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谈·怀素
《怀素》:怀素(725—785),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长沙人。出家为僧,为玄奘弟子。善书法,草书最为知名。性疏放,不拘细节,万缘皆得之于心。喜饮酒,常言: “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 一日九醉,酒后作书惊鬼神,走龙蛇,疾速诡奇,不计工拙。境界高,韵味妙,得自然之助,发肺腑之感。其草书师法张旭,又有创新。米芾评怀素草书平淡天成,为正宗。其为书精勤,蕉叶练字,秃笔成冢。又观夏云随风,顿悟笔意。世人谓其以狂继颠,并称为 “颠张醉素”。《广川书跋》云: “怀素气成乎技者也!直视无前,而能坐收成功,天下至莫与争胜,其气盖一世久矣!故能终身不衰也。” 传世作品有《千字文》、《自叙帖》等。
书蕉老僧
怀素从小就喜爱书法,曾西游长安,拜师学书。出家为僧后,他更加刻苦用功,常常利用读经坐禅的空闲时间学习书法。练字需要许多纸,他无钱购买,就仿照前人在芭蕉叶上题诗的故事,在寺庙后院种了很多芭蕉,把芭蕉叶当纸来练字,并将自己所在的庵命名为“绿天庵”,后人也因此称他为“书蕉老僧”。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先生曾在一首题画芭蕉的诗中说: “今人谁解为草书,苍天无绿蕉叶枯。窗前新种两三本,夜听风雨题江湖。”
后来,芭蕉叶写完了,怀素就做了许多漆盘和漆板来写字。写了擦,擦了写,最后把漆盘和漆板都写穿了。他不知道用了多少墨,也不知道用秃了多少笔。后来他学隋代智永禅师,把秃笔埋了起来,称为“笔冢”。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实践,使怀素的草书达到了“走龙蛇,惊鬼神”的境界,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草书歌行》 中所写: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王羲之),张伯英(张芝),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艺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赞扬之情,可见一斑。
草书三昧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少年时就出家当了和尚。他从小就喜爱书法,经常在佛事之余,刻苦学书。但自学了几年,却没大的长进。他认为是自己见识太浅,没有纵览前代书家墨宝造成的。于是,他挑着书箱,拄着锡杖,从家乡长沙西游来到京城长安,拜见了当时的书法大师颜真卿等人,多方面分析和学习他们的书法艺术。这些拜见使怀素心胸一下子开阔了很多,书法技艺也获得了飞速提升。特别是在草书的创作上,他自称得到了个中三昧。这为他日后成就的取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怀素草书是继张旭之后草书发展的又一高峰,他以狂继颠,把狂草书法推向了极致。其草书狂放不羁,疾速诡奇,兴之所至,气象万千,不可端倪,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一反唐代尚法格局,而以气势和韵味胜出。其草书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耐人寻味。其创作情景如窦臮诗中所言:“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 “驰毫聚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 “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书写时如龙蛇走步,似飞雪飘舞,让人看都看不及。怀素的草书是对时风的挑战,背法而趋意,具有革新的成分,是唐代书法观念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草书有法而违法,用笔疾而神,结字奇而变,神秘莫测,笔意纵横,气势奔腾,境界高妙,成为中国草书艺术的又一高峰。
《小草千字文》 (局部) 唐 怀素
活力、生气、风华、奔放、浪漫
一、活力 [ huó lì ]
解释:旺盛的生命力:身上充满了青春的~。
引证:冰心 《晚晴集·老舍和孩子们》:“这个充满了活力的人,怎么会死呢?”
