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时期都分别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点

各朝代时期都分别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点,第1张

从夏朝到清朝的3000年的时间里,每个朝代因为当权者民族,地域的不同都有其鲜明的文化特点

1夏朝:夏朝目前为止仍被冠以“传说中的朝代”,其代表性的“二里头文化”未能像商代殷墟出土甲骨文和大量有甲骨文的青铜器文字证明,所以在国际史学界一直不肯定夏朝确实存在!

夏朝大致是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转折时期!其最大影响可能就是在古中国的大地上,国家的概念开始形成,“华夏”也就是如此而来!

2商朝:商朝是文字证明最古老的朝代,其典型的文化特点就是大量的青铜器,如司母方鼎和四羊方尊,作为统治的象徵和对天神的崇拜,祭祀一直是国家生活中最为庄重的一环,也是因为这种复杂的祭祀制度,给现代社会留下了大量的追溯其辉煌的印证!

3周朝:周朝最大的成就就是让后世自称自己礼仪之邦的制度创新,周公辅成王,制定礼乐制度,封建等级思想开始形成,礼乐制度对于国家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嫡长继承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储君的继承制度,这也是周代得以800年延续的原因。西周的制度创新对于国家体系的完善,对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841年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明确纪年的一年,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才是中国历史的开端。

4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是东周的一部分,战国的大部分属于东周时期,这是个礼乐开始溃崩的时代,孔子极力恢复礼乐制度,却也无能为力,公侯伯子男各等爵位开始僭越礼法,战争不断!作为诸侯的楚国国君却与周王室平齐,自称王!

春秋战国是中国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转折的时期,封建制度开始形成!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繁荣的时期,百家争鸣,更是出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刻的人物,有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庄,法家的韩非子。

5秦朝:大一统的朝代,各国文化得以趋同,统一国家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刻,有欧洲史学界认为欧洲正是缺少像秦始皇这样的人物才使得西欧至今也未能像中国一样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6汉朝:汉朝立国400余年,随着丝绸之路的打开,西域文明开始进入中原,一些带有“胡”字的蔬菜就来源于西域,如胡萝卜,胡椒等,这一时期中国汉字从秦代小篆转化为我们熟知的繁体汉字,东汉末都书写繁体汉字了。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大致可分为三国两晋及南朝的“清谈”及士族社会体系的繁荣及五胡十六国及北朝的胡汉文化大融合,及此时代南北佛教的兴盛!三国两晋时期文人多好清谈,不谈政治,唯爱放荡不羁,把酒言欢,王羲之的《兰亭集》所描写的就是这样一段画面!

北方的少数民族不论是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开始融入汉人文化体系中,这也导致了南匈奴和鲜卑古民族悄然消失在漫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

同时南方的士族体系形成,如当时出名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都是东晋南朝时期有名的家族,其族人也引领这一时代文坛及书法界。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北朝有龙门石窟。南朝也是“南朝480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更是出家为僧。

8隋唐:隋唐皇室出之于北朝的汉族贵族,但又有胡人的血统,这一时期,随着隋唐科举制度的形成,士族开始衰落,但门阀体系依然存在!直到宋代科举才真正意义上对于贫寒子弟有了发挥自我的渠道。

隋朝是个制度创新的时代,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巩固王权,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王权容易易主的局面,三省六部制度开始分解相权。使得除帝王外无独揽大权者。巩固了王权。科举制度更是对于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不是门阀的子弟开始有机会入朝为官,如唐代李世民时期的马周。

隋唐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璀璨的,文坛上有诗歌散文,生活上有各种曲目,如唐代帝王都爱曲律,唐玄宗更是成为梨园行之祖。饮茶之风开始盛行,陆羽为茶圣!唐代社会环境很宽松,妇女自由,政治生活都有女人的影子,如武则天和太平公主!手工艺方面唐三彩成就很高,结合了西域风采,隋唐是继汉代后丝绸之路开始兴盛的时代,唐更对中亚有个行政控制,直到和中亚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后唐代势力开始退出中亚和西域。直到一千年后的乾隆时代才对西域有了统治,乾隆命名其为新疆!

