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在表层上看作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可不可以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在表层上看作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第1张

不可以。

浪漫主义,我们一看就是浪漫的,不会相信你的白发真的长成三千丈。

但是唯心主义释放幻象的时候,却是要极力告诉人们,他们是真实可信的。换言之,必须自神其教:上帝是存在的,会奖励和惩罚人类,佛祖是存在的,会有六道轮回,天道是存在的,存天理灭人欲。没有信仰,这些道德教化作用,和求善与恐惧的心理,从何而来?基督教说,信望爱,首先是信。

当然,也可以脱开道德教化看唯心主义,这个时候他仍然要求你要信。因为,他起码还是一副要讲真理的面孔,不希望人们认为都是胡说八道——无论何种哲学,总是希望人们把他当学问,而不是夸张和梦呓,不是吗?即使他只是来自假想基础上的思考,也会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人该信的。

相信唯心主义的,是真的相信!

用自己的话说

  大家都理解有些偏差 唯心主义的本质就是意识决定物质: 比如说,从悬崖上跳下,你只要真的相信你能飞,你就不会摔死,而是飞翔。 而唯心主义的优势在于,谁都不能证明它是错的。因为它是无法证明的:谁也不能真正的相信自己可以飞翔。 而唯物主义就不用解释了吧,我们从小接触到的几乎所有思想,都是唯物主义。

至少是不会让你做白日梦吧。呵呵

唯物主义的优势就是可以说唯心主义是错的

  唯物主义者做事比较理性,唯心主义者做事则比较浪漫。

  唯物主义者比较实际,注重实干!有作为的人往往是唯物主义者!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 所以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会将客观事实与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的看问题 而一些过度夸大主观的人,往往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从小到大唯物主义的教育让人们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让人变得现实,麻木 而很多时候我觉得唯心主义在某些领域更为重要,比如艺术,审美,旅游,奉献,体验…… 唯物关乎我们的身体,而唯心关乎我们的灵魂。

  比如:一个人让你许一个愿望。你是要得到一张200000的到月球兑现的支票呢还是要一张20元钱的现钱呢?唯心主义要前者,唯物主义是后者。

客观,实际!!!

  各有千秋都有对的地方没有什么一定界限 你明白了吗

说到林黛玉,我忘不了“黛玉葬花”那一幕。有很多碎片。读完之后,人们感觉像在嚼橄榄。时间越长,感觉越甜。只有当他们逐渐进入一种良好的状态时,才能引起持续而持久的联想和共鸣。黛玉的花葬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篇章。作品中对黛玉葬花的集中描写有两处,一处是第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另一处是第二十七回黛玉在《红楼梦》悼念葬花。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的第一件大事,也是第一次明确写黛玉葬花。此时的她“肩上扛着花锄,锄头上挂着花袋,手里拿着花扫帚”。她已经为“那只角”上的落花选好了“花冢”,并宣布她要扫花。“放在这个丝袋里,埋在土里,时间长了就会变干净。”习惯上是有备而来,深思熟虑,看它的丧花就够了。然而,距离2月22日入园才二十天,所有的姐妹们还沉浸在兴奋和喜悦中。《葬花》的前期悲情本身就是大观园悲剧命运的潜在暗示。

等到第二次实际写黛玉葬花的时候,已经是4月26日,芒种节了。姐妹俩祭花神,“满园绣带飘飘,花开正盛。”少女扮相“桃羞杏,燕妒莺。”宝玉因为没看见黛玉,看见前面落了一地的花,“捡了花,爬了山,过了水,过了树,穿了花,跑到那天埋黛玉的地方。”然而,我没有想到“我已经到了花冢,但我还没有翻过山坡。我只听到山坡另一边的抽泣声。我一边骂一边停下来仔细听,听到了黛玉的挽歌《葬花吟》,讲的是她自己的人生经历。

葬花是对林黛玉气质的描写,这一段也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美丽、干净、自爱的林黛玉形象。黛玉最怜花。她把花比作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作污秽。她不愿意沉沦,无法摆脱封建主义的恶势力。怜花是对自己的怜惜。当她看到花朵枯萎的时候,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柏拉图式爱情只是柏拉图式行为其中的一个,还有其他很多,大家不能只想到爱情啊!

1)它的意思是:只有精神上的恋爱。但没有肉体上的结合。这样纯洁,洁白的爱情是不可玷污的。才称为柏拉图式的爱情。

也有人说它是一种永久的,不求回报的爱即使不能相守,只要看到对方幸福,这份爱便会绵延下去,直到永恒有些人,上帝给了他们缘分,让他们相遇,但是却忘了给他们交点,于是这份爱,只能变成远远的守望,而这两个人,也将永远如同平行线一般,不能在一起

2)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

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今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

3)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

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

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4)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恋爱。

哲学家的爱情与情感生活一般是不美满幸福,

不少哲学家甚至于是情愿单身。

爱情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是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是浪漫温馨的温柔,甜蜜快乐的幸福

爱情是不要给它附加太多的东西,

诸如道德、责任、义务等等,那些东西本不属于爱情的,

而是属于婚姻的,爱情的本质是精神上的,

爱若没有物质依托,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是一件虚无缥渺的海蜃盛楼,可望不可及

我游走徘徊于都市单身完美咖啡厅,

事实上我重视婚姻的本身,却不怎么愿走进围城,

希望爱情天长地久,爱情是强烈的情感,

爱情是是易变的情感,爱情像光火花样绚丽,

也像光火花样容易熄灭,我(上海)拥有过了爱情,

却感觉是那么的短暂,永恒----只有让爱情上泰坦尼克号!

