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浪漫又意境的四字词语

既浪漫又意境的四字词语,第1张

既浪漫又意境的四字成语有:雨条烟叶、春树暮云、月落星沉。

1、雨条烟叶。

拼音:yǔ tiáo yān yè。

释义: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比喻情谊的缠绵。

出处:宋·晏殊《浣溪沙》词: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

2、春树暮云。

拼音: chūn shù mù yún。

释义:春树,即为春天的树;暮云,即为日暮时的云。形容人因为见了春天的树、日暮云而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后来表示仰慕、怀念远方的人。出处: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3、月落星沉。

拼音:yuè luò xīng chén。

释义:描绘了月亮落山,星光暗淡的景象,指天色即将亮了。

出处:五代蜀·韦庄《酒泉子》词:月落星沉,楼上美人春睡。

有诗意的四字成语:

1、盛夏光年shèng xià guāng nián

释义:盛夏,时令节气名词,其实就是仲夏。古时分孟,仲,季。分别就是那三个月中的一个月,是夏天里最热的时候。这时也是很多水果和蔬菜成熟的时源乎节。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老人孩子容易中暑,因此,在生活中应该通过科学膳食,合理消暑,保持身体健康。“光年”是指在这个时光,这个年纪。

例句:正是盛夏光年,你我相识相伴。

2、染指年华rǎn zhǐ nián huá 

释义: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南朝 宋 鲍照 《登云阳九里埭》诗:“宿心不复归,流年抱衰疾。” 唐 黄滔 《寓言》诗:“流年五十前,朝朝倚少年。流年五十后,日日侵皓首。”

元 张可久 《殿前欢·离思》曲:“花落流年度,春去佳期误。”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一章:“后此扫叶焚香,送我流年,亦复何憾!”

表现在外发性和后发性:中国文学思潮从西方引进, 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中国文学受到多种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 具有复合性。在接受过程中, 中国文学出现了对外来文学思潮的误读, 主要是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读。由于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

冲突, 导致文学思潮演变的倒序和反复, 如五四启蒙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取代以及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复兴; 也导致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滞后, 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主潮。

1 浪漫的4字成语

生死不渝

解释渝:改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

出处清·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然其先必有数十人或数百人,同一心志,生死不渝。”

花前月下

解释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出处唐·白居易《老病》诗:“尽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百年好合

解释夫妻永远和好之意。

出处《粉妆楼》第一回:“百年和合,千载团圆恭喜!”

连枝共冢

解释比喻爱情坚贞不渝。

出处晋·干宝《搜神记》第11卷:“便有大梓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海枯石烂

解释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出处宋·王奕《法曲献仙音·和朱静翁青溪词》:“老我重来,海干石烂,那复断碑残础。”

百岁之好

解释好:友爱。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妻。

出处明·屠隆《昙花记·士女私奔》:“亦雅慕其才藻,故将图百岁之好,非仅邀一夕之欢。”

两相情愿

解释两方面都愿意。多指婚姻或交易。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回:“太公,你也是个痴汉,既然不两相情愿,如何招赘做个女婿。”

心心相印

解释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相濡以沫

解释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天长地久

解释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荒地老

解释指经历的时间极久。

出处唐·李贺《致酒行》:“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海誓山盟

解释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出处宋·辛弃疾《南乡子·赠妓》:“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白头偕老

解释白头:头发白;偕:共同。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出处《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

情有独钟

解释指对某人或某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特别喜欢、爱他、(她、它)。

出处康笑胤《思君赋》:“问天,问地,问奇川大江,皆不知情为何物?任你王孙公子、金枝玉叶,凭你寒门子弟、乡野村姑,因缘之一字相遇,一旦情有独钟,便即生死相许……”

卿卿我我

解释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如胶似漆

解释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风花雪月

解释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生活。

出处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比翼双飞

解释比翼:翅膀挨着翅膀。双飞:成双的并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出处《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忠贞不渝

解释忠:忠诚;贞:有操守;渝:改变。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出处张扬《第二次握手》:“我始终期望着,有朝一日,把自己的学识、才能献给祖国;同时把自己忠贞不渝的感情,完美无缺地献给你。”

2 唯美四字成语(可作网名)

唯美四字成语大全:盛夏光年、染指年华、歌尽倾君、仓央兮措、伊人夕岸、风华流沙、沧桑年倦、静水流深、红尘画卷、千秋几世、如烟若梦、翰墨流离、烟暖初妆、曲意风华、冷香金倪、斜揽残箫、白璧微瑕、指染浮华、斜揽残箫、白璧微瑕、指染浮华、金风送爽、雁过留声、天朗气清、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秋风萧瑟、秋色宜人、一叶知秋、春种秋收、秋风萧瑟、秋色宜人、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秋花秋月、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精妙绝伦、光彩夺目、景色宜人、巍为壮观、别有洞天、诗情画意、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别具一格、雅俗共赏、美妙绝伦、天工巧夺、赏心悦目、回肠荡气、井然有序、瞬息万变、沧海桑田、琼楼玉宇、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栩栩如生、碧瓦红墙、鳞次栉比、影影绰绰、星罗棋布、湖光山色、人间天堂、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水光接天、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雄伟壮丽、遥遥相对、花团锦簇、皎洁明媚、光芒万丈、相得益彰、江山如画、鱼米之乡唯美的句子: 1、我们像是表面上的针,不停的转动,一面转,一面看着时间匆匆离去,却无能为力。

