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来源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作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祭灶的由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的传说
廿三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灶王爷的民间传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帝听后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送灶”之时,要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竹篾扎成的纸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天甜甜嘴,上天说好话,入宫降吉福!
祭灶日期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祭灶的风俗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的饮食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祭灶的歌谣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祭灶的对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小年习俗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
1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2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剪窗花p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写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您有亲朋好友现在办喜事的么?送张祝福新婚的贺卡吧!
短信祝福
小年年来临,送你好心情:甭管大海再多水,大山再多伟,蜘蛛再多腿,辣椒再辣嘴,总之你最美,快乐永不悔!
小年祝愿天下朋友:工作舒心,薪水合心,被窝暖心,朋友知心,爱人同心,一切都顺心,永远都开心,事事都称心!
每年的这个时候,祝福就会象海洋涌向你,希望我的祝福象一叶轻舟,载你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小年快乐!
当您看见这信息时,幸运已降临到你头上,财神已进了您家门,荣华富贵已离您不远。祝福您朋友:小年快乐!
新春好,好事全来了!朋友微微笑,喜气围你绕!欢庆节日里,生活美满又如意!喜气!喜气!一生平安如意!
相聚的日子都只为酿一杯浓酒,倒成流动的相思,在新年的鞭炮声中凝视你如此迷人的面庞,只想对你说:爱你一万年!
新春大吉!祝你人气超越圣母,财气敢当比尔盖茨之母,英气胜过萨达姆,帅气直追贝克汉姆,国际超人非你莫属!小年快乐!
有些事并不因时光流逝而褪去,有些人不因不常见面而忘记,记忆里你是我永远朋友。在这迎新之际,恭祝万事如意!
漫天雪花飘飞,迎来了新年,让久违的心灵相聚吧,我深深的祝福你:新年快乐!愿我的祝福能融化寒冬,温暖你的心灵!
新春快乐!万事大吉!合家欢乐!财源广进!吉祥如意!花开富贵!金玉满堂!福禄寿禧!恭喜发财!祝君新年好!新年新面貌!新年新心情!新年新开始!新年新运气!新朋旧友齐愿你,万事总如意,钱途千万里!
祝你: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年年如意、岁岁平安;财源广进、富贵吉祥;幸福安康、庆有余;竹抱平安,福满门;喜气洋洋!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正当午,身体壮如虎,金钱不胜数,干活不辛苦,悠闲像老鼠,浪漫似乐谱,幸福--非你莫属。
天气慢慢转坏,凉风渐渐袭来;因为你的可爱,特意给你关怀;晚上被子要盖,免得手脚冷坏;没事刁根骨头,这样可以补钙;不要说我太坏,祝你新年愉快!
我不只一次对你说不要这样玩命工作,要注意身体,可你总是意味深长地说:不趁春节多滚几个粪球,明年我吃什么?千万别累坏自己,祝你小年愉快!愿好运像地雷一样,时常给你踩到;厄运像流星雨一样,永远淋你不到;财富像垃圾一样,随处可以捡到;幸福伴你一生像苍蝇一样盯着你不放。
