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喝茶的一些礼仪及喝茶的讲究呢?

谁知道喝茶的一些礼仪及喝茶的讲究呢?,第1张

婚嫁用茶的习俗古来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具史料记载,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时,茶就是作为陪嫁品首次进入西藏。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湘西少数民族的未婚男女,经常相聚一起对歌,如遇上意中人时,男青年通常会含蓄地发出邀请:“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睐,是因为茶树为常青树,是至性不移之物,正如明代郎瑛所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以茶为聘礼喻示人们对从一而终的幸福婚姻的向往和美好祝愿。现今,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区的男女青年订婚、受娉、婚宴等,仍离不开茶,分别称为定亲茶、受聘茶、新娘子茶、传茶等。

23、未婚少女茶规

流行于福建一带农村。未婚少女出外做客,不能随便喝别人的茶水,倘若喝了,就意味着同意做这家的媳妇。此习俗流传已久,当地认为茶树至性不移,结婚必以茶为信物,因此,未婚女子不可随便喝别人家的茶。

24、三 茶

旧时汉族婚俗。流行于江浙一带,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合茶”。此俗现已不常见,但在某些地区仍有遗风。行于湖南一带,指提亲、相亲和入洞房前三次所沏之茶。媒人上门提亲,沏以糖茶,含美言之意;男子上门相亲,姑娘送递的是一杯清茶,置贵重物品或钱钞于杯中送还女方,姑娘收受则为心许,入洞房前,以红枣、花生、龙眼等泡入茶中,并拌以冰糖招待客人,系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

25、食 茶

亦称“走媒”。旧时汉族婚俗,流行于浙江西部地区,媒人受男方之托,向女方提亲,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招待,俗称“食茶”。可用桂圆干泡茶,或用三只水泡蛋,加白糖拌和,当地称:“圆眼茶”和“鸡子茶”。

26、茶 礼

也称“下茶”、“聘礼茶”。定亲的聘礼。以茶为礼取茶种“不移”之意,寓其白头偕老。明代许次纾《茶疏》:“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此俗最迟宋已有之,延续至近代。 。

27、蒙古族订婚五道礼

蒙古族人订婚时,男方须向女方送五道礼:第一道由媒人送去一皮桶奶子酒;第二道由三个男人送去五壶奶子酒;第三道由男家的妇女上女家拜年,礼品是馍馍和手绢,手绢里包着茶叶、糖果和葡萄干;第四道是茶叶一包,白哈达一条和皮带一根;第五道是砖茶、糖果和酒。当地认为茶叶象征婚姻的美满和谐。

28、撒拉族以茶订婚

此习俗流行于内蒙古、辽宁一带撒拉族居住区。当青年男女相爱或男方家长看中某闺女,就由家长出面请媒人去女家说亲,如若同意,再由男方择定吉日,由媒人去女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主要包括砖茶及其他礼品,女方接受“订婚茶”,则表明婚姻关系以定。

29、总 茶

东乡族婚俗礼品。流行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及广河、和政等地区。订婚时,男方将一份彩礼送给女方“亲家伍”中的某一户,即表示向女方每个家伍成员送了礼,此份彩礼谓之总茶。下次议亲之事,则由另一家代为受礼,即家伍各户轮流接受总茶,表示许婚。

30、拿 茶

也称“干礼”。保安族婚俗礼品。流行于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礼品一般都以茶叶为主,故名拿茶。接受了拿茶的女子,不能再同他人婚恋。

31、吃 喜 茶

亦称“下定茶”。回族婚俗。男方备羊腿、牛肉、衣料、茯砖茶、米糕等表示吃穿不愁的礼品,女方回赠姑娘亲手缝制的白帽、布鞋、手巾等礼品,以示对未婚夫的关心。在仪式当天,男女双方各备茶点招待内亲。也有在女方应允后,由媒人于吉日将男方家的茯砖茶、衣料及红绿头绳送到女家,表示已经订婚。

32、送 茶 包

少数民族婚俗。流行于中国西北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聚居地区。男方先请媒人去女方说亲,若女方家长同意,男方就准备茯砖茶或毛尖、沱茶等,由媒人送往女家,即为“送茶包”。此后,男女双方可通过亲友了解对方的人品,以便确定是否缔结婚约。

33、侗族坐夜打油茶

族婚俗茶饮。在广西三江一带,侗族青年男女恋爱时兴“坐夜”,即双方相识后,约定小伙子去女家做客,到那天的傍晚时分,小伙子在屋外唱山歌,经反复试探,姑娘才开门让他进屋。先进行礼节性对歌,再进入倾诉衷情的对歌和交谈。对歌时,姑娘用打油茶招待小伙子。如果姑娘不提出休息,男方便不能离去,否则是不礼貌和不尊重女方,等姑娘再三提出休息后小伙子才能走。坐夜往往要延续到天亮才分开,通过多次活动,如果双方中意,再通过明媒正取正式结婚。

