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1件乐器独奏(如钢琴奏鸣曲)或 1件乐器与钢琴合奏(如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小提琴奏鸣曲,长笛与钢琴合奏的长笛奏鸣曲等)。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如下:第1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2乐章为慢板,用变奏曲式、复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3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段式;第 4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奏曲 音乐体裁的一种。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另有两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复协奏曲(或和双重协奏曲)、三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三重协奏曲,单乐章的小协奏曲,乐队与乐队竞奏的控化的大协奏曲等。控化的协奏曲多用三乐章的套曲曲式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古典乐派及浪漫乐派的部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多采用双重呈示部,先由管弦乐队演奏第一个呈示部,之后独奏乐器加入演奏,随后由独奏乐器为主演奏另一个内容不完全一样的第二个呈示部。除此外,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再现部结束、结尾开始前的主和弦第二转位和弦后安插由独奏乐器演奏的华彩乐段,并用属和弦上长时值的颤音过渡至管弦乐合奏的结尾。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87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64htm
要说二十世纪优秀的室内乐,好听又耐听的,柯达伊在1905~1920间创作的几部作品,都可以入选:《第一弦乐四重奏》(OP2),《第二弦乐四重奏》(OP10),《大提琴奏鸣曲》(OP4),《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奏》(OP7),《大提琴独奏奏鸣曲》(OP8),《为双小提琴和中提琴而作的小夜曲》(OP12)。这些作品都以相似的构思和趣味而显现出共同的艺术特质:来自古老匈牙利民歌的音乐素材,丰富的旋律创意,完美的曲式结构,出色的平衡感,精炼而又精湛的个性音乐语言。
身处二十世纪又基本保留传统调性;采用严谨的曲式结构又偏好复调技法;运用西欧的和声技巧却又根植于匈牙利民间音乐和乡村文化……柯达伊的音乐风格因此而常被人用走向两极的词来描述:传统性或现代性。还是他的挚友及同好巴托克(他与柯达伊一生都致力于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及运用)说得好:柯达伊并不真正在意那些现代先锋所热衷讨论的无调性、双调性或复调性,也不寻求酒神的沉醉,他的音乐是基于一种内在的凝视和沉思。这种凝视可以穿越古老的马扎尔人的历史。
柯达伊作品精选
I Andante poco rubato - Allegro
音乐:
Kontra Quartet - KODALY: String Quartets No 1 and 2 / Gavotte
I Andante poco rubato - Allegro
Kontra Quartet - KODALY: String Quartets No 1 and 2 / Gavotte
II Lento assai, tranquillo
音乐:
Kontra Quartet - KODALY: String Quartets No 1 and 2 / Gavotte
II Lento assai, tranquillo
Kontra Quartet - KODALY: String Quartets No 1 and 2 / Gavotte
III Presto - Più moderato - Presto
音乐:
Kontra Quartet - KODALY: String Quartets No 1 and 2 / Gavotte
III Presto - Più moderato - Presto
Kontra Quartet - KODALY: String Quartets No 1 and 2 / Gavotte
IV Allegro - Allegretto semplice - Adagio - Allegretto - Allegro - Allegro grazioso - Presto - Andante espressivo - Vivace - Presto
音乐:
Kontra Quartet - KODALY: String Quartets No 1 and 2 / Gavotte
IV Allegro - Allegretto semplice - Adagio - Allegretto - Allegro - Allegro grazioso - Presto - Andante espressivo - Vivace - Presto
Kontra Quartet - KODALY: String Quartets No 1 and 2 / Gavotte
▲ OP2
Kodaly: String Quartet no2, op10 - 1 Allegro
音乐:
Hagen Quartett - Dvorák: String Quartet No12 "American"; Cypresses / Kodály: String Quartet No2
Kodaly: String Quartet no2, op10 - 1 Allegro
Hagen Quartett - Dvorák: String Quartet No12 "American"; Cypresses / Kodály: String Quartet No2
Kodaly: String Quartet no2, op10 - 2 Andante Quasi récit - Allegro giocoso
音乐:
Hagen Quartett - Dvorák: String Quartet No12 "American"; Cypresses / Kodály: String Quartet No2
Kodaly: String Quartet no2, op10 - 2 Andante Quasi récit - Allegro giocoso
Hagen Quartett - Dvorák: String Quartet No12 "American"; Cypresses / Kodály: String Quartet No2
▲ OP10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Op4: I Fantasia - Adagio di molto
音乐:
Jiri Barta - Kodaly: Sonatas for Cello and Piano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Op4: I Fantasia - Adagio di molto
Jiri Barta - Kodaly: Sonatas for Cello and Piano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Op4: II Allegro con spirito
音乐:
Jiri Barta - Kodaly: Sonatas for Cello and Piano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Op4: II Allegro con spirito
Jiri Barta - Kodaly: Sonatas for Cello and Piano
▲ OP4
I Allegro serioso, non troppo
音乐:
Julia Fischer;Daniel Muller-Schott - Violin and Cello Recital: Müller-Schott, Daniel / Fischer, Julia - KODÁLY, Z / SCHULHOFF, E / RAVEL, M / HALVORSEN, J (Duo Sessions)
I Allegro serioso, non troppo
Julia Fischer;Daniel Muller-Schott - Violin and Cello Recital: Müller-Schott, Daniel / Fischer, Julia - KODÁLY, Z / SCHULHOFF, E / RAVEL, M / HALVORSEN, J (Duo Sessions)
II Adagio
音乐:
Julia Fischer;Daniel Muller-Schott - Violin and Cello Recital: Müller-Schott, Daniel / Fischer, Julia - KODÁLY, Z / SCHULHOFF, E / RAVEL, M / HALVORSEN, J (Duo Sessions)
II Adagio
Julia Fischer;Daniel Muller-Schott - Violin and Cello Recital: Müller-Schott, Daniel / Fischer, Julia - KODÁLY, Z / SCHULHOFF, E / RAVEL, M / HALVORSEN, J (Duo Sessions)
III Maestoso e largamente, ma non troppo lento -
音乐:
Julia Fischer;Daniel Muller-Schott - Violin and Cello Recital: Müller-Schott, Daniel / Fischer, Julia - KODÁLY, Z / SCHULHOFF, E / RAVEL, M / HALVORSEN, J (Duo Sessions)
