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奏,它实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 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基本特征为: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第一主题一般用主调,是该乐章的核心,通常气氛活跃,第二主题通常为属调(即比第一主题多一个升号或少一个降号),可以是优雅舒适,亦可以保持第一主题的动力。展开部通常包含频繁转调,海顿、莫扎特通常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展开,而贝多芬习惯于用两个主题进行激烈的“对战”。再现部的两个主题通常都以主调形式存在,并且听起来比呈示部畅快。
第二乐章,慢板,可以用三段体或变奏曲,亦可以采用奏鸣曲式,通常为下属调(即比第一主题多一个降号或少一个升号),有时也可以用关系调式,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有时候第二乐章也会出现一些不安稳的情绪(如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和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通常建立在主调上,乐曲较为轻松、欢快,多为风俗性舞曲乐章,速度为快板或稍快,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有时候也代表着死灰复燃,继续奋斗。乐章三段式结构(拥有三声中部)。
第四乐章,多采用舞曲性格的急板如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乐曲的调性建立在主调上,其中贝多芬为了使第四乐章更明朗,常在小调交响曲中采用同主音大调(如c小调第五交响曲和d小调第九交响曲),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早期的交响曲(1725~1760)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交响曲的前身是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罗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序曲的“快板一慢板—快板”的3段形式,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18世纪中后期,序曲性质的交响曲脱离歌剧, 吸收大协奏曲、组曲及三重奏鸣曲的因素,发展成独立的3乐章的器乐体裁。但这时曲式尚未最后确立, 交响乐队的编制也未成形,交响曲仍属器乐重奏及小型乐队演奏的作品。这时,不少作曲家,为创建交响曲体裁作出了贡献。意大利的GB萨马蒂尼开始运用早期奏鸣曲式、动机式的旋律写作交响曲,并于1760年开始废弃通奏低音,以铜管乐来填补和声。曼海姆乐派的J .斯塔术茨创建了一个训练有素的双管制交响乐队,首创了具有“渐强”、“渐弱”等力度变化的演奏风格,并使管乐器起到独立的声部作用。维也纳乐派的MG莫恩首先在他的《D大间交响曲》(1740)的慢板乐章后,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创造了旱期的4乐章交响曲形式。在创作中,他与G C瓦根塞尔等都重视乐队色彩的运用,扩大管乐器的作用,并使小提琴成为乐队的主体,他们与斯塔米茨一起都为发展交响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早期乐队编制:特拉维索木管乐器、羽管键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曲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后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曲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古典乐派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曲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贝多芬更是把交响曲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曲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
18世纪,规范的交响曲式,经海顿、WA莫扎特在前人创作基础上的实践,最后完全确立。典型的古典交响曲包括4个乐章:第1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2乐章,稍慢或慢板,具抒情风格,用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或变奏曲式。通常是第1乐章的下属调或关系调。第3乐章,快板或稍快,复三段式,在主调上用带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形式(贝多芬改用谐谑曲)。第4乐章,终曲,快板或急板,在主调上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有时曲前冠以慢板的引子、曲后殿以尾声。此外,海顿在确立古典曲式的和声结构、运用调性变化构成戏剧效果,以及乐器组合的规范化等方面;莫扎特在创作强烈对比的主题,扩大展开部的篇幅,以及保持不同乐章间的平衡方面,均作出了贡献。L van贝多芬首先在交响曲中注入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先进思想及革命热情,并扩大乐曲的展开部与尾声,扩大乐队的编制及加入人声,以谐谚曲替代小步舞曲以及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如:动机的发展、主题的对比与贯串、和声进行的富于动力件、不规则重音的应用及音量的突变等),深化了交响曲这一体裁,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他《第三交响曲》,又开创了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新纪元 。
