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绘画大师!他擅长画玫瑰和百合,被人们称为“花之拉斐尔”

玫瑰绘画大师!他擅长画玫瑰和百合,被人们称为“花之拉斐尔”,第1张

Pierre-Joseph Redouté

约瑟夫·雷杜德

比利时, (1759-1840)

玫瑰绘画大师

人这一生,

总被欲望所困,

想做的事太多,

一辈子能专注做一件事,

又太难、太少!

雷杜德(Pierre-Joseph Redouté)

就一辈子做了一件浪漫的事:

专注画花。

我们都知道,

在照相技术并不发达的过去,

人们只能通过绘画来展现

人物的英姿、山河的壮丽,

一草一花无不如此。

因而那时的植物学家,

同样也是画家 ,

一花一草一枝一叶无不体现着:

他们对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审美。

在所有植物图谱画家中,

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雷杜德。

他擅长画玫瑰和百合,

被人们称为 “玫瑰绘画大师”

“花之拉斐尔”

出生于比利时的他,

少时缺乏正式的教育,

然而在同为画匠的父亲和祖父熏陶下,

他对艺术有着极高的天分。

雷杜德的故乡,那儿的喷泉就是为了纪念他

13岁,

当大多数人还涉世未深时,

这位叛逆的少年

便背起画纸,拿起画笔   

离家出走环游比利时,

靠给别人画肖像艰难维持生计。

这样的“野游”生活

一过就是10年,

23岁他随哥哥来到巴黎,

因缘巧合结识植物学家查尔斯,

对植物插画一见钟情的他,

从此疯狂痴迷。

为了将植物画得精准唯美,

他不仅跑到英国皇家植物园,

没日没夜地研究学习,

还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埃及探险。

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植物,

也由此 一 一诉诸他的画笔 。

丰富的色彩,

细腻的质感,

让雷杜德一夜间在巴黎大受欢迎,

甚至引起皇室的注意。

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

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

“上瘾”般地迷恋玫瑰,

便不顾一切把雷杜德聘为陈列室画师。

玛丽王后

不曾想法国大革命爆发,

国王、王后纷纷被砍头,

雷杜德却因为一身才华,

侥幸躲过牵连。

不仅如此,

她还受到巴黎社交界名人

约瑟芬的赏识。

约瑟芬

而这位目光独到的贵妇,

也绝非等闲之辈,

她后来嫁给大名鼎鼎的拿破仑,

一跃成为皇后。

雷杜德也顺理成章   

成为宫廷御用画家。

当时约瑟芬皇后在巴黎郊外的梅尔梅逊宅第,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玫瑰园,栽种了3万多株玫瑰,其中不乏举世罕见的珍稀品种。

出于对她爱好玫瑰的敬意,在英法海战时,两国甚至曾停战以便运送玫瑰给约瑟芬的船只通过。

而雷杜德正是在这座玫瑰园中,

由壮年画到白头,

20余年的厚积薄发,

才终于完成那本举世闻名的《玫瑰圣经》。

书中169种楚楚动人的玫瑰,

成为世界玫瑰的经典,

此后180多年的时间,

这本书在全球风行,

世界各国以各种语言和版本

出版了200多种《玫瑰图谱》。

最浪漫的玫瑰,

来自最不浪漫的劳作。

雷杜德将自己独特强烈的审美

融入到严谨的科学和学术中,

以至于被人们赞誉:

“最优雅的学术,最美丽的研究。”

约瑟芬皇后死后,

雷杜德一度遇冷,

不过他却一直默默无闻,

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情。

任凭革命政权更迭,

甚至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他只管画自己的玫瑰。

风起云涌的政治风暴,

无法掀动他宁静内心的一丝波澜。

他前前后后为近 50 部植物学著作绘制插图,创作了 2100 幅植物图谱,涵盖 1800 种不同品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在雷杜德之前从未被人绘入画中。

蛰伏近十年,雷杜德才终于又被人记起,1822年,他被任命为自然史博物馆的设计大师。1825年,查尔斯十世授予雷杜德骑士称号。

可荣誉、名声、财富,

对他来说早已如过眼云烟,

他最在乎的是能给世人

留下永恒的艺术之美,

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1840年6月20日,

81岁高龄的他   

在工作台上观察一朵百合时离世。

画了一辈子的花,

最后能在花儿的注视下,

沐浴着花香安静离世,

我想对一位画匠来说,

也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艺术大师就是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的,且其作品有艺术的高度和难度并对当时社会及后世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它不仅仅局限与绘画与书法,它包括方方面面的艺术,如建筑、音乐、工艺、行为艺术等等 [编辑本段]艺术大师的标准   一、“柯文辉”式

  柯文辉曾写过一篇《大师离席的时代》,引起过广泛的关注。谈到这个问题,他直言不讳地说:美容院最多的地方没有美女,大师满天飞的时代没有大师,当今艺术界只有名人,没有大师。

  那么,以他的标准,什么人才能称得上大师呢?

  柯文辉认为,大师必须具备下面这些条件:提供前无古人的审美方式和审美内容;有独立创造价值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艺术作品;形成学派,取得世界影响和公认。最近20年来的名人中没有大师,也许民间潜在的艺术家中有大师目前还没挖掘出来。

   二、“李方”式

  李方说“不媚时是为大师,坚持到死就是国宝”,

   三、“崔自默”式

  

  画家崔自默博士最近在周韶华先生画展的研讨会上提出衡量艺术大师的五个标准,如下:

  衡量艺术大师最起码有五个标准:一,需要有鲜明的个性风格;二,其作品有艺术的高度和难度;三,具有艺术高度和难度的作品的数量;四,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力;五,对后世社会的影响力。

  第一条讲的是艺术的根本;第二三条讲的是艺术的质和量;第四五条讲的是时间性的临时偶然性和永恒必然性因素。 [编辑本段]外国籍艺术大师   绘画界艺术大师

  

  优雅而深邃的大师——达·芬奇

  和谐典雅的大师——拉斐尔

  独立而自我的北方文艺复兴大师——丢勒

  严谨的北方文艺复兴肖像画大师——小汉斯·荷尔拜因

  大师之后的大师——丁托列托

  高雅而奔放的1 7世纪巴洛克绘画大师——鲁本斯

  冷峻静观的1 7世纪西班牙宫廷绘画大师——委拉斯开兹

  革命风暴中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大卫

  严谨而唯美的古典主义学院派大师——安格尔

  弘扬民主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杜米埃

  朴素而崇高的古典艺术大师——普桑

  朴实无华地描绘农村田园的现实主义大师——米勒

  深具古典艺术修养的印象主义绘画大师——德加

  富有反叛精神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库尔贝

  擅于描绘光色效果的印象主义绘画大师——雷诺阿

  不幸而执着的疯子画家——凡·高

  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启者——马奈

  奔放的浪漫主义绘画运动的雄狮——德拉克洛瓦

  独自探索的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塞尚

  追求原始生活的后印象画派大师——高更

  揭示人生和内心真实的北欧表现主义绘画大师——蒙克

  汇集现代艺术流派的大师——毕加索

  充满童稚的现代绘画大师——夏加尔

  狂妄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伦——达利

  审视自我的伟大画家——勃朗

  现实而又富于狂想的伟大画面的创造者——戈雅

   建筑界艺术大师

  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霍华德·戴维斯(Howard Davis)

  诺曼·弗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

  皮埃尔·德默隆(Pierre de Meuron)

  维廉姆·莫里斯(William Morris)

  格伦·默克特(Glenn Murcutt)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

  伯纳德·梅贝克(Bernard Maybeck)

  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

  理查德·诺伊特拉(Richard Neutra)

  苏珊娜·托雷(Susana Torre)

  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菲利普·韦伯(Philip Webb)

  保罗·威廉(Paul Williams)

  克拉夫·威廉·埃利斯爵士(Sir Clough Williams-Ellis)

  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

  斯蒂芬·阿伦兹(Steffen Ahrends)

  格雷戈里·安(Gregory Ain)

  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

  加里亚佐·埃里希(Galeazzo Alessi)

  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

  威廉·范·阿伦(William Van Alen)

  阿门诺菲斯三世(Amenophis III)

  约翰·安德鲁斯(John Andrews)

  安西米奥斯(Anthemios)

  阿波洛道鲁斯(Apollodorus)

  阿顿(Arton)

  阿斯比(C R Ashbee)

  阿斯普朗德(Erik Gunnar Asplund)

  阿迪森·麦兹那(Addison Mizner)

  泰奥多尔·林克(Theodore Link)

  查尔斯·巴雷爵士(Sir Charles Barry)

  威廉·亨利·巴洛(William Henry Barlow)

  法尔克·巴莫(Falke Barmou)

  爱德华·巴恩斯(Edward Larabee Barnes)

  威廉·霍拉伯德(William Holabird)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

  贝尔吉欧加索、皮瑞瑟第和罗杰斯(Belgiojoso、Peressutti、Rogers)

  查尔斯·格瓦德梅(Charles Gwathmey)

  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多米尼克斯·伯姆(Dominikus B·hm)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í)

  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

  矶崎新(Arata Isozaki)

  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德·麦耶(Richard Meier)

  西萨·佩里(Cesar Pelli)

  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Kahn)

  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安藤忠雄(Tadao Ando)

  贝聿铭(IM Pei)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

  诺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朱莉亚·摩根(Julia Morgan)

  盖·奥兰蒂(Gae Aulenti)

  巴里(M H Baillie)

  罗伯特·西吉尔(Robert Siegel)

