、席勒等大诗人的诗,也有它的朋友朔贝尔的作品。他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不仅起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他的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但许多歌曲中淳朴的音乐语言,常常接近于民歌,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节歌的形式也是舒伯特歌曲创作的主要形式。
其他人物:罗西尼、门德尔松、肖邦、R舒曼、柏辽兹、帕格尼尼 李斯特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他的钢琴音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一生中他写了十三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这些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和戏剧性的特点。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经典之作。
勃拉姆斯
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因为勃拉姆斯固守传统,所以有人说他是生活在浪漫主义盛行时期的一个“古典主义者” 。但他作品的深度并不像想象的那磨深懊,守旧。他的音乐中语言新颖且赋予表现性,又将音乐重新塑造成为一种抽象艺术。使传统音乐体裁重新获得新生。他的代表作品中以《c小调第一交响曲》(1876年)最引人注目(曾被称作贝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881年)和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21首、《圣安东尼众赞歌主题变奏曲》、《悲剧序曲》等,都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喜欢的作品。
其他人物:WR瓦格纳、布鲁克纳、小约翰·施特劳斯、奥芬巴赫、圣桑、
弗兰克、柴可夫斯基、维尼亚夫斯基、维厄当、安东·鲁宾斯坦、布鲁赫 理查德·施特劳斯
德国作曲家R施特劳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交响诗和歌剧方面,他完善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精心创作主导动机以及专门描写人物、地点、情景的音乐片断。他的管弦乐配器方面同样显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线条思绪极尽各种乐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个极平常的动机或主题也能发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主要受WR瓦格纳的“乐剧”的影响,作曲技巧虽然高超,但内容比较苍白,与瓦格纳的作品相比较要单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时象一篇充满绚丽辞藻的散文,但却在复述一个空洞无聊的内容。施特劳斯是由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WA莫扎特的明澈,贝多芬的动荡,勃拉姆斯的结构感,WR瓦格纳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对管弦乐队的熟练把握使他的作品发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纪末的文化特征,也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他的创作和一道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来临。
马勒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在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的基础上发展了声乐交响曲(注:艺术歌曲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他的代表作品有10部规模宏大交响曲,晚年根据中国唐诗谱写的《大地之歌》(注:马勒称它是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乐队的交响曲)等。 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音乐家,马勒在创作手法上进一步强化了浪漫音乐的发展方向,如在音乐语言上更加个性化,感情表现更加激烈夸张,和声方面极度半音化,这些对20世纪的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人物: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雅纳切克、埃尔加、塔涅耶夫、
格拉祖诺夫
在浪漫主义戏剧取得最大成就的法国,占主导地位的是积极的浪漫主义。1827年,雨果在《克伦威尔》的“序”中批判了古典主义及其“三一律”,宣告一种合乎自然,美、丑和爱、憎对照鲜明的新戏剧的诞生,成为浪漫主义戏剧的宣言。两年后,第一部浪漫主义戏剧,大仲马的《昂利第三及其宫廷》上演。1830年,雨果《爱尔那尼》的演出在激烈的斗争中终于赢得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决定性胜利。法国另一位浪漫主义剧作家Ade缪塞在人物塑造的真实、情节设计的机巧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他的《罗朗萨丘》代表了浪漫主义戏剧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德国在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是以反对启蒙运动思想的潮流而出现的。这个文学运动以理论家奥古斯特·施莱格尔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兄弟为核心。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戏剧,有蒂克(1773~1853)的《神圣的格诺菲娃的生与死》、《福尔吐纳特》、《穿皮靴的雄猫》,克莱斯特(1777~1811)的《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魏尔纳的《二月十四日》等等。他们的剧作多取材于神话和历史传奇故事,表现出怀古遁世的倾向,并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英国浪漫主义的成就主要在诗歌。著名诗人拜伦、雪莱也写了一些浪漫主义的诗剧,如拜伦的《曼弗雷德》、《该隐》和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威尔海姆·理察·华格纳,1813年5月22日生于萨克森王国莱比锡,德国作曲家,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
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威尔海姆·理察·华格纳 外文名 :Wilhelm Richard Wagner 国籍 :德国 民族 :日耳曼 出生地 :萨克森王国莱比锡 出生日期 :1813年5月22日 逝世日期 :1883年2月13日 职业 :作曲家 毕业院校 :莱比锡大学 主要成就 :德国歌剧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将浪漫主义歌剧推至巅峰 代表作品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罗恩格林》《尼伯龙根的指环》 逝世地 :义大利王国威尼斯 类别 :浪漫主义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华格纳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小官吏家庭,出世6个月,在警察局当职员的父亲就去世了。幼年喜爱文学、戏剧、绘画。1831年在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并学习作曲理论。他母亲不久改嫁给一个演员兼剧作家。不久全家就搬到继父工作的德勒斯登。华格纳在继父关照下,受到了最初的艺术薰陶,他对戏剧和音乐十分感兴趣。1827年,全家又迁回莱比锡。在莱比锡布商大厦剧院,他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深受感动。1831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一年后,他创作了贝多芬风格的《C大调交响曲》。 青年时期的华格纳 1832年,经他哥哥介绍,到维尔茨堡任合唱指挥。同年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剧作品《仙女》。之后,他又先后在马格德堡和柯尼斯堡担任音乐指挥。 1833年起,先后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歌剧院任指挥和音乐指导。丰富的演出实践对其歌剧创作和歌剧改革思想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1836年第一次结婚,次年前往当时俄国的里加任一家歌剧院的音乐指挥。1839年因为债务,乘船逃往伦敦。1840年至1841年在巴黎度过。1842年返回德国德勒斯登,任萨克森王国宫廷乐队指挥。 1842年,德勒斯登歌剧院上演其歌剧《黎恩济》获成功,被任命为该院指挥。