III Maestoso e largamente, ma non troppo lento -
Julia Fischer;Daniel Muller-Schott - Violin and Cello Recital: Müller-Schott, Daniel / Fischer, Julia - KODÁLY, Z / SCHULHOFF, E / RAVEL, M / HALVORSEN, J (Duo Sessions)
▲ OP7
I Allegramente - Sostenuto ma non troppo
音乐:
Ani Kavafian;Joseph Silverstein;Paul Neubauer - DOHNANYI, E: Serenade in C Major / KODALY, Z: Serenade / BARTOK, B: Sonata for 2 Pianos and Percussion
I Allegramente - Sostenuto ma non troppo
Ani Kavafian;Joseph Silverstein;Paul Neubauer - DOHNANYI, E: Serenade in C Major / KODALY, Z: Serenade / BARTOK, B: Sonata for 2 Pianos and Percussion
II Lento ma non troppo
音乐:
Ani Kavafian;Joseph Silverstein;Paul Neubauer - DOHNANYI, E: Serenade in C Major / KODALY, Z: Serenade / BARTOK, B: Sonata for 2 Pianos and Percussion
II Lento ma non troppo
Ani Kavafian;Joseph Silverstein;Paul Neubauer - DOHNANYI, E: Serenade in C Major / KODALY, Z: Serenade / BARTOK, B: Sonata for 2 Pianos and Percussion
III Vivo
音乐:
Ani Kavafian;Joseph Silverstein;Paul Neubauer - DOHNANYI, E: Serenade in C Major / KODALY, Z: Serenade / BARTOK, B: Sonata for 2 Pianos and Percussion
III Vivo
Ani Kavafian;Joseph Silverstein;Paul Neubauer - DOHNANYI, E: Serenade in C Major / KODALY, Z: Serenade / BARTOK, B: Sonata for 2 Pianos and Percussion
▲OP12
巴托克早期的创作试图将德国音乐和十九世纪匈牙利音乐技法相结合,但很快发现德国浪漫派的交响音乐结构和配器与匈牙利当下的艺术歌曲或维尔本科斯舞曲(VERBUNKOS)并不能真正相容。直到他追随柯达伊开始民间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发现了留存于匈牙利乡村的古老的农民旋律,这个作曲困扰才得以解决。与巴托克的大型器乐作品相比,柯达伊在器乐作品中所运用的民间音乐材料在相当程度上更多地保持了其原始性。
同为匈牙利音乐家的惺惺相惜,在两位作曲家的平行之路上,显现的是创作思想和艺术观念的相互渗透;而在一位演奏家和作曲家的交集上,就绽放出绚丽而奇异的花朵。将一位匈牙利演奏家和作曲家连结在一起的,是柯达伊的杰作《大提琴独奏奏鸣曲》。
自巴赫的《独奏大提琴组曲》(1717年)之后的近两百年,为无伴奏大提琴作曲这个领域,几乎成为空白。显然,在一件弓弦乐器上驾驭多声部的创作能力,对于多数作曲家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深谙复调技法的柯达伊,却正可以大展其能。柯达伊的《大提琴独奏奏鸣曲》自1915年问世以来,便刷新了音乐史有关无伴奏大提琴曲目的记录,不仅如此,这部作品还被视为新一代大提琴全面演奏技术的试金石,并堪称发展大提琴演奏技法的里程牌式作品。巴托克曾以《匈牙利的新音乐》为题撰文称颂柯达伊这部作品的独创性:“我们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完全找不出一点相似性。”
许是因为此作不仅技法全面而艰深,且彰显出极强的民族个性,二十世纪的大提琴大师灌录此曲的唱片录音并不多见。值得庆幸的是,上个世纪在琴技上可俾睨群雄的大提琴家斯塔克,竟然恰好是这位一生挚爱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同乡,于是有了连作曲家本人都称赞认可的旷世名演:“如果你在第三乐章把渐慢去掉,你的演绎就是经典之作(the Bible performance)!”这句话是1967年柯达伊去世前不久对斯塔克说的。别看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评价,对于一部极端炫技、风格又独树一帜的作品而言,它不仅暗含了斯塔克在大提琴技术上的无可挑剔,更意味着艺术风格与气质把握的无可替代。
三十年来,斯塔克几乎是在作曲家柯达伊的亲自指点下,慢慢成就了这部作品的经典演绎。1939年,年仅15岁的斯塔克在布达佩斯演奏了《大提琴独奏奏鸣曲》(包括为柯达伊的私人演奏和公开音乐会),严苛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仅对少年天才演奏的第二乐章略表赞同,并批评斯塔克的第一乐章速度太快,第三乐章的各变奏之间停顿太多。大约十年后,已定居美国的斯塔克又得到了两次受教的机会——柯达伊的海外指挥巡演令两位匈牙利同乡再度相聚。又经历了多年的揣摩与历练,斯塔克终于获得了作曲家对他演奏这部作品的最高可:“the Bible performance”。
同多次录制巴赫“大无”一样,柯达伊的《大提琴独奏奏鸣曲》,斯塔克也录有四次:1948 (in Paris),1950(in New York) ,1956(in London),1970(in Japan)。也许是出于早期78转唱片容量的考虑,或是对作品哀婉情绪控制上的考虑,前几次录音斯塔克对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主要是琶音部分)做了一定程度的删改。直到第四次录音,斯塔克才完全遵照原谱演绎了全曲。对于这部作品的演奏难点,斯塔克曾有过一番专门的阐述:即兴的线条和自由速度是关键。那些慷慨激昂的旋律线首先是基于匈牙利语雄辩的节奏和气息,若非了解匈牙利民歌语汇独特的节奏,很难领悟到这首作品真正的风格特质。比如第三乐章开头的断奏主题,其重复节奏和音高模式就具有强烈的匈牙利儿歌的特征。而另一种自由即兴的旋律模式,开头总是以一个长音占据强拍,随之而来的歌唱性动机再被发展、装饰和加速扩展。斯塔克在演奏这首奏鸣曲时,通篇都运用了自由速度,这是一种极难把握的分寸和尺度,尽管熟悉本民族语言给斯塔克带来优势,但他还是仔细研读了柯达伊在乐谱上每一个细致的标注,力求严谨地再现作曲家希望凸现的那些重音,有活力的分句和明暗处理。
民族(或地域)风格与气质,真是很难与外人道的一种东西,若非从小耳濡目染,是难以言传神会的。这部《大提琴独奏奏鸣曲》,我曾听过当代美国女大提琴家维勒斯坦(Alisa Weilerstein)的录音。敢录制这首作品,维勒斯坦的琴技自然是没得说了,但演奏家的文化背景往往更能决定其演奏风格的成败。巧的是,维勒斯坦的这张唱片,正好也录制了一部Bright Sheng(当代作曲家)根据七首中国民歌创作的大提琴独奏作品(Seven Tunes Heard in China)。结果,这部作品被美国大提琴演奏成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曲调,“小白菜”、“丢丢铜”等熟悉的旋律,因怪异的分句和气息停顿变得陌生,而过于强调和拉长的某个本该弱化的音,其风格之离奇,甚至有种荒腔走板之感——尽管,这可能使作品演绎出另一种现代感。由此,我们也可推想,要想领会最纯粹的匈牙利风格的作品节奏与气息,对于一个非匈牙利出生、成长的艺术家有多难。
I Seasons (第一乐章 四季)
音乐: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 Seasons (第一乐章 四季)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I Guessing Song (第二乐章 猜谜歌)
音乐: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I Guessing Song (第二乐章 猜谜歌)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II The Little Cabbage (第三乐章 小白菜)
音乐: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II The Little Cabbage (第三乐章 小白菜)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V The Drunken Fisherman (第四乐章 醉渔翁)
音乐: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V The Drunken Fisherman (第四乐章 醉渔翁)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V Diu Diu Dong (Taiwan) (第五乐章 丢丢咚(台湾))
音乐: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V Diu Diu Dong (Taiwan) (第五乐章 丢丢咚(台湾))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VI Pastoral Ballade (第六乐章 牧歌)
音乐: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VI Pastoral Ballade (第六乐章 牧歌)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VII Tibetan Dance (to Yo-Yo) (第七乐章 西藏舞曲(马友友))
