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1苏东坡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虽然不断被排挤被贬,但是他乐观豁达,浩然正气,没有唉声叹气,感叹命运不公,只有努力改变民生,为老百姓办事!
看了苏东坡一生,最让人敬仰的是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我在思考,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吧!苏子由可以做到谨言慎行,可以踏踏实实为官,而苏东坡却不能,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勇气去提出并加以批评。是他不知道官场的潜规则么?作为一个精通历史,精通哲理的读书人,他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明哲保身,而是他的个性就是明辨是非,就是实事求是,他没办法视而不见,见而不管。这造就他一生的艰难,也是国家的不幸,但是却是文学之幸,没有那些磨难,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多的伟大作品。沧海桑田,多少迫害他的小人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苏东坡还一直会被后人敬仰膜拜!
苏东坡兴趣爱好广泛,很多方面都有建树,在当时,真是粉丝无数,太后和皇帝都对他另眼相看。由于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对生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美酒和妇人之间的,真正做到有情而不滥情,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疾苦为民办实事。
最后感叹他跟苏子由的兄弟情,看到情深处,不觉泪目!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2今天心情不是很好,记起《苏东坡传》还没写书评,又想起东坡先生的性情才气,心情也平复了蛮多。
苏东坡传我读了进三个星期,完成阅读是在前两天晚上,那时读到苏东坡去世时,满心伤悲,恰如一个好朋友离开尘世,但是生离死别,不是人生常事,没有一本书会没有结局,正如每个人都只是天地间的过客。但是过客留下什么,决定了后人是否会纪念他。苏东坡留下的东西很多,比如说他的精神情怀,他的诗词歌赋,他的政绩,他的美食食谱,他的风流韵事等等。这些东西让人口口相传,为什么一个古代文人会让人如此崇拜,以至于今日难忘?
我们人,尤其是中国人,是记好不记坏的,我们乐于记住那些善人,并且以他们为榜样,而苏东坡做了很多善事。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东坡被贬为地方官,一个小小的官,还是尽量维护人民,继而王安石失势,苏东坡第一个上书废除王安石的恶法,然后又不屈不挠的上书减免人民欠下的官债,最后成功了,人们又怎会不喜欢这个文人呢?很多自喻为聪明人的,总以为老百姓是容易糊弄的,但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度量着善恶好坏,虽不善于言辞,心里亮堂着呢。
其次就是苏东坡的诗词,我不是专攻于文学的,但是我相信美是一种直觉,当我们读着明月几时有时,真真切切感觉到明月皎洁,感到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读赤壁赋时,能感到人生渺小,也感到在困境中享受人生的随遇而安。平凡人难以走遍四方,但苏东坡的诗词带我们走四方,这无比难得。
再有就是思想,很难得的是林语堂先生还是客观的写苏东坡,他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求仙炼丹,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文人相轻,没有人成神成圣,避不开缺陷,但是如果好的多于坏的,那么就是一个大好人了。东坡先生达观知命这也是他可以坦然面对风雨的原因。他所逢的一切苦厄,是为民请命的结果,他光辉的人道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种圣光了。
至于逸事,东坡先生一生中数不胜数,各位可以细细品读,仔细感受,也有很多人生道理。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3据说这本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然而读起来并不像编年体的人物传记,评论和文学性的描述更多些,仿佛是远观了苏东坡。也许是因为原著是英文版,最初是给外国人看的缘故吧。但总体来说,特别是进入书的后半部分,会渐进佳境,令读者沉迷,你会发现,此书不逊色任何一部传记。因为林语堂也是苏迷,文者相隔千年,亦同声相求吧。
