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派诗人约翰·济慈的经典作品及文学特点

英国浪漫派诗人约翰·济慈的经典作品及文学特点,第1张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他的诗篇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以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

《仿斯宾塞》、《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生命之手》、《安迪密恩》、《海伯利安》、《蝈蝈和蛐蛐》《每当我害怕》《哦,孤单》《明亮的星》《人生的四季》《给拜伦》《咏阿丽莎巉巖》《初读贾浦曼译荷马有感》《无情的妖女》

文学特点

济慈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

济慈的诗歌写作方向特别,描写手法细腻,以文辞声调之美著称。他带给无数读者新的视角,引导每一个人要善于发现美、拥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就是快乐人生的秘诀。济慈笔触清新,作品选材特点独特,在他的诗歌里不管是绝美的爱情还是催人奋进的 ,都像被赋予了灵魂的呐喊,从心灵上引起共鸣,更从生活中找到影子。是十八世纪这个需要精神支柱时期的特殊食粮。他的笔下有令人感动的场面更有百转千回的诉说。有情人之间不舍别离的细腻,更有亲人间思念的楚楚辛酸,不管你是心地柔软的女性还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人们的情感无不为之动容。

济慈善于描写景物和自然现象,经过他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事物外面,能给人充分的遐想空间,并融入其中,他用他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华丽的词藻,追求完美的精神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济慈的出身在英美文学的所有大家中可以算是最卑微的。因为天性的敏感与自卑,让他有能力洞察到世人难以发现和理睬的社会形态,他触角灵敏,能体会到大自然传递给人类的别样韵味,能用自个的灵魂倾听飞禽走兽的心声,能用用精准的文字描绘十八世纪统治阶级压迫下人民的呐喊。

作品影响

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提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个内涵深刻的命题, 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济慈对英国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从三个方面影响了众多的的诗人和艺术家:丰富的感官描写,舒适恬静地表现中世纪的理想,有关艺术和思想,或思想和世俗的悖论。深受济慈影响的诗人和艺术家主要有:浪漫派诗人托马斯·胡德,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诗人艾尔弗雷德·丁尼森,前拉斐尔派诗人和画家D·G·罗塞蒂,象征派诗人w·B·叶芝以及死于一战的年轻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等。济慈为他们的诗歌提供了创作灵感、写诗的技巧、故事内容和主题风格。

济慈不但以其优美的诗篇为英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还以其诗歌的影响为英国文学(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比较喜欢美国诗人艾米丽迪金森的作品,她的诗很短,词语也不算难,很适合英语学习和阅读。例如以下这首

《A great Hope fell》

A great Hope fell

You heard no noise

The Ruin was within

Oh cunning wreck that told no tale

And let no Witness in

 

The mind was built for mighty Freight

For dread occasion planned

How often foundering at Sea

Ostensibly, on Land

 

A not admitting of the wound

Until it grew so wide

That all my Life had entered it

And there were troughs beside

 

A closing of the simple lid

That opened to the sun

Until the tender Carpenter

Perpetual nail it down - 

这篇依旧是把抽象的痛苦写具体,这是她一贯的套路。

比绝望更伤人的,是希望落空。例如你喜欢的人跟你维持交流,他知道你喜欢他,但偏偏就不追你。你保持着希望,但最后他还是拒绝了你。这比一开始他就拒绝你,来得更伤人。

在开头第一段,她直接写这种痛苦发生的瞬间,先是说你听不到动静,再用cunning来修饰wreck。within,no tale,no witness。三个词的传递,依旧是从泛到具体,一步一步踩到读者的心。心中会有种回声,对,这说的就是我。

接下来她描写的是内心,为了成为强有力的巨舰,为了规划厄运,而存在。这或许是无法规避的意思。在海上经历多少的颠簸,但在表面上,却像在陆地那样。这里她找到了心灵经历的波澜与轮船的契合点,形成一种很奇妙的境界——他们的特征是一样的,读者就能更具体地感受到,心灵的创伤实际上是一种怎样的视觉,怎样的感受。

但我们受到创伤,一开始我们是背过身去,逃离。但随着伤口越来越大,我们的生活已被湮没在其中,无处可逃,就像被困在谷底一样。这段她具体描写了伤口变大会如何,最终自己会处于一种怎样的境地。

