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生机就是美(威·布来克)
●端庄即至美,严肃乃极乐(威·沃森)
●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
----(培根)
●不能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美的,但凡是美的确实都是合理的----(德国)
●扬帆的航船,全副武装的男人和腹部隆起的孕妇,是世上最美的三种景象(詹·豪厄尔)
●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约瑟夫·鲁)
●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朗吉弩斯)
●唯有不要我们操心的事物才是美好的(王尔德)
●美,什么是美?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大量的美。然而,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马·埃利奥特)
●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托·阿奎那)
●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德国)
●失去了真,同时也就失去了美(苏联)
●富于美之中的真要比真本身更高尚深奥(法朗士)
●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济慈)
●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黑格尔)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柏拉图)
●至善方能至美(拉丁语)
●美是善的标准语汇中的一部分(爱略特)
●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彼翁)
●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卢梭)
●善较之美价值更高(阿尔拉)
●美高于善,善胜过丑(王尔德)
●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托尔斯泰)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
●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普利什文)
●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以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苏格拉底)
●美是上帝的微笑,音乐是上帝的声音(罗·安·约翰逊)
●美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完备的东西,它包括了自然的不可企及的神秘目标(罗·布里奇斯)
●美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亚里士多德)
●美是一种自然优势(柏拉图)
●美不是人工造就的,而是天生固有的(狄更生)
●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儒贝尔)
●在任何大自然中都无法认得美的人,这正表示其人心中有缺陷----(德国)
●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刘·华莱士)
●如果两眼生来为着注视,美就是她存在的原因(爱默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
●花朵衰败的地方,人类没法生活(法国)
●美在已经涉足和尚未涉足的领域中创造着(塞·丹尼尔)
●十全十美虽无法达到,但却值得追求(罗·布坎南)
●美是奇异的。它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自身灵魂的磨难中铸造出来的东西(毛姆)
●要创造出真正的美必须具备巨匠的技艺(约·德莱顿)
●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要幸福得多(爱默生)
●只有天赋很好的人能够认识并热心追求美的事物---(德谟克利特)
●追求美而不亵渎美,这种爱是正当的(德谟克利特)
是流沙河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诗人。四川金堂人。四川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川西《农民报》副刊编辑、四川省文联创作员、《星星》诗刊编辑、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后在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专门从事创作。著有诗集《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