10五代十国:唐代末年,藩镇割据,藩镇中大多是掌握重兵的少数民族将领,如沙陀人李克用。这也是唐初民族政策的隐患。五代中后唐,后晋和后汉都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这一时期战乱不堪。但南方较为稳定,南方得到大力开发后慢慢超过北方。文化上词开始慢慢兴盛,知道宋代得以繁荣。如南唐李煜。绘画上人物画水平极高,如南唐《韩熙载夜宴图》。

11宋辽夏金时期:

宋代的科技文化及经济水平都达到中国历史最为辉煌的水平,两宋政治环境宽松,手工业水平繁荣,宋代唯一被处死的文臣只有一位张邦昌,可见其是个文人时代,宋代科举制度得到更为深度的延伸,贫寒子弟得以真正意义上的鱼跃龙门,宋代文坛很繁荣,如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出自于北宋。

海外贸易开始繁荣,南宋时期的泉州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中国的茶叶丝绸以及瓷器通过这里再经过阿拉伯商人转销欧洲。

在社会学上,理学开始形成,程朱更是完善了中国封建理学的基础,妇女开始很少参与社会生活,缠足风俗开始形成。

辽金夏:辽也是主动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也使得其命运与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政权北魏一样,使得契丹文明融入进了大中华的文化中。

金也是个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其深度上远不及辽,金代民族政策也不像后来同一民族政权的清代,金代对于统治区域内的汉人文化习俗限制不大。不像清代剃头蓄辫子。

西夏:西夏发源于唐代,皇族更有唐代帝王的赐姓,所以元昊又做李元昊,但后来的宋夏之战后,夏称臣,宋朝赐其姓赵。西夏是个可悲的民族政权,蒙古人灭其后,惨招屠城。

12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由外族统治的朝代,但元朝贵族对中原文化兴趣不大,难以真正融入汉文化圈内,这也使得其不过百年就被汉人赶走。

文学上元曲是有时代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戏剧开始繁荣,西厢记,窦娥冤都是戏曲界的经典。

13明: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明代前期军事上很强大,永乐时期更被冠以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名誉。明朝中期政治上较为民主,权利集中在内阁手中,如仁宣时期的三杨,后来的高拱张居正。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江南有破产的农民以出卖劳动为生。文坛上小说,戏曲繁荣,古典名著三国,水浒和西游都出自这个时期,戏曲上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极具代表性。

14清:清朝时期文坛上比较压抑,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这也是跟满清统治者汉化程度极深和对正统传承的不自信决定的。康雍乾三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的盛世,但也和西欧兴盛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脱节。满清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急剧增加,从清初的不到一亿到乾隆时期就以及有3亿之多。

  对于历史教师而言,写好一个历史教案是一个教师上好一堂课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

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 看纷争四起

看多媒体出示的,从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了。而正是在此时,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面我们就根据材料来分析诸侯争霸的原因。通过出示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变得强大。二是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和权力。)实质就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幕:观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风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的提示来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学生分析并作答,教师总结。)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之后起来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这两国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期最壮观的景象。

在晋楚争霸中,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一跃成为中原霸主。(教师讲解)

虽然称霸受挫,但楚国并没有放弃对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庄王时,通过邲之战,楚国终成春秋一霸。(教师讲解)

请一位学生朗读每课一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学生学习勾践的优秀品质。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个国家了,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幕:谈七雄兼并 解战国风云

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它们与原来的齐、楚、秦、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知道各国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上中下。介绍战国七雄的实力变化特别是秦国,由学生扮演角色分析问题。进而导出“合纵”“连横”。著名的纵横家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等。那么,“合纵”“连横”政策的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指导。得出结论:合纵失败,秦国壮大,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恢弘壮观的春秋战国时期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面来看第四幕:讲趣味故事 悟历史智慧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最终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把视野移至海峡两岸,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成为无数中国人抹不去的乡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和梦想。遥想当年,国弱民穷,山河破碎,梁启超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看今朝,国泰民安,复兴在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努力、共奋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请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牢记:中华复兴,重担在肩!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四、作业

