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楼主去图书馆找一本相关的书来读。古典到浪漫的过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音乐现象,而是和当时的大背景、大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这样以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线索”来评论音乐时代的转折,换句话说就是:时代改变了音乐风格,改变了作曲家,而不是作曲家改变了时代。
代表作:
海顿,交响曲之父,一生中著有大量的交响乐,著名的有《惊愕交响曲》等,还有他的清唱剧《创世纪》。
莫扎特,天才作曲家,主要成就在歌剧,《费加罗婚礼》《魔笛》《唐璜》,此外还有第四十、四十一号交响曲。
贝多芬,堪称“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主要成就在交响曲,有《命运》(e小调第五)《英雄》(E大调第三)《田园》(F大调第六)《合唱》(c小调第九)等,还有出众的钢琴奏鸣曲,像月光、悲怆、热情。
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是继欧洲启蒙文学后又一大文学创作方法,来源于中世纪各国用方言所写的浪漫传奇,如英雄史诗、骑士传奇等,浪漫主义文学重视主观世界,认为主观的精神世界比较客观的物质世界更加真实,理想高于现实,同时,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普遍体现着反文明的倾向。
各国的浪漫主义皆有各自的特点,与英国山水田园诗截然不同的是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梅里美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带有离经叛道式的传奇小说,作品中的人物明显带有与文明社会道德观格格不入的道德观,并且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着力渲染他们原始的欲望和野性,成为了反文明的依据。
典型人物如《卡门》中的女主人公卡门,她无尽的自由精神、有悖于世俗的爱情观念、超前的个性向来为人称道。卡门的爱情观是与社会道德伦理相悖的,她在唐·何塞相爱的同时仍有一个未婚夫加西亚,而后她又爱上另一个斗牛士,她在不同的男人中周旋,以出色美丽的外貌和桀骜不驯的骄傲作为武器,充分利用着她的爱情。卡门可以持刀杀死与她争吵的女工;也敢于在港口码头惹恼外国军官、在丛林峡谷中偷运私货;她无视当局的法规,并以触犯法规为乐事,是一个从各种方面上来看离经叛道、违背社会道德的人物,这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主人公却又有极为深刻、引人深思的一面——卡门对自由的渴求贯穿了她的一生。
卡门至死都在追求自由。她是不被驯服的,即便在何塞最后求而不得,意图杀死自己时,她仍旧不违背自己的天性,不愿意选择求饶退步或是言归于好,她不背叛自由,并且从不臣服于死亡。故而故事的结局虽然看上去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但这却让卡门这个形象得以升华。何塞杀死了卡门,最后死于绞刑,他象征着忠于规则绝大多数,在卡门代表的绝对自由面前,充满好奇却又满腔恐惧。但卡门却奔向了绝对、永久的自由。“你有权杀掉你的罗密,但卡门永远是自由的。”
梅里美创造出的卡门无疑是一个异端,站立在尘世道德伦理文明之外,充满了反文明的因素。这样的文学形象可以充分展现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反文化倾向,但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隐居、自然不同,卡门直面了一个压抑的、受道德规则捆绑的社会,在与之斗争的过程中狂欢、享乐并且热烈、骄傲,尽管是不为所容得,但放大来看仍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反文明倾向是基于一个特定得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才得以成形的,尽管听上去是一个消极、退化的过程,但对于展现十九世纪欧洲风气仍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并且在逐渐深化的了解中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反文明的倾向并非一个是退步的过程,导致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社会机制和社会问题才是透过现象需要看清的本质,这一倾向则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去更加深刻地解读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甚至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
我更偏向于现实多一点,可能有些女生晚偏向浪漫一些,但是到了年纪,我觉得女生都会更偏向于现实了,因为已经过了因为浪漫就觉得幸福的年纪了。
少女怀春的年纪,可能会觉得对方能够浪漫一些会更吸引人,因为那时候过于天真,以为爱情就是全部,所以并不在乎现实是什么样子的,所以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只要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只要过节的时候喜欢的人能送自己一份小礼物,就觉得这样的生活太幸福了。
那时候很在意对方给自己的惊喜,特别期待节日的到来,因为这代表着我所爱的人会给我准备惊喜,那时候会因为对方的这些举动而觉得非对方不可。
可是当我们渐渐的长大,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很多现实,我们想要逃避,可是现实无处不在,我们即使逃得了今天,但也逃不了明天不是吗,所以我们最后都会正面碰上。
