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伤感的诗句

描写春天伤感的诗句,第1张

1 关于春天的伤感诗句

2 关于春天伤感的诗句大全

关于春天的伤感诗句 1伤感春天的诗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借莺儿费劲语,表达自己留不住春的失落感。如雪的杨花飞舞,是那样的自由自,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实则是将自己的生活融入了景中,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宋〕王安国《清平乐》

扩展资料

春天的句子:

1、春,你来了!带来了万紫千红,带来了新希望!

2、春啊!你终於来了,和你的冬妹妹交替了,当我们在过新年时,你的倩影已经不知不觉地出现,把你的妹妹给叫了回去,原本大地落叶缤纷,寒风刺骨,这些景像和感觉也都因为你的出现而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3、春啊!你是一年之始,我也曾经听过音乐颂扬你,看过一些散文,诗,词谈论你,我曾看过一首乐府诗写着「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枝头好鸟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里面不但提到你带来的景色,他还写说你可以伴我们一面读书,一面赏景,你为我们一成不变的读书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与变化。

4、春的来临,使我的心情焕然一新,那是因为它赶走了令人畏惧的寒风,它请走了冷漠孤僻的冬雪,春也带走了四季之神的冬,让大地之母找回七彩的颜色,重新散发温暖的光芒。

2关于春的悲伤的诗歌

红杏枝头,

春意融融,

百花齐放,

枝头闹春,

花开花落,

终有一刻,

悲欢离合,

人生百态

莫哀春,

莫悲情,

世间万物,

有始有终,

有终有始,

百变人生,

悲欢离合,

千古难全,

自然之律

静悟人生,

有得有失;

莫言悲春,

只缘喜春;

莫沿悲情,

尽在相思

3写春天的伤感句子

关于春天的伤感句子

1、曾几何时,梦无牵挂。又曾几何时,生命薄如蝉翼。

2、近来我时常用指触地写你的诗,唱你的歌,画你的眸子,刻你的名字,读一段记忆,想像花开花落。

3、这一切到底是从冰凉的寒冬开始,还是在伤感的春天结束?

4、没有人呼唤我梦里醒来,没有人牵引我走出迷谷,只好自己拴住翅膀,捂住眼睛,迷失在茫茫人海。

5、迷惘和忏悔,幽怨和心痛,那是散落在昨日的明珠,每一颗珠子都印满了青春的履痕。满天的落叶飞舞,竟不知飘落的都是雪花;满窗的春雨迷,竟不知滚流的都是泪珠。

6、阳光明媚的午后站在这熙熙攘攘的街头,感觉到的是不快乐,是忧伤。双手空荡荡,脑袋空荡荡,灵魂也空荡荡,无所依傍。

4有谁知道关于叹惜春天、伤感春天的诗句

曹雪芹 葬花吟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5关于感叹春天表悲哀的名言诗句

春望》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关于春天伤感的诗句大全 1伤感春天的诗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借莺儿费劲语,表达自己留不住春的失落感。如雪的杨花飞舞,是那样的自由自,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实则是将自己的生活融入了景中,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宋〕王安国《清平乐》

扩展资料

春天的句子:

1、春,你来了!带来了万紫千红,带来了新希望!

2、春啊!你终於来了,和你的冬妹妹交替了,当我们在过新年时,你的倩影已经不知不觉地出现,把你的妹妹给叫了回去,原本大地落叶缤纷,寒风刺骨,这些景像和感觉也都因为你的出现而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3、春啊!你是一年之始,我也曾经听过音乐颂扬你,看过一些散文,诗,词谈论你,我曾看过一首乐府诗写着「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枝头好鸟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里面不但提到你带来的景色,他还写说你可以伴我们一面读书,一面赏景,你为我们一成不变的读书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与变化。

4、春的来临,使我的心情焕然一新,那是因为它赶走了令人畏惧的寒风,它请走了冷漠孤僻的冬雪,春也带走了四季之神的冬,让大地之母找回七彩的颜色,重新散发温暖的光芒。

2写春天的伤感句子

关于春天的伤感句子

1、曾几何时,梦无牵挂。又曾几何时,生命薄如蝉翼。

2、近来我时常用指触地写你的诗,唱你的歌,画你的眸子,刻你的名字,读一段记忆,想像花开花落。

3、这一切到底是从冰凉的寒冬开始,还是在伤感的春天结束?

