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具有经济价值且能普遍种植代表浪漫治愈的植物有什么?

请问具有经济价值且能普遍种植代表浪漫治愈的植物有什么?,第1张

玫瑰

玫瑰有许多不同的含义,这取决于它的颜色。然而,任何玫瑰通常都可以被视为象征:爱、荣誉、信仰、美丽、平衡、热情、智慧、奉献和永恒。

玫瑰作为经济作物时,其花朵主要用于食品及提炼香精玫瑰油,玫瑰油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精细化工等工业。

向日葵

向日葵的花语是信念、光辉、高傲、忠诚、爱慕,寓意是沉默的爱,代表着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向日葵种子叫葵花籽,含油量很高,为半干性油,味香可口,供食用。花穗、种子皮壳及茎秆可作饲料及工业原料,如制人造丝及纸浆等,花穗也供药用。

疫情管控结束以来,2023年的一切节日似乎都更新了意义,春节各行业、各领域数据的大幅度回升,虽然与疫情前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也使所有人看到市场复苏的可能性。在线下,商超、花店、餐厅、酒店纷纷进行相关布置;在线上,不管是社交平台还是电商平台,情人节的相关推送也占据着各个APP的首页。随着时间的临近,鲜花、蛋糕、巧克力、美妆产品、珠宝首饰迎来了销售高峰,根据OTA平台数据,2月14日当天的酒店预订量,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2023年的第一场“浪漫经济”已经如期而至。新茶饮率先赛道发力新茶饮早在情人节前,随着年轻人之间的暧昧值极速上升,新茶饮行业也见缝插针,推出各种跟情人节相关的活动和产品,试图玩转浪漫。“也许世界上有五千朵和你一模一样的花,但只有你是我独一无二的玫瑰。”这句出自法国童话《小王子》中的语句,道出了爱情最纯粹的模样。奈雪的茶今年情人节选择联名小王子,在饮品和包装设计上融入代表极致浪漫的玫瑰,为情人节增添了些许诗意和柔情。其在2月13日推出了霸气小王子玫瑰草莓,同时推出的还有插画主题杯以及“奶茶+限量周边杯子”的玫瑰守护套餐。联名小王子,让奈雪的茶赚足第一波噱头,这类通过明星同款、限量限时预售等方式开展的营销,让产品通过各大社交平台传播而吊足消费者胃口。喜茶的情人节活动则更是商业上的强强联合。情人节当天,消费者买两杯饮品就可获赠一套“喜证”,其中包含喜茶与海马体照相馆的优惠券,拉动两个品牌的营销。在喜茶深圳卓悦汇门店,还将有海马体摄影师驻场拍摄“喜照”。相比前几家“浪漫派”品牌,总爱“整活”的瑞幸今年也反其道行之,变身“搞笑担当”:瑞幸与线条小狗联名推出带刺玫瑰拿铁和相思红豆拿铁,并且送小狗贴纸。“瑞幸是懂情人节和单身狗的”网友评价道。在情人节抛出“单身狗”的梗,反向营销令瑞幸在社交平台上爆红。众多网友将小狗贴纸制作为摇摇小狗,贴纸需求火爆,部分门店贴纸迅速送完,供不应求。面对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联名限定饮品,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持积极态度,针对这群口味"刁钻"的用户,许多新茶饮品牌在饮料选材方面走保险路线,多以草莓、红豆、巧克力、车厘子等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元素为主。比如茉沏的挚爱·酷厘黑森林、茶百道的生酪鲜草莓、Coco的草莓甜心,用的都是草莓元素,益禾堂的真情玫瑰系列饮品选择了看得到喝得着的真实玫瑰花瓣。