参考资料:

http://wwwlucitycn/blog/moreaspname=lbq33&id=734&commentid=543

柏拉图(约公元前429一前347)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著名的唯心主义者。柏拉图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观念世界真实的存在。而现实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这样他就完全颠倒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在政治上,柏拉图拥护贵族奴隶主专政制度,他的理想共和国有许多地方类似斯巴达的国家制度。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校,被人称作阿卡德米(后人常译作学院或学园)。他一边教书,一边著书。前后数十年。柏拉国深明学以致用的道理,致力于按照他的政治哲学观点来培养各方面的从政人才,当时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柏拉图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大都是以对话体裁写成的,这些著作几乎全部传到现在。他的学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一前322年),对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作了批判性的修正。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几种意义:

1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2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

3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4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人们往往都只关注2、3,其实1、4才是真正柏拉图式爱情的正解。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中。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四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她/他。

说这些,没有其他的意义,我相信爱情,我也体会这精神上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我的爱情真的有点柏拉图的味道,我相信我正在寻找她,可是她究竟是不是我的另一半呢?也许不久就会有答案了。浪漫的爱情谁都想要,只要找到了她,我愿意融化她在浪漫的海洋~~~~

精神恋爱

柏拉图问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于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带着他走到麦穗田。叫柏拉图从中选一颗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颗而且不能回头望!

柏拉图觉得这太简单了。当他空手而回的走到老师面前时,老师惊讶的问他为什么会空手而回?于是柏拉图说出了空手而回的原因:当他走到麦穗田的时侯,

看见了一株看似不错的麦穗,原本想摘下,但回头想想:老师只限我摘一次,也许后面还有更好的呢!就这样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到了麦穗田的尽头,才发现自己的手中一株麦穗也没摘到!

于是苏格拉底笑笑了笑对柏拉图说:这就是爱情!!

我也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和这个故事很相似,你们觉得爱情的定义是什么??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你。

我不知道,这样的爱情现在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真的不现实或者真的只是在童话中才有。

柏拉图式的爱情

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

静静的付出,默默的守候;

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

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

却仍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原因,

注定了它悲剧的结局;

最后

也只能是一条在远处守候的平行线;

只留下回忆中,美好的片段,

当作永恒!!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唯一真实的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柏拉图把独立与事物和人们认识之外的一般的东西称为理念,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它构成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如善的本身,美的本身,正义的本身等后来人们就把追求纯精神的行为称为"柏拉图式行为"

西方文学一直以“人学”作为题目,以这个为出发点

先来说欧洲浪漫主义所在的历史地位:

浪漫主义是欧洲文学史上的重大文学革命。浪漫主义终结了以前主导西方两百多年已久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并取而代之,成为了西方文学领域的新兴领导力量

浪漫主义颠覆了此前主导西方文学两千多年的“模仿说”并倡导自己的“表现说”从整体上革新了西方文学的理念

浪漫主义是西方文学进入现代化阶段的标志

历史地位说明白了,接下来便是浪漫主义的核心观念:自由

雨果的一句话:“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领域的自由主义”

认为只有在精神层面,人的自由才是无限的、无条件的

与推崇理性的古典主义相比,浪漫主义所推崇的自由。古典主义的理性主义是社会人的“人学”表现;浪漫主义则是举起个人自由,并强调个人情感与心理的深层探索,是个体“人学”表现。

在浪漫主义的时期,“自由”的观念逐渐取代了“理性”的观念,成为了西方文学文化系统重的最高理念。所有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归到“自由”观念的高扬来获得答案与解释。这其实也是一种认识并去理解西方浪漫主义的文学关键。

(顺带一提,浪漫主义所反对的古典主义的起源地也是法国)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比有明显优势。

唯物主义讲的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唯心主义讲的是意识是第一性的。

这就如同,你是愿意现在就得到很多钱,还是先想如果我有很多钱呢?