4、没有人呼唤我梦里醒来,没有人牵引我走出迷谷,只好自己拴住翅膀,捂住眼睛,迷失在茫茫人海。

5、迷惘和忏悔,幽怨和心痛,那是散落在昨日的明珠,每一颗珠子都印满了青春的履痕。满天的落叶飞舞,竟不知飘落的都是雪花;满窗的春雨迷,竟不知滚流的都是泪珠。

6、阳光明媚的午后站在这熙熙攘攘的街头,感觉到的是不快乐,是忧伤。双手空荡荡,脑袋空荡荡,灵魂也空荡荡,无所依傍。

3描写春天秋天悲凉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秋风秋雨愁煞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4关于春的悲伤的诗歌

红杏枝头,

春意融融,

百花齐放,

枝头闹春,

花开花落,

终有一刻,

悲欢离合,

人生百态

莫哀春,

莫悲情,

世间万物,

有始有终,

有终有始,

百变人生,

悲欢离合,

千古难全,

自然之律

静悟人生,

有得有失;

莫言悲春,

只缘喜春;

莫沿悲情,

尽在相思

1 关于李清照的文言文传记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

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

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

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

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坚毅安详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

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

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

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

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

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

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

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

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

2 关于“李清照”的文言文传记有哪些

1《武陵春》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

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

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

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

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全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

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告奋勇,愿冒险一去。

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

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

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地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

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原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土。”浙江金华有南北朝时因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2《题八咏楼》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

倒像一个亟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楼。

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

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

“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

但愿相将过淮水!”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逖闻鸡起舞,想到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

她是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

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

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喊。

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

李清照心绪难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

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

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

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

3 关于李清照的文言文传记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

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

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

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

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坚毅安详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

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

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

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

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

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

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

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

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

4 求几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咏怀

《拟行路难》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剪梅》 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今别离》 黄遵宪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5 李清照的词,诗,古文都有哪些

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点绛唇·寂寞深闺》、《点绛唇·蹴罢秋千》、《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梅》、《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瑞鹧鸪·双银杏》、《长寿乐·南昌生日》、《行香子·天与秋光》、《行香子·草际鸣蛩》、《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殢人娇·后亭梅花开有感》、《满庭芳·小阁藏春》、《庆清朝·慢禁幄低张》诗《浯溪中兴碑诗》、《乌江》(又名《夏日绝句》)、《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文《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6 谁会翻译李清照的古文

乐府诗和入乐歌唱的五七言诗同时流行,最兴盛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李八郎这个人,善于唱歌,擅美于天下。当时新及第的进士,在曲江游赏设宴,同榜中有一位名士,事先把李八郎召去,让他更换服装隐瞒真实姓名,衣帽又破又旧 , 神态凄惨颓丧,与他一同到了宴会的处所。对大家说 :“ 表弟愿意敬陪末座。 ” 众人都不加理睬。等行酒时音乐响起,歌手开始演唱,当时曹元谦、念奴最好。歌唱结束,大家都赞叹叫好。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郎说 :“ 请我表弟唱歌。 ” 大家都嘲笑,也有生气的。等到他转喉发声,唱完一曲,大家都掉下泪来。大家围绕着他下拜行礼,说 :“ 这是李八郎啊。 ”

后来 的音乐一天一天兴盛起来,颓靡的风气日益繁重。已经出现了《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能一一列举。

五代战争频仍,国家四分五裂,歌词等文学创作之事衰落消亡。只有南唐李璟、李煜、冯延巳等君臣崇尚文学艺术,因而所写的 " 小楼吹彻玉笙寒 " 、" 吹皱一池春水 " 之类的词,虽然语言非常新奇,却是所说的 “ 亡国之音哀以思 ” 啊。