音乐: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VII Tibetan Dance (to Yo-Yo) (第七乐章 西藏舞曲(马友友))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 Allegro maestoso ma appassionato (第一乐章 庄严且热情的快板)
音乐: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 Allegro maestoso ma appassionato (第一乐章 庄严且热情的快板)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I Adagio con gran espressione (第二乐章 大慢板与表达)
音乐: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I Adagio con gran espressione (第二乐章 大慢板与表达)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II Allegro molto vivace (第三乐章 快板活泼的快板)
音乐: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III Allegro molto vivace (第三乐章 快板活泼的快板)
Alisa Weilerstein - Solo (Deluxe)
柯达伊
《大提琴独奏奏鸣曲》
也唯有斯塔克这样的演奏家,才能让柯达伊如此高难度的作曲创意得以真正的展现。斯塔克的演奏录音令懂得弓弦乐演奏的人瞠目结舌——它听起来实在不像是两只手拉出来的!每个手指都在弦上快速翻飞,大拇指的运用更是具有开创性。拉奏与拨奏竟然同时进行:左手三个手指按奏旋律而另两个手指则拨奏和弦。我们听到了这件乐器被最大可能地延展了调性范围,并以近码演奏等方式获得了金属光泽的音效。不管是大提琴的弦头还是弦尾,作曲家几乎没有放过任何可以奏出音效的地方。于是乎,那些令人惊诧的音效几乎不像是大提琴发出来的,似乎各种弓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甚至马头琴)的声音都能在一个人的演奏中实现。斯塔克的演奏艺术不仅令各种音质的声音都干净完美,还能以一种独有的气质调性将所有这些复杂的声部和声效统一起来。那是熟悉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斯塔克天生独具的“调性”,时而慷慨激越,时而哀婉苍凉,那是如同“呼愁”般难以言传的集体无意识的忧伤,浸透在每一段扎根于匈牙利民歌的旋律里。这令人难忘的动人曲调,源出勇武彪悍的古老游牧民族,它是真正属于马扎尔人的东西,绵延了千年,至今还能跃然于柯达伊的乐谱之上,并在斯塔克的指尖下回响。
斯塔克拥有不止一把名琴,其中最珍贵的是马特奥·戈夫里勒(Matteo Goffriller)于1705年在威尼斯制作的一把大提琴。
偶然音乐有多种样式,如偶然音乐的创始人J凯奇,他最早的偶然音乐作品钢琴曲《变化的音乐》,其乐谱上的音高、时值等是按中国的《易经》以及由 3个金钱占卦来决定的,凯奇自称要在音乐中排除个人的口味、记忆以及艺术传统,他也在音乐中引进了大量噪音,例如《想象的风景第四号》,他用24人操纵12架收音机,各按乐谱上的规定不断改变电台,并变化音量,得出一片事先无从得知的音响。他的最极端的作品如《4分33秒》,虽然声称可用任何“乐器”演奏,但实际上演奏员只在台上沉默4分33秒即告“结束”,在此期间偶然出现的任何声音都算“音乐”,又如《钢琴与乐队的音乐会》并无总谱,只有许多分谱,演奏员可任意选择分谱,按任意次序进行演奏甚至不演奏等。K施托克豪森的《第十一钢琴曲》,全曲共19段。演奏时可任意颠倒次序,并可根据指定的各种不同的速度、力度、触键法中任选其一。法国作曲家I克赛纳基斯在创作时使用数学中的或然律及博弈论,自称为“随机音乐”以与偶然音乐相区别。
四、现代时期
(1)杜卡(1865~1935):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交响诗《魔法师的徒弟》。
(2)西贝流士(1865~1857:芬兰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一~七号(二、五两首
尤其著名)。2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47。3交响诗《芬兰颂》OP26、《传奇》OP9、
《黄
泉的天鹅》OP22NO3、《海洋女神》OP73、《塔比奥拉》OP112。4《卡列里亚》组曲
。5悲伤圆舞OP44。6夜骑与日出(管弦乐曲)。
(3)萨替(1866~1925):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钢琴作品选辑(包含著名的三首《琴
诺瑟第》)。
(4)史克里亚宾(1872~1915):俄国钢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第四号交响曲《狂
喜之诗》OP54。2第五号交响曲《火之诗》OP60。3第二号钢琴奏鸣曲OP19。4钢琴协
奏曲OP20。
(5)佛汉威廉士(1872~1958):英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二号《伦敦》、第
五号、第六号。2绿袖子幻想曲。3泰利斯主题幻想曲。4英国民谣组曲。5云雀飞翔(
小提琴与管弦乐)。6低音号协奏曲。
(6)拉赫曼尼诺夫(1873~1943):俄国钢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钢琴协奏曲第二
、第三号。2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 。3交响曲第一~三号。4管弦乐曲《死之岛》
、《岩石》、《交响舞曲》。5G小调大题琴奏鸣曲OP19。6钢琴曲:《前奏曲集》、《
音画练习曲》。7声乐作品《钟》、《晚祷》。
(7)霍尔斯特(1874~1934):英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行星》组曲OP32。2《圣
保罗》组曲。
(8)德布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钢琴作品:《贝加马斯克》组曲
(包括著名的《月光 》)、《版画》(三曲)、《映象》(二卷,各三曲)、《儿童天地
》(六曲,包含著名的《黑娃娃的步态舞》)、《前奏曲》(二卷,共二十四曲)、《梦
》、《二首华丽曲》、《欢乐岛》、《为钢琴》。2管弦乐曲:《海》、《牧神的午后前
奏曲》、《三首夜曲》、《神圣舞曲与世俗舞曲》、(竖琴与管弦乐)。3室内乐;《G
小调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
曲》。
(9)艾伍士(1874~1954):美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管弦乐曲:《黑暗中的中央公园
》、《英格兰三景》、《没有回答的问题》。2第二号交响曲。3第二号钢琴奏鸣曲。
(10)荀白克(1874~1951):奥国作曲家,二○世纪前期,无调音乐与十二音列音乐的倡
导者。推荐曲目:1《升华之夜》(室内乐版或管弦乐版)。2五首管弦乐小曲。3室内
交响曲OP9。4木管五重奏OP26。5歌曲集《期待》。6管弦变奏曲OP31。
(11)拉威尔(1875~1937):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钢琴曲:《水之嬉戏》、《镜》
(五曲) 、《夜之加斯巴》(三曲)、《库普兰之莫》(六曲)、《死公主的巴望舞曲》
。2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钢琴协奏曲《左手》。3管弦乐曲:《波烈露》舞曲、《
西班狂想曲》、《鹅妈妈》组曲、《圆舞曲》、《达芙尼与克罗伊》芭蕾组曲、《高贵而
感伤的圆舞曲》、《库普兰之墓》组曲。4小提琴曲:《哈巴奈拉》、《吉卜赛》。5F
大调弦乐四重奏。6小提琴奏鸣曲。7序奏与快板。8钢琴三重奏。
(12)葛拉纳多斯(1876~1916):西班牙钢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西班牙舞曲(分
成四册共十二首)。2《哥耶斯卡士》组曲。(以上皆为钢琴曲)
(13)法雅(1876~1946):西班牙作曲家。推荐曲目;1芭蕾音乐《三角帽》、《爱情魔
术师》。2D大调大键琴协奏曲。3西班牙花园之夜(钢琴与管弦乐)。4歌剧《短促的
人生》。5七首西班牙民歌(歌曲)。
(14)雷史碧基(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诗《罗马之松》、《罗
马之泉》、《罗马节日》。2《鸟》组曲。3《古代舞曲与曲调》(三首组曲)。4B小
调小提琴奏鸣曲。
(15)布劳克(1880~1959):瑞士作曲家。推荐曲目1希伯莱狂想曲《所罗门》(大提琴
与管弦乐)。2小提琴协奏曲。
(16)巴尔托克(1881~1945):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钢琴协奏曲第一~
三号。2管弦乐协奏曲。3弦乐、打击乐与钢墙琴的音乐。4芭蕾音乐《奇怪的满州官吏
》。5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6舞蹈组曲。7罗马尼民俗舞曲。8弦乐四重奏(六首)。
9小提琴奏鸣曲(二首)。10双小提琴二重奏(共四十四首)。11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12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13嬉游曲。14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15两首狂想
曲。
(17)高大宜(1882~1967):匈牙利作曲家。推荐曲目:1《哈利雅诺斯》组曲。2孔雀
变奏曲。3格兰达舞曲集。4马罗许塞克舞曲集。5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