2、或许,最美的事不是留住时光,而是留住记忆,如最初相识的感觉一样,哪怕一个不经意的笑容,便是我们最怀念的故事。但愿,时光,如初见。

3、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左手过目不忘的的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4、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

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5、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一张微笑着忧伤着凝望我的脸。

6、如果难过,就努力抬头望天空吧,望着望着就忘了……它那么大,一定可以包容你的所有委屈。 7、我哒哒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只是过客,不是归人。

8、要理想不要幻想,要 不要矫情。凡事知足常乐。

9、我的眼泪留了下来,灌溉了下面柔软的小草,不知道来年,会不会开出一地的记忆和忧愁。 10、在一起久了,两个人的性格会逐渐互补,爱得多的那个脾气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迁就;被爱的那个则会越来越霸道。

总有一个人会改变自己,放下底线来迎合纵容你。不是天生好脾气,只是怕失去你,才宁愿把你越宠越坏,困在怀里。

所谓性格不合,只是不爱的借口。 11、很多时候,心里明明不是那样想的,却控制不了自己而说出相反的话。

12、恋人是会在一起吃饭聊天,讲故事和吵架的人。会在一起到头发变白,天气好的时候牵着手一起出去走走的人。

13、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14、生活就是做出选择,一旦你做出了你的选择,你就必须活在你的决定中。

15、如果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宁愿让天空所有的星光全部损落,因为你的眼睛,是我生命里最亮的光芒。 16、真正的失败不是你没有做成事,而是你甘心于失败。

17、原来有些你自以为很重要的人,你不联系他,他就真的永远不会联系你。 18、听好了,人都会有讨厌的、烦恼的、在意的事,不要去想它们。

这种事只要一思考,就会变得更严重。如果只是放在心上,就不会那么沉重,用脑袋去想的话就完了。

19、如果有一天, 让你心动的再也感动不了你,让你愤怒的再也激怒不了你,让你悲伤的再也不能让你流泪,你便知道这时光,这生活给了你什么,你为了成长,付出了什么。 20、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即使不是在今天,总有一天会的。

21、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淡定。长大了,成熟了,这个社会就看透了。

累了,难过了,就蹲下来,给自己一个拥抱。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同情你,怜悯你。

你哭了,眼泪是你自己的;你痛了,没有人能体会到。那么你只有流着泪去微笑。

22、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23、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24、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即使它伤了你的心,也要笑着忘却,然后开始下一段旅程。 25、如果只是相遇,而不能相守,人生最好不相见。

26、“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 27、长大后,这个社会教会了我,没心没肺,没感觉,不痒不疼,不在乎。

28、一个人愿意等待,另一个人才愿意出现 。一个人愿意出现,另一个人才愿意奋不顾身 。

一个人愿意奋不顾身,另一个人才愿意托付终身。 29、没有什么是永远,也没有什么会很久。

找个借口,谁都可以先走。 30、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31、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32、当你觉得某人很神秘时,才会被吸引;当你觉得某人浪漫时,才会爱上;然而这都转瞬即。

3 优雅唯美好听有诗意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优雅唯美好听有诗意的四字成语有:盛夏光年、染指年华、歌尽倾君、伊人夕岸、风华流沙、沧桑年倦、红尘画卷、千秋几世、如烟若梦。

1、盛夏光年shèng xià guāng nián

释义:盛夏,时令节气名词,其实就是仲夏。古时分孟,仲,季。分别就是那三个月中的一个月,是夏天里最热的时候。这时也是很多水果和蔬菜成熟的时节。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老人孩子容易中暑,因此,在生活中应该通过科学膳食,合理消暑,保持身体健康。“光年”是指在这个时光,这个年纪。

例句:正是盛夏光年,你我相识相伴。

2、染指年华rǎn zhǐ nián huá

释义: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南朝 宋 鲍照 《登云阳九里埭》诗:“宿心不复归,流年抱衰疾。” 唐 黄滔 《寓言》诗:“流年五十前,朝朝倚少年。流年五十后,日日侵皓首。” 元 张可久 《殿前欢·离思》曲:“花落流年度,春去佳期误。”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一章:“后此扫叶焚香,送我流年,亦复何憾!”