  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库柏·西梅布芬事务所(Coop Himmelblau)

  罗伯特·亚当(Robert Adam)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杰弗里·鲍娃(Geoffrey Bawa)

  亨里克·彼图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甘特·班尼奇(Gunter Behnisch)

  格尔顿·本夏夫特(Gordon Bunshaft)

  皮耶特罗·贝鲁斯基(Pietro Belluschi)

  贝特伦·古德西(Bertram Goodhue)

  槙文彦(Fumihiko Maki)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里查德·巴克明斯行·福勒(R Buckminster Fuller)

  迈耶(RICHARD MEIER)

   音乐界艺术大师

  音乐之父巴赫

  亨德尔

  交响乐之父海顿

  音乐神童莫扎特

  乐圣贝多芬

  歌剧之王威尔第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浪漫主义狂人柏辽兹

  钢琴之王李斯特

  歌曲之王舒伯特

  音乐诗人肖邦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  王羲之 :晋 330—361,一作321—379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王献之: 晋 334—386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王珣 :晋 350—401 琅琊临沂(山东临沂)

  徐渭: 明 1521-1593 山阴(今浙江绍兴)

  颜真卿: 唐 709—785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杨凝式 :唐 873—945 华阴(今陕西华阴)

  虞世南: 唐 558—638 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市)

  张旭: 唐 公元7世纪—8世纪中 吴(江苏苏州)

  赵孟頫 :元1254—1322 湖州(今浙江湖州市)

  智永 :隋 公元6世纪 山阴(今浙江绍兴)

  钟绍京: 唐 公元7世纪—8世纪初 虔州赣县(今江西赣州市)

  钟繇: 三国 魏 151—230 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

  褚遂良 :唐 595—658 钱塘(今浙江杭州)

  董其昌 :明 1555-1636 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

  杜 牧: 唐 803—85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怀 素: 唐 725—785 湖南长沙

  李 白 :唐 701—762 陇西成纪

  李煜: 五代南唐 937—978 徐州(今江苏徐州)

  柳公权: 唐 778—865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

  陆机: 晋 261—303 吴郡(今江苏苏州)

  米芾: 宋1051—1107 太原(今属山西)

  欧阳询: 唐 557—641 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孙过庭: 唐 约648—703 吴郡(今江苏苏州)或一作河南开封人或作浙江富阳人

  顾恺之:(348 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展子虔:(约550-604)隋代杰出画家。渤海(今河北河间县)人。

  阎立本:(601-673)唐代雍州万年人。

  吴道玄:唐代杰出画家。字道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关仝: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工画山水,师事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种“关家山水”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

  李思训:(651-716,一作648-713)唐代杰出画家。字健。成纪(今甘肃秦安)人。

  张 萱:唐代杰出画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黄公望:(1269~1354) 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陆坚,又名静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 [编辑本段]近现代绘画艺术大师  吴昌硕

  齐白石

  潘天寿

  黄宾虹

  林凤眠

  李苦禅

  徐悲鸿

  张大千

  吴作人

  丰子凯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印象派重要画家。他出身于金融资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个画家,因此他从小就生长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家庭中。

他曾在巴黎艺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学习绘画,受到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很大影响。德加富于创新的构图、细致的描绘和对动作的透彻表达使他成为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的大师之一。

他最著名的绘画题材包括芭蕾舞演员和其他女性、以及赛马。他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

证券所人像 1878-1879年 画布油画 100×82厘米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欧内斯特1923年捐赠)

德加用使人看出场景的总体性和不确定性的方式来安排他的构图。人物姿态的准确度和整体画面的安排都围绕中心人物欧内斯特·梅来确定。他是惟一可以辨认出来的人。欧内斯特·梅的孩子们更喜欢用《证券所里》这个题目,希望他们父亲的名字在谈到这幅画时不要被提到,但中心人物很早就被人认出来了,因此这幅画和其主人的名字一起出了名。这一大胆的场景设计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画面被巧妙地安排在一个垂直尺寸的狭小的空间里,德加经常用它来描绘男子群像。从侧面向下看,人物便缩小成几个碎片。批评家们多次讽刺他所钟爱的这一方法:“将画布任意切割,去掉人物的脚或腿,这可不像是画画。”画像似乎草率而成。大笔一挥很快就画成了深色服装。德加经常忽略细部爱德加·德加简介,用他喜欢的棕、浅灰、黑色来达到色彩的和谐,笔法遒劲有力,但是不均匀,给人一种未完成的感觉,构图的奇特更加深了这种印象。德加用一个动作或一个姿态来表示模特儿们的性情或气质,从而抓住“现代人的特殊之处”。这幅画可能由德加介绍给了公众,因为它在1879年和1880年的第4和第5届印象派画展的目录中被提到,但媒体未作报道。

卡莎特 蓝色扶手椅小女孩

德加与卡莎特有很深的交往关系,但两人都一直保持单身未婚,他们对自己生活形态的选择也大不同于流俗。对德加而言,与卡莎特相处,她的女性部分,仿佛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德加更赞叹的似乎是一个女性画家,能够有如此独立自主的创作风格,如此丰沛强大的生命力,他欣赏的恰好是卡莎特的自信、自主。他们并不依赖对方,不粘黏纠缠,在创作的风格上更是一直确守自己的特色。这样的关系,的确十分少见,他们是爱人,是师生,是知己,像朋友,却又如同陌生人,一旦分手,各自回到自己的创作,还是完全不受干扰的独立的自己。

去外省赛马场 德加 法国 1869年

画布油彩 365×559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德加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热衷于描绘赛马的场景,这件作品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作品的主体在画面的右下角爱德加·德加简介,一辆马车载着一对母子,天高云淡,如茵的广漠绿草地伸远到天际边,草原上点缀着浓重黑色的骑手和奔马作为背景,着重描绘前景人物和马车。作者有意将马车和马匹统一在黑色调中,使之形成一个浓重的黑色块,又以画龙点睛的白色,画马车坐椅中的母子形象,浅**的阳伞和灰色男子服装只是黑白间的一种过渡色,母亲的黑色领带和男子的黑色帽子构成黑色块的呼应与平衡,又与草原上的黑白色形成照应,另外母亲头上的红色带子,亦与远处骑手的红色裤子相呼应,这使画面的形体和色彩构图十分完美,体现他的古典主义内涵。

舞台上的 约1877年 埃德加·德加 法国 60cm×44cm

粉彩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年轻女人像 德加 1867年 布面油画 27×22cm

巴黎奥赛博物馆

苦艾酒 1876年 埃德加·德加 法国 92cm×68cm

布 油彩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贝利尔一家 1860年 200×253cm 奥赛博物馆藏

戴手套的女歌手 德加 1878年 油画 53×41厘米

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藏

卡萨特

昂巴萨德尔音乐咖啡座 1876—1877 纸本色粉375×273cm 法国里昂博物馆藏

露台上的女人

巴黎歌剧院的乐师 约1870年 埃德加·德加 法国 565cm×462cm 布 油彩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熨衣妇 1884 布上油画 76×81cm 巴黎网球馆藏

芭蕾舞蹈练习 1874 布面油画

The Dance Class

在舞蹈教室 1897

白色芭蕾舞者

照镜子的女子 1885

女帽店 1879-1886布面油画 芝加哥美术馆

新奥尔良棉花市场 1873年 布面油画 73×92cm

法国波城美术馆

舞蹈课 德加 法国 1873--1876年 画布油画 85×75cm

巴黎奥赛博物馆

芭蕾舞蹈练习 1874 布面油画

阿拉贝斯克舞姿谢幕 1877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柯罗

柯罗(JeanBaptisteCamilleCorot,1796~1875),法国写实主义风景画和肖像画家。出生于巴黎,早年师从古典派画家贝尔坦,因学业的优秀而获奖金,到罗马留学,在那里住了七八年。回国后在巴比松村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画了很多风景。

中文名:柯罗

外文名:JeanBaptisteCamilleCorot

国籍:法国

出生地:巴黎

出生日期:1796年

逝世日期:1875年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斯依斯学院会

代表作品:《兰衣女》《纳尔尼河上的桥》、《罗马的农村》等

人物简介

他安贫乐道,乐观豁达,不倦地全力投入创作。他贴近自然而不抄袭自然。他爱画那朦朦陇陇的暮色与晨像那颤动的森林、那明洁的湖水、那珍珠般银灰色的天空用笔松动而富有韵致,虚实相生而见妙理。他那梦幻与现实相间的独特诗意难以言传。在风景画的发展史中,他是不朽的丰碑。此外,他还画很多表现质朴内在美的肖像画,同样具有高雅的气质。

他将自己的画分成两类,一类是送往沙龙展出并获得声誉的作品,如《林中仙女之舞》;一类是不出示于人的悦己之作,如《夏特大教堂》,《海边的帆船》等

人物生平

从26岁开始才正式从事绘画的柯罗,主要师法自然,他热爱大自然,先后三次去意大利旅行。还去过荷兰、瑞士、美国,至于法国更是走遍各地。

直到去世前一年,77岁高龄的画家仍坚持到库布隆、阿拉斯、桑斯等地,目的就是为了浏览风光,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在自然的启示下作画不辍。由于他怀着深厚的感情去仔细的观察,对大自然加以认真的体味。因此,他的风景画朴实无华中蕴含着浓浓的诗意。

他的风景画不事夸张,不施艳丽色彩,描写的大部分是色调柔和的清晨或傍晚,有时画面还笼罩在轻烟薄雾之中,其寂谧、优美之感有如梦境。有些风景画中还加上了一些神话或传说中的人物,为画面增添了活力。

