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哪些?,第1张

1、约翰·德莱顿

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一生为贵族写作,为君王和复辟王朝歌功颂德,被封为“桂冠诗人”。主要作品有《时髦的婚礼》(1673)、《一切为了爱情》(1667)、《阿龙沙与施弗托》(诗作)、《论戏剧诗》、《悲剧批评的基础》等。

他也是英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批评家和戏剧家,他通过戏剧批评和创作实践为英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玄学诗人一词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在欧洲批评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2、蒲柏

全名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年5月22日 - 1744年5月30日)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蒲柏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因此他没有上过学,从小在家中自学,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大量作品。

3、约翰·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1] 

1625年,弥尔顿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大学毕业后又攻读了文学6年。1638年,弥尔顿到欧洲游历。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弥尔顿毅然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并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弥尔顿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扩展资料:

蒲柏写作风格

蒲柏的诗多用“英雄双韵体”。他的许多词句写得工整、精练、富有哲理性,有些诗行几乎成为格言。

1725年,他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重新编辑,用当时的标准衡量,作了不少改动,受到学者们的批评,他又写了《群愚史诗》,把批评他的人描写成“沉闷女神”的宠儿。

17世纪30年代他计划写一部关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巨著,但只完成一部序论:《人论》(1734年)。 1735年,他写作了《致阿巴思诺医生书》,讽刺了身居高位,逍遥法外的道德败坏者。

哥特小说18世纪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它描写恐怖、暴力,以及对中世纪的向往。《恶梦》——恐怖与梦幻结为一体故事通常发生在一个哥特式建筑,尤其是阴暗、荒凉的古堡之中。最早的一部哥特小说是1764年出版的贺拉斯·华尔浦尔的《奥特朗堡》,它对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起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影响了19世纪初期英国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因此在英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他流行的哥特小说有安娜·拉德克利夫的《尤道拂的神秘事迹》和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的《僧人》等。前者经常被作为典型的哥特小说,小说情节恐怖、阴森,富于神秘气氛。《僧人》也非常流行,它的作者获得了“僧人”刘易斯的绰号。它的特点在于恐怖和心理分析相结合。因此,对后来的美国文学尤其是霍桑和爱伦·坡发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哥特式是什么意思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式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哥特式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还可以参考

哥特式为什么带有贬义

哥特最早是指西欧的日耳曼的部族。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是在建筑、小说、音乐、**、游戏等方面。

哥特的意思个人认为比较贬义,多译为黑暗、野蛮、另类。比如哥特式建筑的取名就是因为意大利人记恨西哥特人毁掉了罗马帝国以及对文艺复兴的中世纪的否定,称这一时期为“Gothic”,译为野蛮时代,哥特建筑由此得名。另外万恶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冷酷的剪刀手爱德华就是哥特式小说和**的代表人物。源于哥特一词阴暗另类的人文色彩,哥特音乐从此发掘,形成了哥特式的摇滚音乐,黑色阴冷的哥特风格也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哥特文化更加多元。如今也成为许多游戏的题材被开发利用。

为什么哥特式那么恐怖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哥特”。

哥特,是来自中世纪的蛊咒。

关于“哥特”的解释也有很多种,从字面上来解释,它包含了三种意义:

第一,在建筑上的歌特式建筑如大教堂,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

第二,在文学上歌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为背景的奇异、神之冒险故事;

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还有另一种解释,人类学意义上的哥特,古代欧洲的一个民族;艺术风格,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绘画上,起源于法国的巴黎附近;恐怖的、黑暗的、怪诞的、野蛮的,这也影射了哥特小说的哥特的涵义,例如17、18世纪流行于英伦,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复仇或志怪故事的小说,按美国人的说法,哥特小说已经延伸到了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如《夜访吸血鬼InterviewwithaVampire》,甚至还包括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

