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虚无主义?

什么是虚无主义?,第1张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 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与其说它是一个人公开表示的立场,不如说它是提出的一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许多评论者认为达达主义(Dada),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朋克(Punk)这些运动都是虚无主义性质的,虚无主义也被定义为某些时代的特征。如:鲍德瑞拉德(Baudrillard)称后现代是虚无主义时代,有些基督教神学家和权威人士断言现代与后现代由于拒绝上帝而是虚无主义的。

曾对虚无主义著书论述的著名哲学家有尼采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尼采将基督教成为虚无的宗教,因为它不关注现实生活,而在乎假设的死后生活。他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意识到“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并强调人们应通过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来克服它。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称为“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剩”,并认为虚无主义基于将存在缩减至纯粹价值。

词源

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中的“nihil”,意为“什么都没有”。牛津英语字典认为它于1817年进入英语词汇Alain Ray的Dictionnaire historique de la langue française(1995年修订版)认为它在1787年进入法语词汇,nihiliste最早于1761年使用,不过那时指宗教意义上的异教徒。Ray同时认为1829年出现在俄语中的nigilizm是由于这个词对于现代语言的浸透。

拉丁语中的不定代词nihil 由nihilum减缩而成。

哲学中的虚无主义

虽然屠格涅夫使虚无主义这个词被大家所知道,它是由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年-1819年)首先引入哲学领域。雅各比想用这个词展现出理性主义特色,特别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他认为所有的理性主义都可以减到虚无,这样我们应该试图去避免它,回归到某些信仰。

尼采晚期的作品主要是关于虚无主义的。权力意志的一卷由尼采1883年到1888年的笔记精选组成。他将之命名为“欧洲虚无主义”并认为这是19世纪的主要问题。尼采将虚无主义定义为使世界,特别是人类生存没有意义,目标,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质价值。

虽然后现代主义被一些人取笑为虚无主义,但就虚无主义者倾向于失败主义来说它并不符合上述虚无主义的公式。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试图去寻找庆祝他所探索的形形色色独特的人类关系的力量和原因。虚无主义和怀疑论由于都拒绝知识和真相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但怀疑论不必对道德概念的现实做出任何结论,他们也不用在没有可知事实的情况下讨论有关存在意义的问题。

伦理道德中的虚无主义

在伦理中,“虚无主义者”或“虚无主义”是用来指彻底拒绝一切权威,道德,社会习惯的行为,或声言要这样做的人。或是通过拒绝一切既定的的信仰,或是通过极端的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虚无主义者认为那些对于权力的掌控都是无效的并应被对抗。在虚无主义者看来,道德价值的最终来源不是文化或理性的基础而是个体。

后现代主义与知识的崩溃

后现代主义思想将认识论及伦理体系推至极端的相对主义。这在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及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作品中尤其明显。这些哲学家试图否认西方文明真理、意义、历史进程、人文主义理想以及启蒙运动所建立的基础。虽然原则上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虚无主义哲学,值得注意的是,虚无主义接受后现代主义的非难。虚无主义是对宇宙真理的宣称,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所拒绝的。

虚无主义的自相矛盾

虚无主义有时被认为是对于真理不存在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其最极端形式下很难被证实。因为它包含着一种自相矛盾的谎言:如果真理并不存在是真的,“真理并不存在”本身就不是真的,这样证明自身的错误。对此更复杂的解释是,真理也许存在,但在现实中不可触及。

也有人认为虚无主义者意识到真理虽然存在但在实践中不可达到,所以虚无主义者将寻求真理的行为看成是徒劳的。

艺术中的虚无主义

有许多艺术运动如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都被人们批评说有虚无主义嫌疑。另一些艺术运动如达达主义则公开将之奉为信条。广泛地说,现代艺术被认为是虚无主义的。正像在纳粹党的堕落艺术展上的作品一样,现代艺术通常有一种非表现性的本质。

达达运动

达达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被使用,这酝酿了后来从1916年持续到1923年的运动。达达主义者声称达达运动不是艺术运动而是反艺术运动。有时他们从别的作品中拿出部分将之拼接起来,很像是重拼诗(found poetry),这样他们削弱了艺术的含义与定义。其它时候,达达主义者关注审美趋向以求避免它,试图使他们的作品没有意义及审美价值。这种对于艺术贬值的倾向使很多人认为达达主义事实上是虚无主义运动,因为它们只是破坏而没有建造。

文学中的虚无主义

虽然“虚无主义”这个词是近代历史的产物,它所代表的态度却不是。我们可以参见麦克白接近结尾处的著名篇章。麦克白虽没有谈论宇宙的崩塌或扩张,但他谈论的是更残忍更与人相关的死亡。