于是后来的我们开始不再那么轻易的快乐,过节的时候,不是一束花朵就能让我觉得生活美好的年纪,我们更希望对方能够现实一些,不要总是想着做这些有的没的,我们希望的是对方能够在解决现实问题以后,还能够时不时的准备一些小浪漫。
而不是在现实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只一味的注重浪漫。我们想要的慢慢的更倾向于现实了,就比如现在的我,我想要提的只是平淡的过好这一生,我并不需要节日的时候收到花朵,也不需要收到烛光晚餐,我只想要在我需要用钱的时候,我口袋里有足够的钱,而那些浪漫在我看来只是小孩子需要的东西,当然在我们拥有了不错的生活以后,我的丈夫能够还时不时的给我准备这些惊喜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若是没有那份能力,还是好好的挣钱吧。
意思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浪漫主义者是就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具备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一词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1、丰富的想象——超现实的情节。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话将浪漫主义定义为“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强调其“理想”与人的主观因素。可以说,丰富的想象是浪漫主义最为本质的特征
2、大胆的夸张——无法考究的细节。
夸张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作为修辞方式,它是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应该说,大胆的夸张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3、强烈的抒情——极端鲜明的爱憎。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都特别重视对于自己的理想的描绘,并把它和现实对立起来,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由于在描绘理想的过程中,必须从作者的内心感受出发,抒发出自身强烈的主观愿望,所以感情色彩特别浓烈。重理想的表达,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是浪漫主义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其次,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感情的抒发,偏重理想的追求,有很强的主观性。浪漫主义认为古典主义的理性和法则是对作家创作的束缚,主张从感情与想象等主观意志出发,展示作者的知觉,情感的幻想。比如雪莱的诗歌,抒情诗成就最大,理想色彩也很明显,作品《西风颂》《致云雀》等。普希金在抒情诗歌方面成就显著,更多的是咏叹爱情,歌颂友谊,赞美自然,以及表达生活态度和文学主张,比如《酒神颂歌》《致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影响很大。第三,浪漫主义文学反对古典主义只注重描写历史题材和宫廷生活,而着力于表现自然景物和乡间的淳朴生活,歌颂和赞美大自然。对封建残余不满,也不接受资本主义文明,崇尚自然。许多优美的名篇如华兹华斯的《致布谷鸟》,济慈的《秋颂》,雪莱的《西风颂》,普希金的《致大海》等,都是在大自然的激发下唱出的对大自然的赞歌。
第四,浪漫主义文学善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侧重描写的是理想世界和在理想世界中活动的人们,都是主观想象的产物,就像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描绘的滨海城市蒙琦特,很多作品中描绘了一些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拜伦式人物。第五,浪漫主义文学重视民间文学和民族传统。在艺术上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们对民间文学中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作家们民族意识增强以及对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追求。比如德国的海德堡派,一个发表评论文章和文学作品的文学社团,热衷于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和童话,主张复兴德国民族精神。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都反映了民众不接受现实,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张扬个性,揭示了人的丰富而纤弱的情感世界,不仅有摆脱传统文明束缚的强烈愿望,也有反思和反抗文明和文化不按照他们所期望的自然发展,这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对文化和文明的自觉疏离和反思,是人对精神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追寻。
