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 钱锺书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后,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文学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女士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绛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围城》中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辛楣道:“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庆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这段话出自《围城》第五章: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在这个单元中,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
作者在这一单元里,还为下一单元的闹剧准备了新角色: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他们和方、赵结伴由沪启航南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社会”。发生在这个“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和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系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钱氏旧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极具历史人文价值。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古往今来,无数风云人物留下自己的爱情故事,然而我却认为,唯有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做到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 势均力敌的初见
1932年,21岁的杨绛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在这里,她遇见了自己一生的爱人-钱钟书。
和很多才子佳人的相遇类似,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一位谈吐机智幽默温文尔雅的青年才俊邂逅了一位活泼可爱的俏佳人。
两人的初见十分美好,双方聊的很愉快。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杨绛和钱钟书的第一次相遇便占了前两条,可谓是幸运之至。
而这份 看似偶然的幸运也是两个优秀的人不断努力的必然 。
杨绛,1911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家教严格,父母并未因为她是女儿而轻视她,反而很重视杨绛的教育,让杨绛接受和男孩相同的教育。
杨绛聪明伶俐,意志坚定,她本打算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却因为当时清华大学在南方没有招生名额而考入了东吴大学,但是杨绛并没有放弃,她努力学习,积极争取去清华大学借读的机会。
而钱钟书,和杨绛一样,也是书香之家出身,家教同样比较严格。钱钟书本人也极富学识,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外语成绩和中文成绩几乎满分,年纪轻轻便是清华大学的风云人物。
两个有着共同兴趣的优秀的人一旦相见,便犹如金风玉露的相逢,初见面,便胜却人间无数。
知乎上曾经有知友分享过自己最喜欢女朋友的一点便是两人之间旗鼓相当。
爱情从来不是凭空得来的,势均力敌的两个人更容易遇见爱情。
2 、珠联璧合的婚姻
我遇到你时从没想过结婚,直到遇到你之后,才想结婚。
钱钟书和杨绛认识半年后便订婚,认识3年后结婚。
婚后,杨绛并没有像当时很多女性那样相夫教子,完全退到钱钟书身后,成为家庭主妇。相反,她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依然进行创造,两个人之间互相阅读对方的著作,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钱钟书写《围城》时会先让杨绛看一遍,杨绛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想法,钱钟书便对此进行修改,如此这般,历经两年,终于写出了轰动文学界的名著。
杨绛也写出了多部好看的文学著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隐身衣》《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等。
好的爱情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 。
3、 互相包容的相处
钱钟书虽然过目不忘,博学多才,但是他有个很严重的缺点:自理能力很差。
在杨绛怀孕期间,他在家做家务,不是把房东家桌布弄脏了,就是把家里的门轴弄坏了,帮了很多倒忙。
而孕中的杨绛,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温柔地安慰他,让他不用沮丧,他搞不定的可以交给自己,自己能够妥善解决这些小麻烦。
反观当下,现在很多人的婚姻,有很多相爱的情侣相处时因为谁洗碗,谁看孩子,谁做饭,谁管钱等等生活琐事发生争吵。
妻子认为丈夫不体谅自己照顾孩子做家务的劳累,丈夫认为妻子不关心自己在工作中的苦闷。
最后双方渐行渐远,不得不以离婚收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情侣之间的相处难免有摩擦,只有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双方才能走的长远 。
4 、相濡以沫的一生
钱钟书曾称赞杨绛“ 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转眼间, 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竟然携手走过了六十三年 !