旧时算命看相的人称人一年的运气。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东亭》:“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想是我流年不利,故此没福消受,以至如此。”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五:“ 小二黑 从小就聪明,像那些算属相、卜六壬课、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

3、歌尽倾君gē jìn qīng jun

释义:一首歌演唱完毕,青春岁月全部托付给了所爱之人。

例句:舞台上的虞姬一生歌尽倾君。

4、伊人夕岸yī rén xī àn

释义:伊,以前用于女性的第三人称,等于现在的“她”。伊人:那个人(女性)。那个人(女人)站在夕阳下的岸边。也作为省略句,心情词。感叹时光流逝,伊人,美人夕岸,近晚。美人迟暮。又或者心里的人儿远离自己。

例句:眼看伊人夕岸,却无可奈何。

5、风华流沙fēng huá liú shā

释义:风华,是指年纪正当最美好的时候。流沙,简单地说就是沙像液体一样可以流动,也就是可以流动的沙。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出现在地基不稳的沙漠,当有重物置于沙体之上,就像沉底一样,沉到底部。在这里指最好的年纪就像沙子一样,很容易流失。

6、沧桑年倦cāng sāng nián juàn

释义:沧桑,来自中国成语沧海桑田。大海变成了种桑树的田地,种桑树的田,变成了大海。比喻自然界变化很大或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略称沧桑 。语本 晋 葛洪 《神仙传·王远》:“ 麻姑 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 唐 储光羲 《献八舅东归》诗:“独往不可羣,沧海成桑田。” 明 刘基 《惜馀春慢·咏子规》词:“沧海桑田有时,海若未枯,愁应无已。”

例句:生命依旧年轻,却经历了大起大落,想想感到沧桑年倦。

7、红尘画卷hóng chén huà juàn

释义:红尘是指闹市的飞尘,借指繁华的社会红尘百戏,佛教指人世间看破红尘。红尘常见名称,红尘在古代时的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指的就是这个世间,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来源于过去的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

例句:回首红尘画卷,爱恨都在其中,淡然忘之了。

8、千秋几世qiān qiū jǐ shì

释义:千秋是指,千年, 岁月久远,生日。敬辞,指人的寿辰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曹雪芹《红楼梦》千秋,指千年时间。形容时间很长。语出旧题汉李陵《与苏武》诗:“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感叹人生能有几回合。

例句:帝王纵然权利盖天,又能千秋几世。

1 优雅唯美好听有诗意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优雅唯美好听有诗意的四字成语有:盛夏光年、染指年华、歌尽倾君、伊人夕岸、风华流沙、沧桑年倦、红尘画卷、千秋几世、如烟若梦。

1、盛夏光年shèng xià guāng nián

释义:盛夏,时令节气名词,其实就是仲夏。古时分孟,仲,季。分别就是那三个月中的一个月,是夏天里最热的时候。这时也是很多水果和蔬菜成熟的时节。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老人孩子容易中暑,因此,在生活中应该通过科学膳食,合理消暑,保持身体健康。“光年”是指在这个时光,这个年纪。

例句:正是盛夏光年,你我相识相伴。

2、染指年华rǎn zhǐ nián huá

释义: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南朝 宋 鲍照 《登云阳九里埭》诗:“宿心不复归,流年抱衰疾。” 唐 黄滔 《寓言》诗:“流年五十前,朝朝倚少年。流年五十后,日日侵皓首。” 元 张可久 《殿前欢·离思》曲:“花落流年度,春去佳期误。”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一章:“后此扫叶焚香,送我流年,亦复何憾!”

旧时算命看相的人称人一年的运气。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东亭》:“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想是我流年不利,故此没福消受,以至如此。”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五:“ 小二黑 从小就聪明,像那些算属相、卜六壬课、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

3、歌尽倾君gē jìn qīng jun

释义:一首歌演唱完毕,青春岁月全部托付给了所爱之人。

例句:舞台上的虞姬一生歌尽倾君。

4、伊人夕岸yī rén xī àn

释义:伊,以前用于女性的第三人称,等于现在的“她”。伊人:那个人(女性)。那个人(女人)站在夕阳下的岸边。也作为省略句,心情词。感叹时光流逝,伊人,美人夕岸,近晚。美人迟暮。又或者心里的人儿远离自己。

例句:眼看伊人夕岸,却无可奈何。

5、风华流沙fēng huá liú shā

释义:风华,是指年纪正当最美好的时候。流沙,简单地说就是沙像液体一样可以流动,也就是可以流动的沙。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出现在地基不稳的沙漠,当有重物置于沙体之上,就像沉底一样,沉到底部。在这里指最好的年纪就像沙子一样,很容易流失。

6、沧桑年倦cāng sāng nián juàn

释义:沧桑,来自中国成语沧海桑田。大海变成了种桑树的田地,种桑树的田,变成了大海。比喻自然界变化很大或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略称沧桑 。语本 晋 葛洪 《神仙传·王远》:“ 麻姑 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 唐 储光羲 《献八舅东归》诗:“独往不可羣,沧海成桑田。” 明 刘基 《惜馀春慢·咏子规》词:“沧海桑田有时,海若未枯,愁应无已。”

例句:生命依旧年轻,却经历了大起大落,想想感到沧桑年倦。

7、红尘画卷hóng chén huà juàn

释义:红尘是指闹市的飞尘,借指繁华的社会红尘百戏,佛教指人世间看破红尘。红尘常见名称,红尘在古代时的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指的就是这个世间,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来源于过去的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

例句:回首红尘画卷,爱恨都在其中,淡然忘之了。

8、千秋几世qiān qiū jǐ shì

释义:千秋是指,千年, 岁月久远,生日。敬辞,指人的寿辰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曹雪芹《红楼梦》千秋,指千年时间。形容时间很长。语出旧题汉李陵《与苏武》诗:“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感叹人生能有几回合。

