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关于音乐知识技能升级的问题

求助:关于音乐知识技能升级的问题,第1张

小学音乐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学科专业基础 一、基本乐理 (一)音及音高1音的概念。2音的性质。3音的分类。4乐音体系。5音名。6音组。(二)音律1音律的概念。2纯律。3五度相生律。4十二平均律。5自然半音。6变化半音。7自然全音。8变化全音。(三)记谱法1五线谱。①谱号②谱表③音符④休止符⑤附点2常用记号(1)演奏法记号。①连音记号②跳音记号③保持音记号④半保持音记号⑤琶音记号⑥滑音记号(2)省略、反复记号。①八度移动记号②重复八度记号③长休止记号④震音记号⑤反复记号(3)其他记号①延长记号②换气记号③踏板记号④左右手演奏记号⑤装饰音记号⑥变音记号(四)节奏与节拍1节奏节拍的概念。2种拍子。①单拍子②复拍子③混合拍子④交换拍子⑤交错拍子⑥散拍子3各种拍的音值组合法。4切分音。5音符均分的特殊形式。(五)速度与力度1速度标记与速度的表现作用。2力度标记与力度的表现作用。(六)音程1音程的概念。2音程的名称与标记。3音程的扩大与缩小。4单音程与复音程。5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6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7音程的转位。8音程的识别与构成。9等音程。(七)和弦1和弦的概念。2三和弦。3七和弦。4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5等和弦。(八)调式1调式。2调性。3音阶。①升号调②降号调③等音调④调的五度循环⑤基本调⑥调式音级及意义(九)大小调式与五声调式1调式分类。①大调式②小调式③五声调式2调式之间的相互关系。①关系大小调②同主音调③同宫系统各调3调与调式的判断。(十)半音阶1调式半音阶。2现代乐理半音阶。3和声半音阶。 二、音乐欣赏 (一)基础知识1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与表现手段,2掌握音乐欣赏的方式方法。(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1了解我国各朝代音乐的基本特征、代表作及著名作曲家。2了解民歌的概念、分类,熟悉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主要代表作。3了解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掌握京剧音乐的基本特征及行当划分,熟悉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代表作。4了解民族乐器的种类、民族器乐曲的种类与演奏形式,掌握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流派器乐作品的风格特征、熟悉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家生平与代表作。(三)中国近现代音乐1了解中国近现代声乐作品的体裁及特征,掌握声乐的演唱形式与特点。2掌握中国近现代器乐作品的分类及特征。3掌握歌剧、舞剧音乐的基本概念、特征。4熟悉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特征。(四)外国民族民间音乐熟悉亚、非、拉、欧美音乐的主要特征,掌握各国音乐的代表作品风格特征。(五)欧洲音乐流派1熟悉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2熟悉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3熟悉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4熟悉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熟悉德彪西的创作风格与代表作。5熟悉艺术歌曲的概念、了解舒伯特的创作风格与代表作。 三、中外音乐史 (一)西方音乐史部分1古希腊时期音乐。(1)古希腊时期音乐特征及风格。(2)古希腊时期主要乐器。(3)古希腊悲剧。(4)古希腊时期音乐理论。2古罗马时期音乐。(1)古罗马时期音乐特征及风格。(2)古罗马时期主要乐器。3中世纪时期音乐。(1)中世纪时期音乐特征及风格。①基督教与中世纪音乐。②格里高利圣咏。(2)音乐理论。①中世纪音乐教育②记谱法③复调音乐(3)器乐乐器。4文艺复新时期音乐。(1)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特征及风格。(2)乐派。①佛莱芒乐派②威尼斯乐派(3)乐器。(4)音乐理论。5巴洛克时期音乐。(1)巴洛克时期音乐特征及风格。①意大利歌剧②罗马的音乐戏剧③洛可可(2)那不勒斯乐派。(3)代表人物。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②亨德尔(4)音乐理论。6古典主义时期音乐(1)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征及风格。(2)古典主义乐派代表人物。①海顿②莫扎特③贝多芬7浪漫主义时期音乐。(1)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特征。(2)早期浪漫乐派及作曲家。(3)中期浪漫乐派及作曲家。(4)晚期浪漫乐派及作曲家。820世纪音乐。(1)“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特征及代表人物。(2)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及代表人物。(3)表现主义风格特征及代表人物。(二)中国音乐史部分1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前)。(1)关于音乐起源的几种学说。(2)古乐舞:《弹歌》等。(3)古乐器:鼓、謦、钟、埙和“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等。2夏、商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前11世纪)。(1)夏商乐舞:夏代的《大夏》和商代的《大濩》。(2)夏商乐器:商代的兽面纹铜鼓、虎纹石謦、编饶,夏代的彩陶埙。3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221年)。(1)礼乐制度、音乐和音乐教育:“大司乐”及其职能、培养对象、教学内容等。(2)周代宫廷音乐及六代乐舞。(3)民间音乐及郑卫之音。(4)乐器与乐器分类法:“八音”、曾侯乙墓编钟。(5)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6)音乐思想流派和音乐理论著作。4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1)音乐‘(2)相和歌、相和大曲、古琴。(3)清商乐。(4)音乐思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5)器乐方面:吹管乐器笛、筎、角等乐器;七弦琴、琴家、琴曲;弹弦乐器箜篌、琵琶等;《胡筎十八拍》。(6)乐律学:京房六十律、“相和三调”、荀勖笛律与管口校正数、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何承天新律等;琴曲文字谱《碣石调·幽兰》。5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1)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音乐:大月署、鼓吹署、教坊、梨园;音乐形式:燕乐大曲与法曲;《霓裳羽衣曲》。(2)民间音乐:曲子、变文等。(3)乐器:琵琶、古琴;西域乐器、拉弦乐器(奚琴、轧筝)等。(4)音乐家:万宝常、祖孝孙、李隆基、张文收、永新、念奴、张红红、段善本、李龟年、康昆仑、雷海青等。(5)音乐思想和音乐理论著作:《乐书要录》、《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记》等音乐理论著作。(6)记谱法:减字谱、管色谱、弦索谱、律吕字谱、龟兹谱。6宋、辽、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1)文人“词乐”:姜夔及其自度曲。(2)说唱音乐的高度成熟:鼓子词、唱赚、诸宫调、陶真、货郎儿、涯词。(3)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曲子、散曲。(4)戏曲音乐的成熟和发展:杂剧四大家、南戏五大本。(5)乐器与乐曲:嵇琴、蓁;琵琶曲《海青拿天鹅》、琴曲《潇湘水云》。(6)乐律学的重要成果:燕乐俗字谱、蔡元定十八律。(7)音乐论著举要:《乐书》、《梦溪笔谈》、《碧鸡漫志》、《琴史》和《唱论》。7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1)民间歌曲:苏南牌子小曲(《山门六喜》)、蒲松林《聊斋》俚曲。(2)民间歌舞:汉族歌舞(秧歌、采茶、花鼓、花灯);少数名族歌舞(木卡姆、囊玛、堆谐、热美磋、白沙细乐、洞经音乐)。(3)说唱音乐:弹词;鼓词;牌子曲;道情;琴书。(4)戏曲音乐:四大声腔;“乱弹”诸腔;四大徽班与京剧;魏良辅、汤显祖、孔尚任、洪升。(5)民族器乐: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十番鼓、十番锣鼓;独奏音乐:古琴音乐(琴派与琴曲);琵琶音乐(汤应曾与《十面埋伏》)。(6)音乐理论:乐律理论(朱载堉、“新法密律”、《乐律全书》);戏曲理论(徐大椿《乐府传声》、魏良辅《南词引正》、李渔《闲情偶寄》)。(7)曲谱和记谱法:《神奇秘谱》、《琵琶谱》、《弦索十三套》、《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纳书楹曲谱》、《魏氏乐谱》;工尺谱。(8)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利玛窦、徐日升;钢琴、管风琴及唢呐、扬琴等乐器的传入或发展;五线谱、简谱的传入。8近现代时期(公元1840-1949年)。(1)西方音乐的传入。(2)学堂乐歌的兴起。(3)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新音乐文化蓬勃兴起: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王光祈。(4)救亡音乐及其活动发展至高潮。(5)萧友梅与国立音专;黄自、贺绿汀、刘雪庵、青主、江文也等的音乐创作。(6)聂耳、冼星海与救亡音乐家(任光、张曙、麦新、张寒晖、孟波)的歌曲创作。(7)四十年代音乐:抗日战争后期歌曲创作,解放战争时期歌曲创作、马思聪、谭小麟、丁善德等人的音乐创作;秧歌运动与秧歌剧,新型歌剧《白毛女》等的诞生。 