以风景画见长的柯罗堪称法国19世纪中期描绘风景的大师。是使法国从传统的历史风景画过度到现实主义风景的代表人物。

艺术特点

从40年代中起,特别是1850年以后,人物画成了画家关注的题材,他的人物画兼有古典派和浪漫派的特色,笔触轻柔细腻、手法洗练,不论画面上的女人是笑,还是沉思,乃至稍显忧郁,她们的思想都是纯净的,心地都是善良的,尽管他的人物画不如风景画那样杰出,但有些作品比如《戴珍珠头饰的女郎》很为观众喜爱,尤其是《兰衣女》,其精美绝不在专门从事人物画的画家之下。这类画作在进入20世纪以后,受到了高度的评价。

柯罗的作品《纳尔尼河上的桥》、《罗马的农村》于1927年即在沙龙展出,此后近30年,几乎每次沙龙中都少不了他的作品,奇怪的是对于他的作品,几乎无人加以褒贬,直到1855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买下了他的《马库西的回忆》后,才好似一颗拂去尘埃的珍珠,突然在画坛上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自此不仅画商、顾客盈门,而且作品一再为官方所收购,价格也一路飙升。《加德湖》以800法郎卖出,20几年过后,市值为23万1千法郎。

柯罗性格活跃,朋友众多,常和他一起作画的画家杜比尼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地说道“到了天堂也要去看看我的朋友柯罗。”他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即使是在早年不得不接受父母经济支援时,还常常资助更为困难的人,有时为此不惜借债。在日子富裕后,他更是不忘身处困境的友人,他是画界有名的“善良的大叔”。

在当时艺术界出现的具有先进思想的流派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的斗争中,一般看不到柯罗的身影,对于一些使同时代的人感到激动的政治事件,他大多是避而远之,当1871年3月份巴黎无产阶级起义,已安放不下他平静的画架时,他离开了巴黎到外地旅行作画。尽管公社时期柯罗是美术家协会的名誉委员,也支持了该会主席库尔贝的工作,但大体上只是一位旁观者。

在柯罗的艺术方面,评论家指出,他的风景画多为银灰调子,严格说来显的单一,且有雷同之感,一些回忆风景画,是他根据当时的写生回到画室再加工画就的,有的由于相隔时间较长,很难保留现场感受,不能不影响到它们的魅力。

人物年表

青少年时期

1796年7月16日,柯罗生于法国巴黎。父亲贾库·路易·柯罗是经营呢绒批发业务的商人。母亲是一家有名的妇女帽子店老板,这是一个经济上没有任何困难的家庭。夫妇二人还有二女,即年长柯罗4岁的姐姐奥库达维、及日后24岁即去世的妹妹安娜。由于夫妇二人都忙于商务,无暇照顾子女,出生后的孩子一律送到近郊的布列奴尔村寄养。

柯罗4岁那年,才回到父母身边。母亲是一位有相当规模的葡萄酒批发商人的女儿,在凡尔塞长大,她不仅仪表优雅,而且办事洗练,在她经营的商店里,经常出入的是贵妇、淑女。后来的日子里,柯罗在朋友那里提到自己的母亲时,总是称它为“那位漂亮的妇女”。柯罗从幼年时代起,就喜欢绘画,由父亲所掌管的母亲商店的出纳薄的空白处,充满了孩子的铅笔画。

1803年,柯罗进入了寄宿学校。

1807年,父亲将儿子送到了卢昂,住在一个朋友森奴光的家,在那里,柯罗进入了有名的卢昂中学。森奴光将柯罗视为自己的孩子,照顾的很好。这位先生对自然的热爱也深深地感染了柯罗。整个卢昂中学时代,养成了柯罗终生不变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不过,对自然的频繁接近,却影响了他学业的长进,入学时成绩中等的学业逐渐呈下降趋势,加上任课教师的不理解,终于在第4个年头里,因成绩不好而退学。离开卢昂中学的柯罗,进入巴黎近郊波瓦西的寄宿学校,二年后毕业。

1815年,回到家里的柯罗,在不能公开声明想成为画家的情况下,被父亲送到另一位呢绒批发业老板那里去见习。往来与商会之间。因为这只是父亲的一相情愿,柯罗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他常常抛开按时发送商品的工作,热中于到外面搞速写或素描。

到了1817年,他在继续见习的同时,晚间开始到斯依斯学院会,去参加正式的绘画学习。这一年中,父亲在距巴黎西南大约15公里左右一个有树林、有水池,风光明媚的地方——维尔·达布列买下了一所别墅,在得到许可后,柯罗将自己的寝室作为画室,每逢休假日,他就将自己关在画室里作画,有时他也到附近散步,使自己溶入自从离开卢昂以后,长时间没有接触过的大自然。自此以后,直到晚年,柯罗多次在这里逗留、作画,留下了记录这里风景的多幅作品。

1830年以后的沙龙,描述该地的风景画几乎成为必然的展品。最终,这里还是他去世的葬身之所。在当时这种想成为画家的愿望日益强烈,而又不得不遵从父亲勉强从商的情况下,转机终于在1822年出现。这一年的9月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这就是已经结婚的二妹妹安娜的爱子死去,由于过度悲痛,安娜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成为画家

转过年来,鉴于女儿的突然死亡,本来希望儿子继承自己事业的父亲,看到柯罗不仅对于准备叫给他的10万法郎经营资金不感兴趣,6年的时光,也并未培养出他的经营才能。柯罗仍旧只想成为画家。因此,他不再坚持自己的要求,认同了儿子的选择,还将以往每年给女儿的补贴全部转给了柯罗。

由于解决了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柯罗从此专心致志地投入了自己心爱的事业。虽说正式出道的时间晚了一点,但这样的境域,还是许多画家所不可比拟的。欣喜若狂的柯罗,此时立即到了与自己同龄的风景画家阿希尔·埃托纳·米夏隆那里,作为弟子向他求教。开始在米夏隆的指导下,画写生风景画,按照要求将眼前所见到的景物细心地、全部表现出来,据柯罗说这就是老师唯一给予他的忠告。

不料几个月后,米夏隆突然去世。于是他又到了米夏隆的老师让·维克多·贝尔坦的门下。这一年,他自己修建了住所,并有了自己的画室。

1825年,柯罗又师从两位新古典主义风景画家,为了接受传统绘画教育,他去了意大利,一直到1828年据说家里同意他这次出行的条件是为家里成员画好肖像,在完成任务后,才得动身。在到达罗马后,他下榻与西班牙广场附近,以次为据点,到意大利各地旅行。

留学3年后,在1828年的9月回到巴黎。由他创作的两件处女作《纳尔尼河上的桥》《罗马的农村》于巴黎的沙龙展出。

1829-1830年,柯罗往来于枫丹白露、诺曼底等地搞创作。在7月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中,他离开了巴黎,到沙特儿、诺曼底作画。有名的《沙特儿大教堂》就是这时的作品。

1831年,在布列塔尼、莫尔旺等地画画。这一年沙龙展出他的作品《枫丹白露的树林》。《拉·切尔瓦拉》等4件作品。

1833年,在沙龙展出的,《枫丹白露的树林浅滩》获二等奖,该奖给了柯罗以极大的激励,而且使望子成龙的父亲也感到高兴。

1834年,他的《意大利的大地》、《海边风景》等三件作品在沙龙展出。由于1833年的获奖,柯罗2次去意大利的旅行,顺利的得到了双亲的认可。在意大利,他并不是去学习艺术大师们的技法,也没有临摹名作,而是游历了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等地,以大自然为师,直接写生。这位大师一生未娶,他说:“我一生钟爱大自然永不变心。”他还说:不要模仿别人,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描绘大自然。

展出作品

1835年,他继续在法国各地进行旅行创作。这一年,在沙龙展出了他的《沙漠的夏甲》、《里沃的风景》。

1836年,在法国中部的奥维尔地方,阿维尼翁、蒙彼利埃等地旅居期间,画了《狄安娜与阿克泰翁》。

1837年,在沙龙展出了《圣希埃洛·姆斯》、《夕阳》等三件作品。其中的《圣希埃洛·姆斯》,赠送给了维尔·达布列教会。

1838年,在沙龙展出了《希来努斯》、《沃尔特拉风景》

1839年,在沙龙展出了《意大利的土地》、《黄昏》。法国诗人、小说家、评论家高尔为《黄昏》的构思写了诗。自从1827年他的作品首次在沙龙亮相以来,十二年中,几乎每次沙龙都有他的作品,奇怪的是,既没有受到过什么责难,也没有什么褒扬。几乎没有人作过认真的评论。不过,在高尔及内尔瓦等浪漫派文学运动的斗士那里,他是倍受欢迎的。多年来,这位画家的生活费用,主要靠的是家里父母的支援,开始是每年1千5百法郎,后来增加到2千。他自己的生活十分简朴,但对人慷慨、仗义、助人为乐。巴黎穷苦的年轻艺术家,经常受到他的周济。为此,他还要向父亲那里借钱,并许愿在卖出自己的作品之后悉数归还。遗憾的是在1839年以后,居然没有一位顾客出资买他的画,年内,总算由奥列昂公爵买下了他的两件作品。

1840年,柯罗为一位司法官宅邸墙面装饰了意大利的风景画。此外,为罗斯尼教会创作《了圣经》中的故事油画《出埃及》,包括这件作品在内的三件作品在沙龙展出。其中的《小羊倌》由政府收购后,送到梅斯美术馆收藏。这是由政府收购被收藏于美术馆的第一件柯罗的作品。