这 六十三年 来,他们共同经历了太多的生活考验,有乍然成名的欣喜,有被下放的艰辛。
钱钟书写的《围城》出版后,声名大噪,很多年轻女读者想要认识他,而钱钟书并没有心动,也没有与他人暧昧,依然深爱着杨绛。
1970年左右,钱钟书与杨绛同时被下放,下放后的生活略显困顿,可是他们并没有互相埋怨,依旧恩爱如初,两个人抓紧一切机会相处,还传出“菜园相会”的美谈。
好的爱情 不是轰轰烈烈,不是香车豪宅,不是百依百顺,而 是不管贫穷还是富裕,不管顺境还是逆境,不管健康还是疾病,我们将一起携手度过,共同患难,共同享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钱钟书杨绛夫妇向被视为之死靡二的神仙眷侣。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一生身和共住,意和同事,人间少有。钱杨姻缘堪称当代现实版的“金木良缘”。
“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这是汤显祖《牡丹亭》里的题词,在钱杨身上,我们看到了真实。过去百年,这样的尽善尽美的夫妇组合,学界中差不多只有冰心和吴文藻等寥寥数对可以比肩。论性情相契、话语共通,知感相照,即便是他们,也是略逊一筹的。
但是,钱钟书一生只爱过杨绛一人吗?似乎又不是。实际上钱钟书先生年轻时也有不少八卦,只是当事人都避而不谈,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只是作为一种绯闻一直流播在几代学者圈中。谈者眉飞色舞,听者兴味盎然,成为有趣的学林掌故。
忝为重度不治脑残钱粉,必须说说敝人的一点“探索与发现”,才真对得起钱先生多年的法乳沾丐之恩。
老辈人物盛传,钱钟书先生在清华期间,心目中的“绿鬓红颜”实际是赵萝蕤女士。
what?who?赵萝蕤是谁?这人现在的朋友可能都挺陌生,沧海沉浮,真成了古董人物了。现在的文青佛系,流行的是林徽因,流行的是李子柒,流行的是江一燕,而在民国时代,我们知道,大部分人的心中,“第一才女、第一名媛、第一美女”三体一位的,旧派属周炼霞,新派是赵萝蕤。
赵萝蕤出身名门,负笈名校,著名“白富美”,典型“高大上”,缥缈芳华,又锦心绣口,首译《荒原》与《草叶集》,为艾略特亲宴誉美,在1946年和1948年分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此后长期执掌燕大、北大西语系。这是民国时代知识女性最辉煌的学历、殊荣甚至成就了。
吴学昭的《听杨绛谈往事》一书中曾隐约提及,在清华时,杨绛与赵萝蕤往来颇密,差不多就是现在所谓的闺蜜:她们一起学过昆曲;赵萝蕤倒追陈梦家,陈氏清贫出身,不但住在赵家,生活费都需赵萝蕤筹措,赵父嫌弃陈穷断赵资金以相逼迫,还是赵萝蕤每月向杨绛借钱才得渡过难关,可见彼时二人关系之好。
那时,追求赵的人也多,据杨先生回忆,意气风发的赵萝蕤还曾不乏自得地问杨绛:“一个女的只被一个男的爱,够吗”若此话当真,这是赵萝蕤门第、才华和美貌兼具的底气,也是傲气。
时人对赵萝蕤的相貌、才情、气质是特别多推崇的。1950年代,赵萝蕤已是中年妇人,写《一滴泪》的巫宁坤先生车站乍见,还是惊为天人,感叹“风度不减当年”。
赵最晚,在1932年前后入清华研究院念书时,与杨绛、钱先生认识,但互闻其名的时间应该更早。据说《围城》里唐晓芙的原型就是赵萝蕤,而非杨绛先生所暗示的是她本人。比如著名学者扬之水女士的<<读书>十年(二)>中, 直接写到,“想起陆灏曾提到,施蛰存对他讲,《围城》中唐晓芙的原型即是赵萝蕤,钱当年是追求过她的”(页36)。施蛰存先生是钱钟书同辈学人,多有往来,又是诚笃君子,这样的话是不会乱说的。
在《围城》中,作者钱钟书是如此浓墨重彩的描绘唐晓芙的出场:“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恪守天生的限止,不要补偿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这大约就是钱钟书心目中的女神形象吧
实际上,熟悉现代文史的明眼人也不难看出,《围城》中唐晓芙的姓名、形貌、性情、行事种种也多与赵萝蕤“暗合”而异于杨绛,所谓“李唐赵宋”“牵芙连蕤”的隐语更是昭然若揭。可叹杨绛先生晚年,还反复对外解释,唐小芙的原型是她自己。也许男欢女爱还是难得糊涂最好,不然此后岁月都不知如何安顿。
至于,钱先生另外一位绯闻对象何灵琰女士,是钱氏门下唯一女弟子,也是民国名媛,陆小曼“干女儿”。40年代,钱钟书受命担任何的家庭教师,两人有些“瓜田李下”之嫌,比如每晚饭后“一起看星星看月亮”的暧昧,比如动笔中的《围城》一写完就念给何听——杨绛先生至死都以为自己是“第一读者”),比如何私藏的那批二人往来私信(见何晚年的回忆文章),这些亲密举动早超出“袁子才待女弟子”的楚河汉界,不免让人想入非非。
只是这个八卦,终究“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要坐实证据不足,有那么点捕风捉影,所以存而不论,论而不议,一笔带过也罢。若我日后读书中有发现新材料,再向大家汇报情况。
可惜,赵萝蕤似乎对钱先生颇为轻视,“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这段暗恋无疾而终。
赵萝蕤选择了一见倾心的陈梦家——这位才华可与钱钟书势均力敌的文史天才,称“独赏梦家长衫落拓有中国文学家气息”。为什么不满意钱钟书先生?从杨绛先生的回忆录中,我们知道,清华时代的钱钟书,20来岁毛头小伙子,是比较木讷的,清华呆了四年,周边景点都从来没逛过,穿衣打扮也随随便便,不善言辞,眼神呆滞,直来直去,一点都不风流倜傥,和时人眼中“即便受训也风采绝佳”的陈梦家可能差距不小,应该是如今高校里也经常可以看见的,只知读书出门三里找不到校门的学霸形象。
这样的书呆子,可以推测,怎能赢得赵萝蕤这样喜欢浪漫,“即使是煮菜时也会拿本书,稍有闲暇就弹琴吟诗”的“燕京名校花”的芳心?