多媒体出示作业:当堂练习。

活动4活动课堂活动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活动4课堂小结

 学好历史三大法则

第一,兴趣至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第二,方法为主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

,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5解题的思考。

进入高三,考试会相应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试策略并锻炼一定的解题能力是我们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而解题则需要注意:

一是“解”,即想尽一切办法解答问题;

二是“思”,即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出解题方法并纠正思维误区;

三是“归”,即将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教材相印证,回归课本。

如果大家还不知道如何进行解后反思,可以参考一下《360°全解密》的形式,剖析题目的命题意图、难点、关键点以及在教材中的原形和变形关键要素,这种能力需要慢慢培养。

第三,心态为辅

保持平常心,这是试题调研的老师对咨询求助的高三同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平常学习历史时,不要太刻意追求每次得高分,千万不可急功近利忘了根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历史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慢慢根据自己的规律去学习,到最后让我们厚积薄发,这样才能使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

 学历史心得

作为一个文科生,不敢卖弄数学。地理也是一年不学了,某些知识早已忘记。只有来说说令人矛盾的历史了。之所以说历史令人矛盾,是因为虽然绝大多数人对于历史感兴趣,但感兴趣的或许也只是有趣的历史故事,而对历史知识或许就不是很感兴趣甚至是厌烦,长篇大论的各种事件意义的背诵记忆很是困扰人。但对文科生来说,历史知识是绕不过去的。

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历史故事趣味性很高,有着时间的厚度、空间的广度,很容易吸引人。然而历史知识却因为其提炼难度大、材料不易懂、知识点多而碎、记忆量大等成为一大痛处。然而,历史又是文科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所以如何让文科生既喜欢历史故事,又能愉快地轻松地容易地学好历史呢历史学习无非是记忆、阅读。

首先呢,我觉得,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还是要有的,譬如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该事件发生带来的影响。这些知识点非常琐碎,很容易记住但也很容易忘掉,对此,应对遗忘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多遍记忆,对某一琐碎的知识点放在课间、上卫生间等小块儿时间记忆,重复记忆,次数多了就容易记住了,而且很难忘记。对于那些长篇大论记忆的知识点,可以在晨读时间背诵,这样可以提高自己背诵的效率,高效学习。

其次,历史阅读需要有良好的文言文阅读素养,历史学习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记载这些事件的大多是文言文,能不能进行阅读,文言文涵养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谓文史是一家,文言文阅读应该是最基础的体现。那么,就需要我们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特殊含义,这个需要平时的积累。而且还要能够把握文意,读素材的时候,可以分好层次,可以更好的帮我们理解文意。

第三就是要多读书,多读历史书,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阔知识面,这样在遇到许多新材料时,才能不惧。其次,读书多了,我们对历史事件就会有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想要学好历史,关键是要有足够的兴趣和努力,兴趣可以没有,但是努力一定要有。努力程度够了,我想,任何学科都不是问题!

1初一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及答案

2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3七年级上历史 教学设计

4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

5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6七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7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岳麓版本

东周时期亦出现低温绿色铅釉器皿、质地松的打磨黑色器皿、高温釉器皿等。有些陶器仿效最新流行的漆器,色彩鲜明,有些则仿效青铜器。另有模制与装饰的陶瓦、陶砖。西周时期较少见的玉雕再次成为重要的陪葬品与个人饰物。青铜的应用不限于宗教礼仪用途,变得较为世俗,常用作结婚赠礼之居家装饰。青铜钟及青铜镜逐渐流行,动物和怪兽图腾则由色彩缤纷而样式化的装饰图案所取代。东周墓葬出土有最早绘于丝绢上的画作。此外,亦发现了汉代及唐代陪葬陶器的前身。

