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思潮,文学思潮对于文学的发展

什么是文学思潮,文学思潮对于文学的发展,第1张

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思潮的起伏递嬗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研究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可以便于从总体上发现和把握文学的特性及文学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和时代的关系﹐从而推动文艺学的发展。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撰写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就是一部全面考察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思潮的有影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看待文学现象﹐把文学当作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因此也非常重视从思潮的角度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珀西·比希·雪莱说的。

出自于《西风颂》

原文: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当作那树丛: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韵,

甜美而带苍凉。给我你迅猛的劲头,

狂暴的精灵!化成我吧,借你的锋芒!

请把我尘封的思想散落在宇宙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心声,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巴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哦,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据雪莱自注称:“这首诗构思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的滂沱秋雨的云霭。

果不出所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这涤荡大地、震撼人间的大自然的雄伟乐章,触发了诗人的灵感。

于是,自然界和人世间的狂风暴雨一同生起在他的笔下,倾泻为激昂慷慨的歌,他的最负盛名的抒情短诗《西风颂》就此诞生。

二、评论:

1、我实在够不上读他,因为太浓厚伟大了。他的小诗,很轻灵,很微妙,很真挚,很美丽,读的时候,心灵真是颤动起来,犹如看一块纯洁的水晶,真是内外通灵。——徐志摩《读雪莱诗后》

2、"在他个性特色最鲜明的作品中,其精美程度胜过了莎士比亚;没有一个诗人能和他相比,没有一个诗人能超越他。他在1821年和1822年写下的那些短诗,也许可以大胆地说,是英语文学最美的精品。"——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珀西·比希·雪莱

现实主义作品,但是它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

《红与黑》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是它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元素。

《红与黑》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讲述了于连作为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红与黑》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和最终失败的经历,展现了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全貌,既揭露复辟封建贵族的覆灭命运,也批判得势的大资产阶级的卑劣,以及与贵族、僧侣之间的斗争。

保尔·海泽的全部创作,只有Novelle这种体裁成就突出,一些优秀代表作在世界上产生过广泛影响,至今生命力不衰。

在德国,Novelle的创作有着深厚的传统,从歌德到托马斯·曼,一代一代都名家辈出。保尔·海泽进行创作的年代,德国的Novelle正好发展到了最高峰。他不但可以向歌德、霍夫曼、蒂克、克莱斯特等前辈借鉴学习,更可以与同时代的凯勒、施托姆、迈耶尔等取长补短。他与凯勒、施托姆长期通信,主要内容就是就创作问题进行探讨、切磋。对于薄伽丘以来的外国中短篇小说大师,他都有深入了解,其中特别推崇法国的梅里美、缀塞、莫泊桑和俄国的屠格涅夫,从他们的创作中显然也汲取了不少营养。这样,他在学习借鉴方面便不是困于某一家一派,像在不成功的其他体裁创作中那样,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不仅如此,海泽在创作中还十分注意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他既不同于典雅宁静的歌德,更不同于神秘诡话的霍夫曼,与深刻细腻的凯勒也有显著差别。整个说来,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同时又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德语Novelle的发展史上,保尔·海泽占有一个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享有“中短篇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之称的凯勒,认为他在Novelle“这一体裁内创造出了一些崭新的东西”。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冯塔纳,称赞他是自己时代“最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天才”。19世纪丹麦的大批评家勃兰兑斯,则把他的中短篇小说成就与霍夫曼和梅里美等相媲美。

作为中短篇小说家的海泽之所以独树一帜,取得突出成就,是与他对Novelle这一体裁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独到的理解分不开的。在1871年出版的《德语中短篇小说宝库》第一卷序言中,他把自己的理解做了系统而生动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猎鹰理论”。“猎鹰”一词典出薄伽丘的《十日谈》。在《十日谈》中讲的每一个故事前面,都有一段简短的引语,其中第五日第九个故事前的引语是这样的:

费得里哥为一位太太耗尽了家财,总不能获得她的欢心,从此只得守贫度日。后来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只鹰宰了款待她,她大为感动,就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丰厚的陪嫁。

从这段引语中,海泽悟出了Novelle的一个基本特征,要求每一个作者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故事区别于其他成千上万篇故事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海洋的“猎鹰理论”,对于歌德和施雷格尔兄弟关于Novelle应该讲一个“新鲜”、“独特”、“闻所未闻”的事件的提法,做了很好的发挥,很受人们的重视。应该指出,这种每篇作品都得有自己的“鹰”的主张,就是要求作者刻意求新,标新立异,不仅仅指作品的情节而言,而指作者的整个风格;不仅仅适合于带有传奇性质的Novelle,也可以和应该在原则上适合于其他文学样式,因为,雷同刻板,因袭模仿,平平淡淡,对于整个文艺创作来说都是不可取的。