苏东坡是世界上凤毛麟角的天才,诗书画文词样样精绝。文是唐宋八大家,书法是宋四家,亦是文人画的先驱。他的豪放词,被世人形容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棹板,歌大江东去。
然而细细了读苏东坡,他绝不止是这些巨大光环之下的大圣贤。他的灵魂和他的才气一样令人万分景仰,又万分的望尘莫及。读他的《东坡志林》,你屡屡会被逗的捧腹大笑,直呼妙极。他不仅会讲段子,他会酿酒,会制墨,会烹饪,会瑜伽,会炼丹,会医术。他无所不会。
当你细细了读苏东坡,他不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他也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感叹,有“春色三分,两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伤怀,也有“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的凄苦。他是除去圣人外衣的凡人。
词与诗以及写诗词的人,均可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对于景仰他的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4这本书时一个朋友推荐我看的,我是很少看传纪的,刚开始我真的是看不下去,两次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慢慢的看,直到看到王安石那里,我才慢慢走近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描写了东坡先生的一生,有家庭,朋友,政治甚至人民。林语堂先生用苏东坡的诙谐乐观的心态来描写苏东坡的一生,但东坡的一生的确坎坷曲折,我羡慕他的这种面对世界的心态,他直言不讳,他无论身处何地都结交很多朋友。他活的很快乐。其实在这之前我对宋朝是没多大感想的,现在我虽然觉得党派之争依然很可恶,他们的官员并没有明朝的那样可爱,可是那几个皇太后,和那些坚持己见,为国效力的官员真的很让我感动。看了这么久,从刚开始对王安石的痛恨,到最后也觉得他也是在为国服务,只是他太刚愎自用了。
苏东坡的豪迈,苏东坡的乐观诙谐,苏东坡的嘲讽,苏东坡的坚持,苏东坡的真挚,都在林语堂先生下还原了。我看到了一个诗人的苏东坡,一个画家,书法家的苏东坡,一个体贴民情的苏东坡,一个脾气暴躁,而又逻辑清晰,才思敏捷的苏东坡。他是古今难见的奇才,也是个有喜怒哀乐的凡人。感谢林语堂先生,让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5喜爱传统文化尤其中国文学的人,绕不开苏东坡。十多年前读过两回,而今电子版也好,快且方便。许多事情是个习惯,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惯。
最喜书中两段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东坡一生,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大多时候是在贬谪中,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水。子由明见,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个世界常常是庸才小人制控着天才君子。昔日好友掌权之后往死里整他,面对小人,他不屑于还以颜色。因为他是东坡,心思没在官职上。
天纵大才,诗文书画,心思在此。北宋政权早亡了,东坡作品仍在,连着他的精神气局和人格。这是个元气充沛的人,他会把凄苦的生活过得绘声绘色。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反之,相当多的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横眉冷对,对己骄奢*逸。如此,心即被上了锁,既便有自由,也是被囚禁的,为名利色权所囚。
欣赏吴复古。一个中央党校的教授,三十四岁辞了职去做道士。九十六岁终,辞官有益身心。
寿夭无定。热情浪漫的东坡,炼丹瑜伽养生,六十四岁亡。沉默寡言的子由,三儿七女,活到七十三。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6苏东坡——一个离去已近干年的人物,至今仍然广受文人士子的追捧、热爱、迷恋,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上可与皇帝宰辅论朝政得失,下可与村夫村妇谈年景收成,可与文人雅士诗文唱和,又与和尚道士谈经论道,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虽屡遭贬谪,却越挫越通达,越挫越强健。
