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思想内容主要展现的是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深刻的反映了现实的生活,因为作者在创造这一部戏剧的时候,是不希望主人公的死去毫无震撼力,这对于主人公的结局是有着非常浪漫的色彩,也让整个剧作有着非常强悍的感染力。而其中的艺术特色也是非常的明显,有着浪漫主义色彩,而且也充满了审美的理想,展现了对于命运的愤慨以及对于封建社会的不满,再加上结局是悲惨的,所以让观众在看完之后觉得非常的刻骨铭心,是值得反思。
《窦娥冤》是我们中国古代非常杰出的悲剧代表作,曾经被很多剧种反复的演出,关于这部剧也被翻译成很多种的语言传到国外进行阅读。而这一部杂剧主要讲述的是窦娥,因为年幼父亲欠账还不起,所以被迫当了童养媳,在窦娥长大之后,因为年少丧父成了寡妇,当时被一个江湖庸医被要挟,而这个江湖庸医心眼儿小,所以打算害死窦娥的婆婆来霸占窦娥,后来昏官判案的时候非常的草率判定的是窦娥的错误,窦娥在刑场上也立下毒誓证明自己的冤屈,后来在窦娥死后,六月下起了飞雪。
造成窦娥的悲剧,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是非常混乱的,而且窦娥本身也是有一定的原因,非常迷信,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窦娥本身性格是比较扭曲的,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而作者对于窦娥悲剧命运的刻画,也反映了黑暗的社会制度下百姓被欺压的社会事实,所以也让后人在看完之后深受影响。
最后窦娥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当中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一观念,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
《窦娥冤》中的浪漫主义情节主要是指: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如果我们不考虑结果的悲喜性,也不单纯只局限于戏剧体裁,那么与之相似的文学作品有:
元代郑光祖的戏剧《倩女离魂》(作品中王宙离开衡阳,夜晚倩娘追他而去,与他一起逃到四川成都成家,十几年后才回衡阳,回来发现一起去成都的只是倩娘的灵魂)。
明代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作品中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明代冯梦龙的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收入《醒世恒言》第4卷(作品中花神狂风大作,将张委和爪牙吹落进了粪窖而死)。
这些作品都通过极度丰富的浪漫主义想象(尽管这些情节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寄托了惩恶扬善、追求自由与美好生活的理想。
阅读赏析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从此剧看元代社会状况:
1放高利贷
2流氓恶霸横行
3官吏贪赃枉法
4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5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
6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
第三折 滚绣球 赏析
1 窦娥将一腔怒火倾向天地,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
2天地指的是封建秩序,窦娥实则是骂当时的封建秩序 。
3有着鲜明的社会批判性质,体现了作者思想高度。
4窦娥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依赖,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天动地。
5这也正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体现了封建社会普通百姓求告无门,只能求助于天地的现象。
窦娥冤中曲词特点
1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感情
2朴素的本色,贴合人物处境和性格
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1窦娥的不幸命运
2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3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据统计,我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窦娥冤》 元●关汉卿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课文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此剧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张父。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窦娥冤》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约有八十六个剧种改编、演出过此剧。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高中课文选的本剧中的前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窦娥冤》剧本内容主要是,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他无奈之下把7岁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窦娥与蔡婆婆媳相依为命。
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想要谋害,不料被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才得以获救。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招他父子俩入赘,蔡婆无奈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
张驴儿为了与窦娥成婚,他便有了毒死蔡婆念头。蔡婆有病,有一天想吃羊肚儿汤,张驴儿觉得机会来了,他便把毒药偷偷倒在羊肚儿汤里。
蔡婆因为作呕把羊肚儿汤让给张驴儿父亲吃,结果他父亲被毒死了。
张驴儿恼羞成怒,他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窦娥受到残酷拷打,拒不招认。
贪官桃杌转而拷打蔡婆,窦娥顾念蔡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药死公公的罪行,被判斩首。
后来窦天章考取贡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窦娥在大堂之上被打得皮开肉绽都没有屈服,但是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却忙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窦娥宁可冒被杀的危险,也要尽力保护婆婆,这表现出她性格的善良。