《国语·齐语》记载了管仲对齐桓公的话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美金指的是青铜,恶金指的是铁。恶金所铸的钼,即锄;夷,即削草平地的锄类;斤,形似锄而小,主要为砍木平木工具;即钁,是掘土工具。考古发掘,提供了大量确凿的实物证据。东周铜器中,以各国诸侯和卿大夫的礼器数量最多,地位越高,享用数量越多。就礼器而言,有鼎、豆、壶、盘、尊等,乐器有编钟,生活用具有带勾和镜等。

战国漆器大多数出自楚墓。楚国是战国时期幅员最大的国家,已发掘的战国墓也以楚墓为最多。漆器在楚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楚墓采用白膏泥密封墓室的方法,对保存漆器极为有利,这也是我们得以从楚墓中见到大量战国漆器的重要原因。大中型楚墓中随葬的漆器少则数十件,多至上百件。小型楚墓随葬漆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说明漆器的使用已深入社会的基层。楚国漆器的种类繁多,生活用品有奁、盒、箱、几、床,饮食用具有杯、盘、豆、壶,乐器有琴、瑟、笙、鼓,武器有弓、盾、甲胄等。楚国漆器的木胎制作在延用传统的研制、镟制成型工艺的同时,又开始采用卷木成型的新技术。夹纻胎漆器是在以麻织品成型的胎体上反复多次涂抹漆灰,然后表面磨光,再髹漆彩绘。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时期。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如儒家的孔子创办私学,首开私学风气。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为人们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而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学术受政治影响小,学术思想得以获得发展,开始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如道家的老子等。老子著有《道德经》,道德经阐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论语》是孔子弟子将孔子的主要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的。其后,儒家开始发韧,在学术上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尤其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更是占据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长达两千余年。后这为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代的艺术,主要是青铜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时代的青铜艺术品。1923年,在新郑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鼎、爵,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之下工艺已经大大发展。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很讲究。

春秋时代的木雕艺术以南方的楚国最知名。春秋时代的青铜祭器数量极多,大小各异,西元前六至五世纪发展出来的精致装饰为其特色。相较之下,春秋时代这类的青铜器较通常不加装饰的战国时代青铜器为重要。考古挖掘出的春秋时代印章为目前所知最早的,然而有文献证据显示印章出现的时间更早。此外,中国的金器制作亦在春秋时代开始普及。

春秋时期诸侯国渐强盛,兴建大量城市和宫殿。其时多为以阶梯形夯土台为基的台榭式建筑。以夯土台为中心,附建木质结构房屋,形成多层次宫殿。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杨朱学派的为我、贵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商鞅、韩非(重法,法家集大成者)、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的法家自立一见,厉行严刑峻法。

张仪、公孙衍、苏秦和范雎等纵横家,以谋略游说天下。

孟子为儒家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许行的农家主张君民并耕而食。

惠施、公孙龙、邓析子等名家主张辨别“名实同异”的逻辑。

庄子发展道家的无为而治。

邹衍的阴阳家提倡“五德终始说”。

兼取各家学说的杂家,以《吕氏春秋》的帝王学为代表,还有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说家虞初、燕丹子,世称“九流十家”。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鬼谷子》、《吴子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战国时期青铜业仍在发展,冶铁业取得的进步也较大。另外漆器、陶器、车船的制造也有发展,文献记载秦国的战船“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铣戈在后”。民间手工业以制造商品为主。

战国时代的手工艺术创作水平相当高。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创作水平,可能是艺术买卖风气愈盛,以及周朝各国相互竞争的结果。于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为著名的战国早期考古地点,墓中挖出了一万五千多件文物,包括:青铜祭器、钟、兵器、漆器,以及木、竹制品。青铜器及陶器上以翅膀弯曲的鸟以及龙为主要的装饰图案,可见当时已接触到匈奴、鞑靼等亚洲草原文化。

