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的背景介绍

安魂曲的背景介绍,第1张

关于安魂曲

早期,象拉索、帕莱斯特里纳、维多利亚等都写过安魂曲,比如,帕莱斯特里亚在1591年创作的《死者弥撒》(Missa pro Defunctis),其实就是安魂曲。1605年,当维多利亚担任马德里德斯卡尔扎雷亚修道院管风琴师、唱诗班指挥的时候,他创作了一部原先被命名为《悼亡仪式》(Officium defunctorum)的安魂曲,虽然形式上与现在的安魂曲相比有些出入,但庄严的音乐却令人肃然起敬,这些都是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安魂曲作品。许茨、巴赫、海顿等因为并非天主教徒,因此鲜有创作安魂曲,在19世纪初最出名的安魂曲就要算是莫扎特的那部了。

莫扎特《安魂曲》创作过程

如果要一位粗通音乐的人说出历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个倒有九个要答莫扎特《安魂曲》。人们热衷于《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于猎奇。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里德·韦伯的多事的德国作曲家撰写了一本书,书中对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伪考据的疑问,于是重新钩起人们对陈年往事的无限兴趣,一时各种关于《安魂曲》的传奇、假想、谣言、推测与美好幻想相继出笼,关于莫扎特的一切重又成为抢手货,从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为莫扎特学的一部分。

1791年莫扎特与妻子康斯坦采一起到布拉格参加自己的歌剧《狄托的仁慈》的演出,所有的神秘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动身到布拉格前的某一天夜晚有位使者造访了莫扎特家,他约莫扎特为匿名的委托人创作一部《安魂曲》,并先付了一半酬金,这位信使穿一件黑色的斗篷,使莫扎特顿生莫明的反感,而8月底莫扎特夫妇回到维也纳之后,信使再次出现催逼莫扎特交稿。

现在这位“黑衣人”(这又是出自好事者的臆造,因为黑色斗篷更接近地狱使者的打扮)的身份已经昭然若揭,他叫莱特杰普,全权代表弗兰茨·冯·瓦尔泽格伯爵,伯爵据说颇通音律且喜欢附庸风雅,常常出钱购买别人作品然后填上自己的名字以图流芳百世,1791年2月份伯爵夫人不幸去世,悲痛之余伯爵想到应当有一部作品在亡妻一周年时演出,于是他如法炮制请邻居(或者仆人)莱特杰普跑腿向莫扎特约稿,不管怎样他总算如愿以偿地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这个虚伪的贵族拍脑袋的馊主意莫扎特也许不会那么早早的死去。莫扎特当时的身体情况非常糟糕,病中的人容易产生宿命感或是许多健康人所不理解的怪念头,莫扎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那黑衣人就是索命的冥间使者,而《安魂曲》将是自己的临终绝笔。莫扎特曾经询问过黑衣人他所代表的委托人到底是谁?莱特杰普警告莫扎特不要乱打听,因为那位委托人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这无法理解的解释当然令莫扎特更加过敏,于他加倍相信这神秘的使者来自冥冥之中。

在上百种有关莫扎特死因的谣传中,最漫无边际的要算是讲莫扎特是被共济会投毒暗害的,要知道莫扎特一直是个品行良好的共济会会员,连奥地利的国歌也是从他的《小共济会康塔塔》中节选出来的。还有一个最普遍的说法是莫扎特的对手萨里耶利派人(那个神秘的黑衣人)约莫扎特作曲,在重病之中使他不得休息,最后导致了莫扎特的早夭(这一说法的变种是萨里耶利派人下毒)。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些纯属无稽之谈,但热爱浪漫不甘平淡的人们宁可相信这些更离奇、刺激的说法。

现在让我们抛弃所有传闻,回到历史事实: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莫扎特疯狂地作曲,但《安魂曲》的创作却一直被他搁置,莫扎特只是在其他作曲活动的间隙中才写上几段,就在去世前几天(1791年12月4日)莫扎特还邀请他的内兄申克与歌唱家戈尔(《魔笛》中萨拉斯特洛的扮演者)到家里为他演唱了《魔笛》的片断,重病缠身只能卧床的莫扎特感到了将不久于人世,他不愿意将未完成的作品留给人们,于是他强打精神又写了几段《安魂曲》的音乐,并将创作的意图向助手绪斯迈尔(SussmayrFX)作了交代,12月5日凌晨莫扎特去世。