等到了本朝,制礼兴乐文治武功齐备,又休养生息了一百多年,开始有屯田员外郎柳永,利用唐宋旧曲改制、翻作新乐调,著作《乐章集》,在社会上得到很大名气。虽然音律和谐,可是词语庸俗低下。接着有张先、宋祁宋庠兄弟、沈唐、元绛、晃端礼等人相继出现,虽然常常有美妙的语句,可是支离破碎不能成为名家。等到了晏殊、欧阳修、苏轼,学识兼通渊博,创作短小的歌词,就好象在大海中舀取一瓢水那样轻而易举,但是都是些句子长短不整齐的诗而已,往往又不协音律。为什么呢 ? 大概是因为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还分六律,还要分清浊轻重。例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等词牌,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词牌本来押平声韵,也押上去声,还押入声。本来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就和谐,如果押入声,就不能歌唱。王安石、曾巩,文章风骨有似西汉,可是如果作短小的歌词,必然让人笑倒,不能再读下去。

由此可知词是不同于诗、文的另外一类文体,只是明了这一点的人很少。后来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出现,才开始知道这一点。可惜晏几道苦于没有铺叙,贺铸苦于缺少典雅庄重。秦观虽然专写情韵风致,而少用典故史实,好象贫家美女,不能说不漂亮美好,然而到底缺乏富贵气象。黄庭坚虽然重视用典故,可是缺点很多,好像美玉有瑕,价值自然就减少了。

7 谁会翻译李清照的古文

乐府诗和入乐歌唱的五七言诗同时流行,最兴盛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

有李八郎这个人,善于唱歌,擅美于天下。当时新及第的进士,在曲江游赏设宴,同榜中有一位名士,事先把李八郎召去,让他更换服装隐瞒真实姓名,衣帽又破又旧 , 神态凄惨颓丧,与他一同到了宴会的处所。

对大家说 :“ 表弟愿意敬陪末座。 ” 众人都不加理睬。

等行酒时音乐响起,歌手开始演唱,当时曹元谦、念奴最好。歌唱结束,大家都赞叹叫好。

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郎说 :“ 请我表弟唱歌。 ” 大家都嘲笑,也有生气的。

等到他转喉发声,唱完一曲,大家都掉下泪来。大家围绕着他下拜行礼,说 :“ 这是李八郎啊。

” 后来 的音乐一天一天兴盛起来,颓靡的风气日益繁重。已经出现了《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能一一列举。

五代战争频仍,国家四分五裂,歌词等文学创作之事衰落消亡。只有南唐李璟、李煜、冯延巳等君臣崇尚文学艺术,因而所写的 " 小楼吹彻玉笙寒 " 、" 吹皱一池春水 " 之类的词,虽然语言非常新奇,却是所说的 “ 亡国之音哀以思 ” 啊。

等到了本朝,制礼兴乐文治武功齐备,又休养生息了一百多年,开始有屯田员外郎柳永,利用唐宋旧曲改制、翻作新乐调,著作《乐章集》,在社会上得到很大名气。虽然音律和谐,可是词语庸俗低下。

接着有张先、宋祁宋庠兄弟、沈唐、元绛、晃端礼等人相继出现,虽然常常有美妙的语句,可是支离破碎不能成为名家。等到了晏殊、欧阳修、苏轼,学识兼通渊博,创作短小的歌词,就好象在大海中舀取一瓢水那样轻而易举,但是都是些句子长短不整齐的诗而已,往往又不协音律。

为什么呢 ? 大概是因为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还分六律,还要分清浊轻重。例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等词牌,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

《玉楼春》词牌本来押平声韵,也押上去声,还押入声。本来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就和谐,如果押入声,就不能歌唱。

王安石、曾巩,文章风骨有似西汉,可是如果作短小的歌词,必然让人笑倒,不能再读下去。 由此可知词是不同于诗、文的另外一类文体,只是明了这一点的人很少。

后来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出现,才开始知道这一点。可惜晏几道苦于没有铺叙,贺铸苦于缺少典雅庄重。

秦观虽然专写情韵风致,而少用典故史实,好象贫家美女,不能说不漂亮美好,然而到底缺乏富贵气象。黄庭坚虽然重视用典故,可是缺点很多,好像美玉有瑕,价值自然就减少了。

导语:文学史教材上,建安风骨的内涵是“慷慨”,爱国是他们的情怀,而同时有存在一批喜欢隐逸的田园诗人,这些人真的存在吗

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身体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