更可贵的是他有博大的胸襟,对待政敌,他最终都选择了释然。当然,他也有两任爱他的妻子、三个陪伴左右的爱子和一个至死不忘的弟弟,这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他的成就涉及诗、词、书、画、医、佛、道、医、食等方方面面,而且成就均不凡,至今影响海外。
这恐怕是对苏东坡最大的认可。写苏东坡的书很多,但是像林语堂先生这般详实、幽默、有趣的却不多,先生以饱蘸热情的笔墨描绘了苏东坡丰富多彩却又颠沛流离的一生,从多个方面展现了苏东坡的经天纬地之才,是非常好的了解苏东坡的著作。
当然可能是由于作者的个人好恶的缘故,书中对王安石的描写几乎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对王安石变法也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当然这仍然不失为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书!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7首先林语堂写这本书肯定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从附录里这些资料的来源,可以知道他充分了解了他的诗集和文章。
从小读苏轼的诗长大,一直对于这个人物非常好奇,对于宋朝年间的一些事情也颇有兴趣。
从这本书我了解到,苏轼的人生是非常坎坷的,特别是他中年以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在一个地方待不了多久,不知道自己在这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但是他还是能从当中找到趣味,以一种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融入到他的作品以及为人处世当中。
苏轼当过很多地方的地方太守,而且当地的居民很喜欢这位太守。他很亲民,常常请别人或去别人家吃饭喝酒谈国事。他非常为百姓着想,他整治西湖,在谷物歉收时,拼命为百姓想办法,多谋取一点粮食,即便这样会让那些小人更讨厌他,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
同样,他和他弟弟苏辙的关系以及相处方式非常让我羡慕。这样一对兄弟,相处如此融洽,分别时格外的依依不舍。他们在官场上的立场相同,可以随时为对方付出一切。他们俩的性格截然不同,但相处时却又如此融洽。在彼此遇到官场上的低谷时,会相互陪伴,相互帮助,相互安慰。每次苏东坡写完一首诗,总会把它第一个寄给他的弟弟子由,与他分享。
虽然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政治方面的,比较难理解,但是这本书确实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以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还如此乐观,还笑迎人生的这样一位特别时期的伟大诗人!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8可能是因为林语堂写的是英文本,没有自己写中文版,故而翻译的可能和作者本意有差,但大体不差。
这是一本讲述苏轼生平的传记,并没有以作品为主述说。是事件,加上各种版本的记述。有人物,都是和苏轼相关的,有朋友,有对手,有先朋友后敌手,也有敌手中的善意者。苏轼对这些人都无恶意,均一心对待。可你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所以苏轼在为政后期屡遭贬谪。贬黄州,惠州,儋州,越来越远,但苏轼都顽强地活下来了。却没想到,在遇赦而归途中殒命,时也?命也?
本书对苏轼评传时,把王安石写的太黑了,可能政治家的王安石真的如此,但读的时候心里真不舒服。王安石可是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花木成畦手自栽”“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八大家之一”的人,我觉得是个可爱的老者,还不至于一无是处。林语堂把他抹的太黑。
总而言之,封建时代的为官生活,是你死我亡的斗争。平民生活,是水深火热的挣扎咕哝。还是现在这个时代不错,在做良民的前提下,至少能活过七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活过七十也就足够了。
文 梁树丽
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苏轼,他的词格与人格,他的诚挚率真,重情重义的性情都是我喜爱与心仪的。
他的一生唯有“诗和远方”能定义,但是他的远方,是他不得不去远方。