莫扎特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康斯坦采就开始着手请人续写完成《安魂曲》,她首先想到的是著名作曲家约瑟夫·艾伯勒(Eybler, J),后来就是他继承萨里耶利成为了奥地利宫廷乐长。艾伯勒完成了《震怒之日》(Dies irae)与《落泪之日》(Lacrimosa)的配器,然后他将莫扎特的原谱交还给了康斯坦采,表示无法完成这个重任,万般无奈之下康斯坦采只能求助于前面提到过的莫扎特的助手绪斯迈尔,最后就是由他续写完成了整部《安魂曲》。

关于《安魂曲》疑点

但有关《安魂曲》的疑点仍然非常多,历来争论的问题大概有这些:《安魂曲》的手稿或者抄本是否在莫扎特死后被盗或被转移?《安魂曲》的手稿是否于1792年3月被卖给了一位贵族?还有一位莫扎特的朋友、单簧管演奏家斯塔德尔(Stadler M),康斯坦采曾希望由他续写完成《安魂曲》,因此他得到过《安魂曲》的手稿,问题是他还了没有?凡此种种疑问大多是《安魂曲》1792年出版之后提出的,人们希望莫扎特写完了《安魂曲》,于是有了这些似是而非的推测。

绪斯迈尔的续写

现在来谈谈绪斯迈尔这个人,他是莫扎特的助手、亲密的朋友、学生(他比莫扎特小10岁),他们的关系很好,虽然莫扎特对绪斯迈尔的才智表示过些许恼火与无奈。可以说没有人比绪斯迈尔更加了解莫扎特的风格与作曲方法,但在他创作的一些歌剧与清唱剧作品里这种传承却无法看到,事实上绪斯迈尔最好的继承莫扎特风格的作品就是这部续写的《安魂曲》。而莫扎特生前向绪斯迈尔指明了创作的方向,他的创作意图得到了学生的贯彻,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虽然不够成熟,但绪斯迈尔的续写却是最忠实的,符合原意的。

关于《安魂曲》,莫扎特完成的部分主要是《进台咏》与《求主垂怜》,这两个段落不仅完成了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也已经是完整详细的配器谱。第三部分《继叙咏》(Sequenz)除了最后一段《落泪之日》(Lacrimosa)之外都完成了旋律谱,在配器方面莫扎特亦有较为具体的指示,《落泪之日》部分莫扎特只写了八小节,绪斯迈尔续写了整个《继叙咏》,而这个部分的管弦乐配器则是由艾伯勒完成的。第四部分《奉献经》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从这里直到整部《安魂曲》结束都是由绪斯迈尔谱写完的,但《安魂曲》最后两部分《羔羊经》和《领主咏》(Communio)绪斯迈尔并没有重新谱曲,而是分别采用了现成的《弥撒曲》(KV220)与开头部分《垂怜经》里的赋格,这恐怕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莫扎特完成部分与后人续写部分的详细分析

Requiem in D minor,K626

1 Introitus(垂怜经):Requiem(进台咏)---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2 Kyrie(求主垂怜)---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3 Sequenz(继叙咏)Dies irae(震怒之日)---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4 Tuba mirum(号角声起)---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5 Rex tremendae(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6 Recordare(至慈耶稣求你垂怜)---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7 Confutatis(恶人群魔径受审判)---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8 Lacrimosa(落泪之日)---莫扎特写了八小节,永远停下了他的笔,成为了他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9 Offertorium(奉献经)omine Deus(主耶稣)---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10 Hostias(牺牲)---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11 Sanctus(圣哉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优美、动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2 Benedictus(降福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优美、动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3 Agnus Dei(羔羊经)---采用K220《弥撒曲》: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14 Communio:Lux aeterna(领主咏)---采用开头部分《垂怜经》中的赋格: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summer overture

完整版的音乐和**名字一样,就叫《梦之安魂曲》,

你说的**里反复出现的小提琴曲就是《梦之安魂曲》的高潮部分。

http://mmpl/~quendis/mp3/Requiem%20for%20a%20Dream%20Soundtrack%20-%2001%20Summer%20-%20Summer%20Overturemp3

鳟鱼五重奏(舒伯特)

小夜曲(舒伯特)

第八交响乐“未完成”(舒伯特)

第九交响曲“伟大”(舒伯特)

圣母颂(舒伯特)

菩提树(舒伯特)

乐与之时(舒伯特)

军队进行曲(舒伯特)

野玫瑰(舒伯特)

音乐瞬间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

仲夏夜之梦序曲(门德尔松)

结婚进行曲(门德尔松)

春之歌(门德尔松)

乘着歌声的翅膀(门德尔松)

第一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

无词歌钢琴曲集(门德尔松)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门德尔松) A小调钢琴协奏曲(舒曼)

C大调幻想曲(舒曼)