最后她选择在上面盖盖子,以防她继续在阳光下暴晒,等好心的木工,把它钉紧。迪金森在最后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就像把伤口看作瓶内的东西,把盖子盖上,避免继续曝光。它这里用伤口暴露的这一特征,与瓶盖联系在一起。之后的比喻则是木工钉紧,这是比盖更深层次的填埋,似乎把伤口看作一片朽叶,让她入土为安,不见天日。这就是遗忘。

结构上,她先把最伤心的瞬间摆在前面,给予读者强烈的冲击,然后再慢慢地诉说伤口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轮回。全诗由着自己的感受和做法来推动发展,最后的破折号也饶有韵味。

觉得OK的话请点赞~更多的学习技巧,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从心理学和文学的角度,为你破解生活密码。

微信公众号:文学有毒

做全网最幽默的文学解读频道,别轻易关注,小心中毒。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萨缪尔·柯勒律治。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古舟子咏〉(亦可称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

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

另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虔诚的徒。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 经验 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 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英文诗William Blake London

I wandered through each chartered street,

Near where the chartered Thames does flow,

A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

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

The mind-forged manacles I hear:

How the chimney-sweeper's cry

Every blackening church appals,

And the hapless soldier's sigh

Runs in blood down palace-walls

But most, through midnight streets I hear

How the youthful harlot's curse

Blasts the new-born infant's tear,

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hearse

 william blake 伦敦

I wandered through each chartered street, 我走过每条独占的街道,

Near where the chartered Thames does flow, 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

A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我看见每个过往的行人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每个人的每升呼喊,

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 每个婴孩害怕的号叫,

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 每句话,每条禁令,

The mind-forged manacles I hear: 都响着心灵铸成的镣铐。

How the chimney-sweeper's cry 多少扫烟囱孩子的喊叫

Every blackening church appals, 震惊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

And the hapless soldier's sigh 不幸兵士的长叹

Runs in blood down palace-walls 化成鲜血流下了宫墙。

But most, through midnight streets I hear 最怕是深夜的街头

How the youthful harlot's curse 又听年轻妓女的诅咒!

Blasts the new-born infant's tear, 它骇注了初生儿的眼泪,

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hearse 又用瘟疫摧残了婚礼丧车。

1716—1771

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出于伦敦一经纪人家庭,年青时曾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求学,并随友人游历欧洲大陆。后半生隐居于剑桥大学,担任历史和语言教授,但从未讲学,也少有著述,只潜心读书,致力于充实自己的学识。格雷一生淡泊名利,曾谢绝桂冠诗人的称号。除诗歌外,他的书信也被视为英国散文中的精品。

格雷一生作诗不多,仅十余首诗传世。其中以《墓园挽歌》最为著名,发表后曾引来诸多仿作,一时形成所谓“墓园诗派”。该诗用8年时间写成,最初的写作动机是哀悼他伊顿公学读书时的好友理查德·韦斯特,至少诗末所附的“墓志铭”是为他而作。但纵观全诗,其内容明显超越了对某个具体人物的哀思,而是通过对乡村一处寂静的墓地的描写,表达对默默无闻的农民的同情,惋惜他们没有机会施展天赋,同时也流露出对大人物傲慢奢侈生活的谴责。这种热爱自然、同情人民、蔑视权贵的思想和弥漫于全诗的感伤情调,使《墓园挽歌》成为18世纪后期感伤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和此后兴起的浪漫主义的精神。诗的语言精致典雅、结构严谨完整,隔行押韵的四行诗体也运用得节奏整齐、韵脚严格,表现出一个学者型诗人的书卷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格雷曾经十分醉心于古代北欧人的朴素而浪漫的原始诗歌,翻译过他们的史诗《命运女神姐妹》和《奥丁的降生》等,开了英国浪漫派对北欧文学感兴趣的风气。

ELER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ugh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墓园挽歌

白昼将残尽,晚钟促落晖。

黄犊鸣草原,逶迤缓缓归。

田夫荷锄走,赴家意沉昏。

玄冥盈天地,孤影立乾坤。

Now fades the glimmering landscape on the sight,

And all the air a solemn stillness holds,

Save where the beetle wheels his droning flight,

And drowsy tinklings lull the distant folds;