因为喜欢,自然我更喜欢读关于他的书。前段时间听了《东坡传》觉得并不过瘾。今日在樊登书店又发现了这本《苏东坡传—春如春梦去似水》,于是果断借阅。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他曾一身兼翰林、端明两学士,为帝王师;他曾被贬至当时的“南极”儋州。他一生受百姓爱戴尊崇,画像奉祀;他一生被小人诬陷嫉妒,历尽波涛;他一生为国为民,九死无悔。
上天为了弥补他因忠君爱民而遭逢坎坷的际遇,赐他一位红颜知己——朝云。这本书通过他身边集贞义美惠于一身的朝云,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看到了苏东坡浪漫传奇的另一面。
读完这本书,再来品读他的词,我竟然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触和感悟。读着每一首词的背景故事,再次感慨:触景生情,所感则有所发。
我们老师还是要多读这些诗词后面的书,如果我们上课的时候能增加这些背景故事,我们的古诗词课定然会有更多乐趣。
我这个英语老师终究还是不务正业,往往容易操太多闲心,喜欢走太多弯路。当然这样的闲心总是有用,最起码我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们插入故事。比如讲贝多芬,莫扎特,我总是会用自己所读的书给孩子们讲他们的故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于我,孩子们学不会英语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但追求对读书,对诗词的热爱却会让人终生受益。
苏轼被贬黄州,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又是“待罪”之身,他的一言一动,一诗一文,都有为人窥伺之余。寒冬渐远,已是雁字北归的季节。他抬头望着阵阵雁群,心中不禁凄然。
院子里,一片寂寞,只有几株落尽了树叶的梧桐,在寒风中沉默地伫立着。一弯残月,正挂在梧桐疏枝上。一个黑影一闪,消失在静夜中,他心有所疑,仔细搜寻。忽然,在假山阴影下,一团黑影,悲鸣着腾空而起。略一盘旋,便向江边沙洲飞去……这只离群的孤雁,鼓起最后的力量离开这不属于它的所在。
尽管,梧桐林立,但,它扔选择了残芦枯苇的沙洲,那里才是它终极的归宿。
他想到了自己,那无人知,无人解的寂寞与幽怨……他悲从中来,他,也是这样一只宁舍高枝,而选择凄冷沙洲的失群孤雁……他在素笺上,写下了《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放下笔,他凝视着短焰孤灯,心中的凄冷孤绝,无以言表。恍惚中,他也幻化成那只悲鸣飞去的孤雁……
上学期我在八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读到这首词的时候甚为喜欢,当时还布置给班上的梦涵背诵,可惜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完成任务。
当时教他读的时候,我是用一幅画的意境给他注解,可是他始终不能理解;现在想想,如果那时我读了这本书,我可以给他讲这首词的背景故事,或许他会更感兴趣,也许他也会愿意背下这首《卜算子》。
我一直不解的是苏轼位居宰相之职,为何还是惧怕他人的弹劾诽谤?按理说位居高位自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大家应该惧怕和敬畏他才对,而他却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读一读《宋仁宗:共治时代》这本书。这个时代,皇帝,台谏官和政府是互相制衡的一个关系。这样的关系设计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家不能为所欲为,当然它的坏处就是所有的人干的都不长久。
即便苏轼位居宰相,只要有人弹劾,只要有人上书告状,那么自己就得请辞外放。因为你得有廉耻,廉耻是什么呢?就是有人告你,虽然调查还没有开始,甚至还没有结果,你都应该先辞职。
所以苏轼这一生一直都在请求外放和被外放中生活,因为嫉妒他才华的人太多了,即便是他想低调,他想掩盖自己的光芒,但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无论如何都是熠熠生辉。
正因为如此,他对生活的理解自然和别人不同。苏轼总是能在各种环境中做到随遇而安,寻到不一样的乐趣和激情。
身陷囹圄,却悠然洒脱;漂泊半生,却逍遥一生;满腹凄苦,却不忘自我救赎。在漫长的岁月里,风雨常常不期而至,苏轼却不以为意,甚至苦中有乐,独创了东坡肉。
其实,岁月就是一半欢喜,一半烦闷;生活也是一半明媚,一半阴霾。
这就是每个人的人生,即使沿途风景各不相同,各自的精神炼狱却大致相通。
平凡如你我,只有以旷达之心应人生万变,才能从困境中获得解脱。于我,最喜欢的依然是这首《定风破•莫听穿林打叶声》。
读完书,突然又萌生一念,应该再去一次杭州,在苏堤上走一走,当年朝云提议种植的柳树是否依然翠绿?
苏堤春晓,美的不只是景!