34、吃 细 茶

侗族婚俗茶饮。贵州侗族地区的男女青年相好定情并征得男女双方家长同意后,就择定吉日,男方带上一包糖和细茶亲自登门。女方父母将糖摆列桌上,将细茶泡好,请寨上族中长辈和亲戚朋友一起来吃,表示自家女儿已以订婚。如有人再来提亲,女方父母就直言相告:“我家的妹崽子已经吃过细茶了。”

35、献 茶 示 情

流行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婚俗。每当农历正月十五夜晚,男女青年欢聚,献茶对歌,谈情说爱。所用茶为打油茶,吃茶前先歌,女问男答。女的献茶分四道:第一碗茶碗上放筷子两双,以探男方有无对象;第二碗茶有碗无筷,试探男方智能如何;第三碗茶碗上放一根筷,试问男方是否钟情于女方;第四碗茶上放一双筷子,表称心如意,双双对对。每献一碗茶就对一次歌,歌对得顺,茶献得勤,恋情倍增。献茶以成为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

36、蜂蜜芝麻茶

云南拉祜族婚俗茶饮。拉祜族视茶为高尚礼品,青年人定亲均以茶为礼,姑娘出嫁时,用炒熟的芝麻和蜂蜜泡茶招待宾客,寓意未来生活甜蜜。

37、佤族订婚礼茶

云南佤族婚俗。当地男女青年确定恋爱关系后,男方要向女方父母正式求婚。事先,男方家里杀鸡敬神,以求神灵保佑联姻顺利,再向女方赠送茶叶、芭蕉、酒等礼品,请女方家族的长辈分享,意在取得全体族人对婚姻的认可。

38、德昂族以茶求婚

云南德昂族流行以茶求婚,德昂语称“登用”。此婚俗只在女方父母拒绝男方求婚,而姑娘本人又愿意嫁给男方时才会发生。小伙子征得姑娘同意,在约定的时间、地点把姑娘接走。男方须将一包干茶悄悄挂在女家门口,表示姑娘以离家。两天后,男方须请媒人再带一包茶叶、一串芭蕉和两条咸鱼到姑娘家提亲。如果女家收下礼物,即表示同意这门婚事,如果退回礼物就说明坚决反对,男方只得将姑娘送回。

39、白族彩礼茶

云南白族青年从订婚到结婚要送两次礼,订婚时送小礼,结婚时送大礼。小礼包括茶、烟、酒、糖以及红、蓝、黑、紫等六色布,六色金银首饰。大礼包括茶等水礼及各式衣服20套,还 有嫁妆钱。

40、新 婚 请 茶

汉族婚俗,见于现代各城市。婚礼除宴请男女双方至亲好友外,实行喜事新办,宾客前来祝贺,只泡清茶一杯,摆糖果、瓜子等几种茶点招待,即节约又热闹亲切。

41、新 婚 三 道 茶

亦称“行三道茶”。新婚男女在拜堂成亲后饮用:第一道是两杯白果汤,第二道是莲子红枣汤,第三道是茶汤。新郎新娘双手接过第一道茶,对着神龛作揖以敬神;第二道茶敬父母;第三道茶一饮而尽。意在祈求神灵保佑新人白头到老,夫妻恩爱,同时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42、苏 州 跳 板 茶

旧时苏州婚礼茶俗。新女婿和其舅爷进门后,稍坐片刻,女家即撤掉台凳,在左右两边靠墙处各放两把太师椅,新女婿和舅爷坐头二坐,另两位至亲坐三四坐。然后由“茶担”托着茶盘,表演“跳板茶”,向四位宾客献茶。由于托着木板茶盘跳舞献茶,故称跳板茶。

43、新 娘 茶

江西婺源一带的婚俗。姑娘出嫁前,要用红丝线把翠绿的嫩茶芽扎成瑰丽的花朵,称为“茶花”。婚礼结束后,新娘用“茶花”孝敬公婆及款待贵宾。来宾品尝佳茗,夸赞新娘,祝福婚后家庭幸福和谐。以后由此派生出用红丝线把茶叶扎成“婺源墨菊”等名茶,融饮用、观赏、技艺于一体。

44、烧 新 茶

甘肃南裕固族婚俗。男女青年结婚第二天天亮之前,新娘第一次到婆家厨房点燃灶火,俗称“生新火”再用新锅熬一锅新茶,曰“烧新茶”。茶烧好后,新郎请来全家老小,按辈分一一向新娘介绍称谓。新娘则为全家每人舀一碗酥油茶