1841年,沙龙展出了柯罗的《拿波里附近的地方》、《德谟克利特与阿古德拉的人们》。1842年,他到了朱拉山、萨瓦等地旅行,这一年的沙龙,展出了他的《养羊人》、《意大利的土地》,后者被政府收购,前者由柯罗送给了父亲故乡塞缪的美术馆。1834年,沙龙展出作品《水浴的女人们》、《黄昏》。《所多玛的火花》被审查员投票否决。从这一年的5月到秋天柯罗与画家布里泽一起到意大利旅行,此行柯罗带回的作品是《蒂沃利的维拉底斯特庭园》等。1844年,应政府的要求为巴黎的圣·尼古拉·夏尔多尼教会创作了《基督的洗礼》,于1847年完成。

1845年,沙龙展出了他的《霍梅洛斯羊倌》、《达夫尼斯与枯洛埃》、《风景》,其中的《霍梅洛斯羊倌》是根据法国诗人安得烈·希埃尼埃的诗《盲人》而构思的,受到高度赞扬。这件作品在1863年由画家自己送给了圣·罗的美术馆。1846年,柯罗被授予5等荣誉勋位勋章。由于有些评论家并不真正了解柯罗的艺术,对于他在作品中不用夸张的色彩,不作过分渲染,而认为是平淡。因此,对于他的获奖感到意外。以致当他将勋章捧给父母看的时候,二老才相信这是事实。以次为契机,一些评论家的目光开始集中于柯罗。波德莱尔、商弗勒里等诗人、评论家也对画家表示了善意,形势发展对于柯罗十分有利。此后,他的作品也打开了销路,而卖画得到的钱,使他能够更多地支援穷苦的画界同仁。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不是按质论价,而是看当时的需要,当朋友们有较大的困难,他的画就高一些,有时价格就很低。这一年的沙龙展出了他的作品《枫丹白露的树林》。

1847年,沙龙展出了《山羊与被戏弄的羊倌》、《傍晚的钓鱼人》。年内,经友人介绍,著名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到柯罗的画室进行了访问,据说当时谈到法国最伟大的艺术家时,这位比柯罗还小两岁的大画家,竟然当仁不让地提出当数他本人,接着又对柯罗说道“还有你”。

1848年,在共和政府时期,在免检的沙龙中,展出了柯罗的9件作品。其中《意大利的羊倌》与《意大利的土地》被政府收购。

1849年,政府买去他的《橄榄园的基督》后,送给了郎古列美术馆。在这一年的沙龙展出的作品有《罗马斗兽场的风景》、《维尔·达布列风景》、《沃尔特拉风景》、《里姆桑的土地》。

画风转变

从1850年起,柯罗的风景画突出地向着幻想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他开始关注人物画。自1849年开始,连续在沙龙展出的作品有《早晨·宁芙的舞蹈》、《契罗尔的土地(里沃的风景)》、《日出》、《维尔·达布列习作》。其中的《早晨·宁芙的舞蹈》被国家收购。自从双亲亡故后,阿拉斯的丢替犹一家给与柯罗的温暖情同一家,由于丢替犹的女婿阿尔弗雷多·罗布为柯罗写传记、整理作品目录,而与柯罗亲如父子。这一年在沙龙展出的作品有《拉·罗歇尔港》、《休息》、《夕阳》。

1853年,继1852年之后,第2次与杜比尼一起到瑞士旅行。在这一年里,柯罗对玻璃版画产生了兴趣,并动手试作。应友人委托,他以市场售的石版画为题材,开始制作《基督的纪行图》。年内在沙龙展出了作品《圣塞巴斯蒂安》、《夕阳》、《早晨》。1854年,与丢替犹一起到荷兰、比利时旅行中,接触到了伦勃郎、鲁本斯等大师的画作。1855年,在巴黎举办的万图博览会上展出了他的《狄安娜的随从们》、《春》、《黄昏》、《意大利的回忆》、《傍晚》等6件富有诗意的风景画。审查委员会由于存在重大分歧,最后,将展出的40多件安格尔的作品,35件德拉克罗瓦的作品买下,柯罗则获得了最高奖。在兴奋未消之际,展品中的《马库西的回忆》,又被当时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看中买下。柯罗作品的知名度随之提高。印象派代表画家之一的毕沙罗,在博览会上看到柯罗的作品后,很受感动,专门到画室拜访了柯罗。由于名声远扬,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应接不暇、1856年,柯罗前往阿拉斯与诺曼底等地旅行,从几年前开始着手的维尔·达布列教会的壁画完成了4面,全部是意大利绘画的模仿、复制。

1857年,柯罗观看了许多戏剧与歌剧,画了大量速写。从此开始,他的人物画增多,在沙龙展出的作品有《所多玛的大火》、《宁芙与阿摩尔》、《田园的奏乐》、《夕阳》、《落日》、《维尔·达布列》、《维尔·达布列的早晨》等。

1858年,柯罗拿出38件作品参加拍卖,收入14233法郎。

1859年,在沙龙展出《化妆》(当时标题为《有人物的风景》)、《但丁与维尔基利斯》、《马库贝斯》。自从1860年柯罗移居巴黎后,长时间在枫丹白露作画。

1861年时,印象派女画家贝尔托·摩里索成为他的弟子,柯罗把自己的画交给她临摹。同年,他的《宁芙的舞蹈》、《日出》、《奥菲士与尤里迪斯》在沙龙展出。

1862年,在伦敦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1件作品,7月间在伦敦的1周,创作作品3件。

1863年,沙龙展出《日出》、《维尔·达布列》、《梅里》。同年内,在瑞士各地进行了旅行、观光。

1864年,柯罗的杰作《回忆莫尔托芳特》在沙龙展出,莫尔托芳特位于巴黎东北60公里,是深埋于雾中的湖沼地,该作当即为政府所收购。入藏枫丹白露的宫中。在沙龙展出的还有《阵风》。

1865年,为德米多夫亲王的客室画了两幅装饰壁画《迎光的奥菲士》、《睡眠中的狄安娜》。沙龙展出《早晨》、《涅米湖的回忆》等3件作品。1866年,在沙龙的展品《孤独》被拿破仑三世大公妃买去由个人收藏。另外展出的作品还有《夕阳》、《罗马附近》。年内为风湿所苦,只是在画室内创作了多幅人物画。1867年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作品7件,获得二等奖。并被授予4等荣誉勋位勋章。在沙龙展出作品有《阵风》、《伯威附近玛利赛的教会》。

1868年,在沙龙展出作品《维尔·达布列的早晨》、《浅滩·夕阳》。此时,由于生活极其困难的现实主义画家杜米埃付不起房租,柯罗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开始是为他出钱买了家具,然后,委托住在杜米埃附近的另一位和柯罗一起作画的风景画家杜比尼,从房东那里将房子买了过来,送给了杜米埃。然后为了表示对杜比尼的感谢,柯罗又与杜米埃一起为杜比尼画了家庭装饰画。

1869年,在沙龙展出《读书的女人》等二件作品。

1870年,在沙龙展出《有人物的风景》、《维尔·达布列》,有人认为《有人物的风景》就是将1859年沙龙展出的那一件作品中的人物,改为《戴珍珠头饰的女郎》中的模特儿贝尔多之后,加工而成的。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色当战役法国失败,拿破仑三世向普军投降。不久,普军包围了巴黎,留在巴黎的柯罗,依然埋头于他的创作,并向那些由于战争原因而生活上出现了困难的人给予了支援。从1869年着手创作的《戴珍珠头饰的女郎》,于此时完成。在1871年1月,法国与普鲁士签订停战协定。3月份巴黎无产阶级起义时,柯罗离开了巴黎,到了法国北部旅行。在杜埃画了有名的写生《杜埃的钟楼》

老年

1872年在沙龙展出《阿拉斯的附近》、《纪念维尔·达布列》。此时的柯罗虽然已76岁高龄,但依旧精力充沛地在法国各地旅行。由于他的宽容,在他的巴黎画室经常有募捐人、画商、顾客来访,蜂拥的人群,使得他不得安宁,无法作画。于是在1871年去过的蒙菲美犹附近匿名修建了画室。在这一年里,沙龙展出了他创作的《船夫》、《牧歌》。1874年,沙龙展出了他的《阿尔的回忆》、《夕阳》、《月光》。7月,经过3次修改完成了《桑斯·大教堂内部》。10月份,柯罗发现已经患上胃癌,在病痛的日子里,老画家仍然倾心于《兰衣女》的创作。

1875年1月6日,柯罗的症状急速恶化,卧床不起。当12日接到在巴比松去世的米勒的告后,立即给未亡人送去2千法郎,以示慰问。22日,柯罗在自己住宅的画室中去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是他的绘画,他南南地说道“衷心希望天堂里也有绘画”。在圣·托努教会举行告别仪式后,葬于佩尔·拉雪兹基地。同年的沙龙以柯罗作品为题,展出了他的3件作品《樵夫》、《夕阳的欢乐》、《毕比利斯》。

“水面上点缀了几朵睡莲,

花蕾红透了,色泽如草莓般鲜艳,

花瓣边缘呈白色。再往前看,

一簇鲜花拥成一块漂浮的花坛,

仿佛花园中的三色堇如蝴蝶般飞出,

收敛起淡蓝的翅膀,停歇在这片水上花坛上。

说它是水上花坛,其实也是天上花坛……”