1语文天生浪漫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馨、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鹜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机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如此,我们语文教师又怎能没有一点儿浪漫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师,才能够理解闻一多何以会在国民党的手枪面前横眉怒对、拍案而起;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师,才能够体会蒲松龄的那些鬼怪精灵的故事蕴蓄了多么厚重的历史沧桑;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师,才可能认同那个被历代传诵的叫做“愚公”的老人异想天开的决策和近乎愚蠢的执着;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明白那苍颜白发,颓然乎众宾之间的醉翁,其意不仅不在酒,且也不全然在乎山水之间也……
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语文教师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语文教师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也唯有这样的语文教师才可能影响一批懂得享受语文、享受生活的学生。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浪漫是感同身受黯然的低眉,是情到真处开怀的大笑;浪漫是与青春一同上路,比梦想走得更远;浪漫是用爱成就理想,用心托举希望;浪漫是一种永远年轻的生命的记号,是一个与浩渺时空中的一些人、一些事相遇的过程……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浪漫是一粒种子,把信念扎入地下,才可能将生命探向蓝天;浪漫是一棵大树,愈是同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浪漫是一道彩虹,汇集了地上的雨露,才能够凝成天上的锦绣……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相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2语文天生浪漫
让我们再一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有些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书写了远古人类对世界和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用血与肉铸就了所有人类对自由和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为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因为浪漫,东坡悠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太白才能仰天长笑“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和博大。
因为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为语文,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美谈。因为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为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个开拓者前进的步伐。因为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炙热,秋的丰硕,冬的峻冷;因为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息于根深叶茂之中,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炼精粹,陶冶身心。有些浪漫情怀的人,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入世可以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出世可以像诸葛亮,“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能真正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一分分的华年、一朵朵的笑厣、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桢桢季节的相片、一些黎明、一些黑暗、一些泛黄的故事、回忆的片段……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
听,那遥远的声音漫过耳际: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读后感1苏东坡的‘赋’,有别于历史中其他的‘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富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尤以赤壁赋为最佳。这篇文章虽然在景物描写方面未尝着墨过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抒发情感真挚朴实。其中有由今昔对比产生的不尽感慨,却又不失达观自适;亦有抒发自己对自然的讴歌,并产生了‘与造物者游’的超凡情结。
细细研读,发现苏子进行过多次比较:变化与永恒,武略与文才,生存与死亡,并辅以佳句:‘盈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轴轳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黄州也许是湫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美好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酿造了苏子神仙般的谪居生活。
结语: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于躯壳之中的形式——但苏子认为那不尽然。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苏子在他的心灵识见中产生了混合的人生观——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
《苏东坡传》读后感2说起苏东坡,人们会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统称为“苏辛”。然而,这位大文豪,着实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自然十分“豪放”。但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他的词,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全都清新脱俗。如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那么的感人,而且还有一些凄迷之感,实在是无法让人与豪放联想,相反,颇有一些婉约派的感觉。
苏东坡也会对一些生活小事很为迷恋。比如他在黄州时就创造了东坡肉,并把其来历和做法记入《食猪肉诗》中。他发明的东坡肉也是我的最爱,实在是好吃,肥而不腻。
东坡先生是一个一心为民却不得志的官员。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总能为当地做一些实事,备受当地人民爱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职,总会卷入政治漩涡,然后被人又踩又坑,几番下来,几乎不是贬官就是流放。
苏东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并不是圣贤,因为做圣贤太累,而他天性活泼,是不可能天天严肃的。
苏东波,千百年过去了,仍然被人们景仰,并将继续被后世景仰。
《苏东坡传》读后感3这本书从家庭、生活、政治、书画等角度概况了苏轼一生,读完第一感受就是苏轼怎么这么好,被一贬再贬,还是很豁达地面对一切,王安石真的是令人讨厌,还邋里邋遢。
苏轼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群追随他的粉丝,敬仰他的人品和才华,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朋友愿意接济他,他倒是自得其乐,没官做就做做农民,种种地,到处游玩写写诗提提词。他是一个心中有国,却没政治的人,职位再低,都尽可能地救济百姓,他是真的想做事的人。
看他给友人的书信,幽默自嘲,他好像一个体验派,总要搞点事情,体验瑜伽,体验制酒,体验制墨。他的名气在当时没有网络的时代竟然能席卷整个大陆甚至外邦。
他在政治道路上是不幸运的,起起落落,被政敌视为眼中钉,但有很多人懂他,在他就要被害死的时候,与他政见不和的司马光替他说话,太后也替他说话,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吧。