(18)史特拉汶斯基(1882~1971):俄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芭蕾音乐《火鸟 》、《
彼得洛希卡》、《春之祭 》。2《诗篇交响曲 》和《三乐音交响曲》。3《敦巴顿橡园
》协奏曲。4士兵的故事。5《普钦涅拉》组曲。6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7管乐交响曲
。8舞蹈协奏曲。9单簧管协奏曲《黑檀》。
(19)贝尔格(1885~1935):奥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小提琴协奏曲。2三首管弦乐小
曲。3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
(20)魏拉罗伯士(1887~1959):巴西作曲家。推荐曲目:1前奏曲集(吉他)。2巴
哈风巴西组曲(共九首)。3吉他协奏曲。
(21)普罗高菲夫(1891~195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推荐曲目:1第一号交响曲《古
典》、第五号交响曲。2第二、第三号钢琴协奏曲。3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4彼德与狼
。5《基杰中尉 》组曲。6《三个橘子之恋》组曲。7芭蕾音乐《罗密欧与茱丽叶 》、
《灰姑娘》。8钢琴奏鸣曲第六~八号。9长笛奏鸣曲OP94。10大提琴奏鸣曲OP119。
11小提琴奏鸣曲(二首)。
(22)奥乃格(1892~1974):瑞士作曲家。推荐曲目:1管弦乐曲《太平洋二三一》。2
E大调钢琴小协奏曲。3大提琴协奏曲。
(23)米尧(1892~1974):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芭蕾音乐《创世纪》、《屋顶上的
牛》。2《普罗文斯》组曲。3交响曲第六、第七号。
(24)亨德密特(1895~1963):德国作曲家、小提琴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画家马蒂
斯》。2小号与钢琴奏鸣曲。3双簧管奏鸣曲。4低音管奏鸣曲。5竖笛奏鸣曲。6法国
号奏鸣曲。7小提琴协奏曲。8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9中提琴协奏曲《烤天鹅肉的男人
》。
(25)葛希文(1898~1937):美国作曲家、钢琴家。推荐曲目:1F大调钢琴协奏曲。2
蓝色狂想曲(钢琴与管弦乐)。3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4歌剧《波基与贝丝
》。
(26)浦朗克(1899~1963):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管风琴协奏曲。2D小调双钢琴
协奏曲。3六重奏(木管五重奏与钢琴)。4钢琴协奏曲。5长笛奏鸣曲。6双簧管奏鸣
曲。7竖笛奏鸣曲。8双簧管、低音管以及钢琴的三重奏。9G大调荣耀颂。10双钢琴奏
鸣曲。11小号、法国号及伸缩号的三重奏。
(27)柯普兰(1900~1990):美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阿帕拉契之春。2墨西哥沙龙。
3比利小子。4牧场竞技。5户外序曲。6交响舞曲。7寂静的城市。(以上皆为管弦乐
曲)。8竖笛协奏曲。9古老的美国歌曲(声乐作品)。
(28)华尔顿(1902~1983):英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小提琴协奏曲。2中提琴协奏曲
。3大提琴协奏曲。4管弦乐曲:《朴茨茅斯海岬》序曲、《喜剧》序曲、《约翰尼斯堡
节庆》序曲。5神剧《贝夏沙的盛宴》。6第一号交响曲。
(29)哈察都量(1903~1978):俄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第二号交响曲。2小提琴协奏
曲。3钢琴协奏曲。4大提琴协奏曲。5芭蕾音乐《盖妮》(包含著名的《剑舞》)。
(30)萧士塔高维契(1906~1975):俄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一、五、十号
。2芭蕾组曲《黄金时代》。3小号与钢琴协奏曲。4G小调钢琴协奏曲OP57。5降E大
调大提琴协奏曲。6A小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7大提琴奏鸣曲OP40。8中提琴奏鸣曲
OP147。9第二号钢琴三重奏。10第十五号弦乐四重奏。11钢琴五重奏OP57。
(31)布瑞顿(1913~1976):英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法兰克布瑞基主题》变奏曲
。2青少年管弦乐入门。3简易交响曲。4四首海之间奏曲OP33a。5前奏与赋格(为弦
乐团所写)OP29。6男高音、法国号与弦乐的小夜曲。7无伴奏大提琴组曲。8小提琴协
奏曲。9战争安魂曲。
在欧洲小提琴音乐的鼎盛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协奏曲是小提琴艺术的一种重要体裁。在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协奏曲风格各异、种类繁多,呈现出了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小提琴协奏曲是作为交响乐中一种大众化体裁出现的,它将交响性同炫技性结合,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独奏技巧,并与大型交响乐队协同演奏,丰富了协奏曲这一体裁,提供了多彩的音乐情趣和色调,尤其是在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的欧洲音乐文化的浪漫主义时期,欧洲小提琴家创作了大量难易俱全,且风格各异的优秀小提琴协奏曲,成为大众易于接受的演奏形式。
小提琴协奏曲的发展
协奏曲的形成可以追朔到16世纪,它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进行演奏,显示独奏乐器个性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17世纪初,小提琴逐渐成为十分重要且富有表现力的独奏乐器,作曲家们扩大了小提琴的音域和性能,而演奏家们在演奏技术上也不断的革新,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意大利的提琴制造艺术和提琴音乐创作空前繁荣,不仅增添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活力,并开辟了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艺术空间。大批优秀的小提琴艺术作品在这一时期诞生,协奏曲以其独特的表现力脱颖而出。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托雷利是协奏曲的创始人之一,他创作的十二首《大协奏曲》是小提琴史上最早的协奏曲。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到18世纪,以维瓦尔第为代表的达到了新的高度。维瓦尔第是在托雷利的基础上发展的协奏曲。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共有五百多首,他对巴洛克协奏曲的风格等因素进行了完善和扩展,由于扩展了慢乐章的篇幅,使得慢板乐章更加抒情,提高了其重要性。而在浪漫主义时期,门德尔松对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在华彩乐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结构、形式与内涵上形成了完美结合的音乐艺术风格。
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三种类型。大协奏曲代表作品有托雷利的大协奏曲集、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科雷利的十二首大协奏曲等。乐队协奏曲最早出于托雷利之手,盛行时期比大协奏曲晚,它基本乐队协奏曲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奏鸣曲样式和交响曲样式。乐队协奏曲的代表性作品有维瓦尔蒂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和托雷利的六首乐队协奏曲等。独奏协奏曲是在巴罗克后期,由大协奏曲逐渐演变而来的。在这种形式中,独奏乐器的角色鲜明,形成了独奏协奏曲的独特艺术风格,接近现今意义上的协奏曲。托雷利在创作的十二首《大协奏曲》中,有六首是独奏协奏曲,突出了独奏小提琴声部。贝多芬在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中,独奏小提琴声部更为充实,以深刻的戏剧性内容,将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交响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浪漫主义小提琴音乐艺术风格的形成
在西方艺术史上,浪漫主义音乐是19世纪特定的音乐潮流和创作倾向的标志,它是19世纪文化的产物。浪漫主义音乐追求个性解放,强调抒发个人感情,具有情感的、民族的、自然的审美特征,赋予音乐艺术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精神内涵。伴随着浪漫主义音乐内容、音乐语言及风格的变化,小提琴演奏在19世纪进入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新阶段。专业的作曲家创作了一大批风格多样、结构严谨的小提琴音乐精品,演奏上技艺精湛辉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大大推动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和表现力。尤其是帕格尼尼其惊人的琴艺,突破了当时的技术范畴,使小提琴演奏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这个时期,浪漫派音乐家们通过一系列音乐手段来表现主观的情绪变化:浪漫主义作曲家们采用和声表现情感色彩。通过和声的紧张与放松变化的节奏力量,形成和声结构的特殊变化,尤其是不协调和弦的增加,使和声语音形成了新的体系;在旋律方面,浪漫主义大师从歌唱品格方面强调“抒情因素”;在节奏方面,浪漫主义作品中对速度、拍节的表现意义比以前要更加重视;在音响和音色方面,音响更加甜美和谐、舒适充实,并努力追求新的音色,色彩性极强,使音乐抒发个人的感情,赋予震撼人心的力量。
