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琵琶行》的作者。"琵琶行》是一首具有丰富抒情色彩的叙事诗。纵观全诗,"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感受是一条情感线索。作者将对琵琶女的同情与自己的政治苦闷结合起来。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弦掩抑声思,似诉人生不成功。"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琵琶女用音乐来倾诉自己的悲哀,也表现了作者的郁闷心情。
琵琶女因为遇到闺中密友而感动,详细自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作者通过 "我闻琵琶已叹息,闻此语重鸣",也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其中 "与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叹,充满了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是对自己经历的感叹,更是对社会的揭露。琵琶女用急促的语气表达了对作者的愤怒和同情、理解。"谁哭得最多?"江州司马青山湿",作者与琵琶女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减少了天涯明月刀与作者被社会保守派谩骂的政治苦恼的相互反应,把琵琶女的无限悲悯、满腹牢骚和愤懑都交织在一起,与残酷的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通过诗句表现出来,把封建社会的经历写在一起,自古以来,就普遍引起我心中的共鸣,产生无穷的魅力,成为超越历史时空的天鹅之歌!广阔无垠的大海,最能让人放松心情,最适合一个需要疗伤的人来感受,来思考人生。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李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词作在离奇的的虚实描写中寄寓着现实生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在现实中被贬江州的白居易,在送客时偶然听到江中传来琵琶声,请听唐诗朗诵《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这是同情的泪,是伤感的泪,更是心灵呼应的泪。请欣赏诗朗诵《琵琶行》。
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清脆美妙,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弹奏了一千多年它和它的姊妹篇《长恨歌》一道,成为奉献给千秋万代艺术精品,人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这是同情的泪,表现了诗人对被压在最下层的艺伎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伤感的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呼应,使白居易不能不联想起他自己遭贬流落的命运。然而,这首传世绝唱的奇妙在于,作者对自己命运经历的描绘,在诗中却是淡入淡出,只把一怀愁绪倾泄在琵琶曲的美妙和歌女的凄凉身世中。《琵琶行》所以能响彻千年,大概正是这种悲剧美的力量。
前提上,琵琶女是不是真有其人都不好说呢。古人言志喜欢假托一个虚构的人物,比如《渔父》,比如前后《赤壁赋》中苏轼的朋友(客)。琵琶女是真有其人还是白居易自己的假托,谁又晓得?
客观上,《琵琶行》是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所作,白居易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生人。四十五岁的时候他已经和同僚杨汝士妹妹结婚九年了,琵琶女年老色衰还是商人妇,感觉就算对上眼也没有私奔的激情啦。不是说已婚就没有在一起的可能,但是白居易怎么说也是朝廷官员、就是请人家老婆上船弹琴叙话都是不合礼仪惹人非议的 ,别说带人家老婆私奔了,被贬江州顺路还带个已婚妇女去,这官还做不做了?要是带个大龄妇女弃官私奔,这也太浪漫了。
顺带一提,白居易虽说是忧国忧民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他的轶事里经常会提到两点,一是他小时候的青梅竹马村姑湘灵,白为她做了很多首情诗,一直忘不了她,拖到三十七岁才结婚。《长相思》据说就是写给湘灵的。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四十四岁时白居易带着老婆被贬江州的时候,又遇到了湘灵父女,湘灵为白居易未嫁,白居易却已成家。两人相拥而泣,抱头痛哭,白居易写下《逢旧》二首。有人说诗句又用恨字,恨即遗憾,似乎与《长恨歌》有关联,所以《长恨歌》中也寄托了白居易自己的情感经历。
其一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其二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
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二是白居易晚年时候,据说家里家伎是三年换一批。六七十岁高龄的他亲自下场指点她们唱歌跳舞,写下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流传至今。所以樱桃小口,小蛮腰可不是现代新词、原是他形容自己家小姑娘的。然后过两年又觉得樊素小蛮等女人老珠黄,转卖他人。
所以大诗人在情感上也是有痴情又多情的浪漫一面呢。当然了,唐官不少养家奴家伎的,加之晚年仕途不顺,把重心放在享受生活上,可以理解。
主观上,白居易作琵琶行一是对琴声琴艺的赞美;二是对琵琶女的赞赏,以诗相赠,表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理解和尊重;三是对自己坎坷身世的唏嘘。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情感有没有男女之间的倾慕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这首诗不像情诗。
综上呢,这首诗一来不是情诗,二来去年白居易才遇到初恋女友,应该不至于又爱上了琵琶女。三来写诗和娶人家是两码事,完全没有逻辑联系啊。
第二乐章“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激情浪漫的青年时代。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投影板书:拢捻抹挑——轻松舒缓,嘈嘈急雨——粗重急骤,切切私语——细腻委婉,珠玉落盘——清脆圆润,花底莺语——宛转流畅)
第三乐章“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心情沉痛、肝肠寸断,音乐也越来越低沉,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投影板书:泉流冰下——阻塞压抑,冰泉冷涩——清冷凝滞)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投影板书:银瓶水浆——激越奔涌,铁骑刀枪——高亢雄壮,一声裂帛——戛然而止)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高超的乐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我们也要学会感悟艺术,从音乐中感受艺术家们的情思。