二、生气 [ shēng qì ]
解释:生命力;活力:~勃勃。青年是最有~的。
引证: 郭沫若 《一只手》二:“只因为受伤过重而且出血过多,他的生气一时还不能够恢复转来。”
三、风华 [ fēng huá ]
解释:风采和才华:~正茂。~绝代。
四、奔放 [ bēn fàng ]
解释:(思想、感情、文章气势等)尽情流露,不受拘束:热情~。笔意~。
引证: 柔石 《二月》六:“她是一个感情奔放的人。”
五、浪漫 [ làng màn ]
解释:富有诗意,充满幻想:富有~色彩。
引证:《花城》1981年第6期:“不过是一个浪漫轻浮而又不负责任的异国女郎,能够及时地摆脱正是自己的幸运。”
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所说的一段著名书论。由于对这几个朝代的书法艺术特征进行了高度准确的概括:
“晋人尚韵”,即是说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那时的书法尊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大都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姿致萧朗的风貌。其代表是二王的书法,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王羲之书为:“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肖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王献之书为:“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注:耐,能字之意。)二王书法艺术流露出的这种韵味风神,是以独具的艺术魅力,反映出晋代书艺的时代特征。
“唐代尚法”,即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唐代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如有欧阳询《三十六法》和《八诀》,唐太宗《笔法诀》,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怀灌《用笔十法》和《玉堂禁经》,林韫《拨镫四字法》,以及最受后人推崇的《永字八法》和《五字执笔法》等。因此,唐人的楷书表现出大小相等,上下齐平,用笔应规入矩的趋势,即使是比较自由浪漫的行草书,也逐渐抛弃了晋人兼用侧锋的笔法,而追求纯中锋的用笔。在崇尚法度的风气之中,出现了森严雄厚的“唐楷”和豪放的“狂草”,体现了唐帝国开拓向上的精神。
“宋人尚意”,即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苏轼说:“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黄庭坚亦说:“老
夫之书,本无法也,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米芾说:“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董逌亦说:“书法贵在得笔意,若拘于法者,正以唐经所传者尔,其于古人极地不复到也。”这些就充分表明了宋代书家们不泥古法,提倡适意的艺术主张,这种主张在他们的代表作品中,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米芾的《虹县诗帖》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元、明尚态”,即是说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摹仿,注意在字的形态上下工夫。书法潮流在元、明时代进入了一个复古时期,大凡学书者纷纷效仿晋人,而求之于刻帖。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即是认为字的结体形态可以随时代而变化,而古人笔法应恪守不变。赵孟頫的这个主张被奉为金科玉律,所以元、明两代的书人大都是以唐人的笔法,写魏晋人书貌,形成了书法仅注重在字形上刻意求好的总趋势。
当然,梁巘这里提出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主要是对这几个时期书法特征的概括,并不是说韵、法、意、态在这几个时期里是隔绝而不相通的,如在“尚法”的唐代,也有颜真卿《祭侄文稿》那样尚意的作品。晚明时,傅山、王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的书法,是不能用“尚态”来评价的。宋代黄庭坚的书法不仅有“意”,而且也重“韵”。只是它们没有代表时代的主流罢了。
草书 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具有表现力、最富艺术性的书体。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硬笔书法常用字草书,希望你们喜欢。
硬笔书法常用字草书欣赏硬笔书法常用字草书1
硬笔书法常用字草书2
硬笔书法常用字草书3