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交响曲、奏鸣曲和协奏曲等呈扩充的趋势,创作了许多适应它内容要求的体裁形式:
首先,在这个时期,奏鸣曲是发展最伟大的时期,许多作曲家为小提琴奏鸣曲留下了不朽之作。舒伯特写作的三首小提琴与钢琴小奏鸣曲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相异奇趣,在莫扎特时代,主体属于钢琴,小提琴处于助奏地位。到贝多芬时,小提琴与钢琴获得完全和谐均衡,产生立体的重奏效果。舒伯特的小提琴奏鸣曲的评价虽然不如莫扎特高,但其具有歌曲娓娓动听的风格,洋溢着优美的旋律,因此充满魅力。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一生共写有3首洋溢着优美旋律与丰富抒情性的小提琴奏鸣曲,表现出北国透明晶莹的气氛,尤其是第三奏鸣曲将戏剧性与抒情性生动的糅合在了一起,苍劲有力而且格外甜美,是浪漫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杰作。施特劳斯的小提琴奏鸣曲充满了美的色彩,处理手法很自由,在对位法的尝试上也极为大胆,小提琴演奏技术上比一般的协奏曲更难。
其次,变奏曲在创作中开辟了新的浪漫主义内容,是浪漫主义作曲家、演奏家们最喜爱的曲式之一。其中最擅长创作变奏曲的作曲家是帕格尼尼,他在《巴鲁卡巴变奏曲》、《摩西主题幻想曲》、《威尼斯狂欢节》等大型变奏曲中,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技法,加强了戏剧的对比性。
最后,在浪漫主义时期,如叙事曲、浪漫曲、悲歌、夜曲、传奇曲或民族舞曲等小型、中型甚至大型小品的创作有增无减,而且在各种演奏中都大大拓宽了小提琴演奏的曲目,如肖松的《音诗》、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维奥当的《叙事曲与波罗乃兹舞曲》、柴可夫斯基的《忧伤小夜曲》等,极大地影响了浪漫主义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
浪漫主义小提琴协奏曲音乐艺术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19世纪,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空前提高,协奏曲在形式上大胆地突破,小提琴协奏曲既发挥管弦乐的表现力,也发挥了小提琴独奏的作用。小提琴协奏曲使用“交响音诗”,甚至“幻想交响”以及夜曲、叙事曲、史诗、随想曲等,显示了它的绚丽光彩和耀眼的辉煌。感人肺腑的美妙旋律加上炫技性的因素,使其成为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在古典协奏曲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增添了作品的自由性和甜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构成了浪漫主义小提琴协奏曲的主要艺术风格特征。
抒情性
浪漫主义音乐将情感和抒情因素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音乐的表情意义,注重对内心的描述和感情的抒发。而最具抒情意味的是主题与旋律,作曲家通过强烈的感情抒发,深刻表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性,表达了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他们借助于主题与旋律的抒情胜,使浪漫主义器乐音乐真正体现了艺术情感和风格。
德国的门德尔松、布鲁赫、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强调音乐的抒情性。以门德尔松为例,他的音乐比任何人的音乐都轻快、细腻、华丽和幸福,塑造了他独特的抒情艺术风采。他花费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创作了惟一的一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勃拉姆斯D大调,柴科夫斯基D大调和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艺术构思严谨且简洁明晰,旋律典雅精致且优美流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浪漫主义态度,并且充满了欢快的浪漫诗意气质。这首协奏曲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乐曲具有热情高昂的情绪,独奏小提琴充满青春活力的、略带微笑的优美主题在弦乐伴奏的衬托下轻歌唱出,展示了小提琴沁人心脾的韵味。第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展现了门德尔松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华彩乐段所用的技巧精炼,结构和音乐非常简洁,音乐语言的造型非常鲜明,达到一种纯净的境地。第二乐章是小提琴协奏曲中最著名的慢板乐章之一。其感情真挚而且细腻,旋律线宽广,赋予歌唱性,使人进入安详幸福的心境,充满了美好的崇敬和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第三乐章的特点是轻快、热闹、精力充沛。作者在这里采用小提琴的各种技巧,使这首乐曲充满无比优雅飘逸、新颖的魅力,表现了作曲家的机敏才智和浪漫主义的超然情趣。
炫技性
浪漫主义时期强调个性,它自由地显示出了浪漫主义音乐家们鲜明的、个性化的独特音乐风格。大量的公众音乐会和音乐节的出现,使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竭力发挥炫技表演,给听众以某种刺激和震动。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炫技性作品,以满足其自身特有的个性和审美理想的音乐表现,这其中主要以帕格尼尼和李斯特的作品著称,表现为对音响的特殊追求和音乐技巧的运用,成为浪漫主义器乐音乐的潮流。
以帕格尼尼为例,他创作的五部小提琴协奏表现手法精彩、创新,演奏技术辉煌,帕格尼尼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大胆创新与变革。帕格尼尼开创了许多新的技巧,如人工传音、右手拨弦、双音技巧等。这些创新充分地发挥了乐器的性能,达到了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帕格尼尼写出了极为精彩的运用连弓演奏的歌唱性主题,创造性地以此作为卓越的炫技手法,在音区、音色、力度和色彩的变化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突破,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六首小提琴协奏曲和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乐队强有力的呈示了主部主题,力度加强达到顶点时,引出独奏小提琴,主题高贵华丽,充满温暖的感觉。第二乐章是富有表情的慢板,音乐悠缓。独奏小提琴像优美的情歌一样演奏出抒情版的旋律,最后乐队再以强烈的和弦进入第三乐章。第三乐章主部主题活跃,极富弹性,帕格尼尼独创的飞跃跳弓闪动着欢快、机敏、华丽的神采,最后与乐队一起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民族性
在19世纪,随着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的强烈要求,他们开始创作和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即采取本国的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为题材,表现本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民俗,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中汲取灵感,弘扬国家与民族的光荣传统,并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表现鲜明的民族风格,以激起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为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新的色彩,极大的丰富了欧洲音乐的节奏、和声和旋律。
柴可夫斯基、拉罗、德沃夏克等作曲家的作品都具有清新的民族风格。以19世纪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为例。他在创作中运用了俄罗斯的民歌,独奏小提琴充分发挥了绚烂的技巧,把俄国特有的精神气质反映到了音乐中来。这首作品充满了明朗乐观的情绪,表现了俄罗斯人民乐观主义的精神面貌。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抒情而蕴含着内在深沉的情感,奏出了淳朴、富有歌唱性的曲调,有着俄罗斯音乐中独特动人的悠长宽广气息,还含有浓郁的俄罗斯风味。主部主题通过独奏小提琴明快流畅的华彩乐段把展开部推向戏剧化的高潮。在最后,独奏小提琴华丽的技巧,再次得到发挥,表现出了一种顽强的斗争精神,达到华丽辉煌的顶峰。第二乐章描述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独奏小提琴如歌的旋律非常动人,最后音乐不停顿的进入第三乐章。这里,作曲家运用了大量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音乐轻快、活泼,充满了节日欢腾的气氛,独奏小提琴高度炫技性演奏与乐队辉煌的音响交相辉映,具有鲜明的协奏风格。乐章的尾声以华彩般的乐句与之交相辉映,把人带入了俄罗斯人民欢歌狂舞的热烈场面,全曲在辉煌灿烂的音乐声中结束。