在窦娥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她请求绕道走后街,不要走前街,以免被她婆婆看见,这样好减轻婆婆亲眼目睹的痛苦,从中体现出悲剧《窦娥冤》女主人公的心地高洁、处处为人着想的高尚品德。
窦娥冤案平反以后,她想的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职的父亲,而是那个曾经和自己相依为命、眼下年老衰迈又无依无靠的婆婆。
窦娥嘱咐父亲收养她婆婆,窦娥这种温顺、善良、孝顺的品格令人为之动容,这样一个温顺的人,却无端被社会黑暗势力蹂躏而死,悲剧《窦娥冤》也便具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突出的艺术特色。其中,《窦娥冤》语言艺术特点表现在其凝练而又明白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唱词中。作者在剧中用这些深刻的语言展示了窦娥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她的怨与愤。
《窦娥冤》剧中,有不少古代白话,比如“只合”是只应该,“怎生”是怎么的意思,这些古代白话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窦娥冤》剧中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也很好,这些科白配合唱词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不难看出,《窦娥冤》里有很多通俗生动的戏剧语言。
《窦娥冤》作者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它的戏剧语言自然、准确精练,它的说白部分,对话多而独白少,它的曲白部分偏重于叙事说理。
《窦娥冤》中的曲词“激烈而少蕴籍”,作者不是间接含蓄委曲婉转地抒发人物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使剧中人物思想性格得到淋漓痛快的表现。如《窦娥冤》全戏的高峰第三折,是一场唱工戏,原话这样写道: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在第三折开始的这几支曲子里,他把窦娥的满腔怨恨如火山爆发般倾泻了出来。窦娥胸中的激愤之情汹涌澎湃,犹如山呼海啸,震撼人心。
另外,关汉卿又在《鲍老儿》一曲唱词的个性化特征中,把窦娥和唯一亲人蔡婆生死离别的痛苦心情,表达得准确入微,它既反映出几年来两代寡妇相依为命的苦难生活,又写出窦娥对亡夫的深切怀念。
只有经历这种生活和心情的窦娥,她宁死不肯嫁给张驴儿和甘心替婆婆承担全部苦难的行为才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窦娥冤》作者关汉卿的戏剧语言“本色当行”,使“快者掀鬓,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作品真实感人,很好地表达了《窦娥冤》这一作品的思想内容,比如窦娥有一段话是这样说:
可怜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小无娘面。
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窦娥冤》中这些语言使戏曲情绪陡然转化,从另一侧面表现了窦娥深沉细腻、忠厚善良的性格。《窦娥冤》剧中通过正旦的唱词对窦娥与婆婆生离死别的描写,剧中情绪低回深沉,场面凄楚哀怨,深深地扣动着人们心扉。《窦娥冤》剧中原话是这样的: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白,负屈衔冤。
从上面这段话中,反映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的愤恨心情,也为最后她发出的三桩誓愿作出铺垫。
其次,关汉卿也很重视《窦娥冤》的戏剧效果。在节奏上,《窦娥冤》建立了自然分明的艺术结构,它紧凑集中,巧妙自然,虽然只是短短四折戏,但是由于作者匠心独用加上巧妙构思,把剧情组织的繁简得体,疏密相间,使人读起来既感到严守绳墨、两峰夹一谷无隙可击,又觉得节奏鲜明、摇曳多姿。
关汉卿在《窦娥冤》的写作手法上,他很注意用现实主义烘托浪漫主义。关汉卿不是爬行的现实主义者,而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关汉卿为了抒发被压迫妇女感天动地的冤屈,表现被压迫人们宁死不屈的性格和有冤必申的理想,按照自己对元代社会的深刻认识,以及在作品中窦娥性格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临死前发出了气壮山河的三桩誓愿。
窦娥临死前发出的这三桩誓愿就是:“六月飞雪”、“血飞白练”、“大旱三年”。这虽然看起来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幻想产物,但是却反映了弱女子伸冤复仇的愿望,以及真理不可战胜的力量。
窦娥这三桩誓愿的实现,不是上天对窦娥的怜悯,而是正义力量取得的重大胜利。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三桩震撼人心的誓愿,让人们心中怒火为之燃烧,精神为之振奋,斗志为之昂扬。
最后,作者在《窦娥冤》剧中设计天从人愿的安排,预示窦娥最后斗争的胜利,她的冤屈得到清洗,正义战胜邪恶,人心大快。
胜利的同时,作者也告诉人们,不是封建主义的天地神权主宰着人们的命运,而是人们不可屈服的斗争精神支配着天地意志。
《窦娥冤》中窦娥最后发出的三桩誓愿,是作者一种大胆的艺术处理,其精神是浪漫主义的。这样处理有利于昭示出悲剧《窦娥冤》深刻的思想内容,传达了作者关汉卿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精神。
《窦娥冤》剧终时作者安排窦天章出现,以及窦天章对案情的重新审理,表现了作者对窦娥的深切同情,体现了我国古代善恶有报的良好愿望。
关汉卿这一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下层百姓惩恶扬善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以精神安慰,反映了平民百姓报仇雪恨的决心。
为了突出《窦娥冤》的悲剧主题,作者不惜笔墨极力渲染它的悲剧气氛。作者通过刻画窦娥的悲剧性格,展示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受压迫人们造成的社会悲剧。
窦娥作为悲剧的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真正意义在于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示万千悲剧的真正社会原因,并且激励人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窦娥冤》一剧最大艺术特色就是刻画了像窦娥这样极具代表性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全剧表现窦娥押赴刑场被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元代吏治的残酷,歌颂窦娥善良的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冤》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