                      普鲁斯特《在斯旺家那边》

《睡莲》水景系列画

这个标题,是1909年在迪朗-吕埃尔画廊展出作品时,莫奈自选的标题。这48幅画作于1903年至1908年间,用莫奈自己对画商说的话,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画展”。从1904年起,莫奈的画中,池塘周围的风景逐渐剩下在画面上部狭窄的一块,最后完全消失,整个画面里只有睡莲。“这些水景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虽然我这个老人已经深感力不从心,却仍想表现所感受到的东西。我毁了一些作品……但也再重新开始。”(给热弗鲁瓦的信,1908年8月11日)

“水、睡莲、植物,在一片宽阔的水面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莫奈让人修建了一个天顶透光的画室,以便创作大型《睡莲》装饰画。1918年停战后,莫奈向克列孟梭提议,说他想捐赠两幅给国家以庆祝胜利。

  经过长时间磋商,1922年4月12日,正式签署了一份捐赠文件,莫奈将为巴黎的土伊勒里宫画8幅画,挂在奥兰治宫的两个大厅中。

  以后的这些年里,克列孟梭不断地鼓励莫奈,而莫奈时时有放弃创作的念头;他的视力渐渐不行,自以为最宝贵的眼睛有失明之虞。他患了白内障,但一直不肯接受治疗,直到1923年他才愿意动手术。

“走近生命的终点真是可怕 ”

这句话出现在1899年2月7日,莫奈给热弗鲁瓦的一封信中;西斯莱和苏珊刚去世不久。莫奈每每在信中重复类似的话,看到朋友们一个个告别人世,莫奈心中自是感伤。摩里索1895年去世,马拉梅1898年离开,接着是1903年传来毕沙罗的死讯,米尔博和德加1917年也走了。雷诺阿1919年去世时,莫奈说,自己现在是印象派团体唯一活着的人了。迪朗-吕埃尔和热弗鲁瓦两人,也分别在1922年和1926年去世。

  最令莫奈伤心的,是“挚爱的伴侣”艾丽丝在1911年去世;长子让于1914年病逝对他也是一大打击。

  1919年11月19日,莫奈在给热弗鲁瓦的信中表白:“对我来说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一来是视力恢复了,二来是希望创作活动能带来一些安慰,莫奈重拾画笔:“我忘情的工作,满意于自己做的一切。如果这幅新眼睛够好的画,我能活到100岁。”

  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绘画……直到生命的终了。“我又开始工作了,这是忘掉悲痛的最好的方法,那么多的人在受苦,在为我们牺牲,而我还在研究这些微不足道的形式与色彩,我感到羞愧。”——莫奈给热弗鲁瓦的信(吉维尼,1914年12月1日)

  生命接近尾声时,莫奈告诉克列孟梭:“当你从哲学层面寻找自己的世界时,我则努力呈现世界的表象,这表象与未知的现实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停留在和谐的表面时,就不可能离现实很远,至少不可能离我们能够认识到的现实很远。我只是观察到了世界所展示出来的一切,并用画笔记录下来。”《克劳德莫奈》1928年

  克列孟梭口中的“天使”、莫奈的儿媳布朗谢,一直守候在莫奈身边,直到1926年12月5日,莫奈离开人间。这位艺术大师享年86岁。

  莫奈生前表示,不在活着时把大型装饰画交出来,所以,在他身后,根据他自己设计的位置,这些画才安放妥当。揭幕典礼在1927年5月17日举行。《睡莲》是莫奈最后的信息,凭借创新的抽象艺术传达给世人。由这个遗言,印象派的领袖人物成为前卫艺术家效仿的榜样,成为20世纪的人物。

  

 “   1927年7月8日。在巴黎土伊勒里奥兰治宫两个椭圆形大厅中安放着克劳德。莫奈的《睡莲》。在一天的每个时刻:早晨、下午、晚上、夜间,水面上盛开着睡莲。莫奈在生命行将终结之际,继研究大自然中不同的的主题在色彩与光之下的变化之后,开始关注最温顺,最易穿透的元素 :水,透明与反射之典型。由于画水,莫奈画下了肉眼所难见之物。他全心画这个几乎看不见的、属于精神层面的、把光与倒影分割开来的水平面。天的蓝被框在水的碧蓝中。制造出水平面感觉的,是花、花瓣、植物、水泡。油画挂在墙上,观众置身画中,正面侧面都可以看。透过画中水的色彩,四周的光也转蓝了。克劳德莫奈与制作教堂彩色玻璃的人一样,对色彩有同样的爱好。从漩涡中,从云中,色彩冉冉升起。”      ——保罗克洛代尔(Paul Claudel)《日记,1904——1932年》

  “   对画家来说,光只存在于色彩中。去巴黎土伊勒里奥兰治宫看一看莫奈的画,就能理解这句话。由于太爱用光来表现色彩,莫奈渐渐走向形体的自杀。他的灵魂在睡莲的裹尸布里游荡。”洛特(Andre Lhote)《莫奈和毕加索》

  “莫奈就这样画出了运动、宇宙性的运动。这运动与他紧密相连,借着掌握了睡莲塘的水面之瞬间,并把它描画下来,莫奈延续了自己的生命。土伊勒里宫最后的这幅画,以火焰般明亮的夕阳炫目。夕阳落在冬日沼泽地干枯的芦苇上,而这片永恒的再生地之深渊里,蕴育着春天迷人的花朵……光的浓淡色度与明暗变化在完全的和谐中一一流露。

  这是一个天地之间无与伦比的变化场,宇宙的运动蕴含其中,在这场子里,万物达到了最高程度的、无限的一致和相通。这个世界令人振奋,感受力也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克列孟梭     评莫奈:《睡莲》

睡莲在池塘里盛开。绿叶浮在水面。花朵挺出水面。色彩鲜艳,蕴含清香。莫奈在池边支起几个画架,以最迅捷的方式捕捉光影色彩的变化,把瞬间的视觉光效展现在画布上。

他画布上的睡莲,有各种形状各种色彩:有浓荫背景下花叶的姿态,有蓝色雾中朦胧的花影,有色彩绚丽的线条细描,也有只见色块不见轮廓的狂放写意……所有的睡莲都空灵美丽。

暮年老人,凭着执着追求,还是换来巴黎一年一度画展上的成功。

83岁时,他终于做了白内障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他又能看到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了!

光和影依然在眼前跳跃,他要留住最美丽的色泽。

他晚年完成的睡莲画,画面景象更抽象,画风更具浪漫品质。

生命融入艺术,画中的一切就有了生命。

艺术不只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作者心血的凝聚。我们在莫奈的“睡莲画”前,看到经过提炼的幻美的大自然,也看到了艺术家圣洁的心灵。

莫奈于1926年辞世。

诗人马拉美有这样的诗句:

“……它深浓的白,

包含这样一个空无不可及的梦,

包含一种永不存在的快乐,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屏息,

向那幻影致敬……”

我们在画作前,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向画中的幻影致敬,向莫奈的艺术创造致敬。

  人物简介

  人物概述 当代中国绘画大师

  吴冠中珍贵照片集(1)(20张) 吴冠中先生

  吴冠中1919年生,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杰出中国国画家,油画家,中国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先生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作为其生前最后一幅公开拍卖的作品,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他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清华大学在26日发出的讣告称: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党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吴冠中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清华大学将举行吴冠中教授追思会。

  个人履历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 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 1930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吴冠中珍贵照片集(2)(16张) 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 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 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1940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43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吴冠中风景代表作集(20张)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 2007年8月31日,吴冠中在研讨会上。汪永基

  “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 2007年8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 2010年6月25日晚23时57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吴冠中作品《山城》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编辑本段人物语录

  1、人生只能有一次选择,我支持向自己认定的方向摸索,遇歧途也不大哭而归,错到底,作为前车之鉴。 2、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 3、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4、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5、怀才就像怀孕。只要怀孕了不怕生不出孩子来,就怕怀不了孕。所以我天天在外面跑,就是希望怀孕。 6、笔墨等于零: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

  编辑本段从艺历程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 吴冠中与画家臧伯良

  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编辑本段晚年生活

  吴冠中先生作品《鲁迅故乡》

  年近90岁,眼见自己作品在拍卖市场行情越来越高,吴冠中却一反常态将作品捐赠给了各大美术馆。他自己清醒地感觉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尽可能地留下来,留在美术馆,让后面人有所参考。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强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对鲁迅精神的继续,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因为在他看来,走上艺术的路,就是要殉道。他还说,要做好艺术,还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远被苦缠绕着。 生前吴冠中一直不断地提起,自己的艺术生涯的发端是因为朱德群的一句话。1936年之前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位画家,在之前他就读于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工业职业学校,他希望以实业干就一番大事。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新生校际联合军训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就读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朱德群因为个子大,排在队伍的前头,排队尾的小个子吴冠中与他聊天,知道朱德群是学画的,吴冠中说,“我也喜欢画画。”朱德群就建议他放弃电机专业,并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吴冠中在自传《我负丹青》中这样形容那次参观给他带来的人生巨变“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贞的俘虏,心甘情愿为她奴役的俘虏。十七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 在北京已经居住了60年,但是吴冠中乡音未改。采访中,吴冠中还会停下来问一句:我说的话能听懂吗?事实上,这种执著还表现在其敢说话、敢于对抗上,或许这与其崇拜鲁迅有关。 在200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中,就有其精神父亲鲁迅的形象与野草共生出现在作品《野草》中。吴冠中告诉记者,“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讲过一句很荒唐的话:300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那时受到很多攻击,说齐白石和鲁迅怎么比较。我讲的是社会功能。要是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要软得多。” 记者去年前往吴冠中家中采访时,他家中也摆着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从中不难看出吴冠中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的吴冠中,在当年的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吴冠中对“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开火,整个会场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 之后吴冠中把自己多年对美术的思考写成了《绘画的形式美》、《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 吴冠中