19世纪欧洲的器乐音乐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风格。协奏曲作为小提琴艺术的一种重要体裁,在这
一时期呈现出鲜明的特征,构成了浪漫主义音乐中最引人注目的表现形式。而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形式别具一格,也使音乐艺术形式与内容不断趋于完美,进而显示出浪漫主义小提琴音乐艺术的强大力量。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概况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详细情况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他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1828年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当时他立志要当一个钢琴家。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在舒曼随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他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们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干预幸福地结合了。在为克拉拉而斗争的同时,舒曼也在为“新音乐”而斗争着。他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并正确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因此,《新音乐杂志》成为了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喉舌。
1840年与当时有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的一年间共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1838年由于维也纳反动当局发现了他介绍舒怕特的《C大调交响曲》,迫使他无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莱比锡。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之后还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编辑本段]舒曼 克拉拉 布拉姆斯 三人的情感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1)
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
——席勒
勃拉姆斯第一次敲开舒曼家大门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这一生会与这扇门里的女人结下不解之缘。
舒曼听说来了客人,从书房里走出来,他穿着便服和拖鞋,文静而忧郁,声音低得简直难以听辨,目光亲切柔和,使羞怯的勃拉姆斯顿时摆脱了窘境。
勃拉姆斯取出他最早创作的一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草稿,请舒曼指教。
舒曼打开琴盖,让勃拉姆斯坐下来弹奏。他还没弹完一页,站在他背后的舒曼就轻轻按了下他的肩头,亲切地说:“请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
克拉拉是他的爱妻和著名钢琴家。
当克拉拉走进客厅的时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
这时的克拉拉虽然已经过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时代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个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时期。克拉拉高贵的气质和风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
勃拉姆斯愣了片刻。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无比灵巧地在琴键上滑动。当他弹完一曲站起来时,舒曼热情地张开双臂抓住他,兴奋地喊道:“天才呵!年轻人,天才!……”
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记里写道:
“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罗伯特说,除了向上苍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别的盼望。”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断的评论之笔,为《新音乐杂志》写了著名的音乐评论《新的道路》,热情地向音乐界推荐这位新的天才。
这是他一生最后一篇音乐评论。
他还运用自己的影响,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他邀请勃拉姆斯住在自己家里。那些天,这对大师夫妇整天议论的就是这个金发青年。
他们深深地被这个年轻人迷住了。
勃拉姆斯也完全被这对音乐大师夫妇征服了。他不仅出于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钦慕他们的智慧和人格。
这个年轻人出生于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即为生活所迫而混迹于酒吧间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也无从学习礼仪。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礼节,脾气近乎乖戾。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很多农民的习性。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面前,却像换了一个人。
尤其是对于克拉拉,这个女人无论在知性、教养和气质上都要比他优越。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后,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面前,就处处感觉到她比自己优越。
他崇拜她。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2)
在这次有决定意义的会见之后,不到半年,舒曼精神失常。
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结婚四年后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现神经虚脱症状。后来,甚至连听到音乐声音,神经都无法忍受。他父亲死于精神病。这种遗传症是他的致命伤,也给他和克拉拉如诗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阴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个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声音所折磨。接着在一个下雨天,连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莱茵河桥上,跳下激流中。幸亏被人发现,送进了疯人院。
当时,正在汉诺瓦的勃拉姆斯,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便什么也顾不得,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
克拉拉正怀着第七个孩子,这样可怕的打击使她悲恸欲绝。勃拉姆斯成了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亲的唯一可信赖依靠的朋友。她的苦难感召了他的勇气和同情,使这个木讷的、有点粗俗的年轻人变得感情细腻和无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们,当克拉拉外出表演时,他就在家里看管孩子。他还曾一本正经地给克拉拉写信,不厌其烦地告诉她:“孩子们不肯用功学习ABC,我给他们吃了许多糖果,还是没用,真拿他们没办法。”
他还代克拉拉去疯人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详细地写信告诉在外演出的克拉拉。他向克拉拉描绘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时的情景:
“他吻着它,然后哆哆嗦嗦地双手捧着它放下来。这真是最动人的一幕。他那优美而沉静的动作,他说到你时所表现的温馨,以及他见到你的肖像时的欣悦,我都无法加以描绘,只能让你自己用最美的想象去摹拟了,我是快活得几乎要醉倒了。”
这时,勃拉姆斯的创作正处在最初的高潮中,由于与舒曼的交往,他终于捕捉到了浪漫派音乐的精髓,于是,他用了半年时间写作了“B大调钢琴三重奏”。在克拉拉心情平静的时候,他就弹给她听,征求她的意见。有时候,又根据舒曼送给克拉拉的主题,弹出一首美妙的变奏曲。
长期以来,克拉拉一直作为缪斯女神受人崇拜。现在,当她痛苦而又疲惫不堪的时候,还能给一个年轻的崇拜者以灵感,不能不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这使她的心境变得开朗一些。