夕曛逐黯淡,晚景渐暝灭。

万化皆偃息,阴肃笼四野。

唯见虫旋舞,但闻语切切。

牧铃声思睡,催羊入圈歇。

Save that, from yonder ivy-mantled tower,

The moping owl does to the moon complain

Of such as, wandering near her secret bower,

Molest her ancient solitary reign

薜荔摇青气,蒙络罩尖顶。

栖栖枝上枭,磔磔怨蟾光:

窥我私巢久,徘徊未离休。

古已长居此,何事扰清幽。

Beneath those rugged elms, that yew-tree's shade

Where heaves the turf in many a mouldering heap,

Each in his narrow cell for ever laid,

The rude forefathers of the hamlet sleep

峥嵘耸青榆,蔼蔼立紫杉。

翳下多荒坟,隆冒蒿草间。

隘隘见方穴,寂寂长眠人。

欲问谁偃卧,野夫与村氓。

The breezy call of incense-breathing morn,

The swallow twittering from the straw-built shed,

The cock's shrill clarion, or the echoing horn,

No more shall rouse them from their lowly bed

侵晓花香郁,翦翦风轻唤。

茅庐草堂下,家燕语呢喃。

司晨雄鸡啼,行猎号角鸣。

陋塌一已卧,万声莫能醒。

For them no more the blazing hearth shall burn,

Or busy housewife ply her evening care;

No children run to lisp their sire's return,

Or climb his knees the envied kiss to share

炉膛火烁烁,主妇忙夜活。

烧饭兼添火,此景已不复。

娇儿尚学语,哑哑迎父归。

爬膝争宠爱,斯景亦难追。

Oft did the harvest to their sickle yield;

Their furrow oft the stubborn glebe has broke;

How jocund did they drive their team afield!

How bowed the woods beneath their sturdy stroke!

昔往镰刀利,行处皆披靡。

瘠土硗薄地,犁沟亦能理。

驱驾于南亩,耦耕欢时务。

千斤挥巨斧,群林纷鞠伏。

Let not ambition mock their useful toil,

Their homely joys, and destiny obscure;

Nor grandeur hear with a disdainful smile

The short and simple annals of the poor

妄者莫嘲讽,劳碌终有功。

微贱无须叹,家乐可颂扬。

蓬户家史短,简略不足耀。

权贵或有闻,无为相讥诮。

The boast of heraldry, the pomp of power,

And all that beauty, all that wealth e'er gave,

Awaits alike the inevitable hour:

The paths of glory lead but to the grave

炫炫之豪族,煌煌之王侯,

美貌所招徕,财货所添购,

最终皆难免,灰飞烟灭时。

荣华何足道,百年归丘垄。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哈罗公学毕业后,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剑桥大学毕业。曾任上议院议员。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809-1811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创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从1809-1811,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方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自到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

  1811-1816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象《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唐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1822)。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1The publication in 1812 of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brought Byron fame拜伦早期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一,第二章(1812)。

  2 In Geneva, he wrote the third canto of Childe Harold and the narrative poem The Prisoner of Chillon在日内瓦,拜伦写下了《哈罗德游记》第三章及叙事诗《齐伦的囚犯》。

  3 he produced the verse drama Manfred,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Don Juan他创作了诗剧《曼弗雷德》,《唐璜》的前两章。

  4 Don Juan is Byron’s masterpiece, a great comic epic of the early 19th century他的代表作《唐璜》是19世纪初期的著名讽刺史诗。

  5 Byron invests in Juan the moral positives like courage, generosity and frankness, are virtues neglected by the modern society拜伦在唐璜身上开发出勇敢,慷慨,诚恳直白等优点。

  6 the poet’s true intention is, by making use of Juan’s adventures, to present a panoramic view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ciety诗人的创作意旨在于通过唐璜的游历来体现不同的社会情形。

  7 Byron’s satire on the English society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poem can be compared with Pope’s; and his satire is much less personal than that of Pope’s, for Byron is here attacking not a personal enemy but the whole hypocritical society拜伦在诗的末尾对英国社会的讽刺与蒲柏相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拜伦讽刺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整个社会的虚伪。