硬笔书法常用字草书4
硬笔书法常用字草书5
草书的线条特点
草书龙飞凤舞,线条流畅飞泻,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书家快速运笔挥洒而成的,像唐代的两大草圣张旭和怀素,据记载,他们作书的速度是很快的。杜甫《酒中八仙歌》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作书时,旁若无人,将满腔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如醉如痴,如颠如狂,其狂草潇洒磊落,惊世骇俗;而怀素作书,也是“兴来走笔如旋风”(苏涣《怀素上人草书歌》),唐吕总《续书评》云:“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其痛快处有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见其作书速度之快。
但是,并非所有的草书都是快写的,有一种笔画苍劲的草书,几乎每笔都有多次顿折,谓之“一波三折”,这种草书的线条往往是逆锋运笔挣扎奋进而缓慢画成的。
快速作草,易出飞白,可以增强力度,产生险峻奇绝的效果,但线条容易流于浅薄飘浮,缺乏质感,不很耐看;慢速作草,墨色饱满,内涵丰富,给人以沉稳、含蓄、古拙的感觉,但又容易出现墨潴滞笔,或是露出矫柔造作之态。可见快书与慢书各有优劣。
喜快书还是喜慢书,随书家之性情或习惯而定。一般说来,性格豪爽性情急躁富有浪漫幻想的人,写起字来也是横扫千军一挥而就,不拘细节,也不拘法规,全凭一股豪气和一份才气,即兴发挥,把作书当作抒发情怀或排解忧愤的一种方式,因此书家的强烈感情源源流于笔端,写出的作品往往墨迹淋漓,歪歪倒倒,笔画狂飞,大起大落,纵横捭阖,满纸云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使人在美轮美奂的意境中如醉如痴。像张旭、怀素的草书被称之为“张颠素狂”,颜真卿的行草《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可以说是快书的典范。宋代的黄庭坚,明清的朱耷(八大山人)、王铎,当代的毛泽东、徐文达等也是这类书家中的佼佼者。这类草书大多为狂草(即大草)。如果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基本功训练,没有熟练掌握草体汉字的各种写法,没有驾驭毛笔、擅用各种笔法的能力,要快速写好狂草作品是不可能的。而当基本功熟练了以后,就会心 手相 应,即使是不经意的信手挥之,也会是常人难及的轻灵飞动的佳作。
慢速作草的人,往往性格内向,为人稳重,讲究实际,喜欢追求书作的丰富内涵,讲究线条的质感和墨色的韵味。当然,他们作书也要抒情,但其感情却是含蓄地表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不似狂草那样张扬。欣赏这类作品,如同品尝香茗美酒,其味绵长,如音绕梁,三日不绝。王羲之的《十七日帖》,孙过庭的《书谱》,米芾的《临十七日帖》,以及现代的于右任、林散之、现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等,其草书大多属于此类,书体多为小草。
炙热什么负担和司机服务
额外捐款飞车2011-12-10 10:14 adongge99 | 六级
狂草或称大草,严格意义上讲大草是张芝在“今草”基础上后来绎展连绵大草。晋代王羲之的草书,笔画连属而字与字很少连锦,被后人称为“小草”相对于“大草”而言。而他的儿子王献之却有时连锦,有时点画狼籍的“大草”为后人推尚,至唐出现张旭怀素才出现了草书的极致“狂草”。
狂草艺术特点之一,就是体势左绕右转,线条连续不断,富于夸张,每个字相互连接的过程中,打破了汉字传统的规矩,或拉长、或变短、或参差、或两个字相互支撑补充,乍一看好象是一个字,其实是两个互相依存的字,即两字作一字合写。
草书艺术特点之二,笔法与结体上与楷书完全不同,它的旋转连绕,概括了很多点画,即似龙如蛇的曲曲弯弯把我国文字笔画简化为一笔一字,兼有两笔者,最多不超过三笔,孙过庭《书谱》中论及草书“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也就是说,草书用点画表现意向的东西,字正确与否关键在使转中成字,在使转中区分不同的字,故草字不同与楷书,它与楷书间表达的正好相反,楷书靠每个字的点画到位而成字,在使转中才体现不同作者的书写特点及气度。
草书艺术特点之三,草书富有浪漫色彩,且布局变化极大,在豪放洒脱中尽情放纵,游仞于规矩之间,狂而不乱,不同的草书大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气势,诸如行云流水、枯藤缠绕、飞沙走石……它是一种性灵的流露,兴之所致,没有刻意布局,却天然成趣,处处恰到好处,笔笔行行蕴涵辩证关系……正因为草书以上三种典型的特点,历史上真正的草书大家,难能可贵,令后人敬仰崇拜,又让后来者学而无所适从,望而生畏,好象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高不攀的草书大山。
