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找到这些了,希望能有所帮助。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卷奇诗,一部心史,一本血泪之书。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它绽开在地狱的边缘。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恶之花》经过多年的蓄积、磨砺,终于出现在巴黎的书店里。 《恶之花》(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创新之一在于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认为丑中有美。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创新之二在于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在诗歌中表现青年的这种心态,是别开生面的。浪漫派诗歌表现爱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独、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层意识方面仅仅是开始。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像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忱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命运不济,寻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所说的:《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 《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波德莱尔有一套诗歌理论,运用到《恶之花》中。首先是通感,同名十四行诗指出了不同感觉之间有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在交相呼应。”随后诗歌作了具体的阐发,表明一切感觉是相通的。在其他诗歌中,波德莱尔提出诗歌应该同别的艺术相通(《灯塔》、《面具》)。波德莱尔认为通感是一种“联想的魔法”,属于“创作的隐蔽法则”,艺术家由此能够深入到艺术的更高级的殿堂。雨果称赞波德莱尔“创造了新的颤栗”。 他主张运用“艺术包含的一切手段”,他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表现抽象观念,其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邃的,具有哲理性。在他笔下,时间、美、死亡、偶然、羞耻、愤怒、仇恨……都拟人化了,也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为了捕捉大量的意象,诗人需要发挥想象:“想象是真实的母后。”波德莱尔将想象看作各种才能的母后,认为是天才的主要品质,能把抽象的精神现象和各种概念以具体的意象传达出来。 《恶之花》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怪诞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触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了一场激烈的围攻。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诗”:《累斯博斯》、《入地狱的女子》、《首饰》、《忘川》、《致大喜过望的**》、《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后, 《恶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再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书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 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 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恶之花》的“恶”字,法文原意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他的诗集的扉页上写给诗人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对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怀有深刻的仇恨。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个的心(经过改装的),整个宗教意识,以及全部仇恨。”这种仇恨情绪之所以如此深刻,正因它本身反映着作者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和《恶之花》有各种不同的评论。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恶之花》是毒草。资产阶级权威学者如朗松和布吕纳介等,对波德莱尔也多所贬抑。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朗松在批评波德莱尔颓废之后,又肯定他是“强有力的艺术家”。诗人雨果曾给波德莱尔去信称赞这些诗篇“象星星一般闪耀在高空”。雨果说:“《恶之花》的作者创作了一个新的寒颤。”