首先说明我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先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注意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观意识指的是自然界内在非物质的总和,不是简单指人类思维。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英国);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德国);

“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奥地利)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通常我们把佛教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儒家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认为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的“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传习录》

这句话往往被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经典,但是主观唯心这样的范畴来自西方,用来套中国哲学总不是那么地合适。王学特别强调的是良知,所以灵明其实是指“良知”,人的主体精神、世界意义的阐释者。在人出现以前,世界是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但世界的“意义”、“价值”等则是在人出现之后产生的。也就是说,世界的意义根源于人的存在,在于有意识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和阐释。不过,王阳明强调人对世界意义的建构和主体作用,但并没有将“良知”置于客观自然事物之上,不象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凌驾于自然事物那样将自然作为“良知”的“异化”;而是强调良知与自然事物的交融汇通关系即“天人合一”的关系。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灵魂。也就是说每个自我都有一个世界,而且每个世界都是平等且相对独立的。每个世界都互相影响,每个世界的发展方向都取决于其意识体本身,而客观世界则是由这些意识世界构成,这样即无客观坐标,只表现个人意志,其认为物质不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

我们可以看看佛教经典《楞严经》,它把心与物的关系乃至宇宙人生形成的原理讲得万分透彻,你如果读明白了此书,你才知道一般人不理解的所谓“唯心主义”的真正内涵和伟大智慧。

就以佛教里面讲的“万法唯识”来讲,其含义就非常深奥。因为同一个事物,由于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世界上普通的人看事物,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的,每个人心中的世界是各不相同的。这是一。

如果人们能够用清净的心来看这个世界,那么,他就没有“观点”,而他的心中却非常清楚地知道每个人由于角度不同所以理解不同,没有什么是非对错,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的;一切执著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的人,活得累,活得苦,他希望每个人都同意自己的观点。而真正懂得万法唯心的道理后,他既解放了自己,又解放了别人。所以,能够不身在此山中,所以能够看到庐山的真面目。这就是圣者的智慧与境界。这是二。

佛教里面对于心理乃至心灵的解剖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唯识学”,其中将人的精神现象称为“心法”和“心所有法”,建立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等八个识的“八个根本心法”的理论建构,有时间,可以好好学习,看看古代圣人对生命、对心灵的解剖精微到何等程度!

唯心主义并非如此荒谬,不像大众和教科书一样所说的片面而扭曲。英国诗人雪莱到中年后,才把自己年轻时候否定的唯心主义理解透彻,从而感叹道:一个人真正懂得了唯心主义,他的思想才算真正成熟了。

(以上部分引用自贴吧)

介绍完了再来讲讲这个问题

看下尼采的语录

1、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

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

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2、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3、野蛮其身体 文明其精神,精神超越身体,意志超越极限,看 这个人!深藏于。 世。 时刻等待这爆炸这个世界!

4、人类是一根绳索,连接着动物和超人——一根绳索悬挂于深渊之上。

5、别理会!让他们去唏嘘!夺取吧!我请你只管夺取!

6、创造了这个有价值的世界的是我们!

7、想在善和恶中作造物主的人,必须首先是个破坏者,并砸烂一切价值。也就是说,最大的恶属于最高的善。不过,後者是创造性的善。

8、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9、“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没有神!”

这些话狂不,充斥着唯心主义者对主观能动性的极致发挥。

我们首先理解一下尼采神的概念:站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特指基督教中的上帝,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神已经成为了宗教的符号,人类信仰的寄托,希望的存在,情感的慰籍。这就弱化了人的自我信念,强化了对神这一虚无飘渺概念的心理依赖。

其次尼采提倡的是什么?“上帝已死”即打破对外物的依赖,不管他是实在或只是概念。“权利意志”既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自我超越的强烈愿望。

具体到第9句:

前半句“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表示我就不相信神的存在,我更不需要神的存在(来寄托我的信仰),自我才有成为“自己的神”的资格,相比神我更相信自我。

后半句:“所以没有神”表示我并不是“神”,也不想成为“神”。在《查拉图如是说》中表明他的愿望是“超人”,就是希望自己包括人类这一种族超越旧有“人类”的属性,成为超人。没有必要为“神”,神反而是一种限定,更高的形态应该是“超人”“超神”。

主观唯心主义者相信我即宇宙,我命由我。

不是强者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而是你所知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大多是强者。主观唯心主义者不会被压垮,他们的信仰无比坚定,即使现在没那么强,也会始终着相信自己。

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尼采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後方生。———尼采

在了解尼采之前,我也曾说过:“唯物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发展阶段”。

尼采曾言: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阶段:

一是合群期,崇敬、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

二是沙漠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壮生长,重估一切价值。

三是创造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但这肯定不是出于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自己,我就是命运。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人都被教科书毒害了,因为唯物主义让人没有坚定的信仰,也便于管理和统治,他们相信物质决定意志,相信金钱的力量。

而现在的唯心主义者却越来越多,他们具有知识与思想、批判性。在信息互相交织且矛盾的时代中,很多中年人也逐渐理解唯心主义了。这也符合了尼采通往智慧的三个阶段的理论。

之前我说过“唯心主义并非如此荒谬,不像大众和教科书一样所说的片面而扭曲。英国诗人雪莱到中年后,才把自己年轻时候否定的唯心主义理解透彻,从而感叹道:一个人真正懂得了唯心主义,他的思想才算真正成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696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