  》、《关于抽象美》等文章,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要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1992年,吴冠中所写的《笔墨等于零》在明报周刊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告诉记者,80年代中国美术界还比较禁锢,但吴冠中敢言,毫不顾虑地说出自己的革新之言,“他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 吴冠中绘画的一生上演了无数的烧画事件。上世纪50年代吴冠中创作了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后来他翻看手头原作,感到不满意,便连续烧毁。此后1966年,“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全部毁坏后烧掉。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也全部毁掉,此举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 吴冠中对这一豪举给出的解释是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而在烧画的同时,吴老对伪作的出现更是毫不含糊,直至对簿公堂。1993年11月,74岁的吴冠中状告两家拍卖公司拍卖假冒他名义的伪作《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侵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公开赔礼道歉。最终,吴冠中胜诉,此后吴冠中不停地与伪作做斗争。 2005年12月11日,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卖,2008年7月1日,经过吴冠中本人的亲自辨认,该画被认定为伪作,他在画作中签上“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2009年,香港佳士得所拍的一幅署名为吴冠中《松树》的作品也被吴冠中本人证实为伪作,吴冠中当时告诉记者,“现在拍卖行所拍的假画都编了很多故事,那都是不能听的,但假画就是假画。” 吴老的家就在方庄一处老居民楼内,看守电梯的阿姨都知道楼上住了一位画家,他家附近的黄阿姨告诉记者,经常会看到吴老和他老伴在院里散步。 吴冠中的家是个小四居,一入客厅就可以看出这家主人在生活上的简朴,几乎没什么装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几年,与平常人家无异。偶尔有点区别的是,房内摆上一些艺术品,让这个家不言而喻充满了艺术气息。 而在美术圈流传较广的是,吴冠中经常在楼下类似摆地摊的剃头发的老师傅那剃头发,在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印象中,吴老更是长年一双运动鞋。“吴老物质生活追求是低点,艺术创作是高点,”范迪安的一句话正好鲜明地道出了吴冠中的个性。对于艺术,吴冠中觉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他常给那些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提醒的是:热爱美术是好的,可以增加各方面的修养,但是你真的要成为画家,成一个艺术家,不那么简单,没那么多人都成为艺术家。因为,要成为艺术家的条件太复杂了,除了要功力,要学术经验,他还要痛苦。没有痛苦,不容易培养人,他曾说自己一生就在痛苦,晚年还作过一幅油画《苦瓜家园》,并说“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无法弥补的损失。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吴先生的思想会通艺理,展现了一代大师的广阔视野。他是一个杰出的艺术的思者。他将这些艺术思想一方面化作出色的文字,广为推广;另一方面不断以诗性的意象为中介,在艺术上表达和验证这些思想。这使得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思想隼锐、艺术迭新的一代旗手。” 吴先生的精神朴实高尚,是我们崇敬的一代师者。他一生捐出来的作品数以千百计,几乎包括了他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2009年底,他将56件近年力作和16件珍贵名师收藏捐给浙江和母校。这些作品连续数月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感动万千观众——他总以炽烈的激情、赤子的热忱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编辑本段作品纵览

  作品概述

  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吴冠中散文选》等 。

  北国风光

  吴冠中作品《北国风光》

  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珍藏30年的吴冠中先生油画《北国风光》,这幅油画精品经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卖成功,被拍2700万人民币。 这幅作品是吴冠中当年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所绘的大型壁画的画稿,吴老评价这幅作品:“画稿并不小,并且是尽了全力的,所以其实不再是‘稿’,已体现了巨幅作品的最终效果。”此幅作品描绘了中国北方自然景象的气势磅礴,融合了中国笔墨的细腻与西洋油画色彩的和谐,作为吴老极为珍贵的画作。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桑梓助学基金会资助特困大学生就学。

  散文《桥之美》

  吴冠中作品《山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吴冠中人物画代表作画集(8张)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本文已入选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散文集《美丑缘》

  吴冠中散文集《美丑缘》

  作者:吴冠中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字数:273000 吴冠中是当代中国具有国际声誉的杰出中国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本书为他的散文随笔集作。吴冠中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而其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图书目录 自序 说逸品 艺术断想 看戏 孤陋寡闻与土生土长 艺与技 戏曲的困惑 我看书法 一画之法与万点恶墨 说树 思想者的迷惘 形象突破观念 狂人杂记 ……

  编辑本段人生哲理与治学理念

  一个情字了得年轻的我,抛弃浙江大学的工程学习,宁愿降班,转入了杭州艺专。从家庭的贫穷着眼,从我学习成绩的 优异着眼,从谋生就业的严峻着眼,所有的亲友都竭力反对我这荒诞之举。我当然也顾虑自己的前程,但不幸而着魔,是神,是妖,她从此控制了我的生命,直至耄耋之年的今天。 岁月流逝,留了回忆。一切的付出与坎坷都从创造中获得了解脱与回报:恋情被觉察的满足。恋情无边,发现真实与创造美,永远是诱惑科学家和艺术家忘我的动力。别人称颂他们的使命感,这使命感其实是感情的喷发或爆炸。 学艺之始,我崇拜古今中外的名家与名作,盲目的。岁月久了,识见广了,渐渐有了自己的识别力: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人死了,哪怕你皇亲国戚,唯作品是沟通古今中外的文脉。伪造了大量的废物欺世,后人统统以垃圾处理。我分析自己对名家与名作看法的转化因由,要害问题是着意于其情之真伪及情之素质,而对技法的精致或怪异已不再动心。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艺术的失落同步于感情的失落,我不信感情的终于消亡。 我写过一篇千字文,笔墨等于零: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文中主要谈创作规律,笔墨的发展无限,永远随思想感情之异而呈新形态。笔墨属技巧,技巧乃思想感情之奴仆,被奴役之技有时却成为创新之旗。石涛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明确反对以古人笔墨程式束缚了自家艺术,其实他早先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理念。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推翻成见,而成见之被推翻当缘于新实践、新成果的显现,历史上已多明鉴。 我生长于江南,浪迹天涯,从未在上海展示过自己的作品,感谢上海美术馆创造了这次展出机会。在此,我情我愫,一目了然。虽无法与所有的读者握手,但我估计所有读者都触摸到了我的心脏,是冷是暖,虽感受各异,作者总是欣慰的,谨表谢忱。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专注于该专注的

  吴冠中作品《乐山大佛》

  罗列吴冠中画作价格的变化或拍卖成交率无疑会令读者厌烦。概言之,他是中国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毋庸讳言,大多数人是因为他画价的惊人而引起对他画作的兴趣。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画价变化,恰恰是他最不关心的。画价价值连城,他本人却生活简朴,不尚虚华。 在吴冠中先生眼里,艺术市场受到人际关系、利益包装、经济沉浮等人们无法回避的因素影响。市场价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样,价格低了,也没必要沮丧。艺术品的优劣,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后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确。 庄子曾谓“凡外重者内拙”。吴冠中则如是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智者所见略同。

  关于“笔墨等于零”

  吴冠中:这个观点太陈旧了。我的意思是第一不能离开画面,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

中文名称: 达·芬奇

性别: 男

生卒年: 1452-1519

国别: 意大利

生平文件:

达·芬奇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诞生在意大利芬奇镇附近的安基亚诺村,芬奇镇靠近佛罗伦萨。达·芬奇是非婚生子,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孩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学会弹琵琶,他的即兴演唱,不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让人惊叹。他尤其喜爱绘画,常为邻里们作画,有“绘画神童”的美称。达·芬奇的家庭是当时佛罗伦萨有名的望族,父亲皮埃罗希望达·芬奇象自己一样当律师,可后来由于发生了一件事情而使皮埃罗改变了想法,决定让小芬奇学画。当时,皮埃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画一幅盾面画。他听说儿子会画画,想试试儿子的画艺,便将这任务交给了小芬奇。小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骇人的妖怪。这妖怪长着火球般的眼睛,张着血盆大口,鼻孔中喷出火焰和毒气,样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请父亲来到他的房间。他把窗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罗刚走进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面目狰狞的怪物,吓得大叫起来。小芬奇则笑着对父亲说:“请您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皮埃罗从此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委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此时的达·芬奇只有14岁。委罗基奥的画舫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达·芬奇在这里结实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达·芬奇并不满足他的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他眼光独到,做事干练,具有艺术的灵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渴望:对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他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束——对生活之不可知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研究者、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艺术家。

达·芬奇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的眼光与科学知识水平超越了他的时代。

在文艺复兴早期,人们盲目地接受传统观念,崇拜古代权威和古典著作。人们学习科学知识也只是学习象《圣经》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只相信文字记载。达·芬奇反对经院哲学家们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知识基础,他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只有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他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达·芬奇提出并掌握了这种先进的科学方法,采用这种科学方法去进行科学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这一方法,后来得到了伽利略的发展,并由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达·芬奇坚信科学,他对宗教感到厌恶,抨击天主教为“一个贩卖欺骗的店铺”。他说:“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

在天文学上,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达·芬奇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发光,他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甚至在当时,达·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阳能了。