让我告诉你七种活得开心的方法:1多关心我;2多想我;3多照顾我;4多疼我;5多见我;6多发信息给我;7最重要的就是认识到一个这么可爱的我!夜色如酒,寒风轻轻吹柳,菊花开了许久,你在何处奔走?天气冷了许久,你加衣没有?城市不让养狗,主人打你没有?平安可要来电,免我心中挂念—主人。
沁县的传说:
沁县尧山村沁县尧山村位于沁县城西约15公里,有300多户、1000余口人,是沁县一个比较大的村子。关于村名的来历,顾名思义,应与尧有关。传说:尧因事西行,到尧山村时,天色已晚,当夜便入住此地,于是后人便将这个山村叫作尧山村。
伴随着这个美丽的传说,又衍生了一个更为完整的故事,传说:尧一行当年由村东南口进村,进村时已是黄昏时分,为不打扰百姓,尧便悄悄地住了下来;而且,为了考察百姓生活和山川地理,爱民的尧顾不上休息,当晚特意到村西面的“界生山”上看了看,天不亮就悄悄走了。事后,人们形容此事时说,尧来的时候是昏天昏地,走的时候还是昏天昏地,为纪念尧的大恩大德,人们便把尧入村处叫“昏天地”,像村名一样,“昏天地”也从古流传到今。其实,尧到底来没来过尧山,于史无考。从史书记载来看,尧封其子丹朱到长子。历经四千年岁月,与长子相距很近的沁县尧山村不排除是尧的后裔居住地,一个家族不断繁衍壮大的、就近分散迁徙的居住地之一。抑或是陶、唐、刘、韦、杜、范诸尧之后人居住地的可能更大一些。
真正使尧山村声名鹊起、辉煌一时的则缘于另一个浪漫的传说:西汉时,高祖刘邦崩,吕氏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共诛之,立代王刘桓为帝,是为汉文帝,以上见于《史记》。文帝元年,“遣车骑将军薄昭迎太后于代”,护卫队入井陉至铜革是尧山村,晚即驻。皇后窦氏当晚分娩,生子刘启,亦即后来“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但皇后没有奶水,随从经向当地乡亲求助,被告知差人采田中谷,入山寻取古庙旁清水,搓米熬粥奉皇后,果然皇后奶便下,母子安康。一段时间后,皇后身体得到恢复,车驾方才离开尧山,徐徐往长安进发……
物以君贵,地以后名。从此,为皇后取水处被叫作“皇后泉”,庙则改称“皇后庙”,皇后所食之“铜鞮粥”名闻遐迩,而皇后命人所采之田中谷,便是后来誉满天下之“沁州黄”……尧山村作为天子诞生地,当年一定是百业兴旺、人口稠密、商贸活跃、市场繁荣,今天依然还保留在当地村民俚语中的“街上”“南街”“后街”“十字”“瓦窑”等,既是一个代表方位的地理名词,又是当年风光无限的尧山村真实写照。那么,与这些地名一起出现的“昏天地”的来历,极有可能是村民口口相传,结果是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所致,其最接近历史面目的当是窦太后入住尧山村时,是黄昏来临之际,圣迹留芳,昭然若揭,故名“昏天地”。难怪一些村民至今还在为“昏天地”到底是源于尧时还是源于汉时争论不休,肯定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沁县简介:
沁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北部。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市的平遥县接壤。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煤海中的绿地”、“北方水城,中国沁州”之称,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
湖南名胜古迹总揽
湖南,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秀的省份,同时也拥有着非常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北有洞庭,南有郴州、衡山,东接井岗,西容武陵、吉首、凤凰、猛洞河,居其中者,便是古城长沙。依托主要公路及京广线、枝柳线,根据自然与人文的分类,及行政地区的分隔,我们把湖南旅游资源分为十五大旅游区:
长沙旅游区:
长沙作为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旅游接待设施比较齐全,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比较周密。主要的景点大都与人文古迹有关。主要的景点有省博物馆(参观马王堆文物展),市博物馆(走马楼三国吴简),岳麓书院(千年学府),古麓山寺(湖湘第一道场),爱晚亭(停车坐爱枫林晚),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第一师范(毛蔡风神),开福寺(离我们最近的寺园),铜官窑(唐代的天下第一窑)此外,在长沙市市区外的宁乡花明楼镇,还有刘少奇故居,刘少奇纪念馆。菊花石雕是比较高档的旅游纪念品。浏阳新开设的大围山旅游区,还不算一个真正开发好的旅游区。据说它的投资者是想要以狩猎为龙头,带动旅游业。因此它对外宾和高消费者,特别是狩猎爱好者的吸引力较大。我个人认为,比不上其它的景点。
