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如何处理爱情问题?

慢性病患者如何处理爱情问题?,第1张

另一半生病了,我们要在身边多加陪伴。

在恋爱过程中,我们都需要彼此的陪伴,这样才能更好的增进感情。生病的时候,更加需要对方的陪伴,无数次的问候都没有一次陪伴有用,对方的陪伴不仅可以更好的照顾病人,还可以让病人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让他们觉得他们并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我相信陪伴也会让你们的感情更近一步。

挺好看的,剧情紧凑

《浪漫医 生金师傅2 낭만닥터 김사부2 2020》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H3lEZk3ucN-uBQ2aIUDbQ

pwd=4flv 

提取码:4flv    

电视剧里面的每个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不仅是主演演技棒,每集故事里面的小角色如病人家属都觉得演的很真实,每集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更多收获的是感动吧,医者仁心,身为医生,不忘记自己是一名医生,为了救人竭尽全力,不畏权势,不为名利。

腾讯乐捐平台上的“小朋友”画廊募捐事件,因为在许多媒体人、公益人朋友圈的刷屏,更因为短短几个小时募集了1500万元款项,而引来了不少讨论。讨论自然是有赞有弹,但不管怎么褒奖或怎么质疑,双方在项目引爆原因上的观点却不会有分歧。

儿童、精智障碍特殊人群和艺术三个关键词的叠加,使得这些“小朋友”充满抽象意味的画作得以激发人们同情和审美的兴趣。在客观上,项目的广泛传播似乎在印证一种早已流传的公众印象,即精智障碍特殊人群往往很有艺术天赋,如音乐、美术等。

这种误解当然是基于浪漫化的想象。精智障碍特殊人群的艺术天赋远不是公众印象中的那样,尽管他们中有一些人存在一些奇妙的禀赋,但这些天赋的发挥,是建立在科学有效的训练前提下的。

而这种传播中的陷阱,如今大量出现在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多动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类患者身上,这些越来越被公众所知悉的精神病症,其主要的流传方式是网络世界中的调侃、戏谑。作为最知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文森特·凡·高给中国公众的印象主要是绘画成就。此次公益项目发起机构WABC的创办人苗世明,就公开宣称要寻找“中国的凡·高”。

但问题在于,凡·高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生极度痛苦,结局也是自杀。某种程度上,他的画作和他的精神病症是一体两面的,我们在看到艺术成就时,却总是忽略他困苦的心灵。

被称为百年一遇的游泳天才的菲尔普斯,是一个多动症患者。正是因为他的莫名兴奋、精力旺盛,母亲才把他丢给游泳教练。但首先是菲尔普斯这样的案例在概率统计上可以忽略不计,其次菲尔普斯个人的精神状况并没有因为游泳而得到本质改善,社交、生活中的麻烦他并没有少遇见。此前传出他抽大麻、酒驾的丑闻,也足以证明他的精神状况并不好。

对强迫症威胁的轻描淡写和行为的调侃戏谑,几乎是一体化的。但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把强迫症列为第十位的致残性疾病。超过30%的强迫症患者一生伴随着这个障碍。有接近一半的强迫症患者有过自杀的念头,有1/4的强迫症患者曾经试过自杀。有人曾经在考试的时候,强迫检查姓名是否写错长达一个小时;有人在出门后回家检查门锁是否锁好几十次;有人觉得自己的眼睛不对称,不断戳弄最终导致失明。

真正的强迫症患者一点也不好玩,更不浪漫,只有痛苦。但在公众领域,强迫症被描绘成喜欢整理、收纳的人群,从日常社交中对处女座——这也是强迫症患者的同义词——的调侃,到职场招聘中对强迫症的欢迎。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所提到的现象并不是强迫症真正的症状,但他们却真实伤害了强迫症患者的内心。

抑郁症、焦虑症也不例外,抑郁产生魅力、焦虑导致动力等等,“正能量”的爱好者们总能自动忽略疾病的巨大困苦,并基于自己的需求、判断将其美化。类似公众传播中,对精智障碍特殊人群画作的欣赏,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刻奇心理的推动,而非真的要做什么。将一个悲惨的故事浪漫化,这令“吃瓜群众”很满意。毕竟,对于“吃瓜群众”来说,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内心满足,这是栖居网络世界的核心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10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