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乐中哪个歌手的哪首歌或专辑听完让你始终无法忘怀?

港乐中哪个歌手的哪首歌或专辑听完让你始终无法忘怀?,第1张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惧雪霜扑面”“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曾经深入国人血脉之中的这些歌曲,能够让不分地域、不分年龄的全体中国人都热血沸腾、引发共鸣的词曲旋律,承载了一代代香港音乐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使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内地词曲作家和歌手为香港初代音乐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梁乐音、李隽青为**《月儿弯弯照九州》创作的同名主题曲传唱至今依然脍炙人口;从上海移居香港的王福龄的著名作品有《今宵多珍重》《南屏晚钟》《钻石》《甜言蜜语》《我的中国心》《狮子山下》等。

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香港精神”的觉醒,一代从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的香港青年开始在“狮子山下”团结在一起,有了新的身份认同,以“中国香港人”的身份去埋头苦干、创造属于自己而非依附于殖民地身份的历史,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迅速诞生了接地气的粤语流行音乐。

开粤语流行音乐时代之先河的是许冠杰,他的歌代表了为香港的崛起奉献了汗水和泪水的草根心声,而有着深厚粤剧基础的罗文用他超强的专业功底把粤剧唱腔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其他还有关正杰、徐小凤、叶丽仪、汪明荃、林子祥等名震一时的明星人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时代洪流中,香港绽放着勃勃生机,港乐也迎来了全盛期。顾嘉辉、黄沾、郑国江、卢国沾这样的港乐大师也在时代浪潮中应运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港乐的风格越发包罗万象,既有大气磅礴又有细腻敏感,既有大时代又有小清新,生活、工作、爱情、婚姻、家庭等等任何社会现实题材都可以融入其中。

香港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际化地位反过来也推动港乐冲破方言地域局限扬名海内外,留名世界音乐史册。港乐的历史见证者郑国江回忆港乐黄金年代时说:“那时候的我们将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坚毅包容通过歌曲传递到全世界。”

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陈百强、林子祥、张学友、黎明、刘德华、郭富城、叶倩文、李玟……这些魅力四射、熠熠生辉的明星从香港红磡体育馆的舞台走向东南亚、日韩乃至全球。

这是华语流行音乐以香港为阵地在全世界打出一片天下的时代,进行着强势而又优质的文化输出与国际传播。香港在层出不穷的巨星“天王”,宝丽金、索尼、华纳等唱片业巨头和各大媒体举办的颁奖盛事的推动下成为“东方好莱坞”。

港乐进入内地的时间比改革开放还要早一点,大概在1977年前后,当时很多香港流行音乐的录音带,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进入到广东和福建等地,再进一步北上。”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当时世界华人影视制作中心的香港电视连续剧一传入内地就是万人空巷的效应,《万里长城永不倒》《上海滩》《铁血丹心》《万水千山总是情》电视剧主题曲作品“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内地得到广泛传播。

1997年之后,香港流行歌曲与内地的合作更多。影响几代人的华语流行音乐人罗大佑2000年前后就把重心由香港转往北京,谭咏麟、李克勤、梁翘柏,谢霆锋、容祖儿、杨千嬅等很多香港歌手、音乐创作人和制作人早已经把内地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地,特别是如集作曲、作词、编曲、音乐监制于一身的梁翘柏等幕后音乐人,协助内地卫视平台打造了很多现象级的音乐综艺节目,他们以其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得到了内地机构和观众的广泛尊重与认同,以更深刻的方式推动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港乐黄金一代的作品启迪了如今在文化产品创作领域最具有话语权的“70后”“80后”的内地音乐人,很多人在不同场合都讲过自己曾受到港乐的深刻影响。“我想起了自己沉迷于粤语歌曲的青春岁月。”被称为“音乐诗人”的李健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他少年时代受到香港文化的滋养很多,当年小伙伴形容一个人很时髦都会说这个人很“港”,“港乐”内容的丰富与手法的细腻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灵感。

宋洁梅。

1、《最浪漫的时光》原唱宋洁梅,由宋洁梅词曲创作,该歌曲情感真挚,一经发布收获无数好评。

2、歌词节选:幸福的笑容藏在嘴角,两个人紧紧的相互依靠,我想给你长久的拥抱。

正确歌词为: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歌名:《最浪漫的事》

歌曲原唱:赵咏华

填词:姚若龙

谱曲:李正帆

歌词:

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 听听音乐聊聊愿望

你希望我越来越温柔, 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

你说想送我个浪漫的梦想, 谢谢我带你找到天堂

哪怕用一辈子才能完成, 只要我讲你就记住不忘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扩展资料:

《最浪漫的事》是姚若龙作词,李正帆作曲,由赵咏华演唱的歌曲。1995年,姚若龙凭借该曲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歌曲作词人奖 。

创作背景:姚若龙一直喜欢从歌手本身去梦想一首词,总觉得只有如此,这首歌才真正有了生命。赵咏华给人的感觉是那种‘愿意为一份真爱奉献所有’的女人。必得用温馨、轻松的方式去体谅她的爱人,所以她爱的人也舍不得不同样用心爱她来回报。

正是这样的印象才催生了《最浪漫的事》。由赵咏华演唱的歌曲。收录于1994年6月15日由滚石唱片发行的专辑《我的爱 我的梦 我的家》中。 

  楼主似乎是在写论文

  看了大家答的,所说的就是那个意思,我现在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1浪漫时期交响乐的发展及特点

  浪漫早期:1810~1830年 浪漫中期:1830~1850年 浪漫的仿古典主义1850~1900 三个阶段,一般都从舒伯特开始算。虽然舒伯特的音乐仍然有很浓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遗风,可是也洋溢着小巧、温和、刹那间诱惑、感奋和几近不真实的幸福感,是古典之后第一股令人陶醉的浪漫气息,所以大家习惯称他为“古典的浪漫者”。韦伯也是浪漫派的代表,在经受贝多芬、莫扎特的影响后,这两位作曲家特别表现出浪漫风格的纤巧、细腻的一面。

  中期的代表是门德尔松、舒曼,两人都在主观的特殊风格之外,共同传达这个浪漫时代精神,秉承了贝多芬的纯粹、绝对,发展了具有优美形式的交响曲。到了勃拉姆斯,浪漫的本质更加精密浓缩。如:在舒伯特的作品中,“浪漫的痛楚”只是在情绪上反映出来,到了勃拉姆斯则已经是感官的伤痛了。

  柏辽兹及李斯特则选择性的领悟贝多芬标题描绘的启示,而发展了丰富内容的交响诗,“大自然”对浪漫时期的影响是很深的,连一向重视形式美的交响曲也不例外,这种反映有时较为直接(如:门德尔松的《苏格兰》、《意大利》交响曲),有时则较抽象(如舒曼的《春》、《莱茵》)。而强调大自然的同时、也为日后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播下了种子。

  仿古典主义(也叫后浪漫主义)著名作曲家首推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交响音乐的两大特色是宗教情操以及“拟管风琴声响”。主要是因为奥地利天主教19世纪过度封建保守,所以才会有布鲁克纳的清秀寡欲的交响世界之呈现。他对教义不曾疑惑的信仰,简直就是个任劳任怨的老农民,无论何种情况都没埋怨过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矛盾,而是他懂得如何将它埋藏在心底,永不冒出。

  对布鲁克纳影响最深的是瓦格纳,尤其在和声及管弦乐方面,可布鲁克纳一向习惯闭着眼睛听瓦格纳的乐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把乐剧的音乐灵性化了。勃拉姆斯虽然跟布鲁克纳同住维也纳,但二人感情不甚融合。勃拉姆斯来自德国北部的基督教家庭,他矛盾的性情是无法深埋心底的,他对燃烧在心中的烈火,因无法熄灭而感到恐惧,他寂寞而且动漾不定的心灵无法安顿,这都能从他贯有的摇摆、沉重、模糊的节奏中感受得出。

  维也纳交响乐在经历了布鲁克纳及勃拉姆斯之后,唯一能将其整合并推向高潮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马勒。马勒身处颓废思潮弥漫的世纪末,现实的冲突、摩擦(生)及隐退的回忆往昔美好的时日(死),是他作品里不断交替出现的主题,那濒临神经质边缘的音乐美,一方面把后期浪漫的狂喜与炙痛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现代音乐的新任务勋伯格铺垫好了出场的红地毯。

  2新浪漫主义音乐

  (对于这个时期的音乐我听得不多,就听了巴伯的《为弦乐而作的柔版》、《交响曲》等)

  新浪漫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一种流派,通常这种音乐有调性,但此时的调性并不等同于“共性写作”时期的和声、结构和调性,而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对50、60年代盛行的过于理智和抽象音乐的序列音乐进行否定,音乐中开始强调情感的表现,以不同的程度来应用调性,注重浪漫主义风格。这就是新浪漫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意大利的贝里奥和他的《交响曲》、美国的克拉姆和他的《大宇宙》、《夏夜音乐》,巴伯《弦乐柔版》、《交响曲》,罗奇伯格《交响曲》、《钢琴组曲》,德国的亨策和他的《雅各布之梦》等。

