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中像那种丝绸或皮肤的银灰色怎么调出来

油画中像那种丝绸或皮肤的银灰色怎么调出来,第1张

如果你是问古典绘画中那种灰调子,比如安格尔、庚斯博罗等人的作品,那方法很简单:古典画家调色板上的颜色通常少而讲究,多为土色系,冷色很少用,皮肤的冷调子是用铅白、生赭和少量黑调成的,色彩是靠对比出来的,并非显得冷就一定要加蓝加绿,古典画家比现代画家更懂得这一点。

古典绘画必备的颜色有:铅白(现代已经不生产了,只能用钛白代替)、生赭、生褐、英国红、牙黑、酒黑等,根据色调不同另配以朱砂、群青、翠绿、普兰、土黄等。

李鼎成

李鼎成,1961年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198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五年制本科),198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入扬州市国画院任专业画师。1998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人物画高研班。1998年任北京荣宝斋-荣宝艺术品拍卖公司副总经理。2001年调入南京书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旅游联谊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江苏创作中心副主任、上海东方美术馆馆长、新加坡大鼎艺术研究院院长等及多种报刊主编等职。

中文名:李鼎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连云港市

出生日期:1961年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主要成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代表作品:《唐古拉》《喜马拉雅》《遥远》《珠穆朗玛》《春醒》等

个人简介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作品主要发表在《美术》《江苏画刊》《国画家》《花坛》《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澳门《中国画坛》报《美术之友》《书画艺术》《水墨研究》《中国画家》《美术界》《振龙美术》《当代书画家》《美术之旅》《东方美术》《美术报》《中国书画报》《新华日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江南时报》台北《中国美术》新加坡《新明日报》及《联合晚报》,马来西亚《南阳商报》、韩国《每日经济新闻》、美国《中国日报》等。

主要参展获奖

1991年作品《南国之春》获江苏省文联、美协等主办庆祝建党70周年作品展优秀奖。

1994年作品《雷鸟》入选中国美协、文化部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5年作品《秋歌》获江苏省美协等主办的壁画、漆画展优秀奖。

1996年作品《春梦》获文化部等主办的全国花鸟画展优秀奖(最高奖)。

1997年作品《扇面》获入选文化部等主办的北京首届国际扇面书画展,同年作品《秋歌依然》获文化部等主办的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三等奖。

2000年作品《青花》获中国美协等主办的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书画大展优秀奖,同年作品《玉人吹箫》入选文化部等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中国画大展。

2001年作品《牧笛》获中国文联等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山水画展优秀奖。

2002年作品《雪山之恋》入选中国美协等主办的情系新疆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03年作品《花影》获江苏省文化厅等主办的七彩世纪江苏中国画大展优秀奖。

2004年作品《山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汗的赴法国展览,同年作品《丝绸之路》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美协等主办的庆祝建国55周年作品展优秀奖、同时该作品还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美展。同年作品《牧笛》入选中国美协主办首届会员精品展。

2005年作品《大足魂》入选中国美协等主办的百家金陵画展,同年作品《春梦》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会员精品展、同年还有作品《高原上的云》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同一条河全国中国画展。

2007年作品《高原上的云》入选中国美协等主办的百家金陵中国画展,同年作品《丝绸之路》入选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

2011年作品《毛泽东等人在第一届文代会上》(合作)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全国美展。

2012年作品二幅入选文化部、莫桑比克驻华大使馆主办的中莫当代艺术展。被江苏省文联、江苏省美协。江苏省书协评为“2006年江苏优秀青年国画家”。

主要出版

1、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写意画家-李鼎成》、《当代中国画系列画集IV-李鼎成》《当代画坛十大家》

2、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家逸品-李鼎成》、《当代国画名家图典-人物卷》

3、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画精品集-李鼎成》

4、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杰出人物画20家-李鼎成》

5、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师写生-李鼎成新疆写生》

6、北京华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作品精选-李鼎成》

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画坛经典十大家》

8、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人物画库》、《中国逸品十家》

9、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红袍画集的《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李鼎成》

10、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李鼎成》

艺术评价

李鼎成作品-四人谈

幽幽丛林中,有三两少女,或横笛,或持箫,似有声音从梦境里流出,这是鼎成作品中常有的画面。沉静、淡泊、悠缓、如歌如诉,是鼎成人物画的特点。造镜并通过研究刻画心灵状态是鼎成的拿手戏,对水墨的理解和有效实验。对西方绘画色彩和构成因素的吸收证明着画家良好的艺术感觉,而画面的文化感则表现着画家的综合修养。