四、少儿歌曲分析与创作 (一)少儿歌曲的基本特点。1歌词特点与常用表现手段手法。2曲调特点。(二)少儿歌曲的题材、风格和演唱形式。(三)少儿歌曲的表现要素和音乐形象。1旋律特征。2节奏与节拍。3常用调式。4音乐形象。5表现要素与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四)常用的少儿歌曲(乐曲)的曲式结构1一段体(一步曲式)。(1)两句体乐段的结构类型。(2)三句结构乐段。(3)四句结构乐段的类型。(4)五句结构乐段。(5)六句结构乐段。(6)乐段的扩充和减缩。2二段体(单二部曲式)。3三段体(单三部曲式)。(五)大型曲式。1复三部曲式。2回旋曲式。3变奏曲式。4奏鸣曲式。(六)少儿歌曲的主题乐句。1主题乐句的特点。2主题乐句的结构形式。(七)少儿歌曲的主题发展手法。1重复。2模进。3展开。4对比。(八)少儿歌曲创编的基本要求和步骤1对少儿歌曲作者的基本要求。2创作少儿歌曲的步骤。3创作少儿歌曲的注意事项。注:因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已包含在上述内容中,故小学音乐课程教材内容本大纲中不再重复列出。 第二部分 学科课标与教材 一、小学音乐课程内容标准 (一)感受与鉴赏1音乐表现要素。标准1~2年级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做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标准3~6年级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2音乐情绪与情感。标准1~2年级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标准3~6年级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3音乐体裁与形式。标准1~2年级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标准3~6年级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4音乐风格与流派。标准1~2年级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风格。标准3~6年级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二)表现1演唱。标准1~2年级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标准3~6年级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2演奏。标准1~2年级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标准3~6年级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变现。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变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3综合性艺术表演。标准1~2年级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标准3~6年级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中,并从中享有乐趣。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四)识读乐谱标准1~2年级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变现简单的节奏。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标准3~6年级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能够识读简单乐谱。(三)创造1探索音响与音乐。标准1~2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标准3~6年级能够自制简易乐器。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2即兴创造。标准1~2年级能够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音源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标准3~6年级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3创作实践。标准1~2年级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节奏或旋律。标准3~6年级能够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短句。能够创作2~4小节旋律。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四)音乐与相关文化1音乐与社会生活。标准1~2年级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能够通过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媒听赏音乐。能够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标准3~6年级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主动参与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2音乐与姊妹艺术。标准1~2年级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能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标准3~6年级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简单描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标准1~2年级能够了解声音与日常生活现象及自然现象的联系。能够用简单的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标准3~6年级能够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儿歌、童话故事或诗朗诵配乐。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 二、音乐教材 (一)音乐教材编写原则(二)音乐新教材的特点1突出审美性。2重视音乐文化。3立足音乐学科的综合。4强调实践与创造。 第三部分 音乐教学指导 一、音乐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音乐课程性质1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2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3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二)音乐课程价值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 二、音乐教学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 三、音乐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2模仿。3探究。4合作。5综合。(三)知识与技能1音乐基础知识。2音乐基本技能。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4音乐与相关文化。 四、小学生音乐心理 (一)音乐审美心理1音乐审美心理要素。2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征。(二)音乐学习心理1音乐学习的态度。2音乐学习的方法。 五、音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音乐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与特点。2音乐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二)音乐教学1感受与鉴赏教学。2演唱教学。3演奏教学。4识读乐谱教学。5创造教学。 六、音乐教学设计 (一)音乐教学程序的基本原理1教学程序内涵。2教的程序。3学的程序。(二)音乐教学模式1情感模式。2行为模式。3认知模式。(三)音乐教学方法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3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四)音乐说课1说课的概念及性质。2说课的内容。 七、音乐教学评价 (一)音乐教学评价原则1导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二)音乐教学评价内容与方法1对学生的评价。2对教师的评价。3对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的评价。 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学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教师资源。2学生资源。3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4学校宣传媒体的建立。5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6校本课程的开发。(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九、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音乐教师的角色定位1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2自觉调整教学行为。3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二)音乐教师专业心理与专业素质1全方位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2专业思想素质。3基础教学能力。

