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据说,福楼拜在写完《包法利夫人》的结局后,在阁楼上嚎啕大哭。他的朋友大惊失色,福楼拜却哭着说道:“包法利夫人死了。”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角。
包法利夫人是一位美丽聪明又浪漫,受过贵族教育的农家女孩。因为对爱情的憧憬,邂逅并嫁给了包法利先生,但是婚后的自己并不喜欢,甚至讨厌他。
也正是这场没有爱、不符合幻想柔情浪漫的婚姻,让她一次次的向外寻求浪漫爱情。为了两场婚外恋,赖昂与罗道耳弗。艾玛最终负债累累无力偿还服毒自杀。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性人物。
这本是一本正常的桃色小说,但是当时在《巴黎杂志》连载轰动文坛,在社会造成轩然大波,司法局认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结果却以无罪收场。
就这样默默无闻的福楼拜,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声誉和在文坛上的地位。
001 儿时的艾玛
爱玛本是一个农村的孩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拥有一个不错的未来。
于是让她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正是这次的教育使得这位乡村少女整天向往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灌输给她满脑子太多的诗情画意,奢望的富贵生活成了她的期望。
寺院慢慢发现她与教堂格格不入,父亲只好接她回家。
母亲去世后,艾玛被父亲格外的疼爱,把她接了出来,不让她做任何事。无聊透顶的艾玛觉得生活平淡无奇,开始憧憬爱情。
002 邂逅“爱情”
憧憬爱情的时候,她遇到了包法利查理。他们一起喝酒,一起聊天,于是包法利鼓起勇气求婚。
爱玛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在婚后平淡无味的生活中,对爱情的幻想逐渐破灭。
她有时候寻思,她一生最美好的时日,也就只有所谓蜜月。
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有爱情,可是自从结婚后,这种爱情得到的幸福她觉得不对,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爱包法利。
003 憧憬精神寄托
婚后的生活使得他们生活上越来越相近,但是她精神上离他却越来越远。
她念情诗,查理没有任何回应,她得不到她想要的热情,精神世界渐渐空虚了起来。
她开始后悔结婚,并且憧憬邂逅另外一个男人。
一次意外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一位伯爵邀请她参加舞会,正是这次的舞会渐渐唤醒了她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她看到了书里看到的场景,贵妇,伯爵,上等社会的奢华生活。
随后憧憬舞会上与之跳舞的子爵,对舞会的回忆,渐渐成了爱玛生活重要的内容。
这种感觉给她一种自己也是贵妇的错觉,她明白这才是她所奢望的生活。她开始讨厌包法利,并且转变了对他的态度。
查理和爱玛并不是有相同志趣的人,一个急着想要凭借这舞会融入上流社会,一个却对这场舞会昏昏欲睡。
舞会让爱玛的幻想愈加强烈,坚定了她要当贵妇的决心。对查理来说有着安稳的生活,养活家庭已知足,没什么其它追求。
她恨上帝不公道,直往墙上撞并且哭泣。她病了,发高烧,还说胡话,并说自己想换个地方生活。
查理只好依顺她,换个地方生活希望治愈他心爱之人的精神病。
004 遇到的精神寄托
在这里包法利夫人遇到第一个附和她的人,立刻感觉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爱玛喜欢有趣的男人,面对自己极其平凡又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丈夫愈加不满。
爱而不得,或者是不能逾越那条道德的底线,那个名叫赖昂的走了,带着她的思念。在他走后,她开始后悔没有抓住机会,没有向他表白。
爱玛一直活在自己幻想出来的美好爱情之中,愈发觉得自己渐渐空虚寂寞。
005 “爱情”的漩涡
此时急切需要爱情滋润的爱玛,遇到了一个情场老手,她以为自己遇到了爱情,她享受他的阿谀奉承,开始了偷情,并且享受这么美好。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福楼拜,真的是写绝了。有了“爱情”滋润的爱玛,像是活过来了一样,连查理都觉得她气色很好,精神焕发。
她一想到自己的情人,就心花怒放,好像刹那间又返老还童了一样。这个时候的爱玛智商已经成为了负数。
她已不在满足她与罗道耳弗的偷情,并期望与之私奔。她真是太傻了,竟然想带着孩子去和别的男人私奔。
殊不知,自己在计划好一切后,那个山盟海誓的男人竟然逃了。就在她眼皮底下逃了。
她的世界观碎了,她再次病了。一连四十三天,查理不离开她。别的病人他全不看了,觉也不睡。
看到这里,不禁同情起了查理。他娶了一个不爱她的人,甚至讨厌他的人。
原以为爱玛会因为查理的贴心照顾会回归家庭,安心做一位家庭主妇,做好包法利夫人,带好他们的女儿。
006 再次的出轨
与其说爱玛期望的是爱情,不如说是享受偷情。三年后再度与赖昂重逢,他们再次相遇便死灰复燃,他们开始了地下情幽会。
而此时的爱玛不只是背着查理偷人,更是掌握经济大权,为了使自己和情人幽会,不得不变卖家里的东西。想着花样骗查理的钱,又是代理权又是钢琴费,和罗道耳弗的失败感情让她学会的是耍心机。
因为跛脚手术失败,爱玛彻底丧失愧疚感,当新的“爱情猎物”出现时,她表现得越来越疯狂。每一步都在朝深渊走去,而她已经不管不顾了,眼里只有所谓的爱情。
最后也至于欠下巨额的债务,在寻求帮助无果后,选择了自杀。
都说爱玛需要的根本不是神话爱情,而是渴望挣脱现状,不满足于现世安好 ,想轰轰烈烈活一场 ,她需要的是不停的新鲜感 、冒险感 、刺激感的供给 。
艾玛不过是被虚幻浪漫主义荼毒的一个牺牲品,蝴蝶效应一般,她不但毁了自己,还让查理为她买单,结局爱玛的离开,对于查理已经像天塌下来一样难过。