以下这些书你可以选读一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总体研究:计52种

A类:

1 [美]昂利·拜尔编:《方法、批评及文学史——朗松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 [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 [美]罗素:《论历史》,三联书店1991年版;

5 [法]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6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7 [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 [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 [美]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0 [美]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1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3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4 [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5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编:《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6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17 [英]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B类:

1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2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另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增补本);

3 王瑶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5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卷),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 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 孔范今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 朱栋林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9-1998》,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1-3),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11 许怀中:《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 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 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 谢冕:《1898:百年忧患》,(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 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 孔庆东:《1921:谁主沉浮》,(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9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0 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1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2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3 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 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 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 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7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8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 许纪霖:《另一种启蒙》,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30 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 李欧梵:《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2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三联书店2000年版;

33 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34 洪子诚主编:《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35 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潮流)史研究:计81种

A类:

1、 [美]韦勒克:《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6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3、 [英]格兰特:《现实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4、 [苏]梅特钦科:《继往开来——论苏联文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有新版);

5、薛君智主编:《欧美学者论苏俄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6、 [英]弗斯特:《浪漫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7、 [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1989年版(另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译本);

8、 [英]福克纳:《现代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9、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编:《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资料》(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 [英]布雷德伯里等:《现代主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1、 [美]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2、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另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精校本);

13、 [荷]佛克马等:《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 [美]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6、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

17、 [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 [美]罗蒂:《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19、 [美]詹明信(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

20、 [法]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年版;

21、 [美]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22、 [美]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3、 [美]凯尔纳等:《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4、 [德]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5、 [法]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6、 [法]利奥塔:《后现代道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27、 [英]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8、 [法]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9、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三联书店1997年版;

31、张国清:《中心与边缘——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4、 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 王宁:《超越后现代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B类:

1、 李何林:《近二十中国文艺思潮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贾植芳等:《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马良春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5、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6、陆贵山、王先霈:《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何西来:《新时期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8、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 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0、陈剑晖:《新时期文学思潮》,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张志忠主编:《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主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朱寨、张炯主编:《当代文学新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 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 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5、张德祥:《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6、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7、周政保:《精神的出场——现实主义与今日中国小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陈顺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 [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 俞兆平:《写实与浪漫》,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21、张趺:《圣地之外——20世纪中国文学的寻根意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2、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陈晋:《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24、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5、尹国均:《先锋试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6、张颐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7、陈晓明:《仿真的年代:超现实主义文学流变与文化想象》,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8、李小江、孟悦:《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9、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0、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1995年版;

31、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2、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3、陈慧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34、徐坤:《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5、王绯:《画在沙滩上的面孔——90年代世纪末文学的报告》,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6、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7、邓晓芒:《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8、 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39、愚土选编:《以笔为旗——世纪末文化批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0、 戴锦华:《犹在镜中》,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41、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42、张德祥:《现代化与精神境遇》,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周伦佑:《反价值时代——对当代文学观念的价值解构》,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王家新等编:《中国诗歌:90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计37种

A类:

1、 [英]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 [美]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湖南文艺出版社另有译本,书名译名有别);

3、 [美]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4、 [英]贝尔西:《批评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 [美]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1-4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989、1991、1998年分别出版;

6、 [美]韦勒克:《现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 [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993年分别出版;

8、 [法]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 [法]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版;

10、 [比利时]乔治·布莱:《批评意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1、 [加]弗莱:《批评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B类:

1、冯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1949-1976)》(1、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3、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卷),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 [斯洛伐克]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6、庄锡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於可训等编:《文学风雨四十年》,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 夏中义:《新潮学案》,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9、 南帆:《冲突的文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0、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第三世界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1、程文超:《意义的诱惑——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当代转型》,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王宁:《多元共生的时代——20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汤学智:《新时期文学热门话题》,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白烨编著:《文学论争20年》,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15、《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理论批评》,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16、《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理论批评》,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17、朱大可等:《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18、 伊沙等:《十诗人批判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9、白烨选编:《中国年度文论选·99卷》,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

20、白烨选编:《2000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

21、白烨选编:《2001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

22、陈思和主编:《2001年中国最佳文论》,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3、陈思和、杨杨编:《90年代批评文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

24、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5、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小说部分):计37种

A类:

1、 [美]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 [美]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 [英]佛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4、 [美]布鲁克斯等编:《小说鉴赏》(上、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5、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6、 [美]浦安修:《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 [加]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 [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9、 [捷]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三联书店1992年版;

10、爱略特等:《小说的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1、 [美]詹姆斯:《小说的艺术——亨利·詹姆斯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12、 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B类:

1、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88、1991分别出版;