这种策略既能保证口味基本不出错,又能符合情人节的粉色主题。商超鲜花满地,浪漫值加满节前,各商超的情人节营销已多次登上热搜,各式各样的鲜花摆台争奇斗艳,满减优惠眼花缭乱。解放碑新世纪化身浪漫之境,发起“去爱吧”情人节主题活动,以浪漫涂鸦街区、巨型玫瑰打卡墙等主题场景打造人气打卡地,让消费者在城市的每一处,都能与甜蜜欣喜遇见。解放碑新世纪作为解放碑商圈老牌商业,正从艺术、文化、时尚等不同领域汲取商业空间焕新的灵感,以多元跨界融合拓展当下商业空间的边界与内涵。青岛市万象城特地将情人节当天的营业时间修改为10:00-23:00,商场各大品牌推出限时折扣、多重福利、暖心臻礼等情侣优惠套餐;商场内部设置“情人节限定——全橙热恋”巨型爱心空降气球,增加节日氛围;并且还有缤纷万象的浪漫花墙,千支玫瑰全城派送;商场影院推出2月情侣观影片单,为消费者提供观影指南。青岛海信广场也在情人节推出了各种满减活动,会员购百货类当日累计每满1000元可获赠300元百货券积分可抵现金使用。上个周末,上海的大街小巷已经有了浓浓的情人节氛围。BFC外滩金融中心楼顶设置的巨型玫瑰、张园·丰盛里街边的巨型花束,在即将到来的心动“告白日”,百联股份携旗下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三大业态各个门店发起告白行动,让消费者在城市的每一处,都能与甜蜜欣喜遇见。以百联股份为代表的上海商业零售企业,正试图从艺术、文化、时尚等不同领域汲取商业空间焕新的灵感,以多元跨界融合拓展当下商业空间的边界与内涵。线上多业态创意百出面对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情人节,不管是线上平台还是线下实体店,都在加码进行营销活动,景象热闹非凡。以京东为例,在北京,京东聚合旗下京东小时购、京东生活、京东到店等泛同城业务下的数万家本地门店,在情人节期间持续加码“超级京城”活动。“超级京城”情人节活动将持续至2月14日,其间送出众多福利。针对情人节送礼必选的鲜花,京东小时购推出鲜花爆品低至4折起、“满99减50”优惠券、“浪漫兔11支玫瑰花束低至198元”等优惠;对于送礼常备的蛋糕,也推出情人节蛋糕至高“满99减60”的福利。鲜花也迎来预订高峰。在鲜花市场中,今年花价明显上涨。在各鲜花市场内,玫瑰、郁金香、百合、向日葵、桔梗各式各样的鲜花娇艳欲滴。玫瑰仍是主流,水果花束、果冻花束、巧克力花束、兔子造型成市场新宠。鲜花销售也蔓延到O2O平台,叮咚买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月初情人节鲜花预售已经开始升温,并于节前的周末进入预售高峰,预计情人节当天将达到销售峰值。数据显示,近一周盒马春季时令鲜花销量环比增长300%。到3月和4月,雀梅、牡丹、芍药、丁香花、木绣球等春花还将陆续上市。唯品会则在2月14日当天上线奢侈品的大牌汇聚活动,知名奢侈品品牌COACH、VERSACE范思哲、MICHAELKORS等将在活动中推出多款针对情人节的爆款商品。业内人士预计,线上线下的奢品消费将迎来兔年的一个高潮期。唯品会数据显示,珍珠吊坠、黄金手链关注度在情人节前走高,兔年的定制黄金饰品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2月12日珠宝配饰的活动中,头部珠宝品牌六福、谢瑞麟等的销量同比均取得数倍增长。情人节营销的火热和情人节销售数据的可观,是一场“预谋已久”的盛宴,这不仅仅是数据上的狂欢,也是消费者压抑的消费意识被唤醒的反应。这个情人节,邀上你心爱的人,去约会,去消费,去享受浪漫吧。