对此,刘义庆《世说新语》与沈约《宋书》中多有记载。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吟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步出夏门行其二》)的曹操,期待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求自试表》)的曹植,以及其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等,这个所谓俊才云蒸的曹魏集团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艺术形象中的曹操、曹丕、曹植。

而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其次,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的理念,一方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乱积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在这里,他糅合先秦以来的诗言志说和陆机缘情说,将一种深沉的时代意识与精神关怀结合起来,既重视古直质朴的作家作品,也并未贬低魏晋时代在辞采和声律方面的创新,其格局与气度,为文学自觉的时代作出了理论的注脚。

在此基础上,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洛神赋》文意所绘名作。《洛神赋》是三国时曹植笔下的浪漫主义名篇, 原名《感甄赋》。

这一运思角度在与刘勰同时代的钟嵘诗论中得到了延续。一般认为,钟嵘《诗品》虽未明言宗经,却也有明显的儒学痕迹,对风雅体制的宗奉一以贯之。比如,《诗品序》中所强调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便是对荀子《乐论》以及汉人《乐记》和《毛诗序》的提炼。可见,荀子、王充等人以气为物质基因的宇宙构成论,实际上成为《诗品》的理论基石。而具体到对建安文学的论述,主要体现为崇尚雅正、重《风》抑《骚》的审美倾向。

尤其是其中对曹植的称许,简直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诗品上》)而这种以古为上的品评格调,紧密地回应了这个时代对情兼雅怨怨而不怒风格的呼唤与渴望,与刘勰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也进一步奠定了建安风骨在古典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我们在王勃《山亭思友人序》中便可见一斑:开辟翰苑,扫荡文场,得宫商之正律,受山川之杰气。虽陆平原、曹子建,足可以车载斗量;谢灵运、潘安仁,足可以膝行肘步。(《王子安集》卷四)

相应地,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大声疾呼: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罗宗强先生认为,这使得他所倡导的风骨说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隋唐五代文学史》第84页)。

殷璠《河岳英灵集》。

殷璠《河岳英灵集》则从理论上概括了李白、高适、岑参等盛唐诗人对风骨的追求和创作实践,提出言气骨(即风骨)则建安为俦,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及神来、情来、气来等美学命题,可谓是对陈子昂理论旗帜的呼应。有学者指出,盛唐诗人在此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但也发生了内涵的流变(孟登迎《刘勰风骨说及其流变》,《晋东南师专学报》2000年3月15日)。在笔者看来,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唐以前对风骨的建构主要表现为阐释和发明的话,那么宋以后则更加凸显其功能性价值。换而言之,当所谓的盛唐气象随着大唐帝国的衰落而消隐时,批评家对建安风骨的呼唤其实有着很明显地矫正时弊、为往日招魂的倾向。比如,严羽张扬的复古旗帜,直接针对的是被江西诗派把持的文坛;而前后七子所强调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所要救治的也是台阁体、八股文盛行的朝野和科场。更重要的是,在严羽看来,学作诗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为第一义也(《沧浪诗话诗辨》)。可见,通过有意识的复古行为,建安风骨的内涵不再只是一种值得模仿的诗风或格调,而成为雄健深沉的民族精神的载体,被千百年来的文人学士所珍视。

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重温鲁迅先生的那番话: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在时代与文学的张力中,一种审美的精神值得永恒地盼望和期待。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他们瘦弱的肩上,承载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圣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伟大而庄严的历史使命,不管是身处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注重气节操守,坚持自己思想和人格上的独立,秉承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嵇康的“若志之所至,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从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心。”直到鲁迅先生“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从他们的身上,能看到一种文人气节的坚守,一种高尚人格的执著。他们的正义呐喊,他们的良知热血,他们的傲岸风骨,铸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气节,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品性。