  8 As a leading Romanticist, Byron’s chief contribution is his creation of the “Byronic hero,” a proud, mysterious rebel figure of noble origin Such a hero appears first i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and then further developed in later works such as the Oriented Tales, Manfred, and Dan Juan in different guises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拜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拜伦式英雄”,高傲,神秘,反叛却带有贵族血统。这种拜伦式英雄出现在《哈罗德游记》,《东方故事集》,《曼弗雷德》及《唐璜》等多部作品中。

  9 Actually Byron has enriched European poetry with an abundance of ideas, images, artistic forms and innovations拜伦以丰富的思想,想象力,艺术形式和创新欧洲的诗歌得到了发展

  威廉华兹华斯

  1.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178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Dorothy)则由外祖父母抚养。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终身未嫁,一直与他作伴。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写作条件。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德国小住,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短诗《露西》组诗,同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1802年10月,华兹华斯和相识多年的玛丽·郝金生结婚。

  这段时间,华兹华斯写了许多以自然与人生关系为主题的诗歌,中心思想是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1803年华兹华斯游苏格兰,写了《孤独的收割人》和记游诗。1807年他出版两卷本诗集,这部诗集的出版,结束从1797至1807年他创作生命最旺盛的10年。

  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湖畔派”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他于1789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两人的诗歌合集,题名《抒情歌谣集》,于1798年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两年后再版,华兹华斯加了一个长序,在这篇序中,华兹华斯详细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

  他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此后,华兹华斯的诗歌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描写自然风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完成于1805年、发表于1850年的长诗《序曲》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华兹华斯诗才最旺盛的时期是1797至1807年的10年。其后佳作不多,到1843年被任命为“桂冠诗人”时已经没有什么作品了。然而纵观他的一生,其诗歌成就是突出的,不愧为继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后的一代大家。

  2.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主张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变成了后来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

  他是诗歌方面的大理论家,虽然主要论著只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一八○○)的序言,但那篇小文却含有能够摧毁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炸药。

  他说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词藻”与陈言套语;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这样就能把他们从“狂热的小说、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的韵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脱出来;

  他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而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这样崇高的诗歌理论过去何曾有过?但光有理论不足以服人,需要新的诗歌来体现它!

  3.华兹华斯的诗歌

  (1)抒情诗:《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

  (2)长诗:《序曲》

  4. 华兹华斯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华兹华斯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波的浪漫主义诗风。他的十四行诗雄奇,他的《序曲》(1805)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华兹华斯关于自然的诗歌优美动人,他的这类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寓情于境,情景交融这种风格的体现是作者通过对诗歌的题材、诗歌所用的语言以及对诗歌所用的格律、诗体和作者对诗歌词汇的选择体现出来的

  5. 华兹华斯诗歌的艺术成就

  他不仅创立理论,而且本人就实践理论。他与柯尔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这本小书所开始的,不止是他们两人的文学生涯,而是一整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对于中国读者,华兹华斯却不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能读英文的人当然都看过他的若干小诗,如《孤独的割麦女》,但不懂英文的人却对他的诗没有多少印象,原因之一是他的诗不好译——哲理诗比叙事诗难译,而华兹华斯写得朴素、清新,也就更不好译了。原因之二是,他曾被评为“反动的浪漫主义”的代表,因此不少人未读他的作品,就已对其人有了反感。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他那类写大自然的诗在我国并不罕见,他的思想也类似老庄,因此人们对他无新奇感。但他是值得一读的。除了历史上的重要性之外,他有许多优点,例如写得明白如话,但是内容并不平淡,而是常有神来之笔,看似普通的道理,却是同高度的激情结合的。法国大革命就曾深深激动了他,使他后来写下这样的名句:

  幸福呵,活在那个黎明之中,

  年轻人更是如进天堂!

  ——《序曲》第十一章

  他的山水诗极其灵秀,名句如: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他的爱情诗,如与一位名叫露西的姑娘有关的几首,也是极其真挚,极其动人,无一行俗笔,用清新的文字写出了高远的意境。他能将复杂深奥的思想准确地、清楚地表达出来,民歌体的小诗写得精妙,白体无韵诗的运用更在他的手里达到了新的高峰,出现了宛转说理的长长诗段。用这样的诗段他写出了长诗《丁登寺旁》,表达了大自然给他的安慰和灵感;接着又经营多年,写出了一整本诗体自传,题名《序曲——一个诗人心灵的成长》,开创了自传诗的新形式。在十四行诗方面,他将密尔顿的豪放诗风发扬光大,用雄迈的笔调写出了高昂的激情,例如这样的呼唤:

  啊,回来吧,快把我们扶挽,

  给我们良风,美德,力量,自由!