  楼主似乎是在写论文

  看了大家答的,所说的就是那个意思,我现在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1浪漫时期交响乐的发展及特点

  浪漫早期:1810~1830年 浪漫中期:1830~1850年 浪漫的仿古典主义1850~1900 三个阶段,一般都从舒伯特开始算。虽然舒伯特的音乐仍然有很浓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遗风,可是也洋溢着小巧、温和、刹那间诱惑、感奋和几近不真实的幸福感,是古典之后第一股令人陶醉的浪漫气息,所以大家习惯称他为“古典的浪漫者”。韦伯也是浪漫派的代表,在经受贝多芬、莫扎特的影响后,这两位作曲家特别表现出浪漫风格的纤巧、细腻的一面。

  中期的代表是门德尔松、舒曼,两人都在主观的特殊风格之外,共同传达这个浪漫时代精神,秉承了贝多芬的纯粹、绝对,发展了具有优美形式的交响曲。到了勃拉姆斯,浪漫的本质更加精密浓缩。如:在舒伯特的作品中,“浪漫的痛楚”只是在情绪上反映出来,到了勃拉姆斯则已经是感官的伤痛了。

  柏辽兹及李斯特则选择性的领悟贝多芬标题描绘的启示,而发展了丰富内容的交响诗,“大自然”对浪漫时期的影响是很深的,连一向重视形式美的交响曲也不例外,这种反映有时较为直接(如:门德尔松的《苏格兰》、《意大利》交响曲),有时则较抽象(如舒曼的《春》、《莱茵》)。而强调大自然的同时、也为日后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播下了种子。