第一次看他写的书法并不觉得好看,大大小小一点都不规整,倒是和他的脾性浑然天成,自然洒脱,字是要有灵魂才会像跳舞的精灵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4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5《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遍,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还记得苏东坡被蹢吗?他当时已只不过是一个草民,但他依然一心想着那些黎明百姓,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6喜爱传统文化尤其中国文学的人,绕不开苏东坡。十多年前读过两回,而今电子版也好,快且方便。许多事情是个习惯,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惯。
最喜书中两段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东坡一生,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大多时候是在贬谪中,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水。子由明见,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个世界常常是庸才小人制控着天才君子。昔日好友掌权之后往死里整他,面对小人,他不屑于还以颜色。因为他是东坡,心思没在官职上。
天纵大才,诗文书画,心思在此。北宋政权早亡了,东坡作品仍在,连着他的精神气局和人格。这是个元气充沛的人,他会把凄苦的生活过得绘声绘色。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反之,相当多的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横眉冷对,对己骄奢*逸。如此,心即被上了锁,既便有自由,也是被囚禁的,为名利色权所囚。
欣赏吴复古。一个中央党校的教授,三十四岁辞了职去做道士。九十六岁终,辞官有益身心。
寿夭无定。热情浪漫的东坡,炼丹瑜伽养生,六十四岁亡。沉默寡言的子由,三儿七女,活到七十三。
《苏东坡传》读后感7才华横溢却宦途崎岖,屡遭贬谪依依乐在其中,他就是百年一遇的奇才全才—苏轼。
由于政见不合、小人弄权,苏轼历经大起大落,他却保持一份潇洒傲然,面对人生苦难与世道沧桑,顺境与逆境的转换,出世与入世的变更,苏东坡不因贬谪而消沉感伤,举杯笑看平湖秋月,看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不怨不愤不恨,超然于物外的豁达与包容,徐徐前行,以赤子之心看淡人间事、世间人。
刘辰翁在其著作中写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彻底改变世人觉得词难登大雅之堂的束缚,一反词句艳情腻语的风格,他的词大气磅礴,语言朴素精练、兼有豪放与婉约派双重特点,自成一派。东坡先生还是一位美食先驱者。“东坡肉”、“东坡饼”等美食无一不出自他手。
在被贬岭南期间迷上了荔枝,著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名句。在海南上更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曰《食蚝》,提及“恐北方君子闻之”令人忍俊不禁。
历史上罕见诗、书、画、文全才的苏东坡在这人世间乐得逍遥,轻松自在,不沉溺于苦痛,潇洒一生。畅快淋漓!
《苏东坡传》读后感8苏东坡——一个离去已近干年的人物,至今仍然广受文人士子的追捧、热爱、迷恋,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上可与皇帝宰辅论朝政得失,下可与村夫村妇谈年景收成,可与文人雅士诗文唱和,又与和尚道士谈经论道,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虽屡遭贬谪,却越挫越通达,越挫越强健。
更可贵的是他有博大的胸襟,对待政敌,他最终都选择了释然。当然,他也有两任爱他的妻子、三个陪伴左右的爱子和一个至死不忘的弟弟,这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他的成就涉及诗、词、书、画、医、佛、道、医、食等方方面面,而且成就均不凡,至今影响海外。
这恐怕是对苏东坡最大的认可。写苏东坡的书很多,但是像林语堂先生这般详实、幽默、有趣的却不多,先生以饱蘸热情的笔墨描绘了苏东坡丰富多彩却又颠沛流离的一生,从多个方面展现了苏东坡的经天纬地之才,是非常好的了解苏东坡的著作。
当然可能是由于作者的个人好恶的缘故,书中对王安石的描写几乎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对王安石变法也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当然这仍然不失为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书!
《苏东坡传》读后感9关于苏东坡,也就是苏轼,我们都不陌生,他的文章诗词在课本上都学过,而且据说美食“东坡肉”是他研制出来的。总的来说,他的大名,是如雷贯耳的。
翻开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对于里面介绍的苏东坡的童年生活,我非常有感悟。
书中提到,苏东坡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中。父亲苏洵年轻时也不爱读书,后来看到哥哥考到功名,受到影响,就开始决定认真读书了。刚好苏东坡的出生,让苏洵就萌生了一种和儿子一起陪伴式读书的想法。
他教导苏东坡朗读,自己在一旁听,也能受益,父子算是共同学习与成长。而苏东坡的母亲对他的品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引导。她给小苏东坡读故事,引导他像古人中的圣贤一样正直,勇敢。后来在对待王安石事件中,他能客观地看待王安石的成就,没有把当初被贬的私人情绪带到公事上的判断中。
还有苏东坡的爷爷,他的豁达的性格,让从小与他生活的苏东坡长大后也是一种怡然积极乐观的性格,在事业上的起起落落,让他能够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通过了解苏东坡小时候的成长故事,也让我更加明白一个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苏东坡传》读后感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而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林语堂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这本书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苏东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写了苏东坡的一生。。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枯燥,爸爸却说“开始时可能是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就不会这样了,这才是正真的文学!”或许文学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贬,颠沛流离,读到第四卷,第24章苏东坡二度迫害时,我心里怒火中烧,真想穿越时空为苏东坡辩解。
有一回,我数学考试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给妈妈爸爸看卷子该怎么办啊!,我就伤心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哭了起来,同学们都纷纷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下次你考好一点,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考差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做人就要像苏东坡一样要乐观面对。
我一直想不通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传》、《孔子的幽默》等写中国古代名人的书,爸爸又告诉我“那时候林语堂在美国,他要在美国中国历史文化,所以才写的!”原来是这样啊!我想林语堂肯定是个十分热爱文学、有热爱祖国的伟大人物。
这本书让我彻底了解了苏东坡,又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为人要善良、乐观、宽容、还要关心他人。我现在甚至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11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淡香溢出翠玉般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哀思。这种苦涩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相思,浅浅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永恒!