流沙河简介
作家简介:流沙河(1931— ),原名余勋坦,四川成都人。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195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但后者不久即遭到公开批判,被认为是“站在已被消灭的阶级立场”上,“向人民发出的一纸挑战书”,由此被打为右派,遣送回原籍劳动。七十年代末回归文坛,仍然以诗作为主,记叙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体验,后结集为《流沙河诗集》(1982)、《故园别》(1983)、《游踪》(1983)等。
因才识扬名,因清脱为人仰重,因谦虚而备受爱戴,这便是人们心目中的著名诗人流沙河。
流沙河曾在中国诗坛上笔走龙蛇,饮誉海内外。10年前,先生突然“见异思迁”,弃诗而作文,鼓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拨弄出举世瞩目的一个大旋涡。近年来,突然又波澜不兴,一时间,文化人都在询问他的“流向”。蜀国的文学圈子压根儿就消失了他那瘦比黄花的影子,消失了他那让人心头搁不下的谦恭,消失了他兴之所至谈笑惊座的幽默。
先生已逾七旬,身高17米,体重却只有90多斤,怎一个“瘦”字了得,他的样子,容易使人联想到经霜后的枣树,秋塘里的残荷。光阴似箭催人老,先生已是两鬓如霜了,但双眼依然睿智深邃,神态依然恬淡超然。先生言谈海阔天空,雅俗共赏,亦庄亦谐。他幽默的质量,可谓绝唱,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引经据典,从早“幽”到晚。
先生是四川金堂人,生于1931年11月11日,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和《星星》诗刊编辑。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草木篇》被毛主席亲自点名,“假百花齐放之名,行死鼠乱抛之实”。流沙河在全国上下被批倒批臭,后连续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累计20年。1979年他被调回四川省文联,从1985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话》、《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著作。迄今为止,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
先生原名余勋坦,“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国人名字惯为三字,遂将“河”复补。
先生的400则精美短文集成的《Y先生语录》堪称一绝,真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先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字典,标新立异,出语有典,理据有度。流传颇广的《庄子现代版》就是佐证,充分体现出他的学者风范。
先生走路的步态有异于常人,似乎有点脚不着地,给人一种飘逸感,但又不是飘飘欲仙的那种,身子薄菲菲像只风筝。风筝飞在蓝天高处,轻轻漫漫,引人仰望。先生一生中只有有限的几次出川游历,最远的一次是南斯拉夫。虽然足迹未远,虽然已逾七旬,却足以担当起一个“老才子”的名分,写起文章来纵横捭阖,才情横溢,机智幽默,反讽甚至狡黠,都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
闲暇时,先生喜欢养养树。他家布满了各种小树,却没有一盆花。最高大的一株是橡树,他似乎颇有些为之自豪。那株橡树站在窗前,为他挡住了市尘与市声。太阳出来时,他的书桌上便满是叶影晃动。
先生对家乡菜肴偏爱有加,对成都一川菜馆题壁赞曰:“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铨,百姓所赞扬,物美价且廉。”并对“白肉拌蒜泥,腰花炒猪肝,落座便可啖,爽口即为鲜。鸡丁说宫保,豆腐说淮南,锅巴烩肉片,炸响满堂欢……”大加推崇。有朋自远方来,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等来访,便以烧饼小菜、蒸牛肉和夫妻肺片等招待客人,于是主客尽欢,念念不忘。先生还在《Y先生语录》中说:“春天的苕菜,还有香椿拌嫩胡豆哟,夏天的凉粉,还有酸豇豆炒碎牛肉哟,秋天的泡海椒,还有干煸狗爪豆哟,冬天的泡青菜,还有豆豉熬腊肉哟。”引得读者口水长流,望梅止渴。
先生日常居家好静思,喜读书,此外亦奖掖后进,扶持新人,基本谢绝社交应酬。常以春蚕吐丝之态,为中国文学的宝库倾吐着字字珠玑。沧桑岁月终未使这条河枯竭干涸,相反,它正满载至清至纯之水,以自身独有的流向,静静地汇入我们民族文化史的无尽长河。
综合书评:从《边城》到《天涯》——傅红雪的路
一、《边城浪子》
初见傅红雪是在《边城》,那个冰雪般冷漠的少年,被重重的黑色压抑着,黑色的衣服,黑色的刀,黑色的眼眸,只有握刀的手和寂寞的脸苍白得近乎透明。
傅红雪是个跛子,他走路时的样子笨拙而奇特,左脚先迈出去,然后右脚再慢慢地拖过去。他走得很艰难,但绝不会停下来,似乎可以用这样的步伐一直走到天荒地老,他的身体坚毅挺拔得像一杆枪,他的左手只做一件事,就是握住那柄漆黑如夜,如死亡的刀。