李鼎成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本科和研究生班,一级美术师。曾供职于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社荣宝斋。鼎成的追求很执着,是属于那种意志坚强,个性饱满的人。一个画家理想目标明确,自我认识清楚,同时精神需求要强烈,个性张力处于扩张而不是萎缩状态。再加上文化上的不断积蓄进取和努力,这个画家就大有前途。在当今画坛上,如果以有前途和没有前途划分画家,李鼎成当属前者。

只有天分高,胆子大,才能谈到创造,而创造的价值又取决于见识和功力。功力和创造意识是两个概念,有功力的画家不见得创造意识强,历史上即有“四王”的例子,但只有创造意识而缺乏功力又不耐看,终究难成大器。聪明的艺术家都懂得这个道理,鼎成深得其中三味。所以他展示给通道的作品总是既有创意,即明显的个人风格,又有对水墨的熟练运用,悦目又怡人。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推进,鼎成的画或许会由柔美进入壮美,清婉进入深沉。----程大利(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全国美展评委)

我很喜欢他的画。每次看他的画,我们俩虽什么也不谈,但我心里明白,他画得好!无论是线、墨、色,或是人、兽、景,在他手里都具有一种耐人寻味,而又与众不同的情调。奇险有节,繁而不滞。精到处见潇洒,悠逸间蕴高格。其刻意经心和聪明卓识,显而易见,这正是画家的可贵之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走过的路,但真正走得成“调子”的却不多。也难怪,画到当今,往往高低倒置,优劣无论。快刀乱斧成了抢手活儿,要紧的精到制作,多被淡忘。的确,精于一形一笔,要花力气。但是,也常常是在吃力的时候,人方得功夫。李鼎成是这样过来的。----周京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

人要活得很轻松很艺术又很深刻,不容易。走近李鼎成,你会发现他那率直大派的气质、流动奔放的心境、随适不拘的举止,那兴奋、期待、不安的心绪,不停地环顾四周,心中涌动着无穷的新鲜感的表情,总能迅速让人感染与认同。这是一位典型的北方汉子:粗犷、豪爽;也是一个地道的多情种子:细腻、善感。他总习惯将自己对寻梦的体认,一半勾兑成茶情酒思斟给新朋旧友,一半激活出灵机妙语付诸笔墨丹青,从中给自己找一根可以依赖的人生手杖。

解读鼎成饱含生命感悟的水墨图像,感受人性本真的自由情怀,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他能让我们卸下重负而添一份重舍浪漫的信心。

浪漫画家视野里很少清晰物象。读鼎成的画,会想到洛尔迦的诗,一位骑士携带爱的青果在月下池奔。他象是春夜寻找光线的年轻盲人走出熟睡的村落,走出夜的边界。画不抚慰人,笔墨嘤嘤而泣反被人抚慰。但可能错了,这不存在相互安慰,他也没想到笔下忧思会被人发现。夜的呢喃中,我们知道了寻梦者一直惦念的往事,那青春幻影成作品坚固的内核,那来自远方的画面打动了我们的心。----陈社_(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家》杂志主编)

我深信他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画家。

《梦回南国》、《鸽子》、《秋歌已远》、《随风而逝的歌声》、《闲云独去》《在水一方》、《依旧青山》。。。。这些如诗如梦的画令人心驰神往。

我凝视着画中的女子,那些环佩叮当衣抉缤纷的古典美人们,他们妩媚的眸中一律蕴含无尽的忧郁、惆怅。婷婷袅袅的依水而居,或抚琴、或吹箫或深思。。。我想,我是懂她们的。这些身怀痛苦的爱情中的女子,她们举手投足无不流露出一种凄美的心绪,令人为之感动。这些月光下,黄昏里徘徊不已的美人们,她们轻唇吹奏的箫声和款款而行的足音,令我这同样的内心古典的女性在多年之后,仍然倾听那来自遥远的天籁。

