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诗词里的温柔浪漫春日
春雨绵绵有什么难言之隐
春日迟迟,卉木姜姜。――《诗经》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汤显祖《牡丹亭》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穆旦《春》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郑愁予《错误》
迎春送春都是说说的,春天又不是一个人。――木心《春》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
日暖时,随我来,让我们去坐船,小小的江面罩着烟雾,短墙上涌动着一片等待的春意。――杨牧《日暖》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细雨中的日光,春天的冷。――冯至《我喜欢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徐俯《春游湖》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芳草绿杨堤畔,一声初听啼莺。――朱敦儒《清平乐》
或者所谓春天也只是一种轻脆的标本,一张书签,曾是水仙或蝴蝶。――余光中《或者所谓春天》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我曾和你在一起,在黄昏中坐过,在**麦片的黄昏,在春天的黄昏,我该对你说些什么。――海子《给你(组诗)》
在阔野上,在霜气中,我找寻春天,找寻新叶,找寻花丛。―-顾城《找寻》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江河《星星变奏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黄庭坚《清平乐》
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与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明显不同,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基本上没有发展变化,也缺乏现实主义作家极为重视的环境描写作者平铺直叙地在讲述一个内容严肃的故事,语调平淡冷峻,很难碰到绘声绘色的描述而且,故事本身和人物的遭遇往往虚虚实实,飘忽不定总之,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环境描写的具体性小说一般不交代具体的地点,没有确切的时间,也不说明具体的社会背景所有这些特点都是由小说内容的寓意性而来卡夫卡的小说是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令人痛苦和绝望的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一种力量巨大的权威所覆盖这个权威高高在上,神秘莫测它使人感到压抑和窒息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卡夫卡小说中那种滞重、淡漠和沉闷的气氛,和这样的一个世界正相对应为了更好地显示小说的哲理内涵,更深刻地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他习惯于采用以下几种艺术表现手段:一是象征卡夫卡常使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如《审判》中K的被捕、企图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笼罩在云雾之中那个法庭更是带有神秘色彩,它的存在模模糊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无限的权力,能决定人的生死命运它无疑象征着一种与人类为敌的异己力量再如《城堡》,小说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是一直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它就是专制政权官僚机器的象征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那里这象征着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大家印象中的李白,既是饮酒作赋的浪漫诗人,也是放荡不羁的天涯侠客,既是让皇帝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偶像明星,也是一生没当上实权官的落魄之辈。很多人对此事都感到奇怪,李白本身是一个极有才学之人,随手一挥笔就是传世名篇,而且李白并非是一个置名利于脑后的闲云野鹤,他为了当官甚至还作诗巴结过权贵,就差把“想当官”这三个字写在脑门上了,那唐玄宗为什么就偏偏装作看不见呢?
李白
李白学不会阿谀奉承
想要在朝廷中当官,最重要的还是要讨皇帝的欢心。按理说,唐玄宗如此崇拜李白的才华,欣赏李白的诗作,把李白当作偶像明星一样看待。李白若想得到个什么朝廷官职,只要在唐玄宗耳边软磨硬泡一下,问题就解决了。但是李白偏偏就学不会这种无底线的阿谀奉承。
李林甫当上宰相,靠的是他的“口蜜腹剑”。杨国忠能当上宰相,也离不开自己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安禄山能够得到皇帝重用,靠的是贿赂群臣为他说好话。李白是个聪明人,他不会看不出来,唐玄宗就是这样一个喜欢被人巴结的人,像张九龄,王忠嗣这样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大臣,最后还不是都败在了自己那张不会说话的嘴上?
看清了这一点,李白的仕途理应走得很顺利。毕竟,李白曾经为了求官也写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拍马屁的诗句。但是李白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虽然肯为了当官甘愿折腰,但是他不愿意一直都做这么无底线的事情。为了自己的事业,偶尔一两次的阿谀奉承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天天让他溜须拍马,李白就根本做不到。
李白
李白做事不够圆滑
在官场生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团结同事,尤其是在古代这个人治社会中,更要学会左右逢源,处事圆滑,凡事给自己留条后路。否则,这个人在皇帝面前说你一句坏话,那个人上书弹劾你一番,别说仕途了,连命都有可能会丢。
不知道李白就是不懂这个道理,还是因为太受皇帝喜爱所以心态飘了。在朝堂中,李白根本学不会尊重同事,别说那些不知名的小官吏了,就连宰相杨国忠,皇上身边的高力士,李白都不放在眼里,最过分的一次甚至直接让杨国忠在朝堂上为他研墨,高力士为他脱靴。
在朝廷中地位如此之高,别人想巴结都巴结不来,李白居然还当众侮辱他们,完全不给自己留点后路,这也是李白没能当上实权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李白没有耐心
很多人都读过李白著名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表现了李白的傲气和不屈,也展现了他对于权贵的蔑视。可是李白在朝廷中本来呆得安安稳稳,为什么突然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呢?
其实,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李白已经不是唐玄宗所崇拜的偶像诗人了。地位大不如前的李白,顿觉在朝廷中再无当官的可能,于是马上就离开了皇宫,回到了民间。
只能说,李白这种做法确实是太心急了。“熬”在古代的官场上算是一门学问,古往今来,无数大臣都是多年在朝廷中默默无闻,等到白发苍苍了才终于等到了一个契机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从此才能飞黄腾达。李白原本在朝廷中呆得蛮舒坦,只不过是缺个有实权的官位,假如他真的坚持熬下去,或许还真就能混得比现在还要好。
可惜的是,李白不懂“熬”这门学问,在官场中沉不住气,自然到最后都没能混个实权官出来。
李白太爱玩
李白的放浪不羁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他虽然想做官,可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实际行动让唐玄宗看到他的治国之才,而且他还整天饮酒作乐,哪怕在皇帝面前装装样子都不愿意。这样一个每天满脑子都想着玩乐的人,若真把国家事务交给他,皇帝怎能放心?
只能说,虽然后人觉得李白这样一位大才子一生仕途不顺是有点屈才了,可从以上四方面来说,就算唐玄宗真的给了李白一个实权官,他也根本没办法胜任这个职位。
李白
抄上林赋不算浪漫。
《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作品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而描写天子率众孝如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作者在赋中倾注了昂扬的气势,构造了具有恢宏巨丽之美的文学意象。此赋是表现盛世王朝气象的第一篇鸿文。
《上林赋》作为司马相如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文学史上第一篇全面体现汉赋特色的大赋。在内容上,它以宫殿、园囿纳慎困、田猎为题材,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既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声威,又对最高洞念统治者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
作者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7年,汉代文学家。四川蓬州,今南充蓬安人,一说成都人。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才改名,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警卫叫“武骑常侍”。因作《子虚赋》与《上林赋》受到汉武帝的赞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