Out, out, brief candle! “熄灭吧,熄灭吧,短命的烛!”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人生不过是一个过路的影子”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蹩脚艺人”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马上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却”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生命是傻瓜口中故事”

Signifying nothing (Act 5, Scene 5) “热热闹闹,却毫无意义”

在19世纪,俄国小说家屠格涅夫在他的小说“父与子”(1862年)中描写了俄国兴起的多余人的观点,这使得虚无主义名声鹊起。多余人多是上层社会的学生,他们对于改革主义者的慢步子已不抱幻想。这种崭新哲学的代表是皮萨来夫(D I Pisarev,1840-1868),他讲述改革实用主义并宣扬用暴力改革社会。皮萨来夫是《父与子》中巴扎洛夫的原形,他很高兴自己这个虚拟的英雄同时又是恶人的形象。

自从虚无主义通过巴扎洛夫这个形象闻名后,这个词很快成为了嘲笑年轻的更为激进一代的万能词。这个词经常用来指一个团体或一种哲学其中发言者没有道德意识,不相信真理,美,爱,不管怎样发言者与他的听众不在乎社会准则。

在左拉1885的作品萌芽中,虚无主义者苏沃林组织了矿井工人暴动,造成了灾难性的场面,他戏剧化了虚无主义的危险。

加缪的作品一直探讨虚无主义。

在当代文学中,虚无主义主题可以在艾恩·兰德(Ayn Rand)的地球战栗(Atlas Shrugged)中看到,在科特·沃尼格特(Kurt Vonnegut)的书中也可见。罗伯特·斯通(Robert Stone)也是一位经常以虚无主义为主题的美国当代作家。在他的小说“日落之旗”(A Flag for Sunrise)(1981年)中,主角霍利维尔(Holliwell)挣扎着对抗他自己的虚无主义倾向。另一位书写虚无主义的是美国作家恰克·帕拉涅科(Chuck Palahniuk)如在他1996年的小说“斗阵俱乐部”中,“毁灭计划”的终极目的就是摧毁现代文明以重建人性。然而帕拉涅科声称他并没有故意写虚无主义。

音乐中的虚无主义

朋克摇滚经常被认为对世界持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看法。

另见

Anti-realism

Agnosticism, view that existence of gods are unknown

Atheism, state of being without theistic beliefs

Contextualism

Cynicism

Deconstruction

Existentialism and The Absurd

Historical origins of anarchism

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

Luigi Pirandello

Max Stirner

Paul Feyerabend

Post-structuralism

Solipsism

外部链接

Catholic Encyclopedia: Nihilism

Center for Nihilist and Nihilism Studies

Fathers and Sons by Ivan Turgenev, the first novel about Nihilism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Nihilism

Modernity and Nihilism - A religious ethicist's argument that secular history and modernity represent Nihilism

Nihilism and the Postmodern in Vattimo's Nietzsche, Ashley Woodward

Nihilism: The Root of the Revolution of the Modern Age by Fr Seraphim (Eugene) Ros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

"Elisha Shapiro's ongoing conceptual art exploration of Nihilism"

Nihilism's homepage

参考资料

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 [1] entry by George di Giovanni o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ebsite

Nietzsche, Friedrich (1886) Beyond Good and Evil Project Gutenberg eText

Nietzsche, Friedrich Thus Spake Zarathustra Project Gutenberg eText

关于虚无主义的书籍

Nihilism, The Root of the Revolution of the Modern Age, Eugene (Fr Seraphim) Rose, Fr Seraphim Rose Foundation, Forestville, CA, l994,l995

Shows About Nothing: Nihilism in Popular Culture from The Exorcist to Seinfeld, Thomas S Hibbs, Spence Publishing Company, Dallas, TX, 2000

浪漫主义

说一个人很浪漫主义,就是说这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且是个人的心理想象为中心,有意无意地躲避现实。

现实主义:

生活中会听到这样对于某个人的评价:“这个人太现实了!”这种人生活中与人相处,感情归感情,除此之外一丝不苟,分得清清楚楚。

理想主义:

这种人很容易和浪漫主义者混淆。区别在于浪漫主义者是从自我出发,知道现实,却为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理想主义是从现实出发,认为现实会变得更加美好。所以,***人是理想主义者,但不应该是浪漫主义主义者。前者是有立足点的,后者往往是凭空臆想。

1、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

许多评论者认为达达主义(Dada),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朋克(Punk)这些运动都是虚无主义性质的,虚无主义也被定义为某些时代的特征。如:鲍德里亚(Baudrillard)称后现代是虚无主义时代。

虚无主义有时被认为是对于真理不存在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其最极端形式下很难被证实。因为某些人认为它包含着一种自相矛盾的谎言:如果真理并不存在是真的,“真理并不存在”本身就不是真的,这样证明自身的错误。对此更复杂的解释是,真理也许存在,但在现实中不可触及。

