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

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第1张

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

 《顽主》(1987)讲述三T公司开展“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业务的“荒唐”故事,在这里连人的情感也可以被替代或虚拟:业务员杨重代替王明水大夫与其女友刘美萍约会,另一业务员马青代替一男士陪伴其妻子,等等。这种替代业务的出现似乎是一个象征性信号:中国当代文化已经和正在发生一场微妙而深刻的转变,以致人内心最隐秘而本真的情感也可以替代、虚拟或出售了。文艺要表现情感、追求情感真实,本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的几乎无需论证的基本“常识”之一。如今,当着情感已经变得可以随人随地随时随意替代时,这种替代性情感还等同于往昔的本真情感吗?我不得不感叹:洋溢浪漫气息的情感主义已经和正在让位于充满消费文化色彩的后情感主义(参见我的《中国**的后情感时代》,《当代**》2003年第2期)。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情感主义是指有关文艺必须表现人对现实的真实主体态度的知识假定,它相信文艺中的情感应是真实的。以真实地再现现实为旨归的现实主义作品自不必说了,即使是浪漫主义式虚构作品也应能借助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人想起现实中应当如此的真实情感。面对“文革”时期文学理论的过度政治化弊端,文论界学者们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鼓荡起异乎寻常的情感主义风暴:从马克思的“一切属人的感觉与特性的彻底解放”这一思想的角度,上溯康德的主体性理论,在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理论框架中把情感或审美情感推向文艺表现的最高层面。不再是政治(思想)而是审美情感(体验)从此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有关“主体性”和“向内转”等争论也从不同方面凸显了情感主义的这种中心地位。可以说,情感主义是对于泛政治主义的一种剧烈反弹,为“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开展及阐释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知识型,其标志性作品当有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古船》等,影片《青春祭》、《巴山夜雨》、《良家妇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野山》等。

 这种情感主义从1980年代中后期起遭遇一连串震荡。从外来影响来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以奇幻情感取代真实情感,“接受美学”以读者自主理解取代对于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杰姆逊等关于情感已经被商品化的后现代主义阐释等,为善于模仿西方的中国人提供了情感主义链条在西方早已脱链的范例。这种外来影响与更根本的内在冲突交织起来:伴随着“寻根文学”热潮的是追寻中国古典文化根基及民族精神的强烈冲动,这种寻根冲动倾向于把个体非理性本能、民族原始巫术根基及边缘奇幻与神秘力量等潜藏的文艺动力源发掘出来。这种包含多重复杂力量的文艺动力源对于已有的简单而朴素的情感主义传统,势必形成剧烈摇撼。文学中除“寻根文学”追求原始的奇幻与神秘情感外,一批“后朦胧”诗人把情感从高雅层面推向日常生活(如于坚和伊沙等);马原、苏童、余华、莫言、刘恪等“先锋小说”作者则借助魔幻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外来感召,在新的“间离语言”中重新书写已经变得隔膜的情感;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等的“新写实小说”让原本炽热的情感在日常生活琐事的磨蚀中冷却到几乎零度。显然,“主体性”和“向内转”等情感主义思潮竞相激荡的结果,是意料不到地迫使原本统一的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情感主义走向破裂:原始主义、日常主义、先锋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成为上述文学新潮的基本情感呈现模式。

 从王朔的辉煌一时的小说写作中,可以见出情感主义的破裂点和后情感主义的生长点之间的交汇。从《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空中**》(1984)开始到随后的《浮出海面》(1985)、《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6)、《永失我爱》(1989)等,可以见出情感主义原理继续控制的痕迹。但正是在此期间,一种新的情感方式已经在旧的情感主义园地上生长了。从《橡皮人》(1986)开始,主要以《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1989)、《你不是一个俗人》(1992)及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1991,与人合作)等为标志,王朔的写作在80年代后期出现重要转折——凭借独特的“调侃”拉开了中国当代后情感主义潮流的闸门。尽管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1992)体现回归情感主义的某些迹象,但就在文坛产生的主导性影响而言,在调侃中生成的后情感主义毕竟已成为王朔小说的鲜明特征。后情感,在王朔这里正是可以替代的情感。如《顽主》所示,连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都已成为职业公司的日常商务活动从而可随意替代时,情感的真实性或本真性就被彻底消解了,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话语虚拟,甚至是由商界操纵的商务过程了。这种自觉地替代、虚拟或操纵的情感,显然正是情感主义破裂后兴起的一种新型情感即后情感。根据《顽主》改编的同名影片于1988年上映,宣告这种新兴的后情感主义进入**。而受王朔精神主导的电视连续剧《渴望》(1990)和《编辑部的故事》(1991),则报道了这种新的情感主义向核心媒体电视蔓延的讯息。两剧的出人意料的巨大轰动及其与新的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成功协调,宣告了如下事实:以轻松的游戏态度成批生产后情感主义美学的文化产业已经完成转型,并且随即确立其在媒体王国中的霸权。