1851年波拿巴政变成功后,波德莱尔的革命激情很快便消失了。他对革命悲观失望,思想急剧向右摇摆,而且这种消极悲观、颓废的思想在他的头学观和诗歌创作中,他憎恨通行的和伪善的资产阶级道德,憎恨平凡。他甚至对健康的,自然和正常的东西也憎恶起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他转向了内心的黑暗。他在本身就是与美感和道德对立的东西中寻找美感欣赏的对象,甚至不道德的东西,仿佛只要它不带有资产阶级作风的气息,他也乐意接受。然而,理想幻灭后,他又迅速恢复了文学生活。
他从此一直埋头于诗歌创作,在文学领域里进行旅命。而在文学领域里的革命却充分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因此,1852-1857年间,他先后发表了20多首诗。期间他还翻译了大量爱伦·坡的诗文,后者作品强调写忧郁的情绪,大多古怪、传特、病怒的形象。爱伦·坡“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机智夸大成嘲弄,把奇特变成怪异和神秘”的作品对波德莱尔影响很大,使波德莱尔脱离了法国浪漫主义所陷入的个人多愁善感,发挥了想象力在诗歌中的巨大作用。于是,波德莱尔发展爱伦·坡的理论,使浪漫主义诗歌演变成象征派抒情体。诗人经过十余年的艰难创作,经过反复修改,《恶之花》在1857年最终发行出版。
然而,《恶之花》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怪诞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触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了一场激烈的围攻。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诗”:《累斯博斯》、《入地狱的女子》、《首饰》、《忘川》、《致大喜过望的**》、《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后,《恶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再版。
http://wwwxt168net/
(邢台综合信息网-影视频道,政府门户,很多**,免费注册,速度超快(中国网通A级线路),
没有烦人的广告,十分纯净!河北十大宽频网站之一!十分流畅!强烈推荐!!不限制IP)
可以免费看我的野蛮婆婆 不卡
摘要作为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成为汇集无数优秀文学作品的存在,也成就了一段彰显人性真实的时代。《恶之花》作为其中的佼佼者,通过了时代的考验与洗礼。本文试着通过以波德莱尔的经典作品《恶之花》为例,来阐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
一、波德莱尔与《恶之花》
(一)、《恶之花》的创作缘由
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诗派的先驱,也是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也是西方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传奇人物。他既可以说是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又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人,他所开启的象征主义作为一座告别过去迎接新生的桥梁连接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他的诗歌,散文诗、文艺观等都充满了叛逆精神和自由主义情怀。
他年轻时十分叛逆,过着游戏人生、浪荡世间的生活,因而结识了许多文人浪子和娼妓舞女。在奢侈颓靡的生活中,他染上了抽鸦片等恶习。在继承了巨额遗产之后,他很快便将遗产挥霍殆尽,过上了穷困潦倒的流浪生活。波德莱尔一直都表现得堕落颓废,尽管外在的行为被世人所误解,他的内心却一直是寂寞的。他对自己的孤独与堕落有着异于常人的清醒认知,从而形成了愤世嫉俗的性格。他必须面对残忍、丑恶、污浊的现实世界,却不得不逃入由药品和女人组成的幻象中。他在长年的煎熬中沉沦着,麻木着,心里充满了痛苦与恐惧。他将自己的心灵外化成了他笔下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恶之花》中布满了肮脏与丑恶的巴黎。
《恶之花》不是简单的诗的集合,而是具备独特意象和构图的西方现代文明,使得诗集中的诗人和各类人物形象成为绘声绘色的真实存在。诗人代表着波德莱尔,深陷于肉欲的狂热,思想却止不住的向往梦想到来的一刻,他是复杂的、矛盾着,他努力追寻天堂,却在地域间流连忘返。他与欧洲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如歌德的维特、贡斯当的阿道尔夫等,具备忧郁、孤独、高傲、悲观、叛逆的品格,成为时代造就的个人主义者,唯有诗人对时代的焦灼和悔恨为且所处的时代添了一笔亮色,成为后来者的奔赴的希望。