湘潭韶山旅游区:
湘潭,古称潭州,有1400多年的历史。景点有昭山、云门寺、岱子山遗址。昭山,位于长沙、湘潭、株州的交界处。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到此,十分倾倒,即兴绘成《山市晴岚》,并配诗:“乱峰空翠晴犹湿,山市岚昏近觉遥。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山顶还有一座始建于唐的千年古刹----昭山禅寺。看昭山,最好在太阳初升时,青山抹金镏彩,云蒸霞蔚,不愧为湘东名山!云门寺和岱子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湘乡市。云门寺建于宋代,其中的观音阁中奉有千手观音象,造型优美。汉白玉雕十八罗汉象,栩栩如生,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精品。岱子山遗址为龙山文化遗址,共有八十多座墓葬,出土了石铲、石锛及壶、盆、碗、杯等陶质生活用品,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韶山,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有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及韶峰景区、滴水洞景区可供游览。参观韶山,要结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进行。毛泽东故居很不错,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滴水洞是神秘的“西方山洞”,据说《我的一张大字报》就是从这里写出的(此消息未经证实),至今仍是军事禁区,驻扎有部队。湘潭乌石寨有彭德怀故居,修得不是很好,但还是可以一游。
岳阳洞庭湖旅游区: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岳阳楼最早是三国鲁肃为操练水兵而建的阅军楼,东倚巴陵,西临洞庭,气势磅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岳阳天下楼”!岳阳楼的结构非常有特色,特别是楼顶的“盔顶”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罕有的样式。君山中蕴藏了一个神奇的传说----二妃寻夫。因此而有了二妃墓、湘妃祠等古迹,并有宋代杨幺起义的遗址及柳毅井、传书亭等景点。君山被李白誉为“白银盘里一青螺”!南湖是国际龙舟节的会场,也是国家水上运动基地。湖光山色,有“一龙赶九龟,九龟赶一癞(獭)”的景观。岳阳南方70公里的汨罗江,据说就是楚国大夫屈原投江的所在,有屈原墓、屈子祠等古迹。
衡阳南岳旅游区:
衡山天下秀!衡山七十二峰,由于云雾的衬托,有“万丈祝融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的形容。以祝融峰之高、水濂洞之奇、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被称为“四绝”!南岳大庙是全国唯一的佛道合一的寺庙,为仿故宫九进式建筑。南台寺是佛教禅宗七祖怀让传法的所在,也是日本曹洞宗朝圣的地方。祝圣寺、南台寺、福严寺、上封寺、清凉寺同列为南岳六大佛教丛林。衡阳市中有船山故居、石鼓书院、禹王古碑等古迹及雁峰烟雨、石鼓江山、花芍春溪等胜景。
株洲炎帝陵桃源洞景区:
株洲是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要塞。据《史记》记载:炎帝神农氏葬于茶乡之尾。晋代《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葬于长沙”。宋《路史》载:“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在哪?在现茶陵附近的炎陵县。陵殿庄严肃穆,古朴凝重,令人肃然起敬。有鹿原洞、霞桥、天池等名胜。桃源洞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有2000余种植物,200多种脊椎动物。风景区内,分布了桃源洞瀑布、黑龙潭、石板滩、狮子岩等40多处景点,是集观赏旅游与考察旅游于一体的好去处。