傅红雪是个太简单的孩子,他生命的所有意义和价值就是复仇。初读《边城》时我很困惑,为什么白天羽和花白凤的儿子会姓傅?后来看到他一次次的拨刀,一个个人扭曲着面孔在他眼前倒下,方才明白,一切都缘于十七年前梅花庵外的那场大雪中惨烈的杀戳,血染红了雪,白天羽死了,于是花白凤将全部的仇恨都付与那场红雪,于是他叫傅红雪。他手中握着白天羽留下的黑刀,他要为心目中的父亲复仇。
关东万马堂的大旗在风中猎猎,傅红雪凝视着那面旗,握紧了掌中的刀。他要杀马空群,要毁掉万马堂,这是他来到边城的目的,是他复仇的第一步。
可是他还没有实现这个计划,却在那个荒僻的小城里陷入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他爱着那个女人,她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他永远记得那些温柔的缠绵,甜蜜的低语,在那间小屋里,黑暗的没有星光的夜里,他感受她,抚摸她,聆听她,却没有看过她。所以当翠浓站在他面前,说,“你现在总算看见我了”,他眼中的冰霜融化了,他热切地看着她,他认定她就是他的女人。而真正给过他缠绵欢爱的沈三娘,却站得很远,像个不相干的路人。
傅红雪疯狂炽烈地爱着翠浓,他拨刀杀了公孙断,只因为公孙断说翠浓“是个婊子”。也许公孙断至死也想不通,这个能忍受一切近乎残酷的侮辱的沉默少年,为什么无法忍受这句实话。
尽管如此,在傅红雪的心里,复仇依然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白云庄,在他杀袁秋云的时候,翠浓离开了他,跟一个马车夫走了,因为马车夫的手中没有刀,心中没有仇恨,并且永远都不会忘记她的存在。
翠浓的离去让傅红雪一落千丈,他把自己的痛苦泡在酒里,醒了再醉,醉了复醒。终于,当他面对薛大汉和他手中的铁斧时,已经没有了拨刀的勇气和力量。
如果翠浓不在那时回来,傅红雪必死,可是翠浓回来了,她挡傅红雪前面,对薛大汉说,“你若要杀他,就得先杀了我。”
傅红雪失去的勇气和力量在那一刻恢复了,于是他拨刀,于是薛大汉死。
翠浓回来了,可是傅红雪又走了,因为复仇比爱情更重要。再说,离开他,翠浓也许会活得更好,更幸福。这是傅红雪为自己找到的离开的借口,他努力让自己走得心安理得。
傅红雪带着滴血的心,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在复仇的路上,在好汉庄杀薛斌,在梅花庵遇桃花娘子,在节妇坊杀郭威全家。他一次次挥刀,仿佛血海修罗。仇恨已经成为一副黑色的桎梏,将他牢牢锁住,他疲惫至极,厌倦至极,却无力挣脱,也不敢挣脱。
太多的血腥和杀戳让他崩溃,一直纠缠着他的疾病再次发作,他倒下了,呕吐,抽搐,然后失去了知觉。
当他醒来,翠浓就在身边,他又见到她了,经过了那么的聚散离合,幸福在一瞬间降临,他们紧紧地相拥,说着永远、永远……
翠浓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刺向傅红雪的毒剑,她的生命结束在他的怀里,凝结成他心中永远的永远。
傅红雪又踏上了征途,对于已经一无所有的他来说,仇恨也许是仅剩的财富。
傅红雪的仇恨结束在丁家庄,叶开的飞刀削断了他劈向马空群的刀锋,也削断了他背负了整整十七年的仇恨。原来他并不是白天羽的儿子,他牺牲一切去复仇,到最后才知道,那仇恨原来和他没有丝毫关系。
初读《边城》,看到红雪断刀,曾对叶开恨得咬牙切齿,现在重读,已经释然,他削断了傅红雪的刀,也削断了他的枷锁。枷锁断了,傅红雪才能重生。
傅红雪走了,他在《边城》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现在谁都不恨了!”
没有恨的傅红雪,才有了自由。
二、《天涯·明月·刀》
天涯远不远?
不远。
傅红雪已在天涯,天涯怎么会远?
在《天涯》又见红雪,已是二十年后,当初的少年已历尽了沧桑,只是苍白依旧,沉默依旧,寂寞也依旧。
《天涯》中的傅红雪依然紧握着那把黑刀,但他已能掌握它,而不再被它负累。
他可以掌握手中的刀,却无法忘记心中的人。二十年后,对翠浓的爱和愧疚始终不曾平复,当他见到明月心时,竟然会跳窗而逃,然后倒在雨地里痛苦地抽搐,也许是眼前的人太像心中的人了!
燕南飞是个很不错的人,至少在结局之前是这样的,我以为傅红雪可以和他成为朋友,傅红雪也的确曾经当他是朋友,可是结局并非如此。
也许傅红雪真的是个天生寂寞的人。是谁说过,太过寂寞的人,要么是神,要么是野兽。
傅红雪不是神,也不是野兽,他处于这两者之间,一个很合适、很微妙的点上。他可以有神的清澈,也可以有兽的坚忍。
《天涯》中,最感动我的,是孔雀山庄地窖里的一段,当傅红雪答应临产的卓玉贞,做她的丈夫、然后为她接生出一对双胞胎时,我感动了;当公孙屠他们炸石掩埋了地窖的出口,傅红雪在黑暗中,用他的刀一点点挖掘着生的希望时,我感动了;当卓玉贞捧着自己的乳汁送进傅红雪口中时,我流泪了。即使那卓玉贞是假的,即使这一切不过是个圈套,但在那一刻,他们是真正的生死与共。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在得知真相后,傅红雪才会那么痛苦,他恨自己的轻信,恨自己的善良,他拼命地狂奔,逃避着良心的谴责,直到筋疲力尽地倒下。
当他醒来的时候,一只洁白柔软的小手正在喂他喝汤,那是小婷的手。小婷,一个喜欢戴着一串茉莉花的小妓女,她看看傅红雪温柔地笑,她说:“原来照顾人是这么好的事!”