  仿古典主义(也叫后浪漫主义)著名作曲家首推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交响音乐的两大特色是宗教情操以及“拟管风琴声响”。主要是因为奥地利天主教19世纪过度封建保守,所以才会有布鲁克纳的清秀寡欲的交响世界之呈现。他对教义不曾疑惑的信仰,简直就是个任劳任怨的老农民,无论何种情况都没埋怨过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矛盾,而是他懂得如何将它埋藏在心底,永不冒出。

  对布鲁克纳影响最深的是瓦格纳,尤其在和声及管弦乐方面,可布鲁克纳一向习惯闭着眼睛听瓦格纳的乐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把乐剧的音乐灵性化了。勃拉姆斯虽然跟布鲁克纳同住维也纳,但二人感情不甚融合。勃拉姆斯来自德国北部的基督教家庭,他矛盾的性情是无法深埋心底的,他对燃烧在心中的烈火,因无法熄灭而感到恐惧,他寂寞而且动漾不定的心灵无法安顿,这都能从他贯有的摇摆、沉重、模糊的节奏中感受得出。

  维也纳交响乐在经历了布鲁克纳及勃拉姆斯之后,唯一能将其整合并推向高潮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马勒。马勒身处颓废思潮弥漫的世纪末,现实的冲突、摩擦(生)及隐退的回忆往昔美好的时日(死),是他作品里不断交替出现的主题,那濒临神经质边缘的音乐美,一方面把后期浪漫的狂喜与炙痛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现代音乐的新任务勋伯格铺垫好了出场的红地毯。

  2新浪漫主义音乐

  (对于这个时期的音乐我听得不多,就听了巴伯的《为弦乐而作的柔版》、《交响曲》等)

  新浪漫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一种流派,通常这种音乐有调性,但此时的调性并不等同于“共性写作”时期的和声、结构和调性,而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对50、60年代盛行的过于理智和抽象音乐的序列音乐进行否定,音乐中开始强调情感的表现,以不同的程度来应用调性,注重浪漫主义风格。这就是新浪漫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意大利的贝里奥和他的《交响曲》、美国的克拉姆和他的《大宇宙》、《夏夜音乐》,巴伯《弦乐柔版》、《交响曲》,罗奇伯格《交响曲》、《钢琴组曲》,德国的亨策和他的《雅各布之梦》等。

  查到一些资料:

  卢恰诺·贝里奥Berio, Luciano

  (1925年生于意大利的奥内利亚,现在的因佩里亚)。意大利作曲家。在米兰学院师从盖迪尼(Ghedini)至1951年,然后在坦戈伍德(Tanglewood)从达拉皮科拉(Dallapiccola)学习序列技巧。1955年与马代尔纳(Maderna)在意大利广播电台共建电子音乐实验室,在该室工作至1961年。1963年赴美,在加利福尼亚执教,1965年起在朱利亚德学校执教,1971年返回意大利。作品受到序列主义、电子手法和随机音乐的影响。他独特地发展了“拼贴”技巧,借用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片段或模仿他们的风格特征。如在《交响曲》(Sinfonia)中,贝里奥摘用了马勒第二交响曲,瓦格纳的《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拉威尔的《圆舞曲》(La Valse),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中的素材。在《迷宫Ⅱ》(LaborintosⅡ)中,街头叫卖声、惊叹声和牧歌、爵士乐的因素混合在一起。另外一首拼贴作品是《独奏会Ⅰ》(Recital Ⅰ)(献给卡西Cathy),这是为他前妻,女高音卡西•伯布里安(Cathy Berberian)所作的几首作品(如《主显节》(Epifanie)和《顺序3》(Sequenza 3))中的一首。为不同乐器所作的一系列《序列曲》(Sequenza)基本上是机遇音乐。在《圆圈》(Circles)中,歌唱者可以唱谱上标明的音高,也可以唱相近的音高,任她自选。贝里奥年青时曾在米兰一个小型巡回歌剧团中任指挥,因此,对戏剧音乐始终抱有热情,虽然他创作的戏剧作品迄今为止都是别出心裁的。

  塞缪尔·巴伯Barber, Samuel

  (1910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1981年卒于纽约)。美国作曲家。6岁时弹钢琴,7岁作曲。14岁时作为第一批特准学生进入费城柯蒂斯专科学院,1925-34年师从斯卡莱罗学习作曲,1926-31年从伊莎贝尔·文吉罗娃学习钢琴,1926-30年从埃米利奥·德戈戈尔扎学习声乐。1928年与吉安·卡洛·梅诺蒂(Gian Carlo Menotti)相识后,其友谊持久而富于成果。1933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公演,最值得注意的是为阿诺德的诗《多佛海滩》(Dover Beach)配乐(他本人演唱其中的男中音声部)和他的大提琴奏鸣曲(他本人演奏钢琴部分)。1935年获普利策奖学金,1936年获美国学院的罗马大奖。同年他的第1交响曲于罗马首演,指挥莫利纳里。托斯卡尼尼于1938年指挥巴伯的《弦乐柔板》(Adagio for Strings)(原为弦乐四重奏的慢乐章)和第一首《随笔》(Essay for Orchestra),随后几年他的作品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由瓦尔特、库谢维茨基、莱因斯多夫、米特罗普洛斯、奥曼迪和梅塔指挥首演。他的四幕歌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台本作者泽菲雷利,是纽约林肯中心的新大都会歌剧院为了于1966年9月举行开演典礼而约写的。