浪漫主义文学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开始曾有一个时期,反动消极的浪漫文学充斥欧洲文坛,它们为适应被打倒的贵族地主阶级复辟的需要,宣扬神秘主义,美化中世纪封建宗法生活。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浪漫主义文学逐渐发展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流,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同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影响最直接的事件是法国大革命。大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但也让知识分子看到了启蒙理想的破产,普遍产生了悲观情绪;工业化的弊病也在此时显示出来,现实使人厌倦,正是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对“返回自然”、“回到中世纪”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浪漫主义认为,以启蒙主义、工业化为代表的近现代文明,以理性精神背离了人的自然天性,束缚人的精神自由,污染着人的心灵,带有明显的反文明倾向,因此他们在作品中歌颂大自然、提倡自然人性或原始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强调宗教信仰等,并以此来反对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从而保持主体的自由性和精神的纯粹性。奇异的自然、原始的人性、神秘的信仰、爱情、死亡、流浪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上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思想上反映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反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作家侧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它不仅突破了古典主义严谨、匀称、规则僵死的教条的束缚,同强调模仿的现实主义文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法国有夏多布里昂、雨果;在英国有拜伦、雪莱;在德国有海涅;在俄国有普希金。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想象,喜欢夸张,追求特异性,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它的特点首先是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其次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如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情节曲折、离奇、多变,有时甚而怪诞。
雨果的思想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早期他站在保皇主义立场,赞美君主制和天主教;浪漫主义时期,自由主义是他思想的主要倾向;1848年之后,成为了共和主义者,但人道主义是贯穿一生的思想主线,在他的主要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崇高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道主义者的形象。雨果的文艺观最重要的是在《克伦威尔·序言》里提出来的“对照法则”。他认为崇高文雅和丑陋粗野是一个巨大而和谐的整体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还可能相互转化。丑就在美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艺术应该真实地再现事物的对照法则既然客观存在着善恶美丑两种要素,文艺就应理所当然地描写两者,特别是千姿百态的丑。
《巴黎圣母院》的写作动机在于抒情与自我表现。小说是作者幻想的产物,客观事实如何并不是他所关心的,重要的是要表达“命运”这个单词引起的强烈的情感反应,雨果在作品中顷注了他的精神,吹进了他的气息,使这部作品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我表现性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赋予他的人物以相同的内涵——激情。在内心世界的这块土地上,激情涌流,充满了激烈的冲突与斗争,美丽与丑恶相伴,优点与缺陷相随。爱的激情使爱斯梅拉达头昏脑涨、执迷不悟,成为了一个只看重外貌、认不清真实面目的人;卡西莫多真挚善良,面貌却是惊人地丑陋,在爱面前,他选择了自我牺牲,他被这种“自我牺牲”的激情抓住了,甚至不惜与爱人同化灰烬;克洛德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爱本来也是一种可贵的人间情怀,由于受到宗教的摧残,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爱,反而将它看成来自地狱的激情,这是他一步步走向邪恶,从一个正常的人变成真正魔鬼的原因。《巴黎圣母院》中的人们,在激情面前,无法压抑,无能为力,任它孕育、骚动、爆发,任它将自己推入毁灭的无尽痛苦与欢愉中,任它牵引着走向自己的宿命。激情与命运便是《巴黎圣母院》表现的最重要的主题。《巴黎圣母院》中运用对比法则,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不仅采用人与人之间的对比如卡西莫多和弗比斯、人的外表和内心的对比如卡西莫多外丑内美,弗比斯外美内丑,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的性格在善恶美丑间的转化。爱斯梅拉达善良纯洁,对爱执著,但纯洁执著过份,就转变成了天真幼稚、近于愚昧,美染上了瑕疵。卡西莫多惊人的丑陋,使他产生了可怕的自卑,正是这种自卑,使他选择了自我牺牲,丑转变成美。对比法则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唯美的艺术效果,是浪漫主义艺术的典范。