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枝奇葩,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其它书体不可替代的地位,无论古人当初创立草书是因为适应快速写字的需要,还是晋唐书家在前人草书的基础上演变、完善、充实使其成为一种纯欣赏的艺术,草书艺术尤其是狂草艺术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形式,其艺术价值;学习难度及独具特征的线条质美;高度的抽象性;草法布局的恰到好处;随意使转中的规矩法度不失;是任何一种书体无法比拟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近年来,随着思想的进一步活跃,文化进一步开放,艺术发展呈多元化发展景观,草书艺术尤其是狂草艺术,愈来愈被人们喜爱。
草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逐渐诞生的,因为汉字的演变其实就是繁至简,由最初的甲骨文到秦篆书,再到汉隶,人们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规律——即从规整繁锁到草率简洁快捷。因此,草书始终伴随着汉字的演变,成为汉书发展的主线。秦篆以前,人们对汉字只是实用中创立许多诸如象形、意会等文字,无所谓美化文字,汉隶兴起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美化,也就出现了隶书的“蚕头雁尾”,笔画出现了粗细变化等。草书的形成主要是当时为书写方便“赴速急就”后汉形成章草,即汉元帝时史游《急就章》定名于汉章帝“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书断》语。章草也称古草是为了区别于后来张芝创立的“今草”而言。如今草书的广义,当然包括章草(古草)今草、狂草。
草书发展到狂草,从文字的语言工具作用来讲,它已大大地削弱了汉字书写的实用性,更大大地增加了汉字可识的难度。但从对汉字的美化来讲,它却是更具备了草书的丰富性和艺术性。狂草对书写的书法家而言,成为他们纯艺事活动,对观赏者来说,则是增添了他们清新的艺术品味。艺术贵在创新,贵在创作,贵在抒情。狂草与其他书体相比较占尽了这种优势,因此它的开创、确立,并能保持艺术生命的长久,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草书创造受社会大背景影响。中国书法史其实就是紧紧围绕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缩影,是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一个侧面。回顾历史,许多书法家大部分都是当时社会上层建筑的领导者或是士大夫贵族之类,他们在当时社会,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或多或少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中国每个朝代书法史都受到各朝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也就是社会大背景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书法史的进程,影响着各朝代书家的发展轨迹,也就是社会大背景影响着当时社会的精英群的产生,每个时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历史长河会出现不同时期的历史精英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比如,历史发展中社会背景是连年战争,这一时期的精英以将军为多,同样书法家的成长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很大。
汉创草书。 汉代自高祖刘邦建国,经二十五帝历时四百余年,当时社会,人民百姓摆脱秦皇苛政,社会逐步稳定,天下归一,人们安居乐业,加上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诸代帝王重视科举选才,中央政府官办创置“秘阁”搜集天下字画,尤其是光武帝兴创“鸿都学”对当时书法艺术推进起到很大作用。东西两汉崇尚礼教,统治者用书法艺术点缀朝政,彰显文治武功,官吏入仕必经科举选拔,平常百姓也在生活中立碑颂功记事,故“汉碑”影响甚远,至今对书法艺术的推进起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东汉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对我国政治、文化、思想、信仰等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在文化方面,因为佛经的翻译与传播,影响了我国的文学与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方面,艺术家们将佛法的意境融入中国的书法里,开创了别具意涵的“汉隶”书风,由于当时印刷术尚未扩大,所以佛经的传播只能靠书法家传抄,对“汉隶”的兴盛,书法艺术的传播,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至于当时由帝王到庶民“汉隶”得到普遍的欣赏和应用。