  巴伯的音乐具有欧洲传统风格,而不是特殊的“美国味”。音乐语言比较保守,富于旋律性、优雅和华丽。在《伐奈莎》和女高音和乐队曲《诺克斯维尔:1915年之夏》(Knoxville:Summer of 1915)中可以最清楚地听出他的抒情性,他的浪漫主义则充他显示在《多佛海滩》、大提琴奏鸣曲和第1交响曲中。他钢琴奏鸣曲由霍罗维茨首演,是一首辉煌的炫技作品。几部歌剧最初反应冷淡,但听众态度逐渐转变,而协奏曲和歌曲效果极佳。

  乔治·克伦姆Crumb, George

  (1929年生于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敦)。美国作曲家。1959-64年在博尔德的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钢琴与作曲。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任教,并于1983年成为该校人文学教授。音乐极有个性。早期受威伯恩影响,后对新音响感兴趣,并采用有时支离破碎、有时全凭机遇的作曲技巧,但并不追求畸形效果,他表达的思想仍然是清晰易懂的。如在1972年的一组为扩间钢琴用的幻想曲《大宇宙》(Makrokosmos),其中用不了许多特别的钢琴手法,效果十分富有诗意。

  乔治·罗奇伯格Rochberg, George

  (1918年生于新泽西州帕特森市)。美国作曲家。1939-42年于纽约曼内斯音乐学校随曼内斯和塞尔学作曲;1945年就学于蒂斯专科学院,师从斯卡莱罗。1948-54年任柯蒂斯专科学院教师;1961-68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主任,1968年起任音乐教授。他曾受马勒和勋伯格的影响,其音乐发展为独特的序列主义风格,但后来又回到有调性上来。写过许多评论文章。

  汉斯·维尔纳·亨策Henze, Hans Werner

  (1926年生于威斯特法里亚的居特斯洛)。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942-44年在不伦瑞克国立音乐学校、1946年在海德堡求学。1946-48年间私人从师于福特纳(Fortner);1948年在达姆施塔特跟莱博维茨(Leibowitz)学习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1950年在威斯巴登任赫塞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音乐指导。1953年定居意大利。60年代中在政治上走向极左,此后的作品很多都反映了他的激进理想与信条。音乐风格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表现出他天赋的丰富想象力和不拘绳墨的性格。他不仅是一位德国作曲家,也可说是一位法国和意大利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或机遇音乐的风格他用来都是得心应手。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抒情而富声色美。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声音色彩和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

  电脑里有篇有关罗奇伯格的文章(多元音乐风格的冲撞与整合

  罗奇伯格钢琴组曲——Carnival Music, IV “Sfumato,” 之解析)

  如果需要,可以传给你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并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乐章中还加用了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震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而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天文学无涉,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迦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时是这样对记者说的:“这些曲子的创作曾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便足以说明问题了。例如,木星带来通常所说的欢乐,以及与宗教的或民族的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第一乐章 火星——战争使者

  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作曲家的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并暗示出军队在行进。乐章的第一主题压抑而带有挑衅性,由大管和法国号奏出。

  音乐开始时富有特征的弱奏(p)节奏型随着这第一主题的嘶鸣而逐渐增强力度,当它达到极强(fff)时,在铜管乐器上迸发出乐章的第二主题。这种效果可以概述如下:两支充满杀机的军队在相互逼近,到处是刀光剑影,而当它们终于接触时,一场短兵相接的厮杀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战争在继续,管风琴的加入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这时,B调大号和C调小号奏起了进军的号角。

  然而,这并不是胜利的号角,随着木管乐器与弦乐器以低沉压抑的、呜咽般的音响在第二主题上的展开,以及各主题的残暴蛮横的再现,展开了一幅更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第二乐章 金星——和平使者

  由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的对比,这一乐章越发显得宁静安谧了。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这里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乐章一开始,法国号呈示出一支上行旋律,长笛和双簧管则以一串串和弦与之应答。

  音乐的发展是极其富有诗意的:长笛与法国号上的延音犹如秋天的蝉鸣;两架竖琴的一串串和弦仿佛是清澈的溪水在流淌;钟琴与钢片琴的下行音型宛若喷涌的清泉。在这种氛围中,独奏小提琴唱起了一支动人的情歌,整个乐章随后的发展也就是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的。

  第三乐章 水星——飞行使者

  据说,水星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异常机敏灵活,是一首急板诙谐曲。乐章以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上快速进行的音型开始,接着,双簧管和英国管呈示出第一主题那轻捷而俏皮的旋律。可以说,这就是信使的写照,他正忙碌于走家串户,为人们带来福音与欢乐。