第四交响曲(舒曼)

蝴蝶(舒曼)

狂欢节(舒曼)

童年情景(舒曼)

诗人之恋(舒曼) 马祖卡(肖邦)

波兰圆舞曲(肖邦)

F大调夜曲(肖邦)

F大调船歌(肖邦)

C小调夜曲(肖邦)

C小调即兴幻想曲(肖邦)

雨滴前奏曲

葬礼进行曲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

爱之梦

钟(根据帕格尼尼的钟改编)

小夜曲 茶花女幻想曲

弄臣

阿依达

奥塞罗

安魂曲

★希望大家不要再把“维瓦尔第”与“威尔第”弄混 蓝色多瑙河舞曲

皇帝圆舞曲

春之声圆舞曲

蝙蝠序曲

闲聊快速波尔卡

电闪雷鸣波尔卡 第三号交响乐(勃拉姆斯)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摇篮曲(勃拉姆斯)

圆舞曲(勃拉姆斯) 阿莱城姑娘(比才)

卡门(比才)

小步舞曲(比才) 1812序曲(柴可夫斯基)

C大调小夜曲(柴可夫斯基)

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

罗密欧与朱莉叶幻想曲序曲(柴可夫斯基)

降E大调那波里舞曲(柴可夫斯基)

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

双人舞(柴可夫斯基)

四小天鹅(柴可夫斯基)

天鹅湖序曲(柴可夫斯基)

花的圆舞曲(柴可夫斯基)

胡桃夹子组曲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德沃夏克)

幽默曲(德沃夏克)

金婚进行曲(德沃夏克) 朱尔的哀思(马斯奈)

泰绮思冥想曲(马斯奈)

沉思曲(马斯奈) 爱的礼赞

威风凛凛进行曲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家庭交响曲 月光曲(德彪西)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德彪西)

牧神的午后(德彪西)

小小牧羊人(德彪西)

布娃娃(德彪西)

雪之舞(德彪西)

大海(德彪西)

对于一般接触合唱音乐不多的读者来说,或许你第一次听到的安魂曲作品片段,是电

影阿玛迪斯中莫扎特在神秘黑衣人邀约之下,和死神竞赛所谱写的感人音乐。或者是电视

上某个商品广告,采用威尔第安魂曲鬼哭神泣的「神怒之日」段落,让你感受到产品诉求

的震撼效果。当影像的感动犹存,你在众多盘片之间寻觅的那曲,竟是叫做「安魂曲」!

基于对于宗教仪式的隔阂,以及中国人传统对死亡这件事的诸多忌讳,你或曾迟疑过这种

音乐的艺术价值。到底什么是安魂曲呢? 日本人将安魂曲译为「镇魂曲」,过去国内也有

人就沿用这个译名。有趣的是,古今的安魂曲作品,似乎恰可约略分为「安魂」作用与「

镇魂」作用两种,这与作曲家本身的风格及创作动机大有关系。有些作曲家以平和、祈福

式的旋律来抚慰亡者家属,发抒亲朋的悼惜之情;另有一些作曲家(多半是歌剧作曲家)

则借着某些具有潜在描述性的经文段落(例如「神怒之日」与「号角响起」等段),谱写

出镇慑憾动的戏剧性效果。安魂也好,镇魂也罢,这种音乐形式都不可能太欢愉轻快,总

是多少带点悲剧色彩。至于悲剧的价值,古希腊文人们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人们

欣赏了悲剧之后往往能够透过深度的感动而藉艺术涤净心灵。(编按:公元前三百多年,

希腊哲学家在他的「诗论」中首度提出了悲剧的「涤净」(catharsis)功能,成为后来研

究戏剧的重要理论。)或许这正可以说明,何以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作曲家与爱乐者不断

受到这种音乐型态之吸引。我们在聆听这种动人的合唱音乐时,其实并不需要将它与任何

宗教仪式或生离死别的景况联想在一起,何妨以纯粹音乐美学的眼光来接受心灵的洗礼?