 但是,后情感主义的真正高潮出现在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世纪转折时刻,即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1997)和张艺谋执导的《英雄》(2002)中。前者据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正是在这部直接诠释王朔精神、以当代都市生活为场景的冯氏影片里,那曾经在80年代与文化、历史、传统、沉思等紧密相连的本真情感,在“好梦一日游”活动中被替代、稀释或变形为后情感。这部低成本影片竟然以1000万元一举夺取国产片票房冠军,表明冯氏后情感主义美学在近年都市影片中赢得了最显著的成功。而在这方面张艺谋到底通过《英雄》证明了自己。围绕三男两女而发生的刺秦故事,颇有些类似于《甲方乙方》的三男一女模式及其后情感姿态,只是背景挪到了遥远的战国年代、“好梦一日游”变成了刺秦。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部影片里比包括冯小刚在内的其他任何中国导演都更卖力地标举和演绎视觉凸现性美学,体现了凭借中国视觉流及其后情感主义美学而一举征服国内外观众的勃勃雄心。结果,张艺谋不无道理地暂时赶上并越过冯小刚而成为后情感主义**美学的新的成功者、当今后情感时代“天下第一剑”。可以说,《英雄》凭借其神奇的2亿5千万票房业绩而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醒目路标,标志着中国**的后情感主义美学被推演向一个几乎登峰造极的绝境,蓦然回首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早已悄然置身在后情感时代。

 置身在后情感时代而叩探后情感主义,这本身就面临观察距离太近的问题,但话又不能不说,因为此时的言说也许可以抛砖引玉。随着后情感主义的强硬雄起,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情感家族势必因新成员的加入而形成新关联域。这一情感家族是在广义上使用的:大凡文艺作品都不得不表现人的情感,无论直接间接强弱浓淡。即便是后情感主义,归根到底也还是情感的一种呈现形态。只是它的出现造成情感家族的结构性转型与重组。具体看,这个广义情感家族内部应当有至少四名成员:情感主义、非情感主义、隐情感主义和后情感主义。情感主义是那种有关文艺必须表现主体本真情感的话语,其经典形态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非情感主义则是那种有关文艺只能通过语言而暗示情感的话语,其代表是崇尚语言的暗示效果的象征主义以及其他一些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隐情感主义则竭力让对象自己展现自己而主体毫不动情,形成冷眼旁观格局,其诠释者为新写实主义(如“新写实小说”)。如果说非情感主义中仍有主体角色、只是这主体被移置于语言系统中,那么,隐情感主义则力图把主体情感移出文本陈述之外、造成所谓无主体的客观“还原”效果(尽管这事实上无法做到)。后情感主义建立在一种新的美学信念基础上:文艺可以替代、虚拟、转让或出售情感。其代表是后现代主义及大众文化浪潮。情感主义诚然也主张想象或虚拟,但它毕竟认定这种想象或虚拟可以传达人的本真情感及人类现实的“本质”;而后情感主义则不相信本真情感及人类现实“本质”的存在,洞穿经典情感主义的人为假定实质,转而索性把情感话语碎片用作日常想象、虚拟、戏拟或反讽的原材料,并且成批生产这种替代或虚拟的情感。与非情感主义竭力“逃避”情感、隐情感主义尽量冻结情感不同,后情感主义热衷于成批生产虚拟性情感。在后情感时代,情感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只不过这种所谓情感已经成为情感的替代品而不能当真了。