但并不是所有文人的风骨,都能令人油然而生敬意,让我们高山仰止的。事实上,很多文人一直底气不足,在官场和文坛之间进退徘徊。孔子说:“学而优则仕。”文人们当年含辛茹苦“学得文武艺”,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货与帝王家。”读书做官、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思想,早已深入每一个文人的骨髓。名利二字,令多少才子文人伤春悲秋,蹉跎一生。“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的浪漫派诗人李白,曾经为了赢得贵人引荐,写出了“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献媚之语,入朝又被赐金放还、仕途失意之后,才酸溜溜地说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初得玄宗喜爱时,不也是小人得志般得意忘形地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吗?李白之后的杜甫,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穷困潦倒生活,到处奔走,向贵人作诗投赠,盼望得到引荐,也是为了谋得一官半职干干。“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那个恃才傲物的风流才子柳永,也是因“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而牢骚满腹,字里行间满是求功名而不得的失意与惆怅,以及倩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无奈悲凉。

文人们的最大弱点,就是精神矮化,缺少骨气,给一点儿阳光就灿烂,给一点儿洪水就泛滥。《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孔夫子的第64代孙,穷困潦倒,屡试不第,34岁在世人耻笑声中卖尽田产,买了个国子监生的功名,自己也觉得“近况支离可笑,尽曲负廓田,纳一国子监生,倒行逆施,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在康熙23年玄烨南巡经过曲阜时,被荐为皇上讲经,从而破格录用为国子监博士后顿觉龙恩浩荡,欣喜若狂,在《出山异数记》中感激涕零地写道:“君臣于父子,一日之间三问臣年,真不世之遭逢也。”康熙28年,玄烨二次南巡时,孔尚仁到江口接驾被召上龙舟、赐席御宴,激动得他彻夜难眠,又提笔写下了“彻出琼筵惊两岸,尚方饼饵非常品;最是光辉人队里,龙颜喜顾唤臣名。”大有唐诗人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狂喜与豪情。

说白了,文学对于那些孜孜以求仕途竞进的文人来说,只是他们晋升的敲门砖、装潢门面、涂脂抹粉的道具,在名利的诱惑面前,他们很容易沦为帮闲和文妓。真正能做到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又有几个?

郭沫若,是当代才华横溢的作家。在历史剧《屈原》里,他就用剧中人物的口骂宋玉“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可见当时他对没有骨气的文人是非常痛恨的。可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中,郭先生为了自保立即见风使舵,高歌“遍地皆诗写不赢”,甚至写诗歌颂“文革旗手”江青。以至于颇有文人风骨的梁漱溟写诗评论他说:“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梁漱溟先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勇于热爱真理、坚持真理、敢于为真理事业献身的伟丈夫。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嫌,沈醉带特务去查办他。梁漱溟正气凛然、针锋相对地说:“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惧怕三分。抗战胜利以后,他为和平民主自由而四处奔走,他在南京火车上写下“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至今让人热血沸腾。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在批林批孔的运动中,梁漱溟受到江青的点名批判,他虽然写出了长达3万字的长文,但在文中毫不含糊地提出:“目前批林批孔运动中一般流行的意见,我多半不能同意。”他所在的单位批判了他半年,最后要他表态。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一个真正文人的风骨气节,不管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不趋炎附势,不流于时弊,刚直不阿,铮铮铁骨,一身浩然正气,震古烁今。

回首再看一看我们现在的文坛,一些所谓的文人为了名利,不惜出位博彩,用下半身写作、脱衣裸奔、恶搞“梨花体”、为了晔众取宠在“百家讲坛”上肆意曲解历史的乱谈、公然剽窃的80后作家被推荐进了中国作协、作协主席题错字还梗着脖子强词夺理为自己辩解,如此丑象种种,让圣洁的文化为之蒙垢,让文人的风骨荡然无存。

追昔抚今,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王维继承的是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王维的诗风:

王维(701--761)保留下来的诗有400多首。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王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古人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如果说周星驰比王晶好一点,那就是他一开始会用各种调侃让你放松警惕,但到了某个时刻,他会表现出生活中真实痛苦的一面,让你措手不及。