淡淡的浮云飘来飘去,美人们梦回南国,追忆和怀念着那转瞬的幸福以及随风而逝的歌声。

早年写诗的时候,一直努力将诗写得像呼吸一样自然,而今读李鼎成的画,我相信他也是一个唯美的,崇尚自然的艺术探索者。他所追求的至境,在《青春系列琴》、《远歌》、《在哪遥远的地方》、《涛声》等画作中多有着墨。

在60年代后出生的画家中,他最为出色的艺术才能来自他那漫透骨髓的感悟和写意能力。在我看来他更似一个世界内在秩序的冥思者,他沉湎于内心,用画笔传达心境。

生命的跳荡于画中的不灭精魂,李鼎成从一个中国画家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出生,攥取宇宙迥然生意,借艺术之笔点画万物,提升性灵,追求自我生命和普通生命的相融,从而在山水人物中表现流转无限之趣。----高蓓(资深记者、作家)

超越与回归--李鼎成人物画简义

李鼎成是位属于“新派”的画家,其与“传统”的距离一眼看去便立等可判:有意识的变形夸张,迷幻而富有刺激的色彩,极少留白的充实布局,具有某种装饰意味的构图,都表明李鼎成拒绝那种传统的“高雅”,拒绝那种世俗化的平庸。当然,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老派”对此不大以为然,芸芸大众会瞪着迷茫的眼睛问:“这‘美’吗”所以,李鼎成和许多年轻的画家一样,不得不多一点心理上的承受力---别人更容易得到普遍认同和赞扬,而鼎成却只能在一个小得多的圈子中得到理解,因此鼎成得更加艰难地保持艺术上的自我执着,多一点艺术家的执_个性。但这正是当代中国话剧试图超越传统的一身影,只要我们不把“超越”简单的理解成“超过”只要我们知道所谓“传统”的形成,其实是一个由大大小小的“超越”组成的历史链,我们就应该为这种执着鼓掌。

其实,从鼎成的画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深层的对传统的回归。且不说鼎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芳草碧连天》中,我们可以发现鼎成并非漠视传统技法,在立意上,鼎成的画实际很“传统”,鼎成总是在追求一种诗意——一种中国古典诗的意境。

鼎成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女性,就像中国古代的宋词。但他的画却没有宋词的那种伤感,而是吐露一种永恒的温柔心绪,一种超实的依恋情感,一种朦胧而动人的梦幻般的缠绵,鼎成努力刻画人物的某种具体性格,他的人物乃是一种诗意的符号,一种人性的象征。所以,鼎成的画绝非“女性主题”,他的变形,正是在形式上摒弃那种令人腻味的“古典美”,从而将世俗的痴迷眼光从欣赏性别美的低级趣味中拉开,把审美的焦点和联想引入整体画境中去。

因此,看鼎成的画,不单是“眼”的享受,更要紧的是“心”的感动,“意”的共鸣和“情”的沟通。而这,正是中国艺术“传统”的精微所在。“传统”,并不就是技法的总和,而精神的内涵更为重要。----李昌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导)

李鼎成其人其画

我与李鼎成先生相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

当年为筹备在韩国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展,我和韩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崔炳值先生一同赴扬州选画。那时李先生从南京艺术学院笔业分配至扬州国画院已近二年时间,热情洋溢,意气风发,在美术界已有影响。我和崔先生都很欣赏他的作品及为人,从此结缘,至今,不觉已是二十多年过去了。

历年来,我在海内外陆续举办了诸如“中国画潮流大展”等许多展览,并参加了很多大型艺术博览会,李先生的作品一直深受我和崔先生及众多评论家、收藏家的喜爱和推崇。

绘画是寂寞之道。数年来,李先生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默默求索,不断进取,使得造型严谨的西方写实手法、装饰意趣与东方写意精神完美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美学样式。他甘于寂寞,不幕虚名,更不追逐潮流和时尚,在经济和艺术浪潮中,始终清醒地坚守自己的艺术圣地,固执自己的艺术理想,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绘画本体语言的扩展及作品精神高度的扩展上,以其众多出色的绘画作品,令海内外瞩目。

我与中国当代美术界李可染先生、吴冠中先生、张仃先生及周韶华、贾又福、王西京、王明明等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来往颇早,交情也颇深。在收藏及推广她们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深深为他们的才华所折服。而由此纵观李鼎成先生的艺术道路,研究他的绘画作品,我和崔炳值先生及海内外批评家、收藏家同道们都有此同感。李鼎成先生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和成熟的绘画语言,以及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无疑是当代中国画艺术领域具有影响力和拓展精神的一位重要画家,对于他的未来,我们更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黄顺民(香港著名收藏家)

东方之梦

只有天份高,胆子大,才能谈到创造!