安魂曲的由来 一般接触到的安魂曲作品,大部分都采用 Requiem 这个字作为曲名,它原

本来自安魂曲歌词中第一段经文的第一个字,是拉丁文的「安息」之意。其实安魂曲原来

应是安魂弥撒(Mass for the Dead; 拉丁文 Missa pro defunctis; 法文Messe des mort

s),亦即罗马教会传统中为死者所举行的一场弥撒典礼的音乐部份,曲中的每一段拉丁经

文吟唱都配合着典礼各步骤的进行而安排。例如〈进堂咏〉的目的在于向参与弥撒的人宣

布当日的主题,因此安魂弥撒中的〈进堂咏〉一开始就声明「天主,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

吧」,表示这是为亡者所举行的一场弥撒。又如〈领主曲〉原是教徒在典礼最后依序走到

圣坛前领取耶稣圣体(以饼干代替)时所吟唱的经文,在安魂弥撒中,这一段也仍然具有

着同样的功能。 在复音音乐出现以前,教会中各种典礼的经文都以单声部的素歌(plain

chant)方式吟唱,安魂弥撒典礼自不例外。稍后,作曲家们逐渐开始为既有的教会素歌增

色,其中一个方式便是在素歌旋律之外添加上另外的旋律线,于是开始有了简单的复音诵

歌。此时的安魂弥撒经文很有弹性,很多段落都有好几种经文可以选用,而乐曲的旋律基

础则在于历史悠久的教会素歌。然而,教会作曲家们在谱写安魂弥撒曲时,似乎并未立刻

开始完全采用复音音乐。我们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首完整复音安魂弥撒是欧克根(Johannes

Ockeghem, 1410-1497)大约于1470年间谱写的作品。当然,很有可能是更早的此类作品都

已佚失,例如十四世纪的伟大作曲家杜飞(Guillaume Dufay, 1400-1474)据说就曾经谱

写过一首安魂曲,因为杜飞死前在遗嘱中吩咐后人安排几位歌手在他的葬礼上演唱自己写

的安魂曲,可惜音乐史学家至今仍未能寻得此曲的踪影。 有鉴于此时安魂弥撒经文的纷乱

,罗马教会在十六世纪中期举行的特伦会议(Council of Trent, 1545-63)中特别决定加

以正式统一,订定每一个段落中应该使用的经文。这套统一的安魂弥撒经文包括了一般弥

撒曲的通用(Ordinary)项目:〈垂怜经〉(Kyrie)、〈欢呼歌〉(Sanctus)、〈赞美

歌〉(Benedictus)、〈羔羊赞〉(Agnus Dei);以及特殊日(Proper)项目:〈进堂咏

〉(Introit)、〈阶台经〉(Gradual)、〈连唱曲〉(Tract)、〈续抒咏〉(Sequence

)、〈奉献曲〉(Offertory)、〈领主曲〉(Communion)。此外,有的作曲家在谱写安

魂曲时还增添一首〈赦免后之答唱〉(Responsory after Absolution),不过这一段本不

属于弥撒典礼本身,而是在葬礼中才唱的经文。不同于一般仪式用的弥撒曲,几乎谱写成

合唱的部份,都是固定的几段经文;后代的作曲家,在写作安魂曲时,都相当自由地在以

上几段经文之间选择合适的段落。 无论是否遵照特伦会议制定的安魂弥撒版本来谱曲,十

六世纪的四十多首现存安魂曲,大致上来说风格偏向保守,作曲家们多半避免采用新兴的

声部模仿手法或者音乐界的其它新潮流。西班牙作曲家维多利亚于1605年出版的《安魂弥

撒》可谓总结了十六世纪安魂曲的风格,呈现出它的巅峰成就。然而,总体而言,1600年

以后,安魂曲式才开始普遍受到作曲家的欢迎(十七世纪产生了数百首安魂曲作品!),

创作风格壑然开朗,新的音乐手法纷纷融入了既有的安魂曲式中。

安魂曲的演进 十七世纪作曲家喜爱的第一类新手法是器乐的运用,他们不但让声乐与器乐

并列或对比,并开始使用持续低音(Basso continuo),或称数字低音(Figured bass)

,也就是在主要声部之外另添加一部持续的低音,作为和弦的根基。此外,也有作曲家在

安魂曲中创新安排纯器乐的段落,最早的一个例子似乎出现在1621年。由此可见,二十世

纪会出现完全以纯器乐谱写的安魂曲,也不是音乐风格演化上的偶然突变了! 十七世纪作

曲家们的第二类新手法是在经文的涵义上作文章。首先,〈续抒咏〉(即著名的「神怒之

日」一段)经文由于以戏剧化的方式详细描写世人接受末日审判的百般情状,特别能够激

发作曲家的想象力,他们便常在这一个段落里充分发挥戏剧性创作。历史上甚至有许多作

曲家曾经单独取出「神怒之日」的经文来谱写独立的乐曲。此外,〈奉献曲〉中有一句经

文描写上帝对亚柏拉罕及其世代子孙的承诺,遂有作曲家开始利用声部模仿或对位的方式

来造成「代代子孙相传」、层层相衔的意象。以上这两种手法都将成为安魂曲创作上的传

统,从十七世纪开始,延续了数百年。 十八世纪以后的安魂曲继承了十七世纪作曲家的创

新态度,不断将音乐界其它方面的发展运用到安魂曲式中,以至于到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