在物理学方面, 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认为一个抛射体最初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冲力耗尽,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运动。他的这一发现使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产生了动摇。他发展了杠杆原理,除推导出作用力与臂长关系外,还算出了速度与臂长的关系。他指出了“永动机”作为能源的不可能性。达·芬奇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来在空中似乎有破坏力。” 达·芬奇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从解剖学入手,研究了生理学和医学。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他说血液不断的改造全身,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废物带走。达·芬奇研究过心脏,他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后来,英国的威廉.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达·芬奇的这些生理学成果。 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军事和机械方面,他发明了飞行机械、直升飞机、降落伞、机关枪、手榴弹、坦克车、潜水艇、双层船 壳战舰、起重机等等。他还在数学领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可以说,达·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每一部门,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发展的学者。 但是达·芬奇的大多数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被世人所发现。科学史家丹皮尔这样评论达·芬奇,“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 说到艺术创作,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成就最高。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仅绘画而言,则达到了欧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达·芬奇最为突出,恩格斯称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课题:1、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2、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3、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象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达·芬奇比之文艺复兴时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领域更广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学多才。他怀着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奥秘,他把艺术和科学、理智和情感、形体和精神熔于一炉,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达·芬奇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列奥纳多· 达·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全名列奥那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人类智慧的象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他不但是个大画家,同样还是一位未来学家、建筑师、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他还设计了许多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却现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总的来说,达芬奇大大超越了当时的建筑学,解剖学和天文学的水平,但是却未能推动其发展。他于1452年出生于佛罗伦萨,虽然他是一个私生子,但是却很被重视,历史资料显示,安东尼奥·达·芬奇(达芬奇的祖父)在译本笔记本的后页上写到:1452年4月15日,星期六,夜间第3个小时,我有了一个孙子,我儿子塞尔·皮耶罗的儿子,名为列奥那多。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蒙娜丽莎》则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 (达·芬奇是闻一多首创翻译名,乃按意大利语翻译。旧译“达·文西”乃按英语翻译,误;意大利语ci读如“奇”非“西”) “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莱奥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瓦萨里对达芬奇的溢美之词。 莱奥纳多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中部据佛罗伦萨不远的芬奇市(Vinci),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1469年,他来到佛罗伦萨并在Verrocchio的画室学徒。 1472年,进入当年画家协会。在艺术方面,他是一位雕塑能手但特别注重绘画艺术,他说:“绘画是自然的女儿。”传说,在他年轻时,有一次帮老师在一副名为《约翰为基督洗礼》的画中画了一个小天使,结果其水平超过了老师画的所有其他人物。这位在当年已有些名气的老师羞愧难当,从此不再涉猎绘画,只搞雕塑了。达芬奇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绝高的绘画艺术,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圣安娜与圣母子》等。

《蒙娜丽莎》的绘制前后历时四年。据说模特是佛罗伦萨人,刚刚丧婴,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莱奥纳多便请人来为她奏乐。她的微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时似乎是很严肃有时又象很温柔;有时略含忧伤有时又显讥讽。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最后的晚餐》绘制在格拉齐教堂圣餐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稣基督座在最中间。在科学方面,他观察天体,曾写下:“太阳是不动的。”几乎是与哥白尼同时发现了“太阳中心说”;他研究飞行的科学原理,设计制造了第一个飞行器;他解剖过三十多个尸体,探究人体结构并第一个发现了婴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他曾说过:“你可能会被这天然的臭气弄得退避三舍你还可能缺乏耐心且不够勤奋,在这些方面我不曾被贪欲或懒散所阻碍,阻碍我的只是时间不够。”达·芬奇年轻时在佛罗伦萨画派画家韦罗基奥的工作室学画,1481年离开佛罗伦萨去米兰,其后获法王法兰西斯一世(Francis I)邀请,前往法国。达芬奇是当时世界的一位天才,他的主要才能表现在科学发现和想象上,他曾经设计过直升机、飞行器、热气球、攻城器,设计过城市防御体系、排水系统,研究过人体解剖、比例、透视。他是欧洲第一位描画风景的画家,他以科学、清晰的头脑著称。当然,也有人认为他很少动手实现他的设想,很少做出真正的成绩,因次在科学上他只是虚名。在文艺复兴“三杰”中(另两位是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画中的人物真实、栩栩如生,构图严谨、稳重。他最著名的画作是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作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画《蒙娜·丽莎》、《岩间圣母》,著作有《绘画论》。

晚年达芬奇定居于法国罗瓦河谷的克劳城堡(Chateau De Clos Luce),并在该处完成他的自画像。晚年的达芬奇却变得泰然、宁静,致力研究信仰与自然的关系。他于1519年在克劳城堡去世。

“一日充实,可以安睡;一生充实,可以无憾”是他遗嘱中的名句。

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附近的芬奇镇上。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富有。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刻家佛罗基阿的画坊当学徒。

===============梵高的艺术成就====================

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

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

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

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

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

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用全部身心,

拥抱一切。

凡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凡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凡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凡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凡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这也是自称表现派的艺术家们共有的特性。凡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凡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凡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凡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

尽管高更和凡·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凡·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凡·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

凡·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凡·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凡·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凡·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凡·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凡·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凡·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凡·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凡高——一个火崇拜者

他象夸父一样地追逐着太阳,最后在阳光中燃烧,轰然倒下——每当我看见凡高的作品,总会想起古希腊智者赫拉克特关于这个世界说过的话:“它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一切转化为火,火又转化为一切。”凡高正是艺术世界的火崇拜者,他的身世经历,他的精神状态,他的绘画创作都闪耀着生命燃烧的熠熠光华,他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自焚者,一个古老而单纯的信仰,已为现代人所接受。

也许,凡高个人生活史是一部英雄史诗的最好题材,事实上欧文·斯通的纪实小说《渴望生活》正是在对其悲剧命运的描述中有力地证明了理想、道义和人格力量对于人生的价值。人们从凡高艰难惨烈的遭遇和对艺术执着以至狂热的追求中,树立了殉道者的榜样,这榜样一直在激励着那些处在社会底层,至今默默无闻的天才。

但这些远不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个画家,我们更需要直接研究他的艺术创造。

凡高30岁开始从事绘画。他有广博的文学知识,但并未成为一个文学性的画家。习画之初曾向荷兰绘画传统讨教,也曾对印象派有过一时冲动的兴趣,但他天性中那股地火一般的激情,使他必定要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因为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凡高在本质上属于浪漫主义,1888年他在书信中坦率承认自已深受德拉克瓦思想的陶冶:“因为我不是企图把我眼前的自然一丝不变地准确地描绘下来,而是通过更为强烈的色彩去表现自己。”

浪漫主义是现代艺术的序曲,它的基本精神是对个性和情感的解放。德拉克洛瓦在历史性绘画中发展了一种充满动感、活力、光暗强烈、色彩炽热的个人风格在他的画面上还偶尔地出现过不加调合的色彩并置。浪漫主义作为社会冲突和精神冲突的直接表达,突出地代表了现代精神的指向。但这种表达还局限在未曾改变的表现体系之中,而这个成形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体系出于群体规范和社会理想,对个人在自然面前的自决权是排斥的,德拉克洛瓦克服不了这一内在的矛盾。印象派尽管在光色研究中改变了传统绘画的面貌,但这还只是艺术体系的表层变化,因其真实观仍以人对自然的臣服为前提。这样,浪漫主义对个性的崇尚(也即是对社会规范的反叛)和对情感的尊重(也即是结理性主义的冲击),作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必然要在19世纪末叶的欧洲世界寻找自己的继承人。从这个意义上看,凡高是幸运的,他在被环境抛弃的时候能够和历史相遇。

自然永恒性的时候,凡高更正以其对宗教和原始生活的热情与想象力在寻找超越绘画自身的精神性,而凡高则凭藉着沸腾的生命活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敏感反应,孜孜不倦地创造属于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正是他们各执一端的差异性和不相容性,开辟了现代艺术多向发展的可能。在他们中间,凡高是人道主义者,以全身心的激动和虔诚,护卫着个体生命的崇高和内在需要的价值。他是平民化的浪漫主义,这和他喜欢自然主义(左拉)不无关系。从他对普通事物——椅子、烟斗、旧皮鞋、简陋的小酒馆等等——的亲切关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人与物在上帝面前的平等。凡高是现代艺术“主观——表现”倾向的开创人,而这一倾向正是以对个体价值的全面认可为前提的。

人们很容易把凡高视为西方艺术自我表现的始作俑者,其作品突出的个人风格和强烈的主观表现都会给人以这种印象。但应该指出,自我表现并不等同于内心世界的孤独发掘和个人情感的任意渲泄。凡高作品的主体意识并不排斥他对自然的研究:他经常以线条变化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在法国圣玛利斯村所作的风景画,墙用直线,烟用曲线,路面用点,叶簇用旋涡状的粗线……等等。但这种研究绝非臣服自然,凡高对特征的捕捉是主观化的和个性体的,因而题材和对象在他的绘画中只是一个起点。同样,凡高作品的情感表现也不排斥理性思考对创作的作用,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不要认为我愿意故意拼命工作,使自己进入一个发狂的状态。相反,请记住,我被一个复杂的演算所吸引,演算导致了一幅幅快速挥就的画作的迅速产生,不过,这都是事先经过精心计算的。”凡高的创作是一种疏导、一种集结,由此产生的形式创造,显示出情感生成的激烈过程,而不仅仅是对情绪现状的静观和描写。