爱情妙招:分享经济浪漫的约会方法

1当地艺术展

许多城市都有当地的艺术表演、展和免费参观,有些地方甚至提供免费的葡萄酒和小吃。平时多关注本地新闻。如果有类似的展览,带我亲爱的人去是个好主意!

看不到。

绑定亲情账号之后,如果不是代买/代付的订单,对方是看不到自己账户内的购物车/订单等情况,同时自己也看不到对方账户购物车/订单的情况。如果是代买/代付的订单,消费者可以通过当初聊天的窗口,看到代买/代付订单的情况。

扩展资料:

淘宝数据解读“浪漫经济”:

情人节经济正在升温。一组来自阿里巴巴旗下电商平台淘宝的数据显示,已有超过1200万对爱侣绑定了亲情账号,选购交流和支付环节将更加通畅。通过淘宝数据,“浪漫经济”得以解读。

特点一:绑定“亲情账号”,为Ta买单

淘宝数据显示,从去年情人节至今,已有超1200万对爱侣绑定了淘宝亲情账号。其中,来自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和浙江的男性用户绑定亲情账号最主动,90后则占到了所有亲情号“爱人”关系用户近一半。

根据数据分析,绑定亲情账号情侣人数越多的省份,历年离婚率数据越低。如广东省,绑定亲情号的“爱人”关系数全国第一,其2017年离婚率在全国排名第25。

数据还显示,女性比男性更追求浪漫。成功绑定的“爱人”关系中,近650万对由女性用户发起,而男性用户发起的超550万对。但这种趋势,在不同年龄段用户中也有差异。

特点二:消费升级,个性定制受捧

淘宝数据也显示了这样的用户需求,个性定制成为2019年情人节礼物的新风潮。淘宝工作人员解释称,大品牌的情人节限定款礼品更讲究DIY(自己动手),迎合了当下消费者队伍独一无二的需求。

另一方面,有别于传统的鲜花、钻石和珠宝等传统礼物的新“表白神器”得到热捧。情人节前夕,阿里巴巴披露了其电商平台上的十大表白神器,继前三种商品外,成交量同比增长226%的草莓成为你新的表白神器,而令人意外的是,狗粮、缝纫机和情趣用品也榜上有名。

特点三:悦己消费,男女都是趋势

情人节对单身狗依然友好。淘宝数据显示,2017年,情人节鲜花消费人群七成为男性;仅仅过了两年,2019年的鲜花消费人群60%为女性。

不仅如此,曾经小众的医美服务越来越流行,情人节前夕,天猫医美服务销售数据持续增长,其中美白针最受女性欢迎。有意思的是,女性不仅自己追求美,还带动了男性用户。节前微整形用户中,男性占了超过2成,瘦脸针成为男性最爱的医美服务。

参考资料:

淘宝网-消费者服务中心

参考资料:

人民网-淘宝数据解读“浪漫经济”

 三、节日复兴与文化 反思 : 七夕节当代重构的重要意义

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 有效地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

中国传统节日 植根于农业社会,源远流长,是传统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传统节日地位明显下降,七夕节也面临生存的危机。如果说节日的活态存在乃在于特定时代特定区域处于不同社会地位、承担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在特定情境下对节日习俗活动的全部或部分实践,或者简言之,在于社会中有一定数量的人把这段时间当做“节日”来度过,那么在20 世纪末期,除了在个别地方,七夕这个曾经广为流行的传统节日因没有多少过节主体已名存实亡。但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从花店售卖鲜花的庞大数据中、从节日尚未到来关于七夕活动的预告宣传就纷至沓来的现象中,看到这个节日的蓬勃生机。七夕节复兴态势明显,其生存状态已然今非昔比。尽管七夕节复兴背后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并非只有七夕这一个传统节日经历着复兴的过程,但毫无疑问,文化重构对七夕节的命运逆转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正是这一重构,使爱情成为七夕节的主题,它契合了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需求,并因此迅速吸引了众多商家和都市男女的注意力,迅速发展壮大了过节的群体。不仅如此,这一重构还使七夕节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不仅勾起许多中老年人对七夕节的早年记忆从而使其首先在记忆中复活,而且使个别地方如甘肃西和、温州石塘、广州珠河等地仍然活跃的传统七夕节俗得到更多关注,这也促进了七夕节的当代复兴。

传统节日是一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包括一系列何人在何时应做何事或不应做何事以及应如何做的规则,处于时间长河中的传统节日犹如一个生命体,有其自身生长发展演变的历史。它可以生,也可以死。由生而死通常被视为一个传统节日正常的生命历程。七夕节的蜕变表明,传统节日的命运其实更为复杂: 不仅可以生,可以由生而死,而且可以死而复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在传承中断后以一种崭新的样态重新回归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为其所遵循、操演和践行。七夕节的蜕变同时表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本土 传统文化 的传承而言,外来文化不仅是冲突的来源、竞争的对手,它还有可能成为激活本土传统的钥匙,并成为传统复兴过程中可以取用的重要资源。文化重构具有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巨大力量。