例句:帝王纵然权利盖天,又能千秋几世。

2 有诗意的四字成语

寸草春晖 春风和气 春风雨露 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 春晖寸草

春华秋实 春兰秋菊 春去秋来 春色撩人 春色满园 春笋怒发

春生秋杀 触手生春 春深似海 春生夏长,秋收。 春蛙秋蝉

春意盎然 春意阑珊 枯木逢春 腊尽春回 漏泄春光 漏泄春光

满园春色 雨后春笋 有脚阳春 沂水春风 着手成春 春诵夏弦

春风野火 笔底春风 春风得意 春风满面 满面春风 满脸春风

回春妙手 妙手回春 春秋笔法 春秋鼎盛 皮里春秋 春葩丽藻

大地回春 春风风人 春风化雨 春风夏雨 春风沂水 春和景明

春露秋霜 春梦无痕 齿牙春色 春雨如油 寒木春华 口角春风

丽藻春葩 秋月春风 如登春台 如坐春风 阳春白雪 阳春有脚

冬日夏云 冬温夏凊 无冬无夏 夏炉冬扇 夏雨雨人 夏虫朝菌

冬寒抱冰 夏虫疑冰 夏虫语冰 随车夏雨 冬裘夏葛 子夏悬鹑

冬扇夏炉 用夏变夷 冬箑夏裘 秋行夏令 霜凋夏绿 商彝夏鼎

无冬历夏 无间冬夏 夏鼎商彝

暗送秋波 洞察秋毫 临去秋波 落叶知秋 明察秋毫 秋毫不犯

秋毫无犯 秋毫之末 秋荼密网 望秋先零 叶落知秋 盈盈秋水

秋收冬藏 社燕秋鸿 林寒洞肃 冰壶秋月 冰壸秋月 兼葭秋水

秋水盈盈 秋风扫叶 秋高气和 秋高气爽 琨玉秋霜 老气横秋

秋风过耳 多故之秋 多事之秋 明察秋毫之末 华屋秋墟

平分秋色 利析秋毫 皮里阳秋 秋风团扇 秋扇见捐 秋色平分

秋水伊人 望穿秋水 秋毫见捐 华星秋月 秋波盈盈 秋风落叶

秋风纨扇 秋高气肃 秋毫勿犯 秋后算账 秋豪之末 秋收东藏

霜气横秋 微察秋毫 有事之秋

冬日可爱 山寒水冷 十冬腊月 残冬腊月 冬烘先生 冬烘头脑

肥冬瘦年

春花秋月 春暖花开 春暖花香 花明柳暗 花明柳媚 花香鸟语

柳暗花明 柳绿花红 鸟语花香 秋月春花 寻花问柳 走花溜冰

水流花落 水流花谢 水月镜花 桃花流水 杨花水性 雪月风花

烟花风月 杏花春雨 跑马观花 鸟啼花落 鸟啼花怨 槛花笼鹤

心花怒放 走马观花 走马看花 心花怒发 梨花带雨 柳泣花啼

风花雪月 流水桃花 花红柳绿 花花绿绿 花里胡哨 花天酒地

酒病花愁 酒地花天 恋酒迷花 恋酒贪花 步步莲花 遍地开花

傍花随柳 败柳残花 波罗奢花 笔头生花 笔下生花 闭月羞花

彩笔生花 残花败柳 吹花嚼蕊 穿花纳锦 春花秋实 粲花之论

簇锦团花 宠柳娇花 翠竹黄花 洞房花烛 月夕花朝 分花拂柳

---------------------------------------------------------

不知道够不够。。

中国旧小说的一种。清末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媚外,人民不觉悟,有些作家用小说口诛笔伐,进行揭发和指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这种小说曾加以评论,并称之为“谴责小说”。这种小说广泛揭露和批判·现实,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但批判不彻底,并寄幻想于封建最高统治者。艺术上多用讽刺手法,笔无藏锋,极度夸张,但概括和典型化不够。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就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则代表了这类小说的最高成就,被后人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1867-1907),全书共60回,由许多独立成篇的短篇故事连缀而成。书中描写一群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他们贪污昏庸,媚外卖国,展开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暴露和讽刺晚清官场的腐败,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清王朝对帝国主义的屈辱投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趼人(1866-1910),全书108回。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和见闻为线索,记录了许多社会上的怪现状:官场到处是贪财受贿,营私舞弊;商场里官商勾结,尔虞我诈;洋场上嫖赌拐骗,醉生梦死等。在近二百多个小故事中形象地反映了中法战争后20年间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全书20回。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四处行医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暴露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并着重抨击了那些名为“清官”、“能吏”,实为昏官酷吏的虐民行为,反映了晚清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但作者对清政府仍寄予希望,所以对资产阶级革命和义和团运动抱敌对态度。小说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特色,语言精炼准确,形象鲜明生动,在同类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