《苏东坡传》读后感12苏东坡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虽然不断被排挤被贬,但是他乐观豁达,浩然正气,没有唉声叹气,感叹命运不公,只有努力改变民生,为老百姓办事!
看了苏东坡一生,最让人敬仰的是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我在思考,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吧!苏子由可以做到谨言慎行,可以踏踏实实为官,而苏东坡却不能,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勇气去提出并加以批评。是他不知道官场的潜规则么?作为一个精通历史,精通哲理的读书人,他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明哲保身,而是他的个性就是明辨是非,就是实事求是,他没办法视而不见,见而不管。这造就他一生的艰难,也是国家的不幸,但是却是文学之幸,没有那些磨难,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多的伟大作品。沧海桑田,多少迫害他的小人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苏东坡还一直会被后人敬仰膜拜!
苏东坡兴趣爱好广泛,很多方面都有建树,在当时,真是粉丝无数,太后和皇帝都对他另眼相看。由于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对生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美酒和妇人之间的,真正做到有情而不滥情,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疾苦为民办实事。
最后感叹他跟苏子由的兄弟情,看到情深处,不觉泪目!
《苏东坡传》读后感13看完王水照老师的这本《苏轼传》,感慨良多。东坡是中国文人中我非常喜爱的,可以说是最喜爱的一位,此次翻开这本传记,自然主要是因为对传主的爱戴,当然和优秀的文笔也是分不开的。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上,和煦的阳光洒满屋内,我从朋友的书袋内掏出这本书,赫然三个隽秀的字映入眼帘:苏轼传。朴素而清新淡雅的封面,良好的印刷,最重要的着者深厚的功力均深得我心,加上传主是我最喜欢的一代文豪,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睹为快。可以说书没有让我失望,我是一个队文字相当敏感的人,文字的质量会大大影响我对一书的爱恶,而此书于文字之流畅优美来说绝对是上乘之作,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娓娓道出东坡传奇的一生,跟随着着者的脚步,我仿佛进入了那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川蜀大地,看到了稳健自信的明允公,乐善好施的程夫人,还有可爱的苏轼苏辙兄弟……我渴望看到的情节书中几乎没有遗漏,苏轼考进士、任徐州、杭州知州,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写下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词,一篇篇流芳百世万古不朽的美文,一页页通天地之气得日月之精的丹青墨宝……书中既有对人物生平流畅而传奇的叙述,精彩动人,跌宕起伏,又有对东坡诗文书画的专业性评论,高见迭出,云霞满纸,着实令人大呼过瘾,十分解渴。换句话说,这是一部能让外行看够热闹,让内行看够门道的大书好传。
《苏东坡传》读后感14苏轼早年成名入仕,看似一路顺当,引人钦慕,后半生却一直于宦途中跌宕起伏。
在"乌台诗案“中,仅因为在《湖州谢上表》中发了几句牢骚,就被奸人所指入狱,接着被贬官黄州。这是苏轼第一次遭遇不顺,但不是最后一次。他一时定是失落郁闷的,但他是个乐天派,他向官府申请了五十亩荒地,带领全家耕种,这块地是黄州城东门外的一块土坡,苏轼管这块地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而“穷人吃不起,富人看不上”的猪肉,也因他发明了“东坡肉”而流传千古。
后来,他又被贬谪到惠州、儋州。在艰苦的环境里,东坡的笔并没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态,以著书为乐,并且利用自己自身的优势,尽全力造福当地百姓。可惜的是,在皇上大赦天下命他复任之时,因舟车劳顿于北归途中去世。
我背的苏轼的第一首词便是《定风波》。莫金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在没有蓑衣的雨中将竹杖芒鞋,写出了胜于金铠宝骑的气概!我对他最早的认知是美食家,现在更加感慨的,是他的乐观豁达、幽默率真,永远对生活抱有希望。
苏东坡是我心中的偶像。
《苏东坡传》读后感15首先林语堂写这本书肯定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从附录里这些资料的来源,可以知道他充分了解了他的诗集和文章。
从小读苏轼的诗长大,一直对于这个人物非常好奇,对于宋朝年间的一些事情也颇有兴趣。
从这本书我了解到,苏轼的人生是非常坎坷的,特别是他中年以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在一个地方待不了多久,不知道自己在这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但是他还是能从当中找到趣味,以一种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融入到他的作品以及为人处世当中。
苏轼当过很多地方的地方太守,而且当地的居民很喜欢这位太守。他很亲民,常常请别人或去别人家吃饭喝酒谈国事。他非常为百姓着想,他整治西湖,在谷物歉收时,拼命为百姓想办法,多谋取一点粮食,即便这样会让那些小人更讨厌他,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