 后情感可以理解为一种替代、虚拟或构拟的情感。继《顽主》的三T公司之后,《甲方乙方》讲述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四个自由职业者开办一项“好梦一日游”新业务,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这本身就意味着,情感在这里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真情实感”,而是一种情感替代品,是可以由商家操纵、虚拟及买卖的虚拟性情感即后情感了。试营业时立刻招来突发奇想的顾客:卖瓜的板儿爷想当一天巴顿将军(英达饰);厨子(李琦饰)因为生在和平年代一直梦想成为宁死不屈的义士,体会一天被捕、严刑拷打、英勇就义的滋味。这就把这三男一女忙得团团转:刚脱下美军伤兵服又换上清兵制服;时而是准备打仗的将领,时而变成讨巧卖乖的卫兵;白天开吉普背电台在坦克土路上颠簸,夜里驾驶老式吉姆车闯入民宅去抓人。由于没经验而闹出很多笑话,漏洞百出。这项“好梦一日游”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先是通过“爱情梦”帮助失恋者恢复自信,接着借助“受气梦”教育大男子主义顾客,再利用大款想做“受苦梦”、明星想做“普通人”的梦幻对社会上某些群体展开嘲弄。上述事件所体现的“情感”都带有明显的后情感成分,而接下来在帮助顾客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这四个人从开心与好玩中渐渐重新投入并发现自己的“真情”。到最后,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他们竟将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真情地贡献出来。于是,观众得以目睹情感如何起初以后情感面目出现、而后又再生为情感。在这个后情感时代,影片如果开初就来结尾那种真情感,观众不大愿意接受,因为他们已经不相信这种“骗人”的人为假定了;而正是在后情感调侃或戏拟语境中,正是在对经典情感主义加以戏拟之后,“劫后余生”的情感才轻易地被观众认可了。这表明,后情感并非不要情感,而是消解后再生的、被再度包装供观赏的情感;同时,后情感中并非没有情感,而是在虚拟的情感中再生的情感残片。冯小刚在精心打造当代市民后情感方面堪称行家里手,在**界是比开创者王朔本人更到位、更有力和更具影响力的后情感主义诠释者。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作为一种虚拟的情感形态,后情感在当前有其适合的表现方式。在媒介上,可以开辟大量休闲与娱乐节目(如“欢乐大本营”、“开心词典”、“幸运52”)的电视无疑是它的核心媒介;可以双向聊天、在虚拟空间里游戏的因特网成为其咄咄逼人的新锐媒介。在语言上,一些文学作品以流畅的语言批量复制都市流行情感,广告和流行歌曲不断移置或打造传统情感主义的如诗语言或言情语言。在这里,经典情感被仿制和转化成消费对象。在艺术形象上,无个性的类型形象和没有原本而可以无限复制的类象很容易就让公众眼花缭乱。而在视点上,公众也似乎早已与过去情感主义时代习惯的深情“注视”告别,转而不停地“闪视”一幅幅快速移动的视觉碎片。

 上面一直在使用的关键词“后情感”(postemotion)与“后情感主义”(postemotionalism),来自社会学者梅斯特罗维奇(Stjepan CMetrovic)的《后情感社会》(postemotional society,1997)。在他看来,“当代西方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其中合成的和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他者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地操作的基础。”他认为西方社会已进入“后情感社会”。这种“后情感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一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文化产业普遍地操纵了,“不仅认知性内容被人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且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公司,1997,8页)。在后情感社会,后情感主义成了人们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后情感主义是一种情感操纵,是指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ethic of Niceness)。”(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公司,1997,44页)。快适伦理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凸现出后情感社会的日常生活的伦理状况。它追求的不再是美、审美、本真、纯粹等情感主义时代的“伦理”,而是强调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舒适,即使是虚拟和包装的情感,只要快适就好。快适伦理堪称后情感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