有人说结局就让查理一个人安度晚年,做点小生意,慢慢偿还爱玛留下来的债务也挺好。
让他发现所有的信件,自己掏心掏肺的爱恋遭遇不止一次的背叛后,心痛不已而绝。这是最大的残忍。
查理想要普通婚姻里细水流长的生活,想要在外面奔波劳碌回到家后吃口热乎的,再坐在火炉旁和心爱的艾玛聊聊天,然后一起相拥入睡。其实查理没错,错的是爱错了人。
查理前半生过得太委屈,他只愿找个自己喜欢的女子相守一生。爱玛前半生过得太顺心太平静了,她就像一艘停泊在港湾太久的船,时刻想起航远行。这艘船,甚至期待在大海中遇到风浪。
或许包法利夫人没错,错的是不应该结婚,不应该生活在那个时代。
浪漫的爱情主义与现实主义相遇,注定是一场悲剧。
罗翔曾说:人不能永远浪漫下去,浪漫都是水字旁,会把人淹死的,人最终还是要回到某种规则体系当中。
激情终会退却,生活还是要回归于平淡。浪漫主义总归要向现实主义低头。
一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关于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聊斋志异》描绘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部生动形象的教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二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随着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情节的展开,矛盾不断发展,趋于激化,从而使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特别是精神上所受的摧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反动本质。 《促织》思想深刻,艺术性强。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
三
1、小说的最后,为什么出现一段议论性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小说,是记叙性很强的一种文学样式。从一般概念上讲,它应该是一叙到底的。《促织》最后,出现了“异史氏曰”一段议论文字,这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借此表明自己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异史氏”,是作者的自称。从作品的选材来看,直接讲述的是前朝的历史故事(“宣德间”,即明朝宣德年间。宣德,是明宜宗朱瞻基的年号)。但不是真正的史著,更谈不到钦定的正史,一部《聊斋》尽是鬼狐志怪传说,故自称为“异史氏”。这种篇末议论,仿照了史传体散文的写法。如:《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都分别有“太史公曰”一段议论,表达作者司马迁的评论。
2、练习
1.“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这一传说引自哪本书,后人用这个传说比喻什么
答:《神仙传》;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2.《促织》是小说,文后却加了以上这么一段议论,这种写法是受了什么影响
答:在小说之后又加了一段议论,这是受史传体散文的影响。我国著名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在传记之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评论,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其后的史传散文多用这种评论形式。
3.以上的议论有哪些可取处有哪些不可取处
答:这段评论,能从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找出百姓的灾祸的根源,从一件事上看到严重的危害,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这说明造成民众“贴妇卖儿,更无休止”的悲剧的是上自“天子”,下到那些贪虐的官吏的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同时作者还提出天子的每一举措都不可轻忽的看法,这些观点是可取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这是积极的;至于“天将以酬长厚者”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在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对于群众的反抗斗争起麻痹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促织》鉴赏
《促织》一反传统,描写的不再是因男女双方两情相悦或者一方单相思的“精诚所感”而演绎出的“离魂”型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魂飞魄散”的人间惨剧,而且“离魂”的主人公不再是才子佳人,而是一个还不通世事的九岁小孩。这就决定了《促织》不仅是《聊斋志异》里最杰出的闪耀着反封建的思想光辉的一篇小说。而且在艺术上更有精美闪光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促织》一开头就指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这同时也是在交代故事的起因,其实也是悲剧的社会根源。