《孽海花》,作者曾朴(1872-1935),全书30回,附录5回。作品以状元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赛金花)的故事为线索,穿插了大量官僚、文人的秽闻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同治初年到甲午战争失败近三十年间的社会政治、外交、文化、思想状况,对清末黑暗政治的揭露较为有力。同时,小说还以同情的态度赞扬了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活动。作品结构严谨,语言华美,但对秘闻艳事描写过多,表现出低级庸俗的趣味。

中国晚清小说流派。清政府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之后,内政腐朽,外交无能,国势衰微。一些具有改良思想的作家纷纷通过小说抨击政府时弊,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故得谴责小说之称。谴责小说的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官场、商界、华工、女界、战争等各方面,以写官场最为普遍。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孽海花》,主要内容也都是写官场的。

谴责小说为了适应报刊连载的需要,缺乏较充裕、完整的构思和写作时间,因此小说的结构不够严密,多属联缀短篇成长篇的性质,缺乏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的九死一生,《老残游记》里的老残,《孽海花》里的金雯青、傅彩云,虽是贯串全书的人物,但更多起着联缀故事的作用,缺少完整的典型塑造。在表现手法上,“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缺乏含蓄,描写夸大失实,一些内容成为“话柄”。但鲁迅称赞《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孽海花》“文采斐然”,个别小说如《九命奇冤》还受西方翻译小说的影响,用倒叙法来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些小说突破了传统的文艺藩篱,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编辑本段 回目录 谴责小说 - 时代条件

谴责小说

1、时代特征:

1840-1911,近代时期。

1)中国沦为半封建本殖民地的社会。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3)反帝反封建斗争贯彻近代社会的始终。

2、近代文学:

1)近代文学总的特征是鲜明的政治色彩。

2)晚清小说的特点:

A、数量相当可观。B、小说的主流,反映了中国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后的一些重要特点,如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封建制度的腐败,世风的堕落,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兴起和发展等。因此,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揭露世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成为近代小说的主要内容。

3)谴责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阐述了谴责小说兴起及其特点:

光绪庚自(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回),亦屡挫于外敌(英、法、日),细民暗昧,尚啜茗听平逆武功。有识者则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

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4)晚清小说创作发达的原因:A、社会的、时代的原因,以小说作为变革社会的宣传工具;B、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的社会作用的认识空前提高,促进作家的创作热情与自觉意识;

C、印刷业的发达,新闻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现,也为小说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客观的条件。D、翻译小说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包括思想、表现手法与风格等方面。

谴责小说——但是, 在量的方面代表清代小说的与其说是政治小说, 不如说是鲁迅称之‘谴责小说’的社会批判小说、暴露小说的体系.这些作品的一个强烈侧面, 就是体现了前面所述的, 产生18 世纪《儒林外史》等杰作的古典小说的末流.但是, 不仅数量之多, 而且在与时代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题材多样化 (从各不同方面对官僚的批判、义和团运动、美国华工受到虐待和排斥问题、对买办商人的批判、妇女解放运动、反封建运动等等) 方面, 它具有以前的古典小说所没有的情形;而且在表现方法上, 承认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在这几点上, 不能说它不具有近代小说这一侧面.这些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是前面已经述及的所谓‘四大小说’.

一般地说, 初期的谴责小说中政治小说的倾向强烈, 也可以将它看作政治小说的一种, 但后来堕落下去以至产生了所谓‘黑幕小说’.此外, 清末和民国初期在文学界有影响的只是吴沃尧提倡的‘写情小说’流派、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无非是迎合读者兴趣的商业主义和封建道德融合的廉价的恋爱小说和大量翻译的侦探小说之类.可以举出的仅只有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国内革命派文人集结的‘南社’的动向和漂泊的浪漫诗人苏曼殊小说《断鸿零雁记》等.可以说, 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新文学萌芽迅速地显现出衰退的状况.

晚清小说流派。是在1900年以后繁盛起来的。清政

府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内政反动腐朽已极,

外交软弱无能,使国势衰微到了极点。具有不同程度改

良思想的作家纷纷通过创作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

出挽救社会的主张。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

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

及风俗”(《中国小说史略》),故称之为“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是近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包括有官场、商界、华工、

女界、战争等各方面,以写官场最为普遍。清末四大谴

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

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主

要内容也都是写官场的。

谴责小说作家与革命派作家不同,他们虽出身于社

会的中下层,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喜议论、抨击时政,

但政治上不出君主立宪范围。因此他们在小说中所进行

的谴责并不曾触及封建制度本身,也不触犯统治者的最

高利益,不过是探寻治世的药方。李宝嘉将社会问题的

症结归罪于官场,他的《官场现形记》对官场上上下下

的大小官僚,暴露深刻,抨击有力,是晚清谴责小说中

思想性和认识价值最高的一部。但他写作的目的,却是

“专门指摘他们做官的坏处,好叫他们读了知过必改”

(第十六回)。与李宝嘉同时的吴沃尧,则将社会种种弊

端归罪于旧道德的消灭。他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有力地揭露了官场、商界、洋场这个鬼蜮世界,而其立