郴州旅游区:
郴州因宋代诗人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而得以名扬天下。作为古城,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以“苏仙公”为题,将苏仙传说记录下来。于是,苏仙岭闻名天下。并有宋秦观作词、苏轼作跋、米芾书写的摩崖石碑,史称“三绝”!万华岩是郴州仅次于苏仙岭的景点,是一个巨大的溶洞,长2110米,总面积27000平方米。洞口处岩壁陡峭,一道瀑布从50米高的岩顶飞落,十分壮观!此外,还有一座颇具神秘感的处所----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在这里,我们可以一探女排“五连冠”的秘密!郴州的山水风光还有多处胜景。有被称为“天然树木园”的莽山,有风光旖旎的兜率岩等等。
永州浯溪旅游区: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柳宗元占有重要的地位。坐落在永州的柳子庙,就是人们纪念他的所在。庙中大殿的四壁上,镶嵌着四块由韩愈作文、苏轼书写的《荔子碑》及宋代的《捕蛇歌》、《访愚溪偈柳子庙》,清代的《愚溪怀古》等文。于永州城郊可观赏永州八景:朝阳旭日、苹洲春涨、愚溪眺雪、山寺晚钟等。其中,苹溪春涨即是“潇湘八景”中的“潇湘夜雨”!浯溪自古号称“浯溪胜慨、雄冠三湘”。它是发源于阳明山的一条小溪,溪旁怪石古木,勘称胜景。有唐梓、宋柏和元明清的松树、檀树。怪石如雄狮,似猛虎,更有的如同老牛小猴一般,景观十分奇特。最为出名的是唐代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碑纵3米,横32米,332字,字径15公分。文奇、字奇、石奇,是为“三绝”,后人誉为“百拜不能休”,其拓本“家家传宝逾琳琅”,从此为浯溪留下纪念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现存有380多方石刻,浯溪形成了“无崖不刻文,有石就题诗”的独特露天碑林!
九嶷山旅游区: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南部,宁远县境内。“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柚壑负担,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相传舜帝葬于九嶷。九嶷山对于寻根祭祖的华夏子孙来说,游玩的处所主要是舜源峰、舜帝庙、三分石、宁远文庙等。舜源峰为主峰,周围铺以峨皇、女英等八峰,拔地而起,共同构成九嶷山。舜帝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祭祀庙宇,其中藏有明万历年间的“抚瑶颂碑”,清代的“九嶷山图”石刻。九嶷山的天然溶洞丛生密布,比较著名的有紫霞岩、玉倌岩、飞龙岩等。植物品种繁多,并可体会瑶族风情。
武陵源旅游区:
武陵源是国家一级保护区,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是罕见的砂烁岩风林地貌,有“大自然的迷宫”、“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称。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有3000多座奇峰,岩峰四壁如同刀削斧劈,整齐而又奇异。主要游览点有黄狮寨、腰子寨、金鞭溪等。“山奇水秀”是它的特点,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曾说它:“一生好入名山游,青岩奇观入镜头;三山五岳勘比美,华夏风光第一流”。索溪峪处在砂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它没有张家界的峻峭,但又以“十里画廊”,“西海”著称。景点有十里画廊、西海、宝峰湖、黄龙洞等。此处天生桥颇为险峻。子山有“云雾、月夜、霞日、冬雪”四大奇观,各具魅力。这三个景区合而为一,就构成了武陵源景区的独特景观。
猛洞河旅游区:
猛洞河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旅游区内是明代徐霞客定名的“岩溶”地貌,即“卡斯特”地貌。游人形容它:“原始古朴、险峻威猛、清秀神奇”。有仙人洞、洗心泉、观音岩等自然景观和距今800年的司城、玉皇阁、德政石碑等人文古迹。它既有岩溶深谷、悬崖峭壁,又有石林钟乳、阴河暗瀑。明代才子唐伯虎游了猛洞河后写到:“天外浮云总渺茫,山间流水玉辉光。千寻万壑悬崖落,一道银光到海长。和月掬来还有影,带花汲取岂无香。随流好入华阴道,莫向天台问沅郎”。