傅红雪从此邂逅了他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女人,只是他当时并不知道。当时的他只是需要酒来解脱痛苦,于是小婷就去买酒,他要多少,她就去买多少,她从无一句怨言,哪怕是在三更半夜去敲酒馆的门,哪怕是只有出卖自己,才能为傅红雪换来一瓶酒,她都不在乎。她只希望他能留下来,哪怕多留一天。
但傅红雪还是走了,他还没有醉死在酒里,但他依然逃不出绝望的樊笼。他不再喝酒,而开始杀人,不停地杀人,没有人能逃得过他的刀,他一次次地挥刀,血花在眼前四散,仿佛晶莹的玛瑙,他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个刽子手了。
有一个人始终认真地观察着傅红雪,他就是公子羽,江湖上武功最高、势力最强的人,他很满意傅红雪的沉沦和堕落,他说应该再多安排些人去给傅红雪杀,当太多的血让他发疯,他就会杀了自己。
他的计划很完美,可惜对手是傅红雪。他在最后关头冲破了血腥和绝望,他拨刀斩断了钟大师催命的琴弦,他说:“活着并不是耻辱,死才是!”
说这话时,他苍白的脸庄严而高贵,一种近似与神的高贵。
傅红雪和公子羽的决斗就在明朝,明朝,谁是真正的胜利者?没有人知道,就连傅红雪自己,也不知道。
旭日东升,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公子羽面对着傅红雪,他的脸上戴着一个狰狞的青铜面具,手中的剑是蔷薇般的鲜红色,那是燕南飞的蔷薇剑。傅红雪看着他,淡淡地说:“你已败过一次,何必再来求败?”
公子羽大喝,剑已出鞘,鲜红的剑光如鲜艳的蔷薇。
傅红雪的刀光轻轻闪过,公子羽的面具裂开,面具后的脸,赫然是燕南飞。
一切都结束了,傅红雪终于看到了真正的公子羽。燕南飞不是公子羽,他只是公子羽的傀儡和替身,只有最强的人才能成为公子羽的替身。燕南飞败在了傅红雪的刀下,于是傅红雪将成为公子羽新的替身。
傅红雪看着公子羽,看着他的皱纹和白发,他实在无法相信他们竟是同龄人,盛名之累竟是如此的可怕。
他拒绝了公子羽,不管是利诱还是威胁,他自霁风浩月,不为所动。
傅红雪走了,公子羽竟然没有阻止,也许只为了傅红雪临走时的那句话:“我不杀你,只因为你已是个死人。”
公子羽似乎默认了傅红雪的话,他已没有了生趣,没有了斗志,没有了自信,如果和傅红雪交手,他必败无疑。
一则讣告震动天下,公子羽死了,死在盛名之下,尘归尘,土归土。而一座隐藏在青山秀水之中的小屋里,公子羽临窗把酒,明月心依在他的身边,也许只有死亡才能换来重生。
戴着茉莉花的小婷在河边洗衣服,洗衣女是她现在的职业,清苦而干净。
她洗着衣服,忽然看见清澈的溪水中映出一个人的倒影,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她朝思暮想的人。
她抬起头,默默地和他对视,幸福在一刹那降临,鲜花在一瞬间盛开……
PS:我喜欢天涯的结局。从《边城》到《天涯》,傅红雪一路走过,走过了太多的艰辛和痛苦。但愿小婷是他的终点,能给他幸福的终点,但愿他能够放下手中的刀,用握刀的手来拥抱爱情和幸福。
近几十年出土的简帛资料,尤其是马王堆汉墓、郭店楚墓出土资料表明,“思孟”学派确实曾经存在过。子思学派“四行”“五行”“德圣”学说对于“圣”和圣贤人格的推崇,与孔子接近,本文前节已经涉及。《中庸》的祖本与子思有关,这一点在宋代以前没有人怀疑,现已为学界多人所认同,故本文把《中庸》的材料放在《孟子》之前。问题是,《中庸》以“诚”作为中心范畴和最高境界,那么,“诚”与“圣”是什么关系呢?