凡高永远处在矛盾的中心:尊重自然时与自然对抗;生活于激情但求助冷静的分析;表现自我的过程中追求着高于自身的东西;以至在精神崩溃的临界线上,保持最强悍的自制力——这种充满内在冲突的精神状态,曾是人类不容揭示的秘密,长期压抑于心理底层,是凡高第一次在绘画创作中把它们充分地暴露出来,凡高的艺术成就是真诚地展示人类心灵的艺术成就。精神矛盾和心理运动,每一个形象都充满戏剧冲突,人在画布和颜料面前颤抖,冥冥中寻找着心灵物化的方式,为的是向着现实背后那个超越自身的神秘世界,那个终极的世界飞升。凡高艺术语言——线条、笔触、色彩、空间的一切创造成果都源于此,并因此具有更深刻、更富有启示性的意义。

凡高似乎对线条所能蕴含的情感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这在他的素描作品中随处可见。他把印象派的色点扩展成色线,由此超越印象派而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在发挥线条笔触的表现性方面,他和荷兰画派不无渊源,但伦勃朗慎密而阔达的笔触与创作主体精神状态的联系是隐晦的,也是相当有限的,而凡高则把伦勃朗绘画中只有元素的东西,作为方法析取出来,使之明确、纯粹,带着原始的表情,推向极端。他服从于心灵(更多是潜意识)的召唤,经常用波形、螺旋形的笔触来运载奔涌不息的情感之流,粗犷,豪放,充满动势、紧张和强烈的节奏感:大地在颤抖,天空如旋涡似火焰,树木绞扭,似乎要把自身连根拔起。这种饱含自发性激情的有力笔触,既非顺从于事物固有的肌理(伦勃朗),也不倾向对象本身的动态(柯罗),而是从大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心灵象征。凡高越画越厚重的笔触使他的精神日益专注理以物即道的直接性,也许,对于颜料本身(色泽、质地、浓淡厚簿)的敏感是使一个画家离距自然、超越自我的直正原因。在这里,凡高揭示了在绘画形式和人类情感之间、在物质材料和终极真理之间可能存在着的直接联系性。

牟介宇

牟介宇(1985—),男,出生于潍坊,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师承著名油画家吴冠中、詹建俊、曾梵志。擅长油画、版画。2006年以山东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北美术美院,在校学习期间成绩突出,屡获佳绩,作品颇受导师关注。本科4年学习毕业后一直从事绘画教育工作和油画创作,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潍坊两地,作品深受画廊、机构、理论家及收藏家的关注。创作理念深受前辈名师们的绘画美学影响,崇尚西方油画大师。先后去美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艺术考察,作品被艺术机构,画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和青睐,被业界称为中国后生代青年画家代表之一。

中文名:牟介宇

外文名:JERRY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潍坊

出生日期:1985年5月

职业:油画家,职业画家,青年油画家

毕业院校:湖北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展

中国油画名家邀请展

山东省油画名家邀请展

齐鲁势力--油画名家邀请展

建党九十周年油画名家邀请展

代表作品:《乡情》《大家庭》,建筑系列,桃花系列

个人履历

1985年,出生于山东潍坊。

2006年,以山东省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北美术学院。

2010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2010-2012年,入住官方美术机构进行艺术创作与研究。

2012年-2013年,去美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艺术考察。

2014年,创办专业油画艺术品画廊。

重要展览

2007年,参加湖北美术学院优秀大学生作品展并获奖学金(中国武汉)

2008年,作品《乡情》入选第三届湖北省高校美术大展;(中国武汉)

2010年,艺术北京经典艺术博览会(中国北京)

“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展巡展(中国潍坊)

中国油画名家邀请展,(中国坊茨美术馆)

2011年,山东省油画名家邀请展,(中国坊茨美术馆)

春季艺术沙龙,齐鲁势力——油画名家邀请展,(中国坊茨美术馆)

2012年,第二届春季艺术沙龙油画名家邀请展,(中国坊茨美术馆)

建党九十周年油画名家邀请展(参展的画家有徐悲鸿,吴冠中,冯法祀,吴作人,靳尚谊,全山石等油画名家)(中国坊茨美术馆)

2013年,中国国家艺术网第四届网络艺术展(中国北京)

2014年,第六届亚洲艺术博览会、欧亚艺术之家(EUR-ASIANART)北京春季沙龙(中国北京)

第六届齐鲁风情油画展(中国济南)

2015年,归来——青年画家牟介宇油画作品展(中国郭味蕖美术馆)

重要收藏

作品《高神父》、《乔神父》、《兄弟》、《旨意》、《赌》、《馋》、《爱》等百十件作品被湖北美术学院、嘉德在线拍卖公司、艺术机构、画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名家点评

看牟介宇的油画很难让人忘怀,

就像一阵清新的风吹进心扉:宁静,深远,厚重,老辣。大胆的构思,雄浑的笔触,画面流淌出的是机智的心潮和情思,而无限的张力又让人感觉到这位青年才俊画家的潜力。牟介宇是美院毕业生中的佼佼者。25岁大学刚刚毕业就出版了个人画集,被众多有实力的藏家和官方美术机构看重,至今已有百余件作品被藏家收藏。他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绘画教育工作和油画创作,作品深受画廊、机构、评论家及收藏家的关注。先后去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艺术考察,作品被艺术机构、画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在2011年建党90周年油画名家邀请展上,牟介宇的油画作品与徐悲鸿、吴冠中、冯法祀、吴作人、靳尚谊、全山石等众多油画名家的作品并列展在一起,其作品尺寸弘大视觉冲击力之震撼可谓轰动一方。

牟介宇创作理念深受前辈名师们的绘画美学影响,崇尚西方油画大师。有人说,“一幅艺术杰作,就是眼睛的一个节日。”牟介宇的油画无论是建筑、人物、动物、植物风景的广度、人物的深度、动物的特征都恰到好地表现出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的情怀充容在心里,美妙的画境,生活里的回忆,跃然纸上基调的原始,情感的强烈,意像的鲜明,笔触的随意给人以遐思和无限启迪。

谈到油画创作感受,牟介宇说,我很佩服中国著名书画家王镛所说的一句话,要吃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就要吃透西方油画或者说是西方传来的新画种的语言本体的精髓,把这二者进行深层地融合,才能成功地表现心象、表现诗性。特别是内在的情感都已经很好地呈现了出来,那是他的心象。所以心象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对自然的一种精神把握,或者是画家自己情感的自然呈现。

近些年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国内大型美术机构就看上了刚刚毕业的一些国内著名美术院校的学生。同为湖北美术学院校友的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以18044亿港元刷新拍卖纪录,成为首件过亿的亚洲当代艺术品;作为新锐油画家牟介宇的作品价值不言而喻,可谓是一支“潜力股”。面对活跃的艺术市场,牟介宇不为所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这类名家作品,存世量少,保有人往往也存在惜售心理,这样导致能在市场上流通的这类作品数量很少。这类作品只要真实可靠,可以大胆买入,那一定是保值增值的。

艺术,是生命的表现,是生命状态的艺术化。欲创作之人,生命首先要修炼的。博爱,与人为善,这是根本。艺术风格是以学术修炼、人品涵养为内在根基的。风格即人,人品彰显着画品,人格代表了画格,要想成为大家,就要不断修身,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加强自己的创造性。艺术无价,艺无止境。自己将锐意前行,博众彩之长,积蓄能量,向着艺术的峰巅攀登!

创作感悟

在现如今的中国,一切文化热点,都是围绕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改造而展开的,渐渐地这种建设和改造后的画面也转移了我们的审美视线。在当代艺术的理论中,“建设”“保护”这样的论题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思考。作为生活在有着“中国梦”的中国艺术家来讲,我们的各种生活状态也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扎进了我们的意识中,成为我们对自己生命成长的一种记忆。

克罗齐曾说过:“艺术作品的基本个性不在于它本身特别的物理特征,而在于能给敏感的观察者以直观体验”。艺术家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似乎也成为了艺术界共同的话题之一。

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群。这些特色建筑占据了我视线的全部,这迫使我很理性的把这一切都转换成画面的形式,把情感变成了肌理和笔触等符号性的东西。这是一种对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是心与境的交相融合。通过这一系列带有激情的笔触刻画和主观意识的塑造,构成赋予了我对这些建筑新的思考和理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把自己的感觉与社会融为一体,在超然无为的境界中“感觉”,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和创造性。在我创作的中国特色建筑系列作品中,希望通过对这些建筑的微观表现来表达和探索社会、自然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社会的变革、思想形态和个人经验正在不断地影响我们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因此艺术需要改变原有的架构,重新找回它所存在的价值,艺术的改造也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转型而变化,既以一种新的文化去改变原来的视觉观念。正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某种思索,让我有了描绘或者是记录这些特色建筑的冲动,让我们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在我所创作的城市和地方特色建筑系列作品中,所描述的对象是在近几年生活在城市对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记录,以及下乡写生时对具有地方特色建筑一种主观描绘。我想表达的是中国的建筑是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的。而不是像某些人说的什么北京上海和伦敦纽约分不出来的话语,正是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让我脑海中常常不断涌现出那种历史与现代,真实与模糊之间的迷茫体验。透过这一幅幅建筑系列的油画,让我们引起回忆产生对特色建筑保护的思考,不要因为建设而破坏了我们具有5000年文明古国的辉煌历史。

对生命的感受力,认识生存状态下精神的自我表达,这正是当代艺术中的一种特性。同时也是当代艺术中特有的人与社会最深层次的互动。(作者:牟介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681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