战国时代的散文创作十分兴盛,有各种历史散文,诸子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作品。这些散文都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或汪洋恣肆如庄子,或娓娓动人,或激情横溢,或约烂多彩,或譬喻连珠韩非子的寓言,或剖析透彻如孟子,或逻辑严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使屈原的诗作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宋玉的作品,在模仿屈原的同时,对楚辞有发展和创造,在骚体中变化出赋体,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最有影响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各派各家都着书立说,广授弟子,参与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渗透,学术思想极为繁荣。秦统一六国,崇尚法家,兼用阴阳家,焚诗书,迷信暴力,将法家学说过分夸大君权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战国时,杰出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有《天文星占》,魏人石申有《天文》。他们发现五大行星中的荧惑(火星)和金星(太白)有逆行现象,测定金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长度,并定火星的值星周期为一点九年,木星为十二年,与现代科学测定极为相近。石申对二十八宿距度和其它一些恒星什宿度的测量,是早期恒星定量观测的重大成果。后人将两人的著作合称《甘石星经》。战国时,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安排大致齐备,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实行颛顼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尾。

战国时的《墨经》中,有许多几何命题,如两条并行线之间等距、三点共一直线,同圆的半径相等、矩形四角皆为直角等。发明了计算工具算筹,用十根小棍摆成不同的形状来表示数字,进行计算,大大加快了计算的速度,此外,光学八条也是墨经的重要成就。《考工记》中有分数的简单运算法和特殊角度的概念与名称。《周髀算经》的成书可能在汉初,但它是先秦测量学的经验总结,其中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

力学知识在《墨经》中也有很好的阐述。认为,力是人体所具有的使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手段,指出杠杆平衡与两端的重量和力臂的长短都有关系,发现船的形体大小与其在水中下沉深浅有一定的均衡关系,是关于浮力原理的朴素表述。

在湖北江陵马山的楚墓中出土一批数量很多的丝织品,保存较好,尤属罕见,其中包括绢、罗、纱、锦等不同品种,以绢的数量为最多。绢每平方厘米有经线五十支,纬线三十支。最细密的,经线这一百五十八支,纬线达七十支。绢被染成红、黑、紫、黄、褐等颜色。罗、纱是属于质地稀薄的丝织物。这批织物中最珍贵的锦,是用提花机织出的质地较厚的丝织品,上面有五彩的动物或人物花纹,表明当时已有构造复杂的纺织机,织匠则掌握了难度较高的纺织技巧。出土品中还有不少的刺绣。绣的方法分平绣、锁绣两种,绣于罗或绢上,绣出色彩绚丽的龙、凤、虎等图案花纹。从上述遗物看出,战国时丝织品生产方面,无论是纺织、染色或是提花、手绣,都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一、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春秋》是鲁国的遍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采,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摇(没找到这个字)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问,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二、诸子文章的风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风格是语言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其中许多形象化的语言,往往包含着深远的社会和道德含义例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这既是对松柏的礼赞,又是对一种坚强人格的称颂,形象与哲理交融在一起

《墨子》一书,语言质朴,但有很强的逻辑性,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又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例如,《非攻》篇中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人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以下又从盗窃别人鸡狗说到,侵略他人国家,指出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亏人自利”的不义之举这样的由小及大,层层推进,既是演说,又是比喻,论证明白而严谨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端锋芒显露例如,忘了是哪篇了,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对齐宣王所问“齐恒晋文之事”避而不言,却引齐王谈论王道在对话中,孟子经常连连发问,步步紧逼他的雄辩锋芒,有时竟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的文章还善用比喻他在谈及不能和不为的区别时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他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样的,有时整段用,有时全篇用就象“鱼,我所欲也”,就是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论主旨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的思想具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大量的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思想论点,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想象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庄子》寓言丰富,并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创这些寓言也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有着奇幻斑斓的色彩象写河伯看到“秋水将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当他来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际,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可笑的接着通过与河伯的对话,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是渺小的等的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壮阔的景物描写,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写诸侯间的战争时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建在蜗牛的左角,一个建在蜗牛的右角,“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可返”象这样的奇幻的想象,在《庄子》中还很多

《韩非子》的文章注重论述,论事证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分析力最强有一篇写亡国的理由,竟写了47条之多他的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我们今天还在运用的成语,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都出自《韩非子》