鄙人以为,“诚”就是“圣”,二者同属天道。《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是天道,是圣人之天性本然。对于圣人来说,真实无妄,由仁义行,均出乎自然,不用勉力下功夫而符合中道,不用思虑而有所得,从容达到中道。贤人和君子则是所谓“诚之者”,他们需要在后天努力追求,用功择善,坚守不渝。因此,君子需要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求诚功夫,反复实践,知行合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的自然天性;由明德而到至诚,是贤人经过后天学习才能达到的。所以,前者为“性”,后者为“教”。由诚而明,是天道理境;由明而诚,是人道实践。“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同上)致诚的圣人能极尽天赋的本性,并且尽量发挥别人的本性,发挥万物的本性,进而赞助天地生成万物,其功能与天地并列为三!贤人则需要用心追求善,从细微处,从一件件事或某个方面做起,慢慢达到全面。贤人通过修养功夫,达到内心至诚,则身体、容貌、行止,自然合乎标准,而且能影响、改变他人,化善成俗。从现实性上来说,贤人是由明而诚,即经历学习、修养的点滴积累,由部分到全体,由尽人道来明天道,最后改善他所处的环境。
足见君子、贤人的求诚功夫做到一定地步,也就达到圣人的“诚”的境界了!《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在这里,“诚”是天赋道德的内在性,是人格修养的潜质。“道”是自己修养、实践的过程。“诚”又是万物的本体,贯通万物的全体和过程。君子奉“诚”为珍宝。至诚的人不仅要成就自己,而且还要成就他人和他物。成就自己的人格是内在之“仁”的要求,成就他人的人格,并使他物畅遂其性,是内在之“知”的要求。内在性的“圣”“诚”“仁”“知”都有向外扩展的要求,因此,成就自己和成就他人他物是一致的。只有成就了他人他物,才能最终成就自己。此即儒家的诚恕之道。换言之,《中庸》的“诚”包含了仁爱忠恕之道。不仅如此,《中庸》的“诚”是天人、内外合一的极境,它包含了两面的撑开,一面是与天道相联系之内在精神的神秘之地,所谓“至诚如神”;另一面则是“成物”“尽性”,由天向地、人、物下贯。“己立”“己达”与“立人”“达人”,“尽己性”与“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明明德”与“新民”,“内圣修己”与“外王事功”都是一体两面的事。这与前述孔子的人格境界论是统一的。
孟子的人格境界论亦以“圣”为至上,以“诚”为中心。据杨伯峻《孟子译注》称,《孟子》一书,“圣”字凡47见,“诚”字凡22见。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以“仁”“义”并举、“仁义内在”说推进了孔子的“仁”学,尤其强调了天道与人性的贯通。关于“圣”“神”等范畴,他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这是指圣王经过的地方,人们受到他的精神的感化,他所停留的地方,其精神感召的作用,更加神秘莫测,与天地同时运行。孟子讲了四种人:第一是侍奉君主并讨人主喜欢的人(这种人是孟子所不齿的),第二是安定国家并以此感到高兴的人,第三是“天民”,第四是“大人”。“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同上)“天民”和“大人”在这里就是指的“圣人”,当他们的“道”大行于天下时,努力去实践,当他们端正了自己时,他人他物也随之而端正了。孟子又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 尽心下》)这里肯定了六种人格:善、信、美、大、圣、神。“圣”有光辉表现且能感化万众,“神”是“圣”之神妙不测的境界。孟子肯定了圣人的不同特征:“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
与子思“至诚如神”的思想一脉相承,孟子也凸现了“诚”的神秘性和终极性。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正如蒙培元先生所指出的,“诚”是与天道合一的心灵境界;“思诚”不是以天道为客观对象的思考,而是返回到自身,使“天之所与我”的道德理性自觉地呈现或实现出来。(7)不仅如此,孟子也坚持了内外、物我、诚明等两行之理的并进与互动。孟子强调“践形”:“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孟子尽心上》)这是指身体容貌与内在心灵的和谐统一。
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载,鲁穆公问“如何而可谓忠臣”?子思答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颖孟子继承了子思的批判精神,开启了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抗议传统,指出:“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其“以德抗位”、“天爵人爵”、“浩然之气”、“大丈夫”、“舍我其谁”、“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和“民贵君轻”、“制民之产”、“富民”“善教”等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主张,都有很强的现实性、实践性。(8)