  你的灵魂是独立的明星,

  你的声音如大海的波涛,

  你纯洁如天空,奔放,崇高……

  这是过去以写爱情为主的十四行诗中罕见之笔,也说明两位爱好自由的大诗人如何心心相印!总之,华兹华斯诗路广,意境高,精辟,深刻,令人沉思,令人向上,而又一切出之于清新的文字,确是英文诗里三或四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只是他后期诗才逐渐枯竭,所作变得冗长沉闷,又使人无限惋惜。

  6. 华兹华斯的诗歌对同时代及后世英国文学的影响

  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因而英美评论家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7. 选读:所选作品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是华兹华斯抒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804年。据说此诗是根据诗人兄妹俩一起外出游玩时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妩媚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体现了诗人关于诗歌应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这一诗学生张。全诗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写景和抒情。诗的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格调显得低沉忧郁。诗人一方面竭力捕捉回忆的渺茫信息,另一方面又觉得独自漂游,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大自然所赋予的美景。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流云,随意飘荡,富有想象的诗句暗示诗人有一种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在他的回忆中,水仙花缤纷茂密,如繁星点点在微风中轻盈飘舞

  The Daffodils

  Written by William Wordsworth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水仙花

  我孤独的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见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

  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粼粼波光也跳着舞,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快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赏析:

  《水仙花》是威廉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口语化的语言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大特点。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这首诗歌强调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回忆的重要性。

  诗歌前两节描写了诗人看到的美丽的自然景色。第三节描写了诗人的内心感觉:欢乐,平和。诗人运用了第一人称(浪漫主义的另一特点),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浮云,在这一片水仙花上俯视着它们。诗人还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The cloud wandered,the waves danced,但其重点还是放在水仙花上。他把它们写成“a crowd”,“a host”,“a company”,“They dance and toss their heads”,它们还会表达欢乐愉快(“glee”,“jocund”)的心情呢!

  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强调了回忆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当他处于空虚黯然的心情(in vacant or pensive mood),这一簇簇美丽的水仙花就会出现在他的回忆中(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诗歌中的“inward eye”就是指他的回忆。它们帮助他度过了生命中的困难时期。当我们处在孤独与无助时,我们也可以回忆我们曾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光,让自己感觉好起来。

  The Solitary Reaper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unt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Of travel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Among Arabian sands:

  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For old, unhappy, far-off things,

  And battles long ago:

  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Familiar matter of to-day

  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

  Whate'er the theme, the Maiden sang

  As if her song could have no ending;

  I saw her singing at her work,

  And o'er the sickle bending;——

  I listen'd, motionless and still;

  And, as I mounted up the hill,

  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

  《孤独的收割人》

  看,一个孤独的高原姑娘

  在远远的田野间收割,

  一边割一边独自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把麦子割了又捆,

  唱出无限悲凉的歌声,

  屏息听吧!深广的谷地

  已被歌声涨满而漫溢!

  还从未有过夜莺百啭,

  唱出过如此迷人的歌,

  在沙漠中的绿荫间

  抚慰过疲惫的旅客;

  还从未有过杜鹃迎春,

  声声啼得如此震动灵魂,

  在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

  打破过大海的寂寥。

  她唱什么,谁能告诉我?

  忧伤的音符不断流涌,

  是把遥远的不幸诉说?

  是把古代的战争吟咏?

  也许她的歌比较卑谦,

  只是唱今日平凡的悲欢,

  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

  昨天经受过,明天又将重逢?

  姑娘唱什么,我猜不着,

  她的歌如流水永无尽头;

  只见她一面唱一面干活,

  弯腰挥镰,操劳不休……

  我凝神不动,听她歌唱,

  然后,当我登上了山岗,

  尽管歌声早已不能听到,

  它却仍在我心头缭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24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