 当前我国社会状况与西方社会并不相同,是否进入“后情感社会”有待考察,但是,我国文艺和文化中已经形成后情感与后情感主义潮流,从而呈现出一种后情感文化现象,却应是不争的事实。以小说和**《顽主》为先声,以《甲方乙方》和《英雄》为典范标志,后情感主义借助强劲的票房势头和社会影响力俨然已成当今中国社会审美时尚流的新霸主,并且打造出以“快适伦理”为核心的审美新时尚。这既是一种后情感文艺,也是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后情感文化。后情感文化一词比社会学家乐意采用的“后情感社会”涵盖范围略小,主要是指与文学、**、电视、广告、音乐等符号表意系统的建构作用密不可分的、以后情感现象为主要标志的新生活方式或新生活时尚流。当初由《顽主》、《你不是一个俗人》、《编辑部的故事》和《甲方乙方》等文艺作品创造的三T公司、“好梦一日游”、《人间指南》编辑部等虚拟生活景观,如今早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过程与文化时尚的实际组成部分;而你如果不跟随公众涌进**院欣赏张艺谋《英雄》视觉盛宴,就可能自觉大大落后于这股奔腾而来的时尚生活流。后情感文化注定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可以说,以后情感主义为核心的后情感文化,已经在以通俗消闲为宗旨的大众文化(如通俗诗歌、畅销书、流行歌曲、**、电视、网络文学等)中奔涌成浩荡主流,同时,即便是在崇尚个性创造和形式实验的高雅文化领域也已暴露出自身的斑斑踪迹。当然,后情感主义在当前文艺界不可能一统江湖,而是与情感主义、非情感主义、隐情感主义等形成碎片共存格局。我们不得不置身在以后情感为主流的多元情感共存的文化状况中。

 在当前多元情感状况中考察后情感主义和后情感文化对于新世纪文艺理论的挑战,涉及许多方面,而这里只是初步提出问题。1、就情感在文艺中的性质而言,传统的本真情感不得不面对替代情感、虚拟情感、情感操控、情感兜售等新问题,与此相连的是有关后情感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产业学、商学等话题。2、就情感在文艺中的表现来看,作家艺术家似乎可以不必追求情感表现的真实,而只需要按都市公众的娱乐需要而成批模拟、复制和生产“情感”就是了。此情与往昔之情还能同日而语吗?它们之间的冲突与调和可能成为新世纪文艺理论的兴奋点之一。3、在情感与媒介的关系上,随着电视和网络这两种大众媒介分别充当核心媒介和新锐媒介,情感很容易被大众媒介产业及相应的社会情境所操控,变异为传统情感的替代或虚拟品即后情感。4、在情感与语言问题上,在以流畅和有趣为特色的语言中表现的情感,尤其投合于浮浅的感官快适满足。5、在情感与真实问题上,情感已不必指向以往至高无上的客观真实,而只需满足公众的快感欲求就是了。6、在情感与善的问题上,动情的可以不必是善的,而完全可以表现为恶的形式,如大量生产供公众欣赏的恐怖、暴力或凶杀等娱乐节目或产品。同时,动情的也可以不对人们的共同体伦理建构与调整发生任何实际的有益影响。7、相应地,在情感与美的问题上,感动人的常常是仅仅投合即时感官快适的审美对象;而且,这种令人感动的东西可以不必是美的或审美的,而完全可能是“丑”的。这种“丑”当然不再是经典美学确立的那种“化丑为美”的审美之“丑”,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丑本身。如今的文化产业部门相信,公众安全地观赏被尽情地展示或陈列的丑,本身就可以获得一种情感愉悦,而真正的美应当是什么则完全不需要考虑。对这样一些后情感话题展开积极的批判性思考,应当可以为新世纪文艺理论的进展提供新的空间。

现代文学之作品部分

1、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

2、郭沫若:《女神》、《屈原》

3、《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

4、茅盾:《子夜》

5、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6、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断魂枪》

7、巴金:《家》、《寒夜》

8、沈从文:《边城》

9、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10、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1、萧红:《呼兰河传》

12、刘呐欧:《都市风景线》

13、施蛰存:《梅雨之夕》

14、穆时英:《白金的女体雕像》

15、张恨水:《金粉世家》

16、曹禺:《雷雨》、《日出》、《原野》

17、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8、张爱玲:《金锁记》

19、钱钟书:《围城》

20、路翎:《财主的女儿们》

二、当代文学之作品部分

1、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

2、李准:《李双双小传》

3、柳青:《创业史》

4、周立波:《山乡巨变》

5、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春之声》、《活动变人形》

6、孙犁:《芦花荡》、《荷花淀》

7、茹志娟:《百合花》

8、杨沫:《青春之歌》

9、梁斌:《红旗谱》

10、欧阳山:《三家巷》

11、曲波:《林海雪原》

12、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3、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4、老舍:《茶馆》

15、刘心武:《班主任》

16、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17、高晓生:《陈奂生上城》

18、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19、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0、何士光:《乡场上》