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诸子散文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这两派思想在过去学者文人的头脑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起着不同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一般说,儒家的入世精神是积极的,但维护封建秩序的说教却有不良的影响;道家对待现实的态度是消极的,但不肯同统治阶级合作,不肯同流合污的“清高”思想,在一定历史时期也有一些好影响。

就诗家来看,接受前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现实主义;接受后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浪漫主义。杜甫和李白就代表着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和作风。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时代,在学术上是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各种艺术蓬勃发展,有声有色。春秋战国持续了几百年,各诸侯国独立发展,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李学勤先生概括为几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在相互兼并战争中相互融合。秦统一后,共同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春秋战国之交,欧洲的希腊文化也正进入发展的盛期,中西两大文化体系遥遥相对。两相比较,希腊以技艺高超的雕刻闻名于世,为后世留下无数的艺术珍品,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服装 战国服装 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这时候的服饰以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这些构思与制作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 战国时期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相似。 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样式。战国时期的带钩质地多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尊贵富有。还有一种金银错的手工工艺,对金石进行加工后,其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工艺也属上乘,如一种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纹,当时广为人们喜爱和佩带,名为"容刀"。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程度上装饰取代了实用。 绘画 文献记载是颇为丰富的,特别是壁画。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天问》反映的内容,可以窥见当时壁画所曾有过的巨大规模,可惜均未流传至今。我们只能从青铜器画面、漆器画面和仅存的两幅帛画来了解当时的绘画。透过庞大复杂的青铜画面:采桑、狩猎、习射、宴乐、水陆攻战等,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已具有相当高的构图能力和塑造形象的能力,已经初步掌握均衡对称、对比等艺术法则。虽因条件限制,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无面部表情,但仪态生动,比例适当,间接表达出人物的心态,正如荀子所说的 形具而神生墓葬出土的漆器,都描绘有图案,色彩单纯明快,其上的人物形象也以动态取胜,五官表情刻画较简单,绘画尚处在幼年时代,而幼年天真活泼、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均被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有的漆棺纹饰用 油漆 绘成,可视为最早的 油画流传至今的四幅战国帛画,特别是《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如构图,均衡中有变化,形象比例动态、线条力度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人物御龙图》,线条劲挺有力,富有弹性,佩剑男子形象的刻画,线条的表现力等,都更显得成熟。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已露端倪。分布广泛、多彩多姿的岩画,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绘画内容。 雕刻 远不如同时期希腊雕刻的水平,大型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雕刻作品尚未发现,当时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随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制成动物形、人形的青铜器和漆器及其它工艺美术品。从类型的复杂性和材质手法的丰富性来说,又是希腊雕刻所不及的。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质制作的,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禽鸟、龙凤等,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绘、镶嵌。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能区分出尊卑贵贱等级差别,男女老少性别年龄特征,个别的还能刻画出性格特征。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特点,此时已具雏形,这一传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书法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铭文(金文)及石鼓文代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其风格或苍劲古朴,或清秀典雅,具有特殊的美感,为后世所珍重。盟书、简册,无论是丹书或朱书,其字体又别具风韵。如侯马盟书,刀锋笔痕明显,转折顿挫有力,线条粗细略有变化,入笔出笔形成蚕头,有人称之为 蝌蚪书 ,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玺印文字为后来的印章篆刻艺术提供了最早的典范。 音乐与舞蹈 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其社会作用是相当大的。对上层来说,音乐舞蹈首先是用于祭祀和宴享等重大典礼,对百姓来说主要是娱乐休息。起初,宫廷乐舞与民间乐舞是严格分家的。