李鼎成深的其中三味。天份高,胆子大,又有对水墨的熟练运用。这是程大利说的。

无论是线、墨、色,或是人、兽、景,在他手里都具有一种耐人寻味,而又与众不同的情调!我很喜欢他的画。每次看他的画,我们俩虽什么也不谈,但我心里明白,他画得好!这是周京新说的。

《中国逸品十家》,当选者多少功成名就的人物,年轻有为的才俊唯二李:鼎成,老十。可惜老十走的太匆忙!

十家中,这两家李氏兄弟都是李伯安生前评鉴出的,这些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如今李鼎成也已知天命,长期的探索与修炼,渐渐使他在行走途中由急变缓,由扬变抑,由突变固,由忙变闲,由酒的浓烈变为茶的清幽。但那骨子里透出的“不安分”,却始终未变。

能兵器喧嚣繁华,挣脱现实磕绊,独处一偶,安静地编织心中那片云锦,对寻梦者而言,就是福份!

“我就是一个寻梦者”这是李鼎成说的。----陈社_(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家》杂志主编)

人物自述

随风而逝的歌声——李鼎成自述

我和绘画的情缘,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文革期间。那时既没有学上,也没有什么书可阅览,所能做的即是可以随心所欲的爬山、看海,干尽了小孩子们能干的事情。远去的帆影、踏浪的人群、隐隐的青山,朝起朝落、海鸥飞处,是我最早的艺术萌动。当我第一次用铅笔勾画出海轮的影子后,从此而一发不可收。批林批孔的时候,我上小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画了许多革命大批判宣传画和漫画,还临摹了的批判样板戏剧照和伟人肖像,这应是我早期的艺术实践了。升入中学时,我的临摹水平已经比较高了,临摹的马恩列斯毛及周恩来等伟人的油画肖像,经常挂在学校的橱窗里展出。自进入学校美术活动小组,我开始画石膏像和静物等的素描和色彩写生,课余时间常常和画友们一起去码头、小旅馆、自由市场等处画速写。现在想来,那是一段极快活的日子,可以无忧无虑的看天、看水、画山、画人,任理想的思绪和梦幻无尽的飞扬。中学期间,经班主任老师引导,结识了一位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画家,在他的画室里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精美的画册还有名画家的绘画作品原作。从此,我做起了永不熄灭的画家梦。

那时,我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的临摹了《八十七神仙卷》、《雪景寒林图》、《清明上河图》等古代经典作品及贺友直等人的绘画作品原作。我自己临摹了当代画家刘文西的年画作品《在毛主席身边》,范曾的《鲁迅小说插图》,詹忠效的线描作品,甚至还临摹了近一本的连环画《李自成》和风行一时的户县农民画。

1979年高中毕业时,我放弃了报考其它大学的机会,独报美术学院,结果以微弱之差而落榜。其后,我进入了社会,做了五年的专职图案设计及包装装潢设计工作。那五年无论是在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上,还是对绘画艺术的领悟和实践上,对我来说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1983年,我如愿叩开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大门,这应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涯的开始。

我考入的是当时南艺因学制改革而新设立的三年预科而后经过考试升入二年本科的五年二段制美术专业。在前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分专业,什么都学,这使得我可以比其它专业的学生接触更多的艺术门类,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艺术素养。五年大学生活既使我在造型能力、认识能力和眼界开阔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奠定了我的美学思想和确定了我的艺术发展方向。而更重要的是结识了一批有见识、水平高的老师和同学。五年大学生活印象最深的,应是画室、图书馆以及许多才华横溢的同道们,还有校园里的蒙蒙细雨和校园后门古秦淮河上沉沉的汽笛声。那时,我大部分时间是放在对水墨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上,主要运用的材料是生宣纸、墨及炳烯颜料、水粉颜料、国画颜料等,开始受到高更、林风眠、莫迪尼阿尼的启发和影响,作品重唯美、追求抒情格调。创作了诸如《渔鹰》、《暮云》、《斜阳》等一大批水墨作品。《江苏画刊》专题介绍了我的作品,开始引起画坛的注意。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了扬州市国画院从事专职中国画创作和研究工作,这使得我有时间、有机会对艺术史和自己的创作状态作深入的研究和调整,对大学五年的学习成果进行沉猛淀、消化和整理。这期间,我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活动、美术展览,一方面四处游历,到生活中去找寻灵感之花并为自己已有的创作素材寻找“零件”。这一阶段仍是以水墨画创作为主,基本上是对毕业创作作品风格的延续。《荒城之月》、《北方》、《浮云》等作品即产生于这段日子。这些系列作品旨在以墨块分割、调整画面结构,营造神秘、抒情的作品氛围,与传统水墨拉开距离。期间,开始为卢梭、克里姆特所吸引并对敦煌壁画及诸多岩画中被“破坏”后的肌理效果产生强烈的兴趣。