  第二主题的旋律带有民歌风格,表现出人们为飞行使者的光临与他所带来的信息而欢庆歌舞的情景。

  第四乐章 木星——欢乐使者

  与其他乐章相比,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整个乐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小提琴快速的碎弓中开始,在它的引导下,第一主题带着极大的热情喷薄而出,其欢乐的气势异常浩荡,似乎把天庭也震动了。

  欢乐的情绪犹如一幕幕场景,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而在这些“场景”之间,每每有一个铜管乐器奏出的欢乐的固定乐思,它像号角一般,宣告着新的欢乐的降临。乐章的第二主题是一个歌唱性旋律,由六支法国号及弦乐器组奏出。

  第三主题是一支端庄的民间舞曲,先由法国号奏出,随后在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之间传递。

  进入第二部分后,速度由快板转为行板,音乐也变得格外庄严,并充满着霍尔斯特所说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整个第二部分由一首虔诚的颂歌构成,它那侃侃而述般的进行,使人想起教堂里唱诗班吟唱的赞美歌。

  第三部分又回复到快板速度,开始三个主题的简短再现再度掀起民间节庆般的高潮后,乐草以一个雄伟的短小尾声作为结束。

  第五乐章 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乐章是《行星》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较常单独出奏的段落。乐章以长笛、大管和两架竖琴奏出的由两个邻音的交替构成的固定节奏作为开始,它象征着老年人瞒珊、滞重而单调的步态,同样这也是时光消逝与体力趋向衰退的写照。在这个背景上,低音提琴奏出了哀叹般的动机,它逐渐发展成由次中音长号奏出的乐章中唯一的一个主题。正如霍尔斯特明确指出的那样,这个主题不仅表现“肉体的衰退”,同时还意味着“理想的实现”。

  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乐曲展开了富有层次的变奏。这里有深沉的思虑与希望,也有葬礼进行曲般的节奏和晚祷的钟声,还有对往昔的美好幸福的追忆。

  第六乐章 天王星——魔术师

  这段音乐也是《行星》组曲中的精彩段落。霍尔斯特在这里运用了变幻无常的调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从而达到了扑朔迷离的魔幻般的效果。音乐一开始是铜管乐器奏出的一个动机,这是魔术师的形象——神秘而难以猜度,恐怖而带有不祥之兆。

  乐章的主要主题是大管断奏奏出的一个中邪般跳跃疾走的旋律,它吸引了其他各乐器组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

  在这个“跛足行进”的背景上,又出现了两个主题,前者忙碌不堪,后者趾高气扬。

  音乐逐渐进入高潮,忽然又戛然而止,化作短笛、长笛和单簧管上一连串琐碎的下行音型。走音鼓亢奋的节奏似乎是魔术师的新咒语,它带来了一个新的乐段,并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

  忽然,管风琴上响起了一个怪诞的滑音,就像是一道闸门挡住了音响的巨流,使节奏变得低沉迟缓,使高潮化作了几个单薄的长音。这个乐章就是在这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中结束的。

  第七乐章 海王星——神秘主义者

  “海王星”这最后一个乐章在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的同时,又表现出神秘莫测与朦胧的太空景象,乐章的第一主题就是以这种色调构筑起来的。

  霍尔斯特以钢片琴、竖琴和小提琴琶音的大量运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种迷茫的神奇景象。音乐从行板转入小快板后,在人声与弦乐器和声的伴奏下,单簧管非常柔和地呈示出第二主题。

  为了取得他所需要的效果,霍尔斯特在总谱上特地注明了对合唱队的安排:“合唱队应置于舞台边邻近的房间内,房门要开着,直到全曲的最后一小节,这时门要轻轻地、静静地关上。合唱队、门,以及可能需要的任何一些副指挥,都要用屏幕与听众隔开。”

  (未完待续)

 wwt1

国内琴童家长刘汉积6年陪学经验及数十万元学费著成的钢琴教学经验实录,是目前国内罕有、销量巨大,且由琴童家长实录的经验指导书碟。

、音乐巨人贝多芬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示人物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内心思想。

难点

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氛围

1、听一段《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这是什么曲子?是谁写的?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

2、介绍贝多芬其人及音乐作品。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月光曲》、《雨滴》;歌剧《费黛里奥》。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

被人称之为“狂徒、苦恼的贝多芬”: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一一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来的人。”他曾经为了一盆汤做得不好大动怒气,拿起来连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蜡烛的心子来当牙签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热闹的时候,穿了寝衣,在靠街的窗口剃胡须,不管人家的注目与惊讶。有一次为了动怒,拿起一个开盖的墨水瓶来,投在钢琴的键盘上。他弹琴的时候因为长久之后手指发热,常常在钢琴旁边放一盆冷水,弹到手指发热的时候,就把两手在冷水中浸,然后继续弹奏。然而他的动作很乱暴,每逢弹一回琴,必洒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这冷水从地板缝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寝床中.楼下的主人诘问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对贝多芬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就动怒,立刻迁出这旅舍。凡此种种强顽怒暴的习气,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怀抱的大苦闷而来的。而他的苦闷的源泉,全在于他所罹的聋疾。