21、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22、路遥:《人生》、《平凡的人生》

23、王安忆;《小城之恋》、《小鲍庄》、《长恨歌》

24、冯骥才:《三寸金莲》

25、陆文夫:《美食家》

26、汪曾祺:《受戒》

27、陈忠实:《白鹿原》

28、张炜:《古船》

29、张承志:《北方的河》

30、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31、阿城:《棋王》

32、韩少功:《爸爸爸》

33、贾平凹:《腊月·正月》、《废都》、《秦腔》

34、谌容:《人到中年》

35、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丰乳肥臀》

36、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37、马原:《虚构》

38、余华:《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39、格非:《褐色鸟群》

40、铁凝:《哦,香雪》、《玫瑰门》

41、林白:《一个的战争》

42、陈染:《私人生活》

43、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44、池莉:《烦恼人生》

45、刘震云:《一地鸡毛》、《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46、方方:《风景》

47、苏童:《妻妾成群》

48、陈思和、李平主编:《当代文学100篇》(三卷本),学林出版社,I2172——158

49、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00)(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I2161-5:

50、张洁:《爱是不能遗忘的》

三、理论部分

1、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I21097—140

2、汪辉:《反抗绝望——鲁迅以及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I21097101

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河北教育出版社,I210971022

4、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I2066—135

5、王晓明:《二十世纪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I2096—33:1、2

祝:新版为两卷本;旧版为三卷本;

6、陶东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I2097-43

7、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论1950、1960年代的红色小说》,上海三联书店,I20742——69

8、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I20777

9、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I20742

10、王艳峰:《从依赖到自觉: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I2067-354

11、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I2067-219

12、杨守森:《灵魂的守护》,山东友谊出版社,I2067-128

13、周宪:《思想的碎片》,山东友谊出版社,I2067-125

14、徐岱:《感悟存在》,山东友谊出版社,I2067-126

15、金元浦:《扣问仿真年代》,山东友谊出版社,I2067-127

16、陶东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山东友谊出版社,I2067-127

17、温儒敏:《北大文学讲堂》,中央编译出版社,I2066-53

18、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I2061-138

19、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I05311

20、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I016

21、刘捷、邱美英、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I0316

22、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特别是其中的《华夏美学》)

  《离骚》发展了上古口头文学——神话的浪漫主义传统,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源头。

  (1)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诗人以自我为原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凸现了自我形象的纯洁高大。《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表现出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构成了屈原浪漫主义人格及其《离骚》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2)具有深刻现实性的浪漫主义。

  屈原的浪漫主义理想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在诗的第一部分,诗人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了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群小的贪婪,展示了楚国政治舞台的黑暗现实,说明了屈原浪漫主义性格产生的典型环境。但由于屈原浪漫主义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所以诗人在诗的第二、三部分“另辟神境”,以一系列神幻的情节进一步展示了他对理想的上下求索。这种纵横宇宙的丰富想象,把现实、历史与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诡奇境界,使诗篇抹上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综上所述,《离骚》在创作方法上体现出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是具有深刻现实性的浪漫主义。

  (3)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离骚》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又有了新的创造。《诗经》的比兴大多比较单纯,只是就某一具体事物用比兴;而《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创造出了一种文彩斑烂、寄托幽远的意境,开拓了中国诗词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

  (4)创造出新的诗体形式和绚烂华美的语言。

  《离骚》在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采用了一种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散文化句法,扩大了诗的容量。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叠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在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了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此外,还大量使用了“焉”、“乎”、“哉”特别是“兮”的语气词,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诗的抒情意味和节奏感。

——满意请及时采纳——

>>>你的采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首先说明的是,作家不应该用排名来衡量。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作家,至少这五十名都是能荣登文学史,青史留名的作家。

这份排名是网上流传的一份排名,可以看出现代作家在排名上普遍要比当代作家高。鲁迅排第一能让很多人满意,但白先勇第26名,金庸第15名毫无疑问都是有争议的。

希望大家阅读这份榜单的时候,忽略排名,关注作家与作品。

第50名 张炜

张炜,1956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当代著名作家。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品:《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

第49名 铁凝

铁凝,1957年生,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等。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第48名 三毛