意所在却是要说明“今日之社会,岌岌可危”的原因是

“人心不古”,要求“恢复旧道德”(《上海游骖录·

跋》)。谴责小说主导倾向是鼓吹政治的或社会的改良,

不赞成革命运动,只有《孽海花》微露同情革命倾向。

谴责小说尽管在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由于其

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抨击清末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腐败、黑暗,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传统

的封建文艺的樊篱,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谴责小说为了适应报刊连载的需要,缺乏较充裕、

完整的构思和写作时间,故小说的结构不够严密,多属

联缀短篇成长篇的性质,缺乏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如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的九死一生,《老残游记》

里的老残,《孽海花》里的金雯青、傅彩云,虽为贯串

全书的人物,但更多起着联缀故事的作用,或非全书实

际事件的主人公,或为部分事件的主人公,都缺少完整

的典型塑造,未能在根本上消除这个缺点。在表现手法

上,“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缺乏含蓄,描写夸大失

实,所写内容遂成“话柄”。但鲁讯称赞《老残游记》

“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孽海花》“文采斐然”,个

别小说如《九命奇冤》还受西方翻译小说的影响,用倒

叙法来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均属有成就的例子。

来源 诗人(wwwcnpoetcom) 原文:http://wwwcnpoetcom/changshi/zongfenlei/096htm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到清王朝的末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开始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迎面相遇,经过碰撞、交汇而在自身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新质,至“五四”文学革命兴起则达到高潮从此,中国文学史进入一个明显区别于古代文学的崭新阶段

这些重大变化,是由近代以来种种内外条件所制约、所造就的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已在《***宣言》中指出: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封闭和局限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应该说,各民族的文学汇入“世界文学”的时间、途径各有不同在中国,它的开端大体可从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酝酿算起,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这一过程远未完成,它的下限止于何时还很难设定

本来,西方列强用军舰、枪炮迫使清王朝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始于19世纪40年代但最初,这一严重危机并未直接触动中国文学的改革除了救亡宣传,没有人想到文学能和国运有什么关系直至数十年后,在“器物”层面的改革(洋务运动)、“知识”层面的改革(官派留学)、“制度”层面的改革(变法维新)三次大的尝试,或难以立竿见影,或遭遇血腥镇压而宣告失败,人们才将目光转到通过文学进行国民的启蒙上来谭嗣同在《仁学》中首揭“个人自主之权”,力主启蒙;他和夏曾佑等还提倡“诗界革命”新派诗人黄遵宪很早就有“崇白话而废文言”,“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注:黄遵宪:《日本国志》卷33《学术志》(二))的主张裘廷梁等戊戌年间也提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开民智莫如改革文言”(注:裘廷梁:《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1898年;陈荣衮:《报章宜用浅说》,1899年)的想法稍后,梁启超更倡导“新民”说,推行“新文体”,呼吁“文界”、“小说界”的“革命”,尤其主张通过小说来“新民”青年鲁迅则弃医从文,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1],通过文学来改变国民性可以说,从戊戌变法前后起,中国知识界中已出现了“人的觉醒”与“文的觉醒”的最初倾向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到来,中国文学发生全方位的变化:语言从文言转为白话,文学形态、文学内涵以及文学观念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新的更迭“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以及“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口号的提出,尤其显示了这场文学革命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目标的一致性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得以实现,也与现代都市开始崛起、传播媒体发生变化这些社会物质条件的变更密切相关其中传播媒体的变革,更是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能够诞生与成长的重要条件

近代传媒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报刊与平装书成为主要传播媒体上报刊与平装书是用机器印刷的,还要运用铅字排版或者纸型技术这种书籍复制方式就是工业化的产物,没有近代大工业,仅仅依靠手工业作坊无法形成从线装书到报刊、平装书的转换近代传播媒体又是运用资本主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的像《申报》馆和商务印书馆都是股份制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分支机构,运用西方股份制公司的运作方法来管理和经营,因而使得这些传媒比起传统媒体来,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出版物容量大(用较小的字排印),周期大大缩短(可以短到一天之内),效率大大提高(几千、几万、十几万份地大规模发行销售),价格则大大低廉传媒的这种变革,对文学的影响非常大它一头影响着作者,促使文学作者由古代的士大夫转变成近代的依靠稿费和版税为生、具有独立地位的知识分子,催生出一批真正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以女性作家为例,几千年中国文学史上只出现过蔡琰、李清照等屈指可数的几位,而“五四”以后短短十年内,竟涌现出了陈衡哲、冰心、庐隐、淦女士、苏雪林、凌叔华、石评梅、白薇、丁玲、陆晶清、谢冰莹、袁昌英、林徽因、冯铿等一大群,其中就有近代传媒所起的巨大作用“五四”时期涌现的大量新文学社团,几乎每个社团也都有报纸、刊物或丛书作后盾另一头,近代传媒又培养和造就着成千上万新的文学读者其中有两部分人:喜欢新文学的读者大多是青年学生和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读新文学刊物上的作品,也读报纸连载小说(如《晨报副刊》上的《阿Q正传》)但大量的读者则是市民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报刊与平装书必须面向多数市民大众,必须适应近代市民周末、周日休息和娱乐的阅读需求这就促使报纸大量刊登通俗性连载小说,更多关心市民的民主诉求,帮助他们逐步摆脱宗法制的束缚;同时又促使文学读物的形式通俗化,情调趣味化,内容带上更多世俗化的色彩反过来,这类文学趋向又熏陶出大批的读者,并决定着通俗文学的走向朱光潜甚至说过:“在现代中国,一个有势力的文学刊物比一个大学的影响还要更广大,更深长”[2] (P429)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文为中心,到戊戌变法以后开始转变为以小说为中心,这一方面是由于维新派人士的倡导,另一方面又同近代报纸、出版业这些传媒的推动有很大关系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成分是复杂多元的,其发展过程也是曲折起伏有时甚至要付出沉重代价的,但毫无疑问,现代性不仅构成这阶段文学的重要脉络,并且也是它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根本标志