45、腌 茶 酒

汉族婚俗茶食。新娘招待闹新房客人的便宴。流行于陕南大巴山地区的婚俗。新婚之夜,新娘将娘家腌制的“嫁妆菜”装于碟中,放在桌上,并配有美酒。闹新房的宾客边饮酒边品茶,新郎新娘要按闹新房宾客的要求表演节目。

46、腌 菜 茶

陕南大巴山婚俗,新婚次日清晨,新娘摆出娘家腌制的“嫁妆菜”,沏上巴山香茗,请来宾和双方亲友品尝。席间以唱歌助兴。

47、送 喜 茶 钱

土家族婚俗。土家族青年男女结婚后第二天早晨,由新郎引领,新娘端着茶盘,向前来贺喜的亲友、长辈敬茶。此时,长辈要向新婚夫妇赠送“喜茶钱”,祝他们婚姻坚贞不移。

48、新 婚 交 杯 茶

湖南婚俗茶饮。新婚夫妇拜堂入洞房前饮用。交杯茶具用小茶盅,茶水为煎熬的红色浓汁,要求不烫也不凉。由男方家的姑娘或姐嫂用四方盘盛两盅,双手献给新郎新娘,新郎新娘用右手端茶,手腕互相挽绕,一饮而尽,不能洒漏汤水。交杯茶象征夫妇恩爱,家庭美满。

49、新 婚 合 杯 茶

云南南部婚俗茶饮。青年男女举行婚礼,都须共喝一杯茶,称为“合杯茶”。是以普洱茶泡成的红艳茶汤,象征喜庆吉祥,预示夫妻恩爱,白头到老。

50、新 婚 抬 茶

亦称“抬茶敬客”。是湖南桃江一带的婚俗。新婚之日,新郎新娘要给贺喜的人抬上擂茶,等客人入坐后,新郎新娘双手恭敬的将盛茶的茶盘抬起,每桌放一盘,送给客人,故称“抬茶”。新婚夫妇抬茶时,接到茶的客人都须送一句吉祥话,多用双关语,称作“赞花词”。

51、闹 花 夜

湖南中部农村婚俗。在结婚前一天晚上,男家答谢众亲友以往对孩子的关照,特举行茶宴和酒宴款待。一般先办酒宴,再办茶宴。茶宴时,请民间艺人演唱花鼓戏,边吃边听。一般是清茶加茶点,也有用擂茶的。

52、陪 嫁 茶 树

云南德昂族婚俗。成亲时,女方陪嫁除自用衣物外,还要陪嫁几棵茶树种到男家。茶树必须是姑娘亲自培育的,表示爱情永恒。如果离婚,则将茶树归还女家。

53、红 糖 油 茶

云南僳僳族婚俗茶饮。举行婚礼时,女方家要在油茶中加红糖,配制“红糖油茶”奉献给客人们在喝“红糖油茶”之前,要先喝一杯苦味浓茶,以祝新婚夫妇同甘共苦,先苦后甜。

54白 族 闹 棚 茶

云南白族婚俗茶饮。白族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在接新娘的头天晚上举行“闹棚”,即邀请亲戚朋友来家聚会,喝茶吃糖果等,同时请人唱以板凳为道具的简单而又热闹的“板凳戏”,以表喜庆。按白族习惯一般喝雷响茶。

55、景颇族新婚舂茶

云南盈江景颇族婚俗。结婚之日的午夜,新郎新娘被寨内的青年拉到楼下的石臼前,石臼内放着茶叶、鸡蛋、姜、蒜等。青年人戏逗新婚夫妇同持一根木棒舂捣石臼,且连续捣十下才能停。舂茶的意义在于表示新婚夫妇共同生活幸福美满。

56、藏族婚礼茶

藏族聚居地的婚俗茶饮。新娘到夫家,有向夫家客人献茶的风俗,俗称婚礼茶。献茶时,新娘要唱歌,客人和唱。新郎新娘还要献茶谢媒人。最后,要唱以茶为内容的“送宾歌”。

57、瑶族新婚敬茶

广西瑶族姑娘出嫁时的礼仪。新娘出嫁到夫家,均由陪娘撑伞来代替花轿。当送亲队伍到男方所在的寨子,男方将煮好的茶水盛在茶盘的小茶盅里,由男方专人向新娘和送亲人一一敬茶,并唱山歌互致敬意。最后,来到新房前敬茶对歌,放鞭炮,然后送入洞房。