周星驰一直都是这样。

他毫不犹豫的表现出一点痛苦,或者说所有的调侃都是在这一刻。

《西游》中的紧缩咒语终于揭示了他愤世嫉俗的真实深情的一面。在《功夫》中,阿星的头被一个带着大沙袋的拳头砸到了地上,这证明了他有一个永不向诺诺屈服的铮铮铁骨。被拔掉的唐僧头发,显示了他对段**深深的爱。

痛苦是周星驰涅槃的标志,它让人们逃离自己心灵和社会规范与教化的伪装,回归真实的自我。

疼痛也是周星驰**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但它从来都不是他作品成功的唯一要素。

李安曾经说过:“西游记是给小孩子看的。”

其实这部**中的一些意象表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两者都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富有想象力的童真场景,可以说是展现了周星驰的童心。

在《美人鱼》的开幕式上,身穿铠甲的郑在大厅的舰桥周围飞来飞去,所用的配乐是1972年经典动画片《铠甲万能的主》的主题曲。

这些充满童心的场景,来自周星驰小时候看过的动画作品,如《西游》《龙珠》《长江七号》《哆啦a梦》《毁灭之王》《毁灭之王》等。

《美人鱼》的男主角刘璇是周星驰**中的经典角色。这些故事往往讲述的是一个内心纯洁的人,在龙蛇混杂的世界中摸索后,找到了被遗忘的真善美。

周星驰**的纯真也体现在人物的动漫表演上。美人鱼在周星驰早期**中充满了漫画表演,漫画精神随处可见。

20世纪90年代初,周星驰和王晶的合作加强了这种漫画式的无厘头风格,在《绝招专家》等**中的表演让观众觉得周星驰和漫画中的人物一样生动。

周星驰的作品之所以比其他**更深刻,最大的原因是他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相信孩子所相信的。

在《美人鱼》中,博物馆馆长用谎言和假货骗取游客的血汗钱。影片最后,他遇到了真正的美人鱼,拍了照。

人鱼曾经是他用来嘲讽和欺骗别人的东西,现在却被证明是亲眼所见的真实。在这里,周星驰赤裸裸地讽刺了成人世界的贪婪和虚伪。

从成人沉迷于金钱的世界,**逐渐过渡到纯真的回归,善良的美人鱼终于唤醒了刘璇的良知。

《美人鱼》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气质。虽然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星爷还是把自己喜欢的电子游戏、漫画、经典歌曲等流行文化一遍又一遍的固定在大屏幕上。

影片的开场音乐改编自《精武门》主题曲《愤怒的拳头》,也是黄英华为《美人鱼》创作的主题曲之一。向偶像李小龙致敬,似乎是周星驰每一部作品必不可少的庄严仪式。

此外,周星驰在《美人鱼》中也向自己致敬。

片中开始出现的富贵和鸡翅,让人联想到“唐伯虎分秋香”;

咸鱼梗致敬《九品芝麻官》《少林足球》;

美人鱼住处的配乐、人的装置、风景都让人联想到功夫。

美人鱼杉杉第一次刺杀刘璇和阿星刺杀包车女的功夫一模一样。

周星驰一直有着古典老歌和武侠文化的情结,所以专门为美人鱼购买了《世界你好》的版权。

影片一开始,周星驰并没有使用莫文蔚和郑少秋的重新演绎版本,而是使用了谭和甄妮演唱的原版。美人鱼大师身边的老照片有《射雕英雄传》、《转身》、《陆小凤》,直接体现了周星驰对音乐前辈的尊重。

特别是周星驰曾经在83版《射雕英雄传》里跑龙套,让粉丝们感慨万千。

在周星驰的作品中,爱情总是无缘无故的发生,但却很真实。从“不可能”到“海誓山盟”似乎只是一瞬间,美人鱼也不例外。

在《赌圣》走红之前,周星驰曾主演过浪漫**王宓成龙,《大话西游》则让周星驰的表演细腻深刻,带有复杂的情感纠葛。

说到《美人鱼》,很多人发现影片的故事情节和《色戒》颇为相似,女主角的一角是卧底在男人身边,勾引他,然后发展出微妙的关系。

当姗姗扯下刘璇的假胡子时,影片进入了主题。在爱的力量下,刘璇脱下伪装,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就像功夫里的棒棒糖被打碎了,阿星变了邪灵,食神里的碗让周晓庆的浪子回头。这一次,周星驰通过美人鱼之口说出了自己的爱情观:

“爱超越一切规则和界限。爱是宽容和耐心;爱,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不停息……”

周星驰笔下的主人公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与之前对小人物的嘲讽不同,周星驰关注的是美人鱼这个挣扎在生态链最低端的物种。

周星驰早期的作品中,社会现象有很多不足之处,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关心,打击不公,帮助弱者,最大的侠义是为国为民。

这正是金庸武侠小说大力宣扬的家国情怀。

周星驰成为导演后,以喜剧大师卓别林为榜样,首先以喜剧的形式输出那些悲伤的悲剧主题,最后以童话般的结局给观众留下希望,用想象实现世界和平。

因此,观众总能欣赏到他**中的人间疾苦。

周星驰**中最难模仿的就是他的“不要忘记你的主动思维”。所以在《美人鱼》里,你还是可以看到那些家境并不富裕的明星,他们对生活是真的期待和向往。

不可否认,《美人鱼》虽然取得了很高的票房,但仍然存在各种不足,叙事过程中的漏洞,过时的广告和一些老掉牙的段子,但这部**仍然是一部合格的作品。

这主要是因为周星驰坚守道德底线,就像少林足球奋发图强的自我激励,功夫导人向善的主题,长江七号回归家庭温暖。

如果要说美人鱼真正的改变在于第一次爱情主题是周星驰导演的。

至于最像言情片的《喜剧之王》,还是关于成功的。尹天仇和刘嫖之间的爱情只是他走向成功的一剂安慰剂,它让尹天仇的生活没有失去一切。

在《美人鱼》中,美人鱼让刘璇放下了一切。

这可能是近年来周星驰作为作家价值观的松动。比起权力,爱情也许更值得珍惜。

但不变的是他对世界本身的残酷认知。在这里,他像老人一样倔强,像孩子一样冲动和夸张。

在他的二元论世界里,没有快乐和幸福之类的词,只有两种方式:毁灭和重生。

他的审美图谱没有层次,只有正反两面,就像《如来之手》花了十块钱,真的是绝世武功,《三百儿歌》其实是《如来经》的变种。

因为他并不真的相信主角的成功,所以只能用童话故事的不合逻辑的把戏。

但幸运的是,有了这种绝望,他的疯狂才能找到它的源头,所有的段子都可以带着失败感偷偷接上,断骨接筋,却又充满希望。

所以周星驰总是用**来激励我们。他是穷人的钻石,是弱者的救世主。在感慨旧时光的同时,也让人时刻期待周星驰。

“魏晋风骨”,亦称“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士人们放浪形骸,离经叛道的特异风姿,其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他们“不务正业”,“纵酒狂歌,放荡不羁,蔑视礼法”。这种背离中国传统士大夫行为规范的现象,尽管有它产生的思想背景和社会背景,但却反映了传统模式被打破后士人思想意识的独立和认识价值的取向。

一、魏晋风度的产生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董仲舒所精心建造的天人感应学说遂成为两汉时代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天人感应神学曾经是权威思想之一,作为权威思想它不仅仅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同时还赋予人们共同的价值、符号、模式。指导人们的行为,主宰人们的心灵。

然而,到了魏晋时期你,天人感应学说全面崩溃,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人生无常、个体渺小、孤独生命的恐惧。人们的思想陷入极大地混乱、痛苦之中。一种迷惘、困惑、烦闷、焦虑的感受将无情折磨,碾压着人们的心灵,致使人们举止失措、乖张无常,各种反社会、反道德的行为便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

董卓之乱以来,皇帝竟被一群具有军事实力的悍将武夫们肆意玩弄于股掌之上,或废或立,或囚或啥,或劫以猎物,或挟以令诸侯,而上天不闻不问,无动于衷,在传统士大眼中,无异于作为上天之子的皇帝被抛弃了,这对于那些熟读儒学经典的饱学之士来说,实在太残忍了,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这一严酷的事实。他们痛苦、焦虑、迷惘、因此而言语癫狂、举止乖张、嗜酒成性。正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全面崩溃,这才使得人们在思想陷入极大混乱中,从谈玄开始,便诞生了“魏晋风骨”。