下文就成名一家围绕促织这只小虫子的得与失,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成名初次觅虫,因没有促织交差,被“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只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在故事情节来说,正是走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却又忽然别有洞天,有了转机: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居然于村东大佛阁后捕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于是“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壁不啻也”。可谓是柳暗花明,然而,一曲未终,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好奇、顽皮的儿子“窃发盆”,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织。虫得而复失,面对如此巨变,夫妻二人,一个“面如死灰”,一个“如被冰雪”。“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得其尸于井”,成了一个人虫两空的惨剧,“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至此,故事情节已有了两大转折。紧接着又有一个转折,不过这一转折不象上面的两个转折那样大起大落,而是舒缓、沉着得多了。成子竟然“半夜复苏”,身化促织,伤心欲绝、只待一死的成名忽然又听到了促织的叫声。循声搜寻,发现了一只“顿非前物”的小促织。因为太弱小了,不想要它,但小虫子“忽跃落襟袖间”,成名只好勉强收留它,不过还是“惴惴恐不当意”,极力烘托其其貌不扬,然而,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这只小虫子轻捷善斗,勇不可当,不仅打败了“一切异状”之促织,而且还善斗鸡,还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突出其奇异功能,于是“上大嘉悦”,于是成名否极泰来,入学、受赏。最后,作者才交代,原来这只促织是成名儿子的魂魄所化。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三大转折中,有两个转折是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实现的,但它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成子魂魄化促织这一情节,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可谓是入木三分。原史料中只是非常写实地记载了夫妻双亡,而蒲松龄则幻想出这一情节,用看似喜剧的反讽方式大大加深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加强了它的批判性,再现了封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乐”(黄宗羲语)的罪恶。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描写精彩而生动。
《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本文人物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主要得益于精炼生动的神态描写。
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 ”、“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
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本文对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如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中。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不仅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慢的神态;而且极力烘托出了促织的其貌不扬。当然这一段文字也通过“怒”、“奔”、“跃”、“张”、“伸”、“纥”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充分表现出这只小虫子轻捷善斗,勇不可当。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
此外,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炼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如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惧”和成妻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
总之,《促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炼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
浪漫主义文学多以作者根据现实情况,因不满现实而加以想象来体现批判现实的作品,如法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现实主义文学则是根据现实情况,以夸张等描写手法来突显放大现实的丑陋点,一般带有很强的批判性和讽刺性,如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 巴尔扎克 的一些文学作品,还有如《高老头》等。
《飘》中的环境描写不错!开头描写农庄的美来映衬郝思嘉的生活状况及心态;中间的农庄没落景象为郝思嘉的艰苦生活埋下伏笔。
请按一下采纳哦~O(∩_∩)O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