因为浪漫主义本身十分注重情感,文学作品强调抒情,强调感性对理性的反抗,只追求内心世界的真情,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而不考虑作品的道德含义和社会作用,对于社会的整体长远发展来说,这样的行为在保持人们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遵守必要的行为规则方面,起了负面作用,这也是浪漫主义反文明倾向的表现。
虽然浪漫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其对文明的反对倾向,但自从总体上来说,与浪漫主义相关的运动、文学都带给了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安慰与支撑,在此基础上,更产生了大批优秀的经典作品。浪漫主义在时代的背景下,有其自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社会现象,浪漫主义文学对欧洲文学和世界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人类文明到十九世纪之时,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在历史滚滚长河中比较,已取得了丰富的文明成果。十八世纪的西方,以启蒙主义理性精神为武器,对抗着专制主义与思想上的愚昧无知。迈步进入十九世纪,当初的启蒙理想在人们在现代文明不断膨胀的欲望中被击得粉碎,原来理想只是理想,理想就是梦,梦醒了,梦中的就随梦而去了。法国大革命就是令无数启蒙主义信徒梦碎的运动,他们用启蒙主义唤醒人们的智慧与理性,对抗专制主义宗教愚昧,为大革命做思想准备,然而大革命的结果却是重新回到原点。这样的结果令人们产生了悲观情绪,对所谓的“理性”失望。资本主义发展到十九世纪,对外扩张与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化的生产所带来的社会却是不堪入目,环境污染、传染病肆掠,还有在资本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勾心斗角令人作呕,这样的结果怎能不让满怀希望的人心伤。
面对启蒙主义的破产和工业化的失望,浪漫主义以宣泄自我情感,追求个性解放,颂扬自由的姿态应运而生,其主题鲜明的与启蒙主义理性精神相对抗,并崇尚自由,又与古典主义遵循规则相对立,简单来说,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叛逆的重建文学艺术写作的新手法,创建新的文学流派,显现出不拘一格的气度,用理想的样子去描写文学,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与个人精神,毫不保留的显露出其反工业化、反理性精神的反文明倾向。对于传统来说,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叛逆的,细心一想,后来流行的文学流派又是叛逆的,随着时代的进行,一代又一代的叛逆旧有的,然后组成了文学的历史。
德国浪漫主义施莱格尔兄弟提出“表现自我”、“回到中世纪”等口号,主张打破任何的狭隘的规律,不受束缚,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与放纵。还有海德堡派主张复兴“德国民族精神”,期许回到以往的民族状态。典型的例子就是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充满恐怖奇幻色彩,赞颂黑暗与死亡,追求“永恒之夜的奇妙王国”,完全与理性与文明常识相背离,这是浪漫主义初期反文明倾向的最初体现。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直接与对工业化文明的厌恶相钩连,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表现出来的工业“金钱”关系更是不屑一顾。华兹华斯就直接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模仿论”,开创了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现代诗风。还有拜伦与济慈,一个狂傲不羁,追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一个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在反文明的路上越走越远。
法国的浪漫主义在经历过恐怖的大革命之后,悲观失望的知识分子们寻求一个乌托邦式的精神,空想社会主义影响了很多人,乔治桑注重表现人的内心,以个人为中心,她有句名言“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的来描绘生活”浓缩表现了她的观点。梅里美小说追求异域情调,热衷于表现人原始的欲望与野性,他笔下的人物常常带有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特征,作为反文明的依据。
在浪漫主义者的心中,理性代表的是与自然相对立的,是对人的自然本性与感性的破坏,反文明的主张其实是想要对人的原始性进行复兴。工业化文明在历经萌芽到逐渐强盛之后,给人带来了道德、生命的威胁,在怀疑,悲观中,人们似是悔恨,想要回到中世纪的生活状态。
换一个角度来看,反文明的倾向可以看作是对工业化和启蒙主义的反思。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但是浪漫主义文学提倡反归自然,将自己的思想躲避到乌托邦的精神世界里,多少会带有消极避世的嫌疑,存在懦弱的行为;而对理性的反思则是有助于人们变得更加成熟,理性主义宣扬建立理性王国,但这样的理性思维却让我人们背离了天性,变得更加冷漠,束缚了精神自由,污染人的心灵。对理性精神的批判可以在反思与汲取教训后能够更好的茁壮成长。
浪漫主义的文学运用夸张等艺术手法给人以浪漫,富有诗意与充满幻想之感,但物到极点便有妖,对于浪漫主义激进的流派,如“湖畔诗人”,还有“恶魔派”等等文学流派,就显得畸形发展了,作品中带有的颓废与悲伤的色彩,给人的带来负面影响是极大的,因此,惟有平衡自由与自律、放肆与克制的时候,浪漫主义文学才能是浪漫,富于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