  查到一些资料:

  卢恰诺·贝里奥Berio, Luciano

  (1925年生于意大利的奥内利亚,现在的因佩里亚)。意大利作曲家。在米兰学院师从盖迪尼(Ghedini)至1951年,然后在坦戈伍德(Tanglewood)从达拉皮科拉(Dallapiccola)学习序列技巧。1955年与马代尔纳(Maderna)在意大利广播电台共建电子音乐实验室,在该室工作至1961年。1963年赴美,在加利福尼亚执教,1965年起在朱利亚德学校执教,1971年返回意大利。作品受到序列主义、电子手法和随机音乐的影响。他独特地发展了“拼贴”技巧,借用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片段或模仿他们的风格特征。如在《交响曲》(Sinfonia)中,贝里奥摘用了马勒第二交响曲,瓦格纳的《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拉威尔的《圆舞曲》(La Valse),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中的素材。在《迷宫Ⅱ》(LaborintosⅡ)中,街头叫卖声、惊叹声和牧歌、爵士乐的因素混合在一起。另外一首拼贴作品是《独奏会Ⅰ》(Recital Ⅰ)(献给卡西Cathy),这是为他前妻,女高音卡西•伯布里安(Cathy Berberian)所作的几首作品(如《主显节》(Epifanie)和《顺序3》(Sequenza 3))中的一首。为不同乐器所作的一系列《序列曲》(Sequenza)基本上是机遇音乐。在《圆圈》(Circles)中,歌唱者可以唱谱上标明的音高,也可以唱相近的音高,任她自选。贝里奥年青时曾在米兰一个小型巡回歌剧团中任指挥,因此,对戏剧音乐始终抱有热情,虽然他创作的戏剧作品迄今为止都是别出心裁的。

  塞缪尔·巴伯Barber, Samuel

  (1910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1981年卒于纽约)。美国作曲家。6岁时弹钢琴,7岁作曲。14岁时作为第一批特准学生进入费城柯蒂斯专科学院,1925-34年师从斯卡莱罗学习作曲,1926-31年从伊莎贝尔·文吉罗娃学习钢琴,1926-30年从埃米利奥·德戈戈尔扎学习声乐。1928年与吉安·卡洛·梅诺蒂(Gian Carlo Menotti)相识后,其友谊持久而富于成果。1933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公演,最值得注意的是为阿诺德的诗《多佛海滩》(Dover Beach)配乐(他本人演唱其中的男中音声部)和他的大提琴奏鸣曲(他本人演奏钢琴部分)。1935年获普利策奖学金,1936年获美国学院的罗马大奖。同年他的第1交响曲于罗马首演,指挥莫利纳里。托斯卡尼尼于1938年指挥巴伯的《弦乐柔板》(Adagio for Strings)(原为弦乐四重奏的慢乐章)和第一首《随笔》(Essay for Orchestra),随后几年他的作品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由瓦尔特、库谢维茨基、莱因斯多夫、米特罗普洛斯、奥曼迪和梅塔指挥首演。他的四幕歌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台本作者泽菲雷利,是纽约林肯中心的新大都会歌剧院为了于1966年9月举行开演典礼而约写的。

  巴伯的音乐具有欧洲传统风格,而不是特殊的“美国味”。音乐语言比较保守,富于旋律性、优雅和华丽。在《伐奈莎》和女高音和乐队曲《诺克斯维尔:1915年之夏》(Knoxville:Summer of 1915)中可以最清楚地听出他的抒情性,他的浪漫主义则充他显示在《多佛海滩》、大提琴奏鸣曲和第1交响曲中。他钢琴奏鸣曲由霍罗维茨首演,是一首辉煌的炫技作品。几部歌剧最初反应冷淡,但听众态度逐渐转变,而协奏曲和歌曲效果极佳。

  乔治·克伦姆Crumb, George

  (1929年生于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敦)。美国作曲家。1959-64年在博尔德的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钢琴与作曲。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任教,并于1983年成为该校人文学教授。音乐极有个性。早期受威伯恩影响,后对新音响感兴趣,并采用有时支离破碎、有时全凭机遇的作曲技巧,但并不追求畸形效果,他表达的思想仍然是清晰易懂的。如在1972年的一组为扩间钢琴用的幻想曲《大宇宙》(Makrokosmos),其中用不了许多特别的钢琴手法,效果十分富有诗意。