在人类学意义上,哥特是所谓的蛮族之一;而在艺术风格上,哥特风格则上升激荡,同时又优雅纤细;哥特式作为恐怖、黑暗的代名词则成为小说这种叙事艺术中的一种风格——当然这种风格也只是一种批评术语。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同样在英国,一类沉湎于人类黑暗阴郁感情的音乐,也逐渐被人们称为哥特音乐,他们的音乐悲伤、缓慢,他们在今天似乎又掀起了新的复古运动,把哥特风格引入音乐,歌唱着死亡、恐惧、黑暗,偶尔也会蹦出一个宗教主题,或者用死亡金属的暴烈和鬼气森森的圣咏女声这种两极并置,对骑士国王的时代来一个怀旧的回望。

哥特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决定了它与摇滚其它分支的明显差异。作为根植于浪漫戏剧艺术和十八世纪哥特式文学的音乐风格,它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对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远之。而相应的,也有许多对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较其他的音乐形式,哥特更容易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局限在音乐方面,可以上升到艺术观念甚至价值体系的层面。哥特音乐往往取材于挖掘和放大的人类感情世界,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所以当它再作用于受众时,常会引发进一步的审美情感和思考空间。

哥特音乐追求的是黑暗和死亡美学,这种与经典哲学观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得它久久徘徊于主流文化和严肃艺术的大门之外。然而桀骜不逊的哥特对此丝毫不以为意,也许体系庞大、颓废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适合它的发展。哥特音乐惯用的表现手法是:男声主唱极尽压抑与爆发之所能,把暗夜里的绝望挣扎表达的淋漓尽致;背景中圣咏式的女声往往带有浓厚的悲天悯人的气质,而器乐则是黑夜中呜咽的风声、月影里的狼嚎和鲜血滴落在泥土里的声音。哥特音乐还有另外一个特质,那就是它所崇尚的死亡美学。他具有具备天生的悲剧性,而弗洛伊德在谈论《李尔王》的时候就曾经提到,悲剧旨在教导我们“放弃生命,放弃爱情,而与死亡的必然性交上朋友。”尼采由悲剧艺术引伸出来的悲剧世界观则是“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尼采的悲剧理论是给悲剧和死亡赋予美的少数几种悲剧理论之一,它把悲剧看成是灿烂辉煌的,一种“形而上的安慰的艺术”。为了阐述“悲剧性”的实质,叔本华和尼采都转向了音乐。由此可见,哥特音乐作为一种“形而上的绝望”的载体来表现死亡美学,有其必然性。

哥特音乐的死亡美学不仅表现在音乐风格上,也体现在其视觉效果和行为艺术上。惨白的面孔,夸张的五官,麻木的表情,凌乱的长发,复古的着装和冰冷的金属装饰,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经典特征。从哥特乐队的演出可以看到,他们对生命的绝望和对死亡的迷恋已经深入骨髓,沉郁压抑与自我毁灭的情绪展露无遗。即使是激烈的吼叫也绝不同于朋克、金属的怒吼,他们根本就不准备抗争、颠覆什么。那只是歇斯底里的吼叫,是人在窒息前最后的嘶吼。不是运用声带,而是用肢体在吼叫,在挣扎,在呻吟。这种极端的表现手法极具视觉震撼力,连同阴暗神秘的舞台设计一起传达了一种强烈的理念——死亡之美凌空出世,震撼一切!而在这种近乎宗教仪式的气氛渲染下,观众很难不被感染。

表现在现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团追逐的一种形式化的标新立异。真正的哥特族总会有一双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总是透露出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郁压抑与自我毁灭。哥特音乐不单是一种音乐型态,和所有的艺术形态一样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哥特是一个可以让人逃离现实而进入的幻想世界,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然而谈到“哥特**”,“哥特**”其实这是一个不正确的术语。即便是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我们也根本找不到这个词条。之所以在这里使用它是为了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为背景或表达死亡和痛苦等主题的黑色风格的**,显然这类**和哥特文学以及哥特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总是以一种非常人的视角去透视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达着那种阴郁、痛苦和空虚的感情世界。大量的有关吸血鬼的**被看作哥特式风格**的典范。这完全归公于AnnRice等的吸血鬼题材的小说在世界范围的流行。