(二)、《恶之花》的创作背景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有着迥异而近乎完全相反的艺术特征。而这种“突变”必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原因。
首先,就社会背景来说,二十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生产力迅猛增长,人类激发出空前的创造力,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 的改善。福祸相依,在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里,人性的“异化”现象也突现出来,在巨大的物欲面前,人沦为了物质的奴隶,成了非人。值得注意的是,最终引发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兴起最直接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摧毁了以德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文明物质基础西方许多国家,同时,其赖以建立的精神支柱也惨遭破坏。这是西方文明的一场浩劫,它迫使西方知识分子对整个西方现代文化和传统进行一场深刻的反思,波德莱尔首当其冲,以自身经历感悟写下《恶之花》。
1忧郁和理想2告读者3祝福4信天翁5高翔远举6应和7我爱回忆那没有遮掩的岁月8灯塔9病缪斯 10 稻粱诗神 11坏修士 12仇敌13 厄运 14从前的生活 15流浪的波希米亚人 16 人与海 17唐璜下地狱 18惩罚骄傲 19 美 20理想21女巨人 22 面具23献给美的颂歌 24异域的芳香 25 头发26我崇拜你犹如那黑夜的穹字 27你能把全宇宙放进你的内屋 28 还不满足 29她的衣衫起伏波动,有珠光色 30舞蛇 31 腐尸 32从深处求告 33吸血鬼 34 某夜我在可怕的犹太女身旁 35死后的悔恨 36猫37 决斗 38阳台 39魔鬼附身者 40 一个幽灵 41我赠你这些诗,如果我的名字 42永远如此 43 全部的她 44今晚你将说什么,孤独的灵魂 45活的火把 46 通功 47忏悔 48精神的黎明 49 黄昏的和谐50香水瓶 51毒52 乌云密布的天空 53猫54美丽的船 55 邀游 56不可救药的 57倾谈 58 秋歌 59给一位圣母 60午后之歌 61西西娜 62赞颂我的弗朗索瓦兹 63给一位白裔夫人 64 苦闷和流浪 65幽灵66秋之十四行诗 67 月之愁 68猫69猫头鹰70 烟斗 71音乐 72墓地73 幻想的版画 74快乐的死者 75恨之桶 76 破裂的钟 77忧郁之一 78忧郁之二 79 忧郁之三 80忧郁之四 81顽念 82 虚无的滋味 83痛苦之炼金术 84共感的恐怖 85 自惩者 86无可救药 87时钟 88巴黎风貌 89风景 90太阳91 给一位红发女乞丐 92天鹅93七个老头子 94 小老太婆 95盲人96给一位过路的女子 97 骷髅农夫 98薄暮冥冥 99赌博 100 骷髅舞 101虚幻之爱 102我没有忘记,离城不远的地方 103 您曾忌妒过那位善良的女仆 104雾和雨 105巴黎的梦 106 晨光熹微 107酒108酒魂 109 醉酒的拾破烂者 110醉酒的凶手 111醉酒的孤独者 112 醉酒的情侣 113恶之花 114毁灭 115 被杀的女人 116被诅咒的女人 117两个好姐妹 118 血泉 119寓意120贝雅德丽齐 121 库忒拉岛之行 122爱神与脑壳 123反抗124 圣彼得的否认 125亚伯和该隐 126献给撒旦的祷文 127 死亡128情人之死 129穷人之死 130 艺术家之死 131一天的结束 132好奇者之梦 133 远行134恶之花(一八六八年第三版增补) 135一本禁书的题词 136 忧伤的情歌 137一个异教徒的祈祷 138反抗者 139 警告者 140沉思141盖子142 被冒犯的月神 143深渊144伊卡洛斯的哀叹 145夜静思 146远离此地 147残诗集 148浪漫派的夕阳 149莱斯波斯 150被诅咒的女人 151忘川 152给一个过于快活的女郎 153首饰154吸血鬼的化身 155风流集 156喷泉 157贝尔特的眼睛 158赞歌 159一张脸的许诺 160怪物或一位骷髅美女的傧相 161题词集 162题奥诺雷·杜米埃的肖像 163巴伦西亚的劳拉 164题欧仁·德拉克洛瓦的《狱中的塔索》 165声音166意料之外 167赎金 168给一位马拉巴尔姑娘 169诙谐集 170关于阿米娜·波切蒂的首次演出 171关于一个讨厌的人 172一个快活的小酒馆
**花。
**花来源于**科植物**,由于**是制造毒品的原料,因此**花往往也被视为邪恶之花,而在欧美地区,它又有着牺牲、爱、尊重和怀念的象征意义。
**原生于地中海东部山区及小亚细亚埃及等地,5000多年前的苏美尔人虔诚地把它称为“快乐植物”,认为是神灵的赐予。 公元初,**由希腊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传入埃及,在古埃及,**花被人称之为“神花”。
扩展资料:
**,是人人闻之色变的毒品之源,它有着纤细的身姿,柔弱的茎干和艳丽绝伦的花朵,它的美丽是蛊惑人心的利器,它让人们忘记忧愁、痛苦和恐惧,是令人惊叹的快乐植物。
但是,当人们被它吸引,沉醉于它带来的快乐时,它就会化身为一把利剑,让人的生命在麻醉中枯萎,在迷幻中毁灭。所以,它的花语是死亡之恋。
**花本身没有任何香味,所以本不具备媚惑人心的特质。是拥有不洁净心灵的人类将罪恶之手伸向了它,并让它承担了本应属于别人的骂名。**花在新石器时代就被发现和利用了,5000多年前的苏美尔人曾虔诚地把它称为“快乐植物”,认为是神灵的赐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