  乔治·罗奇伯格Rochberg, George

  (1918年生于新泽西州帕特森市)。美国作曲家。1939-42年于纽约曼内斯音乐学校随曼内斯和塞尔学作曲;1945年就学于蒂斯专科学院,师从斯卡莱罗。1948-54年任柯蒂斯专科学院教师;1961-68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主任,1968年起任音乐教授。他曾受马勒和勋伯格的影响,其音乐发展为独特的序列主义风格,但后来又回到有调性上来。写过许多评论文章。

  汉斯·维尔纳·亨策Henze, Hans Werner

  (1926年生于威斯特法里亚的居特斯洛)。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942-44年在不伦瑞克国立音乐学校、1946年在海德堡求学。1946-48年间私人从师于福特纳(Fortner);1948年在达姆施塔特跟莱博维茨(Leibowitz)学习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1950年在威斯巴登任赫塞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音乐指导。1953年定居意大利。60年代中在政治上走向极左,此后的作品很多都反映了他的激进理想与信条。音乐风格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表现出他天赋的丰富想象力和不拘绳墨的性格。他不仅是一位德国作曲家,也可说是一位法国和意大利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或机遇音乐的风格他用来都是得心应手。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抒情而富声色美。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声音色彩和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

  电脑里有篇有关罗奇伯格的文章(多元音乐风格的冲撞与整合

  罗奇伯格钢琴组曲——Carnival Music, IV “Sfumato,” 之解析)

  如果需要,可以传给你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并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乐章中还加用了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震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而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天文学无涉,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迦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时是这样对记者说的:“这些曲子的创作曾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便足以说明问题了。例如,木星带来通常所说的欢乐,以及与宗教的或民族的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第一乐章 火星——战争使者

  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作曲家的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并暗示出军队在行进。乐章的第一主题压抑而带有挑衅性,由大管和法国号奏出。

  音乐开始时富有特征的弱奏(p)节奏型随着这第一主题的嘶鸣而逐渐增强力度,当它达到极强(fff)时,在铜管乐器上迸发出乐章的第二主题。这种效果可以概述如下:两支充满杀机的军队在相互逼近,到处是刀光剑影,而当它们终于接触时,一场短兵相接的厮杀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战争在继续,管风琴的加入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这时,B调大号和C调小号奏起了进军的号角。

  然而,这并不是胜利的号角,随着木管乐器与弦乐器以低沉压抑的、呜咽般的音响在第二主题上的展开,以及各主题的残暴蛮横的再现,展开了一幅更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第二乐章 金星——和平使者

  由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的对比,这一乐章越发显得宁静安谧了。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这里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乐章一开始,法国号呈示出一支上行旋律,长笛和双簧管则以一串串和弦与之应答。

  音乐的发展是极其富有诗意的:长笛与法国号上的延音犹如秋天的蝉鸣;两架竖琴的一串串和弦仿佛是清澈的溪水在流淌;钟琴与钢片琴的下行音型宛若喷涌的清泉。在这种氛围中,独奏小提琴唱起了一支动人的情歌,整个乐章随后的发展也就是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的。

  第三乐章 水星——飞行使者

  据说,水星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异常机敏灵活,是一首急板诙谐曲。乐章以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上快速进行的音型开始,接着,双簧管和英国管呈示出第一主题那轻捷而俏皮的旋律。可以说,这就是信使的写照,他正忙碌于走家串户,为人们带来福音与欢乐。

  第二主题的旋律带有民歌风格,表现出人们为飞行使者的光临与他所带来的信息而欢庆歌舞的情景。

  第四乐章 木星——欢乐使者

  与其他乐章相比,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整个乐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小提琴快速的碎弓中开始,在它的引导下,第一主题带着极大的热情喷薄而出,其欢乐的气势异常浩荡,似乎把天庭也震动了。

  欢乐的情绪犹如一幕幕场景,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而在这些“场景”之间,每每有一个铜管乐器奏出的欢乐的固定乐思,它像号角一般,宣告着新的欢乐的降临。乐章的第二主题是一个歌唱性旋律,由六支法国号及弦乐器组奏出。

  第三主题是一支端庄的民间舞曲,先由法国号奏出,随后在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之间传递。

  进入第二部分后,速度由快板转为行板,音乐也变得格外庄严,并充满着霍尔斯特所说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整个第二部分由一首虔诚的颂歌构成,它那侃侃而述般的进行,使人想起教堂里唱诗班吟唱的赞美歌。

  第三部分又回复到快板速度,开始三个主题的简短再现再度掀起民间节庆般的高潮后,乐草以一个雄伟的短小尾声作为结束。

  第五乐章 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乐章是《行星》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较常单独出奏的段落。乐章以长笛、大管和两架竖琴奏出的由两个邻音的交替构成的固定节奏作为开始,它象征着老年人瞒珊、滞重而单调的步态,同样这也是时光消逝与体力趋向衰退的写照。在这个背景上,低音提琴奏出了哀叹般的动机,它逐渐发展成由次中音长号奏出的乐章中唯一的一个主题。正如霍尔斯特明确指出的那样,这个主题不仅表现“肉体的衰退”,同时还意味着“理想的实现”。