他曾在写给一个知友的信上这样说:“你所亲爱的贝多芬,完全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已经在和自然与神相冲突了!我常常诅咒神明。因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来当作自然界的极细微的事故的牺牲品。又在破坏人间可成为最美的事业。我所最宝贵的耳,今已听不出大部

《从宗教走向世俗》教案及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l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欧洲音乐的发展历史

2认真聆听西方音乐

3理解,感受,比较不同时期音乐的美。

l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从音乐的基本要素着手,每首作品都围绕其展开教学。

l 过程与方法:

比较欣赏这2个时期的音乐风格。能够随音乐或钢琴哼唱本课欣赏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内容:

亨德尔 清唱剧《哈里路亚》

维瓦尔第《四季》之《春》第一乐章

海顿《第101号-时钟交响曲》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咏叹调《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教材分析:

本课分2条线来叙述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其实已经慢慢向世俗音乐发展,这一时期运用较多的是复调音乐,主调音乐液慢慢加入,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主调音乐的优美,和谐,歌唱性,在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杰出人物那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u 纵向:历史时间线,早期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调性:单声部音乐-复调音乐-主调音乐

u 横向:每个时期音乐家的个人风格,以及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

并且从声乐和器乐两方面着手,比较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不同,通过分析每个作品的旋律,节奏,音色,情绪等,使学生在每个作品都能有侧重点的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对作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四季-春》,莫扎特作品《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

教学难点:区别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理解莫扎特音乐的个人风格。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二) 导入新课

师:课间欣赏的音乐所采取的是哪种乐器?谁的作品?

(管风琴,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这种乐器,其实在西方,很多时候都是在教堂里面演奏的,或者独奏,或者是为宗教音乐伴奏的!

引入课题——从宗教走向世俗

(三) 教授新课

一、 提出问题:什么是宗教音乐?你所理解的宗教音乐?

宗教音乐又称“圣乐”,它既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仰和祈求。

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在18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为主,而教会音乐则以圣咏为主,圣咏是指单声调,没有固定节拍的基督教歌曲。分东方圣咏和西方圣咏,前者例如亚美尼亚圣咏,拜占庭圣咏,后者例如安布罗西圣咏,格里高利圣咏。

西方音乐史的17世纪开始,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直至浪漫主义时期!

二、 导入到巴洛克时期

1 问题:什么是巴洛克?(从巴洛克的建筑着手,让学生说出看到的作品的特点:绘画,雕塑和建筑合为一体,华丽奢华的,庄严的,动感的等)

2 巴洛克音乐及其特点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 “对比”可以表现为各个不同的方面:音的高与低;速度的快与慢(快与慢的段落对比或快慢声部间的对比);力度的强与弱;音色的不同;独奏(唱)与全奏(合唱)等等。 代表人物:帕海贝尔、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

3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声乐和器乐)

声乐:歌剧,弥撒曲,经文歌,众赞歌,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

器乐: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ü 欣赏声乐作品:清唱剧《弥赛亚》之《哈里路亚》

感受宗教音乐的情绪(庄严,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声乐和器乐结合,内容多为宗教故事)

ü 欣赏器乐作品: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春》第一乐章

(问题:音乐中所用的乐器,描绘的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说说么?)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钢琴上即兴表现乐曲中的小鸟,雷电等形象。

(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高,低音,力度等在音乐中的不同表现。)

展示:维瓦尔第用诗歌表现的这部作品:

十四行长诗(略)

三、 导入到古典主义时期

1750年巴赫的去世标志着巴洛克时期的结束,西方音乐史到了一个新的音乐时期——古典主义时期(1750-1830年)

古典主义时期还被分为两个阶段:

o初期古典乐派

o柏林乐派——J·S·巴赫的第二个儿子C·P·E·巴赫为中心

o曼海姆乐派——约翰·施塔密茨为中心

o早期维也纳乐派——瓦根扎尔和蒙恩,另一个重要代表则是格鲁克 。

o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音乐也慢慢从宗教,复调音乐中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我们常说的古典乐派就是以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三位大师。

ü 欣赏器乐作品:海顿《时钟》交响曲第二乐章(慢板)

听辨音色,用何种乐器表现时钟的“滴答”声,节奏均衡吗?

(巴松管表现时钟的“滴答”声,音乐风格:清新,自然,均衡统一。)

ü 师生互动:猜谜活动

请说出老师演奏的音乐片断是谁的作品?

(教师演奏莫扎特根据法国民歌改编的《小星星变奏曲》)

导入到莫扎特作品

ü 欣赏器乐作品: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

思考:这个旋律,你熟悉么,能唱一下么?