三毛,原名陈懋平,浙江舟山人,1943年-1991年。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

第47名张洁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是唯一一个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第46名阿城

阿城,1949年生。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代表作《棋王》,编剧《芙蓉镇》。是当代寻根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45名韩少功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马桥词典》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第44名刘震云

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省延津县。《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野稗日记,语句洗练,幽默生动。代表作品:《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等。

第43名王朔

王朔,著名作家,编剧。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动物凶猛》《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他的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

第42名张承志

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已出版著作30余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代表性作品有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长篇小说《金牧场》等。张承志有着一种独立不羁,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

第41名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较浓意味的传统诗人。代表作品:《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第40名顾城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代表作品:《一代人》《黑眼睛》《英子》《白昼的月亮》等。

第39名丁玲

丁玲,1904年10月-1986年3月。湖南临澧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是丁玲代表作,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

第38名穆旦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第37名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冰心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坚持写作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第36名苏童

苏童,江苏苏州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代表作:《红粉》、《妻妾成群》、《河岸》、《米》、《我的帝王生涯》、《黄雀记》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长篇《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第35名张恨水

张恨水,1895年-1967年。著名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代表作品:《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春明外史》等。

第34名陈忠实

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其代表作。1997年,《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第33名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人,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新诗奠基人。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代表作品:《女神》《我是一条天狗》等。

第32名梁实秋

梁实秋,1903年1月-1987年11月,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雅舍小品》等。

第31名赵树理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山西沁水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了“山药蛋派”。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三里湾》等。

第30名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976年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代表作:《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吾国与吾民》等。

第29名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1946年7月。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红烛》《死水》等。

第28名路遥

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第27名萧红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生死场》《孤独的生活》《砂粒》《马伯乐》《呼兰河传》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孕育并造就了一种萧红式的独特的小说文体——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其意义在于“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

第26名白先勇

白先勇,1937年7月生,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代表作品:《台北人》《游园惊梦》《纽约客》等。

第25名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10月生于南京。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代表作品:《乡愁》《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白玉苦瓜》等。

第24名艾青

艾青,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归来的歌》《鱼化石》等。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第23名王蒙

王蒙,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代表作:《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2015年,小说《这边风景》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第22名孙犁

孙犁,原名孙树勋。“荷花淀派”的创始人。解放前,他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图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作品被誉为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和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纪事》《度春荒》等。

第21名北岛

北岛,1949年出生,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作品风格: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代表作品:《回答》《结局或开始》《一切》等。

第20名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2010年,生于北京。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代表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遥远的清平湾》《病隙碎笔》等。

第19名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第18名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第17名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代表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等。

第16名周作人

周作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苦茶随笔》《风雨谈》等。

第15名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镛,是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政治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代表作:“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小说深受欢迎,不少人提笔撰写书评,形成「金学」研究的风潮。

第14名余华、阿来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世事如烟》《古典爱情》《战栗》《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

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2000年,年仅41岁的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代表作品:《尘埃落定》《空山》《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等。

第13名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品:《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巴黎的鳞爪》《自剖》等。徐志摩诗歌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第12名王安忆

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知青文学”、“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王安忆的文学作品摒弃现实功利性杂质,将人置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极追寻的意蕴。代表作品:《长恨歌》《启蒙时代》《雨,沙沙沙》等。《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第11名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十强 ★★★

第10名钱钟书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代表作品:《围城》《管锥编》《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等。《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小说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

第9名莫言

莫言,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第8名曹禺

曹禺,1910年-1996年,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戏剧。《雷雨》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他的戏剧创作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第7名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主要作品有《家》《春》《秋》《雾》《雨》《电》《随想录》等。巴金是一位世纪老人,被称为中国的卢梭。

第6名贾平凹

贾平凹,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商州》《浮躁》《废都》《秦腔》《古炉》等。

第5名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新中国第一任作协主席。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蚀》等。茅盾是“社会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

第4名老舍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京派代表作家。谈现代长篇小说的生成,不能超越他;回顾现代讽刺幽默精神,离不开它;讲到中国话剧的民族化,自然不可绕开老舍;而要认认真真地总结中国现代白话的历史,想像我们每个人今天嘴里说的或笔下写的现代语言文字,更是不可忽视他的存在。代表作:《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第3名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边城》《长河》《中国丝绸图案》等。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第2名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第1名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464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