所谓“现代性”,指的是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新的知识理念与价值标准世界各国的这一转变过程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大致相似的轨迹:除了工业、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在社会结构上则是由宗教或者宗法主导的传统等级制社会,经过市场化、契约化、法制化、世俗化的途径,逐步转变成以个人为本位的现代社会,原有的传统观念也逐步为现代意识所替代按照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的研究[3],这种现代意识大体包括:进步与发展的观念(不排除进步中可能有的曲折乃至倒退);对科技潜能的信心(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20世纪更是“信息的世纪”);对理性的崇拜;对时间的重视与关切;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人文理想(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注重实践和行动的功利观等在文学艺术上,则体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后来的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又在个人本位基础上发展出与外在现实对抗,面向内心,反对理性(认为人性本身就有非理性的成分),重视创新,反抗庸俗势利的另一种“现代意识”根据这些见解,可以说,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19世纪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诸人的重要发现,无不包容和体现在“现代性”之中所有这些,都从思想与审美方面为20世纪中国文学留下了显著而深刻的印记

变革时期的文学主要是启蒙与关心现实的文学,是“为人生”而且“改良这人生”的文学这些文学当然也可以说是传统的“经世致用”态度的一种继承但在两个层面上,它们又与传统文学很不相同:一是用来启蒙的思想具有现代人文关怀,与封建的“道”及“三纲”观念根本对立;二是肯定文学具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反对将文学只当做“载”某种观念的工具发动文学革命的陈独秀就说:“状物达意之外,倘加以他种作用,附以别项条件,则文学之为物,其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不已破坏无余乎”[4] 可见,这种“为人生的文学”是一种具有强烈现代性的文学“五四”以后也有些人倡导过“为艺术而艺术”,但这种文学正像鲁迅所说,在反对封建的“文以载道”方面具有革命的意义;更何况,那些倡导“为艺术”论的人们自身也不否认“文学的社会使命”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为人生的文学”或是“为艺术的文学”,同样都是具有现代性的

在创作方法上,20世纪中国文学是写实主义(亦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注:现代主义乃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新浪漫主义、新感觉主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多种先锋文学形态的总称)的多元共存随着科学“求真”思维的进入,传统美学以“善”为最重要价值判断的理念得到改变,“真实”逐步成为最重要的审美标准,写实主义就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并且分别演化出重诗意抒情、重风俗描画、重工笔再现等多种形态据文艺理论家韦勒克的考察,写实主义本是一个不断调整的概念,它“意味着‘当代社会现实的客观再现’,它的主张是题材的无限广阔,目的是在方法上做到客观,即便这种客观几乎从未在实践中取得过现实主义是教谕性的、道德的、改良主义的它并不是始终意识到它在描写和规范二者之间的矛盾,但却试图在‘典型’概念中寻求二者的弥合”[5]在长期独尊写实主义的年代,人们只承认写实主义为“唯物”,把其他方法都称作“唯心”,竟至得出“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斗争的历史”这类公式在这一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又出现“只有现代主义才是真正现代化的文学”的简单论断其实,文学的“现代化”或“现代性”既不会被写实主义所独占,也不可能被现代主义所包办写实主义之外的其他各类创作方法,不但于整个世纪内存在,并且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过贡献浪漫主义由于对“情”的推崇,导致对“礼”的逾越,因而产生对传统美学规范“中和之美”的突破,自有其现代审美价值只要读读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郭沫若的《女神》、《屈原》等作品,就可知道这种方法并非“早已过时”象征主义也被不少作家运用,产生过若干杰出作品至于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穆时英的小说,具有与现代都市脉搏相适应的快速节奏,有**镜头般不断跳跃的结构;它们犹如街头的霓虹灯般闪烁不定,交错变幻,充满着现代都市的急促和喧嚣,与传统小说那种从容舒缓的叙述方法和恬淡宁静的艺术氛围完全不同应该说,它们与茅盾的《子夜》一起,对现代都市文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开拓作用40年代汪曾祺《绿猫》、《礼拜天早晨》等相当圆熟的意识流小说,则深刻地写出了现代人的孤独感它们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新文学奠基人鲁迅,既写出了《呐喊》、《彷徨》这些以写实主义为主同时与象征主义渗透交融的杰作,又写出了《故事新编》中那些表现主义的、令读者非常感兴趣的小说,还写了《野草》这部基本上是象征主义的散文诗集,可见,在艺术方法上主观地画圈圈、定框框,是多么脱离实际“现代性”本身极为宽广而多样:鲁迅的反对礼教“吃人”,主张每个人既要懂得自尊、又要懂得尊重别人,既不让自己当别人的奴隶、又不让别人当自己的奴隶,既不做狼、也不做羊,而要做“真的人”,这是一种现代性——启蒙的现代性;曾朴《孽海花》那样以“生活史”和“精神史”的方式来写近代士大夫与孽海名花,写得“元气淋漓”,令人荡气回肠,这也是一种现代性——审美的现代性;张爱玲那样专写日常生活,专写大都市的中上层女性心理,表现包括欲望在内的世俗化的内容,有的表现得很深刻,这又是一种现代性;沈从文那样以湘西少数民族的本真、雄强、朴实、真诚、敢爱敢恨来反衬现代都市中某些人的虚伪、自私、怯懦、无能、不负责任,这同样是一种现代性,完全不能像过去那样称之为“向后看”像王蒙的《活动变人形》、王安忆的《长恨歌》,或表现转型时期新知识者的深沉痛苦,或抒写动荡年代青年女性的无奈命运,都包含了某种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当然更属于境界各不相同的另一类现代性了至于“后现代”,应该说是对现代性的一种补充、延伸和纠偏,虽然它很重要,却并不能开辟一个独立的时代,而是从属于现代性范围之内的