在这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亲切气氛中,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愈显炽烈。
起初,勃拉姆斯是为了道义上的责任感回到克拉拉身边去的。而今,他已经不可能和克拉拉分离了。
克拉拉为了疗养,前往佛斯丹特。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闻讯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几个月后,克拉拉到荷兰旅行演出,勃拉姆斯为了和她相聚几天,花去了他仅有的金钱,赶到鹿特丹去伴随她。
勃拉姆斯起初对于克拉拉的虔诚的崇拜和真挚的情感,很自然地渐渐变成了热烈的爱情。虽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岁,而且,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但这一点也没有减退他对她的眷恋。相反,由于她对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而她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更使他钦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师的妻子,这时,舒曼正落于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恒的爱情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爱她,只能把她看作母亲般的朋友。
他几次放弃可以出名和赚钱的工作机会,只是为了留在克拉拉身边。他不断地给她写情书,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但这些情书一封也没有送到克拉拉手里。因为,他从克拉拉那儿理解了爱情的真正的涵义,看到了自我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热情,理解他想要为她献出一切的狂热。但他更爱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诚。她也原谅他的稚气。她以女性的温柔引导他面向现实,又以母性的爱抚慰他骚动的灵魂。
整整两年,勃拉姆斯的整个生活,全部是为了克拉拉,为了那种纯洁的、崇高的、无望的爱情,为了那种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爱情。
克拉拉是他的女神。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3)
两年后,舒曼去世了。
这两年来,漫长的痛苦并没有减弱这最后一次打击的分量。克拉拉的心碎了。
现在,克拉拉自由了。
过去两年里,那些热衷于散布流言蜚语的卑鄙小人们更加无耻地在那儿鼓噪着。有人甚至说,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后一个孩子的父亲。
然而,勃拉姆斯却出人意料地离开了克拉拉。
勃拉姆斯倒不是惧怕那些闲言碎语,而是因为,他越来越感到他的爱情是道义所不容许的,而且,这种爱情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这种感情与理智、感情与道德的冲突越来越尖锐。不能忘却的爱情和难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灵里撕咬着,使他感到莫大的无法解脱的痛苦。
舒曼的死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舒曼解脱了。他也解脱了。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这也是克拉拉教会他,给予他的。
勃拉姆斯学会了控制,但痛苦并不会消失。他的痛苦只能在音乐中找到寄托,他的激情从心底里流泻到五线谱上。
他从这时开始构思《C小调钢琴四重奏》,写好后一再修改,直到20年后才最后完成。从他笔尖流出来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的血。
当他把刚写好的第一乐章拿给他的朋友看时,解释说:“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
六年后,当他把这四重奏全稿送给他的朋友时,在信中写道:“我把这首四重奏纯粹作为一件古董送给你,——它是穿蓝色燕尾服和**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图。”意思是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末尾对死去的维特的描写,暗示了他那维特式的痛苦。
最后,在他离开克拉拉20年后,他把这个作品交给出版商去出版。他在信中说:“你在封面上必须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音乐的观念!”
维特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则用音符记录下维特式的痛苦。
维特没有出路。艺术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离开克拉拉时只有23岁,他20年后还没有忘却这种痛苦。《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爱情的纪念和痛苦的结晶。
《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个标志,是不能忘却的爱情的标志,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标志,也是这种永恒的冲突的标志。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4)
即使化为尘土 CLARA
你死去的最爱
依然填满我们之间的每一个角落,
直到死亡再度降临为止
这样
我怎能拥有你,CLARA
-----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将对CLARA的爱,转化为音符,坚持着CLARA的相信
布拉姆斯G大调
第一号奏鸣曲,第一乐章
一段哀怨无法实现的爱情,
单纯、深刻的无奈
因为布拉姆斯爱上的
是对好友舒曼忠心耿耿的妻子CLARA
而CLARA对她的爱人舒曼说,
我会永远追随你,
即使死亡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舒曼
a小调《钢琴协奏曲》, 作品完成于1845年。1841年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写法,作了《钢琴主奏a小调幻想曲》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 但被出版社退稿。后来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两个乐章。该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虽然在外表上与古典的协奏曲相比并不显得新颖,但实质上这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协奏曲。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热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乐章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显得压抑、痛苦(片段1)。 第二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展开,光明,富有幻想色彩。这两个主题的发展时而痛苦哀叹,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冥想苦想,时而慷慨激昂。表现了坚韧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间奏曲,优雅的行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这个乐章充满着极为甜美的感情,简直像一首浪漫温和的协奏型牧歌。乐曲在开始时,弦乐与钢琴优美的对答,柔和地展开主题。这种醉人的气氛,在以往的协奏曲中是找不到的(片段2)。有人认为这里是在描写克拉拉动人的形象。乐章结束后不停留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钢琴辉煌地奏出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乐思,弦乐器以闪耀般的音阶性上升加了进来。主题舞蹈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种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的气势(片段3)。这一乐章的结尾由钢琴奏出了绚烂的旋律,充满热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华丽地结束乐曲。
舒曼-《狂欢节》
狂欢节写于1835年,这时的舒曼25岁,在音乐事业上蒸蒸日上,正在走向成功之巅。在这部作品中既洋溢着舒曼音乐的浪漫主义精神,又反映出他的音乐批评个性。舒曼不仅在文字上能够写出犀利而个性鲜明的音乐评论,在作曲时也爱用音符表现自己的批判精神。《狂欢节》不同于自巴罗克时期以来逐渐形成一定规范的套曲形式——钢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通常有固定的三四个乐章,体式较为庞大,每个乐章的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舒曼的钢琴套曲形式自由,由许多活泼灵动的短曲组成,或者几乎就是由一串钢琴小品连缀而成,而整部作品又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主题思想。《狂欢节》套曲由21首短曲组成