到战国时代,宫廷乐舞吸收了不少民间乐舞成分,产生了 郑声、楚舞、楚音、宋音、卫音、齐音等等,这些带有浓厚民间乐舞色彩的宫廷乐舞,是历史前进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曾引起一些守旧人士的恐慌和反对,但乐舞的变革同历史进步一样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战国时代宫廷乐舞活动的规模是很大的,从曾侯乙墓出土数十件成套的编钟、编磬来看,不仅规模大,而且乐器功能也相当先进,解决了音乐史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当时除用于祭祀的乐舞外,用于祈福祛邪的宗教舞蹈很发达,如蜡祭、傩仪,从宫廷到民间都很流行。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为代表。在音乐理论方面,先秦诸子各自坚持自己的音乐观。道家、墨家、法家对乐舞持否定态度,但反对的出发点和否定的程度又存在差别:儒家肯定乐舞,而孔、孟、荀在肯定的同时又有各自的侧重点。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阐述了自己的理由,都从某一方面给人以启示,都值得后人研究。 建筑 主要是列国的都城,如东周王城洛邑、齐国临淄、燕下都、赵国邯郸故城、秦咸阳城、楚郢都、郑韩城等等。这时期的建筑也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取得了很高成就。各诸侯国为着本身的生存和扩张,都不惜人力物力精心营造自己的都城,使之成为军事、政治、文化的中心。因各国都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营建时因地制宜,所以各有特点。但在很多方面又都是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如宫城都由城墙和濠沟包围着,全城由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的王宫处在全城中轴线最显要的位置,郭城内均有市(商业区),宫城与郭城隔开,左右对称布局,主要建筑按中轴线左右分布,等等。从建筑成就来说,当时发明了多功能的砖瓦,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斗栱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筑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建筑类型,此外,对建筑的严格的等级限制,也为历代建筑所遵循。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最富活力,品种丰富,成就最大。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可谓灿烂辉煌。与西周及商代相比,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形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形,日常生活用的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青铜器铭文,除个别的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种通过铸长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青铜纹饰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变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装饰手法,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使青铜器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失蜡法是铸造青铜器的高超技术,其优点可以使青铜器纹饰更为多样而精致,它的运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青铜器的铸造水平。镶嵌(或错金银)技术运用于青铜图案装饰,可使青铜器的造型多变、纹饰繁缛、绚烂多彩。因为镶嵌用的饰物金、银、铅、玉、绿松石等质地不同、色泽不同,与青铜器表面颜色形成对比,因此镶嵌纹饰醒目、突出。刻纹铜器的纹饰,制作起来更方便,纹饰题材比以前更宽广了。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审美功能被强调、突出,实用功能削弱了,神秘礼制成分几乎没有了。这是青铜工艺从奴隶制礼乐制度下挣脱出来的重要标志,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以华巧为美的新观念。 玉石工艺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带来了各诸侯国礼制观念的更新。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礼玉、饰玉也随之发生变化,饰玉种类增多。春秋战国时代的玉器种类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饰、勒、瑗、环、玦、圭、璋、柄形器、戈、带钩、镜架、匕等,多数为礼器,少部分为生活用具。玉作为显示贵族身分的装饰物,与佩饰者朝夕相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象征君子之德,有七德、九德、十一德之说。玉器的演变,商代多立体玉雕,西周尚留余痕,春秋始玉器则日渐平面化,品种渐少,但制作更为精致。已经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大多殉葬有玉器,而且数量大,制作精美。如河南淅川春秋中期楚墓出土玉器达三千多件。一般的墓葬出土玉器也有一二百件。有的制作之精,令今人叹为观止,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龙玉佩;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人形玉佩饰(详后),从选料到琢制都十分出色。 漆器工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商周时代漆器工艺很发达。春秋战国时代漆器的使用范围更广了,技术也大有提高,并出现了地方风格。战国漆器在我国漆器史上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分布范围广,品种大增,制作水平空前提高,在许多方面有新的改进。首先胎骨比较多样,木胎之外还有夹紵胎、皮胎、竹胎等;使用色彩也更为丰富,有红、黑、白、紫、褐、绿、蓝、黄、金、银等,以黑、红为主调;图案纹饰繁褥而有规律。此外,髹漆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甚至与镶嵌相结合,也是春秋战国漆器的一大特征。 织绣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在织绣工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楚国地区的实物遗存最多,如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座小型墓葬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衣物35件。出土纺织品有丝、麻两大类。丝织品包括绢、绨、纱、罗、绮、锦、绦、组八大类,制作之精也是前所未有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687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