 2 在中国节日体系中增加爱情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

“中国人有爱情,但中国神话中没有爱神。中国有情人,但中国节日中没有情人节。”① 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填补了这一空白,突显了爱情的意义和价值,为当代人坦率地表达爱情、寻求浪漫提供了时机。而围绕爱情主题采借和发明的多种节日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从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能够感知2013 年七夕节( 阳历8 月13 日) 生活内容的丰富性。比如《七夕“浪漫经济”提前来袭玫瑰花预定异常火爆》一文中提到: “尽管距离七夕还有段时间,但各路商家却已提前备战七夕商机……除了传统的花店、蛋糕店、**院,各大商场、超市的七夕节气氛也日渐浓厚,一股‘浪漫经济’悄然来袭。”② 除巧克力、蛋糕、毛绒玩具等常规礼物外,萤火虫、玫瑰香皂花、竹简 情书 等许多创意类礼物也非常受年轻情侣们的欢迎。③ 又比如,北京通州区于8月9 日至8 月13 日期间举办首届北京七夕节,共包括“七夕歌会”、“相爱运河”婚礼文化展、“大美运河”七夕传统文化展等17 项活动; ④ 而七夕节当晚七点零七分,首都体育馆也上演了一场盛大的“七夕中国2013 情歌演唱会”,主办方向社会公开征选的77 对情侣参与互动,现场万余名观众与众多明星共同见证爱的表达。⑤

 3 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了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全社会进行文化反思的巨大作用

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归功于多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专家主要发挥了启动引领作用,并从学术角度承担了正当性的论证工作。商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传统节日往往是消费时间,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家总是会介入传统节日当中,繁荣的市场往往成为节日期间的动人景致。通常认为,商家主要是为人们按约定俗成的方式过节提供各种物品。但在七夕节的蜕变过程中,商家不仅提供了节日主体在节日中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而且提供了节日活动的空间,尤其重要的是,它们还在引导节日主体如何过节,如何消费。通过引导如何消费,它们生产了人们对特定物品和服务的认可、偏好和需求,也便生产了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和文化符号,因而也就形塑了节日本身。当前七夕节在事实上成为情人节,鲜花、巧克力、红酒、香槟、烛光晚宴、浪漫之旅等成为七夕节的文化符号,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鲜花店、巧克力经营商、红酒经营商、餐饮店和旅行社等商家比其他行业的商家更加积极地以节日所需的名义推销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民众是七夕节蜕变的决定性力量,他们基于生活需要和文化自觉参与了七夕节的文化重构,不仅包括参与对正当性的讨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选择确证了七夕节的爱情主题,并基于追求个性、博取爱人欢心的目的而不断推陈出新并不断要求推陈出新,由此促进了七夕节节日活动的采借和发明。大众媒体则关注舆论、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引发思考,并为各种力量的作用发挥提供了交流碰撞的平台。总之,具有不同利益诉求和目标追求的学者、民众、商家、媒体等多种社会力量通过共处在同一个中华文化空间里而互相影响,彼此激发,一起营造了七夕乞巧节向情人节蜕变所必需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空间,推动了这一蜕变所必需的正当性论证和主体性选择,为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发挥了各自独到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节的文化重构过程并非一团和气,在应该如何给七夕节重新命名、应不应该承认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等方面,均存在不同意见。这些争议影响深远,颇具意义。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关于七夕命名的争议,前文已有叙述。命名争议明显地延续了“必也正名”的思维逻辑,其背后,则是公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对一度式微的传统节日能够复兴并长期传承下去的殷切希望,是对这个节日以何种状态复兴的设计与理想,是企盼复兴的节日能够经世致用、传递文化价值、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的良苦用心。在是否应该承认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方面,争议更多。比如2006 年有一位学者提出“把七夕当作情人节来过不合乎传统”的观点,① 就引起了许多民众的强烈反对,演化成一个文化事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又比如2009 年8 月14 日腾讯QQ 论坛上开设了一个帖子,让七夕节PK 情人节。辩论设置了正反双方,正方的代表观点是: “我觉得无所谓,与时俱进嘛! 牛郎织女也是爱情的象征,只要有需求有市场,人们又喜欢这种氛围,就不要这么较真,毕竟传统也是人造出来的!”反方的代表观点是: “我觉得应该抵制这种崇洋的情节,原本七夕的内涵就不是情人节,因为商业利益而改变传统文化,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要慢慢变味了!”② 无论是正方观点还是反方观点,都有不少跟帖。比如正方11 辩的辩词如下:

自祖国建国以来,不断的与外界建交,更加入WTO 后,与世界交流更加密切,随着社会发展,非主流和西方的思想也不断涌入进来,既然七夕节也能带动市场消费,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而对于情人,特别是对于我国的情人而言,不是又增加了一次创造温馨,甜蜜的机会么。我们不能拒绝西方的文化,我们需要做的是发扬自己的文化。不闭幕造车,要勇于交流。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让七夕节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传统爱情节日。③

反方3 辩则说: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现有传统文化,并把“牛郎织女的爱情文化”进一步弘扬广大。这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我们就应该好好的接续历史、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是世世代代都要做的事。增强我们民族凝聚力、增强祖国在世界竞争中的“软力量”,不要让WAI GUO 人看笑话。④

这些围绕着七夕节应不应该向情人节靠拢的跟帖,表述着普通中国人关于如何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是公众参与七夕节文化重构的过程,也是参与文化讨论进行文化反省和文化批判的过程,同时是公众文化自觉性、文化自信力、文化鉴赏力、文化反思力、生活自主性的培养过程。从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中,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的多元价值取向,纳异包容与坚守民族本位的共同在场。我们也看到,碰撞交锋激发、推动不同观点的持有者对多元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着更加深入的思考。而这些思考,无论对于七夕节的未来发展,还是对于所有传统节日的传承,乃至对于中国文化的当代建设,无疑都大有助益。可以说,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全社会进行文化反思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已远远超出七夕节之外。

 结语

民众有权利过自己想要的节日生活,并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当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爱情观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民族意识高涨、传统复兴已成大势的情况下,中国人要过情人节而且要过自己的情人节的诉求理应得到充分表达,也理应受到充分尊重,七夕节向中国情人节的蜕变是这种诉求的现实化,是民众凭借一定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和纳异包容的文化开放态度进行文化选择的自然结果,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珍视。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并非七夕节文化重构的终点,而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并且也应该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因为尽管七夕节由乞巧节向中国情人节蜕变的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缺陷,即一定程度形成了对传统七夕活动的遮蔽。

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七夕节在其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而且具有多样的地方性表现。比如甘肃西和仍然活跃的“乞巧节”是典型的女儿节,参加者主要是未婚的少女,节日历时七天八夜,包括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拜巧、迎水、巧饭会餐、照瓣卜巧和送巧等一系列仪式,且有相应的仪式歌舞相伴。① 浙江温岭石塘箬山村的七夕节则是“小人节”,它的主要参加者是小于16 岁的孩童及其家人,主要活动是祭祀七女神,祈愿小孩健康发展。② 七夕节的众多习俗活动及其地方性表现以及“七夕”这个具有诗意、浪漫气质的名字,具有重要的生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认同价值,应该有比当下更好的生存空间。换句话说,未来的七夕节应该是既吸纳外来文化的优长又有更多中国元素( 不只是节日时间,还有节日活动及其具有的文化内涵) 的有机融合,能够同时作为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在更大空间里共生共荣。

目前来看,突破情人节遮敝、实现共生共荣的重要路径是七夕节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跃的地方七夕节俗活动一定程度的普遍化。前者是指有意识采取一些 措施 使曾经活态存在、目前仅仅保存于文献和头脑中关于传统七夕节的历史记忆重回日常生活,得到实践。后者是指有意识采取一些措施使当下为个别地方民众所传承享用的七夕习俗在更大的空间内被更多的人所共享和传承。这两种路径无疑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前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时间变换所带来的挑战: 毕竟历史记忆中的七夕节是传统社会的七夕节,更多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追求,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是工业文明、现代社会。后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空间位移所带来的挑战: 地方七夕节俗活动毕竟是特定空间内生长发育出来并适合其水土的节日文化,普遍化则意味着将其置于非本土的环境之中。而这也决定了无论选择哪一种路径,都不可能是传统七夕节俗和特定地方七夕节俗的全面照搬,而只能是以其为资源从中汲取若干元素、结合其他元素重新加以组织并应用实践的文化重构过程。

未来的七夕节重构仍然需要包括学者在内的多种力量共同参与。需要说明的是,学者既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要求民众选择专家学者偏爱的节日生活和过节方式,但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为人们如何过节提供更多的选择项。这是学者的社会责任,也是学者的社会贡献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133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