古典时期乐队编制:
木管组:短笛、1支长笛、1支双簧管、1支大管、1支单簧管
铜管组:2支圆号、2支小号、定音鼓
弦乐组: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19 世纪以后的交响曲,不论内容、形式及技巧,都有很大改革及创新,形成了一个群芳争研、繁花似锦的局面。这个时期的交响曲有一定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乐章组成的交响曲),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而丰满,民族风格浓郁等。以舒伯特、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布鲁克纳和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例如:F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开拓了以歌唱性旋律取胜的抒情交响曲的新领域 。F.门德尔松的《苏格兰》、《意大利》交响曲,飘逸、洒脱、旋律优美、配器华丽,均采用了具有3个主题的第1乐章形式。R舒曼的交响曲以诗情 画意动人心弦,他的《第四交响曲》以一个主题贯串全曲,结构紧凑,犹如一部单乐章交响曲。H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开创了标题交响曲的先河,并首先采用代表特定形象的“固定乐思”,在全曲中贯串发展,成为标题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法。F李斯特师法柏辽兹,创作了《但丁交响曲》与《浮士德交响曲》等,创造了单乐章标题音乐的新体裁——交响诗。A布鲁克纳常采用德国众赞歌的和声及管风琴式的对位及踏板音,使交响曲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J.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常采用主题贯串发展的手法创作交响曲,使乐曲的结构严谨、乐思统一;并创造了以连续的三度关系来安排4个乐章的调性,效果新颖。G.马勒的交响曲规模宏大多用人声。他的作品常吸收民歌、圆舞曲、进行曲、众赞歌和歌 曲曲调来进行创作。他的《第八交响曲》规模宏大,演出人员众多,号称“千人交响曲 ”,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交响曲之一。此外,由于当时欧洲民族意识高涨,许多作曲家)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AH鲍罗丁、柴科大斯基、A德沃夏克、J .西贝柳斯等都创作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交响曲。C圣-桑、V 丹第等人则创作了协奏曲型的交响曲。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在乐章的数目与安排上以及乐队上的编制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及变革。
增设乐器:
扩充弦乐组(LV贝多芬)
扩充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器(John施特劳斯)
加入竖琴(弦乐组辅助乐器)(柏辽兹)
加入钢琴、管风琴(圣-桑)
加入附属打击乐器(柴可夫斯基、马勒、柏辽兹)
加入民族乐器 进入20世纪后,交响曲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曲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曲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A勋百格、Avon韦贝恩谱写了序列音乐的交响曲。B布拉赫尔等创作了无调性的交响曲。w布克哈特创作了复调式交响曲,A布利斯还写了一部《色彩交响曲》。也有人从事于“无字型曲布 ”、小型器乐、声乐重奏以及电子音乐的交响曲的创作。一种崇尚简洁、精练的复古主义倾向也逐渐兴起。室内交响曲、单乐章的交响曲、早期交响曲模式的作品等不断增多,斯特拉文斯基甚至采用16世纪末的交响曲模式,创作了合唱的《圣诗交响曲》。
增设乐器则根据作品的需要,可以用各种乐器,甚至同电声乐器融为一体。
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是以“浪漫”为标题的,这部作品是布鲁克纳在其创作生涯中的一次突破,也是他对交响曲形式的一次完美掌握。该交响曲呈现出了充满想象力和感性的音乐风格,表达了浪漫主义时期对自然与人类情感的追求。
音乐会