观看视频《琵琶行唱诗片段》,感受音乐和文学的魅力。
(二)谁解风物(情)[投影]
学生自由朗读江头送客闻琵琶语段:“浔阳江头夜送客……犹抱琵琶半遮面”
(教师空出“情”字,学生读后填空。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能填“风物情”“风物意”“风物昀蕴”……教师点拨指点)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折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六、写作技法 [投影]
这段音乐描写最为人称道,仔细品读,同桌讨论,写出你的赏析意见,5分钟后举手回答。(要点如下,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能抓住关节点谈谈意见即可。)
1比喻贴切美好,叠加效应明显,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表现出了音乐的沉重、急促、细碎、清脆、清亮、婉转、轻快、流畅、幽微、激越、雄壮、高亢、凄厉等特征。
2运用通感,调动了多种感官体验,尤其是听觉和视觉的交织。
3表现了音乐的过程性、动态变化的特点,尤其展示了琵琶弹奏的渐渐停息之美、冷涩凝绝之美。
4写出了沉静之美、空镜头之美,是效果手法的独特运用。
5叠词和连绵词的运用,音韵优美。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间关、幽愁(叠韵);莺语、幽咽(双声)
6琵琶的弹奏过程实际是琵琶女情感心声的展现。
7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七、课堂小结 [投影]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流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八、拓展资源 [投影]
1、《琵琶行》与音乐、旅游、书法、绘画、舞蹈、戏曲……
2、侧面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诗集《陌上桑》)
3、摹写声音之至文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 《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九、课后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浔阳( ) 荻花( ) 声声思( ) 捻( )
霓裳( ) 冷涩( ) 舫( ) 幽咽( ) 铁骑( )
2、识别通假字。
曲终收拨当心画。
3、掌握词类活用。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想见。
4、辨析古今异义。
(1)琵琶声停欲语迟。
(2)间关莺语花底滑。
5、判断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
(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6、对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忧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屏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7、“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清脆圆润——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粗重急骤——舒徐流畅——间歇停顿——激越高亢
8、用原文填空。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0、有人认为把结尾改成“东船西舫赞不绝,江心秋月耀银波”,更能反映出音乐的效果,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
11、读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没有修辞。
D、两首诗都属于叙事诗,写景叙事中有感情。
12、后人在浔阳江边修建了琵琶亭,上面有启功先生题写的对联。请你根据掌握的对联知识,排列好次序。
虾蟆陵边 夜船孤 琵琶筵上 秋浦别
往事悲欢 谪臣心 一时枨触 商妇泪
红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xún dí sì niǎn ní sè fǎng yè jì
2、画—划 意思:划,弹拨动作。
3、语:名词作动词,说话。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4、(1)迟 古义:迟疑,停顿。 今义:慢。
(2) 滑 古义:形容声音轻快流利。 今义:光滑;滑动。
5、(互文、借代)(比喻)(通感)(顶针)
6、C
7、D
8、犹抱琵琶半遮面 冰泉冷涩弦凝绝
嘈嘈切切错杂弹 唯见江心秋月白
9、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冰层底下流淌。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10、略
11、C
12、红袖夜船孤,虾蟆陵边,往事悲欢商妇泪;
青山秋浦别,琵琶筵上,一时枨触谪臣心。
高中语文《琵琶行》影响《琵琶行》与《长恨歌》有所不同的是,这首诗由历史题材转到了现实题材,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就来得特别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就来得特别的哀婉、苍凉。诚如《唐宋诗醇》所谓:“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在表现手法上,《琵琶行》除了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感情外,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展示其性格、心理。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都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弹奏者既因羞涩又因难言之痛而不愿见人的情态;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以逐层递进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进入角色、开始回味往事时的神情和心绪,非常形象、逼真。至于其中对琵琶乐声的一段描写,更是精彩之至,诗人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鸣、冰下流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把乐声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极形象地摹写出来,而随着乐声的抑扬起伏,弹奏者动荡变化的感情也溢出行墨之外。更显出其描写的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和情感的潜流暗转、突放突收而独具特色。在曲子接近终结时,作者这样写道: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