论者常常说孟子学使儒家的精神内转,批评孟子心性论、社会理想和人格修养论与现实脱节。这些批评都是大有问题的。要之,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决不是空疏之论。它一方面确有神圣性、超越性,另一方面又不脱离社会政事、教育师道和日用伦常等生活世界。
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它的终极至上性,即与天道相联系的“圣”的境界,另一个是它的经世致用性,即与人道相联系的“凡”的现实。前者是最高的理想,后者是理想的实现,两者之间密切沟通,不可脱离。有的论者只看到儒学的世俗伦理的一面,不承认它的超越性;有的论者又只看到儒学的高明理想的一面,不承认其所具有的普适性、现实性。关键的问题是要理解天道与人道、神圣与凡俗的贯通。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行为模式。
与孔子相比较,思孟学派或心学一系更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这非但没有削弱孔子学说博大的社会实践性,反而更加强了其外王学。这种“内收”,特别把天道、神性与人的德性相贯通,把圣人与凡人相联系,根本上使得君子的政治行为、社会活动、教育师道、道德勇气,有了天命、天道等超越理据的支撑,尤其是此超越神性意义的天就在人心人性之中,无疑增强了儒者的担当意识。这种意识也来自孔子。夫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孟子把这种当下自我承担的意识内化为“舍我其谁”“独行其道”的胆识气魄,并以“至大至刚”之气相养育,使其充塞于天地之间。孟子提出的义与道、志与气的相互补充论,使“内收”之说亦有了“气”的烘托。直至宋明理学,有张横渠之“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9)有些西化派人士以为这是传统知识分子无谓的狂妄自大,他们不理解传统士人长期以来在儒学浸润下,其神性意义和客观化的天道巳与个体人格,乃至其心其身其气其志其形其貌其性其情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思想中,人、物均是具有某种神性的,此与西方传统不同。传统士人以天道自命,杀身成仁、为民请命的精神即源于此。这也表明孔孟人格境界论是有其宗教性的内蕴的。
这不仅使君子的个体行为有了天命天道的理据,而且也有了内在的动力、动因。现实性的社会与理想性的社会的差距,现实性的人与理想人格的张力,使儒生真实的关切系于国事民瘼,以匡正社会人生为目的。儒生之理想人格的达成,决不自外于国计民生。甚至在很多场合,传统士人正是在外王事功中实现其人格理想的。王阳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王学在近世东亚的现代化运动中起了相当显赫的作用,这亦昭示孔孟及其人格境界论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kzxycomcn/
理想社会参考 http://blog163com/zhong_8259/blog/static/133336814200911211610537/
1、丰富的想象——超现实的情节。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话将浪漫主义定义为“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强调其“理想”与人的主观因素。可以说,丰富的想象是浪漫主义最为本质的特征
2、大胆的夸张——无法考究的细节。
夸张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作为修辞方式,它是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应该说,大胆的夸张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3、强烈的抒情——极端鲜明的爱憎。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都特别重视对于自己的理想的描绘,并把它和现实对立起来,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由于在描绘理想的过程中,必须从作者的内心感受出发,抒发出自身强烈的主观愿望,所以感情色彩特别浓烈。重理想的表达,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是浪漫主义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小说说到底就是理想主义,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整本小说都是在幻想、离奇等下描述。人物造型也是在作者理想下塑造。个人理解西游记不单纯是本神话浪漫注意小说,有兴趣你可以看下黄易大师的《文明之谜》中关于西游记的看法。
http://tiebabaiducom/p/19483502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