58、壮乡敬茶筛鞋

广西壮族聚居地婚俗。壮族青年结婚,女方姐妹都要到男方送亲。拜堂后,由送亲的人唱一组“十说歌”,内容是要男方多关照、教诲他们的亲姐妹。接着男方摆酒席,并举行敬茶敬酒筛鞋仪式,由男方捧出一面竹筛,依次来到女方送亲者的面前,送亲者依次将准备好的礼鞋放入竹筛内送给男方,男方也将红包依次送给送亲者们作谢。其寓意是夫妻和睦、吉祥。整个筛鞋过程以歌代话,互问互答,热闹有趣。

59、新 人 茶

贵州侗族聚居地区的婚俗茶饮。新人结婚之日,在喜气洋洋的洞房内,不论白天或晚上,桌上都摆着糖果和茶水招待贺喜的客人。客人到来,必须唱支歌或说些吉利话,烘托喜庆气氛。新郎新娘将香茶斟满,托起红漆茶盘送到唱歌客人面前,请他喝茶吃糖,称吃新人茶,并说:“多谢贵言相赠”。

60、塔吉克族问安礼茶

新疆塔吉克族聚居地的婚俗。塔吉克族青年结婚一周后,新郎须在好友的陪同下,带着油馕去向岳父母请安,称为“问安礼”。岳父家则杀鸡炖肉款待女婿和客人。女婿告辞时,岳父母要回赠礼品,一般是一个精美的茶叶袋、十个鸡蛋、一条腰带。塔吉克人喜欢饮茶,茶是富裕的象征,岳父母赠送茶叶袋,表示祝愿女婿家兴旺发达。

61、畲族宝塔茶

福建福安松罗一带畲族聚居地的婚俗。新娘过门时,男方要带四位轿夫到女家,一进门,女家便将五大碗茶叠为三层:一碗作底,中间码三碗,上面再压一碗,形似宝塔。敬茶须干净利落,接茶时则须一定的技巧,先用牙齿咬住最上面的茶碗,,再用右手手指夹住中间三碗,最后左手端住最底下的茶,然后,分送给四位轿夫,且一气喝完碗中茶水。

62、福安新娘茶

福建福安婚俗。拜堂第二天,新娘上堂拜见夫家女眷,并敬糖茶。糖茶用茶叶、红枣、冬瓜糖、冰糖、炒花生冲泡而成,沏入小茶盅。新娘茶甘甜可口,象征新娘从此与夫家女眷相处和睦,生活甜蜜。女眷们喝完新娘茶,要向新娘回赠红包作为见面礼。

63、台湾婚礼茶宴

台湾婚礼茶俗。婚礼开始后,在礼堂一端设泡茶区,中间放茶车一部,两边各两部,并用鲜花连接。礼堂的中间摆一长桌,桌上摆茶点与料理。等宾客到齐之后,新人来到泡茶区,新娘表演茶艺,新郎则向父母、证婚人等敬茶,仪式举行约一小时左右,然后,在音乐声中送客,婚礼结束。

64、跪 茶

旧时广东顺德婚俗,是当时新媳妇初见公婆时的敬茶礼仪。新娘来时,男方堂屋先备好一张八仙桌,桌上有茶壶一把,茶盅两个。新娘跨进堂屋,必须跪行到方桌前,叩头三次,再跪行至桌后,又叩头三次,然后直起身给公婆敬茶,每人一杯。此礼节今已不存在。

65、新 娘 茶

广州、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婚俗茶饮。用上等茶叶冲泡,茶中放红枣,寓吉庆之意。新娘初过门叩见公婆,必备新娘茶恭请公婆饮用;公婆接茶略为啜饮,连呼:“好甜,好甜!”并回赠红包答礼。然后,新娘按辈分亲疏向其他长辈、平辈和贺客一一奉茶致敬。现代婚礼茶俗日趋简化,奉新娘茶一般与婚宴结合进行。

66、摆 茶 宴

旧时四川西部丘陵地带的婚俗。新婚第二天,新娘拿出从娘家带来的糖果、瓜子、茶叶等,招待男方的亲友和宾客。

道茶礼仪: 第一、茶具一定要洁净,包括茶杯、茶壶、托盘及装茶叶的罐、盒。 第二、取茶叶要用专用的器皿----竹制或木制的茶勺,也可用不锈钢或陶制的勺代替,不要用手抓 第三、要用双手敬茶,杯把在客人的右边。敬茶时要用茶托盘,如果没有,也要用小茶碟,一手托着小茶碟底部,一手扶着茶杯,双手捧上。手指不能触及杯沿。 第四、第一杯差要敬给来宾中的年长者,如果是同辈人,应当先请女士用茶。 第五、浅茶满酒。说的是给客人斟酒要倒满,敬茶只需七八分满。 茶文化: 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 《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茶道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日本茶道 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48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