第四交响曲包含了布鲁克纳独特的特点,如对旋律的深入探索和对和声的独特运用。这部作品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首先是富有激情和动感的开场乐章,紧随其后的是一个梦幻般的慢板,展现了布鲁克纳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第三个乐章是一个优美的舞曲,充满了轻松和愉悦的气氛。最后一个乐章是一个高潮迭起的终曲,表达了布鲁克纳对生命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希望。在布鲁克纳的创作中,第四交响曲被认为是一次革命性的尝试。他将交响曲这一传统形式转化为一种更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这部作品也被视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因为它表达了浪漫主义时期对自然、人类感情和内心世界的追求。
高雅音乐
总的来说,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力,表达了浪漫主义时期对自然与人类情感的追求。这部作品不仅是布鲁克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巴洛克音乐时期1600-1750年,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1820-1910年时期,现代音乐时期1910年至今;各时期时间起始音乐界略有出入。作家的作品判断:一看作品年代,二看曲式结构,三看作家交响曲风格。
古典时期确立了很多音乐形式和风格,?“古典(派)的”这一词汇本身包含平衡、节制、简洁和精致的概念。这些概念例如可用于“古典”建筑,但用以表达古典风格还不够贴切,古典风格音乐可以具有暴风雨般的气势和复杂的内容和形式。简而言之,古典风格是指那些可以从18世纪最伟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顿、莫札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的风格。
比如1、交响乐之父海顿确立了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基本形式,包括每个乐章独立的体裁,当然,后期贝多芬做过一些大胆的创新,但大体的结构现在还在沿袭。
2、这个时期风格上和巴洛克有明显的区别,巴洛克时代以宗教音乐的严谨性为主,到了古典时期已经冲破了这个局限性。
3、确立了奏鸣曲这种音乐体裁,并使其达到成熟鼎盛,奏鸣曲曲式是古典音乐最典型的特徵,这种曲式是许多18世纪末期作品,共同采用组织音乐素材的基本方法,但它作为整整一代的主要曲式,一直使用到古典乐派衰亡之后,并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作曲家提供了灵感。
4、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发展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密切联系。它为了解下列现象必然会发生的原因提供一个线索:即1740年前后,滋生了一种对老学派假定的晦涩传统方法不耐烦的情绪。这种传统方法讲究作曲的对位法技巧,当时的作曲家希望写出一些具有开放和声(和弦中各音位置排列为分散的和聱)的简单乐曲。但是最要紧的是不要混淆古典风格的主流发展。因为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时代,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已经被音乐语言所吸收:人们可以从海顿早期的交响曲看到这种演变过程,亦可(以完全不同的角度)从莫札特的交响曲中看到。而且成熟古典风格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显然正是它使我们感到糊涂),就是回归到巴洛克鼎盛时期的对位原理(contrapuntal principles)。
5、在古典风格音乐中,对比的思想是本质特徵,就像在奏鸣曲形式中的描述一样,“强烈”的第一主题与通常有节制的第二主题形成对比。尽避在巴洛克晚期音乐中已有许多著名的例子,其中强烈的对比概念是极重要的。例如像韩德尔的清唱剧和歌剧中的戏剧性合奏那样。另一方面,在古典风格的范畴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作品,即在某一乐章中几乎放弃了对比的概念,以追求一致性的表达:韩德尔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中的许多乐章,被认为是单一主题的,或建立在一个主题的基础之上。有时它们可能表现出动态的对比性,但实际上保持音乐素材的统一性,与我们对古典风格的简单认识相矛盾。另外一些例子可在莫扎特早期一些钢琴协奏曲里,流畅和优美旋律的乐章中找到。
6、如果有一个区分古典与巴洛克音乐结构的标准的话,那么肯定就是调高或调性的运用,这是作品中的戏剧性要素。古典乐派作曲家建立了一套运用不同主调之间,对文与平衡的全新表现技巧。例如:海顿四重奏乐章中的大多数新奇感,来自于当听众的注意力被导向希望听到某一确定的调性时,而听到的却是另一调性。还有节奏上的新奇感和旋律上的新奇感,但是表现这类新奇感的重要方法则是透过调性之间的对比来实现。
代表人物就三个: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称为维也纳乐派,顺便提一下好了,到了20世纪,与其并称的“新维也纳乐派”是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后两者是勋伯格的嫡传弟子。值得注意的是,巴洛克后期古典前期还有一个交接的短暂的时代,大约在1725-1775,50年的时间,风格为洛可可风格,华丽而精致,代表人物是:D斯卡拉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