二、魏晋风度对士大夫群体的影响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无休止的争夺厮杀、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党锢之祸、尤其是汉天子成为军阀手中的玩偶受到嘲弄后,“天人感应”因不能自圆其说而彻底崩溃,群体意识鲜活的生命瞬间完结、个体意识被唤醒,传统社会与个体、君主与个体的关系被打得粉碎。

从汉武帝到东汉末,士人们完全作为一个依附性的群体出现在社会和历史舞台上。他们已习惯于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通过把个体奉献给君主、国家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一旦传统发生了裂变,依附的主体坍塌,无措的恐惧和尴尬就顿时包围了他们。

人不能没有生活的目标,不能没有理想信念,这是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封建士人尤其如此。所以,一种思想的崩溃,必定会引起其它思想的构建。

随着曹操“唯才是举”求贤令的发布,司马氏打着“名教”旗帜杀死杀戮异己,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形形色色的思想也应运而生。

何晏、王弼等在曹魏正始年间构建了“道本儒末”的理论模式,试图将个体人格与社会功能结合起来,既体现个体的理想价值,又调和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但司马氏的屠刀最终使之流产。

竹林的名士们目睹了险恶后,用自己的言行构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模式。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超越封建伦理秩序而使人的思想行为回归自然。它以对王权的否定,对儒家礼法的抛弃,对社会的反叛为主要特征,通过对传统和社会的对抗而进行实现个体的精神自由。但这种理论体系因为嵇康等人的被杀而不能稳固地长期占据士人的思想。

向秀、郭象提出的“内圣外王”则吸取前者的教训,将个体与社会、名教与自然、内在的精神超越与外在的干进求禄糅合起来。东晋后期出现的儒、释、道三教互补 理论模式最终不断深化、完善为宋代理学,形成封建社会士人们新的精神支柱。

在上述重建的诸种思想模式中,“越名教而任自然”却成为了这一时代思想意识的主流。其具体特征表现如下:

清谈玄远的言语、放荡怪诞的行为,放任越礼的思想,浪漫不羁的气质。

这些思想行为使魏晋风度发挥到了极致。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刘伶的《酒德颂》,刘义庆记载魏晋士人言行举止的《世说新语》,无不表现出这种对礼教鄙弃反叛,对个性生命极力张扬的特征来。

这就是,在魏晋士人看来虚伪的伦理关系远远没有刀光剑影中生命的存在有价值;“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也远远没有无拘无束、享受自由的理想实在。

因此,放弃入仕、超越名教,解除君臣关系变得合情合理,这便是魏晋风度对当时士人群体的一个重大影响。

结语

从魏晋风度,我们的确可以看到魏晋士人对个体生命的珍重,对自由的人格理想的追求和那种前所未有的洒脱。阮籍的放荡不羁,不拘礼法;刘伶恣意放荡,以宇宙之狭,土木形骸,遨游一世。嵇康“非汤武而薄周礼”;还有他们共同的竹林之游,酒醉不醒

然而,他们真的彻底忘记了作为士人,传统和现实赋予的责任了吗?真的能身心皆适,无牵无挂地皈依自然吗?

阮籍何以但愿长醉不愿醒,长歌当哭?刘伶以酒为命,裸身散发,嵇康服药笑傲,《广陵》绝响,阮咸等与猪共饮,发泄愤懑,都是在司马氏政权设置的罗网中进行无奈的挣扎,他们自残其身的醉酒、服药看似珍惜生命,实则残害性命;从他们行为的背后,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外在表现,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痛苦万状的内心世界。

阮籍的“率意独驾、恸哭而返”,正是其内心压抑、痛苦万状而又无由发泄的真实写照。可见魏晋风度是建立在烦躁与痛苦之上的无奈之举。传统和责任并不因他们建构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烟消云散。相反,他们被抛入社会与个体无法调和之矛盾的万丈深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881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