建筑上哥特式风格是对罗马风格的继承直升的线形,体量急速升腾的动势,奇突的空间推移是其基本风格。窗饰喜用彩色玻璃镶嵌,色彩以蓝、深红、紫色为主,达到12色综合应用,斑斓富丽精巧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饰是非常著名的,家装中在吊顶时可局部采用,有着梦幻般的装饰意境。这样解释可以吗?

哥特式影响与意义

出现的必要性: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价值: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影响:对建筑学和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

哥特式作品有什么特点

在哥特式美术中,教堂建筑在基督教世界被认为是中世纪文化的最高成就。它与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样《夏特尔教室彩色玻璃窗》哥特式艺术式都不相同。如果说罗马式建筑主要是以修道院的大教堂为代表,那么哥特式建筑则以都市市民的中心大教堂为代表。作为哥特式美术的另外两种形式——雕刻和绘画则是以教堂为轴心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哥特式绘画以彩色玻璃窗画为主,具有抽象装饰性。由于哥特式建筑的大窗子几乎占据了整个壁面,教堂内部的惯用手法——壁画已无用武之地。所以玻璃窗画发展起来。

哥特式玻璃窗画有两种,一种是镶嵌玻璃窗画,另一种是染色玻璃窗画。镶嵌玻璃窗画是最初的窗画,是先用铅条编织成各种物象的轮廓,然后用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单线图案和彩色玻璃相结合是其主要特点。法国亚眠大教堂的镶嵌窗玻璃画可为代表。

13世纪末期,由于教堂的大量需要,流行染色玻璃画。染色玻璃画的颜色比较丰富,但它的基本色调是红、黄、紫三种色彩。夏特尔教堂和希尔日教堂的染色玻璃窗是相当完美的艺术作品。阳光透过宽大的窗子射进教堂。光色缭绕,五彩缤纷,使教堂显得更加壮丽、神秘,充满了美妙的宗教气氛。

罗马式绘画除彩色玻璃画以外,尚有抄本画。而抄本画也是哥特式绘画艺术的主要方面,它继承了罗马式以后在巴黎等重要城市发展着,巴黎大学就曾是书籍出版的中心。

此期的抄本,由于主要是为修道士或牧师及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所以书本插图制作非常精细。相比罗马式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抄本画以人物画为主,明显地受到染色玻璃的色彩艺术的影响,也把带有奇特和生动的哥特式建筑样式用进了插图。

1、弗拉·安吉利科 《圣母、圣婴和六位圣徒》与桑德罗·波提切利《春》都不是哥特式风格,而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式艺术风格,这两人也都是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斯画派的代表人物。如阴暗的树林加上几只乌鸦,夜幕下的古堡,昏暗的月亮下阴沉的山丘,甚至墙角趴卧着的一只黑猫,山洞吊挂的蝙蝠等等,多是以风景为题材,画面色调阴暗,气氛严肃,看的人压抑,画的人颓废。

2、哥特式风格并不包容暴力美学,它虽然有诸如狼人、吸血鬼、女巫及宗教等神秘题材,但没有血腥的场景。

3、实际上哥特绘画主要以4种形式出现:壁画,板画,插图和花窗玻璃画。

4、弗拉·安吉利科(Fra Angelico,1400?-1455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画家。多米尼加派修士。他只为教堂作画,且只画宗教题材画。安吉利科的作品,如《圣母子与天使、圣徒及捐助者》,将哥特艺术晚期的优雅和装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光线和空间渲染技术结合在一起。

5、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Alessandro Filipepi,1446—1510)是15世纪末佛罗伦萨的著名画家,欧洲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551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