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也是一个文学概念的重新明确,文学与其他文字门类分离而获得独立地位的过程由于文学使用语言文字符号,所以它很容易与其他使用语言文字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宗教等混同事实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曾经历过一个把所有的文字著述(小说、戏剧除外)都称作“文学”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今天意义上的“文学”当时反倒成为宗教、政治的附庸,这时的宗教、政治,因为文学所具的独特感染力,而把它作为实用的宣传、治国的工具,达到艺术审美之外的其他目的在西方,直到19世纪,文学观念才产生了变革,才使小说、戏剧之外的所有文字著述都称为“文学”的大“文学”观念解体,文学与其他的文字著述分离,专属于表现人生情感的虚构想像作品,从而也成为独立的人文学科这一变革自然与近代“人”的解放,“人”获得更多的自由,具有更多的独立自主精神有关,也与西方学科的精细化,学科的分类变得更为明确有关西方文学独立之后,作家从文学角度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远远超过他们的前辈

中国文学观念在“五四”前后曾经发生过一次重要的变革,这从“五四”文学革命时提倡的“新文学”名称上也可看出之所以强调“新文学”,正是为了区别于“旧文学”中国古代尽管历朝都有一些创新的文学家,不断提出一些新观点,但就总体而言,一直是儒家文学观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有自己的“道统”,他们把“文”看成“道”的显现,“道”主要指的又是政教“五四”时的新文学已经意识到文学是表现人生的,“人生”就是人的生命体验这样,文学也就由“道”转向了“人”过去的文学崇尚“征实”,排斥虚构想像,因此历史著作、议论文、碑铭、书信等应用文都是“文学”,反倒把小说戏曲排斥于“文学”之外“五四”新文学在文学范围上作了大幅度调整,把形象的“虚构”作为文学的特征,因此,小说戏曲成为文学的正宗,而大部分纪实作品,如历史著作以及论著、应用文,则被请出文学的圈子过去的文学把“中和之美”看成最高的审美规范,“五四”新文学打破了这一规范,主张要正视人生,正视现实,于是悲剧才有了重要地位(在此之前的《玉梨魂》、《孽冤镜》也已在新的悲剧观上初露端倪)而中西审美观念的互补,在喜剧方面则形成多种类型:不但有张天翼、沙汀、陈白尘、马凡陀等的尖锐泼辣型讽刺,而且还有丁西林、老舍、彭家煌、钱钟书等的含蓄幽默型嘲讽过去的文学把先秦典籍作为文学语言的规范,“五四”新文学却认为这样的语言已经难以表现现代人的生命体验,提倡运用生活中使用的白话来表现人生“五四”文学革命最初在对待诗歌语言、传统戏曲等方面也曾出现简单、偏激的倾向,后来则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有所纠正,走上基本健康的发展道路只要对比一下新文学与原有的文学,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这时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印证了文学观念的变革,显示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

中国“五四”时期发生的新文学运动,自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些作家振臂一呼的结果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确实有它的缺陷,难以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西方近代文学观念与当时统治中国的儒家文学观念相比,确实具有优越性,它更先进、更系统、更能显示文学的艺术特性,扣紧文学与“人”的关系因此它才能取代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事实上,到了清代,传统文学观念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桎梏只要看看中国能够贡献于世界的文学巨著《红楼梦》都不得进入传统“文学”之林,以至作者的身世、作品创作的过程至今还莫衷一是,仍为一个谜,就不难明了这一点其实西方在文学观念近代变革之前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贡献给世界文学以第一流剧本的莎士比亚,其身世经历至今仍是一个谜,那些第一流的剧本当时也遭到轻视所以近代文学观念取代传统文学观念,对文学来说是一种解放,促进了文学的发展繁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641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