2、犬儒主义:西方古代哲学、伦理学学说。主张以追求普遍的善为人生之目的,为此必须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其所以称为“犬儒”,一是由于其创始人是在雅典一个名叫“快犬”的运动场讲学;二是由于其信徒生活刻苦,在大街上讲学时衣食简陋,随遇而安,形同乞丐, 被人讥为犬。

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为雅典的安底斯泰纳。他认为“美德是自足的”,“无欲是神圣的”;外在的物质利益,如财富、名誉、快乐及传统的文化、道德规范是违反人的自然,压制人的本性的东西,道德自由在于顺从自然;摈弃名誉、财富,藐视社会传统,克服欲望才是美德;并以过艰苦生活、锻炼抵制诱惑的精神能力为善。

扩展资料

犬儒主义核心思想

犬儒学派认为:人们的苦痛分两种,一种源自物质,另外一种是精神。而实际上精神上的幸福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满足。并且认为人类社会不公产生的本身不是阶级,而是家庭。即子女与父母关系的确立,丈夫和妻子对对方的唯一认同,家庭,子女,配偶的相对性是一切贪婪的根源,导致了社会的不公。

所以犬儒派提倡共妻共子,拒绝小家庭的模式。以此杜绝私有和不公。

犬儒还认为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富足是此消彼长的,所以由此产生了文明无用的理论。并且认为文明无法解决人的本位问题。所以倡导尽量少的改变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不因人的过多需求去改造自然,追求清静无为,小国寡民。

——虚无主义

——犬儒主义

虚无的解释 (1) [nothingness,nihility]∶荒诞无稽 (2) [sky]∶ 天空 高标连汗漫,向望接虚无。——柳宗元 《省试观庆云图》 诗 详细解释 亦作“虚无”。1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庄子·刻意》 :“夫恬惔 寂寞 ,虚无 无为 ,此天地之平而 道德 之质也。” 《文子·十守》 :“故静漠者 神明 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 《淮南子·俶真训》 :“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2)谓清静无欲, 无所 爱恶。 《素问·上古 天真 论》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 内守,病安从来?” 《吕氏春秋·知度》 :“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 :“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 高明 ;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 唐甄 《潜书·破祟》 :“ 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欲,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 (3)天空; 清虚 之境。 汉 司马 相如 《上林赋》 :“ 然后 扬节而上浮,凌惊风,历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 杜甫 《白帝楼》 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 罗大经 《鹤林 玉露 》 卷 十七 :“ 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 上山 。’皆极其 形容 。” 明 何 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 之九:“青壁结烟霭,缥缈凌虚无。” (4)谓荒诞无稽。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 :“ 忠信 谨慎 ,此 德义 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晋 葛洪 《 抱朴 子·论仙》 :“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 《列仙》 ,皆复妄作。” 宋 欧阳 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 :“ 老子 为书,比其馀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5)空无所有。 唐 杜甫 《热》 诗 之一 :“雷霆空霹雳, 云雨 竟虚无。”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 十方 院》 诗之一:“斗室虚无隘 九州 ,萧条还作采真游。” 鲁迅 《野草·求乞者》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6)指 想象 或 理想 。 刘师培 《南北文学 不同 论》 :“ 大抵 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 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 浩洋 ,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7)盲目地否定一切或 排斥 一切。 巴金 《谈< 灭亡 >》 :“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 革命 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 思想 。” 参见 “ 虚无主义 ”。 见“ 虚无 ”。 词语分解 虚的解释 虚 ū 空:虚无。虚实。虚度。虚名。虚左( 尊敬 地空出左边的座位,古代以左为尊)。空虚。乘虚而入。 不真实的:虚伪。虚假()。虚妄。虚惊。虚夸。虚构。虚传。虚张声势。 内心怯懦:做贼 心虚 。 不 自满 :虚 无的解释 无 (无) ú 没有,与“有” 相对 ;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 无故 )。无方(不得法,与“ 有方 ”相对)。无非(只,不过)。 无动于衷 。 无所适从 。 有

意思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浪漫主义者是就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具备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一词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1、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

2、犬儒主义:西方古代哲学、伦理学学说。主张以追求普遍的善为人生之目的,为此必须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其所以称为“犬儒”,一是由于其创始人是在雅典一个名叫“快犬”的运动场讲学;二是由于其信徒生活刻苦,在大街上讲学时衣食简陋,随遇而安,形同乞丐, 被人讥为犬。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

象征派在艺术上受英国拉斐尔前派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波特莱尔,音乐家瓦格纳及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法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巴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并对20世纪美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该运动主要在法国,欧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随者,如德国,比利时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81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