舒曼为这部钢琴套曲取名为《狂欢节》,是借用了西方的狂欢节风俗,又戏剧性地加入了一些字谜游戏。狂欢节是天主教国家在大斋前举行的欢庆活动,起源于古代庆祝新年的到来和大自然复苏的节日。各国的狂欢节日期不尽相同,但狂欢节的庆祝方式基本一致,即化装游行和歌舞狂欢。历史上最热烈的狂欢节是罗马狂欢节,现代最著名的当属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狂欢节,近些年一些西方城市又有恢复狂欢节的趋势。舒曼的《狂欢节》套曲假借狂欢节上化装舞会的习俗,21首小品各代表一个人物的音乐素描,性格化的音乐就是人物的化装面具。其中的几首小品中还用音符字谜拆解的主题贯穿,这个做法又出自舒曼的一次爱情经历。他在写《狂欢节》时,用阿什这个地名拼写的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构成音乐主题,这四个字母又是舒曼自己姓氏中的字母,四个字母变换组合方式,又形成这个主导动机的变体。在套曲的21首小品中,大部分曲目的音乐主题由这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构成,这样一来,整部套曲的内部就贯穿着一个主题音型,使各首单曲之间有着听感上的关联,就像是一组连贯的主题变奏曲。舒曼在套曲的总标题《狂欢节》之下,还加了一个副题:“四个音符的玩笑”,后来出版时定名为《狂欢节:四音美景》。用人名或地名的字母音符写音乐不是舒曼的创举,在西方,人们很爱玩字母拼合的字谜游戏,这种游戏带到音乐里,就成了音符游戏,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写过这类音乐。
在《狂欢节》里,经过第一首《前奏曲》之后,各色人等便相继粉墨登场。这里有法国传统丑角皮埃罗,皮埃罗白衣粉面,神色忧郁,他以哲学家的身份自比,常说些故作高深的格言,引人发笑。在皮埃罗之后出现的是他的搭档阿尔列金,阿尔列金蹦蹦跳跳、吆喝不停,挥舞手中长鞭,丑态百出。后面出场的还有意大利喜歌剧中的丑角潘塔隆和克隆宾娜,有《卖弄风情的女人》在搔首弄姿,有《蝴蝶》在其间穿梭往来,《跳舞的字母》忽闪跳跃,穿插其中。狂欢节上的主要群体是向庸夫俗子进攻的“大卫同盟”。 大卫同盟是舒曼主编《新音乐杂志》时虚构的音乐盟友会,他把符合自己音乐主张的音乐家的名字列入同盟会,用这些名字发表文章,阐明自己的音乐主张,其中包括莫扎特、肖邦、帕格尼尼、门德尔松、莫舍列斯基,甚至包括诗人海涅。这个假设的组织取名“大卫同盟”,是取古以色列王大卫为同盟的庇护者,大卫王是强有力的战士,又是传奇性的歌手,是美好理想的化身。“大卫同盟”里最主要的两位盟员是弗罗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这两个名字其实是舒曼自己的两个笔名,两个人代表着舒曼的两个侧面,弗罗列斯坦热情而尖锐,态度直率易冲动,约瑟比乌斯沉静文雅,是富于幻想的诗人。在《狂欢节》里出现的“大卫同盟”盟员除了形影不离的弗罗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还有冯•弗立肯、后来成了舒曼夫人的克拉拉•维克、肖邦、帕格尼尼。盟友们在狂欢节舞会上快乐地联合起来跳舞狂欢,最后把庸夫俗子彻底打败。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构想非常奇特,音乐形象素描很成功,曲作者以快乐又辛辣的嘲弄来讽刺当时德国音乐愚钝保守的评论家。作品发表以后第二天,就有人对号入座,来批评《狂欢节》,结果又招来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上的更强烈的讽刺。 现在人们在欣赏钢琴套曲《狂欢节》时,往往只注意在音乐里寻找那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构成的主题,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精巧和浪漫主义特性,更少想到做为音乐评论家的舒曼在为浪漫派音乐开拓道路所付出的努力。本曲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问世,在当时不仅仅标志着一种崭新的"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出现,更表现出作者在艺术方面勇于革新的批判精神。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
《曼弗雷德》序曲 英国诗人拜伦的哲学诗剧《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是一个对人生和人类都感到失望的人。 他怀疑知识、科学,鄙视芸芸众生的命运;他远离爱情,宁愿忍受折磨和熬煎,独自过着高傲孤寂的幽居生活。与此同时,他也摒弃宗教,否定上帝,否定现存世界中的一切秩序,表现出一种任何反动势力都不能使之屈服的坚韧不拔的反抗精神。曼弗雷德的形象是对当时那种伪善的社会产生深刻的失望以及悲观哲学思想的混合体,他同舒曼的内心世界有着某些相近之处,因此对舒曼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舒曼为拜伦的这部诗剧写了十六段配乐,包括一首序曲和十五段合唱、重唱、朗诵伴奏和器乐间奏。其中最杰出的是它的序曲,可以说,这首序曲是舒曼最有才气的作品之一。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以其构思深刻、和声新颖以及如诗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划取胜。像舒曼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首序曲也有较多的主题,用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刻划曼弗雷德的性格。
序曲开始时,全乐队奏出三个强有力的切分和弦,给音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段引子的主题描写曼弗雷德黯然的沉思,或者说绝望的神伤(片段1)。
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体现出曼弗雷德激动、热情、苦恼、绝望等各种情绪和内心所受的折磨。序曲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声部奏出,表现出主人公温柔的一面,在情绪上不同于第一主题,但仍然笼罩着阴暗、忧郁的迷雾。
曼弗雷德的基本形象在这部序曲中有着真正的交响式发展,他愤世嫉俗的神态、慌乱不安的忧郁情绪、怀念恋人的忧愁、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都以磅礴的气势体现出来。曼弗雷德的结局是悲惨的,他竭力寻求的"忘怀"始终无法觅得,他在诗剧结束时终于平静地死去。经过序曲的引子主题再现,全曲结束。
舒曼-《诗人之恋》
舒曼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作品创作于被称为舒曼的"歌曲年"的1840年,这一年作者与其深爱的克拉拉结婚,它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作品共包括十六首声乐作品,歌词来自海涅的《抒情的间奏》的六十五首诗。这组作品不仅是舒曼声乐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艺术结构最完整的杰作。
《诗人之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曲调,有婉转的城市流行歌曲性质的《灿烂鲜艳的五月里》 (片段1), 有民歌性质的《小玫瑰,小百合》 (片段2)、《那小的花儿们如果知道》等,也有辽阔严肃史诗性的《莱茵河》 (片段3)等等,这些都是世界著名的声乐作品。
舒曼-书籍
《罗伯特·舒曼——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 (德)迈尔 著,杜新华 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
《舒曼简易钢琴小品集锦》 (德)特佩尔 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舒曼钢琴曲选》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 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舒曼-参考资料
《罗伯特·舒曼——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德)迈尔 著,杜新华 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
《舒曼简易钢琴小品集锦》(德)特佩尔 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参考资料:
回答者: 11111ju - 一级 2010-2-6 18:35
我提供点第二个问题的资料!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当时的勋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电子音乐,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音乐,这时候的音乐已经动摇了人们对音乐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论化,产生了象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等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
此外,因为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显示出浪漫式的倾向,所以古典乐派就以一八二○年做为终点(不久,贝多芬逝世)。贝多芬的逝世可以看作古典音乐时代结束的标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