即便到了晚年,赵萝蕤不知怎的,还是对钱钟书先生不满意。同样在上述扬之水《读书》十年》中,谈及钱氏,赵略有讽刺,“以后的几十年,我们几乎再没有来往,形同路人”,“我只读了他的两本书,我就可以下结论说,他从骨子里渗透的都是英国十八世纪文学的冷嘲热讽。十七世纪如莎士比亚那样的博大精深他没有,十九世纪,如拜伦雪莱那样的浪漫,那样的放浪无羁,他也没有,那种搞冷门也令人讨厌,小家子气。以前我总对我爱人说,看书要看伟大的书,人的精力只有那么多,何必浪费在那些不入流的作品,耍小聪明,最没意思。”
可叹一代文宗钱先生在赵萝蕤那里,竟然一辈子都是不及格。而钱先生在《围城》中,对陈赵也是频放冷箭,刻薄至极,酸劲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陈赵这对伉俪情深的如意眷侣,下场极为凄惨。
1966年9月3日那个风雨之夜,与上海的傅雷同一天,不堪迫害和凌辱的陈梦家遗言“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子耍了”,在家上吊自杀,与爱人不辞而别。那晚,已是神经衰弱的赵萝蕤在另外一个房间早早睡下,全然不知,隔天开门即目击此人间惨况,从此精神分裂,此后四十年一直濒临人鬼之界,未亡之人,丁香独自,孑然半生,舔伤噬骨,每天要吞服大量的药物来保持神志。
这一对民国最有才华最纯良宽厚的夫妇璧人,只求偕隐乱邦,与世无争,如此卑微的愿望竟然也不被那个率兽食人的荒蛮年代容忍,再绝代的风华、再绵长的感情和再崇高的尊严,都被瞬息捏碎击毁为一死一疯。我每次读过去事,遥想当年情境,都感悲凉一点一点渗透到纸面上来。
过去百年,我最喜欢的文化人,恰好是陈梦家和钱钟书,而最推重的真“女神”,是赵萝蕤女士。“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青史成灰,人间有罪,不是所有善美都有善报。
人世间,男女情感的事情,真是说不清楚。不是你好我好就大家可以真的好,一切鸳鸯谱仿佛冥冥中遥有契合,悄有安排。钱赵虽没有缘分,匆匆而过,但也各自邂逅“对的人,以对的态度”,分别成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传说。
一生厮守
钱钟书的“初恋”是赵萝蕤,当事人虽然不曾承认,但大概是实情;后来钱钟书和杨绛琴瑟相和恩爱一生也是事实。只是可惜都那么好的人,只因暗恋的心水流花谢,最终连朋友都没有做成,徒增一段雨愁烟恨。后来,已臻百岁的杨绛先生在与吴学昭的言谈集《听杨绛谈往事》中,对当年“闺蜜”赵萝蕤也没什么好感,多有挖苦,真真“塑料花姐妹情”,这其中是否有燕妒莺惭的情感成分,我就不妄下断言了。
只是,我们还是需要感谢,当初面对这几个人时,爱神丘比特的箭没有乱射,给江湖留下了这么几段美丽的爱情传说。真的,美好的情感故事,当律回岁晚冰霜少之季,会歌声伺起,慢慢改变世界的口味,送予徘徊“围城”内外的众生很多信心。
晚,闲谈几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