  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乐曲展开了富有层次的变奏。这里有深沉的思虑与希望,也有葬礼进行曲般的节奏和晚祷的钟声,还有对往昔的美好幸福的追忆。

  第六乐章 天王星——魔术师

  这段音乐也是《行星》组曲中的精彩段落。霍尔斯特在这里运用了变幻无常的调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从而达到了扑朔迷离的魔幻般的效果。音乐一开始是铜管乐器奏出的一个动机,这是魔术师的形象——神秘而难以猜度,恐怖而带有不祥之兆。

  乐章的主要主题是大管断奏奏出的一个中邪般跳跃疾走的旋律,它吸引了其他各乐器组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

  在这个“跛足行进”的背景上,又出现了两个主题,前者忙碌不堪,后者趾高气扬。

  音乐逐渐进入高潮,忽然又戛然而止,化作短笛、长笛和单簧管上一连串琐碎的下行音型。走音鼓亢奋的节奏似乎是魔术师的新咒语,它带来了一个新的乐段,并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

  忽然,管风琴上响起了一个怪诞的滑音,就像是一道闸门挡住了音响的巨流,使节奏变得低沉迟缓,使高潮化作了几个单薄的长音。这个乐章就是在这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中结束的。

  第七乐章 海王星——神秘主义者

  “海王星”这最后一个乐章在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的同时,又表现出神秘莫测与朦胧的太空景象,乐章的第一主题就是以这种色调构筑起来的。

  霍尔斯特以钢片琴、竖琴和小提琴琶音的大量运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种迷茫的神奇景象。音乐从行板转入小快板后,在人声与弦乐器和声的伴奏下,单簧管非常柔和地呈示出第二主题。

  为了取得他所需要的效果,霍尔斯特在总谱上特地注明了对合唱队的安排:“合唱队应置于舞台边邻近的房间内,房门要开着,直到全曲的最后一小节,这时门要轻轻地、静静地关上。合唱队、门,以及可能需要的任何一些副指挥,都要用屏幕与听众隔开。”

  (未完待续)

浪漫手机

歌曲原唱:周杰伦 

填    词:方文山 

谱    曲:周杰伦

轻轻放,我就是卸不下对你的喜欢

原来爱会慢慢增加重量,想关上这城市所有的灯光

黑暗中专心闻你的发香,这夜晚 让暗恋很有画面感

回想与你约会过的地方都舍不得删,在脑海里储存欣赏

你微笑浏览手机里的浪漫,原来真心送出爱是这么简单

温习荧幕上,你可爱的模样

关于缘分的解释 我又多传了一行,你微笑浏览手机里的浪漫

原来爱情可以来得这么突然,短信的桥梁

将暧昧期拉长,我们的感情蔓延滋长用文字培养

在虚拟土壤,电视墙吵杂的情歌还在拼命播放

我安静在闹区等来电铃响,有一些话打好了却不敢传

怕收到信息的你在为难,街道上 人潮衬托我的孤单

想象谁幸运的陪在你身旁,却误会一场

你也在等你手机响,你微笑浏览 手机里的浪漫

原来真心送出爱是这么简单,温习荧幕上 你可爱的模样

关于缘份的解释我又多传了一行,你微笑浏览 手机里的浪漫

原来爱情可以来的这么突然,短信的桥梁 将暧昧期拉长

我们的感情蔓延滋长用文字培养,在虚拟土壤

扩展资料:

《浪漫手机》是由周杰伦和方文山创作的周杰伦演唱的一首歌,收录于周杰伦的2005年专辑《十一月的萧邦》。

创作故事:

随着饮用下午茶的轻松心情,微笑和浏览手机中的浪漫,慢慢用虚拟土壤中的文字灌输情感,并给你真正的心脏只有杰伊绑定。整张专辑终于开始有了温暖。对于下一个较冷《逆鳞》进行过渡无论有多少人鄙视这首流行的情歌,都不能影响它作为别人心中的最爱。

这是一个抒情的R&B前奏曲。容易和懒惰。一路笑。沿途的阳光纯净而有力。这是一种爱的耻辱。这种歌一直受到广大粉丝的喜爱。像《星晴》《简单爱》《园游会》浪漫的爱情是这首歌的永恒主题。于是创作出了《浪漫手机》这首歌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264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