当道的时候,乐器在安魂曲中的角色至少与合唱相当,而经文的诠释也跨入了歌剧式的境

界,独唱歌者往往如演唱伟大歌剧咏叹调似地忘情。十八世纪的齐玛罗萨、十九世纪的白

辽士与威尔第都是这个传统中的佼佼者。至此,安魂曲结构越来越庞大,早已不适用于一

般人的葬礼仪式。这种越趋雄伟、华丽、庞大的潮流,到了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才又有

了转变,许多作曲家开始悖离这个传统,反而以清新、简洁的风格谱写安魂曲,甚至回溯

到古老的教会素歌曲调去寻求新灵感。

经文的取材 除了音乐风格上的演化之外,安魂曲的歌词也很具弹性,整个音乐史上很少有

作曲家完全根据统一经文来谱写安魂弥撒曲,他们往往遵照当地的典礼习惯或自己的偏好

而强调或省略某些段落。实际上,有些作曲家虽然借用安魂曲(Requiem)之名,却完全不

采用安魂弥撒的经文作歌词,因为他们的安魂曲原本就不是为传统罗马教会的弥撒典礼所

作,这在十九、二十世纪尤多。其中有一些作曲家自行从非拉丁文圣经中撷取几段文字来

谱曲,例如布拉姆斯与其它许多德语系统的作曲家利用德语经文所谱写的都称为《德意志

安魂曲》。俄国近代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Dmitri Kabalevsky, 1904-1987)则创作以俄

文诗词写作的安魂曲。另外一些作曲家则采用世俗的诗词来谱写悼念亡者的乐曲,例如亨

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安魂曲》的歌词是美国著名诗人华特.惠特曼(

Walt Whitman, 1819-1892)的诗作《当紫丁香上回绽放门前时》(When Lilac Last in t

he Dooryard Bloomed)。当然,也有许多安魂曲作品参杂了标准的弥撒经文与自选的文字

,近代英国作曲家布列顿(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的《战争安魂曲》(War Requ

iem)与豪尔斯(Herbert Howells, 1892-1983)的《安魂曲》即为二例。 正因为各种宗

教与文化背景的作曲家纷纷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谱写独特的安魂乐曲,这个曲式便逐渐失去

了原本极为浓厚而正统的罗马教会色彩,成为一种自由度很大的音乐表达形式。原先纯粹

在典礼中使用的仪礼音乐形式也就扩充了表演舞台,而搬进了音乐厅内。始终不变的只有

安魂曲纪念亡者的精神:有的为普天下的亡者而写,例如中古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诸多

安魂弥撒;有的作曲家追念的则为特定的亡者,例如布列顿的《战争安魂曲》悼念大战中

牺牲的战士;更有作曲家未雨绸缪为自己未来的葬礼作准备,凯鲁毕尼(Luigi Cherubini

, 1760-1842)单为男声合唱团所谱写的《安魂曲》就有这种作用。 以下,我们就依据复

音音乐以来的时代,介绍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安魂曲。

莫扎特完成部分与后人续写部分的详细分析

  Requiem in D minor,K626

  1 Introitus(垂怜经):Requiem(进台咏)---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2 Kyrie(求主垂怜)---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3 Sequenz(继叙咏)Dies irae(震怒之日)---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4 Tuba mirum(号角声起)---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5 Rex tremendae(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6 Recordare(至慈耶稣求你垂怜)---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7 Confutatis(恶人群魔径受审判)---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8 Lacrimosa(落泪之日)---莫扎特写了八小节,永远停下了他的笔,成为了他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9 Offertorium(奉献经)omine Deus(主耶稣)---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10 Hostias(牺牲)---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11 Sanctus(圣哉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优美、动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2 Benedictus(降福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优美、动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3 Agnus Dei(羔羊经)---采用K220《弥撒曲》: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14 Communio:Lux aeterna(领主咏)---采用开头部分《垂怜经》中的赋格: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讲述了法国著名“火山夫妇”卡蒂亚和莫里斯的故事。卡蒂亚和莫里斯是火山学家,两人自幼爱上了火山,相同的志向与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的一生致力于活火山研究,足迹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火山。1991年,两人登上了日本的云仙岳火山,葬身于突然爆发的火山之中。卡蒂亚和莫里斯留下了大量的录像档案,在抢救下来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还在做记录,播报着火山的喷发。

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123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222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