同样,他和他弟弟苏辙的关系以及相处方式非常让我羡慕。这样一对兄弟,相处如此融洽,分别时格外的依依不舍。他们在官场上的立场相同,可以随时为对方付出一切。他们俩的性格截然不同,但相处时却又如此融洽。在彼此遇到官场上的低谷时,会相互陪伴,相互帮助,相互安慰。每次苏东坡写完一首诗,总会把它第一个寄给他的弟弟子由,与他分享。
虽然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政治方面的,比较难理解,但是这本书确实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以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还如此乐观,还笑迎人生的这样一位特别时期的伟大诗人!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馨、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鹜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机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如此,我们语文教师又怎能没有一点儿浪漫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师,才能够理解闻一多何以会在国民党的手枪面前横眉怒对、拍案而起;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师,才能够体会蒲松龄的那些鬼怪精灵的故事蕴蓄了多么厚重的历史沧桑;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师,才可能认同那个被历代传诵的叫做“愚公”的老人异想天开的决策和近乎愚蠢的执着;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明白那苍颜白发,颓然乎众宾之间的醉翁,其意不仅不在酒,且也不全然在乎山水之间也……
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语文教师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语文教师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也唯有这样的语文教师才可能影响一批懂得享受语文、享受生活的学生。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浪漫是感同身受黯然的低眉,是情到真处开怀的大笑;浪漫是与青春一同上路,比梦想走得更远;浪漫是用爱成就理想,用心托举希望;浪漫是一种永远年轻的生命的记号,是一个与浩渺时空中的一些人、一些事相遇的过程……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浪漫是一粒种子,把信念扎入地下,才可能将生命探向蓝天;浪漫是一棵大树,愈是同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浪漫是一道彩虹,汇集了地上的雨露,才能够凝成天上的锦绣……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相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2语文天生浪漫
让我们再一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有些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书写了远古人类对世界和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用血与肉铸就了所有人类对自由和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为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因为浪漫,东坡悠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太白才能仰天长笑“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和博大。
因为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为语文,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美谈。因为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为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个开拓者前进的步伐。因为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炙热,秋的丰硕,冬的峻冷;因为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息于根深叶茂之中,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炼精粹,陶冶身心。有些浪漫情怀的人,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入世可以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出世可以像诸葛亮,“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能真正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一分分的华年、一朵朵的笑厣、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桢桢季节的相片、一些黎明、一些黑暗、一些泛黄的故事、回忆的片段……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
听,那遥远的声音漫过耳际: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