一般稍有喜好者均能写一手好字。我们从“汉隶”诸碑的书写者来看大都不是著名书法家,而只是书写较好的普通平民书写而成的。“汉隶”上承秦篆,下启魏晋,在书法艺术上地位特殊,后来从“汉隶”中演变形成“章草”,张芝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今草”,被后世称为“草圣”!许慎《说文解字序》和卫恒的《四体书》都说“汉兴有草书”。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东西两汉四百年兴衰才为书法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底蕴,也使草书的发展成为必然,才使后来两晋南北朝书法出现“二王”“魏碑”等书法高峰。
魏晋以后,社会的文化层推尚老、庄的哲学思想,这一哲理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各个层面,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佛教,书法就更不用说。书法艺术在这一社会条件下,均以老、庄哲学为最高境界——“道”,一种超越社会现实的艺术精神为核心,以书法与大自然合拍即所谓的天人合一,让书法艺术、书法境界达到一种高尚的情趣与精神的清澈安宁,超凡脱俗的境界,直至今日“二王”晋风仍然影响着中国书法发展的走向,左右着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南北朝碑刻造像题记,不仅代表人类宗教艺术的颠峰,而且,造像题记的书法则是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另一高峰,尤其到了晚清对书法艺术影响甚大,直至今日仍然刻骨铭心。
盛唐是草书发展的成熟期。 大唐从李渊父子起兵太原,灭隋建唐,定都长安,江山传287年,唐经过李世民贞观之治,后经武则天、唐玄宗…几代英明帝王,兼通文武、治国有道、国泰民安、经济发达,佛教寺庙盛兴,对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广泛发展,中央政府把书法列入教育,仕途官制以书法取仕,全国上下推崇书法成为时尚,书法成为唐朝广为社会重视的一门艺术,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尤爱书法,自上而下好书之风几乎遍及整个唐朝。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特别推崇,“王书”一统天下,被视为书学正统。晋代王羲之对楷书、行书和草书的变革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把行书和草书推向成熟,后世称其为“书圣”一点也不过份。唐朝由于综合国力强盛,书法的发展如日中天,书法艺术家群体强大,思想活跃,创作意识强,唐朝成为中国书法的成熟期,也是鼎盛时期。书体林立,书家辈出,风格迥异,不但成熟了楷书,同时也掀起了风起云涌的书法革新浪潮,张旭率先发展了张芝、王献之的大草,一变王羲之的小草,另辟连绵如流,气势磅礴的颠草,与张芝并称“草圣”。颜真卿也发起了对王羲之楷书和行书的革命,开创了代表盛唐气象的宽博雄伟丰瞍浑厚的“颜体”,在楷书、行书领域形成了与“王书”平行不悖的两大书派。僧人怀素更是不让前贤“以狂继颠”创立了大气恢宏,圆劲豪迈的狂草,从此以张芝、献之大草为源头,以张旭、怀素为一脉的狂草书派从今草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翰海艺术中的奇葩!
前面已经讲过,佛教对中国书法影响巨大,那么到了唐朝,佛教更加盛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被“少林寺”十三楷僧救过并追随李世民打天下,所以后来唐政府对寺庙非常偏重,佛教成为大唐思想领域统治人民的一大信仰,因此寺院不乏有僧人成为大书法家,于是寺院僧人以书怯为媒介,吸引不少士大夫文人皈依佛教,文人又以书法抄经等酬报助扬佛法,这就是历代书法名家都有写过相关佛教的经典和碑文书贴流传的缘故。如王羲之写过《遗教经》张旭写过《心经》柳公权写有《心经》《金刚经》和《清净经》另唐著名书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等都有与佛教相关的书法作品行世,佛教对书法的贡献和影响在唐朝是最为广泛,最为明显。盛唐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期,人才辈出,不仅书法艺术大家成群,与书法相通的文学诗词也人才济济,如:韩愈、柳宗元、李白、杜甫等成就显著,而这些大家都和当时的书法家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广泛的交往,这样的盛世繁荣,这样的文化艺术背景,才形成深厚的书法底蕴,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赞同1| 评论 uifvhdhfcgasfhewjfhdsui让法国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