吉首凤凰旅游区:
吉首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江河纵横交错,山川壮丽,锦绣如画。它又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一栋栋的吊脚楼,一排排的杨柳,加上动人的苗歌、苗舞,民族风情颇为诱人。在这里,按地域分为吉首、乾州和德夯矮寨三个小景区。吉首市以反映苗族历史文化为特点,有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桐木潭古兵营、沅溪书院等游览点。乾州和德夯矮寨的景点,主要分布在峒河和万源江沿岸,以古老的苗寨、奇特的峡谷、溶洞、瀑布为主。苗寨的建筑风格,多是以城外一道古城墙,城内青石古街,旁边的街坊多用石砌,且多有石狮,如乾州。这些建筑多为古物,组成了一副民族风格的水墨画。吉首还有我国最高的瀑布----流沙瀑布,高216米,从月亮岩飞泄而下,在峡谷山风的吹拂下,漂移不定。德夯燕子溪瀑布群由7道飞瀑组成,值得一游。此外,吉首地区也有数量不少的溶洞。
桃花源旅游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怎么也想不到,他的一篇《桃花源记》令桃花源名声鹊起,成为“把古今游人忙煞”的游览胜地。桃花源位于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前面是滔滔的沅江,后面是绵延的武陵群峰,悠悠千载岁月将那莽莽丛山妆点漂亮,曲径石阶亭台楼阁又为它添上点睛一笔。桃花源分为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秦人村四个景区,以桃花山、秦人村为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林、菊圃、方竹亭、遇仙桥、秦人古洞、桃花观、集贤祠等70余处景点。桃花源风景极佳,历代文人到此必有名作,现存咏诗900余首,联匾及石刻100余处。
邵阳崀山旅游区:
春秋时期,邵阳就已经正式建成,当时名叫“昭陵”,晋代避皇帝名讳,改名“邵阳”,现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历史、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水府庙、北塔、昭阳侯城遗址、法相岩石刻、魏源故居等。崀山在邵阳新宁,是典型的丹霞峰林地貌。离县城22公里的窑市镇黄背村,有汤家坝天生桥,跨度64米,拱高20米,桥面宽14米,厚5米,为一巨大的丹霞巨石坍塌而成,桥体呈赤红色,气势非凡!在景区内,还有仙人桥,笔架山天桥两座自生桥,以及10处一线天景观。牛鼻寨一线天位于县城西南9公里,两座石峰的崖面对立而成,高150米,宽1000米,全长238米。最大的溶洞为飞濂洞,长1000米,洞内有3处瀑布,13个支洞。邵阳的浙水飘流,也颇有魅力。香港的中国旅行社的老总漂了以后,说:“这是亚太(亚洲太平洋地区)第一漂”!
益阳沅江桃江旅游区:
益阳为“鱼米之乡”,盛产松花皮蛋、竹器等,有“银益阳”的美称。景区有栖霞寺、裴公亭、白鹿寺及关羽磨刀的“磨刀亭”、鲁肃抗蜀的“鲁肃堤”、蜀吴谈判的临江亭等等。沅江以“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有凌云塔、魁星楼、洞庭湖博物馆及“远挹七十二峰之岳色,近临八百余里湖波”的镇江楼。桃江在30年代就名扬天下,原因就是著名儿童歌舞音乐家黎锦珲先生的一首《桃花江是美人窝》的歌。传说三闾大夫屈原被流放到桃江凤凰山,写下了千古名作----《天问》,现在还有屈子钓台等遗迹。桃江的浮邱山被称为“小南岳”,和桃花湖、罗溪瀑布等共同构成桃江风景区。
娄底湄江旅游区:
娄底是湖南著名的矿区,有“世界锑都”之称。娄底波月洞曾用作《西游记》的外景拍摄。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故居,就在新化县。湄江旅游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为中低山岩溶地貌,现建有八个观景区:观音岩景区(峭壁峡谷)、塞海景区(峡谷天然湖)、神仙桥景区(仙人洞、天生桥)、黄罗湾景区(峭壁、自然壁画)、龙泉峡景区(瀑布峡谷)、清流潭景区(地下阴河溶洞、千丘田)、湄峰湖景区(水库),仙女峰景区(山峰)。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