1992年起,我开始研究卢梭和克里姆特的作品,并尝试在生宣纸上将卢梭、克里姆特和高更的绘画风格用水墨进行融合、调和且重新排序,试图规范出一套新的笔墨语言程式并形成更为强烈的个人绘画风格。其后我连续几年赴新家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地区办展、考察和写生,进一步丰富和强化了《丛林幻境》系列作品的语言符号、技法难度和意境。在这一系列中,我努力将水墨与色彩进行有机的调和,尽力克服和回避传统水墨画墨色分离甚至对立的矛盾,使色彩“水墨化”自由渲染画面,水墨“色彩化”增强其表现力,做到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起到色墨相融、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并有意在人物头饰、衣饰等细微处进行平面图案处理,并以金、银等颜料勾画、点缀其间,力图打破传统绘画“工笔”与“意笔”之间的界限,使作品既无因刻意绘画而产生的“僵死”感,又无因放肆笔墨而造成的“粗俗”感,营造出高雅的审美品格和理想的人文精神。

1995年起,由于对青花瓷器的兴趣和受民间绘画影响,我开始创作《青花》系列作品。《青花》系列基本上以红、黄、蓝等原色作画,用水墨和金银、白色颜料来调和画面因用原色色块而产生的“火”感和“俗”感,增加画面的文化涵量。在画面结构形式上更加强调构成形式和装饰意味,而又使之不失却水墨的“自由”和“随意”感,力图营造出浓郁的东方艺术精神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青花瓶、白猫、红椅子等视觉符号定格为个人化的“李氏”“专用”符号,以显现出突出的个人风格样式。《青花》系列的出现,是我大水墨系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对西方现代派绘画和中国民间艺术分析、研究、探索和重新排序的结果。对中西绘画的进一步融合并确立起中国绘画的“现代”样式,是我今后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这许多年来,我画了许多画,参加了国内外很多展览,部分作品还获了奖并被国内外许多美术馆、博物馆、纪念官及收藏家收藏。随着阅历和游历的不断增加,随着对人生和绘画艺术的进一步感悟,我越来越感觉到自然的伟大和精神世界的超然。许多人和事、景和物都已成为过去,就像随风而逝的歌声,飘过去,不再来。作为画家,我只想尽力在我的画里挽留一些过去的歌声,记录下我的情感历程和寄托我的梦想,乘一叶充满幻想和回忆的方舟,在精神的河流里自由的飘荡

艺术评论

李恢弘评李鼎成

将西方绘画的严谨造型、色彩韵律和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完美融合,开启了在中国画坛领异标新的瑰丽文本,并展现出其耐人寻味的多样性艺术面貌。李鼎成是以斑斓画笔出入梦境、营造氛围和释放意味的高手,其在人物、山水与花鸟画各科均有为人所称道的造诣。除了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人物画系列之外,更有其对人类精神领域持之以恒的潜心探索。在其以女性为母题的诸多充满浓烈文化意蕴的系列作品中,以神话式的魔幻构图和华彩绚丽的绘画语言去捕捉人类潜意识深层的欲望之花,穿透梦与醉的表层,力图抵达一种本原性的“自在之境”,还原一片永恒的诗意圣地: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天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戛戛独造的文本原创性。从而在当代画坛引发了持久争议。仿佛是一种遥遥领先的孤独的担当和一种面向未来的私人性的实验硕果。在举国呼唤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宏大愿景下,其深邃的认识价值和丰厚的美学内涵,尚有待学术界进一步发掘与阐释。(李恢弘执笔)

作品赏析

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321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