(SHE 的《不想长大》)

思考: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体现的是怎样的情绪?

出示谱例:旋律线的走向,小调的性质,表现的一种悲伤,哀伤,但是这种哀伤并没有一直持续,欢快的速度,还是表现了莫扎特非常开朗的一面。

ü 欣赏声乐作品《费加罗的婚礼》

简要讲下《费加罗的婚礼》的剧情:

费加罗要结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女侍苏珊娜。生性浪漫的伯爵对妻子罗西娜不忠而在追求苏珊娜,故对费加罗的婚事多方阻挠。罗西娜的前监护人、医生巴尔托罗及其女管家马契丽娜也各自抱有个人目的加以阻挠。苏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求,又不便公开冒犯他。后来,在费加罗和罗西娜的帮助下,她运用智慧和胆略,做出许多男子所不能为和不敢为的巧妙的事情,迫使伯爵不得不跪在罗西娜面前为自己种种不名誉的行为陪罪。苏珊娜自己通过斗争终于与费加罗结成良缘。

《你再不要去做情郎》剧情

歌剧第一幕快结束时,费加罗规劝童仆凯鲁比诺时的一段咏叹调。凯鲁比诺来找苏珊娜,求她到伯爵夫人那里为他说情,因为伯爵把他辞退了。凯鲁比诺很想留下,原因是他很钟情于伯爵夫人。正在他们谈话时,门外传来伯爵的脚步声,凯鲁比诺慌忙藏在大椅子后面。伯爵进屋,向苏珊娜求爱,这秘密被凯鲁比诺无意中偷听到了,等伯爵发现凯鲁比诺时,他恼羞成怒决定让凯鲁比诺马上离开他的家,到军队里去服役。伯爵走后,凯鲁比诺很难过,这时,费加罗象大哥哥一样唱了这段选曲规劝他。

思考:属于那种演唱形式?情绪如何?男中音独唱,诙谐,幽默!

学生活动:跟钢琴唱一唱这段咏叹调!

思考:莫扎特的音乐作品的风格?

含着眼泪的欢笑,不为生活所难,不管是器乐作品,还是声乐作品,始终洋溢着激情。

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 :

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四)教学反馈与小结

反馈知识问题:

1.音乐家的美称,你知道多少?(略)

2.听3段音乐,辨别是巴洛克时期,还是古典主义时期?

3.请学生说说,你对巴洛克与古典主义音乐的理解,各有什么特点?

课件 http://njsjysnjenetnetcn/Images/20074917925153ppt

答案:浪漫主义音乐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受文学、美术、建筑等领域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而确立起来的音乐风格,其显著特点是打破古典主义音乐理性形式的桎梏,崇尚个人主观情感表达。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确立,离不开韦伯、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的努力,当然也离不开贝多芬的贡献。我们可以将贝多芬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实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浪漫主义的旋律手法。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常见的旋律发展手法有重复、模进、主导动机贯穿、戏剧性冲突、声乐作品器乐化等。比如,歌曲《战鼓声声动地》中“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结构反复出现,显然是贝多芬交响化、器乐化旋律思维在艺术歌曲中的体现。其二,浪漫主义的曲式与和声。法国作曲家朗陶尔米曾说:“贝多芬的不同凡响与独一无二的特点在于动的力量和节奏。”相对于古典主义音乐创作技法而言,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出现了分节歌(如《五月之歌》)、乐段曲式(如《我爱你》)、并联曲式(如《阿黛拉伊德》)等多样化曲式结构,并在作品中运用主和弦之外的二级和弦、六级和弦、附属和弦等来突显作品的色彩性。其三,浪漫主义的调式调性。转调、离调、调式交替、调性并置与交融等,是贝多芬艺术歌曲中浪漫主义技法的又一大体现。比如,歌曲《悲中有喜》在短短23小节中就贯穿了五种调性,先由E大调进入e小调后转为D大调,较为阴郁的情绪,契合主题“悲”的气氛。之后转入G大调,略显主题中的“喜”。但转入D大调后,降低了其VI级音,形成了和声大调,但又流露出一丝小调的色彩,同时也为转入a小调做了铺垫。其四,浪漫主义的伴奏织体。伴奏织体是艺术歌曲的重要部分,承担着塑造音乐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等作用。贝多芬的艺术歌曲伴奏织体丰富多变、不拘一格,柱式和弦、分解和弦、齐奏式织体、动机式织体等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比如,歌曲《晚歌》中运用密集型柱式和弦与歌词“执法者在星空里”相结合,描绘出星空的灿烂景象;歌曲《阿黛拉伊德》中上下流动的分解和弦织体塑造出阳光明媚的春天景象;歌曲《来自自然的颂赞》中运用与旋律齐奏的八度音程织体来表达对“造物之神”的景仰;歌曲《战鼓声声动地》中运用三连音动机式织体模拟出战鼓声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071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