后受巴枯宁影响,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事败后流亡瑞士,转向妥协,信奉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1849年在德勒斯登参加五月起义,失败后被通缉,此后12年在巴黎等地流亡。在巴黎期间,认识了李斯特,后来娶了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为妻。1861年通缉令解除后,回到德国,住在威斯巴登的布里希镇。 1864年应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之召,返慕尼黑。1870年代为实践其歌剧改革的主张,在拜罗伊特自建歌剧院,上演其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他所作歌剧还有《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罗恩格林》、《歌唱大师》、《帕西法尔》等。主张歌剧改革应以福州为题材,戏剧与音乐须组成有机的整体,交响乐式的发展是戏剧表现的主要手段。他运用不间断的音乐结构的主导动机手法、半音和声体系和配器效果,丰富了歌剧的艺术表现力,对欧洲专业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1865年开始,得到了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赞助。 1883年2月13日,在前往威尼斯避寒旅行期间,因心肌梗塞病死于威尼斯的温德拉敏宫中。 华格纳的儿子齐格弗里德·华格纳也是作曲家。 逝世 1879年以后,因为健康关系华格纳连续四个冬天都是在义大利度过的。1881年春,华格纳赴柏林参加《诸神黄昏》的公演, 在一片喝彩声中他突然脸色苍白,急忙退入休息室。一阵阵的心脏剧痛威胁着他的生命。华格纳顽强地活下来了,但从此健康状况日益下降。1882年,华格纳重返拜罗伊特,在那里参加了《帕西法尔》的首演,在最后一场演出中他还亲临指挥。随后,华格纳又回到威尼斯休养,终因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883年2月13日死于威尼斯。 华格纳的遗体经慕尼黑运往拜罗伊特。2月16日下午二时,运有华格纳及其家属的专车从慕尼黑开出,沿途每一个车站都有无数的人汇集在那里默默祈祷。晚上,在慕尼黑车站上,有数千名华格纳的崇拜者,手持火炬在等待,当车子开出站时,数百面吊旗垂下。奏出华格纳的巨作《诸神的黄昏》中的葬礼进行曲。当列车抵达拜罗伊特时,巨大的哀哭声淹没了整个车站。每一户人家门前都拴了黑色吊旗,街灯也包上了布。一支巨大的送葬行列从街道上缓缓而过。华格纳死去的讯息很快传向全世界,吊辞从四面八方飞来。威尔第得知噩耗后悲痛万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悲!悲!悲!华格纳死了!!!大人物已消失,在文化史上留下伟大痕迹的那个名字!!!”雕刻家奥克斯达用石膏为死者拓取了遗容。华格纳的妻子柯西玛肝肠寸断,剪下一柬金发放到灵柩中永陪丈夫。 主要作品 仙女(Die Feen 1833-34,首演于1888年) 禁恋(Das Liebesverbot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首演于1836年) 黎恩济(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首演于1842年) 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aender,1843) 汤豪舍(Tannhaeuser,1845) 罗恩格林(Lohengrin,1850) 崔斯坦和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1868)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76) 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1854) 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 齐格弗里德(Siegfried,1871) 诸神的黄昏(Goetterdaemmerung,1874) 帕西法尔(Parsifal,1882) 管弦乐改编 格鲁克歌剧《依菲格尼亚在陶里德》序曲 重新配器 C大调交响曲 浮士德序曲 5首魏森东克的歌 人物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华格纳在他的乐剧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崇拜。多年来,华格纳一直认为女性身上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现在他的乐剧中,如《汤豪舍》中的伊莉莎白,《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中通过对爱情献身来拯救人类的布仑希尔德和《帕西法尔》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华格纳的音乐手法与剧场观念,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各种艺术。尤其是**艺术受到华格纳的启发最多。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为华格纳的反犹太主义思想以及纳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国内从不上演华格纳的作品,不过这些年来稍有松动。 理察·华格纳 在华格纳生活的时代,德国人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义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华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但华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可以说,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是一种精确而单纯的潜台词。除此之外,他的乐剧中几乎没有分曲,铜管乐的运用更加自由灵活,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及和声的方式表达,人声声部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华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歌剧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标志著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调性体系开始瓦解的标志。从此以后,“华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及非传统的代义词。为了实现自己在歌剧改革方面的理想,并将这一切呈现于世人,华格纳特地筹建了拜罗伊特音乐节演出自己的作品。而这个音乐节到现在一直都吸引著世界音乐爱好者的眼光。 据说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华格纳的作品,当时他感动得流泪,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很多人在听华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无可否认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华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勒斯登的革命。 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华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等思想,以及后来戈比诺(Arthur de Gobineau)的雅利安种族主义理论。晚年的时候,华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华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尼采与叔本华的关系决裂后,又因为华格纳还是叔本华的信徒,所以尼采也就与他的友谊自然而然的决裂了。 1878年1月3日,华格纳将《帕西法尔》赠送给尼采,尼采写了最后一封信给华格纳,并回赠自己的新书《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写作《华格纳事件》和《尼采反对华格纳》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一直是华格纳最重要的支持者和保护人,华格纳有多部作品是献给他的。而路德维希二世也是华格纳狂热的崇拜者。他以华格纳歌剧的内容为主题,修建了宫殿新天鹅堡,其内部有齐格弗里德屠龙的金像,描绘《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故事的挂毯,以《汤豪舍》故事设计的山洞和节日大厅,而且他计画将这一城堡作为礼物献给华格纳,当作歌剧《帕西法尔》的背景。他资助了华格纳修建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并且作为贵宾出席了开幕演出。 艺术成就 ① 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 Musikdrama)。 ② 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③ 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 ④ 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 ,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