3、陈美兰:《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白烨编:《小说文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中国作协创研室编:《当代作家论》,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6、王锦涛、林建法编:《撕碎,撕碎,撕碎了是拼接——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7、林建法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上、下),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8、兴安编:《蔚蓝色天空的黄金——当代中国60年代出生代表性作家展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9、马原编:《中国作家梦——当代文坛精英访谈录》(上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0、 季红真:《众神的肖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12、张钧:《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 孟悦:《历史与叙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 季红真:《忧郁的灵魂》,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5、 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16、 张新颖:《栖居与游牧之地》,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17、 郜元宝:《拯救大地》,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18、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20、孙先科:《颂祷与自诉——新时期小说的叙述特征及文化意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1、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2、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1999年版;

23、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三联书店2000年版;

24、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5、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当代文化与传播理论研究:计38种

A类:

1、[英]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英]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美]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美]沃林:《文化批评的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法]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法]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8、[英]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美]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 [美]伯格:《通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 [加]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 [英]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 [英]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5、 [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6、 [美]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7、 [美]鲍德韦尔等主编:《后理论:重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 [美]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常昌富等选编:《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陆扬等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2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B类:

1、 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1997年版;

3、周宪主编:《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多元透视》,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4、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5、 樊星:《世纪末文化思潮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戴锦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王晓明:《半张脸的神话:90年代批判》,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10、 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文化 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2、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3、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4、黄力之:《中国话语:当代审美文化史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5、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6、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7、徐俊西主编:《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写作背景

  作者写《人生》是为了激励青少年正确面对人生,学会积极主动的生活,将自己精彩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特色!

-------------------------------------------------------

《人生》,是勃兰兑斯的一篇散文。1890年出版此书,轰动了丹麦思想界。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这篇散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高塔”等四种情景纯属虚拟,是为说理而设置的,也就是说课文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夹叙夹议,而不是空发议论,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勃兰兑斯在这篇散文的开篇,就对人生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一百级。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20级或是第63级,或是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的某一级一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如果把人一生成长、奋斗的进程比做攀登一座高塔,而通往这座塔顶的一级级台阶,就是人生的阶梯。一个人从母体中诞生之日起,从吸吮到咀嚼,从爬行到站立,从哇哇啼哭到呀呀学语,便开始了攀登,识字读书、学习某种技能、从事某种职业、在某一领域寻求发展,也是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在攀登头几级阶梯时,他多半借助于本能,不需要多少智慧,并且有父母的扶助,因此他攀登起来比较轻松,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以后的攀登,就要靠智能与体力了,并且越往上,攀登的难度越大。当他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失去父母的扶助,甚至失去一切帮助,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而每攀登一级阶梯,都是对他的体力、智能、意志的考验。每登上一级阶梯,攀登者的眼界就会更广阔。

然而,世人在攀登人生的阶梯时,步调和速度并不一致。

有的人在登上最初的几级阶梯之后,便变得步履维艰。他们或是受贫穷所迫,或是被厄运所困,或是由于智慧与体力的局限,不得不在到达某一级阶梯之后停止攀登。那一级阶梯对他们来说,犹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以后的生命进程中,他们不得不长久地停留在已经达到的那个位置上,为生存而付出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只能勉强应付世事,维持生存。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平平淡淡中度过的,但他们大多乐天知命,在他们到达的位置上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有的人在登上某一级阶梯之后,尽管仍有余力攀登,却过早地止步不前。这些人一部分由于胸无大志,眼前的风景使他们迷醉,他们便不愿再冒摔跤的风险或吃攀登之苦;一部分人则由于因缘时会或阴差阳错,在社会的阶梯上步步登高,或青云直上,他们志得意满地陶醉在繁华景象之中,大多以为风光无限,数十年停留在那里,直到脚下那虚幻的社会阶梯忽然消失,才发现自己所达到的高度竟是那样虚幻。

有些人则是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他们以过人的智慧与精力忍受寂寞,排除每一个前进中的障碍。他们的生命之火并不因生理上的衰老而减弱,至死都在熊熊燃烧,在一往无前的攀登过程中,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的人登上塔的最高层,有人即使未能登上塔顶,也如萨特所言,达到了“自身的最高存在境界”。

总之,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以及几种人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奋斗、劳作的情景,根据这一思路,我们不妨把作者的“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劳动的场面和情景,但作者只是举例性地作了简单的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一些特点和优秀品质。这属于以小见大的写法,也就是通过个别展现一般。-

-----------------------------------------

补充:作家作品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犹太人(这一点也许很重要),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六卷本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套书几乎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教本;而对一般人来讲,也许最喜欢看的还是他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巨匠的名人传记:《莎士比亚》、《歌德》、《伏尔泰》、《凯撒》、《米开朗基罗》。他的《人生》被选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勃兰兑斯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如史雷格尔兄弟、霍夫曼、夏多布里昂、拉马丁、雨果、拜伦、乔治·桑、巴尔扎克、斯丹达尔(司汤达)、梅里美、海涅、维尔特等。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499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