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拜伦、雪莱、柯勒律治一起被称为英国最杰出的浪漫派诗人。他的代表作是《夜莺颂》。济慈1795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817年开始写作,1821年因肺结核病逝在意大利。死时年仅25岁。
《夜莺颂》是济慈的代表作,一个偶然的清晨,诗人在树下散心,突然他听到了一阵美妙的歌声,他抬头一看,这歌并不来自人来,而是树上的夜莺。诗人越听越陶醉,几乎把周围的一切都忘记了,就连诗歌本身在此刻也变得不再重要。当夜莺飞走之后,为了纪念这伟大而奇妙的时刻,他把它写成了《夜莺颂》。
此诗分为八节,每一节都可以独立成章。第一节写诗人面对现实世界时,内心的苦闷和无助。情感的迷茫或苦闷,大多数诗人都会遇到,而济慈也没能逃过。第二节写诗人的想象以及对未来的渴望和期盼,希望通过酒精的麻醉逃避外界的一切,甚至有了想要隐遁的想法。这隐晦地说明了当时诗人正身处人生的低谷和困境。我要一饮而尽之后悄然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诗句中的“你”,可能是诗人暗恋的对象,也可能指自己精神向往的纯净世界。第三节诗人描写了青春的躁动和不安,爱情的痛苦和绝望,以及世界的灰暗。“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第四节的风格开始变得明亮,诗人看起来从晦暗的过去苏醒了,变得充满了活力与希望。在想象的驱使下,开始与大自然对话,对自己的灵魂比肩飞翔。
第五节充满了大自然的魅力和芬芳,作为一个热爱自然、一生致力于歌颂自然的诗人,大自然在他笔下呈现出生命的多彩模样。花草、树枝、果树、林莽、田野与玫瑰、绽放的紫罗兰、夏夜的气息……这些都成为了诗人歌颂的对象。第六节,诗人抛出了生命的另外一个主题——黑暗与死亡,尽管这些存在着,但诗人表示并不会屈服,而是面向大自然,发出自己带有狂喜的呼喊。第七节,全诗的主角夜莺出现了,夜莺象征着顽强的生命,象征着地球万物的美好存在,这也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在人类变幻不定的历史观念中,依然要保持对古老生命传承的歌颂。最后一节里,诗人再一次通过大自然中的事物,表达由内心的觉醒所爆发出的伟力。当诗人发现夜莺早已飞走,顿时怅然若失,思绪由幻想坠入到现实,他又将不得不面对眼前的一切,进入到循环往复的尘世苦恼之中。因为不愿面对,所以诗人才会在最后禁不住发问: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自己是睡,还是醒?
在诗人眼里,大自然是纯洁可爱的,是无私高尚的,是最能引领人类走向和谐与秩序的。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庸俗、虚伪、污浊肮脏、充满着人的欲望和心机。通过这首诗,济慈想要告诫世人:人生短暂,投身大自然才是让心灵安宁的唯一出路,且不可把生命和时光浪费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争斗或奔忙之中。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英国诗坛的浪漫主义时代。
代表人物: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1772-1834)、拜伦(1788-1832)、雪莱(1792-1822)、约翰·济慈(1795-1821)
1、欧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乔治·戈登·拜伦。
2、人物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3、人物影响
乔治·戈登·拜伦是举世公认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他倡导热情,倡导想象,他的诗作被世人赞誉为“抒情史诗”,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的叛逆者,被称作“拜伦式英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1、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代表作家。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
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2、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
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William Wordsworth曾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
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代表作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致英国人民》。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致云雀》、《西风颂》等,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雪莱短暂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
3、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
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4、卢梭
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发明了与传统君主专制对立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还开创了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推断人类范围以外事实的思想体系。
卢梭之后,自称改革家的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追随洛克,另一派就一直追随卢梭。生于日内瓦的卢梭,全名为让- 雅克·卢梭,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之后,父亲也被放逐,离开了日内瓦。孤苦伶仃的卢梭是跟着姑母长大的,从小受的是正统加尔文派教育。12岁时,卢梭停止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在很多行业当学徒。
但对于这些行业,他没有不憎恨的。16岁时,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到了萨瓦。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衣食无着,只好来到一个天主教神甫家里,撒谎说他要改宗。
5、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
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
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英国三大诗人 拜伦(1788 - 1824) 拜伦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天生 跛足的理想主义者,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代表 作有 《恰尔德• 哈罗德游记》 、 《唐璜》等。拜伦所创造的一系列 “拜伦式英雄 ”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们都是孤傲、狂热的叛逆者,孤独苦闷 的骄傲者。 雪莱( 1792 - 1822) 雪莱是 19世纪英国最富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一 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雪莱的代表作主要有诗歌 《解放了 的普罗米修斯》、 《西风颂》和 《致云雀》等,其作品节 奏明快,积极向上,也正因为如此,雪莱被誉为 “诗人中 的诗人”。 济慈( 1795 - 1821) 济慈是 19世纪初英国浪漫派诗人代表人物之一,代 表作有 《夜莺颂》、 《秋颂》和 《希腊古瓮颂》等。济慈 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且有着坎坷的成长经历的天才诗人 ,英年早逝,却有多部作品传世。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1 4年级 ·语文 ·第十三课 知识链接 浪漫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19世纪20-30年代,在欧洲出现了一股狂热的文学浪潮—— 浪漫主义运动,我们本课所讲的拜伦、雪莱、济慈都是这一运动中的先驱。熟 悉欧洲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此时欧洲已经经历了一场从思想到制度上全面的 大解放。发生在 18世纪末 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打破了欧洲大陆上根深蒂固的 封建制度,在这场大的变革之中,不可一世的路易十六成为了法国历史上第一 个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而后来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拿破仑,也正是在这场大 革命中崭露头角的。 然而这场大变革并没有给大多数人带来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尤其是拿破仑当政之后穷兵黩武,而其后的复辟王朝又逆行倒施。种种复杂的 情绪汇在了一起,诗歌就成了一个有力的表现武器。在这样的背景下,浪漫主 义运动揭开帷幕了。在这场持续时间并不长久的文学浪潮中,诞生了一大批至 今
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生卒: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
一般译作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议员。
生平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次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雪莱后来的作品《朱利安和马达洛》便是以拜伦与自己作为原型来创作的。同年11月,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离开英国。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极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1821年2月23日,约翰·济慈逝世,6月,雪莱写就《阿多尼》来抒发自己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并控诉造成济慈早逝的英国文坛以及当时社会现状。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